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卷首清音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要统治者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关心百姓,体恤民生,真正做到与民同乐。其实孟子所说的“与民同乐”也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怀,对我们普通人也适用。凡事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避免偏执、自私,这样问题才会解决,关系才会融洽。自主学习、边读边练课前基础预练王语暴以好乐()庶()几()有诸()独乐()乐()臣请为()王言乐疾首蹙()()管籥()之音则王()矣羽旄()之美顾鸿雁麋()鹿麀()鹿攸伏於轫()()鱼跃观于转附、朝儛()放()于琅邪()春省()耕秋省敛而助不给()睊睊()胥谗民乃作慝()盖徴()招角()招是也答案:yu sh j zh
2、yu l wi c yu wn mo m yu w rn w fn y xn j jun t zh ju1通假字(1)今之乐由古之乐也_通_,_(2)可得闻与_通_,_(3)直好世俗之乐耳_通_,_(4)今王田猎于此_通_,_(5)时日害丧_通_,_(6)予及女偕亡_通_,_(7)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_通_,_(8)盖徴招角招是也_通_,_(9)景公说_通_,_(10)召大师曰_通_,_(11)畜君何尤_通_,_答案:(1)“由”通“犹”,如同(2)“与”通“欤”,语气词(3)“直”通“只”,只是(4)“田”通“畋”,打猎(5)“害”通“曷”,何时(6)“女”通“汝”,你(7)“反”通“返”,返
3、回(8)“招”通“韶”,乐曲名(9)“说”通“悦”,高兴(10)“大师”通“太师”,乐官名(11)“畜”通“慉”,爱好,喜爱2古今异义(1)夫何使我至于此也古义:_今义:表另提一事(2)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古义:_今义:连词,表承接关系(3)兄弟妻子离散古义:_今义:男子的配偶(4)秋省敛而助不给古义:_今义:不给予(5)无非事者古义:_今义: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答案:(1)到了(2)在这时(3)妻子和儿女(4)不足(5)没有不是3一词多义(1)鼓今王鼓乐于此 填然鼓之 渔阳鼙鼓动地来 迟迟钟鼓初长夜 (2)顾顾鸿雁麋鹿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三顾频烦天下计 大行不顾细谨 顾吾念之
4、 (3)攻庶民攻之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观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观流水兮潺湲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大王见臣列观 (5)其则齐国其庶几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孰能讥之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距其院东五里 (6)乎则齐国其庶几乎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答案:(1)弹奏,演奏 击鼓进军 一种乐器 击鼓报时的声音(2)环顾 回头看 探访,拜访 顾念,顾及 只是,不过(3)制造,建造 攻
5、打 进攻 研究(4)游览 看 观赏 值得观赏的景物或景象 观察 建筑物(5)副词,相当于“大概”副词,相当于“一定”副词,相当于“难道”代词,相当于“他的”代词,相当于“他”代词,相当于“自己”代词,相当于“那”(6)语气词,相当于“吧”语气词,相当于“呢”介词,相当于“于”助词,形容词词尾4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王语暴以好乐()独乐乐()今王鼓乐如此()庶民子来()出舍于郊()(2)形容词活用忧民之忧者()而民欢乐之()则非其上矣()答案:(1)名词作动词,告诉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名词作动词,弹奏 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名词作动词,住宿(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虑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以为欢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非,责怪,非难(1)暴见于王()译文:_(2)不若与人()译文:_(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_(4)今王田猎于此()译文:_(5)善哉问也()译文:_(6)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译文:_答案:(1)被动句 我被齐王召见(2)省略句(跟少数人一起娱乐的快乐)不如跟别人(一起娱乐快乐)(3)宾语前置句 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不曾有过(4)状语后置句 如果大王在这里打猎(5)主谓倒装句 问得好啊(6)判断句 这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大王)不跟百姓共同娱乐啊(1)此无他,与民同乐也。_,则王矣。(2)时日害丧,_!(3)乐民之乐者,_。忧民之忧者,_。
7、(4)乐以天下,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1)今王与百姓同乐(2)予及女偕亡(3)民亦乐其乐 民亦忧其忧(4)忧以天下合作互动 彰幽显微课堂互动探究一、相关知识1选文主旨本课所录的三则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认为,国君能“与民同乐”,便能施行“仁政”,最后形成“王天下”的局面。如不与民同乐,百姓就会恨之入骨。通过陈述晏婴劝齐景公表明不要只图自己享乐、要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的思想。2结构图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庄暴见孟子 与民同乐,则可王天下孟子见梁惠王 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齐宣王见孟子 与民同乐二、文本译注1.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庄暴
8、拜见孟子,说:“我庄暴被君王召见,君王告诉我说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他喜欢音乐,我却没有什么话回答他。”他停了停又说:“好乐何如?”“爱好音乐又怎么样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孟子回答说:“君王如果非常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实行其庶几乎!”王道该差不多了吧!”庄暴:齐国大臣。于:介词,被。语y:告诉。好乐yu:爱好音乐。何如:怎么样?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语气助词,表揣测,也许。庶几j:近似、差不多。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另一天,孟子被齐宣王召见,说:“大王曾经把爱好庄子以好乐,有诸?”音乐的癖好告诉庄先生,有这回事吗?”庄子:对庄暴的尊称,而不是指庄周。
9、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诸:兼词,“之乎”的合音乐。语庄子以好乐:倒装句,“以好乐语庄子”。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齐宣王一听变了脸色说:“我并不是爱好上古君王创作“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的音乐,只不过喜欢世俗的音乐罢了。”乎:介词,可加在动词及其宾语之间。色:脸色。寡人:“寡德之人”的简说,谦称,译为“我”。非:不是。世俗:社会的民俗。这里指现今流行的风俗。直耳:只是罢了。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孟子说:“君王如果很爱好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差不多了吧。今天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乎:句末表感叹的语气词。由:通“犹”。曰:“可得闻与?”齐宣王问:“能让
10、我听听您的高见吗?”与y:语助词,同“欤”,相当于“吗”。“闻”后省略了宾语“之”。曰:“独乐乐,与人乐孟子说:“一个人独自娱乐的快乐,跟别人一起娱乐乐,孰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曰:“不若与人。”齐宣王说:“独自娱乐不如跟别人一起娱乐快乐。”乐:第一、三个名词用作动词,娱乐;第二、四、五个为形容词,快乐。孰:义同“何”,哪一个,哪一种。若:如。曰:“与少乐乐,与众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娱乐的快乐,跟多数人一起乐乐,孰乐?”娱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曰:“不若齐宣王说:“跟少数人一起娱乐不如跟多数人与众。”一起娱乐快乐。”臣请为王言乐:孟子说:“请允许我给大王谈谈什么才是真正的快
11、乐吧: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如果大王在这里奏乐,老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之声,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都心里非常怨恨和讨厌,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既然如此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爱好音乐,却为什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的地步呢?请:表示客气,让,请允许。今:假如,假设。管、籥yu:两种管乐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后者似是排箫的前身。举:副词,全部。蹙(c):皱眉头。蹙,收紧。,鼻梁。夫:句首发语词。何:疑问副词。极:指最痛苦的地步。于:介词,表动作归趋。父子不相见,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兄弟妻儿流离失所。如果大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大王车马之音,见
12、羽旄之美,车骑马队的喧嚣声,看到大王仪仗队华美的服饰,妻子:妻子和孩子。羽旄mo:古代军旗的一种。古时常用鸟羽和牦牛尾装饰旗杆。举都心里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非常怨恨和讨厌,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既然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这样爱好打猎,却为什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流离失所。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这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大王不跟老百姓一起娱乐啊。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如果大王在这里奏乐,老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之声,都兴高采烈面露喜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3、?生病吧,不然怎么能够奏乐呢?他:别的。何以:凭什么。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如果大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君王车骑马队的喧嚣声,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看到大王仪仗队华美的服饰,都兴高采烈面露喜色,互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议论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生病吧,不然怎么能够打猎呢?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大王跟百姓共同娱乐啊。然:用于形容词后,译作“的样子”。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如果大王跟百姓共同娱乐,就能统治天下了。最后一个“王wn”: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做王,称王”或“统治天下”。(孟子梁惠王下)2.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孟子觐见梁
14、惠王。梁惠王站在曲池边,环视着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雁麋鹿说:“有才有德的人也以此为乐吗?”沼:曲池。顾:环视。贤者:指有才德的人。乐:以为乐、喜欢。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孟子回答说:“只有贤者才能以此为乐,无才无德的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人即便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快乐。诗经大雅灵台说: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开始营建灵台,于是反复地度量。百姓筑作,不到一天就成之。经始勿亟,庶把它筑成了。开始营建的时候文王说不要着急,可是民子来。百姓十分踊跃,就好像儿子跑来为父亲做事一样。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文王在那饲养禽兽的灵囿当中,看到母鹿趴在那里,看到母鹿濯濯,白鸟鹤鹤。王
15、鹿长得胖嘟嘟的并且有光泽,鸟儿则长着洁白的羽毛。文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王在那灵沼旁边,满池子的鱼儿在欢跃。文王虽然靠百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姓的力量建了高台深池,可是百姓非常高兴,把他的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台子叫作灵台,把他的池沼叫作灵沼,为他有禽兽鱼鳖感到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高兴。古代贤君与民同乐,所以他能真正地快乐。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说: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暗示他们对桀痛恨到了极点,盼望他早些死掉,即便跟他一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同死去也在所不惜!老百姓宁愿跟夏桀一起灭亡,他纵然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有高台深池飞禽
16、走兽,难道能独自快乐吗?”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攻:制造。麀yu鹿:母鹿。亟j:着急。鹤鹤:诗经作“翯翯h h”,洁白的样子。於w:表示叹美。牣rn:满。害:通“曷”,何日,何时。(孟子梁惠王上)3.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齐宣王在他的离宫雪宫中接见孟子。齐宣王说:“有者亦有此乐乎?”才德的人也有这种快乐吗?”雪宫:齐国离宫之名。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孟子回答说:“有。百姓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责怪、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难他们的君王。得不到这种快乐而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是不对的。作为一国之君却不跟百姓同乐,也是不对的。乐民之
17、乐者,民亦乐其乐。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忧苦为忧苦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为忧苦。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者,未之有也。业的,还不曾有过。”第一、二个非:形容词作动词,责怪、非难。然而:古今异义。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王wn:称王。未之有: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去转附山、朝儛山游览,遵海而南,放于琅邪。沿着海岸南行,一直到琅邪或以为邑名,或以为山名,实际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上可能
18、并不矛盾。我做点什么才可以比得上先王的游览呢?”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晏子回答:问得好啊!天子到诸侯的国家去叫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所谓巡狩,就是巡查诸侯驻守、掌管的疆土。诸侯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所谓述职,就是向天子陈述自己履行职守的情况。这些活动没有非事者。春省耕不是国家大事的,没有不和政事有关的。春天视察耕种的情况,而补不足,秋省敛而见百姓缺粮就补助他们;秋天视察收获的情况,见百姓歉收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就救济他们。夏朝谚语说:“我们的王不巡游,我们如何能够休息?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我们的王不游乐,我们如何
19、能够得到救助?一巡游一游乐,都可以做诸侯度。”诸侯的榜样。”儛w。遵:沿着。南:名词作动词,向南走。放fn:至。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省略句,“先王”后省略助词“之”。适:动词,到,前去。省xn:视察。不给j:不足。豫:巡游,视察。何以: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凭借什么,如何能够。度:名词,法度,标准。今也不然。师行而现在可不是这样。兴师动众而行,并且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征集粮食,运转粮食而食,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百姓侧目而视,都批评埋怨,于是他们就为非作歹了。违背王命虐民,饮食若流。应当遵循的政教残害百姓,大吃大喝仿佛流水一样没有流连荒亡
20、,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穷尽。流、连、荒、亡,成为诸侯所担忧的。顺流而下忘记返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回叫作流,逆流而上忘记返回叫作连,追赶野兽不知道满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足或节制叫作荒,喜欢喝酒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作亡。过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去的圣贤之君没有流、连的欢乐,没有荒、亡的行为。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就看您何去何从了。景公听了很高兴,在国都内大力做准备,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出去住在都城之郊,在那里开始派人开仓取粮来救济贫困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的百姓。景公又召见乐官说:给我创作君臣同乐的乐曲。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这乐曲大概就
21、是徽招角招。歌词说:喜欢国君有什么过错?畜君者,好君也。”喜欢君就是喜欢国君。”然:代词,这样。睊睊jun jun:侧目而视。方:违、逆。慝t:邪恶。忧:名词,担忧的对象。戒:动词,做准备。说:通“悦”。舍:动词,居住。于是:从那里,在那里;兴:名词,粮仓。盖:大概。表推测。者也,典型的判断句句式结构。徵招zh sho角招ju sho:均为古乐章名。招,同“韶”。(孟子梁惠王下)三、难点精研1孟子在与君王的谈话中非常讲究技巧,而铺垫是其中重要的方面。选文一中,孟子与齐王谈话中就有两层铺垫。这两次铺垫分别是什么?有何作用?提示: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
22、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2选文三中,孟子是针对什么问题如何阐明与民同乐的主张的?提示:雪宫是齐国的离宫,据说宫中有苑囿台池以及大批禽兽,宣王颇为自得,所以问孟子:贤者也有这种快乐吗?齐宣王的这种乐显然是“独乐”,所以孟子抓住这一根本,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说,贤人当然有这种游观之乐。但是百姓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得不到这种快乐而责怪、非难他们的君
23、王,是不对的。做一国之君却不跟百姓同乐,也是不对的。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苦为忧苦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为忧苦。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不曾有过。同样,孟子没有否定宣王的游观之乐,而是力图把他引向那个正确的方向,即与民同乐。这凸显了孟子对国家百姓乃至天下万民的深刻关怀。3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有什么意义?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提示: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灵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它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
24、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这种思想不过是空想而已。word部分:请做:课时跟踪检测强化演练 知能提升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日积月累 铸炼文笔课后写作积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先”“后”二字,大有深意,值得我们认真领悟。当天下人未忧之时,你能体察到潜伏着的危机,并因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是为“先忧”。“先忧”者还必须是“先行”者。闭门忧思,袖手叹息,无益于天下,无助于变“忧
25、”为“乐”的历史进程。这不仅需要有见识,而且需要有胆略,有为民请命、为国献身的壮志豪情。“先忧”者往往是少数,要想冲破世俗的偏见,要想顶住各种各样的压力,没有一点舍身取义、“以额叩关”的精神,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当忧转化为乐之后,“先忧”者应当如何行事呢?应当“后乐”。如果自恃有功,认为自己有先见之明,有先行之苦,就理所当然地争享受,争权利,乐于天下人之先,那简直意味着背叛!正确的态度是居安思危,永远当一个“先忧者”,永远当一个“后乐”的傻子。愿先忧后乐精神常在,愿我们的生命其乐无穷!铭记孟母李木生我深切地理解孟母与孟子,是从历史不经意间遗下的两个细节虽然孟子休妻的事早已淹没在时间的烟霭里,我却
26、觉得它也许是孟子人格成长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我甚至能栩栩如生地“看到”当时的情景。那是一个炎热夏天的正午,刚刚织好一匹布的孟子的妻子,在婆婆的再三催促下才回到自己的房子里休息。酷热,疲惫,倦乏,忍不住关了门,解下外衣、舒展了四肢躺在床上小憩。谁知这时孟子推门进来,看到妻子裸臂岔腿的“不雅”姿态,顿时火冒三丈,气冲冲就要休妻。孟子想不到母亲不仅不为儿子帮腔,反倒严厉地批评起儿子:将要进门的时候先要问一声有没有人,这不是礼记的教导吗?你进屋不敲门不问询,是你的无礼;媳妇刚刚在泼火的天气里织完了一匹布,又累又乏,你不去体贴却还责备,更置媳妇的生命、生活于不顾,动辄谈休,咱将心比心品品,这不就是不通情
27、理的无情无义吗?现如今你的受委屈的媳妇不知该怎样心乱如麻呢,还不快去认个错!谁能说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不就是发轫于此呢?孟母不仅在为孟子的人性锻造,融入着美与善,还会在重大关节处,眼明心亮,成为儿子正直与正气凛然的后盾。孟子离齐也许是他最难决断的时候。齐国是当时的大国,最有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力量与天地,可是齐王“霸天下”的心态与孟子“仁者爱人”的仁政思想是格格不入的。道不同不相与谋,黯然的孟子是决计要离开了。但是离开了齐国也就失去了高官厚禄,母亲年事已高,还要拖家带口,真让大儒孟子踌躇而忧郁、“拥楹而叹”起来。细心的孟母探清了原委,毫不迟疑地劝儿子:“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子何忧也。”这等于说,走你的仁义之路吧,母亲赞成你,支持你,帮助你!于是,孟子不仅果断离齐,还高傲地拒绝了齐王馈赠的百镒黄金(按一镒二十两计,也有二千两)。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因了孟子而成为世代读书人的座右铭,并业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反叛与独立的传统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忘记这位母亲的爱与理解的。正是这种爱与理解,使得这个传统虽然常常处于榛莽丛中和潜流状态,却能够血脉相传,绵延不绝。这种来自母亲的爱与理解,其实更是一种拯救。它拯救孟轲于顽劣的孩童之时,将他引向知识与思想之路,从而使得颓势之中的儒家学说获得了空前的丰富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