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山东专用)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2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384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山东专用)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2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山东专用)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2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山东专用)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2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山东专用)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2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山东专用)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2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山东专用)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2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山东专用)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2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山东专用)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2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山东专用)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2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山东专用)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2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山东专用)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2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通史限时集训(二)(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A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B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C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D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C由材料“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可知,秦朝为巩固辽阔的疆域而实行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体现出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故选C项;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虽是材料内容,但不能体现出材料

2、主旨,排除A项;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2(2020聊城检测)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A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备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C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根据材料“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推行察举制时期,要求各郡国推举或孝或廉或孝廉兼备的一人,说明当时孝和廉不是同一科目,即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武帝元光

3、元年,初行孝廉之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刚开始实行孝廉之举,无法得出汉代选官制度逐渐完备的结论,故A项错误;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推动儒家建立独尊的局面,但不能表述为“完全形成”,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故D项错误。3(2020济宁模拟)汉初,汉高祖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也规定商人子弟不能为官。但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却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的局面。该局面的岀现是由于()A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不力B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C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商业发展改变了原有的阶级关系C根据题干

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汉代统治者实行抑商政策,但由于文景时期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使商人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故C项正确,A项排除;商人经济实力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汉初“无为而治”的主观目的,排除B项;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未因经济实力的改变而变化,排除D项。4(2020青岛模拟)相传,东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闻而召之,并署“门下孝”。这反映出()A孝道开始受到时人的推崇B统治者重视对社会人伦秩序的维护C儒家文化升级为官方形象代表D儒家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B题干反映了东汉

5、时期的黄香因孝入仕,这可以起到教化百姓及巩固统治之效果,说明统治者重视维护人伦秩序,故B项正确;“开始”说法欠妥,西汉董仲舒既已提倡“孝道”,说明东汉之前孝道已经受到重视,排除A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积极影响,而非束缚,排除D项。5(2020青岛三模)汉武帝建元元年下诏废文、景两帝时的“四铢半两”,改行“三铢钱”,并收回封国的铸币权,严禁民间私铸。这一做法()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B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D实践“无为而治”理念C根据材料“收回封国的铸币权,严禁民间私铸”可知

6、,将铸币权收归为中央政府,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主要采取“推恩令”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不是通过材料所述的措施,A项错误;材料中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但与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所述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的措施是“有为”的体现,而不是“无为而治”,D项错误。6(2020天一大联考)下图是东汉纺织画像石拓片,展示了汉代纺织的集体劳作:右边女子在用络车进行“调丝”,中间女子在用纬车进行“摇纬”,左边是用织机制成绢帛。这块画像石反映的是()A家庭手工业技术先进B民营手工业市场扩大

7、C官营手工业管理规范D庄园手工业分工协作D题干信息时间“东汉”和“汉代纺织的集体劳作:右边女子在用络车进行调丝,中间女子用纬车进行摇纬,左边是用织机制成绢帛”说明的是分工协作,规模很大,应该是庄园手工业分工协作,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手工业技术落后,排除A项;题干没有民营手工业市场扩大的表现,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主要是庄园手工业的分工并不是官营手工业管理规范,排除C项。7(2020扬州高三期末)1954年,东北考古工作队在辽宁辽阳三道壕一带,发现了西汉村落遗址,清理出土、石、砖、瓮墓葬103座,共出土文物2 815件。其中有农业生产工具铁铧、铁鑺、铁铲、铁锄、铁镰、插刀等一整套农具1

8、48件。据此可以推知西汉时期()A东北冶铁技术全国领先B农业生产水平提升C铁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农业生产体系完备B有整套农具的出土说明农业生产工具较为完备,故选B项;东北西汉铁制农具的出现证明不了“全国领先”,排除A项;该遗址出土了铁农具体现不出是“必备品”,排除C项;工具的完整不能反映生产体系的完备,排除D项。8(2020菏泽一模)下表是根据汉书中对西汉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所做的统计。该表反映出()学术流派汉初著作数汉武帝之后著作数阴阳家2种21篇无法家1种31篇无纵横家3种40篇3种5篇杂家2种54篇28篇A西汉政府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B儒家官学地位逐渐确立C各派思想已与儒家思想相互糅合

9、D汉武帝仅重视儒学发展B根据表格可知,汉初阴阳家、法家、纵横家、杂家的著作数较多,到汉武帝时期迅速减少甚至消失,实际上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确立了儒学的封建正统地位,故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汉代教育体系的发展,排除A项;表格中不能反映儒家与其他学派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表格中纵横家及杂家著作的存在说明汉武帝并非仅重视儒学发展,排除D项。9西汉前期,富商宣曲任氏以囤积粮食起家,“力田畜”;以铁冶为业的宛孔氏,“规陂池,因通商贾之利”;赵卓氏迁蜀至临邛,用铁冶致富,并经营农业,故有“田池射猎之乐”。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得到强力推行B中央失去对富商的控制C富商大贾经营的多

10、元化D经济恢复带来生活奢侈C根据材料“富商宣曲任氏以囤积粮食起家,力田畜;以铁冶为业的宛孔氏,规陂池,因通商贾之利;赵卓氏迁蜀至临邛,用铁冶致富,并经营农业”可知,西汉前期,有通过囤积粮食发财致富的人,也有以手工业发达的商人,从而说明,西汉前期,商人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发财致富,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西汉前期,各具特色经营发财致富的商人,而非政府抑制商业的内容,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初年,政府贬低商人的政治地位,打击商人势力,但并未失去控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富商致富的手段,而非富商奢侈的生活,排除D项。10(2020苏北四市一模)“(汉惠帝时)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

11、吏”,至“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同时,“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于是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这时期()A商人政治地位逐渐提高B重商政策推动经济繁荣C政府放弃盐铁官营制度D国家干预促进商业发展D材料中惠帝“复弛商贾之律”,文帝“通关梁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冶铁、煮盐”体现国家放松对商业的抑制,故选D项;材料表明商人经济地位提高,但政治地位没有提高,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惠帝和文帝是放松对商业的控制,但并非“重商”,排除B项;材料体现放松对商业的控制,但没有“放弃盐铁官营”,排除C项。11(2020如皋调研)曹魏时期,中

12、正的评价必须要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A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扩大孝廉举主的权力D关注选拔的公正合理D体现九品中正制中考查人才全面且具体,不单纯依照血缘选官,道德才能也是很重要的评价指标,体现出一定的公平合理,故选D项;“材料主要包括家世”体现了门第,排除A项;材料强调“家世”不利于阶级流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举主权力的扩大,排除C项。12(2020泸州高三质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

13、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C“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说明佛教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以儒家道德伦理阐释佛教教义,主动将自己的教义与儒家伦理规范相融合,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化,没有涉及传统的价值观,排除A项;儒学自汉武帝之后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化,并未涉及儒学、道教、佛教之间的互相融合吸收,排除D项。13魏晋以来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待遇。

14、北朝周武帝为统一北方,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最终开展灭佛运动。北周武帝的做法()A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D推动了租调制的出现A根据材料“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北朝周武帝为统一北方,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可知,增加了军队人数和国家税收,从而巩固了封建统治,故选A项;“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待遇”主要强调是国家收入,不能体现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最终开展灭佛运动”主要体现了灭佛对于国家统治的意义,排除C项;由“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等信息无法判断税

15、收的形式,排除D项。14(2020淄博一模)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生前并无画像传世,也未留存任何与容貌有关的资料,但后世依照个人想象为张仲景绘像者颇多。下列两幅画像()A源于想象并不具有史料价值B表明了雕版印刷术技艺高超C体现文人画注重形似的特点D反映了中医学的传播与发展D汉代张仲景在明清时期有画像,而且在日本印刷品上出现,说明张仲景代表的中医学得到传播和发展,D项正确;两幅画像在研究张仲景相关内容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A项排除;题干中的两幅画像不是雕版印刷品,排除B项;文人画重在写意,排除C项。15(2020常州高三期末)美国学者钱存训认为“到公元3世纪或4世纪时,书法已成为一种(

16、自觉的)特殊的艺术形式”,这是建立在“平滑和有吸收力的书写表面”基础上的。由此可知,书法成为一门艺术()A推动了书写材料的革新B得益于造纸技术的进步C有利于印刷技术的进步D始于蔡伦改进造纸技术B书法是建立在“平滑和有吸收力的书写表面”基础上的,表明书法艺术是建立在造纸术进步的基础上的,故选B项;材料表明书法艺术是建立在造纸术进步的基础上,没有涉及书法艺术推动书写材料的革新,排除A项;书法艺术是手写的,与印刷技术无关,排除C项;书法成为一门艺术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2020山东新高考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我国古代基层社

17、会在秦汉时期已形成“官、绅、民”三种力量格局。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他们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一方面,“家国同构”式的、“国家渗透社会”的古代社会形态形成了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两种力量,即官僚制与乡土秩序。“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力。“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力政治化的结果,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的。另一方面,“乡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社会中如果没有同国家权力抗衡的自治组织或团体,国家就会通过层层

18、官僚机构将偏离于公共利益的强权意愿直接贯穿到社会底层。中国古代乡绅,尤其是本籍乡绅,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非行政化启示(1)指出材料中中国古代“乡绅之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8分)(2)中国“乡绅之治”的作用是什么?(6分)解析第(1)问,应围绕“乡绅之治”附属于专制王权,与文化政治化相关,归纳特征,并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第(2)问,由“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乡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

19、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他们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自觉塑造乡村风俗”等进行作答。答案(1)特征:附属于专制王权,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与文化权力政治化密切相关;平衡国家权力;具有较强的地缘和血缘色彩。(4分)历史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4分)(2)作用: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维护地方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节约行政成本;凝聚乡村力量;形成独特的乡村文化。(6分)17(2020临沂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部分)图1甲骨

20、文王国维依据图1中甲骨文证实史记所载商王谱系除个别次序有误,其他都较为可靠图2利簋图2利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有铭文,记载作器者随武王伐纣,胜利后受赏的经过。历史学家根据铭文内容,结合其他传世文献确定武王伐纣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图3西汉竹简春秋图3为2015年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春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编订,开创了“直书其事,善恶自见”“乱臣贼子惧”的春秋笔法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上述文物是“我国历史文化瑰宝”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解析解题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找出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这些信息提炼一个核心观点并调用所学知识进行论

21、证。考生可以将思考重点置于右侧文字的说明和结论上,即将史料与历史结论之间建立起具体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一:信息:利用甲骨文印证史记中关于商王谱系的记录大部分可靠,利用青铜器铭文确定西周灭商的确切时间。(2分)观点:文物史料可以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2分)论述:由于商周历史久远,相关历史资料有限,导致后世关于商周的文献记录比较模糊,而且一些文献记录也缺少印证。而考古发现的一些文物大多是一手史料,可靠性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献记录的不足。如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印证了史记中关于商王谱系的记录大多是可靠的,将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上的铭文与相关文献记录结合

22、起来进行研究,确定了西周灭商的准确时间。文物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10分)示例二:信息:商周时代,历史记录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西汉时记录在竹木简上,宋代普遍用纸。(2分)观点:中国古代记录历史的材料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史学的发展。(2分)论述:龟甲兽骨、青铜器不利于文字刻画、书写,导致对历史的记录语焉不详;西汉时,竹木简作为书写记录材料,使这一状况稍有改观,历史记录的内容变得相对详细、丰富;纸的发明使记录历史的材料更易获得,而且便于书写,使历史记录变得丰富、详细。技术的进步,使记录历史的材料得到改善,推动了史学的发展。(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

23、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应结合材料从家国同构的视角说明古代中国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答案示例: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

24、的特征。(2分)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10分)19(2020青岛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试吏法是秦朝政府通过某种测试的办法,选用基层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作为当地基层官吏的一种选任制度。实施办法主要是根据各地舆论,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召集有关人士,由县以上官

25、员目测、口试,然后选较优者充实到当地县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任吏员或乡长、亭长。泗水亭长刘邦就是以此种途径入选的。史记中说,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摘编自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材料二察举制是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

26、讲(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实施试吏法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材料一分析其积极作用。(9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试吏制相比察举制的创新之处。(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版图扩大,急需管理人才;秦统一全国后,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了,原来的军功授爵制已不适应形势。第二小问,由材料“选用基层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得出提高了基层官吏的素质;由材料“根据各地舆论,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选较优者”可得出被选用者比外乡人更熟悉当地情况,能使乡村闲散人才得以发挥特长,更好维护封建国家统治。第(2)问,由材料“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

27、职的人才”得出由各级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由材料“孝廉、茂才”得出注重德才兼备;由材料“定期常举”“不定期特举”“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得出察举的形式和科目多样;由材料“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得出强调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答案(1)主要原因:秦统一后,需要大批人才巩固统治;军功授爵制存在局限性。(4分)积极作用:提高了基层官吏的素质;被选用者一般比较熟悉当地情况,比任用外地人员具有一定优越性;它使乡村闲散人才得以发挥特长,为封建国家的统治服务。(5分)(2)创新之处:由各级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注重德才兼备;察举的形式和科目多样;强调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