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0.50KB ,
资源ID:614071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1407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作业:第一部分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WORD版含答案.doc

1、配套作业(本部分内容在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单项选择题1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在当时排在首位,礼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D)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考点:西周的宗法制解析:六艺顺序变化并未说明教育对象,故A项错误;西周儒家思想还未形成,故B项错误;礼的使用对象主要为贵族,故C项错误;西周教育以礼为首,而礼的背后是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主要依据为宗法制,礼制是从另一个侧面强化宗法制形成的等级,故D项正确。2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

2、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B)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材料中“严密的继承制度”是指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没有涉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说宗法制“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故B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故C、D项错误。3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

3、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D)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国君为周厉王少子,其为周王室子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作为分封的诸侯国其是拱卫王室的诸侯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在周幽王之乱,即西周结束时期,其版图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幽王为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分封制的破坏是在东周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4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

4、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D)A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定性B历史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C百家争鸣的需要D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解析:西周土地制度主要为井田制,不允许买卖,故A项错误;历史具有客观性,不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故B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与井田制实行的主要朝代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见任何史料证明其观点,证据匮乏,加之史观的多元可以造成对历史事实认识的不同,故D项正确。5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其

5、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B)A井田制已经瓦解B铁器牛耕尚未普及C土地私有成为主流D青铜农具仍在大量使用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解析:推动井田制瓦解的是铁犁牛耕的使用,而材料未提到犁,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但材料所列农具中没有犁,说明铁器牛耕尚未普及,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确立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故C项错误;青铜农具是少量使用,不是大量使用,故D项错误。6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C)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

6、阶层力量发展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鲁国“初税亩”);梭伦改革解析:初税亩实际上承让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梭伦改革主要着眼于扩大奴隶主内部的民主以缓和矛盾,没有影响到社会形态的变化,故A项错误;初税亩是税收制度改革,不是政治领域的问题,与打破贵族垄断仕途无关,故B项错误;初税亩实际上承让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客观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梭伦改革倾向于发展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力量,故C项正确;初税亩和梭伦改革均局限在本国范围,故D项错误。7孟子尽心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

7、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A)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性善论)解析:材料中孟子认为,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可见他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善,故A项正确;材料中孟子没有强调教育的教化功能,故B项错误;也没有强调通过学习恢复良知,成为圣人,故C项错误;孟子虽然在政治上主张“民贵君轻”,但与材料人性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8下列选项中,对下述材料解读准确的是(D)公元285年,陈寿撰成三国志,是一部以曹魏为正统的纪传体三国史;同年,鲜卑部浇慕容廆(wi)玫扰辽西郡;百济王国(位于朝鲜半岛)再遣博

8、士王仁出使日本,携带论语等书,呈献应神天皇A陈寿的作品于明清成为“四大奇书”之一B此时鲜卑拓跋部改国号为魏,定都平城C汉武帝时期的海上交通线促进文化交流D儒家文化是东北亚地区文化的重要内容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文化的传播解析:材料记录了魏晋时期(公元285年)的三件历史事件,与明清无关,故A项错误;鲜卑拓跋部改国号为魏发生在386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汉武帝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百济王国遣博士到日本,携带论语,体现了儒家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交流,故D项正确。9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

9、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B)A甲儒,乙道,丙墨B甲儒,乙一法,丙道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D甲道,乙一墨,丙儒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甲生说的“以德教化”出自孔子的“以德治民”,属于儒家思想;乙生说的“违纪”“严格惩罚”是从法治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法家思想;丙生说的“无意识”“自我觉悟”反映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选择B项符合题意。10先秦的鹖冠子备知记载:“德之盛,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何者?其民犹赤子也。有知者不以相欺役也,有力者不以相臣主

10、也。”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D)A以德治国 B仁政C无为而治 D小国寡民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解析:题中引文意为:规律很广泛,山无人迹,水上无桥,人们互无往来,舟车不通,为什么?民众像天真的孩子,有知识的人不用知识欺骗别人,有能力的人不用能力使他们臣服,体现出人们与世无争,没有争斗,没有倾轧,生活恬淡而安宁,是道家向往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德治国是把道德作为治国工具,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仁政可理解为是仁爱仁慈的统治措施,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而材料没有体现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内容,故C项错误;题中表现的是小国寡民的社会状况,故

11、D项正确。二、综合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

12、负。(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孔子(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解析:(1)第一小问品德,根据材料一中连词“而且”可知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的中心句为“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后半部分的中心句为“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第二小问政治抱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抱负为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二中“君子之为学也,

13、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尚安望其致用哉?”可知其主张为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设问一和设问二可知,孔子和顾炎武都不是在单纯地强调为学和做学问,而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第二小问认识,围绕着社会责任是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的角度考虑。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共同:强调社会责任感。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