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 王何必曰利卷首清音孔子有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曰“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在儒家的思想中,义比利要排在前。如果唯利是图,那么人们就会不择手段地追逐财富,社会就会污浊不堪,国家就会动荡不安。只有把“仁义”放在首位,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才会关系融洽,友好相处。自主学习、边读边练课前基础预练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不夺不餍()宋()将之楚见楚王说()而罢之利与善之间()秦、楚之王()孳()孳为善者蹠()之徒也答案:shn sh yn kn shu jin wn z zh1通假字(1)不夺不餍_通_,_(2)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_通_,_(3)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_
2、通_,_答案:(1)“餍”通“厌”,满足(2)“指”通“旨”,意旨、意图(3)“蹠”通“跖”,指盗跖2古今异义(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_今义:连词,表转折(2)利与善之间古义:_今义:中间答案:(1)这样却(2)的差别3一词多义(1)利王何必曰利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安其危而利其灾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时不利兮骓不逝 逐什一之利 (2)遗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留待作遗施 (3)乘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因利乘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遇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不如因而厚遇之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5)而不远千里而来
3、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仁而遗其亲者也 见秦王说而罢之 苟为后义而先利 乐罢而悦于利也 (6)以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何以利吾国 以罢三军之师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答案:(1)利益,好处 对有利 以为利 锐利,锋利 有利 利润(2)遗弃 丢失的东西 丢失 赠给(3)一车四马 趁着 乘坐 登上(4)投合 接触、感触 对待 遇到(5)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连词,表承接,不译 连词,表并列,不译 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因而”(6)介词,相当于“用”介词,相当于“用来”介词,相当于“凭借”连词,相当于“以致”连词,相当于“来”4
4、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苟为后义而先利()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动词活用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3)形容词活用不远千里而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答案:(1)名词作使动用法,使有利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名词作动词,侍奉 名词作动词,称王(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1)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译文:_(2)何以利吾国()译文:_(3)孟子遇于石丘()译文:_(4)先生将何之()译文:_(5)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译文:_答案:(1)判断句 鸡叫就起来,勤勉行善的人,是
5、舜这类的人啊(2)宾语前置句 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3)状语后置句 孟子在石丘遇到了(他)(4)宾语前置句 先生要去什么地方(5)宾语前置句 这样却不亡国的,还从未有过(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2)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1)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2)怀仁义以相接也合作互动 彰幽显微课堂互动探究一、相关知识1选文主旨本文所选三篇文章均阐述了孟子对“利”的看法。在利与义的关系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对于我们对人生的追求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2结构图解王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 提倡仁义宋将之楚 何必曰利
6、孟子曰 利与善之间二、文本译注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您不辞长途辛劳前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将有使我国得到利益的手段吧?”叟:对老年男子的称呼。远:意动用法,以为远。利:使动用法,使获利。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张口就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假如王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说:用什么使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我的采地食邑获利呢士和平民百姓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上层下层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而不考虑仁义,国家就危险了!拥乘之国
7、,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万取千焉,千取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但如果以义为后把义放在后、而先利,不夺以利为先使利在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就不会感到满足。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何必曰利?”为什么一开口定要说
8、到利?”亦:只是。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征:谋取。弑sh:以下犯上,杀害。焉:句末语气助词,无实义。后、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餍:满足。仁:名词作动词,有仁心。而已矣:虚词连用,表感叹,可译为“罢了,行了”。(孟子梁惠王上)2.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宋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到了他,曰:“先生将何之?”问道:“先生将要去什么地方?”孟子遇于石丘: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于,在。何之:宾语前置,应为“之何”。之:动词,到、往。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宋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将去谒见楚王,劝说他使他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停止战争。如果楚王不高兴,我
9、将去谒见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楚王、秦王两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构兵:交战。说shu: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罢:使动用法,使停止。遇:投合。焉:助词,无实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孟子说:“我孟轲不敢问详细的情况,希望听听您做其指。说之将何如?”这件事的大致意向。先生怎样去游说他们?”指:意旨意向。说之将何如:省略句省略主语“先生”。曰:“我将言其不利也。”宋说:“我将向他们说明两国交兵是不利的。”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大的,但是先生打着利这一名号却不行。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先生拿利来游说秦国、楚国的国君
10、,秦王、楚王因为有利高兴,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而停止军事行动,这会使三军之士乐于休兵而喜欢利。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做臣下的人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国君,来给国君做事,做儿子的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头来侍奉他的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最终舍弃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怀着追逐私利的目的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亡国的,还从未有过。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先生拿仁义来游说秦国、楚国的国君,秦王、楚王因为仁义高兴,而罢三军之师,是
11、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而停止军事行动,这会使三军之士乐于休兵而喜欢仁义。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做臣下的人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他的国君,做儿子的存有仁义之心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来侍奉他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他的哥哥,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这样却不成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号:指所用的提法。事:名词作动词,侍奉。接:交接、交往。然而:然,这样;而,转折连词,却。以:介词,用,拿。未之有:宾语前置句,“未有之”。(孟子告子下)
12、3.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孟子说:“鸡叫就起来勤勉行善的人,跟舜是一类。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鸡叫就起来勤勉求利的人,跟跖是一类。要想知道舜这一类人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跟跖这一类人的差别,没有别的,只是为利和为善的差别啊。”孳孳z z: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为善:行善。徒:类。者也:典型判断句的标志。间:距离、差别。(孟子尽心上)三、难点精研1在选文 1 中,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提示:不要过多地强调“利益”,而应该努力地施行“仁义”。2孟子说:“何必曰利。”那么过多地强调利益会带来哪些危害呢?试用文中语句回答。提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1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3在选文 1 中,孟子是如何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的?提示: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举例论证:不夺不餍)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4“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提示: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
14、,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谋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地吞噬。5选文 2 是如何进行正反对比说理的?提示:逐利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6怎样理解“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这句话的深刻含意?提示: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是在这充满商业竞争的社会,一些人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空虚得一无所有。7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
15、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提示: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而是认为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8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请结合实际简要探究。提示: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意义。9在选文 3 中,鸡鸣而起,有的人忙于行善,有的人忙于逐利,这就成了舜和蹠的区别。孟子的观点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提示:处于连“君子也要言利”的时代,我们十有八九不会同意孟老夫子关于“孳孳为利者,蹠之徒
16、也”的看法,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的世界岂不成了“盗蹠”满街走了吗?“君子”不也都成了强盗了吗?但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这倒的确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番的。虽然我们不同意“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的看法,但如果太看重利,在利害关系中不能自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又是不是有些迷失本性了呢?更何况,如果一味逐利,不择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倒很可能真正成为“蹠之徒”也未可知呢?所以,不要只顾匆匆忙忙,不要只抱怨太累太辛苦,而要忙里偷闲,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word部分:请做:课时跟踪检测强化演练 知能提升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日积月累 铸炼文笔课后写作积累既要“义”又获“利”孟子曰“
17、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初看起来,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孟子只求“义”而鄙弃“利”,但他又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人必须有稳定的收入,这样才会有持久行善的念头;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那么偷鸡摸狗,杀人越货可以无所不为。所以必须满足了一定的物质利益,百姓才能恒久地向善。“利”不是恶的东西,要用“义”获“利”,就是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获利,这样获取的利才符合道义,才会恒久获得。听南怀瑾讲孟子自古关于“利”的成语很多,例如追名逐利、见利忘义、利欲熏心。提到这个“利”字,似乎所有君子都嫌它是一块烫手山芋,不敢明着去招惹,可是有几
18、人仔细想过,究竟什么是利?南怀瑾先生这样说:“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事,当某一时间、某一空间中,能够产生利用安身的功能效果,那么它就具有利用安身的价值”,也就是在当用、该用、要用、可用、适用、值得用的条件下,那么对这人或事或物来说,就构成了价值;也就是对这人或事或物的利。”讲得明白些,就是人生在世,怎能不讲利?人类文化思想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乃至人生的艺术、生活,等等,都是以求利为目的。如果不求有利,又何必去学?做学问也是为了求利,读书认字,不外乎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适意。即使出家学道,是为了成仙成佛,这何尝不是求利?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已经思考过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义与利
19、这千古一辩。孟子来到魏国,见到魏国国君梁惠王,于是遭遇了这句问话:“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人家,你能为我们国家谋什么利益吗?)孟子听后,没有拍案而起,针锋相对,而是颇有风度、庄重地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说,大王您何必只图目前的利益?其实只有仁义才是永恒的大利。按照孟子的说法,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可见,人们追求有用或没用的东西都是利,只不过有大利、小利之别而已。人与人的追求不同,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能够对自己产生“利用安身”的价值的东西也不同。有的人求子孙满堂,得之,心满意足;有的人求福如东海,得之,心中无憾;有的人求无上智慧,得之,最是得意;有的人求万事如意,得之,甚为欢喜;有的人求名扬四海,得之,心中风光无限;有的人求家财万贯,得之,幸福无比。但是无论是求喜求乐还是求名求财,说穿了,求的还是一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