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教师题库》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题库训练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049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教师题库》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题库训练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福建教师题库》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题库训练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福建教师题库》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题库训练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福建教师题库》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题库训练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福建教师题库》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题库训练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福建教师题库》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题库训练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福建教师题库》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题库训练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福建教师题库》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题库训练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如何打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王君超对当前文化生态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文化?是网络文化。独特、开放、共享的网络文化,在促进民主、张扬人民的表达权等方面贡献甚巨。西方学术界借用“第五等级”一词,指称互联网及其用户对社会的影响,用以区别被称为“第四等级”的传统媒体。由于网络复制和呈现的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其文化形态呈现出一定的多元性、可塑性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共融性。造就更为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健康的网络文化有赖于健康的传播内容。在“关系为王”日益凸显的社交网站时代,“内容为王”仍然是网络传播的主旋律。网络能否一领媒体风骚,不

2、仅取决于其旺盛的人气、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弥漫的民主、自由气息,更取决于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由于网络即时发布、碎片化传播、把关弱化的特性,以及博客、微博等的“自媒体”属性,使其在内容的真实性、教育性方面无法与传统媒体比肩。但是,“公民推客”通过不断的互动与刷新,可使网络努力呈现真实的事件与舆情;网民通过提高媒介素养,对谣言、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加以抵制,有利于保持网络文化的正气;网民通过上载、分享健康信息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则有助于维护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品质。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创新的管理文化。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和效率,使得“网络民意”成为时代的强音。但是,由于“扭曲传播”现象的存

3、在,难免会使网络空间滋生乱象:“水军”、“推手”操纵舆论,骇客、病毒无孔不入,“推手造星”泛滥成灾,违法、不良信息屡禁不绝,从而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网络公民”在畅享“信息高速公路”便利之时,个人隐私时有被侵犯之忧;信息超载和“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也使得网络秩序备受诟病。从全球来看,公众期待的“网络公共领域”和“理想的传播情景”依然只是愿景。因此,造就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科学、包容、创新的管理文化护航。网络管理贵在科学决策、艺术疏导。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崭新的“粉丝文化”。曾几何时,“粉丝”这个网络亚文化现象,一跃成为网上最受关注的“文化奇观”。“粉丝”不仅是明星的拥趸,也是明星的社

4、会符号。以往网络事件中的一些“粉丝”,往往画地为牢、互相攻击,常让口水淹没了真相。须知“粉丝”与明星的关系恰如水之于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造就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构建崭新的“粉丝文化”:不是唯我独尊、党同伐异;而是诉诸理性,彼此包容,尊重对方的表达权、质疑权和批评权。网络文化植根于互联网,影响全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文化构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只有健康的网络文化,才能让真诚与理性为伴,让民意健康生长。(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02月07日,有删节)【注】 扭曲传播: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层层扭曲,以致面目全非。网络水军:指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网络推手:又名网络推客,

5、指那些懂得网络推广并能应用的人。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决定网络能否引领媒体风骚的诸多因素中,内容的真实可靠比网络的人气、传播方式等更重要。B虽然网络在内容的真实性等方面比不上传统媒体,但推客、网民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行动来弥补这些不足。C以往有些“粉丝文化”是唯我独尊、党同伐异的,而崭新的“粉丝文化”则要求理性,互相包容、尊重。D网络文化构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原因在于网络文化植根于互联网,影响了全社会。解析D项“网络文化构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之前有表示限制的短语“在一定程度上”。答案D2请结合全文概括网络文化的特点。(3分)答:_答案独特、开放、共享;多元性、可塑性以及与

6、其他文化的共融性;在内容的真实性、教育性方面不如传统媒体;一定的复杂性;影响力大。(写出任意3点即可)3“公众期待的网络公共领域和理想的传播情景”怎样做才不至于“依然只是愿景”?(3分)答:_答案提高网民素质,改变“扭曲传播”现象,杜绝网络空间乱象的滋生;加强立法,保护网民的个人隐私不被侵犯;提升技术,使信息传送更迅速,创建让网民满意的网络秩序。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吹牛的资本郑连根中国传统的道德是推崇谦逊、反对骄傲的,附带着,也就反感吹牛。可是,无论翻看史书,还是观察身边现象,爱吹牛的人还是很多。而且,不少大名鼎鼎的人也爱吹牛。若不信,我可举例说明。司马迁,中国一流的历史学

7、家和文学家,道德文章堪称后人典范,可他吹牛的口气也不小。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岂敢让焉?”意思是说:五百年而圣人出,周公死后五百年出了个孔子,到今天,孔子死了又五百年了,面对着“继承”圣人事业的重任,我司马迁怎么敢让给别人呢?看看,直接拿自己与周公、孔子之类的圣人相比,这哪里有一点谦虚的影子?当然,司马迁说到做到,他写出了史记。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足以让他跻身文化巨人的行列,所以,后人会把司马迁的吹牛说成是当仁不让!大名鼎鼎的苏轼也爱吹

8、牛,他说:“我本不擅书,知书莫若我。”意思是说:我老苏本来不擅长书法(或许这与他的诗、词、文相比),可是,若论对书法的理解没人能超过我。这话以自谦之辞道出自负之心,自得自信之情溢于言表。他还说,我老苏写书法,不能把纸全部写满,要留下足够长的空白,以便让五百年内的后人在上面写下赞美我的话。谁能说这话不带有吹牛的色彩?可是,苏轼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十项全能”(柏杨语),他的诗、词、文、书法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后人对他的赞美岂止“五百年”?相似的情形还发生在欧阳修的身上,他写了一首吟咏庐山的诗,便说当时的人谁也写不出来,只有唐朝的李白能行;又写了一首名妃曲,就说这首诗的后篇连李白也写不出来,只

9、有杜甫能行,至于这首诗的前篇,就连杜甫也写不出来,只有我欧阳修才成。这样的话,如果出自常人之口,他非被众人的唾沫淹死不可。可是,说这话的是北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顶尖的散文大师,他吹牛有资本,别人也不好反驳,只好说他这是真性情。而且,吹牛这事还有传染性,前人吹牛的思路、语气、方法,常常被后人模仿,借以说明我就是吹牛也是有学问有“师承”的。著名画家张大千就借鉴了欧阳修吹牛的思路,他画了一幅青城山景,效仿欧阳修的方式自赞,说自己的这幅画“宋人有其雄奇而无其温润,元人有其气韵而无其博大,明清以来毋论矣”。这算不算吹牛?当然算。不过,人们可以从张大千的自夸中看到他的艺术自信和“挑战意识”

10、。如果没有艺术自信,没有敢于挑战前人、挑战权威的创新意识,那张大千还能是张大千吗?李敖更善于吹牛,他曾说,五十年以来和五百年之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有人对他的这种说法提出质疑,他便举出前文提到的司马迁、苏轼等人的例子进行反驳,说如果你们要骂我吹牛,请先骂司马迁、苏东坡等人我这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由此看来,吹牛还是不吹牛,不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和才能高下的标准。吹牛本身不是什么大错,错就错在有些人爱吹牛却又没有足够的资本。嘴上说的是“亩产万斤粮”,可实际上连亩产千斤都做不到,这样的吹牛害国害民。所以,奉劝爱吹牛的人,在大话出口以前,先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本钱,说出去

11、的话到底能落实几分?另外,我还觉得,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吹吹牛是可以理解的夸张变形本来就是一种艺术手法,他们用惯了,话里话外难免会有职业特点。可是政府官员就不应吹牛,因为他们讲的是实事求是,职业特点要求他们不能像文学家、艺术家那样惯于使用夸张的手法。可现在的实际情形是,一些政府官员惯于把成绩夸大,再夸大,把缺点缩小,再缩小。不该吹牛的乱吹牛,这算不算是一种可怕的错位?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吹牛本身不是什么大错,错就错在有些人吹牛以前没有掂量自己是否有说大话的本钱。B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吹吹牛是可以理解的,政府官员不应吹牛,这是由职业特点决定的。C作者认为伟人吹牛是真性情,凡人吹

12、牛则是毛病,因为中国传统道德推崇谦逊,反感吹牛。D后人吹牛往往模仿前人的思路、语气和方法,借以说明自己吹牛也是有学问有师承的。解析C项,原文表述是“(欧阳修吹件)别人也不好反驳,只好说他这是真性情”,不能泛指所有“伟人”,这句话也并非“作者认为”。答案C5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吹牛还是不吹牛,不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和才能高下的标准”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写了一首吟咏庐山的诗,便说同时代的人谁也写不出来,只有唐朝的李白能行。B苏轼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十项全能”,他的诗、词、文、书法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C张大千自评画作青城山景,宋人有其雄奇而无其温润,元人有其气韵而无其博大,明清以

13、来就更无法相比了。D李敖曾说,五十年以来和五百年之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解析B项,内容是后人对苏轼的评价,并非苏轼吹牛的表现。错在答非所问。答案B6依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吹牛者需要有哪些“资本”,并举例说明。(3分)答:_答案吹牛者要有自信,说到做到,如张大千、司马迁;吹牛者在某领域造诣极高,成就极大,如苏轼、欧阳修。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 0003 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

14、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因此,就传播的影响力而言,以往依靠某一(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方面是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份额在不断收缩,其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对的社会语境。面对这样的现实,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应对“碎片化”的基本态度。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怀念社会整一性阶段时的那种统一目标与绝对共识,而对于现阶

15、段的杂芜、混乱抱以偏见和批评,低估了“碎片化”现实背后的社会进步价值。其实,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分众化,并没有改变我们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普通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学术权威和平民百姓,演艺明星和一个普通人之间,至少在心理层面上不再横亘着一条不能逾越的鸿沟。人们在新的数字传播平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自我满足,做出了更多的个性决定。一个深刻地把握了这一阶段性特征的传播工作者必然会看到这样一种碎片化之下的真正社会涵义,这就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的需求。换言之,“分”,是从面

16、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而“聚”,则是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显然,分与聚的辩证法,可能是今后我们每天都要演练的社会习题。理解与重视受众的“碎片化”现实的意义在于,启发我们如何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我们拥有的将是特征明显的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选自喻国明解读当前中国传媒发展关键词,有改动)7下列对文中“碎片化”传播语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份额不断收缩,依靠强势媒介“

17、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是导致传播语境“碎片化”的背景。B传播语境“碎片化”突出地表现为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C“碎片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要过渡。“碎片化”带来了复杂化,但没有改变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D在“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下,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解析A项,不是背景,而是“碎片化”的结果,从“影响力”一词可看出。背景是社会的“碎片化”,即:“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

18、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答案 A8根据文意,下列内容不属于“我们应对碎片化的基本态度”的一项是()(3分)A不能低估“碎片化”现实背后的社会进步价值,因为它使普通大众和每一个个体得到更多关注,分享到更多平等,获得更多的满足,展现更多的个性。B要从“碎片化”的现实状况出发,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富有特征的小族群,使我们拥有特征明确的传播对象群体。C要看到“分众”背后的新的“聚众”的需求,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聚合到一起来。D通过先细分,再归聚,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实现社会的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

19、整一性,扭转传播效能不断降低的局面。解析D项“分众”之后的重新归聚,不是实现社会的“整一性”,也不是扭转传统媒介传播效能不断降低的局面,而是“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因而不是“我们应对碎片化的基本态度”。答案D9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对其受众(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有什么影响?对媒介的传播效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答:_答案新兴媒介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特点,使过去传统媒体的单一受众也具有了话语权,人的个性与价值得到凸显和关注。新兴媒介通过“分众”后的“聚众”,将特征明确的传播对象聚合到一起,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了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