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585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素养检测(六)(120分钟,120分)一、阅读鉴赏(56分)(一)(2019临川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2、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解析】选D。“赵尝五战”后不能停,因缺少作战的对象,据此可排除B、C两项。“二败而三胜”是“赵尝五战于秦”的结果,其后应停顿,据此可排除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分为政论和史论,前者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后者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B.六国:指崤山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当时天下成战国七雄的格局,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因此经常合称六国。C.苏洵:字明允,眉州眉

5、山(今属四川)人,南宋文学家,有嘉祐集传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D.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出自上古八姓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姓,文中以“嬴”借指秦国,同时“嬴”也可以特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秦始皇。【解析】选C。“南宋”应为“北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既紧扣论题,又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到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

6、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弊端进行了具体论述。C.针对燕赵两国的国君,作者有褒有贬,一方面赞扬他们能坚守正义、不贿赂秦国,珍视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又对燕太子使用行刺之计,赵国听信谗言错杀良将进行了批评。D.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讽刺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面对北方的威胁,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避免重蹈覆辙。【解析】选B。文中没有运用假设论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5分)译文:_(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分)译文:_参考答案:

7、(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国的土地有限度,而暴秦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你)送给它越多,(它)侵犯你就越厉害。(2)(六国本来)有这样的大好形势,却被秦国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致走向灭亡。(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0分)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

8、;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

9、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节)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B.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C.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D.帝曰卿可谓责难/于

10、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解析】选A。“朕”是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可悉意辅朕”省略的主语是“你”,指王安石,前面要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因此选A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也就是中央政府(朝廷)的考试。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这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C.敕,告诫的意思。“敕”作为一种文书,在古代常用于帝王训斥或贬谪臣僚。D.翰林学士,官名,始设于南北朝,唐玄宗时,成为皇帝心腹,常常

11、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掌制诰。【解析】选C。敕,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爱好读书,文采出众。从小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才,王安石文思敏捷,文章精妙,深受曾巩和欧阳修的推崇。B.王安石不求腾达,不恋官场。朝廷多次想提拔他,给他美差,但王安石多次拒绝,还曾经为了逃避任职,躲藏到厕所里。C.王安石广受赞誉,声名远播。不俗的文才、品行和见识,为王安石引来广泛的赞誉,很多士人,甚至皇帝都很想结识他。D.王安石曾受器重,终被冷落。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委以参知政事之职,但是由于王安石导致了天下大旱,最终遭到贬黜。【解析】选D。

12、D项,“王安石招致了天下大旱”错,这是别人对王安石的诬陷,天旱不可能是某个人导致的。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4分)译文:_(2)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4分)译文:_参考答案:(1)皇帝因此想见见这个人,刚一登基,就任命他担任江宁知府。(2)只不过是后世学习尧、舜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认为那是高深的,自己不能赶上罢了。9.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举先王之政”。请从这篇传记所记王安石的言论中,找到他崇尚的那些“先王”及“先王之政”的特点。(3分)答:_参考答案:“先王”:尧、舜。“先王之政”的特点:非常简洁而不烦琐,

13、非常扼要而不曲折,非常容易操作而不繁难。附【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一经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动笔就像飞一样,初看好像漫不经心,写成以后,看到的人都佩服他写得精妙。友人曾巩拿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誉。他考中进士,并排名前列,担任淮南判官。不久王安石在集贤院当职。在此之前,任命他为馆阁之臣的命令多次下发,王安石屡次推辞;士大夫认为他对世间的一切不再留恋了,因没能亲眼见他一面而感到遗憾。朝廷每当想要把好的官职委任给他时,就怕他不就职。第二年,朝廷让他担任同修起居注,他连续几天推辞。阁门吏拿着朝廷的敕令前去交给他,他拒绝接受;阁门吏跟着他并且向他行拜

14、礼,他却到厕所躲避;阁门吏就将敕令放到书案上离去,他又追上阁门吏将敕令送还;他上奏章推辞至八九次,才接受。于是管理制诰事务,检察在京的各种刑事案件,从此之后不再辞官。神宗在颍王府邸的时候,(韩)维担任记室,每当讲述的事情被称赞时,总是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等到担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皇上因此想见见这个人,刚一登基,就任命他担任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征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才来到朝廷。入朝回答皇上的问题。皇上问“治理国家首先要干什么,(王安石)回答说:“应首先选择治国的方法。”皇上问:“唐太宗怎么样呢?”(王安石)回答说:“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为什么

15、要效法唐太宗的所作所为呢?尧、舜的治国之道非常简洁而不烦琐,非常扼要而不曲折,非常容易操作而不繁难。只不过是后世学习尧、舜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认为那是高深的,自己不能赶上罢了。”皇上说:“爱卿可算是责难国君了,朕知道自己才能低下,恐怕没有办法助你实现这个愿望。你要全心全意地辅佐朕,希望你我二人能共同完成治国大业。”熙宁二年二月,授予他参知政事的官职。熙宁七年春天,全国久旱不下雨,饥民流离失所,皇上忧愁的神色表现在脸上,对着朝臣们叹息不已,想要废除那些不好的法度。王安石说:“水灾和旱灾是经常会遇到的,即便是尧帝和商汤也在所难免,这些不值得引起皇上的忧虑,只是应当治理好人事来应对它。”监安上门郑侠

16、上疏,将他所见到的流民扶老携幼的困苦状况绘制成了图画献给皇上,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所导致的。去掉了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慈圣、宣仁两位太后流着眼泪对皇上说:“王安石搞乱了天下。”皇上也开始怀疑他,于是罢免了他的参知政事,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江宁知府。(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

17、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

18、放性和包容性。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

19、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摘编自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20、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B.“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解析】选A。B项,文中“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强调的是一种关系,并不是“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项,文中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

21、气质是动态变化的,并不能说明“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D项,文中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中庸之道”可以解决但并不能消除文化冲突。11.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B.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C.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D

22、.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解析】选B。文中“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以“天下”为理念的是“天下主义”,不能由此判断“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概念混淆。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C.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D.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解析】选C。文中“面对差异性的

23、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与西方文化相较,中国文化“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可知“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不准确的。(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2)王安石以“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

24、阁之高的句子是:_,_。(4)六国论中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参考答案:(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4)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二、语言应用(14分)1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6分) 材料一:某电视台播出了一则新闻:一男子因要钱不成殴打六旬母亲,遭到周围群众的强烈谴责。面对镜头,他居然说:“来拍吧,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易峰还要出名。” 材料二:一学生在值日时,积极劳动,却招来某些同学“假积极”的嘲讽,该生觉得“很受伤”。 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针对上面材料中男子的言辞和学生积极劳

25、动招致的结果,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每小题回答不超过40字) (1)面对殴打母亲不以为耻的男人,你对他说:“_”(2)面对受到讥讽深感受伤的学生,你对他说:“_”参考答案:(1)美名流传千古,恶名遗臭万年。你想出什么样的名呢?(要说明男子的这种出名是恶俗的,是一种耻辱,与李易峰的出名有着本质的区别。)(2)劳动永远是最光荣的。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肯定劳动是光荣的,要指出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嘲讽。) 15.阅读下面有关“共享出行”的调查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8分)(1)请对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的雷达图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据此从备选短语中选择最恰当的短语分别填入处。(3分) 备选短语

26、: 费用低 故障少 速度快 安全性高 手续简便 答:_(2)请根据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写一句话介绍“共享出行”方式的长处,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40字。(5分)答:_参考答案:(1)速度快费用低(2)“共享出行”方式等待时间短,夜间便利性好,能缓解早晚高峰期的交通压力。三、写作表达(50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承载着国家的昨天和明天,只有让文化的传承和共享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地释放出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二: “兰州拉面”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自河南有着厨艺高手的中医世家。熬一锅牛肉汤需要20多种草药。博大精

27、深的中医文化、养生之道,也融合在一碗面汤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碗拉面帮助甘肃、青海的许多百姓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融入城市。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兰州拉面”“青海拉面”之类的招牌。拉面成了老百姓改变命运的“聚宝盆”。 改革开放40年,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加丰富的需求。下馆子更加讲究,哪怕一碗面也要吃得“有情怀、有情调”。可多数拉面馆仍为家庭作坊。一个炉子,几张桌子,简易的招牌,卫生条件急需改善。这种状况,显然难以适应人们对餐饮品质提升的需求。这碗“脱贫面”还能吃多久?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改革开放40年,你周围的生活一定也发生了很多改变,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你的生活

28、,就中华文化传承问题,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题目由材料一、材料二和任务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一选自十九大报告,从理论高度上强调中华文化传承需要与共享相结合;材料二从现实角度讲述“兰州拉面”在传承中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任务材料则指出了写作的具体要求。“中华文化传承”这一问题的立意角度广泛,可以就“中华文化”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对其传承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就具体的中华文化类型,如品牌文化、饮食文化等,对其在传承方面的问题阐述看法;也可以就怎样传承中华文化展开论述。【

29、参考例文】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既是变化的,总在不断地除旧布新,影响世界;又是不变的,凝聚着独特的根和魂。上下五千年,是什么使它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呢? 回答这个问题,既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回答。 首先,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要挖掘它的根、抓住它的魂。大到民族精神、主流文化,中到理想道德、文化流派,小到像“兰州拉面”这碗汤的传承,都要深入研究它的内在精神、核心价值。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从秦始皇坑杀儒生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魏晋隋唐玄学佛学的挑战到宋明时期程朱理学、阳明心学,明末清初李贽等思想家的反抗与回归。两千多年中,儒家思想一直在变,但它仁政爱民

30、、经世致用、修养道德的根和魂没有变,它早已扎根在中国人的血脉里。今天,我们重研国学,古为今用,正是发掘先人智慧,把儒家思想的根和魂保留下来,再次使它焕发活力、推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的重大举措。 其次,文化要传承,必须结合时代,与时俱进。 文化传承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儒家思想是这样,“兰州拉面”也是这样,当人们带着情怀来吃的时候,为顾客提供养生之道的这一碗汤就要让人吃得舒身更舒心。改革开放40年,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加丰富的需求。下馆子更加讲究,哪怕一碗面也要吃得“有情怀、有情调”。可多数拉面馆仍为家庭作坊。一个炉子、几张桌子、简易的招牌,卫生条件急需改善。这显然难以适应人们对餐饮品质提升的需求

31、。虽然“兰州拉面”有200多年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养生之道,但再好的文化要传承下去,都要能够与时俱进。 某外国元首在参观故宫时说:“我想最古老的文化是埃及文化,有8000年历史。”习近平点了点头:“对,埃及更古老一些。”然后微笑着说:“但是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 近年来兴起的文物热、博物馆热,就是在老百姓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满足,精神生活亟须更加丰富的情况下,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结合时代需求,将文物的神秘面纱揭开,并把它们送到了普通百姓的面前。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承,既有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等电视节目的大力宣传,又有各种文物主题展览的推出,特别是节假日期间的集中展览,还有各种文创用品的开发推广。传统的文化、久远的历史重新鲜活起来,老百姓更加明白了我们从哪里来,将会往哪里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只有让文化的传承和共享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地释放出中华文化的活力。这需要一代代人把文化的根和魂留住,与时俱进,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