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4课时检测: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934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4课时检测: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4课时检测: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4课时检测: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4课时检测: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选择题1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为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B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历朝的各项制度C唐朝开创了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D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中原文化停滞不前解析:选A。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分析理解能力,抓住关键信息“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可知A项正确。B、C两项都未从题干中体现,而D项说法错误,也未从题干中体现。2玄

2、武门之变的实质是()A民主与专制势力的较量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C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的反映D革新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解析:选B。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退位,登基称帝,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3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体现该言论的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沿用科举考试制度修订唐律 实行均田制A BC D解析:选D。唐太宗的话体现了当权者对民心的认识,唐太宗作为一位明君,他认识到皇帝有道则人民拥护,无道则人民反对,故他要得民心,能得民心的措施即为D项。4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

3、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C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D兼容并蓄、博大开放解析:选C。魏征是唐太宗时期有名的谏臣,敢于直言。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魏征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5“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唐太宗认为只有百姓安乐,才有国家的强盛,这是一种心存百姓的思想。6据史书记载:“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

4、令自负出以耻之。”此事表明唐太宗()A不因臣下贪污额较小而姑息掩盖B不注重维护官吏的形象C注意满足臣下的实际需求D注意防止贪污,做到官民一视同仁解析:选A。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从材料中的“麸数石”可知陈万福贪污额较小,但“令自负出以耻之”又表现出唐太宗对他的惩罚,故A最符合题意。7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解析:选B。唐太宗放弃了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民族平等的政策,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8“

5、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对以上材料的确切理解是()A农产品数量增长,粮食价格逐级下降B唐政府压制手工业发展,丝织品产量下降C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投入市场,成为商品D唐政府奖励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解析:选A。紧扣材料中“率土荒俭”及“频岁丰稔”等信息分析,可知农作物产量增长。9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唐初调整政策使社会安定C唐太宗的开明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解析:选C。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

6、雄造时势。10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解析:选B。经过贞观初年的发展,社会稳定,唐太宗的地位日渐稳固,权力也不断集中,听不得大臣的劝谏,造成材料中的现象。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j:审

7、问)案禁系”之权。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解析 (1)本问注意根据材料一信息“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得出增加御史人数;“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得出增设下属部门;“委御

8、史台有鞠(j:审问)案禁系之权”得出扩大御史的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得出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第二小问,综合上述材料,根据材料一信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得出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根据材料二信息“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得出强调自省、纳谏; 正人与正己相结合。答案 (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

9、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12阅读材料: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

10、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资治通鉴请回答:(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 观点。(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解析 (1)从材料“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永空塞北之地”说明是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从材料“突厥虽云一国此安边之策也”说明是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从材料“全其部落策之善者也”“授以生业何后患之有”说明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2)从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来回答即可。答案 (1)观点: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2)评价: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