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烟台市2020届高三生物适应性练习试题(二)(含解析)一、选择题:1.核孔复合体位于核孔上,主要由核孔蛋白构成,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最新研究表明,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体的运输障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核孔数量随细胞种类以及细胞代谢状况不同而改变B. 核孔复合体从功能上说具有双向性,表现在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运输,又介导RNA等的出核运输C. 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体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D. 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
2、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核孔是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通过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详解】A、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能够控制物质进出,核孔的数目因细胞种类及代谢状况不同而有差别,A正确;B、从功能上讲,核孔复合体具有双向性,表现在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转运,又介导RNA的出核转运,B正确;C、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体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核孔复合物体不能正常形成或功能异常所致,C正确;D、核膜是双层膜,由四层磷脂分子组成,D错误。故选D。2.细菌或病毒感染植物时会借助输导组织的导管通道、胞间连丝等结构扩散,导致其产量和品质退
3、化。但是被感染的植株茎尖分生组织的细胞中通常不含病毒,可以利用这些部位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生产出脱毒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细胞间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只能依靠胞间连丝B. 细胞壁无选择透过性,在抵御病原体侵害方面不起作用C. 植株茎尖分生组织的细胞中不含病毒的原因可能是该部位输导组织尚未发育完善且细胞间胞间连丝不发达D. 生产脱毒苗的过程和培养克隆动物所依据的原理都是细胞的全能性【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过程: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植株(新植体)。2、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3、条件: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
4、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A错误;B、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在抵御病原体侵害方面有一定的作用,B错误;C、植株茎尖分生组织的细胞中不含病毒的原因可能是该组织细胞间胞间连丝不发达,C正确;D、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分生组织细胞经组织培养生产出脱毒苗过程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但培养克隆动物所依据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C。3.如图表示在一定的光照强度和温度下,植物光合作用增长速率随C02浓度变
5、化的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与A点相比,B点时叶绿体内C5的含量较高B. 图中D点时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值C. 与D点相比,C点时叶绿体内H的含量较低D. 若其他条件不变,在缺镁培养液中培养时,D点会向右移动【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光合作用增长速率类似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因此只要增长速率大于零,光合作用强度就不断增加。图中可以看出,C点增长速率最大,到D点是增长速率降为0,此时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一般光合作用达到饱和点时,自变量将不再成为限制因素。【详解】A. 与A点相比,B点时细胞内的CO2含量多,合成C
6、5的速率不变,但固定消耗的C5的速率增多,因此积累的C5含量较低,A错误;B. 图中纵轴代表光合作用增长率,D点之前光合速率一直在增长,因此D点光合速率最大,B正确;C. 与D点相比,C点时细胞内CO2含量少,H合成的速度不变,但消耗速率减少,因此积累H的含量较髙,C错误;D. 横坐标表示二氧化碳浓度,D点时光合速率不再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加快,说明D点时二氧化碳不再是限制因素,光合作用达到饱和点,镁是参与形成叶绿素的元素,缺镁使光反应速率减弱,暗反应也会减弱,需要的二氧化碳减少,D点左移,D错误。故选B。4.下列是应用同位素示踪法进行的几种研究,其中错误的是( )A. 将某噬菌体的DNA
7、和蛋白质分别用32P和35S标记进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 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在核糖体上检测不到放射性C. 用单细胞绿藻做14CO2示踪实验,不同时间点对放射性碳分析可研究暗反应的途径D.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种氨基酸进行示踪,可研究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的途径【答案】A【解析】【分析】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在生物学研究中,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来源和二氧化碳的转移途径等方面。【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分别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做了两组
8、实验,而不是用一个噬菌体做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B、胸腺嘧啶是合成DNA的原料,核糖体本身含有rRNA,且翻译时tRNA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所以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在核糖体上检测不到放射性,B正确;C、用单细胞绿藻做14CO2示踪实验,不同时间点对放射性碳分析可得出暗反应的途径是14CO214C3(14CH2O),C正确;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种氨基酸进行示踪,可得出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的途径,即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D正确。故选A。5.人体原始生殖细胞到成熟胎儿的过程中,依次发生如下生理活动(部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生理活
9、动1234该活动有关受性激素细胞核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细胞功能趋的描述调节融合形成脱氧核苷酸链向专门化活动中细胞的 染色体组数212112242?A. 活动1产生的细胞内含有该物种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全套遗传物质中B. 活动2过程中发生基因自由组合,能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C. 活动3过程中一个细胞内可能含有4条X染色体、92个核DNA分子D. 活动4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不会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生理活动1:性激素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2121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和正常体细胞相等);生理活动2:染色体组数从12,代表受精作用;生理活动3:染
10、色体组数从242,代表有丝分裂过程;生理活动4:细胞分化,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不变,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详解】A、活动1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最后形成配子,子细胞的染色体为体细胞的一半,含有该物种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全套遗传物质,A正确;B、活动2为受精作用,精卵相互识别,最终融合为一个受精卵,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C、活动3为DNA的复制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着丝点分裂),最后形成子细胞,即表示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女性一个细胞中可能有4条X染色体,92个核DNA分子,C正确;D、活动4为细胞分化,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此时细胞中不会
11、出现纺锤体,没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均分等,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不会变化,D正确。故选B。【点睛】染色体组数目最多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6.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发现染色体上抑癌基因的邻近基因能指导合成反义RNA,反义RNA可以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形成杂交分子,从而阻断抑癌基因的表达,使细胞易于癌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反义RNA不能与DNA互补结合,不能用其制作DNA探针B. 若细胞中出现了杂交分子,则该细胞表达产物将减少C. 一个DNA分子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多肽链的模板D. 若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该细胞不一定发生癌变【答案】A【解析】【分析】图示表示抑癌基因邻近的基因合成了
12、反义RNA使细胞癌变的过程,过程是以抑癌基因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抑癌基因邻近的基因合成了反义RNA可以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形成杂交分子,阻断基因的表达,使细胞癌变。【详解】A、反义RNA能与mRNA互补结合,说明能与mRNA的DNA模板链互补结合,且反义RNA也能与邻近基因中的模板链互补配对,RNA是信使RNA,可以逆转录得到cDNA探针,A错误;B、若细胞中出现了杂交分子,则mRNA参与翻译过程会减少,生成的蛋白质会减少,B正确;C、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基因,转录一次得到一条mRNA,而一条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所以通过翻
13、译可能会得到一个或多个基因产物,C正确;D、癌变的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且是多个基因累积的结果,所以若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该细胞不一定发生癌变,D正确。故选A。7.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B. 据图分析可知,患遗传病的个
14、体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C. 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D. 若所有配子的活力相同,正常情况下该夫妇产生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受精卵的概率为1/2【答案】C【解析】【分析】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称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分为结构异常与数目异常,数目异常可能是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多或减少,也可能是以染色体组的数目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X探针能与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说明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A正确;B、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情况并不清楚,妻子具有3条X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遗传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B正确;C、妻子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形成
15、既有可能是父母中一方减数分裂异常产生异常的配子所导致,也可能是受精卵形成之后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配异常导致,不能判断双亲是否患病,C错误;D、丈夫产生的精子都是正常的,妻子的三条X染色体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有一半的可能是正常的(含1条X染色体),有一半的可能是不正常的(含2条X染色体),所以产生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受精卵的概率为1/2,D正确。故选C。8.果蝇的眼型和体色分别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若在性染色体上,不考虑X与Y同源区段)。让灰体正常眼雌果蝇群体与黄体正常眼雄果蝇群体随机交配,所得F1全为灰体。让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F2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F2
16、表现型灰体正常 眼雌性黄体正常 眼雌性灰体正常 眼雄性灰体棒 眼雄性黄体正常 眼雄性黄体棒 眼雄性数量43814665721921973A. 基因A与基因B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数量、排列顺序不同B. 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XaC. F2中雌性无棒眼的原因可能是含X的雄配子致死D. F2雌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有4种和6种【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F2雌果蝇中灰体:黄体=438:146=3:1,雄果蝇中灰体:黄体=(657+219):(219+73)=3:1,就体色而言无论雌雄,灰体:黄体均为3:1,说明控制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体是显性性状。基因A
17、/a控制着果蝇的眼型,正常眼雌蝇与正常眼雄蝇随机交配,F2代中雌蝇均为正常眼,雄蝇中正常眼:棒眼=(657+219):(219+73)=3:1,说明果蝇眼型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因此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正常眼是显性性状。【详解】A、不同基因的碱基数目、排列顺序不同,所以携带了不同的遗传信息,A正确;B、根据F1全为灰体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中灰体:黄体=3:1,可进一步推出 F1中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均为Bb。就眼型而言,亲本正常眼雌果蝇与亲本正常眼雄果蝇杂交的F2出现棒眼,说明亲本正常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亲本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则两亲本产生的F1的雌雄个体基因型为XAXA
18、、XAXa、XAY、XaY,且比例为1:1:1:1,因此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Xa,B正确;C、 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只有雄性个体中出现棒眼,说明雌果蝇产生的正常的Xa配子,与雄果蝇产生的Y配子结合,而雄果蝇不能产生正常的Xa配子与雌果蝇产生的正常的Xa配子结合,无法产生棒眼雌果蝇。因此F2中雌性无棒眼的原因是含有Xa的雄配子致死,C正确;D、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Xa,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和BbXaY,后代雌性的基因型有BBXAXA、BBXAXa、BbXAXA、BbXAXa、bbXAXA和bbXAXa六种,不会有XaXa,因为Xa的雄配子致死
19、,后代雄性的基因型有BBXAY、BBXaY、BbXAY、BbXaY、bbXAY、bbXaY六种,D错误。故选D。9.糖原贮积病是由于遗传性糖原代谢障碍致使糖原在组织内过多沉积而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低血糖等症状。糖原贮积病I型是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突变所导致的。如图为人体糖代谢的部分途径。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抑制葡萄糖激酶的活性会制约糖原的合成,同时会影响体内的细胞呼吸B. 以葡萄糖为底物,细胞呼吸过程既需要ATP供能,又会合成ATPC. 给糖原贮积病I型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D. I型糖原贮积病急性发作时应立即静脉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答案】
20、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6-磷酸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可生成糖原、丙酮酸,其经过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细胞呼吸的启动需要葡萄糖先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才能进一步转化为丙酮酸被呼吸作用利用,这一过程需要消耗ATP。同时糖原与非糖物质可以在酶的作用下生成6-磷酸葡萄糖。【详解】A、抑制葡萄糖激酶会制约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抑制糖原的合成,并制约体内的细胞呼吸,A正确;B、葡萄糖需要先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才能进一步转化为丙酮酸被呼吸作用利用,这一过程需要消耗ATP,细胞呼吸会释放能量,部分用于合成ATP,B正确;C、糖原沉积病型是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突变所致的肝糖原不能水解的低血糖,给糖原沉积病型
21、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C错误;D、I型糖原贮积病急性发作时表现为低血糖,可立即静脉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缓解症状,D正确。故选C。10.隐蔽抗原是指从胚胎期开始从未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过的抗原,正常情况下终生不与免疫系统接触,如眼内容物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一般具有大分子性、异物性和特异性B. 隐蔽抗原未与免疫系统发生过接触,因此体内不含能与这些抗原起反应的免疫细胞C. 眼球严重外伤导致眼内容物进入血液,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D. 接种疫苗是免疫预防的常用方式,抗体、淋巴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常用于免疫治疗【答案】B【解析】【分析】
22、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人体免疫系统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详解】A、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一般具有大分子性、异物性和特异性,A正确;B、体内存在能与这些抗原起反应的免疫细胞,B错误;C、眼球严重外伤导致眼内容物进入血液,与免疫系统接触,会导致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组织发起攻击,引发自身免疫病,C正确;D、接种疫苗是免疫预防的常用方式,抗体、淋巴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常用于
23、免疫治疗,D正确。故选B。11.自然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一种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球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使该种群抗药性增强B. “超级细菌”的出现增加了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C. 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D. 施用Ljrsocin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答案】D【解析】【分析】在抗生素刚被使用时,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因为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杀死而生存下来,并把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下一代
24、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不再受其影响,超级细菌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使该种群抗药性增强,A正确;B、根据分析,超级细菌出现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会增加遗传多样性,B正确;C、根据分析可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所以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D、施用Ljrsocin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不一定灭绝,D错误。故选D。12.科研人员对某山林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
25、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 )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山桃10 1240 1250 148丁香0 124107340 761油松0 1250 73410 884刺槐0 1480 7610 8841A. 适当砍伐,可以改变山桃种群的水平结构,从而减少竞争B.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C.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油松和刺槐D. 该山林生态系统中最高营养级的同化量最终有三个去向: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向分解者【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
26、的相遇频率越高,竞争越激烈,则油松和刺槐丁香和刺槐丁香和油松。【详解】A、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内容,A错误;B、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不充分,B错误;C、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油松和刺槐,因为这两种植物的生态位重叠最大,C正确;D、流向分解者属于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部分,D错误。故选C。13.有关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通常使用液体培养基分离获得细菌单菌落B. 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和纯化大肠杆菌两个阶段C. 接种前需对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等进行严格灭菌处
27、理D. 某一稀释度的3个平板的菌落数依次为M1、M2、M3,以M2作为该样品菌落估计值【答案】B【解析】【分析】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关键就在于防止杂菌污染,故实验室培养时需严格无菌操作,对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用干热灭菌,接种环用灼烧灭菌,实验者的双手用酒精擦拭消毒处理;微生物的纯培养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和纯化两个阶段;要分离某种微生物,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详解】A、通常使用固体培养基分离获得细菌单菌落,A错误;B、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和纯化大肠杆菌两个阶段,B正确;C、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都需要使用恰当方式进行灭菌处理,而实验操作者的双手只能
28、进行消毒而不能进行灭菌处理,C错误;D、某一稀释度的3个平板的菌落数依次为M1、M2、M3,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以它们的平均值作为该样品菌落数的估计值,D错误。故选B。14.细胞融合技术有着广泛应用,如图为细胞融合的简略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形成过程中,a和b需要通过细胞膜接触完成识别和结合B. 乙形成过程中培养液渗透压略大于细胞质,有助于植物细胞酶解法去壁C. 若a和b分别为基因型AaBB、aaBb植株的花粉细胞,则去壁后两两融合可得到4种基因型细胞D. 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答案】C【解析】
29、【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甲是有性杂家产生的后代,则a、b分别表示精子和卵细胞;乙是植物体细胞杂交产生的后代,则a、b表示两种植物细胞,融合前需要用酶解法去掉细胞壁;丙是单克隆抗体,是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的杂交瘤细胞分泌的。【详解】A、甲是有性杂家产生的后代,其形成过程中a和b需要通过细胞膜接触完成识别和结合,A正确;B、乙是植物体细胞杂交产生的后代,该过程培养液渗透压略大于细胞质,有助于植物细胞酶解法去壁,防止原生质体在低渗溶液中会吸水涨破,B正确;C、若a和b分别为基因型AaBB、aaBb植株的花粉细胞,去壁后两两融合可以得到6种基因型的细胞,C错误;D、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能将
30、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D正确。故选C。【点睛】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比较:项目细胞融合原理细胞融合方法诱导手段用途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去除细胞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获得杂种植物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膜的流动性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灭活病毒等试剂诱导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之一二选择题: 15.如图表示酶的浓度一定时某酶促反应速率和温度的关系。某兴趣小组据图探究经过t4条件处理的该酶,当温度降低到t3时,其活性是否可以恢复到较高水平。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酶促反应速率可以用产
31、物的生成速率或反应物的消耗速率表示B. 图中t1和t5对应的酶促反应速率都为0的原因相同C. 该探究实验应该设置分别在t3和t4温度下进行保温处理的两个对照组D. 该探究实验实验组的处理应该先在t4温度下保温处理,再在t3温度下保温处理【答案】AC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随着温度的升高,酶促反应的速率先增加后降低,t3为酶促反应的最适宜温度;低温时酶的活性较低,而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丧失活性,据此分析答题。【详解】A、图中酶促反应速率可以用产物的生成速率或反应物的消耗速率表示,A正确;B、t1时为低温,酶的活性很低,导致酶促反应基本不进行,而t5时为高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
32、丧失活性,使得酶促反应不进行,因此两种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为0的原因不同,B错误;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经过t4条件处理的该酶,当温度降低到t3时,其活性是否可以恢复到较高水平,所以该实验应该设置分别在t3和t4温度下进行保温处理的两个对照组,C正确;D、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经过t4条件处理的该酶,当温度降低到t3时,其活性是否可以恢复到较高水平,所以该实验的实验组的处理应该先在t4温度下保温处理,再在t3温度下保温处理,D正确。故选ACD 。16.下列与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有关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 XYY个体的形成及三倍体无子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均与减数
33、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行为有关C. 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单倍体后,所得植株即是能稳定遗传的个体D. 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遗传、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生物进化等知识点。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选项分析答题。【详解】A、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B、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是由于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个Y染色体移向了细胞同一极,与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无关,B错误;C、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单倍
34、体后,所得植株不一定能稳定遗传,如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Aa得到的AAaa不能稳定遗传,C错误;D、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A。17.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B、b)患者,系谱图如下。已知乙病是伴性遗传病。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 )A. 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B. 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C. II-6与II-7是同卵双胞胎,若II-6与II-5婚配后生一男孩,则该男孩只患乙病的概率为4/9D. II-3与II-7基因型不同的概率为2/
35、9【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遗传系谱图1分析可知,-1与-2不患甲病,生有一患病的女儿-2,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和-2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1),且由题干信息已知乙病为伴性遗传,因此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两种遗传病的类型,A正确;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患者中女性少于男性,B错误;C、II-5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II-6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两者婚配后代中男孩只患乙
36、病的概率=(1-2/32/31/4)1/21/2=2/9,C错误;D、II-3与II-7关于甲病的基因型都为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都为1/2XBXB、1/2XBXb,因此两者基因型不同的概率=1-(1/31/3+2/32/3)(1/21/22)=13/18,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人类遗传病、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及伴性遗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遗传图解判断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写出不同个体可能的基因型,进而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18.某种细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H+载体将胞内的H+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ATP。研究者得到该细菌H+载体结构改变的一种突变
37、体(T),并比较了Z、T分别纯培养时细菌数量和培养液pH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Z菌群呈“S”型增长,在此过程中其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B. T细菌可能是H+载体功能增强的一种突变体C. 改善乙细菌的生存环境,由于受到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种群数量不会上升D. 细菌种群数量最大时所对应培养液的pH为其生长的最适pH【答案】BC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已知某种细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H+载体将胞内的H+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ATP,说明H+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图中显示两种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都呈现S型;两种细菌的pH都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两者都
38、将H+运输到细胞外,但是突变体T下降得较慢,说明该突变体T可能是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Z菌群呈“S”型增长,在此过程中其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A正确;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T细菌可能是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B错误;C、改善乙细菌的生存环境,其种群数量可能会有所上升,C错误;D、细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所对应培养液的pH为其生长的最适pH,D错误。故选BCD。19.给脑桥(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注射能阻止一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引起排尿反射的最低尿量值)降低。下列相关推理正确的是( )A. 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排尿阀值存在差异B.
39、脑桥释放的一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C. 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脑桥D. 排尿过程的调节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答案】A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给脑桥注射能阻止-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降低,说明-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排尿的神经递质,能够抑制排尿,据此分析答题。【详解】A、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是不同的,A正确;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排尿的神经递质,B正确;C、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C错误;D、排尿过程的调节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机制,D错误。故选AB。20.某生物学习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发酵罐进行葡萄酒发酵过程的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40、)A. 夏季生产果酒时,常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B. 酒精发酵过程后仅需提高一定的环境温度就可产生果醋C. 酒精发酵过程中空气的进气量不宜太大,且罐内的压力不会低于大气压D. 可以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残余糖的浓度来决定何时终止发酵【答案】AD【解析】【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据图分析,图中排料口的作用是出料、检测;充气口的作用是在果酒制作前期通入氧气的,以便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排气孔的作用是排气,其弯弯曲曲的好处是防止杂菌和浮尘的污染。【详解】A、果酒制作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
41、氧呼吸,酵母菌发酵的适宜温度为18-25,而夏天温度较高,因此夏季生产果酒时,常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A正确;B、酒精发酵过程后,若要发酵产生果醋,则需要提高一定的环境温度并通入氧气,B错误;C、酒精发酵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不能充气,否则会抑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B错误;D、可以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残余糖的浓度来决定何时终止发酵,D正确。故选A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果酒和果醋的发酵原理和实验设计,分析图中各个结构的作用,明确果酒和果醋发酵的气体条件和温度条件都是不同的,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三、非选择题:21.通俗的说,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吃掉自身的结构和物质。通过细胞自
42、噬可清除细胞内错误折叠或聚集的蛋白质、受损或老化的细胞器。下图表示细胞自噬的三种形式以及溶酶体参与自噬的过程,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细胞自噬现象最早发现于酶母菌中。酵母菌液泡内富含水解酶,科学家在研究液泡与自噬的关系时,以野生型酵母菌为对照组,以液泡水解酶缺陷型酵母菌为实验组,在饥饿状态下,_酵母菌液泡中出现自噬体大量堆积的现象。(2)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受损后,由_的无核糖体附着区脱落的双层膜包裹形成自噬体,随后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最终被降解。受损的线粒体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的第二和三阶段。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的意义是_。(3)细胞内受损蛋白质可与热休克蛋白形成复合物,与溶酶体膜
43、上的_结合,并在其作用下转入溶酶体腔被降解;细胞自噬后的降解产物,一部分以代谢废物的形式排出细胞外,另一部分_。据研究,癌细胞中热休克蛋白比正常细胞内的含量多,据图推测癌细胞能在营养条件较为恶劣环境下存活的原因可能是_。基于上述原理,请提出治疗癌症的思路_(答出一项即可)。【答案】 (1). 液泡水解酶缺陷型 (2). 内质网 (3). 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4). 受体 (5). 被细胞再利用 (6). 促进细胞自噬,获得的降解产物为癌细胞合成自身的有机物提供原料 (7). 抑制热休克蛋白的活性、抑制相关受体的活性等【解析】【分析】分析图形,图中表示细胞自噬的三种方式,其中方式A通过
44、自吞小泡与溶酶体融合;方式B是溶酶体胞吞颗粒物;C方式中,细胞内受损蛋白质可与热休克蛋白形成复合物,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结合,并在其作用下转入溶酶体中。【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在饥饿状态下,液泡水解酶缺陷型的酵母菌不能将自噬体水解,导致液泡中出现自噬体大量堆积的现象。(2)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受损后,由内质网的无核糖体附着区脱落的双层膜包裹形成自噬体,接着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降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处所,因此受损的线粒体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的第二和三阶段;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的意义是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3)据图分析可知,细胞内受损蛋白质可
45、与热休克蛋白形成复合物,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结合,并在其作用下转入溶酶体中被水解酶降解;细胞自噬后的降解产物,一部分以代谢废物的形式排出细胞外,另一部分被细胞再利用。癌细胞中热休克蛋白比正常细胞内的含量多,据图推测癌细胞能在营养条件较为恶劣环境下存活的原因可能是其能促进细胞自噬,获得的降解产物为癌细胞合成自身的有机物提供原料,因此治疗癌症的思路有:抑制热休克蛋白的活性、抑制相关受体的活性等。【点睛】本题以细胞自噬为素材,考查溶酶体功能、生物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和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46、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2.肉毒碱是一种氨基酸衍生物,能抑制兴奋在神经一肌肉接头(类似于突触结构)处的传递,使肌肉松弛。某小组提出了肉毒碱抑制神经一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两种机制:机制I为肉毒碱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了乙酰胆碱的释放;机制II为肉毒碱作用于突触后膜,阻止了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为探究肉毒碱抑制神经一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作用机制是哪一种,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所需材料和试剂都可得)步骤1:分离家兔胫骨前肌及其相连的神经(神经一肌肉接头处通过乙酰胆碱传递兴奋),在胫骨前肌处安装仪器以记录肌肉张力,给予适宜电刺激并记录肌肉的收缩曲线。步骤2:_。步骤3:_。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1中,
47、给予适宜电刺激后,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使突触后膜形成动作电位,其机理是_。这一刺激最终引起的肌肉收缩属不属于反射?_。(2)完善实验步骤并写出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答案】 (1). 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 (2). 属于 (3). 实验步骤: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注射适量的肉毒碱溶液,再给予神经以相同电刺激,测定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及结论:若为机制I,则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若为机制II,神经递质含量基本不变。【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经胞吐作用释放,作用突触后膜上特异性的受体
48、,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改变。【详解】(1)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该反应讲过了完整的反射弧,属于反射。(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肉毒胆碱作用于突触前膜还是突触后膜,根据实验的基本原则等设计实验:步骤: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注射适量的肉毒碱溶液,再给予神经以相同电刺激,记录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情况,并测定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含量;实验结果及结论:若为机制I,则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若为机制II,神经递质含量基本不变。【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突触的结构和肉毒胆碱的作用,明确两种机制中肉毒胆碱可能作用于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能够根
49、据实验目的、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等补充实验过程并预测实验结果等。23.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危害水生动物,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对水体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处理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下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_,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工程中吸附基质的作用是_。(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该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多少称为_。生活污水经该生态工程的处理后,出水口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请结合图示示意图分析具体原因:_。(3)富营养化引起了藻类的大
50、量繁殖,研究人员调查发现5、7月份02m处有机碳的生产量很高,但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_。修复后的河流、湖泊不仅能蓄洪防早,还兼有旅游观光的功能,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答案】 (1). 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或“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2). 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3). 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4). 物种丰富度 (5). 有机物被微生物充分的分解,无机物被植物充分的吸收 (6). 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7). 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解析】【分析】根据图形分析,图示为利用生态浮岛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河
51、流的示意图,生态浮岛技术通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的吸收利用,大幅度减少水体中的过剩营养物,浮床遮光,以控制浮游植物的过量繁衍,水质得到改善,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详解】(1)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或“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该工程中的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该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生活污水经该生态工程的处理后,有机物被微生物充
52、分的分解,无机物被植物充分的吸收,所以出水口的水质能够达到排放要求。(3)5、7月份,气候适宜,蓝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导致下层水体中的光照强度明显减少,不利于下层生物的生存,导致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的生产率低于其他月份。修复后的河流、湖泊能蓄洪防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旅游观光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点,能够分析题图植物浮床在修复过程中的几个作用,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24.某雌雄异株的二倍体植物有紫花、黄花、蓝花三种植株。已知雌株与雄株由R、r基因控制,花色受A、a与B、b基
53、因的控制(A与B基因同时存在时植株开紫花,二者都不存在时开蓝花),相关基因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为研究该植物的遗传,进行如下实验。利用紫花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对幼苗进行处理,获得的正常植株全部开蓝花且雌株与雄株的比例约为1:1。利用黄花植株的花粉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植物性别角度分析,一般不存在基因型为_的植株,其原因主要是_。(2)单倍体是指_的个体。据材料分析可知,对紫花植株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所获得的幼苗的基因型为_。(3)对该实验花色结果的解释是_,据解释可知,紫花雄株的基因型是_。为验证对实验花色结果的解释,可让紫花雄株与蓝花雌株杂交,观察并统计
54、子代的花色及比例。子代_,可验证该解释;或者让紫花雄株与紫花雌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花色及比例。子代_,同样可验证该解释。【答案】 (1). RR (2). 雌株不可能提供R配子 (3). 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等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组数的个体 (4). aabbRR、aabbrr (5). AB、Ab、ab的花粉不能成活 (6). AaBbRr (7). 全部为蓝花 (8). 出现三种花色,且比例为121【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某雌雄异株的二倍体植物有紫花、黄花、蓝花三种植株,花色受A、a与B、b基因的控制,A与B基因同时存在时植株开紫花,二者都不存在时开蓝花,且相关基因独立遗传且完全显
55、性,则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黄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蓝花的基因型为aabb;又因为雌株与雄株由R、r基因控制,利用紫花植株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处理后得到的植株雌雄比例约为1:1,说明雄株为显性性状,则雄株的基因型为R_,雌株的基因型为rr,由于雌株不能提供R配子,所以雄株的基因型只能为Rr。【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般不存在基因型为RR,因为雌株不可能提供R配子。(2)单倍体是指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等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组数的个体;利用紫花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对幼苗进行处理,获得的正常植株全部开蓝花(aabb)且雌株与雄株的比例约为1: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B
56、bRr,单倍体育种得到的幼苗的基因型为aabbRR、aabbrr。(3)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Rr,而后代获得的正常植株全部开蓝花,说明紫花雄株的基因型为AaBbRr,且ab的花粉能够成活,而AB、Ab、ab的花粉不能成活;让紫花雄株AaBbRr与蓝花雌株aabbrr杂交,若后代只有蓝花,说明以上解释是正确的;也可以让紫花雄株与紫花雌株杂交,若后代出现三种花色,且比例为121,同样说明以上解释是正确的。【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明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写出不同花色对应的基因型,并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雄株不会出现RR的原
57、因。25.逆转录病毒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动物基因工程载体之一。研究发现逆转录病毒基因组的核心部分包括三个基因: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pol基因(编码逆转录酶)、env基因(编码病毒的表面糖蛋白)。位于这些基因的两端有LTR序列(含有启动子、调节基因等),控制着逆转录基因组核心基因的表达及转移。下图是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及用于培育转基因小鼠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逆转录病毒的遗传信息蕴藏在_之中。(2)催化过程的酶是_,得到的目的基因可以通过_(填技术的中文名称)进行大量扩增。(3)位于逆转录病毒基因两端都有LTR序列,形成双启动子,其作用可能是_。过程中,导入病毒蛋白编码基因(Gag
58、、pol和env)的目的是_(4)过程常用导入方法是_。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时,科学家采用了改造后的病毒作为载体,写出你选择它的理由_。【答案】 (1). RNA (2). 逆转录酶 (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4). 控制外源基因的表达与转移 (5). 合成组成病毒的蛋白质 (6). 显微注射法 (7). 能自主复制、有多个限制酶切位点、有标记基因、对宿主细胞无害等【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及用于培育转基因小鼠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有四步: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图中表示逆转录过程,表示构建
59、基因表达载体;表示将相关基因和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是获得病毒载体。【详解】(1)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遗传信息蕴藏在RNA中。(2)表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获得的目的基因可以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扩增。(3)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图示双启动子可控制外源基因的表达和转移;基因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病毒蛋白编码基因(Gag、pol和env)的作用是合成组成病毒的蛋白质。(4)过程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鼠细胞(动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改造后的病毒具有能自主复制、有多个限制酶切位点、有标记基因、对宿主细胞无害等特特点,故可以作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载体。【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明确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能够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