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3 ,大小:2.06MB ,
资源ID:612891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1289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九单元 第2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九单元 第2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doc

1、第2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 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 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 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历史广角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背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城市中心受挫。第二次:三大战役结束后,革命即将胜利。第三次:“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被否定。标志:第一次:19

2、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二次: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第三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第一次: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二次: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第三次:从以“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历史广角“第二轮土地革命”所谓第二轮土地革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而第一轮土地革命指的是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的所有制性质,使土地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历史广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

3、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主题一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自主探究读史有得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的原因材料一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材料二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

4、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根据材料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教你读史材料一中“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强调了农村改革的迫切性。材料二中“实行统一核算”“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说明旧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必须进行改革。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2)建国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必须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

5、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材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特点?教你读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据此可知,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其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最终

6、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特点:(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名师归纳清理过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和实质(1)必要性: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

7、球化的时代潮流。(2)目标和实质: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主题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自主探究读史有得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材料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

8、、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依据所给材料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必要性?教你读史材料一中“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等信息说明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从而说明中国吸取了闭关锁国的教训实行对外开放;材料二中“把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摸索经验”等信息说明实行对外开放是为

9、了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分析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经济特区的“特”和历史意义材料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

10、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经济特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其他实践形式不断发挥着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陈亚联经济特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怎样理解经济特区的“特”?设立经济特区有什么历史意义?教你读史从邓小平的论断中可以看到特区之“特”主要在于实施特殊的政策、措施和管理体制。两段材料都涉及了其设立的意义,即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示范辐射等方面。经济特区的“特”和历史意义(1)特区之“特”, 主要是指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2)意义: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可以利用外商销售

11、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名师归纳清理过关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2)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3)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

12、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典例1(2012安徽高考)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解题规范(请自主思考)第一步:审题干一定时空:19791984年的中国二明考点: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抓关键:把数据置于具体历史背景中准确分析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对应度理由A说

13、法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B正确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搞活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城市改革1984年才开始C说法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于1984年已经启动D说法错误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不等于消费水平高,事实是城市消费水平一直高于农村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典例2(2011山东高考)右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定时空:1980年12月中国沿海二明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三抓关键:“1

14、980年”“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对应度理由A说法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21世纪初初步建立,与“1980年”时间不符B说法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1980年”时间不符C正确观察图片中“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反映了改革开放开始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表明所有制形式的变化D说法错误沿海开放城市是1984年才设立,也与“1980年”时间不符课堂感悟高考1(2009广东高考)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15、)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选D“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始”意指社会主义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此有关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此次会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2007广东高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解析:选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3(2007广东高考)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

16、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解析:选A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时机,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可排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C项可排除;D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标,还未建立,故表述错误。4(2011广东高考)在探讨“中国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

17、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许多人“对苏联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联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刊(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3)20世

18、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第(1)问根据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与中国社会背景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要放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思考中美、中苏关系与中国国情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第二小问应从成就和局限两个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直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须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过程。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回答时要史论结合。答案:(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

19、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2)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影响:前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4)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课下演练提升(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2012广州测试)右图是197

20、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的“红手印”。他们立下生死状,约定分田到户。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人民公社被撤销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C18户农民分田到户具有很大的风险D小岗村分田到户拉开改革开放序幕解析:选C根据题干“立下生死状,约定分田到户”说明有很大的风险。人民公社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撤销,故A项错误;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还没有全面推行,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的序幕,排除D项。2(2012韶关调研)“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此“隆中三策”被提炼为党的理论的会议是()A中共“八大” B中共

21、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解析:选B“停止批邓”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冤案一理”拨乱反正,“生产狠狠抓”抓经济建设。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大内容。3下图反映的信息有()农村土地经营权发生变化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A BC D解析:选A从图片中的“小岗”“大包干”“讨饭还不如回村大包干”可知,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而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仍属于集体,故正确,错误。4(2013广东六校联考)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22、()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解析:选C本题考查农村生产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一大二公,农民劳动积极性受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提高。分析各选项A、B、D三项不是共同点,C项符合题意。5(2013广东百校联考)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23、)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伙对他的背叛解析:选B20年前是合作化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20年后,大家又散伙了,单干了,说明农村经营方式有集体到个体承包,故选B。6(2012广东六校联考)电视剧鸽子哨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歌词中的“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B由时间“1978年”和关键词 “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说明人民公社本制没有满足群众的要求,故A、D两项不对。7

24、(2012揭阳模拟)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我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B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解析:选A本题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初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农村自1956年后一直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故A、D两项不对。8.(2012湛江模拟)右图是中国大陆一幅描述人们经济生活的漫画,此时的流行语是()A人民公社,一大二公B工业增速,超英赶美C阶级斗争,一抓就灵D改革开放,联产承包解

25、析:选D图片上写着“欢迎选购”,下面有丰富的农产品投放市场,这些现象出现在改革开放时期,故选D项。9(2013汕尾摸底)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这主要是因为该书()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C明确了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解析:选D从材料时间可知此书与南方谈话有关,南方谈话中对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论述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选择D项。A项是中共十四大的贡献。10(2012广东五校测试)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

26、”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A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设立海南经济特区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解析:选D由材料“开放整个海岸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可知,“35年来”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1984年,1984年我国开放大连、宁波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增加了国民经济的活力,符合“开放整个海岸”等信息,故选D项。11(2012深圳调研)有学者认为,1978年中国出现改革开放绝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内外背景。下列选项属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国际背景是()A“和平与发展”逐步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B两极格局结束后,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

27、了市场经济体制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各国市场的开放D苏联解体的教训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深刻的借鉴解析:选A两极格局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结束,故B项不对;世贸成立在1995年,故C项不对;苏联解体1991年,故D项不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故选A项。12.(2012潮州期末)1979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建台以来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国产幸福可乐。同时,美国也宣布可口可乐将重返中国大陆市场。依据所学判断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民族产业面临挑战B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解析:选B本题考查

28、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根据题干时间“1979年3月”分析,此时处于改革开放时期,题干主要的侧重点是经济现象和结构的变动,体现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2广东九校联考)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

29、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材料三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巿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哪些思想主张?(2

30、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不能照抄原文)。孙中山这些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6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8分)(4)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解决农村的民生问题?(4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生问题。第(1)问,归纳孔子思想主张即可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从“政府当与人民协力” “土地之岁收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等关键信息归纳其措施;第二小问应该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来思考和回答。第(3)问,回顾19581962年的经济曲折发展史实及消极影响来回答。第

31、(4)问,应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角度来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改善农村民生的措施。答案:(1)思想主张:体现了“仁”和“礼”的思想(等级观念)。(2)办法 :通过政府行为来解决问题;政府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通过社会福利调节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原因:因为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不能走向富强,所以民生问题就不可能解决)(3)原因: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错误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投入过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4)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建立和健全农

32、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14“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中国人从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海防纂要材料二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

33、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材料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

34、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出于何种考虑?(6分)(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4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4分)(4)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把握本题的主题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其次要把握主题的限定,即“从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基本结论”,这要求学生用近

35、现代对外开放的史实回答问题。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一是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材料二主张在“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的前提下引进外资,材料三积极主张引进外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引进外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材料三中的积极引进外资则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综合上述分析不难回答第(1)、(2)问,第(3)、(4)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答案:(1)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维护统治。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为了发展民族工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2)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

36、济。(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在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财富和支柱。高效学法集锦 1.运用图示法理解中国由走苏联道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运用图示法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3用数字记忆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特区(41)沿海开放城市(14)沿海经济开放区(41)内地解释:(1)1980年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

37、济特区;1988年设立的海南岛经济特区。(2)沿海开放城市可用字头记忆法记忆: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海)。(3)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最初开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开放的上海浦东。4运用图示法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相关资料选编 一、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1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1)巩固政权,恢复经济:1949年至1952年,追剿残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在抗美援朝的同时,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发展农

38、业生产;对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2)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国家也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化到公有制的转变,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至此,用社会革命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2曲折探索(19561978年)(1)有益探索: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同时又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成为这种探索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提出了在

39、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解决方式。(2)连续失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和我国实际生产力水平,也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左”倾错误开始恶性发展。连续出现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党内“反右倾”斗争的严重错误,到1966年,在恶化的国际形势直接刺激下,最终发展成“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3)力挽狂澜:1960年底到1965年,进行经济建设的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实行“三自一包”;召开七千人大会。1959年

40、庐山会议,彭德怀“上万言书”,力图纠“左”;1967年“二月逆流”;1971年以后周恩来提出批极“左”思潮和进行经济整顿;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对“左”倾错误极力抑制和纠正。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前进。(4)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年,一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实质是坚持实行“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错误。通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全面否定了“两个凡是”。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1978年至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此后,从国情出发,党和国家开始了以调整生产关系为中心环节,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并实

41、行对外开放。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以及“三步走”的战略。1992年“十四大”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二、新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化1第一次(建国初1956年)(1)由市场经济转向计划经济,由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向单一公有制。(2)原因: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苏联模式。(3)评价:对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转变的速度太快,公有化的程度太高,出现了一些问题。2第二次(1956年底1978年)(1)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一统天下。(2)原因:中国

42、共产党在探索中,照搬政治斗争的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3)评价: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3第三次(1978年到1992年)(1)由计划经济转向以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由单一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并存。(2)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4第四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43、、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四、计划经济体制就是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且几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排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资源首先集中在政府手中,然后由政府根据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逐

44、级向下分配,最终跟着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分配到各个企业。五、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合适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经济特区最早出现在意大利。1547年,意大利在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设立“自由港”。以后其他国家相继出现了自由贸易区、自由工业区、科学工业区、保税仓库区、自由关税区、自由边境区、促进投资区等不同形式和特点的特区。我国特区和世界经济特区相比,具有的共性:(1)特区的经济性;(2)政策的特殊性;(3)特定区域的隔离性;(4)经济活动的开放性。我国目前有5个经济特

45、区:深圳特区、珠海特区、汕头特区、厦门特区和海南特区。六、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内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其目的主要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中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兴办生产性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发挥四个窗口(即技术窗口、知识窗口、管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的作用。在开发区内对投资者实行某些类似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区内的经济成分以中外合作、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企业一般技术水平较高、工艺先进、管理科学、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各沿海开放城市已不同程度的筹建或建成了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地区大多是濒临港口

46、的新开发区,多以老市区为依托,发展港口加工工业较为有利。其基本特点是: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三资”企业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机制以市场调节为主。七、沿边开放城市1992年3月以来,中国先后开放了吉林的珲春,黑龙江的绥芬河、黑河,内蒙古的满洲里、二连浩特,新疆的塔城、博乐、伊宁,云南的河口、畹町、瑞丽,广西的凭祥、东兴13个沿边城市,又进一步开放了南宁、昆明、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哈尔滨、长春、石家庄7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具有发展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的地理优势。现在,它们都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又大力开展边境易货贸易和对外经济合

47、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13个边境开放城市可以兴办边境经济合作区,实行类似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八、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时期的重大举措。其具体措施为:(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外投资管理,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开展各种各样的经济技术合作,更多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带动技术、设备、商品和劳务出口。(2)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迫切需要。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

48、要更有力地开展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邓小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又在当时形势下,有针对性地重申和发挥了他许多一贯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一个中

49、心,两个基本点”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20多年来我们党最可贵的经验,是我们的事业胜利前进的最可靠的保证。(2)谈话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这两条。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谈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

50、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才能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4)谈话明确提出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5)谈话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

51、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总之,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6)谈话强调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拓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破除“两个凡是”到反对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我们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邓小平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经典习题备选1(2012大纲全国高考)198

52、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解析:选D1980年12月处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个体户”获得营业执照表明我国开始承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这一举措突破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结构,D项正确。A项错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不会改变;B项开始于198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与题干无关。答案为D。2(2011江苏高考)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

53、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解析:选A本题考查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意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农业生产合作化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集体化,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属于国家;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产品的分配权属于人民公社(集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可以排除。3(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54、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选C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对题目信息的分析可知,国有企业的上缴税利增长了,工资可以随之增长,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上缴税利和增长自然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故选择C项。题目强调上缴税利增长才能使工资增长,所以A项不正确,B、D两项与题意不符。4(2012江苏高考)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

55、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解析:选C1969年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及外交政策均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得到解放,经济领域开始适当引进外资,邓小平认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符合我国的国情。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D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选C。5(2011福建高考)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

5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选B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识图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示意图强调了1980198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变化,即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1979年我国设立了“出口特区”,1980年定名为“经济特区”,排除A项;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正是示意图中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的原因,故选B项;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在1990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均不符合示意图的时间要求,排除C、D两项。6(2011上海高考)“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57、”这里描述的是()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D由“签订合同”“多劳多得”可判断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是改变土地所有制,不是生产分配关系。“三大改造”“人民公社”都是公有制,一切归国家所有。7(2011大纲全国高考)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解析:选C邓小平的这一观点是他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

58、世界战争与国内问题作出的科学判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A、B两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世界仍然处于两极格局状态;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故D项与史实相悖。8(2012福建高考)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

59、变迁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材料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

60、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中陈嘉庚、黄炎培的思想主张找出二者的交集即“教育救国”;积极意义可以分别从教育和救国两个角度回答;无法实现的原因在于二者都没触及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时间“1949年3月”以及材料内容可知此时三大战役已经结束,新民主

61、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基本内涵可以结合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进行回答。第(3)问主要结合经济发展曲线图概括“变化”,然后结合曲线对应的时间分别分析原因;最后一小问可从“经济基础”“建设经验”等方面分析。第(4)问主要从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答案:(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主

62、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一、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项目 内容时期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

63、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二、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条基本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背景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于1953年制定了该路线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建设

64、全面展开,为适应此形势,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制定了该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十三大上提出此路线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结果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1956年三大改

65、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三、建国后工业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调整方向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

66、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体制进行改革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业分开等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

67、展工业建设曾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规范答题类“三读”“三找”“三界定”,大题满分不是梦增分策略指导一、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

68、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二、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三、答案组织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

69、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典型案例展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

70、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1953年4月)材料二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材料三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

71、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中共中央“一号文件”(2010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新道路”的实施对农村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6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如何调整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主要特点。(6分)阅卷话得失点评“三读”“三找”“三界定”破解非选择题,体现

72、了规范答题的要求。速读材料,三段材料均为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细读材料一是1953年围绕农村合作化,材料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三是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精读如材料三前三句表达了现阶段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调整。再三找关键词句、字眼,使作答更有针对性。最后是组织答案三界定,使材料、设问、所学知识相互印证,要点准确,获得较高的分数。考生甲的答案体现了“三读”“三找”“三界定”,尤其是对材料进行精读,找准材料三难度最大的三方面的调整,作答规范、条理、书写清楚、便于阅卷,值得借鉴。考生乙历史学科基础较差,只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回答设问,未能很好通过“三读”获取有效信息,得分点少,失分较多

73、。满分答案我的收获(1)主要原因:农民贫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灾害严重。“新道路”的影响: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 (2)调整: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3)调整: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特点:由私有制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针对训练提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公社)将经济水平各不相同的农业社的财产无条件地全部上缴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和调拨;将社员自留地以至生产工具等收归集体所有公社化之初,在一些地方的公社

74、中一度按人供给口粮,进而实行吃饭不要钱把公社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连、营、团等单位,公社可以统一指挥调动。这实际上是对劳动力的无偿调拨。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材料二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要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设立村民委员会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根据宪法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3年10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至此,原来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的人民公社被撤销,相应地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人民公社时代作为村级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也被撤销,代之以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负责办理本村居民的公共

75、事务和公益事业。材料三随着民主政治的进程不断向前发展,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各地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2010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启了城乡选举同票同权时代。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人民公社体制的主要弊端。 (6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决定在农村撤社设乡的原因,这一举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8分)(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有哪些主要的特点?综合材料二、三,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经济、政治体

76、制的变革情况。第(1)问可直接从材料一中概括得出;第(2)问需结合时间“1982年”以前的有关史实来分析其原因和作用;第(3)问“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可结合材料三的内容概括得出,“认识”属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弊端: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6分)(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当时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农村普遍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8分)(3)特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日益制度化、法律化。认识: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

77、改革(或答发展民主政治),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展。(6分)长效热点类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感悟新中国在曲折中前进的复兴之路1明确阶段划分,抓准大事历史发展存在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中都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体现历史特征。明确阶段划分、掌握历史大事、归纳阶段特征是理解记忆历史知识的重要步骤,阶段特征是对具体历史知识的高度概括,对具体的历史知识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很多学生之所以记忆历史知识存在困难就在于不会运用历史阶段特征统领具体历史知识的技巧。2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时间阶段特征主要表现19491956年向社会主

78、义过渡(1)政治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经济上,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3)教育上,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561966年曲折中前进(1)经济建设有成就,也有严重的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3)1958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也有教训19661976年遭受严重挫折(1)政治上,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人权遭到践踏(2)经济上,受政治运动的冲击,经济建设几乎停滞(3)教育上,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教授受到批斗(4)文化上,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改革开

79、放以来全面繁荣(1)政治上,进行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得到发展和完善(2)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3)外交上,发展全方位的外交关系,努力争取世界的和平与稳定(4)教育上,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得到全面发展(5)文化上,“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典例(2011广东高考)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解析本题考查十年建设时期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有人坐在卫星上,

80、这是经济建设中的“放卫星”现象,而图片中的时间是1958年,这和当时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浮夸风现象吻合。A项符合题意。答案A命题者说本题考查在1958年浮夸风盛行的历史特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专题加模块”的现有体例,虽然有利于学生专题知识线索的形成和学科能力的发展,但古今中外跳跃式的编排方式,把同一历史时期的现象分别放在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本教材中阐述的做法,又在客观上造成了历史知识之间的相对割裂,使得通史基础相对薄弱的一些同学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显破碎、凌乱。没有时间概念、做题目没有感觉,胡猜乱写、低级错误频现,是这些同学的通病。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弄清知识内在联系有助于整合历史

81、知识,提升综合能力。针对训练1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抒发美好愿望。以下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春联是()A共产党恩泽天下,新中国情满未来B总路线鼓舞人心,大跃进快马加鞭C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D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解析:选C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寓意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带来巨大损失;“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开启了建设新局面,C项正确;A项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B、D两项出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2012汕头调研)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解析:选B前者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后者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体制是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散经营,故B项正确。两者都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人民公社体制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两者都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