1、 高二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1、C A 项扃牖(jingyu)B项玉醅(pi)D项 燎沉香(lio)2、A B项“悯”应为“闵”C项“阕”应为“阙”D项“姗”应为“珊”3、A 中应选“年轻”。“年轻”指人的岁数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他很年轻我比他年轻领导班子年轻化;而“年青”则为处于青年时期,不合语境。中应选“以至”。“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而“以致”是“因而导致”的意思,后面接的往往是不好的结果。再说,“踌躇满志”是中性词,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而“自鸣得意”是贬义词,自以为了不起,所以应选A。4、D A项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2、,属于望文生义的错误,不合语境; B项“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B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使用不当。C 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而该句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D“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5、B A句中,对应错位,应将“商家、企业”修改为“企业、商家”。C句中,“道路”和“交通”并列不当。D句中,“部分”既可修饰“福利院”,也可修饰“孤儿”,造成
3、歧义。二、6、D 前三项不够全面,没有切中要害。7、D “都是”太绝对,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不是。8、B A 第一段“对于电视机前的外国观众来说,筷子兄弟和小苹果压根就没在全美音乐大奖颁奖典礼中出现过”;C第三段“应该算是”;D第二段“网络拉低了唱片业的准入门槛”。三、9、 C 斥:排斥10、 A 介词“在”/介词“对”;B项都是连词,“虽然”;C项都是副词,“于是就”;D项都是副词,“将要”11、B A项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是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项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项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
4、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未说明“执政才能”12、C 得到了善待 【参考译文】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鲁
5、昭公二十年(前522年),这时孔子大约是三十岁了。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提拔重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一解救出来,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
6、,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重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来到鲁国城邑的各地旅客,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鲁国都给予
7、接待和照顾,使他们满意而归(另一说,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齐国人闻悉鲁国的情况后感到恐惧,说:“孔子当政的话,鲁国必然称霸,鲁国称霸而我齐国土地挨近它,我齐国的土地就会最先被兼并了。何不赶紧献送土地呢?”大夫黎鉏说:“请先尝试阻止孔子当政;如果没法阻止孔子当政再献送土地,难道算晚吗!”于是挑选齐国国中漂亮的女子八十人,全都穿上华丽服装而跳起康乐舞蹈,连同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馈赠给鲁国国君。齐人将盛装女乐、有纹骏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的高门外。季桓子换上平民服装前往观看多次,打算接受,就告诉鲁定公要外出巡回周游,终日前往观看,懒于处理政事孔子于是上路(离开鲁国)。季桓子喟然长
8、叹说:“夫子因为那群女乐的缘故怪罪我啊!”四、13、(1)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行”,行为,引申为施政措施,1分; “中”“正”意思一样适当、合适之意。1分,整体连贯通畅1分)(2)来到鲁国城邑的各地旅客,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鲁国都给予接待和照顾,使他们满意而归。(“四方之客至乎邑者” 是定语后置1分,“不求有司”介宾后置1分,整体连贯通畅1分)(3)请先尝试阻止孔子当政;如果没法阻止孔子当政再献送土地,难道算晚吗!(“狙”,阻止1分;“致”给予1分;“庸”,岂,难道,1分;整体连贯通畅1分)14、(1)钟鸣鼎食之家 (2)天生我材必有用 (3)东风夜
9、放花千树(4)云破月来花弄影 (5)槲叶落山路 (6)迷花倚石忽已暝15、(1)上阕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答借景抒情等也可)(1分)一场春雨过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溪澄碧的春水潺潺流淌,小溪两岸的柳树刚刚抽出嫩黄的新芽,溪面上,双双白鸥或翩翩飞舞,或对浴嬉戏,好一幅绝妙的春日雨霁图。然作者越是把春景写得明丽鲜活越反衬出思妇怀人之悲苦,越是写白鸥成双成对的出现越反衬出思妇的孤寂难耐。(3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2)“目”,远望之意。“目”字既照应 “云淡水平烟树簇”句,写思妇极目远眺但见云淡水平烟树等景物,不见盼望之人;(2分)又紧承“寸心千里”语,让人神驰天外,
10、那思妇迷惘忧伤的双眸好像穿透了眼前苍茫渺远之景,与她的心一起,飞驰到千里之外,寻觅自己心爱之人。这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写法,新奇自然,精彩动人。(2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五、16、书:一页历史,是一面镜子;擦亮了镜子,你呼唤着理性与良知。梅:一片玉瓣,是一滴生命;剥落了生命,你召来了燕语和莺啼。路:一道辙印,是一段历史;尘封了历史,你迷蒙着今日和未来。船:一片归帆,是一缕乡情;倾注着乡情,你满载着沧桑和希望。泉:一股细流,是一曲欢歌;汇聚了欢歌,你成就了大江与汪洋。17、(错一处既不得分) 解析:乱序排列衔接题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行文的逻辑关系。首先,综观五个句子,谈的是娱乐化现象流行
11、的影响问题,从而确定为首句,然后,关注各句的提示性词语和具体语句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可知句是说这种现象流行的积极影响,而且句是句的佐证,运用了反向假设论证方法,故在前,第句“但是”一词,提示语意转折,笼统地说娱乐化现象过了,第句从功能的角度具体说明娱乐化过度的体现。18、答案:(1)形态特征(2)地理分布(3)药用价值(4)品种鉴别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提取关键词首先要给文段分层,根据文意第1句至5句为第1层,第6句为第2层,第7、8句为第3层,第9、10句是最后一层,然后再概括内容。六、(18分)19(4分)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与第2段中“一丝偶然的牵引命定之约”一句相照应。延
12、续前文的苏东坡失去朝云的感伤之情,使文脉贯通一气。为下文写对苏东坡的追慕与缅怀之情作铺垫。(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20(1)“西湖很远”是因为时间上的遥远,二十年都没有亲眼看一次西湖,“西湖很近”不仅指现在空间上确实离它很近,更是二十年来对西湖在心灵上的亲近。(2分)(意思对即可)(2)如今的人们只知欣赏苏东坡的旷世文才,不能理解他与朝云心心相印的知己真情,更不能理解他痛失知己的彻骨之悲。(2分)(意思对即可)21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无限追念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如果从第二人称、细节描写等方面赏析也可。)22(1)对于现代人来说,苏东坡是属于历史的,现代人不会像朝云那样真正理解他的心声,所以说他“囚禁在时光中”;苏东坡得意时不张狂,失意也不露消沉之色,在逆境中的旷达人生无人能及,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英雄”。(2)这样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苏东坡的怀念与仰慕之情,对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的委婉批评。(6分。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七、作文(参见高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