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落实:2-2-1 大气受热过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476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落实:2-2-1 大气受热过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落实:2-2-1 大气受热过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落实:2-2-1 大气受热过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落实:2-2-1 大气受热过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落实:2-2-1 大气受热过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落实:2-2-1 大气受热过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落实:2-2-1 大气受热过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落实:2-2-1 大气受热过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素养落实(六)(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1主要由大气反射作用产生的自然现象是()A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B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C冬季多云的夜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D日落后的黄昏,天仍是明亮的A夏季天空多云时,云层反射太阳辐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属于大气的反射作用,A选项正确;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属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冬季多云的夜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是由于阴天时大气逆辐射强,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日落后的黄昏,天仍是明亮的,属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2019年12月15日,北京发布当年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提醒各相关单位和市民提前做好准备应对

2、污染。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23题。2图中a、b、c分别代表()A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D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3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于()AaBbCcDd2B3B第2题,图中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结合各个选项可知,B选项正确。第3题,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据上题可知,b表示地面辐射,故B选项正确。(2021北京西城区上学期期末)某校学生设计了验证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两个塑料桶中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数值呈现明显差异。据此完成45题。天气状况:

3、晴朗、微风场地:学校操场气温:22时间有土瓶空瓶16:08(开始)30 30 16:17(结束)38 31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A大气主要靠太阳辐射加热B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C晴朗天气不存在削弱作用D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5该实验及结论可以用来解释()A最高气温多出现在午后B不同纬度存在气温差异C沿海地区海陆风的形成D阴坡阳坡植被差异明显4B5A第4题,由于两个瓶子中的填充物不同,有土的瓶子升温快,空瓶升温慢。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下垫面的物质性质不同,会导致大气的升温速度不同,由于土壤比热容小,升温快,导致释放出的辐射量也大,即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B正确。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

4、吸收极少,A错误。晴朗的天气也存在大气削弱作用(如紫外线),C错误。土壤能够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并将其转化成长波辐射传递给大气,D错误。第5题,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是因为太阳辐射需要先被地面吸收然后转化成长波辐射后再被大气吸收从而升温,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并不是气温最高的时候,会延后两个小时左右。这与实验所体现的原理相似,A正确。不同纬度间存在气温差异是因为太阳高度不同,B错误。沿海地区海陆风的形成原因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升温速度不同,进而导致海陆间存在气压差,与实验不同,C错误。阴阳坡植被差异是因为光照条件不同,D错误。6(2021浙江台州高一

5、期末)据图分析,玻璃温室内气温高于温室外的原因,错误的是()A太阳辐射大部分透过屋顶被地面吸收B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透温室的玻璃C温室内的大气强烈吸收太阳辐射D温室玻璃阻隔了内外大气的热量交换C玻璃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透过屋顶被地面吸收,A正确;玻璃对长波辐射几乎是不透明的,因此热量被保存在室内,使温室保暖,B正确;温室内的大气很少吸收太阳短波辐射,C错误;温室保暖最重要的原因是阻隔了室内空气与室外冷空气的热交换,D正确。每年冬天,浙江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覆盖防寒(寒潮来临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图1);熏烟驱霜(晚霜来

6、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2)。读图,回答78题。图1图27图1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A防太阳暴晒B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C防病虫害D防洪、防涝8图2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7B8A第7题,覆盖防寒,即阻断寒潮、霜冻直接接触茶树叶面。第8题,熏烟能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冷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

7、见度降低到l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大雾天气,导致居民出行困难,城区内汽车缓慢行驶。右图为城区某公路在浓雾中若隐若现。据此回答910题。9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10虽然为浓雾天气,能见度不是很好,但是红、绿色的交通信号灯却是很醒目。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大雾期间红、绿色光仍然很醒目的原因()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D红、绿色

8、光不容易被吸收9D10A第9题,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该时期云量少,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遇冷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大气中凝结核多。第10题,读图可以发现此时虽然为浓雾天气,能见度不是很好,但是红、绿色的交通信号灯却是很醒目。大雾期间红、绿色光仍然很醒目的原因是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散射作用主要针对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线,红、绿色光传播得较远。大气中光线没有被阻挡。大气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11(2021日照高一检测)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过程有关。(

9、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是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过程相关。(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过程有关。(4)一般情况下,多年平均而言,应BACD。但是,近年来,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不等式,产生温室效应。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_和_。解析第(1)题,图中甲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乙表示地面辐射,丙表示大气逆辐射,晴朗的夜间,云量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气温低,水汽凝结形成霜冻,与丙有关。第(2)题,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比晴天强,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与甲过程有关。第(

10、3)题,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距热源(地面)越远,气温越低,与地面辐射乙有关。第(4)题,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多;其次是乱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数量减少。答案(1)晴夜少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丙(2)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甲(3)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乙(4)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乱伐森林素养培优练科学研究发现,北极地区的候鸟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中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可以起到降

11、低北极气温的作用。读图,完成1213题。12与鸟粪降低北极地区气温相关的环节是()A增强B增强C增强D增强13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2D13B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中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选D。第13题,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进而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故选B。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

12、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14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BCD15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14B15C第14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

13、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第15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

14、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 等温线分布高度。a山体效应概念模型(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2)简述10 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解析第(1)题,通过阅读材料,理解什么是“山体效应”,再根据题干提示“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对图a的解读,总结生成答案。第(2)题,图中反映了曲线整体分布的高度、曲线的变化、曲线分段对比等不同。答案(1)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时热量已大为减弱。(2)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 m),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 m);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