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三一轮(苏教版)语文练习第二编 专题十九 第一节.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531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三一轮(苏教版)语文练习第二编 专题十九 第一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高三一轮(苏教版)语文练习第二编 专题十九 第一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高三一轮(苏教版)语文练习第二编 专题十九 第一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高三一轮(苏教版)语文练习第二编 专题十九 第一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高三一轮(苏教版)语文练习第二编 专题十九 第一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2高三一轮(苏教版)语文练习第二编 专题十九 第一节.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契诃夫 (俄罗斯)康费定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年轻时有一个梦想:想成为一个秃头的干瘪小老头,并且在一间好办公室的大写字台后面呆着。有一次,他说:“我写生活。”是的,他写生活。他的主人公的数量和类型是丰富的。只有最伟大的小说家可以在由他们的想象力所诞生的人物的丰富和不同面貌上与契诃夫相比。与最伟大的小说家们以自己的人物表现出整个时代的特性一样,契诃夫以自己的典型人物和形式表现出19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期那永远离去的俄国的形象。由于契诃夫在他的艺术中所介绍的社会的无限广阔性,似乎可以把他与巴尔扎克相比拟。他生活在一个大世界

2、中,并把这个大世界引向自身,进入阿列克辛市、梅里霍沃庄园和雅尔塔那封闭的角落。大世界并没有给他以安宁。他也没有找到安宁。“干瘪的小老头”只是他想装装样子而已,为的是躲避日常生活的缠扰,独自一人地工作,工作,再工作。急于想参加战争的契诃夫决定,必须以一个医生,而不是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因为医生将看得更多。这是他的天性想看得更多。“如果我是医生(他写道),那么我需要的是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文学家,那么我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而不是在小德米特罗夫卡我需要哪怕一小部分社会和政治生活,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种面徒四壁的、没有大自然、没有人、没有祖国、没有健康和胃口的生活并非生活。我们的时代以新的目光注视着契

3、诃夫。它发现了契诃夫这位复杂的、有时不可企及的深刻的作家。幽默家和独幕轻松喜剧的作者,为自己时代极为喜爱的契诃夫受到许多问题的折磨:我为什么写作?需要我吗?艺术家的事业是什么?我的文学职业的目的是什么?“多余的人”概念的创始人,没落社会黄昏的写生画家,最精细的心理剧和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的作者契诃夫说:“我认为最最神圣的东西,是人的身体、健康、智慧、才能、爱情和摆脱权力与谎言的绝对自由,最后两项无论如何得表现出来。这就是我将遵循的纲领,如果我能成为一个大艺术家的话。”“人们对我作了这样那样的解释。总之,各种荒诞无稽的话!而我首先只是个人我热爱大自然和文学,憎恨抱残守缺和专横霸道。”我们是否在作家

4、契诃夫身上发现了一切?不,远非一切。但是对我们来说,现在尤为意味深长地、悦耳地响起海鸥里那段著名独白中的话:“我爱这水,这树,这天空,我感觉到大自然,它唤起我身上强烈的情感和无法遏止的写作愿望。但我可不是个风景画家,我只是个公民,我爱祖国,爱人民,我觉得,如果我是作家,那么我有责任谈人民,谈他的苦难,谈他的未来,谈科学,谈人的权利,等等,等等”(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俄罗斯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寒青译。有删改)1契诃夫为什么“想成为一个秃头的干瘪小老头”?_答案:“干瘪的小老头”只是契诃夫想装装样子而已;目的是想躲避日常生活的缠扰,独自一人地工作,工作,再工作。2作者认为契诃夫的

5、文学成就有哪些?请从两个方面回答。_答案:契诃夫塑造了丰富的多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契诃夫以典型人物和形式表现出了19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期的俄国形象。3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_答案:对比手法的使用:用巴尔扎克等作对比,说明了契诃夫巨大的文学成就;引用手法的使用:为了说明契诃夫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创作追求,作者引用了较多契诃夫的原话;长句的使用:使用了较多的包含修饰语的长句,使文章表达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答出两点即可) 4根据契诃夫的观点,探究一下作为一个艺术家(文学家)应该如何进行艺术创作? _答案:要表现生活;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有责任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苦难、

6、未来、权利等等;要表现人本身,健康、智慧、才能、爱情和自由,尤其要表现爱情和自由。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术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术付出了一生。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

7、寄往将要去的长沙。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

8、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难得的愉悦时刻。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写此信。很觉悲哀。”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

9、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在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

10、,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

11、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5文章题目说“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分点简要概括。_答案:不关心姓名,关心学术;几乎没有参考书籍,却能完成两部中古史论;流亡途中,坚持写作;失明后,睁着眼讲课,目光如炬;病中开始探讨学术新领域;成为“拔白旗的对象时”,他坚持信念,不肯屈志从俗;用十年时间创作柳如是别传。(答出

12、4点即可)6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_答案:全篇基本运用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人物而非主观议论,这样显得客观;文章在记叙陈寅恪的学术生命之时,按时间顺序来记叙,显得条理清晰。7“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及作用。_答案: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都浓缩在他的学术成就之中,除了学术成就他不需要再留给人们什么,他不需要遗嘱;这样写文章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内容方面,学生如果回答“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学术”“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等,也可。8陈寅恪一生为学术而活着,关于治学,他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和当前社会现实,谈

13、谈你的理解。_答案:“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展示了陈寅恪独立坚持的一面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如果被世俗的力量或概念所束缚,那么很多保证研究成果是纯正而客观的,不是客观环境下得出的结果,很难说是真理,要想让真理得以发扬,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态等在内的世俗观念。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这需要一个学者的高度,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体现了他的毫不妥协的文人精神。如果学生不回答“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句话,但能准确理解文章,自圆其说,并结合现实分析,也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诗文

14、大家余光中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珊珊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平时谨言慎行, 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洪培欣语文网这样潜心育人的大师,却也是极端浪漫

15、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 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洪培欣语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

16、,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

17、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C说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是因他作为一名非职业作家却成为“五四”以来成就可观的诗文大师。D“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

18、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E余光中在文学领域里兼善天下,一方面表现在他大力提携后辈上,一方面表现在他从不计酬劳,到处演讲,惠及众人。解析:A作者并不认为余光中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把一些看起来似乎矛盾的现象放在一起,是为了凸显余光中的形象特征;C.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人们关注的集中点)”,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如何,而是因为余光中的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样等;D.“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理解不当,“创作丰富” 已成事实,这里是从影响上说,应理解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答案:BE10余光中是怎样对待与人交往谈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余光

19、中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_答案: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不与之交谈;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光中是一个既冷静又热情,喜欢有品位的谈话的,坦诚、直率的人。(他希望朋友之间的谈话是不设防的,是无所用心的,足见其坦诚;他追求见识相当、彼此欣赏的交谈,追求与真正的知己交谈,不希望和俗人交谈。)11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_答案:同意观点一: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阐发要点:他在写作上追求完美,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生活中倾向淡泊、宁静,做什么事都不马虎,全神

20、贯注,不能出错;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与人交际总是克制自己,不放浪形骸;大力提携后辈,培养年轻人,到处演讲,却从不计酬劳,等等。同意观点二:余光中也确实表现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阐发要点:在这个五光十色的时代,人的生活是多样的,有人喜欢边听音乐边读书,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应该展示自己的真性情,李白、苏轼就是因为有自己的性格才为后人所称道;人需要宁静,也需要宣泄,余光中的生活因其追求完美而显得过于单一。(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离开原文去谈。)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朱自清先生 冯至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

21、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

22、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问题,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

23、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

24、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

25、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一九四八年,北京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自清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B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先生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先生质朴的品质。C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D文中划线的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对作者的委婉批评。这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朋友

26、的宽容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E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发展。解析:C项,“乡愿”指的是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畏友”指的是自己所敬畏的朋友。D文中划线句子主要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答案:CD13文章结尾一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_答案:不可以。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用雪朝收束全文,高度概括朱自清先生的质朴精神和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14文章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析。_答案:与人谈话保持诚挚和虚心的态度;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宽容;做事情坚持原则(或公开)、脚踏实地。15朱自清先生对人过于宽容,甚至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读了不少书”,而第五段又说他“绝不宽容”,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探究。_答案:不矛盾,朱自清先生的宽容,指的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每个文艺工作者的肯定,这也是他对新文艺支持的一种表现;“绝不宽容”是指向恶势力的,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