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四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414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四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四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四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四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四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四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四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四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四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四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配套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D)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 D明太祖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太祖废丞相解析:结合史实可知,秦朝、唐朝、宋朝都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但也采取不同方式限制和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体现出“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明太祖废除丞相,使皇权强化,故体现出打破这一规则,选择D项符合题意。2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D)A

2、中央集权的加强B科举制度的成熟C贵族制度的衰落D专制皇权的强化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明朝严令禁止皇室与大臣联姻,目的是防止大臣与皇室勾结,威胁皇权,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故A项错误;明清八股取士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衰落,故B项错误;明朝皇室贵族仍然是特权阶层,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严禁通婚反映出皇帝对大臣控制的加强,实际上体现出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3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C)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

3、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A BC D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解析:设通判是宋朝的史实,不属于明清,故错误;明太祖废宰相,强化君主专制,体现了“收敛性”,故正确;雍正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体现了“收敛性”,故正确;明清时期的海禁,体现了“收敛性”,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4史载,明朝后期“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金令司(注:管理之意)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A商品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农业人口的增加D政府管理商业的加强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

4、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材料表述的是:明朝后期贫富差距大,金钱观念增强,人们贪婪财富,不惜骨肉相残,可知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现象,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出现追逐财富利益的现象,没有涉及农业人口,故C项错误;政府管理商业的加强不会导致“金令司(注:管理之意)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现象,故D项错误。5明代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说:“市舶之设,始于唐宋,大率夷人入市中国,中国而商于夷,未有今日之多者也。”明代出现这种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C)A坊市界限打破 B重商主义政策推行C商品经济发展 D“海禁”政策实行考点:古代中国

5、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解析:坊市界限打破是在宋代,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故A项错误;明代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更多的却是中国商人赴海外经商,这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C项正确;“海禁”严厉禁止与外国人通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6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这一现象(C)A妨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C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晋商)解析:晋商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直接的阻碍作用,故A项错误;影响手工业品

6、市场扩大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故B项错误;晋商发财后大兴土木,资金没有用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正确;晋商的出现和发展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商品化,但此材料重点在强调晋商发财后大兴土木,故D项错误。7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C)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解析:明清时期小农经济

7、占主导地位,受到手工业、商业的冲击,对于人口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只是出现在江南纺织业部门中,对于人口和城区规模的发展影响较小,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发展,市镇大量产生,从而影响到人口和城区的规模发展,故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是西方国家的历史对于明清之际的中国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8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下列材料不能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是(A)A本草纲目:“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B农政全书:“海上(松江府一带)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C三言两拍:“杨佥宪有所红花场庄子,满地种着红花(药材),广衍有一千余亩。”D红

8、楼梦:“在这里经管地租庄子,银钱出入每年也有三五十万来往。”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解析:A项描述的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没有涉及商品化趋势,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项中描述棉花大面积种植,而棉花作为经济作物,体现出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描述的药材的广泛种植,药材也是经济作物,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描述的是货币地租现象,体现出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9古代有一个学者,他认为“学百姓”也就是“学孔子”,学得“一般吃饭”、“一般睡觉”的百姓日用之“常情”,即是“学得一个真百姓”,“才是一个真学者。这个学者的思想可能

9、受到哪一学派的影响(D)A老庄道学 B魏晋玄学C程朱理学 D阳明心学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王阳明心学)解析:王阳明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强调良知良能在起点上,圣人与愚夫愚妇是一样的,双方具有“平等性”,题中“学百姓”也就是“学孔子”也体现了圣贤与百姓是一致的,因而题干体现的是王阳明心学的影响,选择D项符合题意。10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B)A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C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D反

10、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红楼梦);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现实主义文学(人间喜剧)解析:红楼梦和人间喜剧都不是现代主义的风格,故A项错误;红楼梦以贾府的兴衰批判封建社会,人间喜剧以“历史书记员”的描述批判资产阶级,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故B项正确;红楼梦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人间喜剧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已经不再是萌芽阶段,故C项错误;红楼梦反映清朝状况,人间喜剧反映法国近代史,都与当代人的精神创伤无关,故D项错误。二、综合题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

11、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魏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

12、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主张解析:(1)第一小问社会问题,根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端;根据材料“邪教毒烟受之”,结合所学,可知魏源是批评鸦片战争前后面对以宗教、鸦片为代表的西方侵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的现状;据材料“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针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事实有感而发;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可以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13、陈独秀的思想启蒙等角度分别归纳。这儿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各自的主张,前两人因为没有实践运动,显得主张比较明显,而陈独秀的主张如果考生不注意,很有可能答成“新文化运动”,这就不怎么贴切了,应该是从思想启蒙、启迪民智、思想解放的角度来表达比较贴合设问原意。(2)第一小问趋势,紧扣设问,首先要“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和范围)”,实际上考生要善于利用第一问,因为第一问的题目本身事实上就已经说明了材料主要反映的线索,接着“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其实就是要考生在材料主线的引领下进行知识整合,概括性地表达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演变方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表达,这里尤其要注意题目设

14、问是“趋势”,不要把各领域的具体史实一一罗列,那就偏离设问本意了;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可以从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反思现实的具体做法、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归纳。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