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一历史本试卷共 9 页,共 100 分。考试时长 9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1.以下关于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说法正确的是A. 私有财产的出现B. 社会分工的发展C. 农业畜牧业产生D. 阶级和国家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人类文明产生前,在一些地方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C项正确;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主要依靠采集
2、植物的根茎、果实以及狩猎为生,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和国家,排除A、D项;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的发展要求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从农业中分离出现,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因此这时期还未产生社会分工,B项错误。2.古代埃及、印度、希腊、中国等文明呈现出独立发展的多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A. 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B. 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C.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限制交流D. 政治动荡导致文明交流受阻【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
3、济形态;另一方面各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存在不同,从而出现文明发展的差异,故B项正确;大河与高山阻隔只是地理原因,说法不全面,A项错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说法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政治动荡不是文明多元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故选B。3.下图左侧为公元前 7 到前 6 世纪的希腊雕刻,下侧为古代埃及公元前三千年后期的雕刻,两者在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明A. 古希腊雕刻完全模仿古埃及B. 古代雕刻艺术发展非常缓慢C. 古希腊与古埃及的文化雷同D. 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一定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希腊雕刻和埃及雕刻在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古
4、希腊雕刻对埃及雕刻的借鉴,二者之间存在交流,故选D;A项错在“完全模仿”,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4.依据下侧知识卡片中的内容,可以判断该国是A. 法兰克王国B. 奥斯曼帝国C. 古罗马帝国D. 俄罗斯帝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地中海曾经变成了它的内海”“和汉朝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地经贸和文化交流”“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在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帝国达到全盛时期,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将地中海变成了它的内海,中国的丝绸等通过丝绸之路到达罗马地区,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
5、西罗马帝国,C项正确;法兰克王国是公元481年到843年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奥斯曼帝国存在的时间是1299-192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俄罗斯帝国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为皇帝后,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为止的俄罗斯国家,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5.5世纪后期,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王权高于教权主要封建国家形成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建社会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典型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正确,A符合题意;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是教权高于
6、王权,错误;当时的主要封建国家在5世纪尚未形成,错误,因此BCD排除。故选A。6.10-11 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以下关于西欧城市兴起的表述,正确的是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城市完全独立于各地封建主城市兴起促使西欧大学兴起城市兴起有利于国王的统一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正确;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等方式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因此这时期的城市仍受到封建主的
7、一定约束,错误;这时期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罚站,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正确;这时期的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正确;综上所述,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7.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
8、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B. 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C. 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D. 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巴格达城的码头集聚着来自中国、印度、中亚细亚、非洲等地的货物,说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选C;没有世界其它地区城市的比较,不能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的结论,排除A;B项中“垄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8.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幕府统治特点的是A. 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B. 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C. 模仿
9、隋唐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D. 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进入幕府统治后,大部分的幕府将军,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权,实为军事统治,进行分封采邑给诸有力的武士,凌驾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政府,即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D项正确;日本进入幕府统治后,天皇只是形式上授权,这时期幕府掌握国家实权,而不是天皇,A项错误;这时期幕府掌握国家实权,不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B项错误;公元7世纪的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而不是这时期的日本,C项错误。9.下图是一件发现于坦桑尼亚的一座陵墓中的瓷器,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这件文物可以用于说明东
10、非国家A. 广泛使用奴隶劳动B. 手工业生产很发达C. 与中国有贸易往来D. 对外贸易范围广泛【答案】C【解析】【详解】坦桑尼亚中的陵墓中出土原产于15世纪产自中国的瓷器说明当时东非国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C正确;材料未涉及奴隶劳动问题,A排除;出土中国的瓷器不能说明东非国家手工业发达,B排除;仅从出土中国的瓷器来看是无法得出东非国家贸易广泛的结论,D排除。故选C。10.以下属于古代美洲地区文明代表的是大津巴布韦阿克苏姆文明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均属于古代美洲文明的代表,正确,D符合题意;均属于古非洲文明的
11、代表,不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D。11.中国古代一部农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推断该农书最早出现于中国的A 西汉B. 唐朝C. 南宋D. 明朝【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最早是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故D项正确;西汉、唐朝和南宋时期,玉米还未传入,故ABC错误。12.有学者统计列出了 1600 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经好望角经地中海胡椒100 万200 万磅300 万400 万磅丁香、靛蓝、肉豆、药品35 万65 万磅70 万100 万磅A.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B.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地中海C.
12、 商业革命引发交易商品改变D. 欧洲与亚洲经贸联系更加紧密【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所给数据来看,经过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传统商路的欧洲部分商品数量要比经过新开辟的经过好望角航线的数量要多,这说明当时的传统航路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A正确;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排除;材料未涉及商品交易种类的改变,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3.欧洲在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下列能反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内涵的一项是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我是一个凡人,我只要尘世的幸福C.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D
13、.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我是一个凡人,我只要尘世的幸福”,道出了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性,要把人和人性从基督教神学世界观中解放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B项符合题意;“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普罗塔戈拉的观点,A项错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是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的观点,C项错误;“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是恩格斯对启蒙运动指导思想“理性主义”的解释,D项错误。14.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一主张带来的实际效果是A. 调整了人与教会的关系B. 调
14、整了人与上帝的关系C. 调整了人与人的关系D. 调整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和与上帝直接进行对话,打破了教会的权威,实现了人们精神上的救赎,重新调整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B正确,ACD排除。故选B。15.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法。对下图中四个国家近代政治的发展进程,叙述正确的是A.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促进国家统一B. 议会产生首相实际最高行政首脑C. 通过渐进的制度变革走向共和制D. 通过民主改革赢得了国家的独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内容可知,是英国,英国议会选举产生的内阁首相掌握国
15、家最高行政权,即首相是实际最高行政首脑,B项正确;是德国,是在国家实现统一后确立君主立宪制,A项错误;是法国,通过法国大革命以及之后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直到1875年以法律形式确立共和政体,而不是渐进的制度变革,C项错误;是意大利,通过1848-1871年间意大利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不是通过民主改革,D项错误。16.以下所示材料是 19 世纪 70 年代某国宪法的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该国的政体是A. 直接民主制B. 君主专制C. 君主立宪制D. 民主共和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结合所学可知,材
16、料出自德国1871年宪法,该宪法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故选C;德国有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属于代议制,是间接民主,排除A;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排除B;民主共和政体没有世袭君主,排除D。17.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填入“?”处最恰当的应是A. 火车B. 瓦特C. 成果D. 工厂【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围绕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影响等几个重要的要素方面绘制的思维导图,在“?”处应该是成果,与工业革命背景、进程、影响的要素相匹配,C项正确;火车是工业革命成果的表现,属于成果,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瓦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改良蒸汽机的相关人物,属
17、于进程,不符合材料,B项错误;工厂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管理方式,应属于进程,D项错误。18.史论是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以下内容中属于史论的是工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大众消费品极大地丰富了市场。1851年伦敦的水晶宫展示了工业对人类的馈赠。这是一座用铁和玻璃构建的富丽堂皇的建筑。物,里面有树木、花园、喷泉以及世界各地的工业产品。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欣赏像英国纺织品、铁制品以及机器工具等工业产品。水晶宫的展览使参观者大为惊奇,对工业社会的成就赞不绝口。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论属于对历史史实进行的定义,是对工业革命影响的
18、评价,属于史论,符合题意吗,A正确;属于史实,不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A。19.下图是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示意图,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 圈地运动的开展B. 三角贸易的影响C. 工业革命的促进D. 殖民体系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从1844年到1877年英国的工业就业人口显著上升,农业就业人口下降,这主要和工业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C正确;圈地运动主要是资本家用暴力手段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A排除;三角贸易主要是为解决美洲劳动力需求问题,B排除;材料与殖民体系无关,D排除。故选C。20.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
19、秘密的是A. 共产党宣言B. 资本论C. 法兰西内战D. 唯物史观【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秘密,故选B;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剩余价值学说无关,排除A;CD都不符合“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排除。21.下图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瓜分非洲的地图,图中很多国家的疆域很规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非洲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B. 丛林和沙漠等天然屏障的阻隔C. 列强瓜分进行“地图上作业”D. 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884年11月15日,西方列强召
20、开柏林会议,商讨各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划分,所以造成在非洲地图上很多国家的疆域很规整,C项正确;非洲各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列强瓜分非洲的疆域规整无关,A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非洲疆域规整的主要原因与1884年通过柏林会议规定的瓜分非洲一般原则有关,而不是由于丛林和沙漠等天然屏障的阻隔,B项错误;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为进一步侵略准备地理人文资料,但不是列强在非洲势力范围疆域的规整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22.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
21、生产时代的曙光。”上述言论反映马克思的观点是( )肯定了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客观上的进步作用认为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认为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具有双重影响肯定殖民掠夺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掠夺”可知错误,正确。根据“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可知正确,在材料中马克思并没有论述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对殖民地产生的积极影响,错误。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23.随着西方国家不断殖民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于A. 18 世纪中后期B. 18 世纪末
22、 19 世纪初C. 19 世纪中后期D.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西方殖民国家瓜分完毕,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故选D;AB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同点是A. 都是由各国无产阶级领导B. 以和平谈判的形式进行C. 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D. 斗争都取得了伟大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主要背景是亚洲封建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兴起和发展,因此这时期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同点是民族资本
23、主义有一定的发展,C项正确;这时期民族解放运动不一定都是由各国无产阶级领导,如中国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A项错误;这时期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主要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不是以和平谈判的形式,B项错误;这时期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没有都取得伟大胜利,如中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中国清王朝统治,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取得伟大胜利,D项错误。25.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但是很快又遭到推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的 的经济侵略与武力干涉。横线上应该填写的国家是A. 法国B. 美国C. 英国D. 德国【答案】B【解析】【详
24、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拉丁美洲觊觎已久,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企图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拉丁美洲经济渗透的同时,武力干涉行动越来越多,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B项正确;排除A、C、D项。26.20 世纪 20 年代初,列宁曾经指出:“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的设想也许较确切)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扭转这种错误,苏俄政府决定实行A. 余粮收集制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农业集体化D. 新经济政策【答案
25、】D【解析】【详解】根据“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结合所学可知,苏俄计划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过渡,结果失败了,为了扭转这种错误,1921年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故选D,排除B;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A;1927年苏联提出农业集体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27.1925 年 12 月联共(布)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苏联开始大规模的进行工业化建设,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形成了后来被称为“苏联模式”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以下对“苏联模式”的评述,正确的是
26、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开创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的显著特征是利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排斥市场,错误,ABD排除;均是对苏联模式的准确描述,C正确。故选C。28.1926-1927年印尼发生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得到世界革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领导这次起义的是A. 印尼民族党B. 印尼农民阶级C. 印尼民族资产阶级D. 印尼共产党【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印尼民族党领导了印尼反对荷兰殖民统治武装起义,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29.第一
27、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出现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北非和东非一些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拉丁美洲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特点有地区上具有普遍性参加者具有广泛性运动具有不平衡性“民族自决”成为普遍诉求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参加者具有广泛性,运动具有不平衡性,“民族自决”成为普遍诉求,正确,故选A;BCD都不全面,排除。30.1929 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33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
28、美国总统后,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一系列新政策,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A. 实行自由放任B. 转向计划经济C. 加大市场调节D. 国家干预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正确,AC排除;计划经济主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经济模式,B排除。故选D。31.阅读下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简表,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战场名称起 止 时 间欧洲战场1939 年 9 月 1 日1945 年 5 月 8 日苏德战场1941 年 6 月 22 日1945 年
29、 5 月 8 日太平洋战场1941 年 12 月 7 日1945 年 9 月 2 日中国战场1931 年 9 月 18 日1945 年 8 月 15 日A. 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B.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C. 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各自孤立作战D. 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中国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起止时间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可知,中国进行了长达1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故选A;材料中的四个战场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
30、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32.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秩序的特点是A. 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B. 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C. 避免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D. 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秩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A正确;二战前也是欧美国家占据主导地位,B不属于新特点,排除;C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33.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有25个国家出席。会议宣布根除殖民主义,实行和平共处原则和非集团原则,发展经济并进行经贸合作,呼
31、吁美苏两国首脑举行谈判,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这表明A. 亚非拉国家开始反抗殖民统治B. 不结盟运动冲击美苏两极格局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D. 不结盟运动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呼吁美苏两国首脑举行谈判,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等信息可知,亚非拉新兴国家的崛起及其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呼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两级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B项正确;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亚非拉国家就开始了反抗的斗争,在1961年之前已经开始,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新经济政治新
32、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因此在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时还未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大多数是二战后期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不一定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不能壮大社会主义阵营,D项错误。34.以下统计表格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农业1950 年12.2%23.2%50.7%1990 年2.8%5.1%72%工业1950 年34.7%42.2%22.2%1990 年25.8%40.5%33.6%服务业1950 年48.9%32.4%26.6%1990 年714%54.
33、4%59.2%A. 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B. “福利国家”的影响C.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D. 全球范围的频繁移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就业人口中,农业人口均大幅度下降,日本工业人口有一定的上升,而美国和联邦德国的工业人口呈下降趋势,三国的服务业人口均大幅度上升,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比重极速上升,C项正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随着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逐渐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加大宏观调控,A项错误;战后福利国家政策是对社会财富的新一轮分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34、,稳定社会秩序,与材料所述产业结构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全球范围的频繁移民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35.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是A. 消除贫富差距B. 美化政府形象C. 刺激社会消费D. 缓和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福利制度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其
35、主要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 ,巩固统治秩序,D项正确;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只能缩小贫富差距,而不能消除贫富差距,A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复苏,因此福利制度的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而不是美化政府形象,B项错误;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其主要目的不是刺激社会消费,C项错误。36.某学习小组依据下列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下选项中符合其研究主题的是A.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B.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与改革C.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D. 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三幅图片涵义分别为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农业
36、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赫鲁晓夫改革中的种植玉米运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直接引发苏联的解体,材料三幅图都涉及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改革,B项正确;材料图片强调的事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与改革,不涉及与资本主义的对抗,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改革,没有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C项错误;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等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改革,没有体现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3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下列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阿尔及利
37、亚独立加纳独立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据蒙巴顿方案,1947年英属殖民地印度一分为二,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1962年阿尔及利亚挣脱了法国130多年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1957年加纳脱离英国殖民者独立,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第一个脱离西方殖民统治的国家;1956年埃及人民在纳赛尔的领导下,成功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这些民族解放斗争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项符合题意;其他排列均在时间排序上存在错误,ABD三项不符合题意。38.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
38、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取得独立后,对内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A.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B. 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C. 反抗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D. 继续进行反封建斗争【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对内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独立的发展民族经济,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A正确;治理污染问题不是主要任务,B排除;反抗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对外层面,C排除;有些民族独立国家是由殖民地独立出来的,因此反封建的说法错误,D排除。故选A。39.人类进入 21 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当今时代的主题
39、是A. 战争与和平B. 合作与竞争C. 和平与发展D. 竞争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C正确,ABD排除。故选C。4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以下属于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举措是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设立丝路基金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提出设立丝路基金,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些都是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举
40、措,正确,故选B;“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排除ACD。二、综合题(41 题 14 分、42 题 12 分、43 题 14 分,共 40 分)41.近代以来,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化。材料一 1518 世纪,由于各种现实动机与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亚洲和欧洲的航海家都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欧洲人开辟了多条新的远洋航线。欧洲影响力的扩大有助于全球性的交通、通信和交流网络的建立在错综复杂的贸易网络中诞生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探险者”
41、及其开辟出的“交通和交流网络”的主要史实。材料二 19 世纪末以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方法是其对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电力而不是木材)的消耗,因为这既表示一个国家利用各种无生命能源的技术能力,也表示了其经济发展速度。18901913 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表 (相当于百万吨煤)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2)根据上述表格,概括欧洲各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材料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答案】(1)史实:迪亚士开辟了通往好望角的航线;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线;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达伽马开辟了通
42、往印度的航线。(2)特点: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都得到了发展;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各国对这次机遇的把握不同导致的。(3)原因:交通及通讯方式的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各国的国际合作意识的加强等。【解析】【详解】(1)史实: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进行分析即可,如迪亚士开辟了通往好望角的航线;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线;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线。(2)特点:首先,根据表格提取两则有效信息。表中所有国家数值都有增长,故可以得出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德国增幅最大,而意大利增
43、幅最小,其他国家的增幅也存在不同的差异,又可以得出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发展存在不平衡。原因: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快的原因可从交通及通讯方式的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各国的国际合作意识的加强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42.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材料一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的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6 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
44、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而不是盲信权威,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哲学认识论上的批判方法。中国的文化常被用来对比和批判欧洲的旧制度和文化。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以及在法国宣传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理由。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1)阅读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背景。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美国宪法把政府分为相互独立的三个部分,并伴之以制衡制度,以防止其中任何一部分明显地高于其它部分。显而易见
45、,这种启示源出于孟德斯鸠的思想。“美国宪法的起草者,从孟德斯鸠书中采取了政府分权的理论,其作品里更穿插着孟德斯鸠书中的句子。”摘编自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2)结合所学,说明 1787 年美国宪法的哪些内容体现了孟德斯鸠的理论。材料三 2018 年 5 月 4 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3)结合所学列举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国际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答案】(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
46、识之士的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2)美国中央机构分为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和最高法院掌握独立的司法权,三者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践行了孟德斯鸠的主张。(3)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毛泽东思想等。【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可归纳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材料“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可归纳出有识之士的推动;根据材料“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而不是盲信权威”可归纳出自然科学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国的文化常被用来对比和批判
47、欧洲的旧制度和文化”可归纳出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2)说明: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学说,关于说明可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三权分立体制进行分析即可。(3)例子:可结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史实进行分析即可,如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毛泽东思想等。43.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是 20 世纪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材料一(1)结合所学,描述材料一中地图反映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后果。(2)20世纪3040 年代是国际关系剧烈变化的时代。模仿根据材料二所做的示例,从下面三则材料中任意选择一则,评述其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材料二(3)有学者认为,两极体制既导致全球的动荡和不安,也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
48、,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解体方式也与以往的国际格局不同。结合所学,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历史现象:“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建立。后果: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材料三: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本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随后英、法、中国等国对日宣战。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力量正式形成。材料四:雅尔塔会议的召开;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逐渐走向胜利,美英苏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商讨战后对德、意、日等法西斯轴
49、心国以及主要战犯处置、战后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等问题,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材料五:二战后德国走向分裂;1948年6月24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之后不久,苏联在其占领区扶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美国、英国、法国在其占领区扶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从此,德国走向分裂。(任选一则即可)(3)观点:赞成“两极格局体制导致全球的动荡与不安,也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观点;论述: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两
50、极格局建立,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进行争霸,导致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敢首先发动针对对方的战争,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总结:美苏两级格局虽然导致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与不安,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的和平。【解析】【详解】(1)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一中的地图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德国为代表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挑战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也导致欧洲局势变得愈来愈紧张,逐渐演变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即以英国为首的三国协约和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材料内容正是体现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后果,两大军事
51、集团的形成及其军备竞赛,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历史信息提取,然后进行具体阐述的能力,如可以选择材料三联合国家宣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大代表齐聚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反对轴心国及其附庸,绝不同敌人单独媾和,标志着国家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也可以选择材料四“雅尔塔会议三巨头”,1945年2月,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以及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三则材料任选一则,言之有理即可。(3)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对材料所述观点进行论证。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两极格局的评价,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两极格局体制导致全球动荡不安的角度,可以选择两极格局避免了第三世界的爆发,一定程度了维护了世界和平的角度,也可以选择两极格局体制导致全球的动荡与不安,也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世界和平的角度,结合冷战的相关史实分析回答。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