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876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解析》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赤峰二中2020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30)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

2、,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

3、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

4、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摘编自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B.

5、“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中“他者”“自我”共生,旨在达到每个家庭利益最大化。C. 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这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D. “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B. 文章从“天下”理念出发,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C. 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言论,证明“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核心。D. 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3. 根

6、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B. 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C. 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D. 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相对狭隘的自信,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答案】1. A 2. C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B项,“旨

7、在达到每个家庭利益最大化”说法有误,由原文“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可知,此处的“家庭”指“天下”;C项,“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说法有误,由原文“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可知;D项,“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说法有误,从原文“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可知,是有利于“解决”,而不是“消除”。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

8、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证明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核心”说法有误,梁漱溟的言论是为了表明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并不直接证明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自信。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

9、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不意味着西方世界观不开放和包容。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10、“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

11、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

12、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说:“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数

13、字敦煌的构想。”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综合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材料二: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表示,多年前,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采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阻止莫高窟的衰落,而数字技术的运用,为莫高窟的保存和资源共享提供了非常大的空

14、间。如今去敦煌莫高窟的游客,只要愿意,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排队挤着进那一个个的小洞窟,就着微弱的光线看着那一幅幅可能有残缺的壁画,而是可以在3D虚拟环境中欣赏敦煌壁画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无法观看的细节,想看多细就看多细。早在2015年,广东省文化厅就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广东省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手机APP应用软件,该软件录入了广东省级以上非遗的地理位置、传承人等信息,为用户了解与保护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目前校藏古籍文献2000多册,但受到自然条件、保存条件和书藉的物理特性的影响,大量古籍文献受损严重,所以,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迫在眉睫。古籍数字化成本非常高,如一册30

15、0页古籍数字化成本要60万到90万,所以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几百万到几千万的资金用于古籍数字化工作。古籍虽然可以被数字化,从而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被存储,并被快速检索,但是古籍数字化存档也容易遭到病毒侵害,存在被人为误删或者掉电等故障的风险。(综合选自“中国文明网”“搜狐网”等)材料三:由国家统一规划,通过政府牵头和社会参与,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项支持资金,将该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16、支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鼓励和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与对话,加深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发展。(摘编自王晓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4. 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提岀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这表明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并不落后于国际。B. 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己经可以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

17、存,这是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技术手段。C. 数字技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技术下,我们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如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D. 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离不开国际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只要借鉴国际经验,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就能更快。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认识基本是国际社会的共识。B. 虽说古籍数字化成本很高,但相对于这些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及数字化后可安全储存来说,这些投入还是很值得的。C. 多年前,敦煌莫髙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但运用数字技术,既保护

18、了敦煌文化,又给游客带来了异样的观赏体验。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岀,大数据及相关技术不仅适用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适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6.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请结合材料三内容简要说明。【答案】4. D 5. B 6. 从国家政府来说:建立完备的综合数据源;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项支持资金。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建立保护实验室平台,鼓励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从人才培养来说: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从技术进步来说:加强国际交流以促进中外技术互补。【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与分析能力。D项

19、,根据材料三可知,参与国际交流只是中外技术互补的一种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借鉴国际经验,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就能更快”,因此选项中的“只要就”说法太绝对,将“借鉴国际经验”这个充要条件当成了“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学化发展才会越来越快”的必要条件。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数字化后可安全储存”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源“但是古籍数字化存档也容易遭到病毒侵害,存在被人为误删或者掉电等故障的风险”可知,选项中说“数字化后可安全储存”是不恰当的。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国家政府来说,由材料一中联合国和中国的各

20、项举措可知,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需国家及时出台相关文件以做好政策引导;由“从技术层面未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可知,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需对数字化后的文化遗产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以及政府应加大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资金投入;由原文“由国家统一规划,通过政府牵头和社会参与,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可知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需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由“以高校和科

21、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可知,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需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由“鼓励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可知,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需鼓励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从人才培养来说:由“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支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可知,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需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从技术进步来说:由“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文流与对话,

22、加深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发展”可知,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需加强国际交流以促进中外技术互补。(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最幸福的事张爱国课堂上,钟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受到老师的表扬最幸福。”刚刚受到钟老师表扬的李大雷第一个站起来,得意洋洋地说。“最幸福的是考了第一名!”张明明说着还挑衅似的看了看李扬这两个孩子一直在学习上较劲,而上周的考试,张明明获得了第一名。“最幸福的是过周末!”陈志磊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因为周末,外婆会为我做很多好吃的。”孩子们哄堂大笑,陈志磊真是个

23、“贪吃鬼”。“今年春天,我爷爷的腿好了,又重新能挑水的时候,我感到最幸福。”龙小刚进入了回忆状态,“去年下大雪之后,有一天我爷爷摔了一跤,躺在床上不能动。我奶奶又挑不了水,每天都逼着我和她一起抬。地上滑,好几次,我和奶奶都摔破了手,还摔坏了几只桶呢。那时候,我、爷爷、奶奶和弟弟真苦啊,舍不得喝水所以,爷爷腿好了,能够一跛一跛地拎水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幸福!”“你爷爷奶奶真笨!看我爷爷奶奶,建了个大水窖,趁天晴把水窖挑满水,就够一家人过冬了”说话的孩子还想取笑龙小刚,被钟老师制止了。“去年,邻居莲奶奶病了,睡在家里好几天没人知道,我最先发现的,是我给她儿子打了电话,她儿子才从外地赶回家里带她治病的

24、,不然她就死掉了。”班上有名的“调皮鬼”刘洋大声说,“现在莲奶奶总夸我是好孩子,还常常给我糖吃。要我说,我才是最幸福的。”孩子们显然不屑。“这也算幸福啊?哼!”“我还帮一个老爷爷打过电话呢”“我也是”“我也有一次”“我那次帮了一个小妹妹打电话,她想她爸爸妈妈了”教室里哄闹起来,钟老师拍了拍讲桌,启发孩子们再换换角度。“我最幸福的事是在今年暑假。”柳静尽力说得有文采一些,“我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到了我爸爸妈妈打工的深圳啊!深圳真大啊,比我们镇上大多了。那天晚上,我爸爸没上班,带我到大街上啊!深圳的大街真亮啊,各式各样的灯都有。逛完街,爸爸还带我吃了肯德基啊,肯德基真”“嘁!深圳算什么?”同桌郭童

25、很不服气,“深圳有东方明珠塔吗?有海洋世界吗?有世博园吗?没有吧?但上海都有。我暑假去的时候,我爸爸妈妈一整天都没上班,带我看东方明珠”“老师,郭童撒谎!他根本就没看到东方明珠塔。”刘洋站起来,冲着郭童叫道,“我爸爸打电话和我说了,你爸爸刚走出工地不远就迷了路,然后随便找个地方说是东方明珠塔,你其实连东方明珠塔的影子都没看到”“我看到了,我看到东方明珠塔的塔尖了,我还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好几天呢。”郭童气呼呼地反驳道,“你嫉妒我,因为你爸爸妈妈从来都没带你去过那儿”“你们别吵了,要我看,去深圳,去上海都比不上我去我姑姑家幸福。”杨鑫博眉飞色舞地说,“姑姑和姑父都忙,很少在家,我一去,就能和我表哥整

26、天打游戏、上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这时,钟老师叫起很少发言的郭素素,问:“郭素素,你来说说最幸福的是什么。”“我其实我觉得每天都很幸福。”郭素素淡淡地说,“每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坐在院子里抽烟,奶奶在厨房里烧饭,妹妹和我一起写作业。等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了,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吃饭”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郭素素还在说着,突然,不知谁哭出了声,一个,两个,一大片。(选自意林少年版,有改编)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钟老师这一形象文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他制止孩子取笑小龙、启发孩子们转换角度思考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教育有方。B. 小说设计孩子们围绕帮人打电话而引发争

27、议的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塑造乡村孩子们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的群像特点。C. 小说善于运用短句,这既符合孩子们口语表达的特点,结构简单,句意明晰,也使文章具有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特点。D. 孩子们对幸福的理解虽然各有不同,但都真实地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作者并没对孩子的幸福观作出直接的褒贬评价。8. 郭素素的发言为什么会引发一片哭声?作者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9. 文章主要采用孩子们的对话来进行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7. B 8. 郭素素介绍的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情景,是班上大部分孩子期望而又难以实现的,因而引发哭声一片。暗示主旨,表

28、达了作者对农村留守孩子及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反思与同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唤起读者(或社会)对留守家庭进行关注与思考,以增强文章的现实批判力。 9. 使得叙事集中,通过不同孩子的讲述把不同家庭的生活状态集中展示出来。孩子们天真的叙述与留守生活的孤独困难构成反差,对读者形成更大的冲击力。真实反映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折射出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的生活状况。【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

29、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项,“主要是为了塑造乡村孩子们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的群像特点”理解有误,从全文来看,小说设计孩子们围绕帮人打电话而引发争议的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暗示留守儿童和老人遭遇到的生活困难,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乐于助人的品格,但不是主要目的。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比如本题“郭素素的发言为什么会引发一片哭声?作者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和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然后找到小

30、说中郭素素发言的内容,并分析其他孩子的发言的内容,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别,这就是孩子哭泣的原因,最后分析作者这样收尾的用意。先看第一个问题,郭素素说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是“每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坐在院子里抽烟,奶奶在厨房里烧饭,妹妹和我一起写作业。等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了,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吃饭”,而且“每天”都如此,说明这对于郭素素来说,是常态,即一家人守护在一起,再看其他孩子,有的是与爷爷奶奶相守,有的只能在假期见到父母“几天”,对于郭素素来说是常态的事情,而对于其他孩子来说都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引发孩子们的一片哭声。再看第二个问题,作者用郭素素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情景和引发的一片哭声收尾,揭示了

31、留守孩子和留守老人的普遍现象,“哭声”既然是孩子的伤感,也有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以此收尾可以引发人们对这种现状的关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如本题题目是“文章主要采用孩子们的对话来进行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然后通读文章,概括孩子们对话的内容,分析这些内容在塑造形象、凸显主旨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文章分析这种方式的艺术效果。从文中来看,老师“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出同学诸多回答,如“因为因为周末,外婆会为我做很多好吃的”“那时候,我、爷爷、奶奶和弟弟真苦啊,舍不得喝水所以,爷爷腿好了,能够一

32、跛一跛地拎水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幸福”“邻居莲奶奶病了,睡在家里好几天没人知道,我最先发现的,是我给她儿子打了电话,她儿子才从外地赶回家里带她治病的,不然她就死掉了我才是最幸福的”“我还帮一个老爷爷打过电话呢”“我那次帮了一个小妹妹打电话,她想她爸爸妈妈了”“我最幸福的事是在今年暑假我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到了我爸爸妈妈打工的深圳”“我暑假去的时候,我爸爸妈妈一整天都没上班,带我看东方明珠”“你嫉妒我,因为你爸爸妈妈从来都没带你去过那儿”“都比不上我去我姑姑家幸福姑姑和姑父都忙,很少在家”,这些对话反映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孤独无依、思念家人,同时也展示出留守儿童的特点,反映了他们真实的内

33、心需求与父母在一起,而且这些是不同孩子的讲述,这样就把事情普遍化了,把不同的家庭展现出来,反映了社会的共性问题,引发人们的关注。【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

34、硬伤。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

35、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服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

36、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天启初,谥贞肃。(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节)【注】宪:属吏称上司为“宪”,如宪台(御史官职的通称)。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B. 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C. 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

37、书/D. 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刑部,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法律、刑狱等,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B.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由民间岀资兴办的地方小学,择通晓经书者为师,以教劝农桑为主要内容,子弟于农闲时入学。C. 秩满,官吏任期满届,古代官员任期多一任三年,此处“九年秩满”实为“九年考满”,意即他通过了多个任上的官员考核。D.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于省城举行,因其时正值秋天的八月,故又叫“秋闱”

38、,考中者被称作举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显著。任嘉兴知府时,他重视教育,要求八岁的孩子一律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竟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B. 杨继宗为民申诉,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杖死多位里老,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之后,他又入朝状告孔儒越职行事,这让孔儒非常恼恨。C. 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与住所都很简朴,宦官路过其辖区,他只赠送普通物品;面对宦官索要钱财,他要求其岀具收据,巧妙拒绝。D. 杨继宗慧眼识才,卓有远见。他在监察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便断定这两

39、位考生都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对此佩服不已。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岀之。(2)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郭礼哭泣着道谢,听从了张文的安排。张文身披枷锁前往刑部,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最后辨明情况释放了他。(2)他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有十余名仓库官吏因犯了短缺库粮的罪被关在狱中,以致于卖掉子女赔偿。【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

40、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儒”“心”“府署”“箧”“敝衣”“中官”“继宗”“菱芡”“历书”,虚词“而”“甚”“之”“而已”“以”,AB项,“府署”作“入”宾语,意思是“闯入府衙”,为完整的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D项,“中官”指“太监”,“过者”的意思是“经过的”,作“中官”的后定定语,意思是“经过嘉兴的太监”,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孔儒无法与他争辩,但心中深为忌恨。离开嘉兴前,他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子查看,里面只有几套破旧衣服罢了,孔儒惭愧

41、地走了。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只拿菱角、芡实和历书送给他们。句子可以断开为: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由民间岀资兴办的地方小学”说法错误,社学是官方兴办的学校。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

42、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又入朝状告孔儒越职行事”说法不正确,文中“入见”是去拜见御史孔儒,当面指责。不是选项所说“又入朝状告孔儒越职行事”。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谢”,道谢;“之”,代指前文张

43、文的安排;“桎梏”,本义指脚镣和手铐,也就是枷锁,这里为动词,指身披枷锁;“竟”,最后;“岀”,使出,指释放。(2)中“为”,担任;“仓官十余人”,定语后置,十余名仓库官吏;“坐”,因犯罪,触犯法律;“鬻”,卖。【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杨继

44、宗,字承芳,是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善于辨明疑案,河间府捕获了强盗,派遣乡里村民张文、郭礼押送京师,途中强盗逃走。张文对郭礼说道:“我们两人理当同死。(但)你母亲年老,又缺少兄弟,用我来代替强盗,希望能保全你母子性命。” 郭礼哭泣着道谢,听从了张文的安排。张文身披枷锁前往刑部,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最后辨明情况释放了他。成化初年,因为王翱的推荐,升任为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仅用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独冷峭,没有人敢有所冒犯。他经常召集当地的老人询问民间的疾苦,替他们解除。又大力兴办社学,民间有年满八岁不上学的子弟,则要处罚他们的父兄。杨继宗总

45、是以宾客之礼接待学官。教师、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达。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乡里里正多被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公告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到府衙来报告姓名。”孔儒十分恼怒。杨继宗去拜见他说:“治理百姓有一定的规矩。您只管剔除奸猾的人和弊端,劝勉和惩治官吏。如果挨家挨户稽查核对,则是相关政府机构的事,不是御史的职责范围。”孔儒无法与他争辩,但心中深为忌恨。离开嘉兴前,他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子查看,里面只有几套破旧衣服罢了,孔儒惭愧地走了。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只拿菱角、芡实和历书送给他们。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牒领取府库金银,说:“钱都在,请给我立下印券。”太监吃惊

46、得不敢接受。杨继宗进京觐见,汪直想要见他,他却不肯。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廉洁?”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个人罢了。”九年官员考核期满,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杨继宗立即离任出行,来到驿亭下,将官署中的器物全部登记交付给官府,只带着一个仆从、几卷书回家。杨继宗极力维持风纪节操,而且心肠慈厚。服丧结束,他凭借右佥都御史担任顺天巡抚。他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有十余名仓库官吏因短缺库粮被关在狱中,以致于卖掉子女赔偿。杨继宗想从宽处理他们,却没有理由。有一天,他的月俸银送到,他让人称量一下,超出了原数,再量别的官吏俸银,也都如此,因此悟出了仓吏缺粮的原因。他

47、准备据实上报,众人恐惶不安,请求杨继宗,甘愿捐出俸禄代替仓吏们赔偿。十余名仓吏因此获释。杨继宗曾监察乡试,得到两份好考卷,便身着朝服一再拜天道:“这二位考生必当为天下人才之魁,我为朝廷得人才而祝贺。”等到拆开考卷,知道二生为王华、李旻。后来两人果然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因此佩服杨继宗有眼光。天启初年,得谥号为“贞肃”。(二)现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现代诗,完成各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

48、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 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 “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

49、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15. 怎样理解“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句话的含义?【答案】14. D 15. 作者认为秋天的被割倒的稻束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作者说皱纹是美丽的,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扬,歌颂她们的伟大与无私。“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D项,“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表述错误。此句的主语不是“美丽的母亲”,就是“稻束”,作者在这里不过由“稻束”联想到了“伟大的母亲”,并以此象征天地间所有母亲身上的承担、坚忍、

50、关爱、奉献、牺牲的品格。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重要诗句的含义的能力。诗人在秋日黄昏中,看见一个个金黄色的稻束静立田里,于是联想到“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了她们那“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对于生命品格的理解,是了超越人与物间的界限的。每一种生命的每一位母亲,无不是曾有青春姿容,但也无不是在对新生命的孕怀、生育、哺养、呵护、守望中,渐渐耗尽了蓬勃的活力;当新生命终于脱离母亲而独立,“疲倦”就成了母亲们的共同神情,但仍然是最美的。所以说身形疲惫立于田间的稻束,象征天地间所有母亲,是承担、坚忍、关爱、奉献等母亲品格的写照,这既有诗人对母亲们的劳动及伟大品格的礼赞,也有作者对于时光

51、流逝的感叹,当新的生命被孕育,母亲由此付出了青春,脸也就“皱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秋景的两句是“_,_”。(2)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道“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紧接着诗人运用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化无声为有声的两句是“_,_”。(3)在叙述性文体中,人物的语言或歌声是人物心理的一种折射,荆轲刺秦王中先后表现荆轲内心情感的两句是“_”和“_”。(4)郦道元的三峡写秋霜之季,以高猿“_”的悲凉叫声与前面“_”的肃杀环境一同渲染了三峡秋季特有的气氛。【答案】 (1). 鹰击长空 (2).

52、 鱼翔浅底 (3). 但我不能放歌 (4).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5). 为变徵之声 (6). 复为慷慨羽声 (7). 属引凄异 (8). 林寒涧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解答情境默写试题时,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可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应注意的重点字词有:鹰,翔,笙箫,徵,慷慨,属,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 种审美教育。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 ,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 )。欣赏

53、流传下来的人类艺术作品,深入思索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 。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 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 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相辅相成 易如反掌 综合 内涵B. 密不可分 迎刃而解 联系 神韵C. 密不可分 易如反掌 联系 内涵D.

54、相辅相成 迎刃而解 综合 神韵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美育的底色是文化,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B. 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文化是美育的底色。C. 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D. 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美育离不开文化。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欣赏流传下来人类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水平B.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水平C. 欣赏流传下来的人类艺术作品,深入探讨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D.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答案】17. B 18. C 19. D

55、【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成。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这里要表达的是美育过程与文化环境、文化背景联系紧密,并无相互补充、促成的意思,选用成语“密不可分”;第二处,迎刃而解: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易如反掌: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极容易做。从语法上看,“易如反掌”不能与前面的主语“许多困难和障碍”搭配

56、,选用成语“迎刃而解”;第三处,综合: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联系:相互联络和结合。这里是说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要结合宗教精神,所以用“联系”;第四处,神韵:指文艺作品的情趣韵致。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这里谈的是欣赏艺术作品,就不仅仅指作品的内容,还包含作品的情趣韵致,所以选用词语“神韵”。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

57、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仔细阅读括号所在的语段,括号前面的句子强调美育过程与“文化”的关系密切,后文突出欣赏艺术作品必须结合“文化”,所以填入括号的句子应该把“文化”作为主体对象,强调其重要性。A项,把“美育”作为陈述对象不妥,并且两个句子的陈述对象不一致,一个是“美育”,一个是“文化精神”,不协调。排除A项;B项,“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文化是美育的底色”两个句子的顺序不合理,应该为“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D项,“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美育离不开文化”不如C项表意清晰而简洁。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58、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画线句子有两个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应为“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二是搭配不当,原句“思索”与“蕴涵”不能搭配。再来看选项,AC项,“流传下来的人类艺术作品”语序不当,应该为“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B项,“理解”和“水平”搭配不当。故选D。【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能

59、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词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词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词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词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词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60、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总离不开一个“我”。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 的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真正欣赏它,_。如果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就不能很好地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但是让你走进去,并不就是让你完全听任 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_。所以,_。【答案】 (1). 就必须走进这个世界 (2). 表示出你独立的态度 (3).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要有“我”的参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补写句子,一定要根据所要补写句子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来进行。先通读整个语段,把握这段话的中心意思艺术

61、活动与“我”的关系,然后以此去分析横线处缺少的内容。处,根据前面的“要能真正欣赏它”可知,此处应填具体的做法,再结合后面的“如果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就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与之相反,即应填“就必须走进艺术世界里面”之类的内容;处,根据前面“并不就是让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可知,此处应填“表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之类的内容;处,这是全段的总结句,是对文段观点的重申,所以应填“要有我的参与”之类的内容。21. 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100字左右。你还在我身旁戴畅瀑

62、布的水逆流成上蒲公英的种子成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方升起,落向东方!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你还在我身旁!【答案】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注意细节,比如字数限制等。本题要求说明你还在我身旁这首诗的获奖理由。可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内容、艺术手法

63、、诗歌的书写布局等角度分析。“瀑布的水逆流而上”到“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表达内心的渴望;“饭菜的香”“卷子签好名字”“帮我把书包背上”,精心选择日常生活中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真挚的感情,亲切感人;结尾“你还在我身旁”单独成行,与上文的层层铺垫形成呼应,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诗句的摆放来看,错落有致,形成视觉美感。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背景材料】沈巍,上海人。他流浪26年,一面读书,一面捡拾拉圾并分类。他一身邋遢,像个乞丐:却拒绝施舍,不愿走红,还告诫

64、人们要善始善终【名人名言】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张载)纸上得未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近平)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随着“流浪读书人”沈巍引发社会热议,“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到来,图书馆启动了5月份的“真人图书馆”活动,主题为“读书人的样子”。现在邀请你作为主讲嘉宾,跟同学们分享你的体验或心得。注意围绕主题,结合背景与现实,并适当引用上述名言,表达自己的感触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

65、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读出向上的姿态各位同学:你们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谈谈读书的事情。习主席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那么我们该以何种姿态进行阅读?书演绎万家风情,述尽百态人生。书展现无穷智慧,托出无尽情思。于我而言,书更是一种向上的姿态,任我攀登。前进途中我也曾多次质疑;我也曾将刺眼的成绩单揉成一团丢入某处角落;我也曾预谋“破罐子破摔”,沉沦于挫折可是,这些并没能给我带来什么,河川依旧会奔流不息,云彩依旧会浮于天际,草木依旧昂然向上生长多年的寒窗苦读,现在想来,一直伴我同行的是书中的向上

66、姿态。阅读经典筑梦未来。阅读中华文学经典,学会树立向上的姿态。有如韩愈,“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朝奏夕贬仍望“为圣明除弊事”。再如柳宗元,材不被世用,道不行于时,处江湖之远的能造福一方。还如苏轼他们处于乱世尚能以积极向上的姿态生活,我又有什么理由生活安稳却自甘沉沦平庸呢?古人留下无数传颂千古的人生哲理,于我而言是一个又一个积极向上的姿态。阅读巨著筑梦起航。阅读外国文学巨著,学会以坦然的态度面对尘世,不畏风雨,向上攀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她以顽强向上的姿态为我树立了榜样。海伦凯勒在十九个月大时被一场大病夺去了视力和听力,但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始终保持着向上的

67、姿态,最终考入了哈佛大学拉得里夫女子学院。在她88年的美丽年华中,有87年是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度过的,但她有着向上的姿态,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战,即便失去双眼失去光明却赢得了生命的光明。生命中难免有黑暗与坎坷,若只是停驻不前,那么我们便会在黑暗中死去。而命运留给我们的,更有书中的“向上”。吉格斯说过:“态度决定成败,无论情况好坏,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莫让沮丧取代热心,生命可以价值极高,也可以一无是处,随你怎么去选择”。是的,人生的旅途不可能只有鲜花与欢笑。风浪滔天时,弱者会采取消极而低沉的态度,止步不前,把挫折当作滋养懒惰的摇篮,坠入黑暗而强者会选择积极而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把挫折当作通向成功

68、的阶梯,步步登高。以不同的姿态面对人生,便会获得不同的风景,无论是放荡不羁的外表,还是宁静幽然的内心,都应该保持向上的姿态。书是向上的姿态,更是人生的智慧。我将铭记书中向上的姿态,做一棵深深扎入土层的树,以向上的姿态去看朝夕岁月,听细水长流,以积极而薄发之势冲向云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围绕“读书人的样子”这一主题来谈读书对人的影响价值。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主题的内涵,分析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

69、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审题】材料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背景材料、名人名言以及写作要求。首先解读背景材料,材料所给的背景是流浪人沈巍,他虽然像个乞丐,却边捡垃圾边读书,拒绝施舍,拒绝走红,要“善始善终”,身处低贱却心在高贵,展示了一个读书人的高贵灵魂,这是从正面肯定,当然也可以否定;然后分析名言,“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意思是学习的最大利益,在于变化自己的气质,“纸上得未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强调读书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学史

70、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是强调阅读的价值,“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是强调“阅读”与“经验”之间的互补关系;最后分析要求,“主题为读书人的样子。现在邀请你作为主讲嘉宾,跟同学们分享你的体验或心得”“注意围绕主题,结合背景与现实,并适当引用上述名言,表达自己的感触与思考”。结合这三个方面可知,本次作文应该围绕“读书”来写,主题是“读书人的样子”。考生要特别注意“读书人的样子”这一主题,这“样子”,不能只局限于“模样”;可以是外在的形态,可以是由内在而外显的神貌、仪态、风度、气质乃至精神人格等。而作为“读书人”,你

71、觉得应该是什么样子,必须有明确的表态。这可结合“名人名言”来确立,但一定是独属于自己的理解与认可。至少引用一句名言,应透彻理解并加以阐述,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对于“流浪读书人”沈巍的“样子”,可以悦纳,可以基本接纳,可以不肯苟同,还可以提出批评。参考立意:读书人的样子,在于通过读书而提升的精神风貌与风度气质。读书人的样子,应是知善恶、明是非、懂荣辱、有尊严的谦谦君子。读书人的样子,不只是做学问,更在于心怀天下,以至投身社会实践。读书人的样子,更美好的是有风范,有责任担当,独具人格魅力。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读出向上的姿态,展示观点。其次由习主席的话引出“该以何种姿态阅读”这一话

72、题。正文主体部分先分析自己的迷惑,由此可知伴我同行的是“书中向上的姿态”,接着从“阅读经典筑梦未来”“阅读巨著筑梦起航”两个方面展示自己从阅读中感受到的“向上”之姿态,最后联系吉格斯的话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指出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生活中的风浪。结尾收束全篇,铿锵有力。素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程端礼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伏尔泰为乐趣而读书。 毛姆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张维屏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

73、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 王梓坤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鲁迅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程颐事在人为:一年可以等于二年、三年,例如每天用十七、八小时读书;反之,二、三年也可以等于一年,甚至比一年还少,例如每天只用五六小时以下读书,我决心每天用十六到十八小时翻阅中国历代文集。 蔡尚思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颜之推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读书要玩味。 程颢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

74、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富斯德当一个伟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 歌德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培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王夫之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列夫托尔斯泰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郭沫若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王安石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袁牧有时候

75、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 赫尔普斯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叔本华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爱迪生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张月楼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 马克思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她应该增进知识。对安托瓦内特来说,确到了认真读书的时候了。一天两小时不算太多,这会使她机灵些,让她在一天二十四个时的其余二十二小时中更有头脑。 茨威格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罗曼罗兰【点睛】任务

76、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

77、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2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