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卷首清音如果说庄子开始把寓言故事发展为独立的文字体裁,形成一个围绕中心组织多个寓言故事的群落型体制的话,那么韩非子则开始了有意识、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寓言故事,并且分门别类地编辑成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了。韩非子就是这样,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蕴含在自己所营造的故事中,让人们去体味。自主学习、边读边练课前基础预练子圉()亡其裘()康诰()象箸()土簋()不盛菽()藿织屦()茅茨()之下跣()行蚕似蠋()曩()者渔者持鳣()答案:y qi o zh u sh j c xin zh nn shn1通假字(1)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_通_,_(2)则毋生杨矣_通_,_
2、(3)鳣似蛇,蚕似蠋_通_,_(4)衣缁衣而反_通_,_(5)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_通_,_(6)而亡其富之涯乎_通_,_答案:(1)“被”通“披”,披散(2)“毋”通“无”,没有(3)“鳣”通“鳝”,黄鳝(4)“反”通“返”,返回(5)“女”通“汝”,你的(6)“亡”通“忘”,忘记2古今异义(1)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古义:_今义:表原因的介词(2)必善事左右古义:_今义:方位名词(3)欲使无穷,其可得乎古义:_今义:没有穷尽(4)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古义:_今义: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答案:(1)两个词。因,趁着;为,介词,替(2)身边的人(3)不穷困(4)出逃3一词多义(1)见子圉见
3、孔子于商太宰 君已见孔子 圣人见微以知萌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图穷而匕首见 (2)得子胥出走,边候得之 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诚能得樊将军首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吾得兄事之 往往有得 (3)亡今我已亡之矣 桀以醉亡天下 而亡其富之涯乎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吞二周而亡诸侯 怀其璧,从径道亡 (4)善越人虽善游 必善事左右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善刀而藏之 多愁善感 (5)于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失火而取水于海 (6)其其族人曰 其可以安乎 匹夫失其身 其恶者贵 杨子问其故 其又奚患 答案:(1)引见 会见 见到 被 显露(2)逮住 做到 得到 能够 应当 心得(
4、3)丢失 丧失 忘记 逃兵 灭亡 逃跑(4)擅长 好好地 善事 擦拭 容易(5)介词,相当于“向”介词,相当于“被”介词,相当于“在”介词,相当于“到”(6)代词,相当于“他的”副词,相当于“难道”代词,相当于“自己的”代词,相当于“那个”代词,相当于“其中”副词,相当于“还”4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越远,利以避难()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树易生之物()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常酒者,天子失天下()(2)动词活用则毋生杨矣()(3)形容词活用陈轸贵于魏王()美者自美()恶者自恶()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吾不知其美也()答案:(1)名词的使动用法,对有利 名词作动词,做官 名词作动词,种植
5、名词作动词,穿;住宿 名词作动词,喝酒(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3)形容词作动词,受尊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丑 第一个“贤”,形容词作名词,好事;第二个“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好 形容词作名词,漂亮的地方(1)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译文:_(2)其恶者贵,美者贱()译文:_(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译文:_(4)焉往而不美()译文:_(5)因为君刺之()译文:_答案:(1)判断句 您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2)被动句 其中长的丑的受器重,长得漂亮的反而被轻视(3)状语后置句 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相国)(4)宾语前置句 到哪里能不美
6、呢(5)省略句 乘便为您刺杀他(1)常酒者,天子失天下,_。(2)圣人见微以知萌,_,故见象箸而怖,_。答案:(1)匹夫失其身(2)见端以知末 知天下不足也合作互动 彰幽显微课堂互动探究一、相关知识1选文主旨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 14 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子对社会对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宋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的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琐事,传达出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示;犁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
7、了“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卫公子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被利益迷惑,看人要冷静、理智,要以“义”为标准;箕子的“见微知著,睹始知终”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夫妇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惠子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渔民持鳢、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考虑问题;管仲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集体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要以集体利益为重。2结构图解寓言道理与启示子圉见孔子取舍决于私利子
8、胥出走机智脱险庆封走越“心”为命运症结绍绩昧醉亡其裘警示帝王不可荒醉鲁穆公宦于晋、荆远水不救近火卫公点破曾从子为利而非为义寓言道理与启示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见微以知萌鲁人徙越合适环境方显其长陈轸贵于魏王处世之艰难杨子过逆旅行贤而不自贤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勇夫杨布怒犬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富有涯乎知足之足方为满足三虱食彘共同利益为个人利益前提二、文本译注1.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相国。孔子出来后,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子圉进去,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说:“我见了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那么再看你就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
9、现在要把他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引见给国君。”子圉恐怕孔子得到国君的尊贵,于是对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说:“国君见了孔子之后,再看你也会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太宰因弗复见也。渺小。”太宰于是不再荐举孔子。商太宰:指宋国宰相。宋国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细:渺小。贵:尊贵,这里作动词,得到国君的尊贵。弗复见:省略句,弗复见之,即不再荐举孔子。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伍子胥从楚国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逮住了他。伍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说:“国君搜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现在我已经亡之矣。我且曰子丢失了它。你如果把我遣送到国君那里我将对国君说你取
10、吞之。”候因拿去了宝珠,并且把它吞了。”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就把他释之。放了。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判断句,由“者,也”构成。亡之:丢失了它。且:将。子:你,通常见于先秦文献中。释:释放。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去。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晋国近,何不到晋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乎?”安宁了吗?”为乱于齐:在齐国作乱。为,作;于,介
11、词,在。走:逃跑。奚:为什么,疑问副词。之:到去。是:这。其:句中语气词,难道,表示反问。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宋绍绩昧喝醉酒睡着了,结果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君问:“醉酒竟然能丢掉皮衣吗?”绍绩昧回答道:“夏桀因为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毋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其身。”自己的性命。”亡:丢掉。裘:皮衣。以醉:因为醉酒。“常酒者”中的“酒”为名词用作动词。匹夫:平民百姓。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鲁穆公使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
12、到楚国做官。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犁锄说:“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扑不灭了,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啊。现在晋国和楚国虽然强大,但齐近,鲁患其不救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乎!”不了了!”或:有的人或事。宦:做官。假:借助。假人于越:介词结构后置。患:祸害、祸患。其:表推测的语气副词。曾从子,善相剑曾从子是一个善于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铭文、者也。
13、卫君怨吴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真伪的人。卫出公怨恨吴王。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王夫差。曾从子说:“吴王喜欢宝剑。臣是一个鉴别宝剑的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人,请让我去给吴王鉴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君刺之。”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您刺杀他。”卫出公说:“你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吴强而富,卫弱而贫。子必往,吾恐吴国强大而富有,卫国弱小而贫穷。你一定去的话,我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乃逐之。怕你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于是就把他驱逐了。曾从子,善相剑者也:由“者也”构成的判断句。怨:怨恨。示:给看。是:代词,这件事。缘:因为。乃:
14、于是,就。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箸必不盛羹象牙筷子,就一定不会把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于土簋,则必将犀玉之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了,那么一定会用犀牛角和美玉做杯;玉杯象箸必不的杯子来跟它相称;用上玉杯子和象牙筷子,食器里就一定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不会盛豆叶煮成的菜羹了,那么一定是装上牦牛、大象、豹子旄、象、豹胎必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吃的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就一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那么一定会穿一件件锦衣九重、高台广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房
15、子里;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足矣。圣人见微以知萌,不够用了。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所以箕子见纣王用上了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牙筷子而惊恐不安,知道天底下的东西不够纣王用的。怖:惊惧不安。土簋u:古代陶制食器,圆口圈足,无耳、两耳或者四耳,方座,有的带盖。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短褐:古代平民穿的粗布短衣。舍:名词活用为动词,住宿。茅茨:用茅草盖的屋顶。九:形容多。称chn:相称。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一个鲁国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麻鞋,妻子善于编织细白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的生绢,他们想要迁到越
16、国去。有人对他说:“您一定要穷困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了。”这个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人回答说:“草鞋或麻之也,而越人跣行;缟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生绢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着你们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夫妇的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其可得乎?”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身:自己。屦j:草鞋、麻鞋。与履l,布鞋、屐j,木鞋不同。织缟:编织细白的生绢。或:有的人。跣行:光着脚板走路。被:通“披”,披散着。其:表反问的语气副词。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陈轸得到魏王
17、的尊重。惠子说:“一定要好好侍奉王身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边的人。那杨树,横着栽它它就活了,倒过来栽它它就活了,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折断了栽它它又活了。然而假如十个人栽杨树,一个人拔杨之,则毋生杨矣。至以十人之众,树树,那么就没有活的杨树了。至于凭着十个人之多,来栽很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容易成活的东西,却不能超过一个人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因为栽杨树困难,而除掉杨树却很容易。您虽然善于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在王那里树立自己,可是如果要除去您的人很多,您一定危矣。”就危险了。”陈轸:楚国夏人,仕齐、楚等,属纵横家。贵:形容词用作动词,得
18、到尊重。左右:身边的人。树:名词用作动词,栽植。然:转折连词,然而。使:假如,如果。不胜:不能超过。子虽工自树于王:介词结构后置句。工:擅长、善于。去:除去。危:危险。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杨子杨朱经过宋国东部的一家旅店。店主人有两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个妾,其中长得丑的受器重,长得漂亮的反而被轻视。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询问其中的原因。旅店的主人回答说:“漂亮的自以为漂亮,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可是我不觉得她漂亮;丑的自以为丑,可是我不觉得她丑。”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杨子对他的弟子说:“有才有德而去掉自认为有才有德贤之心,焉往而不美。”的心思,
19、到哪里能不美呢即无往而不美。”逆旅:客舍、旅店。恶者:长得丑的。贵、贱:皆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器重、被轻视。故:原因。父f: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指旅店的主人。焉:哪里。(韩非子说林上)2.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黄鳝像蛇,蚕像毛虫。人们见到蛇就恐慌恐惧,见到毛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虫就会汗毛竖起。可是打鱼的人手握黄鳝,养蚕的妇女用手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拾蚕,只要有利可图,人们都成了勇敢的孟贲和专诸二人是战国和春秋时候的勇士。鳣:通“鳝”,黄鳝。蠋zh:即毛虫,蝴蝶或蛾子的幼虫,色青,形似蚕,大可如手指。贲bn:即孟贲,战国时候的勇士,卫国人,据说可以生拔牛角。诸:即专诸,春秋时
20、候的勇士,吴国人,曾刺杀吴王僚。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下了雨,就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脱下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回来。他家的狗不认识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他了,就对他吠叫。杨布很生气,就打它。杨朱说:“你不要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打它。你也会像这样!先前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色的,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回来的时候却是黑色的,你难道能不奇怪吗!”衣素衣而出:第一个“衣”读作y,“穿”的意思,作动词;第二个“衣”读作y,名词。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吠之:对他叫。犹是:像这样。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
21、水之齐桓公问管仲:“富裕有边际吗?”管仲回答说:“水用来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做边际的,是没了水的地方;富裕用来做边际的,是人感到满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足的地方。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而贪财至死,那么死亡大富之涯乎!”概就是富裕的边际了也有人解释为:富裕的尽头是知足,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求富无厌,那就是忘记了富裕的边际了!”涯:水边。水之以涯:以,相当于“有”。本段中三个“其”字,都是表推测的语气副词。亡:通“忘”。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过三只虱子吃猪身上的肉,在一起喧嚷。另一只虱子经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它们,问道:“你们喧嚷不休,怎么说?”那三只虱子回答说:“
22、争肥饶之地。”“从猪身上争一块肥沃的地盘争一块肥腴的地方。”经过的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这一只虱子说:“你们不担忧腊祭到来时点燃茅草烤猪的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热,你们还担忧什么!”于是这些虱子就聚在一起叮咬它们寄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生的母体即猪,吃它的血。猪消瘦下来,人们就不杀它了。彘zh:猪。讼:争论、喧嚷。腊:岁终举行的一种祭祀。茅:名词活用为动词,点燃茅草。若又奚患: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嘬zu:吮吸、叮咬。母:指虱子寄生的母体,即猪。臞q:同“癯”,消瘦。弗:不。(韩非子说林下)三、难点精研1第 1 个小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揭示了子圉怎样的心
23、理状态?提示: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荐举孔子的决心。2第 2 个故事“子胥脱珠”和“庆封走越”分别说明了怎样的规律?请结合课文简要探究。提示:人在关键时刻往往出于生存的渴望而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从而摆脱困境。一个人想要远祸全身,只有洗心革面才是根本之道,一味地逃避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3第 3 个小故事“绍绩昧巧谏宋君”说明了怎样的道理?提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味酒池肉林,荒淫无度
24、,必亡天下。4第 4 个小故事“远水不救近火”有什么寓意?提示:在外交关系中,一定要注重搞好近邻的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应该舍近求远。人们做事情应该有长远打算,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人们要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辩证关系,关注各个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建立战略眼光。5请分别给第 1 章第 5、6、7 个小故事命制小标题。提示:第 5 个小故事“卫君论剑”,第 6 个小故事“鲁人徙越”,第 7 个小故事“杨子论美”。word部分:请做:课时跟踪检测强化演练 知能提升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日积月累 铸炼文笔课后写作积累“人治”不如“法治”韩非子是我国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吸收了道、儒、
25、墨各家的思想,提出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封建统治术。毛泽东说:“其教孔、孟者,其法亦必申、韩。”就是说实行教化,需要用孔孟之道,但是说统治方法,就必须用申不害、韩非的学说。现在,大至国家,小至企业,韩非子的思想精华都有现实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在管理学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企业的管理者应建立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机制。韩非子的现实意义贾志刚如果纯以天才而论,战国时期最富于天才的两部书就是庄子和韩非子。如果以现实价值而论,则韩非子独占鳌头。看韩非子,首先应该看荀子,荀子有两个特点完整地传给了韩非子这个得意门生,第一是谁都不放在眼里,第二是世上无好人。整部韩非子不讲道德
26、,因为韩非子与他老师一样认为“人性本恶”,世上本没有什么道德。对于世上这些只见利不见义的愚蠢民众,只有一个办法能够让他们老老实实,那就是法律。而且,是轻罪重罚的法律,这一点跟商鞅一脉相承。现在我们知道,法治国家除了严格的法律之外,还有公德以及宗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可惜的是,战国时期没有宗教,也没有后来的儒家。所以,韩非子只看见法律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单就法律而言,韩非子的论述登峰造极,至今无人能及。法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即便不考虑道德的因素。韩非子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提出了“法、术、势”的概念。其实,整部韩非子都是在讲这三个字。什么是法?就是法律法令,这一点非常清晰。什么是术?就是某些事情无法用
27、法来规范,于是要用到权术。权术,说白了就是阴谋诡计,但是能够绕过法律。历史上的所谓名臣们,都是玩权术的高手。然而,有的事情,靠法不行,靠术也不行,这时候靠什么?靠势。势是什么?权势。说白了,势就是不讲法不讲理,用武力暴力解决问题。从概念上说,法是简单概念;术虽然操作起来复杂,概念上并不复杂。什么是势?韩非子给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关于当年齐国的首相晏婴,晏婴作为一代名相,在法和术的运用上出类拔萃,可是不懂得用势。为什么这样说?晏婴执政的时候,齐国田家的民望已经远远高过国君,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田家迟早要篡夺齐国。这个时候,靠法靠术都已经无法阻止田家了,要保住姜家的齐国,只能有一个办法:强行武力解决
28、。强行武力解决,就是运用势。可惜的是,晏婴没有能够运用势,导致最终田家篡夺了齐国。权势,就是拿来用的,否则还要权势做什么?这是韩非子的看法。在韩非子看来,治理国家,就要合理运用“法、术、势”。三者中,基础是法,必要的时候使用术,实在迫不得已才使用势。但是,该使用势的时候,也要毫不犹豫。三种手段,以怎样的比例运用呢?一个治理水平高的国家,法的比例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术的比例在百分之九上下,势的使用最多百分之一。如果术的比例过高,这个国家一定是权臣弄权,利用各种阴谋诡计中饱私囊;如果势的比例过高,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个暴政国家,无视百姓的利益,以暴力对待百姓的合理诉求。韩非子这部书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政权的统治水准,你只需要了解他们运用“法、术、势”的比例,就能发现这是一个法治国家、一个官僚国家,还是一个暴虐的即将灭亡的国家。实际上,“法、术、势”同样适用于国际关系,譬如美国的对外关系,通过联大谴责、制裁别国,这算是法;通过金融手段、商业手段打击别国,这算是术;直接的军事干预,这就是势。不过,一个现代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应该以怎样的比例运用“法、术、势”,这就不是韩非子能够告诉我们的了,需要我们自己去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