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形成性评价(二)(第二章)(7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21石家庄高一检测)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据此完成1、2题。1.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2.该地区可能位于()A.河西走廊B.青藏高原C.三江平原D.江南丘陵【解析】1选C,2选A。第1题,这种地貌景观分布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2、“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据此可知该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侵蚀,不是风力沉积。第2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显著;青藏高原为高寒气候,风力作用较西北地区弱;三江平原和江南丘陵为湿润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完成3、4题。3.近些年来,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A.干洁空气成分B.水汽比重C.杂质含量D.有害气体成分4.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下列措施合理的是()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大力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减少“碳”排放A.B.C.D.【解析】3选C,4选C
3、。第3题,大气由水汽、杂质和干洁空气三部分组成,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杂质含量。第4题,温室气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燃烧。向有助于减排;做法不利于经济发展;有助于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而本题要求的是“减排。”(2021张掖高一检测)中新社北京2015年11月9日电秋冬之交本是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的季节。但由于同期中国北方陆续进入供暖季,每年此时,中国北方也随之进入“雾霾季”。雾由水汽凝结形成,霾由大量PM2.5等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图中、分别代
4、表()A.太阳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反射大气辐射B.太阳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6.下列地理现象,按其内在联系的正确连线是()A.“东方的天空泛起了鱼肚白”大气的反射作用B.“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大气的吸收作用C.“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大气的保温作用D.“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大气的温室效应【解析】5选B,6选C。第5题,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
5、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从而大气增温,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因此图中为太阳辐射、为大气的削弱作用、为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第6题,“东方的天空泛起了鱼肚白”大气的散射作用;“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大气的散射作用;“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意思是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满树的枝叶已经有红有黄,体现的是晴天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水对光的反射作用。(2021德州高一检测)生物滞留池是指在低洼区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的工程设施,读某城市生物滞留池剖面示意图,完成7、8题。7.图中生物滞留池对水循环环
6、节影响最显著的是()A.降水B.水汽输送C.下渗D.径流8.推广建设生物滞留池,对城市的影响是()A.解决缺水问题B.降低地下水位C.减轻城市内涝D.消除热岛效应【解析】7选C,8选C。第7题,从剖面图可以明确看出,生物滞留池增加了水循环的下渗环节;对降水和水汽输送没什么影响;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第8题,从图文材料中可知,生物滞留池明显使得地表积水转入地下,减轻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会上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不大。据地理工作者考察,在黄海中部海面以下20米30米处,存在一个明显的温跃层(垂直方向出现突变的水层),抑制了海水的上下对流,在海底洼地的下层
7、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读图,完成9、10题。9.黄海温跃层表现最明显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0.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B.洋流C.盐度D.海陆位置【解析】9选B,10选A。第9题,从图可以看出,上下层海水温度差异最大是在夏季,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结合材料中温跃层的概念可知,此季节存在一个明显的温跃层,相比于夏季而言,其他季节温跃层表现并不明显。第10题,读图可知,自冬季到夏季,黄海海域表层水温升高,而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总体北移,黄河海域太阳辐射增强,表层海水接受太阳辐射量增多,水温升高;自夏季到冬季,黄海海域表层水温降低,而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总
8、体南移,黄河海域太阳辐射减弱,表层海水接受太阳辐射量减少,水温降低;同时,图中信息显示,黄海海域水温总体底层变化幅度较小,其原因在于随着深度的增加,太阳辐射大大减弱,底层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相对于表层较小,水温季节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综上分析可知,太阳辐射是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而洋流、盐度、海陆位置等均不是影响黄海海域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2021江门高一检测)“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钱塘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据此完成11、12题。11.钱塘江大潮属于()A.潮汐B.波浪C.洋流D.风暴潮12.有关
9、钱塘潮叙述错误的是()A.是一种旅游资源B.有时会造成灾害C.一天只发电两次D.农历初一出现大潮【解析】11选A,12选C。第1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钱塘江大潮是因为受到地球和太阳的引力潮形成的潮汐现象。第1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每年农历8月18前后的天文大潮,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观潮,因此是一种旅游资源;但是也可能会对人们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是一种自然灾害;地球自转一天海水涨潮落潮各两次,涨潮和落潮都可发电,因此利用它一天可发4次电;月球的公转周期为1月,故每月出现两次大潮时,分别在农历初一、十五前后。(2021宁德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红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3
10、、14题。13.图中甲、乙、丙分别对应()A.水稻土、黑土、红壤B.红壤、水稻土、黑土C.黑土、水稻土、红壤D.红壤、黑土、水稻土14.关于土壤透水性的比较()A.甲最好B.乙最好C.丙最好D.三者一样【解析】13选C,14选A。第13题,依据图例可以看出,丙土壤矿物质比重高,有机质很少,土壤贫瘠,可能是红壤;甲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是黑土;乙土壤介于甲、丙之间,且水分含量较高,可能是水稻土。第14题,由上题可知,丙为红壤,红壤的特征是酸粘贫,透水性较差;乙为水稻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土壤中空气含量最少,水稻土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最差;甲为黑土,土壤中空气含量最高,因此土壤透水
11、性最好。表层土壤水分会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表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约300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复的植被。完成15、16题。月份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表层土壤水分(m3m-3)0.0480.0470.0160.0200.0760.0640.05115.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明显大于支出月份是()A.6月B.7月C.8月D.10月16.与其它时间相比较,该区域7、8月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强度大,地表冲刷力强烈B.植物蒸腾强,表土水分渗漏多C.降水量较小,雨水补给量微弱D.地面蒸发强,表土水分渗漏少【解析】15选C,
12、16选B。第15题,读表可知,选项4个月份中,相比于上一个月而言,6、7、10月表层水分均下降,表明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小于支出,只有8月表层水分上升,表明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第16题,黄土高原属季风气候,7、8月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前期土壤缺水,因此下渗到深层土壤的水分较多,表土水分渗漏多。同时,随着气温的回升,尤其是植被的旺盛生长,植物蒸腾量大增,从而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由于表土水分渗漏多,所以地表径流较小,地表冲刷力不是很强。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2021盐城高一检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在极度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湖泊和河床上,经常形成一些裂隙,盛行风沿着裂
13、隙使其变得越来越大,导致地面形成很多不规则的土墩(垄)和浅沟槽。其中,甘肃省西部的敦煌市雅丹地貌发育典型,盛行风以西北风为主。下面图1为雅丹地貌景观图,图2为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1)说明敦煌雅丹地貌发育典型的气候条件。(2)结合图2,描述敦煌雅丹地貌的发育过程。(3)推测敦煌雅丹地貌中垄、槽的延伸方向,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在极度干旱地区的河床和湖泊上形成的,说明该地形成雅丹地貌必须具备干旱的气候条件。在河床和湖泊上形成有裂隙,裂隙在风力作用下,侵蚀形成雅丹地貌,说明风力是其形成的动力条件。敦煌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河床多裂隙,敦煌冬春西北风风力强劲,有利于
14、雅丹地貌形成。第(2)题,敦煌雅丹地貌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消亡期四个时期,要根据图示进行描述。在幼年时期,地表由于气候干燥,多裂隙,而青年时期沿着盛行风风向形成多条沟槽,且进一步加宽加深,垄沟相间分布。到了壮年期,在垂直于垄槽走向的方向上,产生了切割沟槽,形成了土墩塔状雅丹地貌发育成熟。随着外力侵蚀作用进一步加强,大部分雅丹地貌坍塌,不复存在,形成戈壁,雅丹地貌基本消亡。第(3)题,垄槽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其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敦煌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干涸的湖底在盛行风吹拂侵蚀下,岩性疏松的被侵蚀掉,而岩性硬实的被保留下来,形成垄、槽的伸展方向与风向一致,所以垄槽走向为西北-东
15、南方向。答案:(1)气候干旱,地表干燥;多大风天气,风力对地表侵蚀作用强。(2)幼年期,地表因为干燥产生较多的裂隙;青年期,受定向强风的吹拂侵蚀,沟槽加宽加深,形成垄沟相间分布的景观;壮年期,纵向切割沟槽,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消亡期,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3)西北东南方向。干涸的湖底或河床在盛行风的吹拂侵蚀下,岩性疏松的被侵蚀掉(或岩性硬实的被保留下来),从而使得垄、槽的伸展方向与风向一致。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20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和国际大都市,热岛效应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图示为北京热岛强度四
16、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注:热岛强度即某时刻中心城区气温与郊区气温差。)(1)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烟尘越来越多,这种由颗粒物引起的地面冷却作用因为类似于遮阳伞,故称为“阳伞效应”。请运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分析这种冷却作用。(2)说明北京市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并分析其成因。(3)部分城市在郊区建设人工生态林,试分析此举的意义。【解析】第(1)题,烟尘多,烟尘中的颗粒物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另外,颗粒物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云、雾的增多,使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加,同样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地面的温度降低。起到“阳伞作用
17、”。第(2)题,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寒冷,需要供暖,市区人口稠密,火电厂燃煤量大,供暖释放的热量多,导致北京城郊间的温差达到一年中的最大,所以冬季热岛效应最强。第(3)题,建设城市生态林,不单可以发挥生态林的生态效应,减少风沙对城市的侵袭、调节气候、绿化和美化环境等,还可以阻挡热岛效应时,由于郊区气温低气压高,从郊区流回城市带来的污染物,降低对城市的污染。答案:(1)颗粒物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颗粒物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云、雾的增多,使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加,同样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地面的温度降低。(2)冬季北京
18、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冬季市区供暖释放的热量多,导致城郊间的温差最大,热岛效应最强。(3)城郊生态林可以减少风沙对城市的侵袭;避免郊区工厂的污染物带入城市。19.(2021江门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材料二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图。(1)我国该地区河流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该区域的主要地貌有_、_、_。(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过程。【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地处内陆地区,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河流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
19、是陆地内循环;该区域因位于河流流经,有流水地貌;因有沙漠分布,形成风沙地貌;海拔4 000m以上有冰川作用,形成冰川地貌。第(2)题, 据材料可知,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所经过的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据此分析海拔4 000米以上的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或外力破坏)变成碎石,再经过河流搬运到河流下游,到达地形平缓处,河流流速变慢,玉石发生沉积,所以在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答案:(1)陆地内循环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
20、(乙处)沉积。2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指出A、B两地自然植被类型的名称,并分析这两个自然植被类型在美国西部分布狭窄的原因。(2)简析美国西部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3)分析美国大陆中部草原地带、东部森林地带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多少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解析】第(1)题,图中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为地中海气候,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所以A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AB两处大陆西岸的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使这两个自然植被类型仅分布在山脉西侧。第(2)题,该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
21、故地震多发。第(3)题,中部草原地带因为草原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与草本植物丰歉程度有关,降水多的地方,草木生长茂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所以自西向东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东部森林地区因为美国南部气温高、降水多,有机质的分解、淋失也增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会降低,自南向北有机质含量增加。答案:(1)A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原因:大陆西岸的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使这两个自然植被类型仅分布在山脉西侧。(2)该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故地震多发。(3)中部草原地带自西向东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因为草原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与草本植物丰歉程度有关,降水多的地方,草木生长茂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东部森林地区自南向北有机质含量增加。因为美国南部气温高、降水多,有机质的分解、淋失也增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会降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