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578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4.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76页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核心考点 突破 基础知识 自查 目 录 ONTENTSC图表专项突破 4 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下即时 巩固 备考指南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等知识列入等级考教学要求。考情分析核心素养思维导图以生活场景或现实热点为素材考查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考查由“成因”转向“影响”,“过程变化影响”成为主要命题线索。1.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地貌景观差异。2.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分析其地区地貌的成因,并描述其形成过程。3.地理实践力: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观察学校所在地的地貌景观,并分析其成因。基础自查内

2、力作用知识清单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能。衰变2.表现形式及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断裂带地势地表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特别提醒【辨析】地质作用地壳运动(1)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表面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物质和结构的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外力作用知识清单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主

3、要表现形式表现影响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侵蚀作用、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下来温度水风流水堆积3.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特别提醒【辨析】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1)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2)风力作用是风力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称为风力作用。【点拨】河口地区的水沙运动(1)两种外力作用:径流(流水沉积)与潮流、风浪(侵蚀或沉积)共同作

4、用的结果。(2)泥沙的主要来源有:陆沙:河流带来的泥沙,与流域内的土质、植被、降水强度等因素有关;河沙:本河段水流冲刷河岸、河床而来的沙;海沙:潮流、风浪从近海地区带来的沙。(3)影响河口地区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来水、来沙。径流强于潮流,河口以淤积为主,陆地扩大;径流弱于潮流,河口以侵蚀为主,海岸后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知识清单1概念: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岩石分类:A是岩,B是岩(或变质岩),C是岩(或沉积岩)。3.地质作用:;(或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岩浆沉积变质冷却凝固外力作

5、用重熔再生特别提醒【辨析】喷出岩与侵入岩类型成因特点典例喷出岩岩浆喷(涌)出地表形成有流纹或气孔玄武岩、流纹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致密坚硬花岗岩 深化探究1解释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台湾海峡。提示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2侵蚀作用比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更强,对吗?提示 不对。风化作用是外力对岩石的静态破坏,侵蚀作用是外力对

6、岩石的动态破坏,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风化加快了侵蚀速度,侵蚀将岩石风化物剥离,使风化得以持续进行。3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直接相互转化的,对吗?提示 不对。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三大类岩石都可以直接转化成变质岩或沉积岩。热点快递热点扫描主题一 以典型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聚焦外力作用地貌,从地表形态、地形结构、地理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角度,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形成和特征的影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主题二 以地质剖面图、地貌形成过程图为信息载体,以地貌形成过程、地壳物质循环为考查重点,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7、、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热点题型1(2019高考海南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图中有一断层,X、Y分别位于断层下沉和上升的一侧,因此造成两地地势高低差异,D正确,A、C错误。图示岩层均为水平状态,说明该地没有发生褶皱现象,B错误。第(2)题,两地均为玄武岩

8、,喷发物质没有差异,A错误;两地位置靠近,冷凝环境差异不大,B错误;两地玄武岩厚度不同,最可能是侵蚀作用差异的结果,C正确;地壳运动不会引起岩层厚度的变化,D错误。答案:(1)D(2)C2石笋(如图a所示)由雨水沿石灰岩的裂隙下渗并在喀斯特溶洞洞顶渗出,滴水到溶洞底面的碳酸钙沉积而形成。科学家对地中海沿岸地区索雷克洞的研究表明,石笋在生长过程中随季节变化形成明暗相间的微层(如图b所示),暗条纹形成与有机质密切相关;石笋年微层厚度变化与同时代树林的年轮记录相一致。据此完成(1)(3)题。(1)该洞石笋微层暗条纹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A洞穴外的动物B洞穴上覆的土壤C洞穴中的植被D洞穴中的地下河(

9、2)该洞石笋微层暗条纹最主要形成于()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3)该洞石笋年微层近几十年来逐渐变厚,反映了当地气候()A变冷变干B变冷变湿C变暖变湿D变暖变干解析:第(1)题,石笋微层明暗相间,而暗条纹形成与有机质有关,可推断有机质来源稳定,最有可能来源于洞穴上覆的土壤,B对;洞穴外动物活动并不固定,不能提供稳定的有机质沉积,A错;洞穴中光照较差,植被很少甚至缺失,也不能提供稳定的有机质沉积,C错;洞穴中的地下河水位较石笋低,难以为石笋的形成提供稳定的有机质沉积物,D错。第(2)题,索雷克洞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枯枝落叶较多,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增大,沿石灰岩裂隙下渗的流水挟带的土壤有机质含

10、量也增大,富含有机质的水滴落到溶洞底面与碳酸钙一起沉积形成微层暗条纹;其他季节,由于枯枝落叶较少,滴落到溶洞底面的水中的有机质含量少,主要为碳酸钙沉积形成的明条纹。第(3)题,由石笋的形成过程可以推断,气候越温暖湿润,沿石灰岩裂隙下渗雨水量越多,喀斯特溶洞洞顶渗出并滴落到溶洞底面的碳酸钙沉积越厚,C正确。答案:(1)B(2)D(3)C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貌真题体验 把握命题来源1(2019高考浙江选考)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完成(1)(2)题。(1)该湖湖盆形成主要因()A风化侵蚀 B搬运沉积C构造抬升D断裂下陷(2)在外力作用下,该湖

11、盆区的湖泊最容易形成陆地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该湖泊东部、南部和西部存在地壳强烈抬升区和抬升区,而北部也存在微弱抬升区。这些抬升区与湖泊之间存在断层构造,因此湖盆是断裂下陷形成的,D正确。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湖泊是由地层断裂下陷形成的,其深度一般比较大,乙、丙两地位于湖泊中央,湖泊深度大,形成陆地的可能性较小,B、C错误;甲、丁两地都位于湖泊边缘,甲地西侧靠近抬升区,丁地东侧靠近强烈抬升区,结合甲、丁两地的沉积物等厚度线可知,丁地断裂下陷幅度较甲地大,湖盆深度较甲地深,所以在外力作用下甲地较丁地更容易形成陆地。D错误,A正确。答案:(1)D(2)

12、A2(2018高考全国卷)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回答,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解析: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断出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答案:A核心突破 强化核心素养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

13、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的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2.地壳运动的类型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我国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考法体验 提升解题能力地质学家在安徽

14、省天柱山发现了世界上暴露最深的超高压变质带。大面积的花岗岩和丰富的片麻岩、榴辉岩(一般存在于万米以下的地幔之中)使得天柱山成为全球研究大陆动力学的较佳地区。据此回答12题。1天柱山超高压变质带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岩浆冷凝 B变质作用C板块运动D火山喷发2造成天柱山花岗岩裸露的内力作用是()A岩浆冷却凝固B地表上升C火山喷发D风化侵蚀解析:第1题,超高压变质带是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变质而形成的,属于变质岩。第2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随着地壳上升,出露地表。答案:1.B 2.B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华莱士溪因见证了1857年大地震而名声大噪,成为地质胜景。读图,完成34题。3图中“地质

15、构造线”附近两侧的地块相对移动方向为()A西侧向西北、东侧向东南移动B西侧向东南、东侧向西北移动C西侧向西南、东侧向东北移动D西侧向东北、东侧向西南移动4与1857年前相比,流域内同等降水条件下,流量变小的河段是()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地质构造线的西南侧整体向西北方向发生位移。选A。第4题,流域内同等降水条件下,乙、丁河段没有发生变化。乙原为华莱士溪的一条支流,地震后其径流进入华莱士溪故道,华莱士溪的丙河段支流减少,流域面积减小,因此流量减小。选C。答案:3.A 4.C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真题体验 把握命题来源(高考经典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

16、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命题点睛核心素养落地常见命题材料常用解题方法综合思维:根据图文

17、信息推断贝壳堤的形成、演化过程区域图文字材料 根据结果倒推原因,建立因果链解法指导答案:(1)C(2)B(3)D核心突破 强化核心素养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2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3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方法(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溶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

18、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堆积作用等。方法技巧 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考法体验 提升解题能力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下图为倒立锥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1导致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变化 B风力C流水D冰川2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大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均匀解析:第1题,山坡白天光照强而岩石温度较高,夜晚降温快而温度低,则岩石因日较差大而物理风化作用强,从而逐渐破碎。题中信息不能判断山坡风力、流水或冰川作

19、用强弱。第2题,受重力作用大的颗粒物易滚落到锥底,小颗粒物不易滚落而在锥顶。答案:1.A 2.C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图1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堆积形成B风力侵蚀残留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D流水沉积作用4图2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

20、成解析:第3题,由“河湖相土状沉积物”,可判断先有流水沉积过程;后经风化、流水与风力侵蚀而成图片中地貌形态;流水沉积形成的地表会较平坦,则D正确。第4题,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区,迎风坡因风力强而侵蚀作用强,破坏更严重而残留物少,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背风坡因风力小而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答案:3.D 4.B学霸加餐培优提能*再下一城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横断山脉东侧,海拔3 222 米,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读图,完成12题。1大瓦山桌状

21、地貌的大致形成过程是()A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C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D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2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A依然是桌状山B起伏和缓的丘陵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D峰林、峰丛广布解析:第1题,材料中的“下部是石灰岩”,是沉积作用形成。“地形倒置的向斜山”说明先有沉积作用后有板块水平挤压;再板块挤压产生断层,形成褶皱断层;之后岩浆沿断层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断块抬升,地表覆盖的玄武岩不易被侵蚀,形成桌状山。故选A。第2题

22、,如果上层为石灰岩,容易被流水溶蚀。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溶蚀作用强,易形成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广布。故选D。答案:1.A 2.D冰川运动时(冰进),冰川包裹或推着碎屑一同前进。当冰川部分消融后(冰退),消失冰体中的碎屑就地沉积,最前端的推移物称为终碛,原冰体底部的包裹物称为底碛。后退碛是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产生的冰碛物。冰川每消融一部分,这部分冰川体所包裹的物质就会沉积下来,当冰川完全消失后,就会形成一系列环状的沉积地貌。下图是大陆地区冰川作用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冰川消失后,对图示区域的地貌特征表述最为贴切的是()A阶梯状B波状起伏C平坦开

23、阔D崎岖不平4图示地区经历的大规模冰进、冰退次数是()A一次冰进,一次冰退B一次冰进,两次冰退C两次冰进,一次冰退D两次冰进,两次冰退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在冰川作用之下,冰川消失后,图示地区地貌会呈现波状起伏的特征,故B正确。第4题,冰进是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的前进过程,冰川前端会出现较多的冰碛物,在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冰碛物堆积。图示地区第一次冰进到达终碛处,而后冰川消融退缩,短暂停留后又继续后退,所以是一次冰进、两次冰退,故选B。答案:3.B 4.B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典例示范(高考经典题)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

24、(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 B C D图形解读尝试解题(1)C(2)C判读方法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1)岩浆:三进一出。(2)岩浆岩:一进三出。(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2判断箭头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

25、用。(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应用体验1“精灵烟囱”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后经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当地人称为“精灵烟囱”。当地人在岩面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精灵烟囱”景观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1)形成“精灵烟囱”的地质作用有()A BCD(2)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其有利条件是()A玄武岩面多气孔,利于通风透气B凝灰岩质地松软,易于开凿C塔形外表坡度大,利于排水D岩体层理清晰,结构稳定解析

26、:第(1)题,读图2可知,戊经由变成沉积物,则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沉积物经由变为甲,则为沉积作用、甲为沉积岩,丙隆起后经过变为沉积物,则丙为在岩层内部冷凝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丙由丁变成,则丁为岩浆,戊为喷出型岩浆岩,乙为变质岩,代表变质作用,代表喷出冷凝,代表重熔再生。由文字材料知,“精灵烟囱”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岩浆喷发冷凝、火山灰堆积、风化侵蚀,正确。故选A。第(2)题,将“精灵烟囱”开凿窑洞建设客栈,主要是凝灰岩质地疏松,有利于窑洞的开凿。选B。答案:(1)A(2)B2干热岩是温度高于200、埋深在地下310千米处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当海洋板块下

27、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在接触冰冷海水和深海压力下形成水合物。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A、乙B、丙C、沉积岩D、甲(2)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A地处高海拔的高原B地壳的厚度较薄C靠近板块交界地带D玄武岩地层广布(3)可燃冰多形成于()A海岭附近的深海盆B海沟附近的沉积岩C三角洲附近的浅海D高纬的较寒冷海域解析:第(1)题,依据“三进一出是岩浆”,可判断甲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材料提及干热岩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则干热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岩浆冷凝,即图中,故A正确。第(2)题,侵入岩是岩浆上升冷凝形成,在地壳活动频繁区域易出现岩浆活动;青藏高原南部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断裂带多,易于形成岩浆活动,故该处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第(3)题,依据“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形成可燃冰,可判断海沟处最易形成,故B正确。答案:(1)A(2)C(3)B课下即时 巩固 点击进入wor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