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 非攻卷首清音自古以来,战争就以其极大的破坏性、摧毁性使生灵涂炭、社会倒退,乃至国家灭亡。和平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但为了和平,为了保家卫国有时不得不拿起武器,因此墨子讲的“非攻”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战争。当面对侵略者时,就要积极防御,奋起反抗,英勇不屈。自主学习、边读边练课前基础预练园圃()攘人犬豕()衣裘()誉()之兹()甚攘()人鸡豚不辜()窃()其桃李栏厩()扡()其衣裘答案:p sh qi y z rn qi ji tu1通假字(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_通_,_(2)扡其衣裘,取戈剑者_通_,_(3)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_通_,_答案:(1)“兹”通“滋”,更加(2)“
2、扡”同“拖”,强夺(3)“辩”通“辨”,区别2古今异义从而誉之古义:_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答案:从:跟随,而:并且,两个词3一词多义(1)得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以地事秦”此言得之 (2)故是何故也 暮去朝来颜色故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 剑坚,故不可立拔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3)至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不知老之将至 斯天下之民至焉 (4)国今至大为不义攻国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等死,死国可乎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5)则窃
3、其桃李,众闻则非之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 此则寡人之罪也 (6)以以亏人自利也 何以战 作师说以贻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7)其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会其怒,不敢献 路曼曼其修远兮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答案:(1)抓获,抓捕 得到 娶到 能够 心得,体会 得当,合适(2)原因,缘故 衰老 旧 旧交情 所以 仍然,还是(3)至于 极,最 到 到来 归附(4)国家 国都 国事 地域(5)连词,相当于“就”连词,相当于“却”副词,相当于“便是”(6)连词,相当于“因为”介词,相当于“凭借”连词,相当于“来”介词,因(第
4、一个“以”);介词,相当于“把”(第二个“以”)连词,相当于“并且”(7)代词,相当于“他的”代词,相当于“他”助词,可不译 代词,相当于“那”副词,相当于“还是”连词,相当于“是还是”(第一个和第二个)4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从而誉之()故书其言以遗后世()(2)动词活用以亏人自利也()(3)形容词活用众闻则非之()今小为非()答案:(1)名词作动词,赞美 名词作动词,写下(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亏(3)形容词作动词,责怪、反对 形容词作名词,错事(1)以亏人自利也()译文:_(2)上为政者得则罚之()译文:_(3)今有人于此()译文:_(4)是以知天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译文:_答
5、案:(1)宾语前置句 因为他损人利己(2)省略句 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他就会惩罚他(3)状语后置句 假如现在在这里有一个人(4)判断句 因此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和“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1)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_。(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_?(3)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_。答案:(1)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2)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3)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合作互动 彰幽显微课堂互动探究一、相关知识1选文主旨本课选文墨子采用层层递进推论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自己“天下之君子
6、”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的观点,从而得出“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天下的君子们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事情上,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他们根本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墨子在谴责“天下之君子”的同时言明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2结构图解二、文本译注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假如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别人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的桃子、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他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就会惩罚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人家的狗、大猪、鸡
7、、小猪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人家种植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果木莱蔬的田地偷桃子、李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重,罪过就更大。至于进入别人家的牛马棚,偷走别人家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的马和牛,他的不仁义又要超过偷人家的狗、大猪、鸡和小猪。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就更大。至于杀害清白无罪的人,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强夺他的上衣皮衣、夺取他的戈和剑
8、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进入别人家的牛马圈去偷取人家的牛马。这是什么原因呢?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就更严重,罪过就更大。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他,称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之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的国家,天下的君子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却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赞誉它,称之为义。这难道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可以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今:表假设,如果。得:捕获、抓住。亏:损害。攘:偷,窃取。豕:大猪。豚:小猪。甚:超过。兹甚:兹,通“滋”,更
9、严重。厚:大、重。辜:罪。扡:同“拖”,强夺或费力取得。苟:如果。誉:赞誉,称赞。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杀害一个人,叫作不义,一定有一项死罪了。如果根据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这个道理说开去,杀害十个人,就有十倍的不义,一定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项死罪了;杀害一百个人,就有一百倍的不义,一定有一百项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罪了。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指责他们,称之为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的国家,天下的君子却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赞誉它,称之为义。他们确实不知其不义也,故书
10、其言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所以写下他们赞同攻打别国的话,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留传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那如何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解释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代呢?假如现在在这里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一个人,看见很少一点黑色就说是黑的,看见多一点黑色却说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是白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假如少尝苦曰苦,多尝这里有一个人,尝了很少一点的苦味就说是苦的,尝了多一些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的苦味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甜和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的分别。现在有人做小的违背义的事,就知道去指
11、责他;有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人做大的违背义的事情即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去指责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他,反倒跟着赞誉他,称之为义。这难道可以说是知道义和不义之辩乎?不义的区别吗?若以此说往:如果根据这个道理说开去。情:确实、的确。书:写下,记录下。遗:遗留,留传。奚:疑问副词,相当于“如何”。今小为非:现在做小的错事不合乎义的事。大为非攻国:做大的错事即攻打别国。则不知非:省略句,省略“之”。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因此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和“不义”的问题乱也。上是混乱的。是以:因此。乱:混乱。(墨子非攻上)三、难点精研1这篇课文阐明了怎样的观点?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提
12、示:这篇文章的锋芒直指不义战争。入人园圃,窃人桃李,尽管是偷,但只是对别人造成了轻微的损失,尽管不义,也还不至于造成多坏的影响,而众人便纷纷指责,掌权者则重重处罚,这实在有点小题大做。其实损害别人,贪点小便宜,尽管可恶,可也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更何况这便宜实在小得有点微不足道。至于偷鸡摸狗,尽管比窃人桃李严重,显得不仁不义,但也仅仅是鸡鸣狗盗而已,至多给主人造成一阵财产的阵痛。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这似乎有点严重了,因为牛马是主人家中耕种负载主要的依靠,没有了牛马,主人可能无法完成春种秋收,进而影响到主人的生计。所以这就比偷鸡摸狗更严重了一些,但还不至于威胁到主人的身家性命。至于杀无辜人,情况就
13、大大地严重了,因为这剥夺了别人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如果剥夺了别人的生命,那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被处以极刑。但即便如此,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还不足以动摇整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以上四种行为都是不义行为,而且程度由浅入深,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四种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发展到攻打别的国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些个君子却又跟在强权者的后面屁颠屁颠地赞誉有加呢?那些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竟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
14、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似乎杀人越多,不义越甚,越能成就大义。既然如此,那么用残杀众多生灵的生命换来的所谓大义又有什么价值呢?这种所谓的“大义”还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那些个赞誉有加的君子们不是糊涂又是什么呢?其实发动战争侵略别国,荼毒生灵才是真正的大不义。这样,文章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荒野的罪魁祸首。2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提示: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
15、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账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3这篇文章的观点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提示:文章中,墨子阐述了战争的性质:义与不义是清楚的。他这种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人们反对破坏生产、要求保障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愿望。非攻,反对攻伐别国的侵略
16、战争。阅读这篇文章,可以使我们联想到,非攻,是一种追求世界和平的愿望。和平,有利于我,有利于你,也有利于他。当今我国对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三面旗帜,政治上主张和平共处,关系上主张和谐相容,经济上主张合作共赢。这样就可以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使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从而加快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4墨子在本文中多次提到“义”这个话题,那么你认为“义”包括哪些内容?提示:墨子所说的“义”包括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墨子所说的“义”实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5“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子一书中记述墨子主张的重要文章除兼爱外,还有非攻尚贤
17、尚同节葬节用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等十题。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墨子的主张名目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为推行他的兼爱学说而创造条件。那么非攻也是体现这一思想吗?试举例说明。提示:非攻的主旨是谴责战争。他认为“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照此说来,凡爱好攻战的君主,皆属“千重不义”“万重不义”之徒。反之,如果君主信从其“兼爱”之说,那诸侯自然“相爱则不野战”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攻是兼爱思想的反证和延伸,是兼爱的姊妹篇。正如俞樾说,“墨子唯兼爱,是以尚同;唯尚同
18、,是以非攻;唯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这段话可以说是抓到了墨子思想的要义。墨子雕像word部分:请做:课时跟踪检测强化演练 知能提升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日积月累 铸炼文笔课后写作积累应用主义墨子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例如造一所房子,先要问为什么要造房子。知道了“为什么”,方才可知道“怎样做”。知道房子的用处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方才可以知道怎样布置构造始能避风雨寒暑,始能分别男女内外。人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如此。这就是墨子说的“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也”的理论。墨子以为无论何种事物、制度、学说、观念,都有一个“为什么”。换言之,事事物物都有一个用处。知道那事物的
19、用处,方才可以知道他的是非善恶。为什么呢?因为事事物物既是为应用的,若不能应用,便失了那事那物的原意了,便应该改良了。例如墨子讲“兼爱”,便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兼爱下)这是说能应“用”的便是“善”的,“善”的便是能应“用”的。这便是墨子的“应用主义”。墨子的天空墨子的天空,晴空万里,蔚蓝的、蔚蓝的,没有半点现代工业的污染,没有名利的侵袭,是纯天然的那种。在墨子的天空中,没有乌云,没有尘埃,“为万民除害兴利”就是那万世永恒的太阳,就是那给万物恩泽的太阳,就是那“兼爱”的乌托邦。大约在公元前 468 年的一天,一个自由人的茅草棚里,一声啼哭,一个小生命诞生了,他就
20、是墨子。兴奋的父母给他取名翟。墨子的父亲,是个木匠,帮人盖屋修房,箍桶造器,手艺不错,人也不错,收入也不错。小墨子,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也有了木匠的悟性,准备长大了接父亲的班,以此养家糊口,延续家族的血脉。而父亲却不愿儿承父业。吃饭时,不时地给他讲一些理想;晚上乘凉时,就开始给他讲以前的故事,尤其是孔子游学四海的故事;此外,还不时地从别人家借来一些书籍让他读。那时,读书是富人的事,墨子家庭最多是个小手工业家庭,靠手艺和技术谋生,解决温饱问题。小墨子在父亲的故事和教导中,开始称道尧舜大禹,视为偶像,并暗暗下决心弘扬光大;从借来的书籍中,渐渐地系统地学习了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父亲也许还给他找了个儒
21、者为师,学习孔子之术。随着时间的前进,他的阅读也不断扩大。随着对儒家研究的深入,他渐渐地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寻思着一条属于自己的思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他的志向,他不愿做孔子的跟班,他要出彩,要创新。我们知道,手艺人常常是四海为家,到处流浪着揽活谋生。少年的墨子,经常跟着父亲游走四方。小孩子的记忆力强,模仿力也强,思想更是活跃。游走各国的经历,不仅使他通晓几种语言,而且,各国的名流、典故、历史等也深深地渗入他的思维,耳闻目睹的乡土风情等,为他的墨家思想那幅巨作提供了足够多的素材。成年以后,墨子不再做父亲的跟班,而是独撑门户,以木匠手艺为延命糊口之术,也不忘带了些徒弟。他选择徒弟是有
22、讲究的,不是谁想当徒弟就来当徒弟。他的徒弟,不仅要跟他学手艺、学习木工,还要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而且也听从他的思想,服从他的指挥。他的徒弟出师后,按照他的帮规又收了徒弟,人数也就越聚越多。在墨子的规划下,一个组织墨家成立了,刚成立时,可能还是商会性质,后来发展成“帮会”或者是政党性质。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称为“巨子”,学习了“六艺”的墨家成员都称为“墨者”,统一服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有了墨家的组织,墨子的生活问题不用愁了,由手下的墨者一些手工劳动者来保证。但墨子他不是
23、个忘本的人,小时候穿的麻布一翻,改为青衣。历史的记载中说:墨子“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跷”。由此看来,他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以保暖驱寒遮丑足已,平平常常一个老百姓。但是他又不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作为帮会的首脑,经常出入各国政府机关,与国家的首脑讨论国事。“墨家”下有不少组织,就像现在的个别跨国集团的巨头,身价几千亿,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这可能就是墨子的门徒们赚钱不是目的,为百姓服务是宗旨。他同情老百姓的疾苦,反对战争,要求官员和各国的首脑,或者是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有了生活
24、保障的墨子放弃了木匠活,开始到处说道,开始宣扬自己的思想。没有“墨家”这个组织前,他的说道,可能是对一些社会上的底层老百姓宣扬自己的“兼爱”思想。后来,有了几百人的墨者,墨子腰杆子也直了,说话的分量也重了,说的范围也就广了,开始在社会的高层进行说教。刚开始,一些国王也不把墨子当一回事,权且当一个讨饭的,或者是想混饭吃的人,给点面子糊弄糊弄墨子。墨子也没办法,但他是一个有恒心、有毅力、言行一致的人,今天在这个国王面前说,明天到那个国王面前说,东说西说坚持不懈。他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那时的国王,坚持一个信条“弱肉强食”是时代法则,叫我不去争地盘得好处的事,我不干,任你墨子好说歹说,我行
25、我素。真正让墨子在战国国君中有声威的还得说那次到楚国的劝说活动,也是他“非攻”思想得以实施的一次典型案例。鲁迅还以此编了个小说墨攻,陈道明主演了其中的角色。墨子的这次历验,坚定了手下“墨者”的信心,继续四处宣扬“墨家”的思想。墨子的思想,后人给归纳出为“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总的原则是除害兴利,具体的内容是: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国家混乱则语之尚同尚贤;国家贫穷则语之节葬节用;国家喜音沉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辟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活了八十岁左右的墨子,以自己“苦行僧”的几十年,播种“兼爱”,修得正果墨家思想,几千年来受中外墨子的“粉丝”推崇和学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