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242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134 大小:7.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7页
第7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8页
第8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9页
第9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21页
第21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22页
第22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23页
第23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24页
第24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25页
第25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26页
第26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27页
第27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28页
第28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29页
第29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30页
第30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31页
第31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32页
第32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33页
第33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34页
第34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35页
第35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36页
第36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37页
第37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38页
第38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39页
第39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40页
第40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41页
第41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42页
第42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43页
第43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44页
第44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45页
第45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46页
第46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47页
第47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48页
第48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49页
第49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50页
第50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51页
第51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52页
第52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53页
第53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54页
第54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55页
第55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56页
第56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57页
第57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58页
第58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59页
第59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60页
第60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61页
第61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62页
第62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63页
第63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64页
第64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65页
第65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66页
第66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67页
第67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68页
第68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69页
第69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70页
第70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71页
第71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72页
第72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73页
第73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74页
第74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75页
第75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76页
第76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77页
第77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78页
第78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79页
第79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80页
第80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81页
第81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82页
第82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83页
第83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84页
第84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85页
第85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86页
第86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87页
第87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88页
第88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89页
第89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90页
第90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91页
第91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92页
第92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93页
第93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94页
第94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95页
第95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96页
第96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97页
第97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98页
第98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99页
第99页 / 共134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2019).pdf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定价:元普通高中教科书必 修 4思想政治SIXIANG ZHENGZHIPUTONG GAOZHONG JIAOKESHU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哲学与文化必 修4普 通 高 中 教 科 书绿 色 印 刷 产 品 绿 色 印 刷 产 品 定价:元思想政治必修4.indd 12020/1/10 上午11:15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 修 4哲学与文化北京教育部组织编写统编版总 主 编:张异宾本册主编:孙熙国 张 亮编写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石 芳 李成旺 杨增岽 吴玉军 梁 侠责任编辑:闫绍杰 任海宾美术编辑:昌梦洁普通高中教科书 思想政治 必修 4 哲学与文化教育部组织编写出 版 (北京市海

2、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院 1 号楼 邮编:100081)网 址 http:/重 印 出版社发 行 新华书店印 刷 印刷厂版 次 2019 年 12 月第 1 版 印 次 2021 年 1 月第 次印刷开 本 890 毫米 1 240 毫米 1/16印 张 8.25字 数 191 千字印 数 册书 号 ISBN 978-7-107-34195-3定 价 元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采用任何方式擅自复制或使用本产品任何部分违者必究如发现内容质量问题,请登录中小学教材意见反馈平台: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 联系调换。电话:-统编版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1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2

3、 追求智慧的学问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8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7 世界的物质性 17 运动的规律性 21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27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7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31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6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44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47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8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48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53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58 社会历史的本质 58 社会历史的发展 62 社会历史的主体 66目 录统编版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71 价值与价值观 71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75 价值

4、的创造和实现 79 综合探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85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89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90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90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9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99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03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03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06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08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1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11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14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18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122统编版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世界的本原

5、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世界?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哲学是人们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美好生活的向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在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精神。学好哲学,终身受用。统编版2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阅读与思考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

6、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而且需要哲学知识。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样的哲学?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走进哲学,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创造更亮丽的青春。追求智慧的学问 1哲学的起源 概括上述对哲学理解的共同点,并与同学分享你的理解。哲学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说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黑格尔认为,哲学以绝对精神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统编版3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阅读与思考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

7、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古希腊语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柏拉图的泰阿泰德中说:“因为惊奇这种经验确实是爱智者(哲学家)特有的。除了惊奇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亚里士多德说:“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同学分享一下:你曾经因为好奇提出过哪些问题?

8、你为什么会提出和思考这些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是否有了好奇心,哲学就能产生?是否有了好奇心,人们就能客观地、正确地认识世界?人们创立哲学是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尔雅中说:“哲,智也。”说文解字中说:“哲,知也。”在古汉语中,“知”通“智”。“哲学”的英语单词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希腊语的拉丁字母拼法)。它由

9、philo(爱、追求)和sophia(智慧)构成,意思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相关链接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与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哲学智慧不是从人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统编版4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阅读与思考 相关链接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因此,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

10、展而不断变化发展。面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哲学家可以反映它的这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它的那一方面;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歪曲、错误地反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未必接受过系统的世界观教育,却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这些源于世世代代经验的看法是自发的、零散的、非理论性的。盘古开天辟地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

11、学思想里。马克思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好哲学,终身受用。陈云 在中外神话中,人类一般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想象世界的形成和万物的由来。统编版5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个人都要接触周围的事物,都会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对世界的一定看法。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

12、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与普通人无关。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恩格斯 相关链接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例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以何种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方向和道路是什么?人究竟能不能

13、认识世界,如何认识世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其发展有没有一般规律可循?如果有,它的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属于世界观的范围,都是哲学研究的对象。“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行走 科学关注人与世界的具体关系及其活动方式,是对世界的特定方面、特定层次的具体把握。与上述把握世界的方式相比,哲学是如何把握世界的?统编版6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阅读与思考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

14、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周易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超越经验领域,从而到达了最高本体和终极原因的领域的一门学问。从具体的“器”中概括出“道”,从具体的经验领域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最高本体”。这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体知识,这些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还有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具

15、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阅读与思考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来做事做人。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指望得到上天的恩赐;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有人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具有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有人自以为看破红尘,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冷漠无情,毫无爱心,无所作为。上述做事做人的不同体现了哪些不同的思想观念?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是什么关系?统编版7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阅读与思考 恩格斯

16、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说:“自然研究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蹩脚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某种以认识思维的历史及其成就为基础的理论思维形式的支配。”阅读上述材料,结合科学与实践的发展,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从不断发展的具体科学知识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

17、论。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那种把哲学看作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可能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偏离正确方向,走弯路,甚至失败。因此,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

18、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习近平统编版8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恩格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相关链接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理论表达。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

19、点。在同一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表达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发生重大改变,但没有也不可能超越哲学基本问题。阅读与思考 哲学的基本问题 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0、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统编版9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工人要面对和处理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者要面对和处理企业经营策略、思想和计划与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医生要面对和处理处方与病情之间的关系。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按照学习计划学习很重要吗?为什么?上

21、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有人认为,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于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

22、足,追求远大理想、相信社会进步的人。由此认为,唯心主义比唯物主义更高级。恩格斯说:“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统编版10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

23、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这就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从而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过,它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

24、质的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相关链接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相关链接在哲学史上曾出现一些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二元论如同一人骑二马,是非常危险的。对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决不会存在第三个基本派别。事实上并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因为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

25、滑向唯心主义。一人骑二马统编版11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正如毛泽东所作的通俗比喻,虽然存在着这样“两个对子”,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相关链接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唯心主义的产生和长期存在并

26、非偶然。如果把认识的某一片段片面地、夸大地发展,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列宁指出,唯心主义不是没有根基的,而是一朵“无实花”,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唯心主义虽然华而不实,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哲学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也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透过许多新奇的诡辩言词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列宁阅读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赖以创立并获得发展的时代,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始形成的时代。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

27、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工人运动失败了。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统编版12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28、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地质学、胚胎学、植物和动物生理学以及有机化学等一大批揭示自然界联系和发展的学科,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社会科学前提。近代社会科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及其规律,获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尤其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取得的积极

29、成果,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科学前提。相关链接1845年,马克思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部文献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一次彻底的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 相关链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哲学把无产阶级

30、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统编版13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阅读与思考 与以往旧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

31、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义哲学的正式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随后在同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和机会主义的论战中,在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实践中,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他们的新世界观。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完成。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的结晶,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种种不合理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必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从而把社会主义

32、的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资本论中走向成熟。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相关链接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在历史观中,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离开实践,我们就不能科学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统编版14第一单元

33、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阅读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产生于19 世纪,但它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依然闪耀着光辉灿烂的真理光

34、芒,散发出永恒的思想魅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发表后170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阅读与思考哲学的阶级性妨碍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抵触的,有阶级性就没有科学性,要科学性就必须抛弃阶级性。观点一无产阶级利益同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因此,越是科学地揭示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观点

35、二 你如何看待上述说法?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统编版15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

36、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总是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说一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著作,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关链接邓小平

37、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统编版16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38、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统编版17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阅读与思考 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具有重要意义。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科学研究表明

39、,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2自然界的物质性统编版18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阅读与思考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如果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应当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通过事物

40、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探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古希腊哲学家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

41、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 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统编版19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由于地球自然条件的变

42、化,一部分古猿逐步由森林迁徙到草原,其生活方式也由林栖转变为地栖。地栖的生活方式对古猿的协同行动、群体规模、组织程度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活环境的变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自然因素。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

43、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恩格斯感觉以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式分别反映外界对象的各种属性。动物把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在大脑中形成对客观环境的统一反映,这就是动物心理。动物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例如,猎狗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帮助猎人拦截猎物,狐狸会有效地利用环境和外物掩盖自己的行踪来躲避猎人的追捕,海豚可以担当人类水中作业的助手。结

44、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动物的复杂心理反应的表现。为什么没有劳动和社会交往,再复杂的动物心理也不能自发地发展为人的意识?统编版20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 人脑不仅在质上而且在量上都与其他高等动物的大脑有明显区别。现代科学证实,人脑约有1 000亿个神经细胞,仅大脑皮层就有140亿个神经细胞。现代人脑的重量约为 1 500克,大致相当于其体重的 150;黑猩猩的脑重量不足400克,大致相当于其体重的 1150;大猩猩的脑重量约540克,大致相当于其体重的 1500。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猛。2016年3月915日,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AlphaGo)在与世界围棋冠军的比赛中

45、获得了胜利。机器人索菲亚(Sophia)不仅可以模仿人的一举一动和面部表情,甚至拥有灵敏的反应能力,能够与人进行正常的对话交流。机器人索菲亚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是否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智能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拥有自主的意识吗?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

46、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统编版21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阅读与思考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总之,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

47、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运动的规律性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谈谈你对周易中这句话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为什么“说大话”“描神画鬼”等都不是凭空创造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

48、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规律是客观的统编版22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分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元素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初出现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只有63 种,人们

49、按照元素有规律的变化推论,世界上应该还有更多的元素,因而在周期表上给还未找到的元素留下了它们各自的“空位”。光谱技术出现后,空位上的元素先后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已经有 118 种元素,其中有一些元素是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元素。人类根据什么发现或制造出新的元素?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上述观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

50、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火山爆发超新星“仙后座A”爆炸形成的壮观美景统编版23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51、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

52、目的的客观事物。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 孟子记载:“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使用。根据生物学知识,人们可以将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中,从而获统编版24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阅读与思考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该村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但人均耕地少、交通设施落后等,严重制约了该村的经济

53、社会发展。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考察十八洞村时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人均耕地0.83亩,种什么?在哪儿种?经过充分调研,村里的群众把目光投向当地特产猕猴桃,大力发展猕猴桃经济,取得了成功。该村结合实际,又发展了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和苗绣等产业。2017年,十八洞村成功脱贫摘帽。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的物种。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人们应如何实现自己的目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

54、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十八洞村中摆起“长龙宴”庆贺苗年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做事情要达到预期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请用具体事例说明你的理由。统编版25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阅读与思考“实事求是”一词,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书中称赞西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颜师古释“实事求是”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

55、是我们去研究。”相关链接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从提出构想,到正式通车,中国人期盼了35年。当年,外国专家认为这一工程难度太大,无法想象,也做不到。为了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师和施工人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岛隧建设中的一系列难题,完成了这一“超级工程”,创造了“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等多个世界第一。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海底隧道的最终接头在伶仃洋主航道吊装下沉对接完成 结合上述

56、材料,谈谈人们应当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统编版26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邓小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统编

57、版27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阅读与思考世界是物质的,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我们要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3 上述成语、故事和俗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请再写几个类似的成语、故事和俗语。唇亡齿寒围魏救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物无孤立之理名师出高徒统编版28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阅读与思

58、考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生物圈是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森林、海洋、草原、农田、城市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人类可以影响和改变环境,但不能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请说说你的理由。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是普遍的。所谓联系,就是

59、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恩格斯汉代以后,中国的许多建筑逐渐把屋檐做成微微向两侧升高的形状,特别是屋角部分明显地翘起,给人以翼角如飞的感觉。这样既可以使阳光充分照入室内,使雨水借抛物线流向远处,又具有审美价值。这一类带有人的精神意向的事物一经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

60、,便以实体的形式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相关链接中国建筑中的飞檐统编版29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阅读与思考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研究显示,塑料进入海洋,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持续危害海洋生态系统。进入土壤,会污染地下水,影响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危害人类健康。经过太阳照射,塑料中的大量毒物还会排入大气层,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

61、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相关链接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质世界的普遍

62、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编版30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假如是一只死手,那就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恩格斯说:“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只是整个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的机体的一个肢体。”为什么离开了人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身体的一个部分?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

63、体。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木桶和木板的对话统编版31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读一本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这样,一本书到最后可能变成

64、简单的几张图表,书也就读“薄”了。宋代苏轼读书用的是“八面受敌”法。一本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从这一角度读,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从另一角度读,解决另一方面的问题。如此步步深入,最后就掌握了这本书的全体,书也就读“厚”了。上述两种读书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并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陈澹然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

65、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地球经历了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阶段,形成了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条件。生命的进化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过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并最终产生了人类。从猿到人的 根据木桶和木板的对话,请你说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构成事物的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统编版32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算盘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生命的进化过程和计算工具的变化历程表明,物质世界处于怎样的状态?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经

66、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

67、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辩证法,即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列宁算筹进化大体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自古以来,人类不断地发明和改进计算工具,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算盘、计算尺,再到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计算工具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手动到自动的发展过程,而且还在不断发展。相关链接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统编版3

68、3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两个有趣的论证,一个是“谷堆论证”,另一个是“秃头论证”。他说:“一粒谷子能否造成一堆?或者是: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不能。再来一粒或一根怎样?还是不行。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总是问加一粒谷子或减一根头发如何。等到最后,人们说可以造成一堆或一个秃头了,这时那最后加的一粒谷子或最后减的一根头发便造成一堆或一个秃头了。”“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量的进展看起来并不改变什么,而只是增加或减少;但是最后却过渡到了反面去。”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

69、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我国古代哲人留下了许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你还能说出哪些类似的名言警句?请分析这些名言警句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无数沙粒汇成了沙漠判定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

70、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统编版34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阅读与思考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相关链接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生物学中的“激变论”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另一种是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

71、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庸俗进化论”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加快发展。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这些古诗蕴含了怎样的哲学道理?

72、对你有什么启示?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统编版35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阅读与思考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列宁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1881年,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2017年,中国制造的时速达35

73、0千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火车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给你什么启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在最初研制时期,火车饱受世人的嘲讽。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但是它丑陋笨重,走得很吃力,像个病魔缠身的怪物。面对这个构造简单、速度缓慢的怪物,有人驾着一辆漂亮的马车与它赛跑,并讥笑说:“火车怎么还没有马车快呀?”有人责怪火车声响又尖又大,把附近的牛都吓跑了。各种抗议和打击纷至沓来。200多年后,马车仍按原速转动

74、着它的轮子,火车却在飞速前进着今天,时速达350千米、安全快捷、平稳舒适的高速列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速度一日千里的变化令人惊叹。统编版36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习近平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朋友问他:“光究竟是什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后,激动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爱因斯坦对

75、光的看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赫拉克利特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

76、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孙武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善恶、有无、难易、长短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荣辱、强弱、祸福、治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你敢吗?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平衡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统编版37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

77、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相关链接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机械运动中的吸引与排斥,物理运动中的阴电与阳电,化学运动中的分解与化合,社会生活中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人民内部不同利益和意见的分歧,思想领域中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对立,等等,都是矛盾斗争性的不同形式。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矛

78、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问题的精髓 庄稼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庄稼生长过程的始终。工厂的生产和消费,也是一对矛盾。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只要工厂存统编版38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

79、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在一天,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就不会停止。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毛泽东张载提出“一物两体”的命题,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朱熹把“一物两体”概括为“一分为二”,他说:“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

80、。”方以智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合二而一”的命题。王夫之则把“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两个命题结合起来,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兼有阴阳的统一体,阴阳对立不是“破作两片”,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相关链接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

81、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毛泽东统编版39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阅读与思考在我国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浩如烟海,后人可以从各不相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自然环境:“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是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水浒传把一百零八将描写得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别开来。相关链接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王不信,派卫士和宫女到御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莱布尼茨又说: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国王又派

82、卫士和宫女去找,结果找来的树叶总是具有共同性。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只吃水果的病人 我不吃香蕉和苹果,医生让我吃水果。统编版40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阅读与思考阅读与

83、思考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乃是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说,这是矛盾的特殊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矛盾?谈谈你的理解。请你列举实际生活中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

84、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但先攻占锦州是夺取这一战役胜利的关键。因为锦州是东北通向关内的咽喉,是东北敌人撤回关内的唯一陆路通道,这里的敌人消灭

85、了,就可以把东北的大门堵死,关起门来歼灭东北的国民党军队。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毛泽东提出先攻占锦州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结合生活事例,谈谈你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的。统编版41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蔷薇花总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他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堕入凡尘。最好的苹果酒常带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有黑点可以看到。以上诗句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

86、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毛泽东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要做,是全面铺开,眉毛胡子一把抓,还是有重点地

87、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一处?举例说明你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统编版42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阅读与思考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

88、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如果问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要对这一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可能的,应当给出确定的条件。比如说,当谷物播种完毕时下雨,这雨对谷物有益吗?这时如果回答是有益的,就是正确的回答。可是,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有益的吗?这时如果回答是有害的,也是正确的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析具体问题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89、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毛泽东统编版43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阅读与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我们认识矛盾的目的是正确解决矛盾。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相同。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

90、的正确方法。“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孔子对不同的人问的同一个问题,往往给予不同的回答。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孝,他说:“无违。”不违背礼仪就是孝。孟武伯问孝,他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孩子生病,保持自身的健康就是孝。弟子子游问孝,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的关键是敬,而不是简单地养活父母。子夏问孝,他说:“色难。”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愉悦的容颜就是孝。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孔子对不同的人问的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不 同 质 的 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三国志记载:“府吏兒寻、李

91、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相关链接统编版44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探究活动目标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了解形而上学认识方法的局限。明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对立。探究活动建议 本探究分为几个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分专题进行讨论。搜集相关材料,组织一个小型交流会,就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谈谈自己的看法。阅读毛泽东的矛盾论,并写下自己的体会。采访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请他们谈谈如何在学校管理、教学和学习中,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探究路径参考

92、探究一综合探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郭 象 认 为,“万 物 独 化”,“物 各 自 生”,“独 生 而 无 所 资借”,“突然自生”,“忽然自死”,即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韩非子认为,“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因此,统治者应该“因时变法”,“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董仲舒认为,“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应当“尽如故”。统编版45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上述材料说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

93、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和斗争?老子、韩非子和黑格尔的言论共同表达了什么思想?郭象、董仲舒和杜林的言论共同表达了什么思想?探究二 列宁曾这样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在数学中,+和-,微分和积分。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在物理学中,正电和负电。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毛泽东在说明矛盾的普遍性时曾举例说: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

94、题。习近平在说明矛盾普遍性时说: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既有过去长期积累而成的矛盾,也有在解决旧矛盾过程中新产生的矛盾,大量的还是随着形势环境变化新出现的矛盾。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世界上有没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搜集相关资料,说明矛盾的普遍性。探究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黑格尔认为:“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杜林

95、认为,矛盾“不能归属于现实。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统编版46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以上论述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搜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的哲学依据。理论评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基本的发展观。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入手,不能只看

96、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既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未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

97、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编版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寻觅社会历史的真谛和规律,探索人类认识的奥秘,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的发展遵循什么规律?人类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

98、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统编版48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真理?人们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4认识与实践阅读与思考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

99、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统编版49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阅读与思考 你怎样看待上述观点?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是认识

100、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101、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 直 接 现 实 性 的品格。列宁黑格尔: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费尔巴哈: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杜威: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

102、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统编版50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阅读与思考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 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

103、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毛泽东深圳市中心夜景“不老”的都江堰统编版51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

104、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运用上述观点,结合生活事例,说明是什么力量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庄子提出了“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105、,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我国成功发射名为“悟空”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统编版52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阅读与思考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

106、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恩格斯哥白尼提出的太阳系学说在300 年间一直是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尽管有99%、99.9%、99.99%的可靠性,但毕竟是一种假说。勒维烈根据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必定存在一颗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推算出这颗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后来加勒确实发现了这颗行星,哥白尼的学说就被证实了。相关链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

107、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统编版53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阅读与思考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他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

108、的意义是一样的。”评述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在人们对事物的各种认识中,什么样的认识能够被称为真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叫陶文濬。在大学求学时期,由于深受王守仁“知是行之始”的影响,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知行”。后来,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从做事中学习真知识。有一次演讲后,有人在他征求意见的本子上写道:“先生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为知行?”他看后不但不生气,反而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后来,他还在自己的三代诗中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相关链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

109、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陶行知真理是客观的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统编版54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阅读与思考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10、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不再是真理?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这一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真理

111、只有一个,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的不同的真理。相关链接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统编版55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阅读与思考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

112、,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了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多个省市、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好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小组的工作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13、屠呦呦 青蒿 抗疟疾成药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毛泽东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统编版56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阅读与思考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有着奔月的梦想。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个梦想无法成为现实。今天,我们利用现代科技,终于把梦想变成了现实。2004年3月1日,中国启

114、动的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2007年10月,我国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未来,将运输机器人上月球建立观测点,并采集样本返回地球。整个计划将历时20年。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历时 20 年,说明了什么?中国探月工程计划完成后,我们还会继续探月吗?为什么?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

115、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

116、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统编版57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统编版58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阅读与思考 社会历史的本质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谈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

117、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随着脑的进一步的发育,脑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发育起来。正如语言的逐渐发展必然伴随有听觉器官的相应的完善化一样,脑的发育也总是伴随有所有感觉器官的完善化。史前人类的进化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

118、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统编版59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相关链接人类活动具有意识性、目的性,而人的意识更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因此,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都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理解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真谛。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实践出发,才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破解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

119、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120、。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劳动在人类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统编版60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阅读与思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早在古代社会就有了关于自然界的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总体上说来并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研究领域中去。即便像费尔巴哈这样在自然观上相当

121、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为什么人们可以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却不能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是人们

122、活动的结果,而人们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

123、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了社会历史规律长期以来未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原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 相关链接统编版61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阅读与思考唯物史观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动因,它指出: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不管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24、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宗教所描绘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有什么关系?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与实际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假如牛、马和狮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画出、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画出、塑出狮形的神像了。”费尔巴哈曾对各国信仰的神进行认真的考察,发现各国的神,无论其形象、衣着、使用的语言,还是发号施令的方式,都同那个国

125、家的现实生活极为相像,几乎是该民族现实生活的翻版。于是,他发现了一条隐藏在神圣光环背后的真理:“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恩格斯说:“宗教按它的本质来说就是抽掉人和大自然的整个内容,把它转给彼岸之神的幻影,然后彼岸之神大发慈悲,又反过来使人和大自然从它的丰富宝库中得到一点东西。”统编版62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 相关链

126、接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不同阶级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贪污腐败、拜金主义、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仍然还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

127、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许多注重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思想。如管子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决吃、统编版63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

128、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瓦特和他改良的蒸汽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

129、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穿、住、用、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统编版64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30、阅读与思考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131、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生

132、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制度、组织和设施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统编版65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

133、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列宁宣布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1852年3月,马克思在致约瑟夫魏德迈的信中说:“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就是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认识和

134、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相关链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35、。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统编版66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阅读与思考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社会历史的主体 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按照这一观点,中国历史完全是由孔孟老庄、秦皇汉武等大人物创造的。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

136、援。据统计,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累计达543万人,向前线运送1 460多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陈毅曾深情并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活跃在山东解放区的民工支前小分队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沂蒙红嫂纪念馆展区一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统

137、编版67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 相关链接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

138、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老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集体创作而成。它以恢宏的气势、高超的艺术技巧,反映了藏族发展的历史。千百年来

139、,我国藏族、蒙古族等民众世代口耳相传,保存了这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这部长篇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统编版68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经验的取得和积累,都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创造。结合以上论述,查阅相关资料,说

140、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开放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

141、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什么毛泽东特别强调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起了什么作用?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相关链接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统编版69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2018年

142、2月12日,习近平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考察时同村民们亲切交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邓小平我们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

143、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相关链接201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

144、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统编版70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习近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

145、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编版71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阅读与思考 价值与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价值。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服、房子、汽车等具有满足人们穿着、居住、出行等需要的属性,阳光、空气和水等具有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属性,文学艺术作品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属性,科学理论具有满足指导人的实践活动需要的属性。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价值选择。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

146、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人活着的意义何在?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怎样实现这些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了解价值观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价值6统编版72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 个 人 的 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爱因

147、斯坦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回报社会、满足他人的需要。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了自我的满足,换言之,就是价值的自我实现。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李保国(前左),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30多年扎根太行山区,帮助农民增收,探索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山区扶贫模式。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自觉把

148、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融为一体,放弃 国 外 优 越 条 件 回 到 祖国,带领团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南仁东(前中),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价值问题的思索。在古希腊哲学中,有许多关于知识和美德关系的见解,关于什么是幸福、公平和正义的思想。中国的先哲们则着重探讨了什么是“义”、什么是“利”、“义”和“利”的关系以及利害祸福的相互转化等。这些研究虽没有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但为人们认识价值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重要的思想资料。相关链接统编版73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价值观及

149、其导向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不同事件和行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会形成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不同认识;在政治活动中,人们会形成关于政治举措的成败功过的不同评价;在道德实践中,人们会形成关于人类言行的是非荣辱的不同认识;在科学活动中,人们会形成关于科研成果的水平高低和贡献大小的不同评价。在上述实践活动中,导致人们形成不同的认识和评价的原因是什么?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一个人具有的价值观,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

150、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相关链接某制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多年畅销不衰,很受消费者欢迎。当记者问企业的总经理有何经营秘诀时,这位总经理说:“我们秉承着一个信念:药是为患者生产的,是为人生产的,不是为利润,药品的疗效好了,企业的利润也肯定会如期而来。我们对这一点记得越牢,利润就越大。”这个企业所秉承的信念与其成功有什么关系?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

151、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选择正确,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就会遭到失败。统编版74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之分。正确的价值观,如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勤奋进取和造福人类的精神,会引导人们走美好的人生道路;错误的价值观,如自私自利、贪图享乐、消极悲观的思想观念,容易使人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潭,与平庸和苟且为伍,甚至误入歧途。为什么正确的价值观往往同光明的未来和美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错误的价值观则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

152、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不同,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等冲突时作出的选择也不同。相关链接我们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主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它强调集体利益即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

153、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它不排斥个人利益,而是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之成为推动整个国家、民族进步的动力。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编版75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阅读与思考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有志青年不畏艰险和困苦,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延安这个原本只有约3 000人的小城,从不为人知到万众瞩目,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革命圣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相关链接广大

154、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

155、的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

156、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志士和抗日青年奔赴延安统编版76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阅读与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

157、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国内有很多企业把“以客户为中心”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倡导艰苦奋斗、自我批判、开放进取、至诚守信、团队合作。正是因为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许多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品牌效应日渐凸显。为什么当年许多有志青年向往延安,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延安?为什么现在国内有很多企业会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选择?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要不断进行判断和选择。人们既要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

158、发展规律作出判断,又要进一步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后者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统编版77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159、。马克思 相关链接人的价值观念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比如“忠”,在封建社会它往往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当代中国则表现为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祖国和人民,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160、。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阅读与思考唐代诗人李约在观祈雨中写道:“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在这首诗中,为什么农民和地主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统编版78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 毛泽东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

161、高准绳。”江泽民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胡锦涛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习近平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什么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

162、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2018年8月20日,第18号台风“温比亚”过境辽宁省大连市。受其影响,停靠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六研究所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重大险情。危急关头,第七六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黄群带领多名同志组成抢险队,对试验平台进行加固作业。作业过程中,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不

163、幸被巨浪卷入海中英勇牺牲他们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黄群等同志在面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的选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统编版79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的各项工作应当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要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

164、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相关链接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无数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弘扬劳动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阅读与思考 当前,我国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这种状况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全社会应当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165、,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如果只是为自己、为家庭而活着,其意义是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为什么奋斗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为什么有些人享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还是觉得不开心、不幸福,甚至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创统编版80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阅读与思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

166、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习近平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多帮助人民做点儿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当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而美好生活必须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得到。在我们周围,许多人以不同的方式为社会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农民劳动,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工人和技术人员做工,为社会创造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167、作家、艺术家创作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企业家经营企业,促进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科研人员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相关链接学生倡议共同学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雷锋把为人民做好事看作他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一个只想着自己吃好、喝好、玩好的人会幸福吗?你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与同学分享你的认识。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所作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统编版81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阅读与思考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走不出自我狭隘天地的人,不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永远

168、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身边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是我国著名光学专家。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是个真正的好人,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一生都在办专业,一生都在培养人”。在教育学生时,马祖光总是无私地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甘于做学生成长的基石。他不慕名利,专心科研,成为学生的榜样。他常说:“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把一切献给党!”“没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事也做不成。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罢,首先一定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没

169、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事也做不成。”这句话包含了什么道理?马祖光是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相关链接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真诚地付出,忘我地投入。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是贡献个人的力量,增进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会带动个人的进步,帮助个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

170、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统编版82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阅读与思考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爱因斯坦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历史性的五连冠后,女排精神开始被人们口口相传。女排精神之所以备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种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对人产生的强

171、烈的鼓舞作用。2016年,凭着这种精神,女排再次夺回了失去12年的奥运会冠军。2019年,中国女排连克强手,取得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中国女排能够多次夺冠的原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哪些主观条件?1986年9月,中国女排第五次夺得世界冠军2016年8月,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得冠军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人的先天条件是无法改变的,后

172、天的努力却人人都能做得到,关键是看我们愿不愿做、怎样去做。在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有的人遇到它们就失去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有的人却在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中增强信统编版83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个人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过程是个人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施展自己能力的过程。一般来说,能力卓越的人,更有可能创造出卓越的人生。全面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应对不同的生活场景,解决多样的人生难

173、题,把握难得的人生机遇,从而为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各种错误思想和消极因素会对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冲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辨别是与非,排除艾青在光的赞歌中写道: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心和能力,从而越走越远。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要奋斗。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统编版84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相关

174、链接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一个人至关重要,对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员而言,更为重要。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我们应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把

175、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外界的干扰,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时刻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统编版85综合探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探究活动目标 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学会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本质及危害。探究活动建议 本探究分几个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分专题进行讨论。阅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思考

176、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查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决的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的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说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推动中国发展的历史意义。组织一次小型交流会,就当前存在的虚无历史、杜撰历史、篡改历史的现象进行评析,谈谈自己的看法。探究路径参考探究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经典论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

177、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997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发表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一文,阐发了他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独到见解。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综合探究统编版86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他援引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78、中的一段话,来充分论证和阐释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始终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阅读上述材料,谈一谈马克思阐释了哪些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哲学原理。习近平为什么高度重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当代价值?探究二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

179、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阅读上述材料,思考哪些因素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探究三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裁剪事实,曲解历史真相,消解神圣,解构崇高,反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历史研究,其实质是虚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光荣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雷锋这些英雄人物

180、的事迹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然而,近年来有的人在网上肆意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人物,其言行混淆了部分民众的视听,严重抹黑英雄人物形象,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甚至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统编版87综合探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清代龚自珍在定庵续集中写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分析肆意丑化、亵渎英雄人物等错误言行的实质。结合龚自珍的话,思考历史虚无主义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危害。探究四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

181、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阅读上述材料,与同学分享你的体会。运用习近平所阐述

182、的观点,选择一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并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董存瑞像黄继光像统编版88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理论评析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了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辩证理

183、解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关系,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统编版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文化。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认识外来文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的资源建设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84、统编版90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阅读与思考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文化”在拉丁语中是“耕作”“栽培”的意思,属于物质生产的范畴。后来,文化的内涵由对禾苗的培植和化育,逐步延伸到对人的心灵和道德情操的培植和化育,从而成为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于一体的概念。中国人所说的“文化”一词最早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主要是指人的教化与培养。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天山三江源滇池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你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85、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发展。7什么是文化统编版91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西汉刘向将“文”与“化”两个字联为一词,他在说苑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文化概念传入中国,文化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使得人们对文化概念有了诸多不同的理解。天山、三江源、滇池等自然景观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这些自然景观能不能称为文化?结

186、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一般来说,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

187、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关链接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物质方面的进步称为物质文明,精神方面的进步称为精神文明,制度方面的进步称为制度文明,生态方面的进步称为生态文明。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

188、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编版92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阅读与思考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相关链接文化的功能“文”字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周

189、易中说:“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中说:“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化”,甲骨文写作“”,左边为头朝下倒立的人,右边为头朝上站立的人,其义为变化。说文解字释为:“化,教行也。”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文化有什么功能?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推动发文化惠民工程农家书屋统编版93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创造了文化

190、,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例如,文化赏析包括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文物欣赏等,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相关链接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学习绘制京剧脸谱在俄罗斯的莫斯科,龙凤琴社的老师和学员进行琴箫合奏“丝绸之

191、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文化推动发展的体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其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的特点,彰显了文化的功能。相关链接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统编版94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阅读与思考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192、。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创立了多样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

193、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云冈石窟战国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统编版95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兰亭集序临本论语苏州园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就文学而言,先秦的诗经楚辞尚书,两汉的乐

194、府诗,东晋的田园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就艺术而言,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青铜艺术、秦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唐宋元时期的宫廷画和文人画、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等,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就哲学而言,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等诸子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元明的理学,明清的实学,等等,代表了不同时期中国先哲思考宇宙、问辩人生的思想硕果。就科技而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许多古代发明和发现早于欧洲数百年之久。我国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都取得了独特的成就。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 最先称秦

195、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1978年,他第一次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禁赞叹:“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称:“这是人类的统编版96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

196、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习近平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从公元1 世纪到18 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重要发明,共计26 项。中国的数学早于西方几百年,形成了以计算见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特点的数学理论体系。中国的天文历法以农业应用为本,对天体位置的计算十分精确,历

197、法应用的规模之广、延 相关链接财富。”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英 国 著 名 历 史 学 家 汤 因 比 认 为,在 近6 000 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 26 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为什么这些国家政要会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发出如此赞叹?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什么。秦始皇陵兵马俑统编版97第

198、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与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请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将失去精神家园。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观点二观点一续的时间之久为世界罕见。古代中国的蚕丝织物,令当时的欧洲人特别钟爱,由此带来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中国的瓷器名扬四海,在中世纪的西方比黄金还贵。中国铁器也在世界上领先了两千

199、年之久,其产量、质量都令西方称羡不已。中国的农学著作发表之早、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中国医药学自成一家,为世界瞩目。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等。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

200、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统编版98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阅读与思考有观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价值。经济上,见利思义,民生为本,损有余而补不足;政治上,为政以德,民为邦本,任人唯贤,天下为公;文化上,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因俗而治;生态上,天人一体,回归自然,崇尚自然;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智并重;外交上,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等等。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主张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当代价值。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201、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

202、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 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习近平统编版99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与思考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雕刻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刻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刻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竹雕、木雕、沙雕、冰雕、果核雕刻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竹雕沙雕冰雕 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

203、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世纪、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都体现着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查阅资料,品读老子这句话,谈谈为什么今天发展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从上述雕刻、文学等发展的事例来看,你认为该如何实现文化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

204、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统编版100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阅读与思考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相关链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

205、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奥运梦,民族

206、情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什么样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统编版101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与思考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刊发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他指出:“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查阅资料,说说“红船精神”

207、是怎么形成的,它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

208、,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毛泽东与朱德会师井冈山(油画)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统编版102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

209、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编版103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阅读与思考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210、 不同的建筑艺术、舞蹈艺术、体育运动项目、语言文字等,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古罗马斗兽场库库尔坎金字塔 天坛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杰作遍布世界各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如何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8文化具有民族性统编版104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

211、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阅读与思考 你还能说出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复活节岛国家公园,位于智利瓦尔帕莱索区以西的太平洋的复活节岛上。岛上数百尊巨石人像、至今无法破解的象形文字,为这个孤岛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

212、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代表了中国在五千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东南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阳光可以穿过阿布辛拜勒神庙六十多米长的幽深通道,照在神像上,令参观者叹为观止。统编版105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阅读与思考文化具有多样性 比较上述奥运会会徽的异同,解释它们各自的文化印记。为什么不同的奥运会承办城市设计出不同的会徽?第29届北京奥运会会徽第30届伦敦奥运会会徽第31届里约奥运会会徽“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

213、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相关链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当时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世界各国都

214、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统编版106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儒家学说曾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他著名的“单子论”产生过影响。近代欧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尔泰、歌德、雨果,都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过营养。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结合上述材料,

215、谈谈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

216、创新。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丝绸之路群雕统编版107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阅读与思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沈绣是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独特之处是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

217、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用于刺绣技法中,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典型地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结合典型事例,阐明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和天文学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筑和医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代希腊人民的哲学和艺术成就等,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纵观几千年文化发展历程,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

218、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沈绣嘉藕图(局部)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为什么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统编版108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思考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本就是整个文化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文化复

219、古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不能丢弃,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恢复“儒教”,返回孔孟之道,在全社会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四书五经就是当代文化,只要念好四书五经就能够建成文化强国。你认为上述观点存在哪些不足和局限?近代以来,对待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界曾有过两种激进的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

220、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谈谈你对鲁迅这段话的体会。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相关链接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

221、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统编版109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阅读与思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佛、道二教的思辨化哲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回归儒家原典,从儒家文本中寻找阐发“形上之道”的经典依据,为儒家建立了一个包含宇宙社会人生、贯通形上形下的庞大哲学体系。这使得理学具有思辨化、重义理的鲜明特性,大大提升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化程度。理学的产生发展

222、过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吸收、整合外来文化为我所用的能力。王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从莫斯科归国后,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为什么宋明理学提升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化程度?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王明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犯了什么错误。不要全盘西化。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毛泽东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

223、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毛泽东统编版110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

224、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阅读与思考 相关链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追求独立自强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道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学说,为中国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新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念取代了封建迷信观念,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新思想冲破了封建等级思想的束缚,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方案为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提供了新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了一套科学的

225、理论体系,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大道上。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国内许多学堂,外国许多留学生,在这期内蓬蓬勃勃发生。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

226、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统编版111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阅读与思考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0世纪初,对于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的文化界有不同的回应。其中,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自由主义胡适说:“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保守主义康有为说,“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

227、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无政府主义刘师复认为,无政府主义者“主张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统治,废绝首领及威权所附丽之机关学说也”。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

228、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9统编版112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阅读与思考为了民族复兴,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良方,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各种主张纷纷登场亮相,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反对孔教和封建纲常,对封建文化发起猛烈的冲击

229、,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联系所学历史知识,说一说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在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刊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

230、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相关链接 三民主义孙中山说:“三民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三个主义和美国大总统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层意思,完全是相通的。”你认为上述主张存在哪些问题?统编版113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阅读与思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

231、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运用所学知识,综合上述视角,进一步阐明“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道理。看一种文

232、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视角一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视角三如果抛弃优秀传统文化、割裂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迷失方向。视角二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视角四统编版114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阅读与思考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

233、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成立于1957年的乌兰牧骑是活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种小型文艺演出队。“乌兰牧骑”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阅读与思考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速,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 3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我国的文化发展不仅在国内开枝散叶,而且香飘海外。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搭载文化产业发展快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234、,国际传播能力实现了大幅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和乡村工程。发展档案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推动农村电影放映优化升级。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文化强国之路”的理解。智能书柜中

235、的图书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统编版115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阅读与思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习近平人民是文化发展

236、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国家大剧院自运营以来,常年持续不间断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助推文化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景观。国家大剧院将每年的12月22日定为“公众开放日艺术节”。每年的这一天,近万名观众在这里与高雅艺术零距离互动,与艺术大家面对面交流。徜徉其中,人们耳之所闻、目之所见,皆为艺术。国家大剧院“公众开放日艺术节”乌兰牧骑的演员们在为农牧民演奏队员迎风

237、雪、冒寒暑,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在大草原上起舞、放歌,将演出送到牧民身边,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截至2017年,乌兰牧骑已经从最初的一支9人队伍发展到75支队伍、3 000多名队员,犹如怒放的鲜花点缀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乌兰牧骑为什么得到广大农牧民的认可和赞扬?统编版116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阅读与思考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

238、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一本好书,可以记录一个时代。路遥的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描写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给中国乡村的冲击,刻画了两代农民在变革潮流中的命运沉浮,塑造了艰辛劳动和敢闯敢拼的新农民形象。这本书以人民为主角,为改革立传,为奋斗歌唱,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正如书中所说:“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结合平凡的世界和其他相关经典文化作品,分析这些

239、经典文化作品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路遥在陕北农村走访 文化单位应该怎样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周围的事例,与同学分享你的看法。统编版117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阅读与思考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

240、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博古可以通今,既然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我们就直接从古人那里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好了。观点一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他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改造世界。观点三西方

241、发达国家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我们只需要将其价值观移植过来即可。观点二统编版118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阅读与思考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座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在古代丝绸之路兴盛和繁荣发展的一千多年里,来自中国、印度、希腊以及中亚、西亚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种文化不断交流融汇,在敦煌这一丝绸之路“咽喉之地”,创造了以莫高窟佛教艺术和藏经洞文物为代表的敦煌文化艺术。那些精美的绘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那些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它们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现代世界文

242、化、艺术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相关链接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调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大力培育中国特色创新文化,增加创新自信,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的科学文化氛围。2013年以来,中央及各相关部门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助推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我国文化资源供给能力从量到质都迈上了新台阶。近年来,我国电视剧和图书产量保持全球第一,电影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结合事例谈谈:新时代我国倡导创新文化有

243、什么重要意义?谈谈你对建设文化强国的理解。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文化强国统编版119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阅读与思考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44、、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以及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具有继承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发展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

245、观念,确立起道德理想,自觉扬善抑恶、明辨荣辱。相关链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实施20多年来,以弘扬先进文化、多出优秀作品为目标,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成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示范工程、响亮品牌,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要作用。相关链接管子中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你如何理解管子的上述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

246、、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统编版120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阅读与思考近年来,我国大量文化精品走出国门,以各自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推动文明互鉴的重头戏。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登上了纽约林肯中心的舞台,演出京剧白蛇传锁麟囊,场场爆满。上海昆剧团将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搬上舞台并开启世界巡演,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此外,昆曲牡丹亭、豫剧程婴救孤、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等也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剧院演出。这些精彩演出在将中国戏曲的曼妙与华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传播开来

247、。你还知道哪些成功走出国门的文化作品?这些作品深受国外观众喜欢的原因是什么?阅读与思考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这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我们不能忘记。观点一中华文化的确在近代落后了,但我们有充足的自信,

248、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观点三中华文化的确曾经辉煌过,但近代衰落了,说明已经没有生命力了。观点二统编版121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阅读与思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

249、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活力不断迸发,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针对上述观点,谈谈你的看法。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观点一中华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

250、先进文化的自信。观点二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统编版122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探究活动目标 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继承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探究活动建议 本探究分几个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分专题进行

251、讨论。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应当采取何种态度为议题,开展讨论。组织一次小型学术交流活动,就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锺书等人如何成长为名家大师,谈谈自己的认识。探究路径参考探究一晚清时期,容闳提出:“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与此相反,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沈寿康在匡时策中说:“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

252、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都走不通。探究二 1776年,美国颁布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颁布人权宣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基本上确立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原则。但是,这些基本原则在本质上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综合探究统编版123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963年8月28日,美国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他说:“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253、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领导工人罢工后被种族主义分子刺杀,年仅39岁。马丁路德金为追求平等人权被刺杀说明了什么?查阅相关资料,说明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在今天是否真正得到了实现。探究三 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他就中国历史研究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

254、文学艺术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坚持“双百”方针是高度统一的。探究四习近平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

255、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统编版124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锺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结合以上论述,

256、谈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意义。探究五 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所以,要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武器,学懂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弄明白历史怎样走来、又怎样走下去,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

257、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样,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时代同步伐

258、,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武器,学懂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评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统编版125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发展中国特色

259、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

260、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统编版后 记普通高中教科书 思想政治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南京大学张异宾教授担任总主编,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和思想政治审议专家委员会委员及相关专家,对教科书的编写与修改完善给予了悉心指导和严格把关,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韩震教授等为教科书编写付出大量心血。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四川、宁夏、新疆、海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所)、教研室及部分学校参加教科书的试教试用,为教科书的修改完善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同时,教科书还征求了许多

261、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在此,向各位专家和教师表示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了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在组织编写、编辑加工、制作印刷以及试教试用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协助。思想政治编辑室张天宝、任海宾为全套教科书的编写修改做了大量统筹协调工作。吕旻、李宏庆为教科书设计封面,昌梦洁、胡白珂为教科书设计版式。此外,在教科书编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还有很多业界同仁和社会各界朋友都提供过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真诚希望广大师生、家长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集思广益,不断修订,使教科书趋于完善。联系方式电话:010-58758637 010-58758638电子邮箱: 编者 2019 年 12 月统编版

262、谨向为本书提供图片的单位及人士致谢新华通讯社(P5 一幅图,P22 一幅图,P24 一幅图,P25 一幅图,P50 两幅图,P51 一幅图,P55一幅图,P66一幅图,P69一幅图,P72三幅图,P75一幅图,P80一幅图,P82两幅图,P90两幅图,P93两幅图,P95一幅图,P96一幅图,P101一幅图,P104一幅图,P107一幅图,P112一幅图,P115两幅图,P116一幅图);中国新闻图片网(P92两幅图);东方IC(P4一幅图,P32一幅图,P58一幅图,P63两幅图,P66一幅图,P83一幅图,P94一幅图,P95一幅图,P99三幅图,P103两幅图,P114一幅图);视觉中国

263、(P1一幅图,P20一幅图,P32三幅图,P33一幅图,P35两幅图,P47一幅图,P80一幅图,P87两幅图,P89一幅图,P90一幅图,P94一幅图,P95一幅图,P100一幅图,P101一幅图,P103一幅图,P104两幅图);全景(P28一幅图);西安於我一个规划师眼中的西安城市变迁4景观雕塑,天津大学出版社(P106一幅图);人民教育出版社(P22一幅图,P53一幅图,P65一幅图)。统编版统编版定价:元普通高中教科书必 修 4思想政治SIXIANG ZHENGZHIPUTONG GAOZHONG JIAOKESHU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哲学与文化必 修4普 通 高 中 教 科 书绿 色 印 刷 产 品 绿 色 印 刷 产 品 定价:元思想政治必修4.indd 12020/1/10 上午11:15统编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