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317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指的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

2、生命的“道”。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国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

3、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遇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社甫是“工”,王维是“妙”。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

4、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帐。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喝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摘编自叶朗(说意境)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然后再创造意象。B. 中国艺术家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C. 陶渊明的两句诗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在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5、。D. 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即中国人所说的与意象有不同的“美的东西”“意境”。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内涵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B. 第二段分析中西方艺术家对艺术的不同追求,证明了有意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C. 文章用王夫之比较杜甫和王维诗的事例来证明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D. 文章末两段在区别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后,提出“意境是一种最高的美感”。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

6、体现“道”。B. 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面得及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C. 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他们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D. 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赞美了俄罗斯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答案】1. C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

7、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从原文来看,作者在第三段现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接着再举陶渊明的例子,接着说“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这句话中的“寻找、发现、体验”表明艺术家不一定就认识到这种意味,况且原诗句有“欲辨已忘言”,只能说明陶潜对这种意味有所体验、察觉,但并不能说他认识到自己身处有意味的世界;而选项C则绝对认为陶潜已经认识到了,显然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8、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证明了有意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表述错误,两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第二段分析中西方艺术家对艺术的不同追求”,意在强调“意境”的重要性。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9、,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曲解文意。对应的信息在第二段,文中说“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而不是“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另外,原文中说“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选项中“十分漂亮”说法错误。C项,曲解文意。错误点是“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对应的文中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其中提及康德,说明西方艺术家也有与中国“意境”论相通的认识,所以不一定“恰恰相反”。另外“西方艺术家”这个概

10、念不确切,因为在文中是分古代和现代的。D项,“赞美了俄罗斯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错误,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

11、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12、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

13、(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荼蘼许地山我常得着男子送给我的东西,总没有当它们做宝贝看。我的朋友师松却不如此,因为她从不曾受过男子的赠与。自鸣钟敲过四下以后,山上礼拜寺的聚会就完了。男男女女像出圈的羊,争要下到山坡觅食一般。那边有一个男学生跟着我们走,他的正名字我忘记了,我只记得人家都叫他做“宗之”。他手里拿着一荼蘼,且行且嗅。荼蘼本不是香花,他嗅着,不过是一种无聊举动便了。“松姑娘,这枝荼蘼送给你。”他在我后西嚷着,松姑娘回头看见他满脸堆着笑容递着那花,就速速伸手去接,她接着说:“很多谢,很多谢。

14、”宗之只笑着点点头,随即从西边的山径转回家去。“他给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想他有什么意思,他就有什么意思,”我这样回答她。走不多远,我们也分途各自家去了。她自下午到晚上不歇把弄那枝荼蘼。那花像有极大魔力,不让她撤手一样。她要放下时,每觉得花儿对她说:“为什么离夺我?我不是从宗之手里递给你,交你照管的吗?呀,宗之的眼、鼻、口、齿、手、足、动作,没有一件不在花心跳跃着,没有一件不在她眼前的花枝显现出来!地心里说,“你这美男子,为甚缘故送给我这花儿?”她又想那天经坛上的讲章,就自己回答说:“因为他顾念他使女的卑微,从今而后,万代要称我为有福。”这是她爱荼蘼花,还是宗之爱她呢?我也说不清,只记得有

15、一天我和宗之正坐在榕树根谈话的时候,他家的人跑来对他说:“松姑娘吃了一朵什么花,说是你给她的,现在病了。她家的人要找你去问话咧。”他吓了一跳,也摸不着头脑,只说:“我哪时节给她东西吃?这真是我说:“你细想一想。”他怎么也想不起来。我才提醒他说:“你前个月在斜道上不是给了她一朵荼蘼吗?”“对呀,可不是给了她一朵荼蘼!可是我哪里教她吃了呢?”“为什么你单给她,不给别人?”我这样问他。他很直截地说:“我并没什么意思,不过随手摘下,随手送给别人就是了。我平素送了许多东西给人,也没有什么事,怎么一朵小小的荼蘼就可使她着了魔?”他还坐在那里沉吟,我便促他说:“你还愣在这里坐着么?不管她是误会,你是有意,你

16、既然给了她,现在就得去看她一看才是。”“我哪有什么意思?”我说:“你且去看看罢,蚌蛤何尝立志要生珠子呢,也不过是外间的沙粒偶然涉入它的壳里,它就不得不用尽工夫分泌些黏液把那小沙裹起来罢了。你虽无心,可是你的花一到她手里,管保她不因花而爱起你来吗?你敢保她不把那花当作你所赐给爱的标识,就纳入她的怀中,用心里无限的情思把它围绕得非常严密吗?也许她本无心,但因你那美意的沙无意中掉在她爱的贝壳里,使她不得不如此。不用踌躇了,且去看看罢。”宗之这才站起来,皱一皱他那副冷静的脸庞,跟着来人从林菁的深处走出去了。(选自空山灵雨),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五年六月版)注荼蘼,蔷薇科,开白色花。花语为“分离、伤心、不吉

17、祥”;佛家认为,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前生后世的“彼岸花”。传说“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互相错过,终生无缘相见。这是马太福音中圣女玛丽娅感激上帝的话。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情节结构上看,这篇小说的开端部分,应该起于“自鸣钟敲过四下以后”句,结于“我们也分途各自家去了”句,其情节可以概括为:宗之赠与师松荼蘼花。B. 作者遣词看似平常,却每每有其特别效用,“松姑娘,这枝荼蘼送给你。他在我后面嚷着。”“嚷”表明宗之在表达对师松的爱慕时,一心只想着人尽皆知。C. 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顾具功力,如对师松这一形象的刻画,

18、主要运用了多样的心理描写手法,如内心独白、幻觉、言行描写透示心理等等。D. 这篇小说构思巧妙,以“我”为线素人物,叙述了宗之送花给师松,师松因之惊喜、不解、误会以至心魔渐生的过程,突出师松敏感而多情的性格。5. 宗之很不解:“怎么一朵小小的荼靡就可使她着了魔?”请通观全文,说说师松“着了魔”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 小说以“荼蘼”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B 5. 我的朋友师松从不曾受过男子的赠与。师松敏感而多情的性格. 6. “荼蘼”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因“荼蘼”而生误会,突出了师松敏感而多情的性格;构思巧妙,揭示文章主旨。【解析】【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

19、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嚷表明宗之在表达对师松的爱慕时,一心只想着人尽皆知”这一表述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宗之并没有对师松爱慕。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请通观全文,说说师松“着了魔”的原因,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主要有哪些人物起到衬托作用

20、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要点。本题中,“我的朋友师松却不如此,因为她从不曾受过男子的赠与”可得出其中一点原因;后文中:“他给我这个,是什么意思?”“呀,宗之的眼、鼻、口、齿、手、足、动作,没有一件不在花心跳跃着,没有一件不在她眼前的花枝显现出来”这些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突出了“师松敏感而多情的性格”。【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荼蘼”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本文的标题是“荼蘼”,这是以物象为题,物象为题一般是文章的线

21、索,从文中来看, “荼蘼”贯穿小说的情节,是文章的线索,而且文章的主要情节都与“荼蘼”相关,以“荼蘼”为题紧扣文章内容;“荼蘼”也是引起误会的导火索,突出了师松敏感而多情的性格;从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写了很多与“荼蘼”相关的情节,如宗之赠与师松荼蘼花,如荼靡就使师松着了魔;有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反应,这“荼蘼”揭示出生活中不同年轻人的不同心态,也反映出作者的构思独特之处。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

22、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场抗击雾霾的“战争”正悄然展开。由荷兰艺术家丹罗斯加德设计的名为“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已于9月底进京,目前正在朝阳798艺

23、术区内进行调试和测试,将择期与公众见面。该塔高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其中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可被压缩做成黑色宝石。雾霾净化塔似乎只是一件艺术品,只有艺术没有环保,据报道,在全国像“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这样的治霾“神器”并不少,如2016年5月12日,西安市除霾塔项目如期封顶。有人预测,随着“减霾在行动”越来越迫切,与雾霾净化塔类似的装置将会在一些地方大增。事实上,与其争相建设雾霾净化塔,不如在雾霾产生的源头上多下功夫治理,如下大力气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抓好控煤、控烟和机动车尾气治理,抓好工地扬沙和渣土车酒漏的整治。(摘编自发明与创新大科技)材料二: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

24、研制的“治霾”科技新成果陶瓷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DFR)“发动机医生”,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推广,成为“治霾”利器。这个龙江人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材科产品已成功抢占润滑油产业技术制高点,并远销国外市场。“发动机医生”主攻方向是发动机节能减排。黑龙江大学科技园管理办会室主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序德介绍:“简单地说,汽车发物机缸体经过长时间活塞运动会出现磨损,导致出现发动机漏油、串气、冒黑烟、烧机油、燃料燃烧不完全等现象,都会产生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DFR材料就是加入汽车发动机内的工业味精,它通过超精研磨,清理氧化物、油垢和积碳,提高发动机的密封性能,使油料、燃气燃烧

25、充分,从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降低颗粒物排放和节省燃油,进而减少由于发动机尾气排放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空气污染。”(摘编自科技日报)材料三:环保部、发改委、财政部、交通部、质检总局、能源局六部委于9月19日联合印发的“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全面加强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工作,以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为主要控制对象,推进VOCs与NOx(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协同减排,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产业绿色发展。我国已具备开展VOCs污染控制的基本条件,此次方案的出台有助于治理工作的明确和细化。方案针对石化和化工行业提出了明确的减排目标,要求2020年石油炼制、石油

26、化工行业VOCs排放量减少40%以上;农药、医药、合成树脂、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等化工行业VOCs排放量减少30%以上。250家、总炼油能力71亿t的石油炼制企业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管理要求完成VOC治理工作,7100家医药企业、2000家农药企业完成VOCs治理任务。与此前重点治理的硫、硝等污染物不同,VOCs来源较为分散,几乎工业项目中无所不在,这给治理带来很大难点,VOCs的单位治理成本远高于硫和硝的治理。另外,来自于非烟囱的无组织排放也是治理的一大难点,在生产过程中,V0Cs通过蒸发、喷溅等方式逸散到大气中,治理涉及到车间通风装置、大气收集装置等等,成本高,企业的意愿不强。同时,VOCs治

27、理不仅仅是工业治理,还牵涉到社会治理,例如生活源排放的控制,汽车减排、绿色出行等,需要居民的参与,这也提高了治理的难度。方案提出尽快建立健全VOCs管理体系,除了加强监督执法、建立健全监测监控体系、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等之外,在经济政策方面提出了多种推进VDCs治理的鼓励措施,包括将VOGs排放适时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畴;有关地方可将符合规定的VOCs污染防治项目纳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利用专项资金、扩大绿色信贷等方式支持企业实施VOCs防治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直接融资,募集资金用于VOCs污染治理;落实支持节能减排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推进地方建立基于环境绩

28、效的VOCs减排激励机制。工作方案提出,加快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而涉VOCs排放的“散乱污”企业主要为化工企业、加工企业和露天喷涂汽车维修作业等。“各地要全面开展涉V0Cs排放的散乱污企业排查工作,建立管理台账,实施分类处置。”(摘编自新浪网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荷兰艺术家设计的“无霾之洞”雾霾净塔将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可惜它只是一件艺术品,只有艺术价值没有环保作用。B. 下大力气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抓好控煤、控烟和机动车尾气治理,整治好工地扬沙和渣土车洒漏的问题比研制“治霾神器”更重要。C. “发动机医生”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

29、品,由龙江人自主研制,是润滑油产业技术的排头兵,也是“治霾”的利器。D. 六部委联合印发的方案,以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为主要控制对象,推进污染物协同减排,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产业绿色发展。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 “发动机医生”有为发动机节能减排的功效,加入DFR材料,能有效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降低颗粒物排放和节省燃油。B. 治理雾霾的科技产品,如“无霾之词”“发动机医生”等,能够减少由于发动机尾气排放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空气污染,从而实现从源头治埋雾霾。C. 六部委联合印发的方案,提出全面加强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工作,不仅明确了主要控制对象,而

30、且针对石化和化工行业提出了明确的减排目标。D. 材料三围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防治”,从治理目标、治理难度、政策机制等方面进行说明解释,又列举了精确的数据,很有说服力。9. 对于治理雾霾,有人认为利用高科技产品更有效,有人认为加强制度管理更有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 A 8. B 9. 观点一:需要体制保障可以出台有关治霾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法律保障有效加强对空气污染的有效制管,引起全民的重视引入市场机制,实时有效地监管排污企业的污染排放,对其排放额度进行明确规定观点二:用高科技治霾利用“发动机医生”和雾霾净化塔等高科技产品,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大力净化空气推广涉及空气污染控

31、制技术,有效监管机动车尾气排放,将高科技产品进行全民推广【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可惜它只是一件艺术品”错误,原文表述为“雾霾净化塔似乎只是一件艺术品”。题干中没有了“似乎”一词。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本题中

32、,B项:治理雾霾的科技产品,如“无霾之洞”“ 发动机医生”等,从而实现从源头治埋雾霾,表述错误,文中说“事实上,与其争相建设雾霾净化塔,不如在雾霾产生的源头上多下功夫治理,如下大力气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抓好控煤、控烟和机动车尾气治理,抓好工地扬沙和渣土车洒漏的整治”,可见,这些科技产品并不能实现从源头治埋雾霾。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三个要求,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并能够加以分析,二是要联系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必须正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

33、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的事实结合起来分析即可“体制保障”说,可以从制定相应法律,增强有效管理,制定相应机制,明确目标任务等角度进行分析;“高科技治理雾霾”可以从高科技的运用能更好推广运用,推动运用等角度进行表达如观点一中,原文“环保部、发改委、财政部、交通部、质检总局、能源局六部委于9月19日联合印发的“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可看出“可以出台有关治霾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法律保障有效加强对空气污染的有效制管,引起全民的重视”;从“方案提出尽快建立健全VOCs管理体系,除了加强监督执法、建立健全监测监控体系

34、、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等之外,在经济政策方面提出了多种推进VDCs治理的鼓励措施”可看出“引入市场机制,实时有效地监管排污企业的污染排放,对其排放额度进行明确规定”;对于观点而,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雾霾净化塔和“发动机医生”等高科技产品的研究价值。【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

35、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对于观点二,可从原文中“”二、古代诗文阅(一)文言文阅读

3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白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握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宙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遗长子迟喻赋,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期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卫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

37、,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元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元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今都督府措置。时朝延推究章惇、黎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招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遍拜渊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

38、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节选自宋史廖刚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真若屯田B. 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己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C. 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

39、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D. 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晡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己困/欲教此患莫着屯田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即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近。B. 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三年内不做官,不赴宴,不应考。C. 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D.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了规定年龄而离职退休。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廖刚富有魅力

40、,备受推崇。邻郡盗贼猖獗,当地官吏们都逃走了,廖刚被家乡百姓推举大事,进入顺昌的盗贼因其信义自行散去。B. 廖刚关心朝政,积极进言。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建议国家危难应率军固守建康,防备金人入侵。C. 廖刚关心将士,推行善政。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D. 廖刚不惧权贵,正直敢言。廖刚上疏揭发秦桧与郑亿年的恶行;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逼制秦桧,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13. 将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

41、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李密(陈情表)(2)余于仆魄,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我想奉命奔驰前往,可是祖母刘氏的病情却日渐严重;想暂且顺从私情奉养祖母,而我的请求却不被允许.(2)我对于倒下的石碑又悲哀古书不存在了后世错误的传下去而不能说出来 这种事怎么能说得尽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的能力,解决这类试题时,应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B句子译为: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现在各位将领的

42、军队分布在长江、淮河一带,不知道有几万士兵。“江淮”为“备”的宾语,不能断开,故排除AC,“日”做“待”的时间状语,中间不用停顿,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近,这一说法错误,有的“名”和“字”意思相反。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

43、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写廖刚敢于直言,“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错,原文是“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乞起”是“请求起用”的意思,这里说成“起用”,因此该项不正确。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笃”,严重,“苟”如果,“告诉”,申诉;第二句中,“

44、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莫”,不;“谬”,使动用法,使谬误,把弄错;“名”,动词,说出真相;“胜”,完,尽。 4. (1)我想奉命奔驰前往,可是祖母刘氏的病情却日渐严重;想暂且顺从私情奉养祖母,而我的请求却不被允许.(2)我对于倒下的石碑 又悲哀古书不存在了 后世错误的传下去而不能说出来 这种事怎么能说得尽呢!【点睛】参考译文: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县人。宋宣和初年,他从漳州司录升为国子录,后提升为监察御史。当时(正值)蔡京当权,廖刚奏事议论无所回避。因为父母年迈,他请求到京城之外去担任地方官员,(于是)任兴化军(今福建莆田市)的知府。宋钦宗即位后,征召廖刚担任右正言之

45、职。因为父亲去世,(廖刚辞去这一职务),服丧期满,被授予工部员外郎之职,(后来又)因为母亲生病而辞职。绍兴元年,(廖刚家乡顺昌)旁边郡县盗贼猖獗,当地官吏们都逃走了,顺昌百姓推崇廖刚来主持大事。廖刚劝告跟随盗贼的人,让他们返回家乡从事农业生产,不久,别的盗贼进入顺昌地界,部使者下文书请廖刚加以安抚平定。廖刚派大儿子廖迟去开导盗贼,盗贼知道廖刚父子讲信义,纷纷解散离开了。不久,廖刚被征召为吏部员外郎,他说:“古时候,天子一定亲自带兵,用来防备不测,同时也为了增强国君的威望。希望皇上查考旧的体制,选拔精锐士兵作为亲兵,平时可以用来守卫,战时则用来打仗,这是加强主干力量削弱枝节力量的办法。”又说:“

46、国家(现在)艰难到了极点,眼下正要变革图新,像会稽(绍兴)确实不是久留之地。请重点建设好建康(南京),亲自率领各路兵马前去把守,以免金人窥伺、觊觎。”因为母亲去世(辞去吏部员外郎之职),服丧期满,又被任命为给事中。廖刚进言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现在各位将领的军队分布在长江、淮河一带,不知道有几万士兵,当初他们都没有粮食储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于是提出三条建议,对将校中既能打仗又能耕种的,应当给以特别奖赏,每耕种一顷田,可升一级,百姓愿意耕种的,借给他们种子,再收些租税。皇上责令都督府负责此事。当时朝廷追究章惇

47、、蔡卞误国的罪,不仅降低他们的身份,还下诏不让他们的子孙到朝中为官。而这时章杰由崇道观任婺州知府,章仅由太府丞提拔负责江东茶盐事。廖刚把诏书封好送回朝廷,认为如果这样,怎么能显示惩戒,于是都给他们设立祠堂。当时宋徽宗已经驾崩,皇上每逢初一、十五,还带领群臣遥相祭拜,廖刚进言道:“礼节有隆盛和减少之分,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盼望您克制自己的感情,只在逢年过节时在家里行家人的礼节。”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郑亿年跟秦桧有关系而得到高官,廖刚上疏陈述郑亿年的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背弃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把他们安排到临近藩地去防守,秦桧听到后

48、说:“这样做想把我放到哪里去啊?”让廖刚改任工部尚书,而把王次翁任命为中丞。起初,边关报告送来了,随从官员聚集到大堂议事,廖刚对郑亿年说:“你(当初)用一家人的性命保证金人(不侵犯我们),现在(金人)背信弃义,你还有什么脸面在朝廷中做官呢?”郑亿年以奉祠离开。第二年,廖刚告老还乡。在绍兴十三年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感物起兴,展现一幅辽阔荒凉的空间,诗人的

49、“愁思”也充溢无边的空间。B. 颔联细致描写了风急雨骤的景象,其中“惊风乱飐”“密雨斜侵”投射诗人的感受。C. “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情景交融,楚楚动人。D. 尾联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指出自己的音信被滞留,无法送到家乡的困境。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首联,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高楼与荒野相接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颔联,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颈联,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景

50、中寓情,愁思无限尾联,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音书滞一乡”,音讯不通,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难免产生思念朋友之愁【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51、。本题中,D项,“又指出自己的音信被滞留,无法送到家乡的困境”表述错误,尾联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问题注重分析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在结合全诗详细分析本诗首联,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高楼与荒野相接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

52、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

53、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

54、都无法送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点睛】品味诗人思想感情的题目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5、。(三)名句名篇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用“_,_”两句借古讽今,画龙点睛表明了写作的动机。(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运用对比手法,反村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3)使系寨上中,王维既目睹了千里飞蓬、大雁北归的苍凉,更看到了“_,_”的壮美。【答案】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雕栏玉砌应犹在 (4). 只是朱颜改 (5). 大漠孤烟直 (6). 长河落日圆【解析】【详解】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能力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

56、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考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如“鉴”“砌”“漠”等。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午门雁翅楼,是俯瞰故宫中轴线的最佳位置。整体改造完成后的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用一场_的“寿宴”迎接八方来客。作为亮相展厅的首个展览,“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呈现了清代帝后庆寿盛事,( );既彰显了清代帝后尊老敬贤的道德示范,亦反映了清王朝的政治风气、经济实力。驻足古老与现代兼具的展厅中,_的感觉_。再加上王公大臣、少数民族领袖进贡的物品,帝后庆寿期间的筵宴展示,更是_。不仅是那幅康熙帝万寿庆典图,此番展出的第二卷长达3

57、939米,将万民欢庆的盛况跃然眼前。这也是故宫人以展览的方式对故宫博物院祝寿。17. 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仅是那幅康熙帝万寿庆典图,此番展出的第二卷长达3939米,将万民欢庆的盛况跃然眼前。这也是故官人以展览的方式给故宫博物院祝寿。B. 尤其是那幅康熙帝万寿庆典图,此番展出的第二卷长达3939米,将万民欢庆的盛况跃然眼前。这也是故宫人以展览的方式给故宫博物院祝寿。C. 不仅是那幅康熙帝万寿庆典图),此番展出的第二卷长达3939米,将万民欢庆的盛况跃然眼前,这也是故宫人以展览的方式对故宫博物院祝寿。D. 尤其是那幅康熙帝万寿庆典图,此番展出的第二卷长达3939米

58、,将万民欢庆的盛况跃然眼前。这也是故宫人以展览的方式对故宫博物院祝寿。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既展示了清代当时的民风民貌,也体现出诸多礼仪B. 既体现出当时的民风民貌,也展现了清代的诸多礼仪C. 既体现出诸多礼仪,也展示了清代当时的民风民貌D. 既展示了清代的诸多礼仪,也体现出当时的民风民貌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别具匠心 气势恢宏 油然而生 琳琅满目B. 别具匠心 声势浩大 应运而生 琳琅满目C. 别开生面 声势浩大 油然而生 眼花缭乱D. 别具匠心 气势恢宏 应运而生 眼花缭乱【答案】17. B 18. D 19. C【解析】

59、【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前文中的“再加上王公大臣、少数民族领袖进贡的物品,帝后庆寿期间的筵宴展示”和后边的“康熙帝万寿庆典图”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应用“尤其”,故排除AC,句子最后一个短语应为“给故宫博物院祝寿”,排除D,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作为亮

60、相展厅的首个展览,“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呈现了清代帝后庆寿盛事,后文有讲到“既彰显了清代帝后尊老敬贤的道德示范,亦反映了清王朝的政治风气、经济实力”。根据句子的特点,根据句子的逻辑顺序应先是“清代的诸多礼仪”后是“当时的民风民貌”。处由语境来看,“彰显”的宾语应为“道德示范”,而不是“清代帝后”。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此处形容“寿宴”,“别开生面”更符合语境。“气势恢宏”指气势磅

61、礴,场面大气,“声势浩大”指声威和气势;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原文之“驻足古老与现代兼具的展厅中,_的感觉”,此处形容“感觉”,应用“声势浩大”;“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应运而生”,原指顺应时运而产生。后指在适当时机下出现的人或事物。此两处“驻足古老与现代兼具的展厅中,_的感觉_。”重点是说这种感觉,所以要用”油然而生”。“琳琅满目”, 意思为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眼花缭乱”, 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再加上更是”的句式,可看出应用“眼花缭乱”。故选C。【点睛】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

62、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

63、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20.下面这封求职信存在格式不规范、语言表达不得体的问题,请找出五处并加以改正。尊敬的XX公司:见信好!日前拜读报纸得知你公司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对网页编辑一职很感兴趣,决定应聘。毕业至今,我一直在出版社担任编辑工作,对编辑的工作相当了解和熟悉,现随信寄奉我的简历,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此致敬礼XXX2019年1月7日【答案】(1)“见信好”删掉;(2)“拜读”改为“阅读”; (

64、3)“可”改为“请”; (4)“洽谈”改为“联系”;(5)“敬礼”顶格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写给老师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因是一则求职信,故不能用“见信好”这类用于日常信件的问候语;“拜读”一般指文学作品,用在此处不当,应该为“阅读”;尾句“可”情感色彩不当,应该为敬辞“请”;“洽谈”一般用于商务用语,此处改为“联系”更合语境;“此致敬礼”的书写格式有误,“敬礼”应顶格写。【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

65、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66、,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1.在一次国际文化交流展示活动中,为更好地加强文化沟通,中方拟设立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大使”。请你从以下人物中,推选一人担任该职,并撰写一段推选词。要求: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有说服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5个字(包括标点)。司马迁 毕界 王羲之 李白 魏征【答案】“书圣”王羲之堪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大使”,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一篇兰亭序将中华的书法文化演绎得风生水起,字体静雅洒脱宛若仙女起舞,让人见之难忘。【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中推选词的拟写能力。推选词,重在“推介”,目的在于让人明白此人与传统文化之间有重要联系,可以抓

67、住主人公突出成绩来宣传推介,答题步骤是:首先,准确写出推选人物的特点或成就,说出他对传统文化的贡献,比如王羲之的书法体现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比如李清照的婉约词是传统文化中诗词文化的瑰宝;其次,是准确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第三,句意连贯表达得体。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怕)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削减至更短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则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的人用大木头搭在沟整上而有了桥,继续前行。剩下

68、的是那些将大木削减至更粗小而无法搭桥的人。读了上面两个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有所辨析,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 负重前行有人说:“最沉重的负担把我们压得越贴进大地,我们就越能真实得感受生活”。的确如此,一只桶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经得住风雨的洗礼。人也如此,只有在负重的情况下才能走得更远。回忆那个风雪交加,断食短粮的地方,一个头发苍白手持汉节的老人,在一群羊的围绕下艰难的前行。但他不倒!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支撑着他:“我是大汉了民,我要回报圣恩”于是面对卫律的劝告降,他破口大骂

69、,面对李陵的劝说他坚定不移。他,便是那个用19年的热血青春换大汉尊严的苏武。试问一个人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19年毅立不倒,原因为何!那原因只有一个:他心中有一个信念。那是一种神圣的信仰,那是大汉赐予他的重量。是忠压着他,是义撑着他,于是,他一路,负重前行,让苏武这个名字永垂史册。刘翔,这个历经几涨几落的运动员也是一个能负担得起重量的人。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曾因一枚金牌而让全中国的人沸腾喝彩,北京奥运会上却因报病下赛而让全国人失望。一涨一落,不知这个年轻人默默负担了多少,一喜一悲,不知这个年轻人隐藏了多少辛酸苦泪。但他坚持下来了,一路负重,也一路前行。终于在国际比赛中刘翔又光芒万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

70、动告诉世人,刘翔是一个抵住压力,是一个能负重前行的人!我很喜欢当前十分流行的一句广告语:“有压力,不减动力。”而当红小生文章就凭自己的努力以压力中快速成长。刚出道的文章并不受欢迎。甚至还被导演定为长像普通难成大器。但他却硬是咬着牙挺过来了。从奋斗到蜗居,从雪豹到海洋天堂,再到近日热播的裸婚时代,现在的文章近乎成了收视长红的保证,而对一路走过的艰辛,文章只说:“我有家要养,有孩子要养,我必须得努力工作,我得让家人们瞧得起我。就是这样。,一路前行,把负担当动力,他成功了。人生道路,难免遇到些艰难险阻,聪明人变压力为动力,负重前行。愚蠢的人被压力压倒,再也爬不起来。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往往只看到它

71、花七时的惊艳无涯,但那早已浸透了汗水的根却没人看到。花犹如此,人不也一样吗?当我们面对生活与学悦的双重压力时不要害怕,不要抱怨,要知道成功的人都是从暴风骤雨中走出的人。负重前行,才能走得更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暗含任务驱动,“读了上面两个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这就要求考生就材料陈述自己的思考,表述自己的看法。材料由两句名言组成,一是曾参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是寓言故事,这两段话的中心话题是“负重前行”,前者意思是: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第二个寓言中的“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的人用

72、大木头搭在沟整上而有了桥,继续前行。剩下的是那些将大木削减至更粗小而无法搭桥的人”意思也是在强调负重前行的重要性。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参考立意:1. 负重前行,任重道远2. 人生需要负重3. 负重的生命可用素材:1. 在某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是万丈深渊。每当导游们带队来到这

73、里时,一定要让游客们挑点或者扛点什么东西。“这么危险的地方,我不拿东西就两腿打颤了,再负重前行,那不是更危险吗?”游客不解。导游小姐嫣然一笑,解释道:“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次事故,都是迷路的游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一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人每天都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却从没人出事。只有你意识到危险了,再负重前行,反而会更安全。2. 、韩信受胯下之辱韩信是我国西汉时期的一位大将军。一天有个屠夫说韩信要是个英雄就用剑刺他,要不就从他胯下钻过去。韩信刚拔出剑想刺过去,可是想着杀人要偿命,为了这样一个人毁了自己不值得,于是就忍辱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大伙看着都嘲笑他,他轻蔑的看了他们一眼就大步走

74、开了。后来,韩信参加了农民军起义军,屡建战功,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来率军击败了项羽,为汉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然后又派人找到那个屠夫封他为中尉,负责缉拿盗贼。并且还把他介绍给他的部下。韩信认为当年屠夫的行为并无恶意,反而激励了自己的意志,忍辱负重才有今天。屠夫听了后羞愧万分低下头,韩信的手下将士听了都十分钦佩他的大人大量。3.刘备刘备是公认的三国里最能忍的人之一,一生所受屈辱数不胜数,投靠曹操,投靠袁绍,投靠陶谦,投靠刘表等等;心有雄心壮志,但奈何时运不济,年过四十依旧一事无成;看看人家江东小霸王孙策,年不过双十,已是江东霸主。曾入主徐州,但奈何还没把位子坐热,就被吕布夺走了;后来更是连老婆

75、和手下头号大将关羽都被曹操掠走,有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就不知道了;也幸好后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逃回来了。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首先,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从古到今,哪个成功人士不是负重前行?首段可用排比句式突出文采。其次,并列式分论点论述,分别举例古代韩信和刘备的事例,当今的女排等等。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做到首尾呼应。【点睛】多则名言选择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每一则,而且要找到关联,综合立意。这就增加了审读量,也赋予了考生选择权,要求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理论上说,选择两则或三则,会出现若干组合;即使选择相同的两三则,也因理解的主观差异,形成多样化立意,这就给考生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思维空间,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雷同性。在所有材料作文中,相对于新闻事实、寓言故事、漫画来说,名言名句的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它言简意赅,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缺少具体的指向性。这就需要考生认真理解其内涵并联系生活明确其外延。当然,高考题中出现的名言名句,其哲理还是相对好理解,以便学生有话可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