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聊城一中新校区2017级高三下学期周中练4月8日 生物周中练(一)试题一、选择题1.人胰岛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列关于此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一个人的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不同,所以它们分泌的激素不同B. 胰岛B细胞在加工、运输和分泌胰岛素的过程中,参与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C. 胰岛B细胞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细胞膜和核膜D. 胰岛B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
2、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多肽,然后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以“出芽”形式形成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到达高尔基体,并实现膜融合。在此时,对蛋白质进一步修饰加工,然后再形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再次实现膜融合,并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详解】A、同一个人的不同体细胞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所以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A错误;B、核糖体只参与氨基酸的脱水缩合,不参与加工、运输和分泌蛋白的过程,B错误;C、胰岛B细胞中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溶酶体,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C正
3、确;D、胰岛B细胞高度分化,不能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2.细胞与周围环境时刻进行物质交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短期被水淹的农田因为作物的根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呼吸,从而导致不能再吸收无机盐B.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失水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同时其吸水能力也逐渐下降C. 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和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都需要载体和ATPD. 同一种物质出入同一个细胞的方式可能不相同,例如神经元细胞吸收和排出K+【答案】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能产生ATP。细胞液的浓度越大,细胞的吸水
4、能力越强。逆浓度梯度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顺浓度梯度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详解】A、被水淹的农田因为作物的根部缺氧,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所以还可以吸收无机盐,A错误;B、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与其细胞液浓度成正比,因为植物细胞在失水过程中细胞液浓度是逐渐变大的,所以细胞的吸水能力也是逐渐增强的,B错误;C、淋巴因子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都是胞吐,需要消耗ATP但不需要载体,C错误;D、K+在神经元细胞内的浓度远远大于细胞外,所以K+运出神经元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但运入神经元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即K+出入神经元细胞的方式不同,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
5、胞的方式和条件,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尤其是对特例的识记能力。3.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癌变和正常分化过程中细胞的DNA都发生了改变B. 衰老是多细胞生物体的正常现象,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C. 分化、衰老和癌变的细胞都发生了形态结构的改变D. 正常情况下,机体可以使衰老、癌变的细胞凋亡从而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均是通过细胞凋
6、亡完成的。2、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正常分化过程中细胞的DNA未发生改变,癌变的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A错误;B、衰老是多细胞生物体的正常现象,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B正确;C、分化、衰老和癌变的细胞都发生
7、了形态结构的改变,C正确;D、正常情况下,机体可以使衰老、癌变的细胞凋亡从而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4.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美的三位科学家,理由是他们发现了“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这些研究对于许多疾病来说至关重要,例如,在肿瘤中,氧气调节机制被用来刺激血管的形成和重塑代谢,以有效地增殖癌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8、 )A. 氧气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B. 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相同C. 血管的形成与细胞分化有关,该过程通常不会产生新的蛋白质D. 通过调节氧感知机制,可用于癌症等疾病的治疗【答案】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H,同时合成少量ATP,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H,同时合成少量ATP,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合成大量ATP,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详解】A、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
9、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A错误;B、有氧呼吸可分为三个阶段,氧气和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而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C、血管的形成与细胞分化有关,该过程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会产生新的蛋白质,C错误;D、根据题意,氧气调节机制可被用来刺激血管形成和重塑代谢,以有效地增殖癌细胞,因此人们可以干预癌细胞的氧调节机制,进行癌症的治疗,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运输方式、有氧呼吸过程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识记所学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5.如图是某哺乳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相关示意图(图中只显示一对同源染色体)。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相
10、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l产生异常配子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B. 图l中的与正常配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后发育成的个体产生的配子均为异常的C. 图2中甲乙的变化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一着丝粒连接的染色单体基因型相同D. 若图2甲细胞经分裂产生了基因型为AB的精细胞,则另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分离,形成的配子中不含同源染色体,若配子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应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详解】A、图l中配子、存在同源染色体,配子、没有相应的染色体,应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而是
11、进入了同一个子细胞中,A错误;B、图l中的比正常配子多一条染色体,它与正常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也多一条染色体,即三体,该三体产生的配子中一半是异常的,B错误;C、图2中甲乙的变化是指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错误;D、图2甲细胞经分裂产生了基因型为AB的精细胞,而甲细胞中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说明该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另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分裂异常的原因,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
12、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6.下列关于基因及其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B. 基因表达的场所是核糖体,它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C. 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不同的肽链D. tRNA是运载氨基酸的工具,一种氨基酸只能由一种tRNA携带【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一种性状可能会由多个基因控制,或一个基因可能会控制多个性状,基因的表达具有多样性。【详解】A、一个基因可以决定一种性状,也可以由多个基因决定一种性状,A正确;B、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
13、过程,其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翻译在核糖体中进行,B错误;C、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C错误;D、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携带,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以及基因表达的过程,要求考生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7.如图为某作物新品种的育种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获得新品种的过程所运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B. 过程育种方式的优点是缩短了育种年限C. 过程不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E幼苗D. 图中育种过程中基因重组只发生在过程中【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过程为杂交,过程为自交
14、,过程为减数分裂,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为植物组织培养并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可育植株。【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过程获得新品种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B、过程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缩短了育种年限,B正确;C、E幼苗由花药离体培养得来,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可育植株,C错误;D、花药中的花粉是减数分裂产生的,所以过程可发生基因重组,过程也存在减数分裂,可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8.人群中A遗传病和B遗传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已知A、B遗传病致病基
15、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只患A遗传病的女儿和一个只患B遗传病的儿子,已知此家庭中丈夫体内不含B遗传病致病基因。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控制A遗传病和B遗传病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 A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病的概率基本相等C. 该对夫妇再生育一个儿子既患A遗传病又患B遗传病的概率为1/16D. 患B遗传病儿子的致病基因来自其外祖母或外祖父【答案】C【解析】【分析】判断遗传病类型的口诀为“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所以可判断A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若为隐性遗传,且亲本只有一方携带致病基因,可判断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16、。【详解】A、因为该对夫妇都正常,但生有一个只患A遗传病的女儿和一个只患B遗传病的儿子,所以这两种遗传病都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患A遗传病女儿的父亲正常,所以该遗传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该家庭中丈夫不含B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所以B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所以控制两种遗传病的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由于A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病的概率基本相等,B正确;C、该对夫妇是A遗传病的携带者,所以它们再生育孩子患A遗传病的概率为1/4;该对夫妇的妻子是B遗传病的携带者,丈夫无致病基因,所以再生育一
17、个儿子患B遗传病的概率是1/2,故这对夫妇生育一个儿子既患A遗传病又患B遗传病的概率为1/41/2=1/8,C错误;D、该家庭中患B遗传病的儿子的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而他母亲的致病基因来自其外祖父或外祖母,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自由组合定律应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题干信息绘制遗传系谱图并能据此推断出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9.正常人感染病毒后可引起发热,下图是发热机理的一种假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机体可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的方式散热B. 人体发烧,体温持续39 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 若同
18、种病毒第二次入侵,产生的症状可能较轻D. 利用此原理制备药物使调定点下降,可使高烧患者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答案】B【解析】【分析】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在寒冷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产热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正常。皮肤是与体温调节相关的重要器官,其中血管舒张调节是为了增加散热量,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散热量。产热量=散热量,体温恒定。【详解】A、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有利于增加体表的血流量,是机体常见的散热方式,A正确;B、人体体温恒定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C、同种病毒第二次
19、入侵时,因为机体内可能存在能特异性识别这种病毒的记忆细胞,其可以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并快速阻止病毒的入侵,故产生的症状可能较轻,C正确;D、据图可知,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原因是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升高,故用药物降低体温调定点可以用来治疗高烧,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机体体温调节和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10.驱蚊香草为常用绿化及驱蚊的优良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对驱蚊香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实验中各实验组
20、将健壮饱满的驱蚊香草种子放在不同浓度NAA溶液中浸泡3 h,而后取出各组种子并放于25 恒温箱中,培养至第3天和第7天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的实验结果不仅受NAA浓度的影响,还受培养时间的影响B. 第3天时NAA促进驱蚊香草种子萌发最适浓度是05 mg/LC. 第3天和第7天的实验结果都能说明N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 NAA的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培养温度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由图可知,无论是3天的检测结果还是7天的检测结果,随NAA溶液浓度的增加,均是先表现了促进发芽,然后表现了抑制发芽
21、,所以均能体现两重性。【详解】A、从第3天或第7天的实验结果均可看出,NAA的浓度不同导致种子的发芽率不同,所以NAA的浓度可以影响实验结果,第3天和第7天的实验结果相比,说明培养时间也可以影响实验结果,A正确;B、第3天时虽然05 mg/L的NAA在图中的实验结果中促进种子萌发效果最强,但不能判断该浓度就是促进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B错误;C、无论是第3天还是第7天的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既有发芽率高于对照组的也有发芽率低于对照组的,所以能说明N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D、不同组别间的NAA浓度不同,所以NAA的浓度属于该实验的自变量,不同组别的培养温度都是25 ,所以培养温度属于该实
22、验的无关变量,D正确。故选B。【点睛】理解两重性以及最适浓度时促进效果最好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是某田鼠种群t年与t+1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外界环境条件基本不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t2年结束时该种群的数量最大B. 在t2t3时间段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C.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二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大,得到的结果比实际数值偏小【答案】A【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种群t年与t+1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该比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反之,则种群数量增加。由图可知,t2年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增加
23、,t2年后,种群数量开始减少。【详解】AB、因为该坐标图中纵坐标的含义是t年与t+1年种群数量的比值,所以当该比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该比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不变,当该比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所以在t2年结束时该种群的数量最大,此后种群数量逐渐减少,A正确;B错误;C、在t1时刻该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所以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时,第一次被捕捉的动物被标记释放后,第二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大,即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计算公式为: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
24、可知得到的调查值要比实际数值偏大,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知识,看准纵坐标的含义是准确解题的关键。12.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B. 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C. 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D. 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
25、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蚂蚁用触角拍打
26、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了一定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B、“蜜露”属于蚜虫的粪便,其中含有的能量不属于蚜虫的同化量,B错误;C、据题干信息,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可以在蚜虫间传递,也可以在蚜虫与蚂蚁间传递,C正确;D、据题干信息,蚂蚁和蚜虫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13.下列各曲线图表示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各种因素对酵母菌产生酒精速率(V)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性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27、果酒制作时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的原理。如果溶氧量越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只产生CO2和H2O,不产生C2H5OH,A错误;由于pH可以影响酶活性,每种酶有一个最适PH,高于或低于该PH,酶活性下降,所以B中曲线应该先上升,再下降,B错误;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对酶活性有提高作用,超过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C正确;酵母菌酿酒初期,进行有氧呼吸,繁殖后代,然后进行无氧呼吸,发酵后期由于产物积累,影响酒精发酵,所以曲线是先从0点开始上升,再下降,D错误。14.下列关于胚胎移植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应用胚胎移植可大大缩短受体本身的繁殖周期B. 应用胚胎移植可以减少优良种畜的引进,丰富品种
28、资源C. 胚胎移植技术在人类目前主要应用于解决某些不孕症者的生育问题D. 胚胎移植可充分发挥优良母牛的繁殖潜力,相同时间内可得到较多的良种牛犊【答案】A【解析】【分析】胚胎移植的意义:加速育种工作和品种改良;大量节省购买种畜的费用;一胎多产;保存品种资源和濒危物种;可充分发挥优秀个体的繁殖潜力(缩短繁殖周期,增加一生繁殖的后代数量)。【详解】胚胎移植可缩短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充分发挥优秀个体的繁殖潜力,但不能缩短受体本身的繁殖周期,A错误;应用胚胎移植可以代替种畜的引进,丰富品种资源,B正确;胚胎移植技术除了快速繁育良种家畜外,还可用于克隆哺乳动物,培育转基因动物,保存珍稀哺乳动物,保护生物多
29、样性,克服人类不孕等,C正确;给受体母牛植入多个胚胎,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提高生产能力,D正确。故选A。二、选择题15.下图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中无aB. c3处不仅能产生氧气,还可以产生ATPC. 葡萄糖在d被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只有部分用于合成ATPD. 在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f和h的面积变小,i的面积变大【答案】AB【解析】【分析】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不包括核糖体和中心体两种细胞器。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核膜,b是细胞器膜,i是细胞膜,f是内质网,g是囊泡,h是高尔基体。e是叶绿体,d是线粒体。【
30、详解】A、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从图中可以看出,b属于细胞器膜,f能合成性激素,则f为内质网膜,从fghgi可知该过程属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过程,所以i为细胞膜,则a为核膜,原核细胞中无核膜,A正确;B、从c3处的变化可知,c3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是光反应的场所,光反应过程不仅能产生O2,而且还能产生ATP,B正确;C、d为线粒体膜,葡萄糖氧化分解的第一步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C错误;D、在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f内质网的膜面积变小,h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不变,i细胞膜的面积变大,D错误。故选AB。【点睛】本题以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图为载体,考查了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生物
31、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分析题图;能够以分泌蛋白形成的过程为突破口确定各结构名称,难度适中。16.如图是某植物根尖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不同部位的细胞,、表示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之后细胞体积增大,与之前的细胞相比,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变强B. a、b、c细胞中的核酸均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不完全相同C. 过程为细胞分裂,、过程为细胞分化D. 、中能产生ATP的结构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答案】C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表示细胞分裂过程,表示细胞分化过程,该过程中细胞数目不变,但细胞的种类增多;a是分生区,b是伸长区,c是成熟区。【详解】A、
32、过程之后细胞体积增大,与之前的细胞相比相对表面积减小,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变弱,A错误;B、b、c细胞中DNA的种类不变,但随着细胞分化,基因会选择性表达,RNA的种类发生改变,蛋白质的种类不完全相同,a过程为细胞分裂,该过程中DNA不变,B错误;C、过程为细胞分裂,细胞数量增加,细胞形态不变,、过程为细胞分化,细胞形态改变,但数量不变,C正确;D、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产生ATP的结构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正确。故选CD。【点睛】本题考查考生能根据图示判断细胞分裂、分化的过程,掌握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理解分裂和分化的区别是解题的关键。17.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赫尔希
33、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由于噬菌体不能独立生活,所以标记噬菌体时应先标记噬菌体宿主细胞大肠杆菌B. 实验1的结果是只有上清液a有放射性,沉淀物b中无放射性C. 如果实验2的混合培养时间太长或太短,则沉淀物d的放射性会降低D. 该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上清液a中放射性
34、较强,沉淀物b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用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上清液c中放射性较低,沉淀物d中放射性较高。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详解】A、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不能独立生活,所以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先标记噬菌体的宿主细胞,即大肠杆菌,A正确;B、由于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故实验1的结果是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沉淀物中也会有少量放射性,B错误;C、实验2中的噬菌体被标记的是DNA,如果混合培养时间太短,则一些被标记的DNA没有侵入细菌,如果
35、保温时间太长,则一些子代含放射性的噬菌体因大肠杆菌裂解而释放出来,都会导致沉淀物d的放射性降低,C正确;D、本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中。18.大肠杆菌在含有乳糖的培养基上生长时,能够合成与乳糖代谢有关的酶,而在不含乳糖的培养基上生长时,这种酶则不能生成。下图是大肠杆菌细胞内乳糖代谢酶的合成机制。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的操纵子是一段具有特异性的DNA序列,其碱基序列不用于编码蛋
36、白质B. 上述过程说明大肠杆菌的细胞中也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 乳糖通过改变抑制蛋白的空间结构,诱导乳糖代谢酶的合成D. 乳糖通过调节乳糖代谢酶的活性,使大肠杆菌能够利用环境中的乳糖【答案】ABC【解析】【分析】由图甲可知,在缺乏乳糖时,调节基因表达形成有活性的抑制蛋白,与操纵子结合,阻止RNA聚合酶在基因的移动,从而阻止基因的转录过程。当环境中存在乳糖时,乳糖与调节基因表达的抑制蛋白结合,使其失去活性,则RNA聚合酶可以催化基因的转录过程,使基因表达并形成与乳糖代谢有关的酶。【详解】A、据图甲分析,操纵子位于启动子和构造基因之间,能够与有活性的抑制蛋白结合,用于阻断RNA聚合酶在DNA分子
37、上的移动,由此可推知操纵子是一段具有特异性的DNA序列,不能编码蛋白质,A正确;B、根据题意,大肠杆菌在有乳糖的培养基上才合成乳糖代谢酶,这说明相关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B正确;C、分析图乙可知,当乳糖与抑制蛋白结合后使其空间结构改变进而失去活性,导致抑制蛋白无法与操纵子结合,不能阻断乳糖代谢酶的合成,C正确;D、乳糖对乳糖代谢酶活性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ABC。【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要求要生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能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相关选项。19.蓝藻暴发导致的水华现象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蓝藻分泌的毒素会引起水生动物的死亡。如图是研究者调查并分析
38、了某水体中影响蓝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子后所建立的概念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N、P可以构成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核酸、脂肪等物质B. 图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鲢鱼、鳙鱼和浮游动物C. 蓝藻暴发后,可通过投入适量的银鱼来治理D. 蓝藻分泌的毒素引起水生动物死亡,进一步加剧水体的污染,该过程为正反馈调节【答案】BD【解析】【分析】图示表示了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N、P含量增加可促进藻类的繁殖,使藻类的生物量增加,鲢鱼、鳙鱼与浮游动物可抑制藻类的生物量,鲢鱼、鳙鱼和银鱼可抑制浮游动物的数量。【详解】A、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A错误;B、图中蓝藻属于第一营养级,鲢鱼、
39、鳙鱼和浮游动物可以抑制蓝藻数量的增长,说明其能以蓝藻为食物,则第二营养级生物有鲢鱼、鳙鱼和浮游动物,B正确;C、由图可知,鲢鱼、鳙鱼和浮游动物以蓝藻为食,但银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故不能通过投放银鱼来治理蓝藻暴发,C错误;D、蓝藻分泌的毒素引起水生动物死亡,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又会导致水体污染加剧,这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BD。【点睛】本题考查营养级的判断、生物的种间关系和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示,能准确判断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20.下图为细胞融合的简略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如果a和b分别是白菜和甘蓝的体细胞,则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这两种细胞B.
40、如果d经分裂分化形成的是有性杂交后代,则a和b融合形成c的过程是受精作用C. 如果培养d可得到单克隆抗体,则细胞d既能无限增殖也能产生抗体D. 将d培养成体细胞杂交植株的过程可以说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答案】ABCD【解析】【分析】图示为细胞融合的过程和应用,若是植物细胞融合,应先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ab细胞融合形成c,d细胞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特性。植物体细胞杂交要进行原生质体的融合,再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进行动物细胞融合,再克隆化培养获得单克隆抗体。若为有性杂交,则ab为精卵细胞的受精过程。【详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需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
41、植物细胞,以除去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A正确;B、有性杂交后代是受精卵发育形成的个体,精子和卵细胞融合的过程是受精作用,B正确;C、单克隆抗体是由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的杂交瘤细胞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能分泌抗体又能无限增殖,C正确;D、将植物细胞培养成植株的过程可以说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正确。故选ABCD。【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有性杂交等知识,要求考生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和有性杂交的区别;识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及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三、非选择题21.科研人员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夏腊梅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实验将长势相同的夏腊梅分为3组,每组3盆
42、,进行不同的处理,即全光照(不盖遮阳网)下为高光强(HL),1层遮阳网下为中等光强(ML,光照强度约为全光照的50%),2层遮阳网下为低光强(LL,光照强度约为全光照的10%),光处理期间均为自然光照,光处理棚与外界环境通风良好,下表为测定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时对应的各组数据(气孔阻力越大,气孔导度越小)。回答下列相关问题。光处理最大净光合速率mol/(m2s)呼吸速率mol/(m2s)气孔阻力(m2s)/mol光合有效辐射mol/(m2s)HL4.751.2621.051 115503 aML6.280.8312.22553266 bLL3.840.5932.7411445 c(1)夏腊梅在最大
43、净光合速率时,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H的具体场所有_,此时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来源有_。(2)光处理HL组的光合有效辐射高于ML组,但是最大净光合速率却低于ML组,据表分析原因(说出其中两点)_; _。(3)该实验中每种光照强度处理设置3盆夏腊梅,遵循的是_原则。科研人员推测ML组最大净光合速率大于HL组,可能是适当遮光提高了夏腊梅的叶绿素的含量,请据你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来探究科研人员的推测是否正确(简述实验过程即可)_。【答案】 (1). 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 (2). 线粒体释放和外界环境吸收(或细胞呼吸产生和外界环境) (3). HL的呼吸速率大于ML组,从而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
44、 (4). HL组的气孔阻力大于ML组,外界环境中的CO2进入叶肉细胞的量少,导致光合速率下降,从而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 (5). 平行重复 (6). 分别取HL和ML组生长在相同位置的等质量的叶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比较两组滤纸条上两条叶绿素色素带的宽度(或颜色深浅)【解析】【详解】(1)夏腊梅在最大净光合速率时,叶肉细胞既存在光合作用也存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生H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呼吸作用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因此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来源有线粒体呼吸释放和从外界环境中吸收。(2)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分析表中数
45、据,HL组的呼吸速率大于ML组,可能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分析两组的气孔导度,HL组的气孔阻力大于ML组,则其气孔开放程度低于ML组,外界环境中的CO2进入叶肉细胞的量少,为暗反应提供的原料少,暗反应速率降低,从而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3)该实验中每种光照强度处理设置3盆夏腊梅遵循的是平行重复原则。比较HL和ML两组叶绿素含量的多少,选取两组相等质量的叶片,叶片的生长部位相同,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比较两组滤纸条上叶绿素的两条色素带的宽度或者颜色深浅。22.图甲为某鱼塘能量流动图(c、d、f为不同鱼种,能量单位是Jm-2a-1)。图乙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该鱼塘小鱼种群密度增长影响的实
46、验结果。据图回答: (1)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保留一位小数)。(2)由图乙可知,在30 时,小鱼种群数量呈“_ ”型增长,第15天左右达到_。实验结果表明_是获得较大种群数量的良好温度。(3)如果市场行情有较大变化,中鱼d经济价值剧增,若要使鱼塘获得较大的经济价值,其措施是_。【答案】 (1). 198 (2). S (3). K值 (4). 20 (5). 减少大鱼f的数量【解析】【分析】分析图甲,浮游植物为第一营养级,浮游动物a和b为第二营养级,小鱼c和中鱼d为第三营养级。中鱼d和小鱼c都捕食浮游动物a,同时中鱼d也捕食小鱼c,两者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由图乙可知
47、,不同温度对小鱼种群密度的影响不同。10 时种群密度的最大值最小,其次是30 时种群密度约在第15天左右达到最大值,20 时种群密度在培养的时间内还没有达到最大值。【详解】(1)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l00=(3700+4200)40000l00=198。(2)由图乙可知,在30 时小鱼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为“S”型增长,第15天左右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由实验结果可知20 时在培养的时间内种群密度还没有达到最大值,即达到种群密度最大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是获得较大种群数量的良好温度。(3)根据市场行情,中鱼d经济价值剧增,若要使鱼塘获
48、得较大收益,即增加中鱼d的产量,可通过减少大鱼f的数量(减少中鱼d的天敌),并增加浮游植物的数量以增加浮游动物的数量来实现。【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3.某昆虫有多对相对性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现让此昆虫的一只纯合灰身红眼雌性与一只纯合黑身白眼雄性进行杂交,子一代雌雄个体均为灰身红眼,子一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二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红眼雌性黑身红眼雌性灰身红眼雄性灰身白眼雄性黑身红眼雄性黑身白眼雄性=623311。控制体色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眼色的基因用B、b表示,回答下列问题:(1
49、)此昆虫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依据是_。(2)此昆虫控制体色的基因与控制眼色的基因的遗传_(填是或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3)选择题干中子二代中灰身红眼雌性个体与灰身红眼雄性个体进行交配,则子三代中黑身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是_。(4)若实验中发现纯合红眼雌性个体与纯合白眼雄性个体杂交,子代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性个体,研究发现这只白眼雌性个体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其原因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缺失或_;如要通过杂交实验进一步判断这只白眼雌性个体出现的原因(已知此昆虫体内缺乏眼色基因无法存活),则实验思路是:_。预期结果及结论是:_。【答案】 (1). X (2). 子二代中雌性全为红眼,雄性
50、中红眼白眼=11,出现眼色与性别关联的现象 (3). 是 (4). 子二代中灰身黑身=31,红眼白眼=31,同时分析两对性状遗传时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或:子二代中,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身白眼=9331) (5). 1/72 (6). 基因突变 (7). 让这只白眼雌性个体与红眼雄性个体杂交,观察后代雌雄性别比例及眼色情况 (8). 若子代个体中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且雌性雄性=11,则为基因突变所致;若子代个体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且雌性雄性=21,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一只纯合灰身红眼雌性与一只纯合黑身白眼雄性进行杂交,子一代雌雄个
51、体均为灰身红眼,说明灰身、红眼为显性性状。子一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二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红眼雌性黑身红眼雌性灰身红眼雄性灰身白眼雄性黑身红眼雄性黑身白眼雄性=623311,F2中无论雌雄均为灰身黑身=31,说明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2中雌性均为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控制体色的基因与控制眼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解】(1)分析题意可知,此昆虫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子二代中雌性全为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出现眼色与性别关联的现象。(2)由于子二代中灰身黑身=31,红眼白眼=31,同时分析两对性状遗传
52、时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或:子二代中,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身白眼=9331),故此昆虫控制体色的基因与控制眼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据题意可知,子二代中灰身红眼雌性个体与灰身红眼雄性个体进行交配,使用“先拆分再组合”的解题策略。灰身雌性基因型是1/3AA,2/3Aa,灰身雄性基因型也是1/3AA,2/3Aa,棋盘法表示如下:红眼雌性基因型是1/2XBXB,1/2XBXb,红眼雄性基因型是XBY,棋盘法表示如下:组合在一起,子三代黑身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是1/91/8=1/72。(4)若实验中发现纯合红眼雌性个体与纯合白眼雄性个体杂交,子代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性个体,研
53、究发现这只白眼雌性个体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其原因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基因突变所致。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则白眼雌性的基因型为XbX0,若为基因突变,则白眼雌性的基因型为XbXb。为进一步判断这只白眼雌性个体出现的原因,可让这只白眼雌性个体与红眼雄性(XBY)个体杂交,观察后代雌雄性别比例及眼色情况。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XbXbXBY杂交的子代个体中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且雌性雄性=11;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XbX0XBY杂交的子代个体雌性(XBX0、XBXb)全为红眼,由于X0Y死亡,所以雄性全为白眼(XbY),且雌性雄性=21。【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以及变异类
54、型的判断,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计算能力。24.干扰素是动物体内的一种蛋白质,可用于治疗病毒的感染和癌症,但在体外保存相当困难,若使其分子上的一个半胱氨酸变成丝氨酸,则在-70 的条件下可以保存半年。某科研小组欲用大肠杆菌生产干扰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从上述资料可知,要使干扰素在体外保存时间延长,需要对蛋白质_进行改造,然后据其序列推测出相应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但是可能会设计出多种脱氧核苷酸序列,这是因为_。(2)对人工合成改造后的干扰素基因可以采用_技术进行扩增,操作过程中将模板DNA加热至9095 的目的是_。(3)将改造好的干扰素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还需要载体,载体必须具备_
55、(至少答出两点)等特点,导入前需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目的是_。(4)在生产蛋白质方面,与基因工程相比,蛋白质工程的优点是_。【答案】 (1). 氨基酸 (2).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存在多种密码子决定同一种氨基酸的现象) (3). PCR (4). 将双链DNA解旋为单链 (5). 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存在、具有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具有标记基因 (6). 使大肠杆菌细胞成为易于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感受态细胞 (7). 可生产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解析】【分析】1、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
56、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2、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以上是蛋白质工程特有的途径;以下按照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进行。(注意:目的基因只能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改造后的干扰素与原来相比,分子上的一个半胱氨酸变成了丝氨酸,因此是对蛋白质的氨基酸进行改造,然后根据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相应的mRNA序列,进而推测出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推测出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可能不止一种。(2)对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可以采用PCR技术,该技术中将模板DNA加热至9095 的目的是使双链DNA解旋为单链。(3)载体应该具备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存在、具有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具有标记基因等特点;导入目的基因前用Ca2+处理大肠杆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成为易于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感受态细胞。(4)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出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而蛋白质工程可生产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及操作途径,能与基因工程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