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复习9 古诗词赏析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61633 上传时间:2025-10-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复习9 古诗词赏析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2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复习9 古诗词赏析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2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复习9 古诗词赏析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诗词赏析一、课内古诗词赏析(一)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这首诗的体裁是五律,韵脚是an。(2分)2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3分)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D这首诗笔力苍劲,

2、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之景。(3分)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二)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首句中“压”字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的情景,体现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B诗歌第三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秋天塞外漫天“呜呜”

3、的号角声,格调悲壮,意境苍凉。C诗中“半卷红旗”写敌军趁夜偷袭守军之状,“霜重”加剧悲凉的氛围。D这首诗歌构思大胆,诗人以浓艳斑驳的色彩、奇异的画面描写战争,颇有震撼力。【解析】诗中“半卷红旗”写的是部队夜袭敌军,不是敌军趁夜偷袭守军。2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黄金台”与“幽州台”同指战国燕昭王所建招贤台,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各异,请指出其不同之处。(3分)雁门太守行中诗人写黄金台的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登幽州台歌则是借幽州台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失意和寂寞苦闷的心情。(三)春望(襄阳期末卷)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A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 字中, 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B颔联中“感时”一词承上,“恨别” 一词启下,表达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C颈联中“抵万金”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D. 尾联中可见诗人的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 字极具表现力, 请作简要赏析。(3 分)“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表现了战后的长安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之状,令人满目凄然。二、课外古诗词赏析(一)

5、阙题唐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释】阙题:“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幽。(2分)2这首诗的颔联堪称妙笔,请结合全诗从感官或修辞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3分)示例: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幽(优美宜人)。【参考译文】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

6、斋堂。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二)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释】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王维在那里隐居至晚年。裴秀才迪: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潺湲: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墟里:村落。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 B首联写山中秋景:山是静止的,

7、一个“转”字,便借颜色的渐变写出它的动态;水是流动的,用一个“日”字,写出水每日都在缓缓流淌。 C颈联用渲染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原野暮色图,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D诗人在尾联以“五柳先生”自比,体现的是自己与陶渊明一样超然物外的心迹。 2颔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分)颔联写诗人拄着拐杖伫立在柴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诗人隐居在乡野之间,又以陶渊明自比,有着与陶渊明一样超然物外的心境。(三)江村唐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注释】清江:清澈

8、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1这首诗从体裁看属于( A )(3分)A七律诗B五律诗C排律诗D长律诗2古诗讲究炼字。课文春望首联“城春草木深”的“深”字和江村首联“清江一曲抱村流”的“抱”字极富韵味。前者描写了国都沦陷后满目荒芜的景象;后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溪水围绕江村时安适祥和的情态。(3分)3有评论说,全诗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3分)示例:同意这种看法。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江水环绕,环境优美,生活安定,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是建立在亲友资助的基础上的,是不牢靠的;对于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诗人来说“微躯此外更何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自慰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露着悲苦之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