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407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配套作业(本部分内容在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单项选择题1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在当时排在首位,礼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D)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考点:西周的宗法制解析:六艺顺序变化并未说明教育对象,故A项错误;西周儒家思想还未形成,故B项错误;礼的使用对象主要为贵族,故C项错误;西周教育以礼为首,而礼的背后是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主要依据为宗法制,礼制是从另一个侧面强化宗法制形成的等级,故D项正确。2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

2、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B)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材料中“严密的继承制度”是指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没有涉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说宗法制“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故B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故C、D项错误。3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

3、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D)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国君为周厉王少子,其为周王室子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作为分封的诸侯国其是拱卫王室的诸侯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在周幽王之乱,即西周结束时期,其版图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幽王为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分封制的破坏是在东周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4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

4、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D)A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定性B历史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C百家争鸣的需要D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解析:西周土地制度主要为井田制,不允许买卖,故A项错误;历史具有客观性,不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故B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与井田制实行的主要朝代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见任何史料证明其观点,证据匮乏,加之史观的多元可以造成对历史事实认识的不同,故D项正确。5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其

5、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B)A井田制已经瓦解B铁器牛耕尚未普及C土地私有成为主流D青铜农具仍在大量使用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解析:推动井田制瓦解的是铁犁牛耕的使用,而材料未提到犁,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但材料所列农具中没有犁,说明铁器牛耕尚未普及,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确立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故C项错误;青铜农具是少量使用,不是大量使用,故D项错误。6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C)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

6、阶层力量发展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鲁国“初税亩”);梭伦改革解析:初税亩实际上承让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梭伦改革主要着眼于扩大奴隶主内部的民主以缓和矛盾,没有影响到社会形态的变化,故A项错误;初税亩是税收制度改革,不是政治领域的问题,与打破贵族垄断仕途无关,故B项错误;初税亩实际上承让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客观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梭伦改革倾向于发展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力量,故C项正确;初税亩和梭伦改革均局限在本国范围,故D项错误。7孟子尽心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

7、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A)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性善论)解析:材料中孟子认为,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可见他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善,故A项正确;材料中孟子没有强调教育的教化功能,故B项错误;也没有强调通过学习恢复良知,成为圣人,故C项错误;孟子虽然在政治上主张“民贵君轻”,但与材料人性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8下列选项中,对下述材料解读准确的是(D)公元285年,陈寿撰成三国志,是一部以曹魏为正统的纪传体三国史;同年,鲜卑部浇慕容廆(wi)玫扰辽西郡;百济王国(位于朝鲜半岛)再遣博

8、士王仁出使日本,携带论语等书,呈献应神天皇A陈寿的作品于明清成为“四大奇书”之一B此时鲜卑拓跋部改国号为魏,定都平城C汉武帝时期的海上交通线促进文化交流D儒家文化是东北亚地区文化的重要内容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文化的传播解析:材料记录了魏晋时期(公元285年)的三件历史事件,与明清无关,故A项错误;鲜卑拓跋部改国号为魏发生在386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汉武帝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百济王国遣博士到日本,携带论语,体现了儒家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交流,故D项正确。9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

9、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B)A甲儒,乙道,丙墨B甲儒,乙一法,丙道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D甲道,乙一墨,丙儒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甲生说的“以德教化”出自孔子的“以德治民”,属于儒家思想;乙生说的“违纪”“严格惩罚”是从法治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法家思想;丙生说的“无意识”“自我觉悟”反映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选择B项符合题意。10先秦的鹖冠子备知记载:“德之盛,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何者?其民犹赤子也。有知者不以相欺役也,有力者不以相臣主

10、也。”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D)A以德治国 B仁政C无为而治 D小国寡民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解析:题中引文意为:规律很广泛,山无人迹,水上无桥,人们互无往来,舟车不通,为什么?民众像天真的孩子,有知识的人不用知识欺骗别人,有能力的人不用能力使他们臣服,体现出人们与世无争,没有争斗,没有倾轧,生活恬淡而安宁,是道家向往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德治国是把道德作为治国工具,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仁政可理解为是仁爱仁慈的统治措施,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而材料没有体现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内容,故C项错误;题中表现的是小国寡民的社会状况,故

11、D项正确。二、综合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

12、负。(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孔子(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解析:(1)第一小问品德,根据材料一中连词“而且”可知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的中心句为“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后半部分的中心句为“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第二小问政治抱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抱负为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二中“君子之为学也,

13、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尚安望其致用哉?”可知其主张为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设问一和设问二可知,孔子和顾炎武都不是在单纯地强调为学和做学问,而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第二小问认识,围绕着社会责任是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的角度考虑。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共同:强调社会责任感。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