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700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据史记殷本纪载,从开国之君成汤到亡国之君帝辛共17代30王,其中以弟继兄为王者有14王,以子继父为王者有10王。而史记周本纪指出,自文王到幽王共12代13王,有12王为嫡长子继位。据此可发现A. 商朝时期是嫡长子继承制之滥觞B. 周朝的王位继承争议已经杜绝C. 嫡长子继承制成为分封制的核心D. 宗法血亲是商周政治重要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文王到幽王共12代13王,有12王为嫡长子继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商朝主要以兄终弟及为主,而周朝自文王以下到幽王,12王均为嫡长子继承为王,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其中以弟

2、继兄为王者有14王,以子继父为王者有10王”可知,商朝时期主要以兄终弟及为主,而不是嫡长子继承为主,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共12代13王,有12王为嫡长子继位”可知,这时期主要以嫡长子继承为主,但王位继承争议没有杜绝,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而不是分封制的核心,故C选项错误。2. 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思想,有的反对战争,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追求逍遥,避世寻自由;有的积极入世,平治天下。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A.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B.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C.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D.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答

3、案】D【解析】【详解】墨学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法家主张法治,法庭严明;道家追求逍遥;儒家积极入世。故D正确;墨家及对战争,排除A、B;法家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故排除C。3.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下达各官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 牵制承相,加强君权B. 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 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 控制地方,便于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御史大夫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丞相的职责,从而分散了丞相的权力,对丞相起到了牵制作用,加强了君权,故选A项;根据“皇帝

4、不愿差使承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可知题意并未体现御史大夫辅佐丞相,故排除B项,掌控军权的是太尉,故排除C项;御史大夫的设立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排除D项。4. 商鞅变法规定:“使民非农即战”“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这些规定A. 进一步打击了领主贵族势力B. 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C. 为秦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D. 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答案】C【解析】【详解】商鞅奖励耕战的政策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之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政策确实会打击贵族的力量,但不能体现“使民非农即战”政策

5、,故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基层民众管理的信息,故排除B项;D项的“以法律形式”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5. 下表是孟子和庄子对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思想的评价。据表可知,这一流派是孟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庄子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无父无君”可知,该思想冲击了等级秩序,墨家的“兼爱”思想主张同等的爱一切人,爱无差等,C正确;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差异,A排除;法家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B排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D排除。故选C。6.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

6、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西汉实施这项措施目的是A. 强化君权神授思想B. 繁荣思想文化C. 扩大地方权力D. 强化大一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对诸侯进行严格的限制,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局面,D正确,C排除;AB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7. 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A. 取代皇权政治B.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 确保政权稳固D. 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知,东晋时期

7、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皇权,故D选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了“共天下”,而不是取代皇权政治,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对皇权具有一定威胁,而不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故B选项错误;东晋门阀士族势力强大,独立性强,不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故C选项错误。8. 历史学家钱穆在评论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在此制度下,人民中的优秀分子均有参政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此制度A. 公平竞争、择优参政B. 消除了士族对政治的影响C. 以家世、道德为选拔标准D. 由地方官考核后任命官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机会,新陈代谢,绝无

8、政治上之特权阶级”等信息可知,此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择优选拔人才的制度,故选A项;B项的“消除了”表述绝对,故排除B项;以家世、道德为选拔标准是察举制的特点,故排除C项;科举制的选拔权在中央,故排除D项。9. 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然而,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却要回家看他一个老姐姐。这反映当时A. 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B. 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C. 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D. 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去看望他的姐姐,可知玄奘出家后仍与家庭联系,重视亲属亲情

9、,说明佛教吸收了儒家本土文化,故选D;A材料无法体现,且不符合材料主昏,排除;玄奘看望其姐姐,并非佛教思想的分析,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尽忠”,排除C。10. 宋书记载:“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n),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代指森林)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此可A. 北方经济逐渐恢复B.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 经济完成重心南移D. 南朝政权重视农业【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n),则数郡忘饥”体现的是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地位开始上升,得到开发,B正确,A排除;经济中心南

10、移完成是在南宋,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1. 文学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A. 楚辞、汉赋、唐诗B. 楚辞、唐诗、宋词C. 宋词、唐诗、楚辞D. 唐诗、宋词、元曲【答案】D【解析】【详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诗,“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宋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元曲,D正确,排除A、B、C。12. 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

11、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B.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C.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D.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可知,士大夫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体现了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故选D;宋代实行的仍是君主专制,不存在集体统治的说法,排除A;舆论监督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并不能起到有效防止的作用,排除B;士大夫不等于丞相,故无法得出C项

12、结论,排除。13. 宋太宗在军事力量部署上实施“守内虚外”政策,将大部分兵力布置在内地,注重对内部的防范,而减少了边境的防守力量。宋代“守内虚外”政策造成的直接影响是A. 实现中央与地方分权B. 军队数量不断地增加C. 边患问题层出不穷D. 政府对地方管理失控【答案】C【解析】【详解】北宋的“守内虚外”政策把大量的兵力部署在内部,而导致边疆兵力空虚,这造成了北宋一直面临边患问题,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在军事部署上的“守内虚外”,这与分化权力无关,故排除A项;B项与守内虚外”政策无必然联系,故排除B项;这一政策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排除D项。14. 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免役、保甲、科

13、举、青苗等新法,在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及增损的情况下,均为宋朝以后的历代所沿袭。这说明王安石变法A. 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B. 核心内容是扩大财源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 仍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答案】A【解析】【详解】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免役、保甲、科举、青苗等新法,均为宋朝以后的历代所沿袭,这说明这些变法措施符合宋朝之后朝代的要求,也就表明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A项;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理财,故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措施加剧了社会矛盾,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15. 元代的行省完全不同于过去汉代州、唐代道、宋代路的划分方法,其无视历来与划

14、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地。元代行省的这种划分方法旨在A. 密切全国各地经济文化B. 贯彻犬牙交错的原则C. 扩大地方的统治区域D. 防止分裂割据现象发生【答案】D【解析】【详解】元代建立之后,其首要任务是巩固统治,而元代行省的设置打破了之前的以山川为界的划分方法,这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故选D项;其他三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BC。16. 宋代从真宗开始,工商税的收入就超过了农业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农业税的比重降至30%;南宋淳熙至绍熙年间(11741194年),非农业税更是惊人地接近85%

15、。据此可知,宋代A. 商业占经济主导地位B.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C. 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D. 农业生产逐渐衰败【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商业税收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结合宋代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与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有关,故选B项;虽然宋代的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依然是农业经济,故排除A项;当时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农业税收比重下降,并不表明当时农业生产逐渐衰败,故排除D项。17. 中国古代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中国古代“节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

16、因是A. 程朱理学的影响B. 封建文人的倡导C. 政府政策的推动D. 个人的价值取向【答案】A【解析】【详解】程朱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放在天理的角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束缚了女性,故选A项;B项与C项均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B、C两项;D项虽然也是材料现象的原因,但是价值取向的形成也是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故D项不是根源,排除D项。18. 市民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繁荣,戏曲、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发展。这反映了A. 宋朝民众娱乐活动丰富多彩B. 文学作品趋于世俗化大众化C. 城市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动力D. 新文学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答案】C【解析】

17、【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市民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繁荣”信息可知,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故选C项;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民众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也不能表明文化作品趋于世俗化、大众化,故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19.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A. 汉赋和唐诗B. 风俗画和文人画C. 宋词和元曲D. 话本和小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学者要论证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文化世俗化”

18、和“高雅文化”两种倾向并存,要选择的依据应该是风俗画和文人画,B项正确;汉赋与唐诗出现在宋元之前,A项不符合题目的时间;宋词和元曲、话本和小说均只符合“文化的世俗化倾向”,CD两项不符合题意。20. 王其榘在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对明代164名内阁大臣的籍贯(按现在省区范围)进行了统计(如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认识是籍贯人数籍贯人数籍贯人数浙江27江苏22江西22河北17山东13湖南、湖北12福建11河南10四川10安徽5广东5山西5广西2陕西2云南1A. 京畿附近之人更受信任B. 阁臣分布与经济文化水平相适应C. 儒家思想仍是官方思想D. 北方地区人才受到朝廷有意排斥【答案】B【解析】【详解】从

19、材料数据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的内阁大臣出身数量明显高于内地,这主要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B正确;AD说法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1. 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A.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B.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C.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D. 经济停滞倒退【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固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没有给自然科技的发展提供社会环境,也就没有起到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故选A;BCD都

20、出现在近代以后,不是古代科技没有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原因,排除。22. 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A. 三省并立,互相牵制B. 削弱地方,集权中央C. 抑制相权,设立内阁D. 废除丞相,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是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D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时期确立的,A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排除;内阁的设立是在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C排除。故选D。23. 清政府在制定相关边疆政策时,采

21、取了这些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据此可知,清政府采取的边疆政策A.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B. 实现了民族平等C. 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D. 消除了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清政府的这些民族政策(原则)考虑了少数民族特殊的情况,有利于缓和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选A项;B项的“实现了”、C项的“保证了”、D的“削除了”表述均绝对化,故排除。24. 读京剧脸谱寓意表(如表)。京剧脸谱的寓意表明京剧表演脸谱色寓意脸谱色寓意红色忠勇侠义黄色勇猛暴躁黑色直爽刚毅金色神仙高人白色阴险奸诈绿色勇猛莽撞紫色刚正威武银色神

22、仙妖怪A. 凸显教化功能B. 大多具有虚拟性C. 受到政府控制D. 具有固定的程式【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京剧不同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寓意,说明京剧表演具有固定的程式,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25. 虽然清政府下令土地自由买卖,商品经济的侵入也松动着土地交易的宗法秩序,但直到晚清,吉昌土地出卖与外族的契约中,依然会声明:“先问亲族,无人合意,才卖与外族者。”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 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 经济活动受宗法秩序制约C. 土地兼并问题日益突出D. 宗法力量已经趋于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先问亲族,无人合意,才卖与外族者”说明晚

23、清土地自由买卖这一经济活动仍受宗法秩序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活动受传统宗法秩序的影响,故排除A、D两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故排除C项。26. 某同学拟办一次手抄报,准备了如图所示素材,据此推断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A. 民族关系的发展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 封建社会的危机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是对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的描述,因此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27.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

24、:“军机处一日日称:接折(阅读奏折)减免(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接折过朱交发”,从中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故选A;B、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28. 如表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据此可知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8A. 古代科技重视理性思维B. 古代忽视军事

25、工业的发展C. 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D. 科技发展与农耕联系紧密【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中国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农业、数学和天文历法等领域,这些领域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如赋税收入、土地丈量等,说明科技发展与农耕联系,密切,D正确;理性思维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兵器科技成果的比例并不是最低的,因此不能证明古代忽视军事工业的发展,排除B;题干中未对古代中国科技水平和同时期世界科技水平进行对比,排除C。29. 明清松江府“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这说明A. 农业已退居次要地位B. 农村

26、家庭的收益结构变化C. 资本主义已缓慢发展D. 江南成为了全国经济中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可知,明清时期,纺织业在松江府、苏杭、嘉湖的农村家庭收益中占重要地位,家庭的收益结构发生变化,故选B;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无法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0.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

27、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A. 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否定B. 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 对传统儒家思想补充完善【答案】C【解析】【分析】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在批判传统思想基础上,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C正确。【详解】31.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A. 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 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D. 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魏晋时期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战乱情况下

28、,民众对于世外桃源的向往,而明清时期的西游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黑暗,因此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形象,两者都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B正确;依据所学,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饱受战争苦难,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未涉及到官场的腐朽与黑暗,故A错误;据材料“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体现出民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而桃花源记只是对于理想的追求,而未涉及到公平正义的追求,故C错误;据材料“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体现出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而桃花源记只是对于理想的追求,而未涉及到等级观念,故D错误。32.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下列现象与明清时期商业和

29、城市发展的史实不符的是A. 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 商品经济伸向农村D. 在江南地区出现了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故A正确,排除。当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故B正确,排除。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伸向农村,故C正确,排除。在江南地区出现的手工工场没有采用机器生产,机器生产属于工业革命的产物,故D错误,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33.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

30、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 国家立场决定了战争的性质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可知,中英双方都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而进行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D正确;据材料英国人认

31、为战争时正义的,但中国人认为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是不正义的,故A错误;中国禁烟运动引发的中英之间鸦片贸易冲突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B错误;战争的性质应是客观的,不由国家立场决定,C错误。【点睛】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禁烟运动引发的中英之间鸦片贸易冲突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34.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A. 主张全面学习西学B.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 力主固守华夏传统D.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

32、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各国文化,在当时具有先进性。但是他同时也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他依然坚守封建制度和天朝上国思想,所以他的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是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排除;C项,“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固守华夏传统,排除;D项,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不是魏源,排除。35. 徐继畬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

33、。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A. 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B. 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C.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D. 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瀛寰志略最终定稿中,用“英吉利”的称号取代了“夷”的称号,说明的是此时中国部分士大夫开始正视西方国家,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C正确;崇洋的说法属于顽固派对地主阶级开明派的攻击,A排除;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清政府从传统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B排除;当时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部分开明士大夫群体之中,D排除。故选C。36. 1854年8月,英、美公使乘兵船北上,要求面见皇帝和大学士,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派官员到大沽口外拦阻,并

34、认为“所开各条,均属荒谬已极,必须逐层指驳,以杜其无厌之求”。清政府这一做法A. 反映了部分官员民族意识觉醒B. 实际上是否认了南京条约C. 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D. 有效遏制了欧美大国的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清政府拒绝列强在京接见和修约要求。这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如周边国家定期朝贡,不可互派常驻使节,主次有别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是在甲午战后,时间不符,且材料是清政府行为,A项排除;B项常识性和史实性错误,是拒绝修约,而非废除不平等条约,排除;D项史实性错误,违背中国近代史史实,排除;37.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

35、,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上述条约内容表明A. 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B. 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C. 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D. 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了解“领事裁判权”, 领事裁判权是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材料中“刑事诉讼”等文字说明是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故本题选择C。B说法不符合历史史

36、实。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详解】38. 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图片中“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说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 “香港仍坚持赏借体现了清朝皇帝仍坚持天朝上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信息当时南京条约还没有签订,故C、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

37、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南京条约)。39. 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A. 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 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 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D. 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学技术,奖励科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徐继畲对美国国父华盛顿的赞扬,对其开创民主政治的肯定,说明作者对君主专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C是对林则徐成就的描述,

38、排除。故选B。40. 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从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政权A. 开始全面学习西方B.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C. 关注农民阶级利益D. 得到西方列强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中国向西方学习开始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另外“全面”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对农民阶级利益的关注,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太平天国的领袖是排斥西方列强的,排除。【点睛】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

39、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41.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 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 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 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

40、据材料“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洋务运动创办工业的根本目的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自强求富,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扩大中外贸易交往”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及筹建轮船招商局的意图,并未提出这一企业的组织形式,故C项错误;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企业,不是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几被洋人占尽而作自强之气”,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的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是抵御外侮求富求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排除其它选项。42.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

41、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虽然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43. 某同学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你给这个表选个恰当的标题A. 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B. 农民阶级发展资本

42、主义C. 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D. 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由太平天国运动大事年表中的“金田起义”“太平军北伐”“追求财富平均”“领导集团内讧”等信可知,恰当的标题是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故A正确;大事年表中没有涉及发展资本主义,故B错误;大事年表主旨不是强调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故C错误;材料没有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的信息,故D错误。44. 1897年9月9日,德园通知俄国,根据彼得戈夫会谈的精神,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为此,在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时,俄国外交大臣就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这反映出A. 俄国和德国

43、争夺中国山东激烈B. 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C. 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D. 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答案】D【解析】据材料“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并不能说明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态度和政策,故C错误;俄国与德国的行为说明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故D正确。故选D。45. 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

44、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 洋务运动实践了师夷长技B. 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C. 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刺激了中国人的觉醒,B正确;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46.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

45、重特征是A. “灭洋”与“扶清”B. 反帝与反封建C. 爱国与保守D. 正义与非正义【答案】C【解析】【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反映的是爱国,“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反映的是保守。所以答案选C。47. 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A. 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 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 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D. 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答案】B【解析】维新变法得不到保守派、

46、洋务派和大多地方督抚的支持,这说明维新变法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故B项正确;有些缙绅士大夫的观念比较进步,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无关,故C项错误;制度变革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故D项说法错误。48.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

47、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49. “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该材料A. 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B. 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C. 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D. 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配套措施【

48、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由于没有配套措施,致使一些变法法令没有起到直接的效果,是失败的原因之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 。所以选D。考点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内容50.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 西方媒体

49、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

50、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5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 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

51、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材料三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

52、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简析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答案】(1)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重视对市场的管理。(2)特点:海外贸易范围扩大;海外贸易额增加;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海上贸易取代陆路贸易。(3)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

53、(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4)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可归纳出由政府设置于城中;根据材料“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可归纳出与居民区分开;根据材料“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可归纳出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根据材料“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可归纳出重视对市场的管理。(2)特点:根据材料“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可归纳出海外贸易范围扩大;

54、根据材料“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可归纳出海外贸易额增加;根据材料“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可归纳出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根据材料“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归纳出海上贸易取代陆路贸易。(3)原因:根据材料“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可归纳出政府开放(放松)海禁和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4)背景:根据材料“欧洲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相继东来;结合所学所学知识可知,还需要从当时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的优势及白银是支付手段等角度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