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议会大厦拿破仑线索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建立:工业革命前,英、美分别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两种基本形式,成为以后世界各国民主化建设的蓝本,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2)扩展:工业革命后,民主政治进一步扩展。法国历经艰难曲折的历程,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德国1871年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线索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马克思主义诞生;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进行了第一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尝试,结果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新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第14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和完善理知识体系背答题要语(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复杂和曲折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完成。(2)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一方面是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和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3)自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保守,议会的作用下降,国家的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4)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5)英国责任制内阁:内阁要在下议院中
3、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内阁所设的首脑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且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首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一、政治前提“光荣革命”1概况:1688年,议会发动政变,迎立威廉三世为新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2意义:为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二、基本确立权利法案颁布(1689年)1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必须定期召开议会等。2历史意义:国家的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三、发展完善责任内阁
4、制的形成1时间:18世纪中叶。2影响: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四、议会改革(1832年)1主要内容降低了对选民的高额财产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的范围。重新分配议会代表名额,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2意义: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进一步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历史解释英联邦王国现在的英联邦王国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牙买加、巴巴多斯、巴哈马、格林纳达、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所罗门群岛、图瓦卢、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16国,领土面积
5、共约188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共约1.34亿。在英国以外的英联邦王国,英王会依据该国总理的提名,任命一位总督,作为自己的全权代表。史料实证英国宪法权利法案英国无单独的宪法文件,英国宪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它由成文法、习惯法、惯例组成。主要成文法有自由大宪章(1215年)、人身保护法(1679年)、权利法案(1689年)、王位继承法(1701年)、议会法(1911年、1949年)等。历史解释英国内阁组阁程序(1)获胜:政党在下院选举中获胜。(2)任命:英王任命多数党领袖为首相。(3)提名:首相提出阁员和府员名单。(4)批准:名单呈请国王批准。(5)组成:内阁和政府便告组成。命题点1命题价值(1)
6、英国宪法由众多法律性文件共同构成。(2)英国代议制渐进中形成、发展、完善。(3)王权日渐削弱,议会权力日渐扩大是总趋势。(4)民主群体有贵族、工业资产阶级、全体公民。(5)贯穿妥协、协商理念和政治智慧。命题点2两党在前台竞争,文官却保持稳定。文官指“事务官”,是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无过失长期任职的国家公务人员。他们不参与党派之争,不与内阁共进退,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在内阁经常发生更迭的情况下,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通常以1870年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命题价值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公开考试选拔的任用方式均是命题者关注点。命题点
7、3(1)渐进妥协是英国政治发展最典型的模式之一。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1258年的牛津条例和1688年的“光荣革命”,都可被视为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妥协。(2)英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发展常常是借助政治妥协得以实现的。斗争与妥协使英国专制君主制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使议会从一个权力较小的封建等级会议,转变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使英国的政治文明缓慢但稳定而有序地向前发展。(3)妥协是现代民主制度内生的一种常见现象,现代民主社会需要的是一颗对待妥协的平常心,对中国亦然。命题价值妥协、合作、协商民主是命题关键词。主题(一)权力中心由国王转向议会的变革1时空观念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时空历程2史料实证国王、首相、议会、谁
8、掌话语大权史料一(漫画)首相左手行政、右手立法史料二首相与议会3历史解释权利法案对王权的制约(1)国王无权废止法律立法权。(2)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征税权。(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军事权。(4)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权。(5)未按法律程序,国王不得拘捕臣民司法权。(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议会集会权。主题(二)和平渐进、妥协中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1历史探究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与方式过程时间方式政治目标13世纪1642年立法限制王权建立开明君主制16421649年暴力革命消灭王权建立民主共和制1660年1688年妥协退让利用王权巩固胜利成果(既得利益)“光荣革命”
9、后立法削弱王权建立君主立宪制方式表现以议会为中心,综合了议会斗争、暴力革命、妥协与立法等斗争方式,逐渐推进,即渐进式的综合革命方式意义把政治斗争限定在相对有序的状态,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历史归纳英国君主立宪制简表形式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位一体的混合物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原则王权受限,议会至上(注:还有“司法独立”一说)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或保留君主,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为核心)另有:实行责任内阁制、政党组阁制、间接民主制,政治框架传统性作用结束专制制度,走上民主化的道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保障权力互相制约和平衡,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
10、序的稳定对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新的统治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时空观念民主群体在改革中扩大(1)普选权的不断扩大议会选举改革说明“光荣革命”后,议员选举沿用旧制,有土地限制贵族院议员由直接从国王那里领有土地的贵族担任,而平民院议员则由自由土地占有者投票选举产生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力重划选区,取消衰败选区,增加工业城市议席;降低财产资格限制1867年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进一步降低了财产限制1884年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英国基本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1918年改革,英国妇女开始有了选举权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妇女参与了生产1928年,妇女选举权的资格降至
11、21岁,与男性公民相同(2)英国民主选举的发展趋势选民对象不断扩大,年龄限制日趋合理。财产限制不断降低,直至取消。选区划分日趋合理。4历史解释英国君主立宪制影响(1)政治:维护了政局的稳定。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长期以来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趋于缓和,政局渐趋稳定,为英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经济: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17、18世纪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知识产权,拓展海外市场,保护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3)对外:加紧了殖民扩张。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英国加紧了对世界殖民霸权的争夺,18世纪下半叶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4)文化:推动了文化的繁荣。相
12、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推动文化的繁荣,出现了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高考怎么考的洞悉命题规律立足历史解释强化理性评判(2015高考全国卷)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18世纪中叶”。材料信息“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国王在
13、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体现了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和与开战的权力,但是国王做出决定要有议会的参与,这说明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18世纪中叶英国的情况,故排除。答案:D以周年纪念切入创设情境:2019年是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实施330周年,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利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备考时应重点关注。以素养立意深化创设情境:欧美代议制度的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他们铲除封建专制主义、实现
14、政治民主化成果,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对欧美代议制,我们要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其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其局限性。高考将考什么热考命题押题命题点111832年英国工业家弗赖尔说:“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结束了。”这说明()A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全球扩张受挫B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英国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D民主政治的完善是经济发展的要求解析:材料反映的是
15、1832年议会改革,不是英国的全球扩张,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改革,不是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当时英国面临危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结束了”说明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民主权力,故D项正确。答案:D2光荣革命后,英国大土地所有者通过议会立法,解决了在扩大农场面积过程中碰到的阻碍,并通过改进耕作方式和引进新式农具、新农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表明当时英国()A政治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B议会权力高于王权C大土地所有者要求掌控议会D农业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材料反映出光荣革命后,随着英国君
16、主立宪制的确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立法解决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扩大农场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等问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突出光荣革命后经济的变化,没有反映出议会与国王政治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大土地所有者通过议会立法”,并不能推断大土地所有者要求掌控议会,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英国农业的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A命题点23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B1787年美国宪法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19
17、46年重庆政协协议解析: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也是政治妥协的产物,反映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被称为一票共和,体现了资产阶级和各方势力的妥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46年重庆政协协议是蒋介石为了发动内战所采取的策略,并没有能够实现国内和平与民主,不久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全面发动内战,与“妥协”相距甚远,故D项错误
18、,符合题意。答案:D4英国在政治上一方面“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主要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民主制与君主制相结合B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C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D传统向现代渐进发展解析:民主制与君主制结合,仅是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的一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体现了继承传统的一面,“注重保持自身,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又体现了勇于创新的一面,故B项正确;C项不能体现“善辟蹊径,自成体系”的一面,故C项错误;D项不能反映“
19、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的一面,故D项错误。答案:B51742年,英国下院就威尔特郡一场补选是否遭受不法操控展开辩论,首相沃波尔遂借此事提出他对议会的不信任。最终,沃波尔在投票中受挫,事后沃波尔同意从政府辞职。这反映了英国()A议会对首相的制约B内阁与首相共进退C责任内阁制已完善D君主立宪制已确立解析:根据材料“沃波尔在投票中受挫,事后沃波尔同意从政府辞职”可见议会对首相有制约作用,故A项正确;“首相沃波尔遂借此事提出他对议会的不信任。最终,沃波尔在投票中受挫”不能得出首相与内阁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当议会对首相不信任时,有两种情况,一种为首相辞职,即
20、材料所表现的,还有一种情况即首相请国王批准,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由选出的议会决定首相的去留,故C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已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D项错误。答案:A课时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通过国王与议会的相互妥协,以一种和平的方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双方长久以来的矛盾与斗争。”材料评价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C1787年美国宪法 D德意志统一战争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国王和议会矛盾而引起战争,因为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地主妥协于光荣革命,而使得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A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要解决的是英国殖民者与北美人民的矛盾,故B项错误;1787年美国宪法要解决的是邦联
21、体制导致中央无权的问题,故C项错误;德意志统一战争要解决的是资本主义发展与国家分裂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A21714年,英国安妮女王去世,没有继承人,国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王位的这次和平过渡反映出英国 ()A封建复辟势力依然存在B责任内阁制十分优越C国王已丧失了政治权力D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解析:根据所学,1714年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的体制,材料中讲到王位是和平过渡的,说明这中间并未体现封建复辟势力,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1714年英国王位的和平过渡,并未体现首相行使行政权的责任内阁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1714年英国王位的和平过渡,不能反映国王是否丧失政治权
22、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是国会(议会)做的决定将王位传给乔治一世,因此体现了英国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之下,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故D项正确。答案:D3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他“并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他认为本身所属的贵族阶级能够更好地制衡君主,从而避免专制统治”。其认识和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A古代雅典的民主体制B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C英国当时的政治体制 D美国进行的制度创新解析: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全体公民参政的直接民主,与材料所说“贵族阶级能够更好地制衡君主”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就是专制统治,不能体现贵族阶级制衡君主,故B项错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体现了对君主的有效制衡
23、,避免了专制,因此孟德斯鸠的认识和见解是基于英国当时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的是民主政治,与材料中孟德斯鸠“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419世纪前,英国各种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很少给内阁优先权,而1811年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一、周五只讨论内阁提出的“公议案”,后又增至每周3日,相反议员个人却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这种变化 ()A反映了内阁行政权扩大的趋势B推动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C说明议会对内阁的影响力增强D有利于提高议会的办事效率解析:材料反映责任内阁制的发展,内阁权力增大,故A项正确;内阁对议会负责,不能体现分权与制衡
24、的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内阁始终受议会的约束,故C项错误;内阁行政权扩大与议会办事效率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51742年,英国首相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这反映了英国 ()A国家权力逐渐向内阁倾斜B首相、国王和议会互相制约C议会成为政党角逐的中心D责任制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解析: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家权力已经转移到内阁,与小皮特首相做法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首相和议会的互相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不同政党角逐议会多数席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首相和议会的互相制约,
25、反映出责任制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故D项正确。答案:D6对于光荣革命,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建立了一种新型君主制,也有人认为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还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对光荣革命认识分歧的焦点在于它是否 ()A实现了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妥协B造成了英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C保持了英国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D推翻了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解析:1265年孟福尔组建议会,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相互妥协,故A项错误;1688年光荣革命后,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奠定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国家权力由君主逐渐转移到议会,开启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历史,
26、故B项正确;英国光荣革命前后都保持独立自主国家地位,故C项错误;16401649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处死查理一世,推翻了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B71861年,伦敦一家报纸经过统计后指出: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十分之九的议案是经由政府之手通过的。这表明 ()A英国内阁的权力比较大B英国内阁拥有立法权C英王的立法权开始被剥夺D内阁和议会权力平等解析:材料中“1861年”“下院十分之九的议案是经由政府之手通过的”等表明英国君主立宪制中逐渐出现内阁权力膨胀“几乎垄断全部立法提案权”,故A项正确;英国议会拥有立法权,故B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中英王立法权已被剥夺,故C项错
27、误;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内阁要对议会负责,故D项错误。答案:A81833年,英国议会终于通过了一项在本土彻底废除奴隶制并向蓄奴者提供2000英镑赔偿费的法令。其主要原因是 ()A民主政治的完善 B启蒙思想的传播C废奴人士的努力 D工业革命的推动解析:英国的民主政治一直在不断地完善,不能说1833年时英国的民主政治完善了,故A项错误;启蒙思想的传播是在17、18世纪,故B项错误;废奴人士的努力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工业得到了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故D项正确。答案:D9英国1882年制定关于议会议事程序普通规程: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
2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这表明英国 ()A内阁掌握立法权 B政治民主化的退化C行政权力的上升 D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解析:英国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故A项错误;议会开会应有政府人员的参加,体现了权力制衡,故B项错误;普通规程中政府成员参加议会,且比例高达84.5%,说明政府的行政权力上升,较多的干预立法,故C项正确;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是在1721年沃波尔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C101831年英格兰南部的10个郡只有326万人口,却拥有325个下院席位,而北方的6个郡人口已经增长到360万人,在下院只占有68席。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两党政治正式形
29、成 B议会成为权力中心C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D南北方矛盾的激化解析:材料反映出英格兰南北部在下院席位分配不合理,与两党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英格兰南北部在下院席位分配不合理,与议会地位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北方郡应该增加在下院的席位,增强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的影响,议会改革势在必行,故C项正确;材料中虽然南北部在下院席位分配不合理,但没有反映出南北方因此产生矛盾,故D项错误。答案:C11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B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C推动英
30、国建立责任内阁制D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解析:根据所学,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事件为1689年权利法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得出近代文官制度让官员的选拔有据可循,考试形式公开公正,有利于选拔出真才实学之人,适应了工业革命后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英国责任内阁制建立于1721年,因而1870年的近代文官制度无法推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的是工业革命的完成(1840年),故D项错误。答案:B12恩格斯指出:在英国,“资产阶级从来没有掌握过全权,甚至18
31、32年的胜利,也还是让土地贵族几乎独占了政府所有的高级职位”。这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A具有妥协性和保守性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C保留了英王行政大权D未使资产阶级获得成果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下,地主和资产积极的联盟仍然保持,并且土地贵族在联盟中占主导地位,这说明英国革命具有妥协性和保守性,故A项正确;B、C项材料未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
32、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被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材料二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设立了铨叙局,负责办理官员任免、升迁和调转等
33、事务,并由法制局颁发了一系列法规。袁世凯夺取政权后,又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是负责制定政策,随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高级官吏。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官吏。同时,这些法令法规又将文官职位分为四个等级:即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摘引自吴雪娟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及特征(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并指出中英两国文官制度改革(建立)的相似之处及意义。答案:(1)原因: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或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行政官员
34、);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推动;旧文官制度的弊端(容易造成贪污、低效);对外战争惨败的刺激。(2)背景: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稳定政权、巩固统治的需要;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相似:依法实施;注重文官的选拔和考核;分类管理;事务官独立于党派之外。意义:提高了行政效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英语世界,美国没有经历任何革命也变成了一支主导的力量。法国大革命使控制着财力的商人阶级变成统治势力,取代了拥有土地的贵族们;但同样的情况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却没有经历过流血牺牲,甚至都没有打扰到民众的日常安宁。与过去断然决裂,会导致狂热的行为,接踵而至的可能是突然的横祸和毁灭
35、。个人的明智,来自于他记忆的连续性,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美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围绕材料中“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以此为主题,结合世界史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根据材料结合题意以“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分别结合近现代美国民主共和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基本史实进行阐述即可,最后得出结论,制度的延续和完善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稳定和改革,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案:示例:观点: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论述:英国在光荣革命后,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现代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
36、一体的混合物。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继续担任英联邦元首,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综述:对于传统的延续,有利于改革,保障社会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15讲美国1787年宪法理知识体系背答题要语(1)独立之初美国的邦联作为松散联盟,造成国家权力的微弱及各州权力的过大,使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2)美国的总统权利使联邦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其政治制度被称为总统共和制。美国总统的权力由宪法赋予。(3)“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之间相互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自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衡。(4)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
37、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2页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1背景:“邦联”政治体制使美国面临窘境。2制定:1787年9月,制宪会议通过了联邦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3内容(1)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2)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4评价(1)地位:美国联邦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2)积极: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局限: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二、从“邦联”到“联邦”1
38、依据:1788年,联邦宪法正式生效。2措施(1)中央:集中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2)地方:各州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3作用(1)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2)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3)使美国有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4)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三、两党制的雏形1起源: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已有了民主派和保守派之分。2确立: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两党制度正式确立。3本质:两党交替上台执政,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历史解释美国推进民主制的方式战争17751783年独立战争
39、、18611865年南北内战。立法1777年邦联条例、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惯例华盛顿两届退休。图解历史图示总结美国政体的分权制衡原则历史解释邦联与联邦邦联与联邦均为国家结构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区别在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的分割。邦联制主权在“各邦”,联邦制主权在“联邦”。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命题点1美国国徽的图案:外围为两个同心圆,内有一只美国白头秃鹰雄踞中央,双翼展开,右爪握一束橄榄枝,左爪握13支利箭,尖嘴中叼着一条飘带,上书“合众为一”。秃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秃鹰上方的群星图案象征着拥有主权的新生共和国。命题价值其蕴含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联邦制原则,共和原则等均是
40、命题切入点。命题点2“政治妥协有各种类型:不同政党之间的妥协、政党内部的妥协、政治家向民众的妥协、民众与民众之间的妥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妥协等。政治妥协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可以有效解决政治分歧,促进公共利益的优化与改进,保障各方和谐共存,是实现协商民主的必要前提。中外历史中的政治妥协:(1)英国“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之间的联合妥协。责任内阁制、首相制、两党制的发展与完善;三次议会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等都是智慧妥协的结果。(2)美国宪政确立: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
41、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3)辛亥革命中的“妥协”: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政治力量以民族大局为重,通过相互妥协,实现和平,中华民族避免了一次刀兵之乱,是中国历史的巨大进步。命题价值合作、和平、协商、公平利益优化与共存等理念是政治妥协的命题关注点。命题点3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国会与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表:美国联邦宪法修正案节选序号批准时间条文节录41791年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101791年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
42、民保留之151870年第一款合众国或其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前此曾为奴隶之关系而拒绝或剥夺合众国公民之投票权221951年第一款无论何人,当选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261971年第一款年满十八岁或十八岁以上之合众国公民之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关系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命题价值第10、22条反映的是国家权力制度日渐完善,第4、15、26条则表明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这些宪法修正案从另一方面也表明了1787年宪法内容上还存在不足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宪法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维护民族凝聚力的特点。主题权力可分立,但各种权力须组成一个完整、合理的体系美
43、国联邦共和政体1时空观念美国历史大事件2史料实证美国总统的苦恼解读:总统权力受到国会、法院的牵制,凸显美国联邦政府权力运行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这有利于防止独裁,维护共和体制,同时也会因扯皮而导致效率低下。3历史解释1787年宪法认识1787年宪法来源欧洲启蒙思想,主要是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学说原则联邦制原则或中央集权原则(前提),分权制衡原则(核心),民主原则(根本)目的一是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巩固新生国家;二是防止专制独裁特点制约权力,平衡利益(如: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和南北利益)局限性种族歧视:它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人权不平等: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
44、权被剥夺没有反映人民的一些基本权利4.唯物史观美国确立民主共和制的社会环境(1)从历史上看: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直接继承了英国的议会制度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模式,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阻力较少。(2)从经济上看:美国建立前,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其经济发展水平与英法处于同一水平,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实力雄厚。(3)从思想上看:启蒙思想在北美大陆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传播,推动了美国民主、民族意识的觉醒,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就是直接吸取了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4)从外围环境上看:美国独处北美大陆,受欧洲封建势力影响较小,其建立民主制度的过程较少受到外部的干扰,这一点与法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5历史解释平衡四种
45、利益,体现四大原则的宪法(1)平衡四种利益的宪法制约权力:“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主。平衡利益:中央与地方关系: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其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大州与小州关系: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这样就协调了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关系:保留南方的奴隶制度,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这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方与北方的矛盾。(2)体现的四大原则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总统共和制,总统拥有广泛的权力。中央集权原则:“联邦与州分权”的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原
46、则。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并对选民负责。高考怎么考的洞悉命题规律立足史料实证还原历史真实1(2017高考全国卷)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民主政治。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了总统最高行政
47、权力,总统不仅拥有任命行政官员的权力,也拥有罢免行政官员的权力,因而材料中皮克林被总统罢免职务是总统行使职权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是强调联邦政府的权力,而是强调总统的权力,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的权力在宪法中有明确的规定,权限是明确的,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皮克林属于其他党派,无法反映美国的党派斗争,故D项错误。答案:C2(2014高考全国卷)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解析:结合1787年宪法可知,各州
48、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说明1787年宪法没有给予印第安人、黑人同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这违反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C、D三项错误。答案:B本讲内容虽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事件和历史线索较多,是高考高频考点,但命题主要集中在英美两国的政体上。试题通过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来灵活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等主干知识。近三年高考试题强化知识迁移运用、历史价值观的引领、学术和时政热点的渗透等,如2017年“总统职权的行使”题,既呼应了美国大选,也呼应了美国宪法230周年纪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
49、研究视角和学术成果直接用于命题,2016年“制度构想与实践”开放性试题的出现是最好的例证。高考将考什么热考命题押题命题点111786年,美国国会建议,它将有权控制国内外贸易、自行规定并征收税款、惩罚欠款不缴的州,各州必须向国会选派议员,对公然反抗国会管辖权的州可以使用武力以外的所有强制手段。这表明美国()A意识到邦联制的弊端B不断完善联邦制政体C改变了中央的软弱无力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解析:美国独立后实行松散的邦联制,邦联政府没有什么权力,1786年美国还没制定宪法,美国仍实行邦联制,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已经意识到邦联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联邦制是在1787年宪法中确立的,故B项错误;改变了
50、中央的软弱无力也是在1787年宪法颁布后,故C项错误;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也是1787年宪法颁布后,故D项错误。答案:A2下图所示为华盛顿一封信中的内容,这反映出华盛顿()A坚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认识到了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C强调民族的统一和共同利益D主张对邦联条例进行修正解析:美国历史并没有封建君主专制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点1775年,这一时期美利坚民族的根本任务显然是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而非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以一个更伟大的名字来称呼整个殖民地,那个名字就是美利坚”可知,华盛顿在这里强调的是民族的统一和共同利益,故C项正确;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邦联条例在
51、1776年才正式公布,故D项错误。答案:C3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关于立法机关的设置存在州权平等和比例代表两种方案。经过讨论最终通过了设立由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的“两院制”方案。这表明美国的“两院制”()A分割立法权保障了民主制度B消除了大小州的矛盾与分歧C实现了南北各州之间的妥协D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与巩固解析:材料反映“两院制”分割了立法权,但并未涉及“两院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州权平等的参议院的设置缓和了大小州的矛盾,“消除”说法过于绝对,并且这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没有体现众议院,故B项错误;众议院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实现了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妥
52、协,但这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没有体现参议院,故C项错误;“两院制”的设置实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有利于联邦制的建立与巩固,故D项正确。答案:D命题点24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由此可知,这部宪法()代表土地投机者高利贷者工商航运者持大量公债者奴隶主人数1424124015A.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B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C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D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解析:材料制宪会议的参会者组成不属于社会阶层的划分,故A项错误;材料制宪会议的参会者中奴隶主的存在,不能体现人人平等观念,故
53、B项错误;材料制宪会议的参会者组成属于不同利益集团的划分,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相互妥协,最终通过了1787年宪法,故C项正确;材料制宪会议的参会者中奴隶主的存在,不能体现天赋人权学说,故D项错误。答案:C5美国制宪者们采取了权力分化的手段,使其不完全掌握在任何一方,从而避免了“多数人的暴政”。制宪者们在宪法中精心设计了一套纵向和横向分权的措施,它们通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纵向分权和联邦内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横向分权来限制政府的权限,约束政府的行为。这部宪法()A建立起邦联制B制约权力、平衡利益C实现人民主权D符合卢梭的政治理念解析:“邦联制”是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之后所出
54、现的,故A项错误;材料正好体现了“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1787年宪法的原则之一,即“三权分立,制约平衡”,没有涉及“人民主权”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分权制衡”原则属于孟德斯鸠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答案:B6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两院通过的任何法案,“除非因国会休会而使该项法案不能退回,在此情况下,该项法案不能成为法律”,因而总统常借国会休会而搁置国会议案,被人称为“口袋否决”。这表明“口袋否决”()A明确了总统立法否决权B导致了总统权力扩张C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异化D削弱了国会的立法权解析:总统掌行政权,“口袋否决”是钻制度的空子,故A项错误;材料通
55、过口袋否决表达对法案的态度,客观上造成法案无法通过并非制度赋予总统的权力,故B项错误;口袋法案体现了美国总统对国会的制衡的异化,违背了民主的原则,故C项正确;国会享最高立法权,故D项错误。答案:C课时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据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政府“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他直接税。对各州输出之货物,不得课税”。上述规定()A维护了地方治理的自主性B实现了各州地位平等C消弭了南北方的贸易争端D削弱了中央政府权威解析:材料中“联邦政府”中央政府只能按照宪法征税,这有利于维护地方自主性,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非各州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
56、;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贸易争端问题,故C项错误;1787年宪法的核心目的就是改邦联为联邦,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答案:A2178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以美元作为美国法定货币单位的法案,但当时美元在南北各州的价值不等,法国、西班牙等国货币也在美国流通,当时美国金融混乱的主要因素是 ()A英国殖民统治阻碍统一市场形成B南北各州不同经济形式矛盾尖锐C国家政治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D联邦政府用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解析:美国在1783年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故A项错误;南北各种经济形式不同是导致美元价值不等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美国独立之后实行邦联体制,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57、,地方各自为政,是导致美国金融混乱的主要因素,故C项正确;联邦政府建立是在1789年,故D项错误。答案:C3近代某一欧美政体,“彼固有行政府之国务大臣也,然惟对于大统领负僚属之责任,未尝对于议会而负责任,盖其系统各不相蒙也。”在这一政体中 ()A议会的作用极其有限B总统掌握国家行政权C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D由议会选举国家元首解析:“固有行政府之国务大臣也,然惟对于大统领负僚属之责任,未尝对于议会而负责任,盖其系统各不相蒙也”可以判断为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议会独立行使立法权,故A项错误;在美国政体中,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故B项正确;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之下,无内阁与首相,故C项错误;美国的体制
58、中,国家元首由全民选举产生,故D项错误。答案:B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只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这一规定 ()A约束了总统权力B限制外国移民进入C清除了奴隶制度D体现了联邦制原则解析:“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可知该规定与总统无关,故A项错误;“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只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没有涉及到对外国移民的限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1787年宪法保留有奴隶制,故C项错误;“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
59、船只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可知这些是对州权的限制,这些规定的权利将属于联邦政府,体现了宪法的联邦制原则,故D项正确。答案:D5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解析: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这只能体现国家之大的好处,故A项错误;三权分立实现分权制衡,这与材料中“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无关,故B项错误;美国联邦制下
60、,地方各州有一定的权力,但并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故C项错误;美国联邦制下,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样便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进行了结合,体现了材料中“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故D项正确。答案:D6美国宪法制定者认为:联邦权力机构中,“由于司法部门最弱,故最易遭到立法和行政两部门的干预和影响,所以必须加以保障”。下列各项能体现上述原则的是:司法部门 ()A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B任命政府高级官员C审查国家财政预决算D组织法庭弹劾总统解析:材料中“必须加以保障”最好的就是法律保
61、障,故A项正确;政府高级官员是总统提名任命,与材料中“司法部门”不符,故B项错误;财政预算经国会批准后即成为正式决算,与材料中“司法部门”不符,故C项错误;弹劾总统与材料中“最易遭到立法和行政两部门的干预和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72017年7月,美国参众两院以俄罗斯涉嫌干涉美国总统选举为由,分别以982和4193通过了制裁俄罗斯的决案,尽管总统特朗普认为对俄制裁法案有“明显缺陷”,但他并没有否决此法案,据此可知,美国 ()A总统无权否决参众两院法案B总统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C参众两院拥有一定的外交权D总统与参众两院立场一致解析: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参众两院的立法,故A项错误
62、;材料中“分别以982和4193通过了制裁俄罗斯的决案”,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根据宪法总统只能接受,故B项正确;参众两院拥有立法权而非外交权,故C项错误;立场一致与材料中“总统特朗普认为对俄制裁法案有明显缺陷”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8据统计,美国最高法院从成立到1946年,对国会通过的80件法案和州议会制定的几百件法律做了“违宪”的判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各州与联邦矛盾尖锐B美国议会对法院负责C最高法院是美国政治体制的核心D美国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解析:“美国最高法院”所做“违宪”的判决是其本职所在,不存在矛盾,故A项错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议会与法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63、故B项错误;美国的政治体制为三权分立,国会、总统、最高法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故C项错误;在三权分立体制之下,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其司法的依据为宪法,故D项正确。答案:D92017年8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无可奈何地签署了一项针对俄罗斯等三国的制裁法案,因为此前美国参众两院几乎全票通过了这一法案。这体现了美国政府权力构建中 ()A总统行使最高行政权B总统不具有立法否决权C国会立法权至高无上D国会对总统的权力制约解析:材料反映了总统在国会通过的前提下“无可奈何”地签署法案,没有突出总统行使最高行政权,故A项错误;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故B项错误;国会的立法权受到总统行政权和联邦法院司法权的
64、制约,故C项错误;根据“无可奈何”可知国会对总统权力形成了制约,故D项正确。答案:D10在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引发了个人、民权组织乃至州政府的起诉。有数据统计,自特朗普2017年1月20日就职至2月3日,他的名字已经出现在17个州的52起联邦法律诉讼之中,其中多起诉讼都缘于这一入境限制令。这反映了 ()A联邦司法程序混乱B州权主义重新抬头C个人自由高于一切D分权制衡政治特点解析:题干说明州政府对于“禁穆令”不满从而向联邦法院起诉总统及联邦政府,反映了美国分权制衡的政治特点,即州政府与总统(联邦政府)权力的相互制约,州政府向联邦法院起诉总统符合美国政体运行的特点,不能反映联邦司法程序
65、的混乱,故A项错误;题干中州政府起诉总统反映了分权制衡的特点,不能说明州权主义重新抬头,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总统(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分权制衡,反对“禁穆令”也不能反映个人自由高于一切,故C项错误;分权制衡政治特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11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员。美国宪法这一规定 ()A维护了司法权的独立B推行了议行合一的制度C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D确保了国家立法权独立解析:材料中“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反映的是立法权和行政权,
66、材料未涉及司法权,故A项错误;“议行合一”与材料中“1787年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是联邦政府,未涉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表明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故D项正确。答案:D12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英国政治家说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但也有学者说:1787年“美国宪法”绝对是不民主的,甚至可以说是反民主的。这反映了 ()A历史评价都不能准确再现历史原貌B学者的解释更符合宪法历史事实C历史评价都应
67、坚持同一个评价标准D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评价解析:历史评价首先应该恪守求真的原则,即该评价应客观如实,应符合对该人该事的总体描述。为达到这个目的,历史主义地看问题,即发展变化地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看问题是必须的,且A项中出现了绝对性词语“都不能”,故A项错误;美国宪法是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典型体现,这是史学家公认的,故B项错误;历史评价因阶级立场、史学家见识、资料丰富与否等条件限制,不可能一致,也不可能采用同一标准,故C项错误;对于1787年美国宪法,英国政治家和学者的观点几乎对立,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
68、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然而,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但是,它并不总是存在于政治上温和的国家里,只有那里的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关国际事务的执行权和对民法有关事务的执行权。在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精神上是自由的,不受他人的支配,应该使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二我们不应该夸大仁慈的专制君主贯彻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所取得的实效,但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
69、示范。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政体。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孟德斯鸠有关自由和权力的观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革命如何“将新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答案:(1)观点:自由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政治自由存在于权力不被滥用的温和政体内;主张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平衡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强调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2)说明: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自由;颁行了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
70、宪法;美国创立了联邦制(或总统制)共和国,确立了民主政体,树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典范;实行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制约平衡,第一次将启蒙思想的理论付诸实施,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家总统和议会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体现了启蒙思想中人民主权原则和民主原则。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学家同样对宪法如何起草、含义如何持有争议,他们的争论同样反映出对宪法含义的当代见解。在有些学者看来,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维护独立战争时期的理想。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宪法是为了保护权贵阶层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背叛独立革命的原则。还有人认为,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摘编自美艾伦
71、布林克利美国史(14921997)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解析:材料对美国制订宪法的探讨,形成三个观点:“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维护独立战争时期的理想”所表达的观点是美国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宪法是为了保护权贵阶层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背叛独立革命的原则”所表达的观点是宪法是为保护少数人的利益而制定;“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所表达的观点是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任选其中一个,列出相关的史料来进行论证即可。答案:示例一:观点:美国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探
72、讨: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的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更是各行其是;各州之间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示例二:观点:美国1787年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探讨: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样做可以避免联邦政府过度集权;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三者相互制衡,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院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众议院有权对犯有错误的总统提出弹劾。第16讲民主政治的扩展
73、理知识体系背答题要语(1)法国共和制体现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德国君主立宪制下行政权控制立法权。(2)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而法国共和制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3)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德意志帝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4)资本主义政体复杂多样,影响政体的因素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资产阶级成熟程度、该国阶级力量对比以及地理条件、历史传统、民族特点、国际环境等。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6页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背景(1)政治:大革命以来政局动荡,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2)经济: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本主义发展。2标志:1875年1月,法兰
74、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1)总统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2)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3)内阁:对参议院负责。3评价:(1)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反映了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妥协。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背景: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2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1)确立联邦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2)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皇帝:国家元首,掌握国家大权
75、。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帝国议会作用很小。3评价(1)性质: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2)局限性: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色彩,是一种不完善的代议制。(3)进步性: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促进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三、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展1确立方式: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宪法,设立议会。2主要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3影响 (1)积极从政治体制上否定和替代君主专制,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
76、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扩展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局限: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历史比较此君主立宪非彼君主立宪英国德国政体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实质君主为虚,立宪是实君主是实,立宪为虚君主虚君,统而不治实君,专制独裁内阁对议会负责对皇帝负责下院权力中心三无机构*权力特征分权制衡行政权控制立法权注:三无:无权组阁,无权行政监督,无权立法。历史解释全面认识法国政体(1)在法国政权更迭中出现的王朝大部分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并非封建王朝,比如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七月王朝等。(2)法国近代的共和制与当代的共和制有所不同,法
77、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而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建立)开始,法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3)1875年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总统与参议院权力很大,但二者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的。历史探究德国专制色彩的具体表现命题点1政体类型时间备注波旁王朝封建君主专制1618世纪君主制1789年制宪会议、巴黎起义1君主立宪制1791年立宪派、1791年宪法第一共和国民主共和制1792年吉伦特派、巴黎起义21793年雅各宾派、巴黎起义31794年热月党人、热月政变1799年拿破仑、雾月政变第一帝国近代帝制18041814年拿破仑波旁王朝君主政体18151830年七月王朝君主
78、立宪制18301848年七月革命、巴黎起义4第二共和国民主共和制1848年二月革命、巴黎起义5第二帝国帝制1852年第三共和国议会制共和国18701940年九月革命、巴黎起义6第四共和国总统制共和国19461958年第五共和国半总统半议会制1958年现在 命题价值(1)特点:政权更替频繁,政局动荡不安,帝制共和多次反复。(2)性质:帝制与共和均是资产阶级性质,是政体之争。(3)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思想浓厚;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超过工业资产阶级;周边国家的干涉等。命题点2(1)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普鲁士政府与资产阶级妥协,建立君主立宪政体。(2)1871年,
79、统一完成后,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3)1918年,十一月革命中,德国建立了共和国。(4)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5)1949年,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种不同政治体制。(6)1990年,两德统一,只保留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命题价值德国分裂与统一;政体演变之际的社会特点;德国崛起的国际影响均为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命题留下了空间。命题点3(1)历史上,容克贵族是职业军人,是部落领袖的后裔,是普鲁士国王忠实的臣民,日耳曼人征服易北河以东地区的主力,后来成为当地的大地主和统治者。(2)经济上,1848年德国革命后,容克的庄园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
80、的农场,大部分容克开始资产阶级化,但仍保留许多封建残余。(3)政治上,容克地主阶级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赞成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其代表人物是俾斯麦。(4)文化上,由于优越的政治经济特权,很多容克贵族成为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马克思就拥有容克贵族血统。命题价值挖掘容克阶级隐含的信息及对德国政体,对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格局的影响是命题关注点。主题公民选举、议会立法、政党政治寻觅适合国情特色的代议制政体1史料实证此总统非彼总统2史料实证此君主非彼君主3唯物史观西方代议制的背景与影响(1)背景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力。思想上:欧洲启蒙运动
81、的影响。(2)运作模式议会权力:议会由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运行原则: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实行权力制衡原则,民主化、法制化和制度化。政党政治:实行政党政治。政党在执政期间推行本党意志和政策。(3)作用政治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经济上:促进了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由理论付诸实践。由民主取代专制,法制取代特权,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对世界的影响: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对世界各国产生
82、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4探究意识近代西方社会转型表现与内涵(1)经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化,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2)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3)思想愚昧迷信、思想专制向民主科学、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转化。(4)阶级构成世俗王权取代天主教会,工商业资产阶级取代地主阶级,公民取代臣民。从本质上看,近代社会转型实际上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概括了人类历史的主要内涵。高考怎么考的洞悉命题规律注重历史解释强化理性评判 (2017高考全国卷)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
83、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解析:本题考查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十字街头”“平民大众”可知材料中的国民公会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不符;1793年法国已经废除了君主制,B项错误;“既是法庭又是被告”与“法律至上”的理念不符,排除D项。答案:C思维升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三阶段(1)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84、;“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2)在清末民初,民族主义的理论焦点是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排满”和建立单一的汉民族国家,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则主张“合满”和建立包括满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3)在五四时期,受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民族主义的理论焦点是围绕民族自决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反帝与反封的关系而展开的,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人都曾为此做出过重要贡献。(4)九一八事变后,受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这一时期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民族复兴思想
85、的提出并成了一种社会思潮。高考将考什么热考命题押题命题点11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反映出该宪法()A内容非常广博B适应社会发展C实现权力制衡 D蕴含自由观念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法国11部宪法中唯独1875年宪法长寿,内容方面不足以解释原因,故A项错误;1875年宪法是工业革命推进的产物,且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故B项正确;民主政体都蕴含权力制衡,且1875年宪法参议院权力巨大,故C项错误;近代宪法都含有自由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B21871年8月
86、,法国国民议会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果“1875年宪法”获得通过。“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说明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A是保皇派对资产阶级的妥协B遵从了卢梭的民主思想C受益于政治现实和妥协精神D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巨大解析:从材料“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可知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是保皇派内部分化,实力削弱,故A项错误;从材料“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可知遵从卢梭民主思想不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由
87、于保皇派内部分化和共和制度更符合当时的需要,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与材料中法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3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A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B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C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D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解析: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与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帝国宪法突出了普鲁士的政治、军事等特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
88、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反映了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联邦成员把各自的部分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同时又保留了部分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不能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故D项错误。答案:C命题点24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国家标志性事件政体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通过民主共和制德国1871年宪法通过君主立宪制法国1875年宪法通过民主共和制A.美法两国政体优于英德两国B英德两国经济发展落后于美法两国C四国均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宪法D四国均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代议制解析: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
89、资产阶级代议制,没有优劣之分,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落后于美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体变化,故C项错误;四国都颁布了宪法,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与材料中“政体”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5英国在1867年扩大选举权后,仍旧只有不到一半的成年男性居民获得这种权利。而德意志在帝国成立的1871年就有一半的民众参加了议会选举。这显示出德国()A政治民主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B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C政治民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D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解析:德意志帝国专制主义突出,而材
90、料中“选举权”不能说明整个政治民主化水平,故A项错误;材料中“选举权”不等于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故B项错误;材料中“帝国成立的1871年就有一半的民众参加了议会选举”超过英国“只有不到一半的成年男性居民”,表明在选举权方面德国成果明显,故C项正确;德意志帝国的国家权力中心是皇帝而非议会,故D项错误。答案:C6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机关在权力以及产生方式等方面与他国迥异的是()A英国下院 B美国国会C法国众议院 D德国联邦议会解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下院由选民直选产生,具有立法权;美国国会众
91、议院由选民直选产生,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出,参众两院共同享有立法权;法国众议院由选民直选产生,与参议院共同拥有立法权;德国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组成,联邦议会通过的法案需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由此可知,在产生方式与权力上与他国迥异的是德国联邦议会,故D项正确。答案:D课时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近代确立的民主政体中,英国规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执行;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这些规定的共同点是 ()A体现共和精神B说明司法权独立C防止专制独裁 D凸显行政权至上解析:共和精神可以理解为国家元首是选举产生一种民主的体现,材料呈现的是分权制衡
92、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体现不出司法的独立性,故B项错误;分权制衡的目的是对权力的限制,防止专制独裁,巩固统治,故C项正确;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说明行政权被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C2近代某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任期七年,在规定的颁布法律期限内,共和国总统可以通过一项材料确凿的咨文,要求两院重新审议法律,两院不得拒绝这一要求。”该宪法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解析:题干中该国家有总统,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任期4年,故B项错误;近代法国总统任期7年,权力较大,故C项正
93、确;德国国家元首为皇帝,故D项错误。答案:C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这一规定的用意主要在于 ()A把行政大权赋予内阁B国家权力转移到共和派C收回总统任免官吏的权力D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解析:题干提及的是总统的命令在部长副署后才生效,涉及的是总统与内阁的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权力属于君主派或共和派,故B项错误;总统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故C项错误;条文规定,总统的命令须得到部长的副署,意图防止总统的专权,从而达到预防君主的复辟,故D项正确。答案:D41875年1月30日,法国国民会议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大学教师瓦隆提出的政权组织法,
94、间接承认法国为共和国,而当时738名代表中仅有200人赞成民主制。反映了 ()A共和政体的确立艰难曲折B民主政治是发展潮流C保皇派在斗争中彻底失败D法国政体极不完善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政权组织法确立的艰难,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及虽然赞成民主制的议员不多,但共和制仍然被确立了,故B项正确;法国共和制是被间接承认的,故C项错误;政体是一个国家的组织形式,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存在完不完善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5近代法国政体屡遭变更,1875年宪法颁布后,共和政体虽不被看好,但最终却巩固下来。法国共和政体巩固的主要原因是 ()A法国1875年宪法的颁布B封建保守势力日益衰落C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增强D
95、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解析:A项与材料中“巩固的主要原因”不符,故A项错误;法国封建保守势力日益衰落是共和制最终确立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完成,使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增强,共和制最终确立,故C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业革命完成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617921804年、18481852年,法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二共和国;1875年,法兰西共和制虽得以确立,但仍然历经曲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国的 ()A历史文化传统 B经济发展特征C社会结构复杂 D共和思想缺陷解析:历史文化传统与共和国的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
96、了法国确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主要与当时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使法国君主制传统深厚有关,故B项正确;社会结构与共和制确立无关,故C项错误;法国确立了共和制,因此不是共和思想的缺陷,故D项错误。答案:B7“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致目标的正确通道”。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C法国1875年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解析:从材料“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中“第二帝
97、国”“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可知,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与材料“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不符,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险胜的结果,故C项正确;美国没有经历过帝国,故D项错误。答案:C8“在18561871年间,所有的欧洲大陆大国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下列各项属于以上时间和空间中所发生的变化的是 ()A英国进行议会改革 B法国确立共和政体C美国两党制度形成 D德国完成统一大业解析:英国是岛国,与材料中“欧洲大陆大国”不符,故A项错误;1875年初,法国通过了法兰西第
98、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与材料中“在18561871年间”不符,故B项错误;美国在美洲,与材料中“欧洲”不符,故C项错误;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与材料中“在18561871年间,所有的欧洲大陆”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9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共有58席,由各邦任命的代表组成,它有权提出和通过法案,颁布某些行政法令,“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这些规定表明当时德国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皇帝是政府首脑C议会“统而不治” D议会并无实际权力解析:材料表明议会有立法权、皇帝有行政权,符合君主立宪制,故A项正确;德国政府首脑是宰相
99、,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议会有立法权,故C、D两项错误。答案:A10在俾斯麦出任帝国宰相的漫长任期中,德皇和宰相在原则问题上都是相互信任的,以至于俾斯麦能够大权在握、纵横捭阖,成为帝国权力的真正化身。这主要说明 ()A帝国宰相与德皇之间相互制约B德意志帝国宰相掌握最高行政权C俾斯麦的职权凌驾于德皇之上D帝国宰相职权和任期取决于德皇解析: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下,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所以宰相不可能制约皇帝,故A项错误;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拥有最高行政权而并非宰相,故B项错误;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下宰相对皇帝负责,其职权不可能凌驾于德皇之上,故C项错误;宰相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他们在原则问
100、题上相互信任,宰相从而掌握实权,故D项正确。答案:D111873年,德意志帝国政府规定马克为唯一的支付货币,取消各邦货币发行权。并颁布一系列教育法令,规定接受教育为公民的基本义务。1879年起,实施关税保护政策,提高进口税率。这些措施 ()A加速了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B意识到自由放任政策的缺陷C促进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D强化政府职能制约民主改革解析:材料“接受教育为公民的基本义务”与统一市场没有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接受教育”和“马克为唯一的支付货币”与自由放任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规定马克为唯一的支付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规定接受教育为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利于培养技术人才,“提高进口税
101、率”有利于推进对外贸易,故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公民教育、货币、关税,没有涉及民主改革,故D项错误。答案:C1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其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联邦议会这样的席位安排体现了 ()A各邦拥有平等权利B政治派别斗争激烈C普鲁士的优势地位D专制主义色彩浓厚解析:“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可见各邦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故A项错误;“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不能体现政治派别的斗争,故B项错误;“设58席,其中普鲁士占17席”可以判断普鲁士的优
102、势非常明显,故C项正确;根据“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其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无法判断是否实行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没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
103、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材料二清末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摘编自胡凯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明此特点所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
104、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的原因,并说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有何不同。答案:(1)特点:具有君主专制的色彩;体现了议会民主政治特色;具有传统与近代的混合性。影响:有利于巩固德国政治上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有利于德国利用国家力量进行工业化;使德国富有极端的侵略扩张性。(2)原因:德国宪政中的君主专制性,为清末宪政改革中维护君主专制提供了依据。不同:清末宪政改革是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进行的,而德国宪政是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完成的;清末宪政改革体现了维护满族贵族的家族统治,而德国宪政在君主专制外更具民主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主义”“
105、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公元1500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1900 年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有人据此图示意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结构(右图)。据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摘编结合上图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该学者的任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解析:观点方面,根据材料中“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
106、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可知,该作者的观点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是构建西方文明的四大要素。论证方面,结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分析回答,政治上以英、美、法、德所建立的代议制政体为史实依据,经济上以工业革命为史实依据,法律上以英、美、法、德所制定的宪法法案为依据,社会观念上以公民意识的觉醒和人民民主权力的确立为依据。最后总结结论即可。答案:示例:肯定意见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1500年后的西方世界的兴起。论证: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
107、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社会: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答出三个维度即可)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
108、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1500年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第17讲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理知识体系背答题要语(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它阐明了资本主义为什么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2)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思想来源。(3)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做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4)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具有自发性、偶然性的起义,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5)巴黎公社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它是一个以无产阶级为主体,联合小资产阶级各
109、派,在特殊情况下掌握地方政权的尝试。(6)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当时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7)1917年二月革命的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8)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0页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条件(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
110、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3)思想基础: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4)主观努力: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运动,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2诞生: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3意义: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开展。二、巴黎公社1背景 (1)民族矛盾: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军大败。(2)阶级矛盾: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资产阶级国防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2经过(1)人民起义:1871年3月18日,国民自卫军占领市政厅等地。(2)公社成立: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3)革命措施军队建设:废除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政权建设:普选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
111、关公社委员会。民主制度: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监督。(4)结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被凡尔赛军队占领。3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19世纪70年代,生产力水平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不成熟。(2)重要原因: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4历史意义(1)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2)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3)原则永存,精神不朽。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背景(1)经济: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2)政治:俄国具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3
112、)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恶化国内局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4)主观:俄国布尔什维克党 建立,列宁主义诞生。2经过(1)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3)七月事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工人、士兵游行示威,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占领冬宫。(5)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
113、埃政府。3意义(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2)对世界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图解历史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解释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与“科学性”(1)空想性:它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2)科学性: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图解历史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巴黎公社不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但其
114、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空观念十月革命进程历史解释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此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它是十月革命的准备。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因为它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时空观念俄国政体的演变(1)1861年改革后,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沙皇专制君主政体。(2)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后,实行形式上的君主立宪政体。(3)1917年二月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4)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苏维埃政府,实行联邦制。(5)1991年,放弃社会主义,恢复
115、资本主义,实行联邦制。命题点1在法国,公社的最早名称可追溯到中世纪中期。当时一些城市中的商人和市民为了反对城市领主的压迫而自动联合起来,结成自治团体,建立自卫军,武装反抗领主对城市的控制,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争取自治权利的城市就称为“公社”。公社仍承认封建主的某些权利,继续按规定交纳赋税,承担劳役,各封建主也不得不承认公社的自治权。命题价值革命精神与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发扬是命题切入点。命题点2俄语音译,原意为代表会议,后特指苏联的政权机关工农代表会议。苏维埃在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作为领导起义的机关首次出现。1917年二月革命后,成为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立的第二个政府。十月革命胜利后
116、,成为全国各级国家机关。苏维埃政权实行立法与行政权力的统一,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选举政府即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命题价值苏维埃隐含一种新型的政权形式无产阶级专政。命题点3四月提纲的部分内容:(1)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2)提出了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形式应是苏维埃共和国,由全国的工人、雇工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3)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命题价值史料包含了一条重要的隐性信息:列宁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没收地主
117、土地的措施,其意在联合农民、建立工农联盟,以巩固苏维埃政权。主题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的理论与实践1史料实证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的理由2历史解释共产党宣言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它第一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2)它第一次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3)它第一次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工人运动,推翻旧的制度,建立新的国家机器,从此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前程,它给了
118、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3探究意识十月革命期间的四大变化、四个特点(1)四大变化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起义。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四个特点理论角度: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即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单独取得革命胜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革命由中心城市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高考怎么考
119、的洞悉命题规律关注社会热点彰显价值观引领1(2018高考全国卷)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解析: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参与正义者同盟的改组,后又一起为该组织撰写了宣言。根据题干正义者同盟口号的变化由“人人皆兄弟”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及同盟的目的可
120、以看出,他们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错在“开始”,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已爆发三大工人运动,C项错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不能说明材料中正义者同盟名称和口号的变化,D项错误。答案:A2.右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A它预见到了19291
121、933年的经济危机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解析:马克思不是算命先生,题干提及的“在危机期间”是工业革命后发生的多次经济危机,如1825年席卷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题干中“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推知资产阶级的措施被迫且不妥,根除经济危机的关键是变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B项错误;共产党宣言发表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共产党宣言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资产阶级的错误应对,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阻碍着生产力发展,故D项正确。答
122、案:D3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
123、B(1)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同时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本题以共产主义同盟口号及目的变化为切入点,反映了对周年热点的考查。(2)本讲内容是全国卷近6年来唯一的一次命题,是典型的冷考点,但内容涉及到当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等热点,备考也需当心。高考将考什么热考命题押题命题点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1马克思通过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成果和结论都写进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这些研究成果()A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问题B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学说C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D论述了
124、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特征解析:共产党宣言“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反映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中这些写进了共产党宣言的成果和结论与社会主义理论学说无关,故B项错误;这些成果和结论与公有制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共产党宣言发表时,资本主义还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A2世界主义者把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共同体,不同的世界主义者所认知的普世价值各不相同,如智者学派的理性、康德的道德和自由、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但是无论他们的理念有多大的差别,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世界主义者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超越国家、民族,
125、至高无上、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则是文明体系的核心理念。材料表明,世界主义者划分共同体的标准是()A阶级利益B国家利益C民族文化圈 D价值和理念解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以阶级利益为标准,而其他世界主义者则不同,故A项错误;根据“世界主义者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超越国家”可知,国家利益不是世界主义者划分共同体的标准,故B项错误;根据“世界主义者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超越国家、民族”可知,民族文化圈不是世界主义者划分共同体的标准,故C项错误;根据“世界主义者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超越国家、民族,至高无上、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则是文明体系的核心理念”可知价值和理念是世界
126、主义者划分共同体的标准,故D项正确。答案:D3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关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关注欧洲之外的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问题。由此可以判断共产党宣言()A可适用于世界任何地区B以关注全人类为己任C诞生于对全世界的考察D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发展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欧洲、美国和东方,但是共产党宣言可适用于世界任何地区,说法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的非常全面,是以关注全人类为己任,故B项正确;诞生于对全世界的考察,“全世界”说法太过绝对,故C项错误;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纲领,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4
127、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不仅是由于仍然保留的半农奴制和等级制的社会关系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十月革命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反封建B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导致革命的发生C十月革命可以化解俄国发展的问题D俄国革命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解析:十月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封建是二月革命的任务,故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主要是“现代化”的要求导致十月革命的发生,故B项错误;“现代化”的要求导致十月革命的发生,说明十月革命可以化解俄国发展的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西方国家,也没有涉及俄国的革命水平,故D项错误
128、。答案:C课时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马克思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促使这一“科学的空论”向“革命的科学”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矛盾的加剧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工人运动的推动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解析:社会矛盾的加剧是这一转变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工人运动的推动是这一转变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这一转变的标志,故D项
129、错误。答案:B2德国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成立第一批工会组织,1848年出现工会联合组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A社会阶层的分化比较明显B社会保障体系已日益成熟C代议制民主逐步得以完善D工人的生活水平维持较好解析:材料说明德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故A项正确;社会保障应为政府的福利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工人组织的发展,与代议制民主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如何,故D项错误。答案:A3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下列针对或反映此矛盾的有 ()英国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的经济
130、思想现实主义文艺兴起,揭露社会的罪恶现象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A BC D解析:英国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主张政府对经济不干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矛盾对立,故错误;根据材料“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与揭露社会的罪恶现象符合,故项正确;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爆发工人起义,故项正确;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马克思对社会矛盾发展的预测,故项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4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
131、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业革命加剧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B英国工会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D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运的指导思想解析:材料不涉及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联合斗争的必要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反映了工人阶级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组织,为争取政治权利做出的努力,说
132、明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故C项正确;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此时工人阶级的目的是提高其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C5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已经破坏了”。这一论述 ()A否定了资产阶级历史作用B批判了资产阶级对近代世界进步的阻碍C认同了资产阶级价值观念D肯定近代以来世界发生的社会历史变革解析:材料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方面的积极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资产阶级推动了近代世界的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中肯定了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破坏,说明其肯定资产阶级对
133、近代社会的推动,故D项正确。答案:D6自19世纪中叶马克思写下自己的著作以来,事态的发展并未遵循他所预示的明确的模式。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穷人没有变得更穷,相反,工人们变得愈来愈富裕,因而也就愈来愈满足于现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完善B共产主义运动受到各国的压制C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D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完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且福利政策也非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愈满足于现状的唯一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并没有受到相关的压制,故B项错误;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工业革
134、命的蓬勃进行和随之而来的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普通工人的工资乃至生活水平也获得了相应的提升,故C项正确;“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这种表述属于明显的常识和逻辑谬误,故D项错误。答案:C71895年,恩格斯指出: “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恩格斯这一观点 ()A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B体现了对巴黎公社革命的反思C认清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局限性D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开放扩张性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性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这是恩格斯在对巴黎公社失败进行深刻和精准的反思,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英国工业革命局限
135、性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并不能实现铲除自身的发展结果,故D项错误。答案:B8巴黎公社成立初期,许多公社公职人员身兼数职,针对此情况公社规定:“除去本人日常工作之外,从事其他工作的公社公职人员,没有权利再领到任何报酬。”此“兼职不兼薪”的规定 ()A杜绝了职务腐败的产生B保证了民主政治广泛性C体现了奉献的公仆精神D说明公社财政经济困难解析:巴黎公社对工作人员收入进行严格规定,有利于减少贪腐,故A项错误;材料无从得知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做法强调公职人员对巴黎公社的献身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巴黎公社的财务状况,故D项错误。答案:C9列宁主张不要议
136、会制共和国,而要自下而上的,由全国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但由于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而群众又信任苏维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号召立即推翻临时政府,那是错误的。基于这种分析,列宁提出 ()A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B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C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D立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解析:“四月提纲”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A项与材料中“如果号召立即推翻临时政府,那是错误的”不符,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中,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而列宁于1917年4月才回到彼得格勒,故B项错误;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与材
137、料中“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的背景相符,故C项正确;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故D项错误。答案:C101917年2月,彼得格勒爆发了民众骚乱、工人罢工和反战游行,沙皇下令解散国家杜马(议会),但杜马领导人拒绝执行这一命令。沙皇尼古拉发现他不再能够强迫杜马服从自己,于是3月15日让位给他的兄弟米哈伊尔,而米哈伊尔又于第二天放弃了皇位。材料表明当时俄国 ()A沙皇与杜马代表不同阶级利益B国家政权再次走向了更迭C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D由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沙皇与杜马代表不同阶级利益与材料的内容俄国政权的更替不符,故A项错误
138、;沙皇让位给他的兄弟,他的兄弟又放弃了皇位,表明国家政权的更迭,故B项正确;俄国资产阶级立宪制得以确立与史实不符,当时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故C项错误;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十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答案:B11彼得格勒起义胜利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开端,随后,革命烈火遍地燃起。在广大人民特别是士兵和农民支持下,俄国各地到1918年春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可推知,十月革命 ()A巧妙利用了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B及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C有效制止了资产阶级政府的反攻D恰当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解析:材料中并未涉及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故A项错误
139、;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是1917年四月提纲中提出的,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发动了武装镇压,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士兵和农民的支持,说明得到了工农联盟的支持,所以建立起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答案:D12在20世纪,有两个国家扮演了主要的世界革命者的角色。是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则是首先抢占道义制高点,充当意识形态挑战者,与此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这两个国家分别是 ()A美国和中国 B日本和美国C德国和苏俄 D苏俄和日本解析:20世纪,德国两次发动世界大战,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抢占道义制高
140、点,充当意识形态挑战者,同时通过斯大林模式的建设成为了工业化国家,20世纪美国并没有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中国在当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故A项错误;日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故B项错误;德国和苏俄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苏俄并没有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国际组织必须有一个充分广泛的纲领,使英国工联,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蒲鲁东派以及德国的拉萨尔派都能接受。马克思起草了这个能使一切党派都满意的纲领,他对共同行动和共同讨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充满信心。反资本斗
141、争中的种种事件和变迁失败更甚于胜利不能不使人们认识到他们的各种心爱的万应灵丹都不灵,并为他们更透彻地了解工人阶级解放的真正的条件开辟道路。恩格斯材料二十月革命100周年到来之际,据俄罗斯生意人报称,俄“列瓦达中心”公布的民调显示,近年来,俄罗斯人对列宁在国家历史中的地位给予正面评价数量持续增加,57%的人持这一观点。俄历史学会执行秘书安德烈彼得洛夫分析说,俄罗斯人认为列宁在历史中发挥正面作用的人数增加是自然趋势。关于列宁的评价:有人称列宁为俄国的“国父”;有人认为列宁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摘编自环球新闻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能使一切党派都满意的纲领”
142、的名称并分析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列宁的评价,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并进行阐述。答案:(1)纲领:共产党宣言。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2)侧重于: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主要前提。(只列观点,阐述错误不给分)侧重于: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只列观点,阐述错误不给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政治宪
143、法学的视角,我们看到一个建立在激进革命逻辑上的国家体制是非常脆弱的,单纯的革命固然可以打破一个旧体制,但难以构建一个新体制,因为、这个新体制缺乏赖以立国的坚实基础。高全喜英国宪政中的妥协原则材料二无产阶级要掌握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与历史上的一切剥削阶级一样,绝不会自觉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无产阶级就必须团结起来进行暴力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宣布: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把暴力革命看成是无产阶级摧毁资本主义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根本途径和手段。邢梅萍社会价值变迁下对马克
144、思暴力革命思想的再思考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单纯的革命难以构建一个新体制。阐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它还颁布了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袁世凯上台后,倒行逆施,一步步复辟帝制,最终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因此,一个国家宪政体制的建立不能仅仅
145、凭借激进的革命,还应采取相应的配套举措,广泛赢得群众的支持,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宪政体制。示例二:论题:暴力革命是建立新型政权的根本途径和手段。阐述: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但是临时政府难以满足人民“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改变斗争的策略势在必行,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因此,暴力革命是一个国家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型政权的根本途
146、径和手段。(示例仅供参考,其他史实,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国巴黎公社等均可)单元总结能力提升时空串知1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演变历史时段通史线索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1718世纪)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君主立宪制政体;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民主政治不断完善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起邦联政府;1787年宪法的颁布,确立民主共和政体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展(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自1789年以来,法国共和制和君主制经过长期斗争,直至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最终确
147、立议会制共和制政体1871年德意志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国家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诞生(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潮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0世纪初,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为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做了准备1917年11月,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19
148、17年) (2)规律启示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完善是一个长期、曲折、反复的过程,它既是民主政治力量斗争的结果,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这一过程说明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逆转。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这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都带有局限性,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同时分权制衡也会影响行政效率。对点训练1两百多年以来,美国1787年宪法历经风雨,如两次世界大战、各种经济危机、种族矛盾以及地域发展问题,但是美国却总是能够从宪法中找寻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攻坚克难。这主要说明美国宪法()
149、A属于典型的柔性宪法B具有前瞻性和持久性C已成为宪法中的圣经D内容全面且操作性强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帮助美国克服之后历史进程中的危机,具有前瞻性和持久性,故B项正确。答案:B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天赋人权”思想开始在英国广泛传播。新上台的辉格党政府开启了议会改革的大门。1832年,经过两党之间的激烈较量,在君主的强力干预之下,第一次议会改革法案正式通过。对这次改革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启蒙思想在美法两国革命的刺激下萌发B这次改革的根本原因是英王强力推动C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后主导了议会解析:早在16、17世纪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
150、国启蒙思想就已经产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君主的强力干预之下”,结合所学,英王的干预是议会改革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根本原因依旧是经济因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法案正式通过”,结合所学,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故C项正确;D项是议会改革的结果,故D项错误。答案:C时空串知2社会主义发展历程(1)历程历史阶段发展历程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诞生由空想到科学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三大工人运动奠定阶级基础;空想社会主义奠定思想基础历史进程:1848年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号召
151、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历史影响: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是19世纪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19世纪后期巴黎公社由理论到实践历史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投降卖国,镇压人民历史进程:建立公社委员会,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等历史影响: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20世纪初十月革命由理论到现实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国内矛盾历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
152、权历史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趋势由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由理论到实践: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个政权。由理想变成现实: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亚洲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相
153、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各国也纷纷效仿或力图突破这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点训练3“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上述材料中的宣言指的是()A人权宣言B独立宣言C共产党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解析: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纲领性文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权宣言,与材料中“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不符,故A项错误;独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脱离大不列颠王国独立,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可知,该
154、宣言主要涉及工人阶级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联合国家宣言与材料中“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4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在统一报上评论说,列宁“在革命民主派的队伍中竖起了内战的旗帜”。此评论主要是针对列宁()A要求推翻沙皇专制政府B主张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C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D主张实现工农兵联合革命解析:以推翻沙皇专制政府为任务的是1917年二月革命,故A项错误;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主要任务,故B项错误;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主张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故C项正确;主张工农兵联合革命与材
155、料中“竖起了内战的旗帜”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比较点:英美法德代议制比较名称任期产生对谁负责权力制约国家元首英国王终身世袭统而不治美总统4年间接普选宪法、选民受议会制约法总统7年议会选出议会受部长制约德皇帝终身世袭专制独裁政府首脑英首相5年英王任命下院多数党领袖议会受议会制约美总统法总理总统任命下院多数党领袖议会德宰相皇帝任命皇帝受皇帝控制议会上院英贵族院退休制英王任命派出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行政机关和最高司法机关的制约美6年州代表法参议院9年省代表德联邦议会4年邦代表下院英平民院5年直接普选选民美2年法众议院4年德帝国议会3年对点训练5美国1787年宪法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的国
156、家政治制度具有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不同B两国的历史传统不同C领导人的社会地位不同D国际环境的影响不同解析:美国的1787年宪法是其民族独立战争的直接产物,而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则是封建军事色彩极为浓厚的普鲁士王朝战争的产物,两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故A项正确。答案:A619世纪晚期,德国迅速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英国用一百多年时间走过的道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工业技术国家。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教改革的推动B民主政治的建立C国家统一的完成 D科学技术的发达解析:德国的宗教改革发生于1
157、6、17世纪而非19世纪,故A项错误;在19世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政体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德国在19世纪后期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于1871年实现了统一,这实现了其后德意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腾飞,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德意志的科技与英国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故D项错误。答案:C理论阐释“故事史料”:指的是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史料,故事性史料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直接史料的故事,就是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史料,也可被称为故事史料。另一类就是基于史料改写的故事,是间接史料。因为其具备史料的特征,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由于兼有故事
158、的因素,可以激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勾勒出完整的历史场景。高考试题的故事化呈现改变了史料的原始形态,对此我们要尊重史实,切忌对故事本身进行不客观的臆测和猜想,但可以根据人物的对话细节、特定的时空场景合理想象;但重要的人事面貌和历史趋势不能更改,毕竟试题中故事史料的呈现只是手段,学会认识历史的本质才是根本。典例(2016高考全国卷)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解析:题干1702年
159、是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表明议会有权制约国王,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在当时英国国王权力还很大,可以随便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还没有“统而不治”,因而君主立宪制尚有待完善,故B项正确;内阁制基本确立于18世纪中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拥有最高行政权,其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没有破坏权利法案,故D项错误。答案:B素养生成解答故事史料类试题时应注意将题目中的情境简单化,运用思维转换方法,将特殊问题转换成一般问题进行思考,或者将一般问题转换为特殊问题进行思考。这类选择题的一般解法是:(1)抓住时间界限。无论该题的选项如何变化,都要紧紧抓住时间界限。在这个
160、时间范围内的可能正确,不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的肯定不正确。(2)抓住区域界限。无论选项多么具有迷惑性,都要考虑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这一区域的实际和题目要求。(3)回归教材。选择符合材料细节限定的史实用以确定答案。对应训练1英国革命期间,议会中有人说: “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这说明当时英国()A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B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C欲为革命披上合法外衣D工业资产
161、阶级力量弱小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故B项正确。答案:B2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说:“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两边各削去一些,让各方严缝,桌子就稳定了。”这体现了()A公平原则B自由精神C妥协精神 D民主原则解析:“两边各削去一些”并不能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故A项错误;“两边各削去一些”是对双方的限制,而非自由发展,故B项错误;由材料“两边各削去一些”及美国制宪会议的背景,可知富兰克林说此番话的目的意在大州与小州进行妥协,各放弃一些要求以求达成一致,故C项正确;民主体现在人民参与的广泛性,材料对此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319
162、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解析:材料表明中国江南之新学国民一方面剪辫发称自由讲民主,另一方面又假装辫发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相反的价值取向。这一现象体现了旧制度下人们的社会观念难以真正改变,D项正确。答案:D全国卷25分大题抢分揭秘典例(2017高考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
163、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
164、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命题立意(1)从史实角度思考历史事件背景:从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的角度分析其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关系;从国民党“一大”召开与法国大革命的社会背景比较分析原因。历史事件过程:从法国大革命取得革命
165、成果的角度分析与启蒙思想的互相促进的关系。(2)从素养角度思考历史解释: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理解法国大革命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关系,理性分析近代中法民族主义的相同点。家国情怀:反封建的法国大革命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其内容包括对王朝国家的批判,对民族利益、民族统一的认识,对民族国家的热爱与忠诚。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决定了民族主义追求民主与平等外,更多体现在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一面。解答定向(1)显性信息:材料一中关键语句如“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材料二中“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等。(2)隐性信息:法国大革命背景和成果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
166、产生的社会背景等。失分纠偏失分1.没有紧扣设问:第(1)问的作用,要把民族主义追求民主、平等的要求和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相联系,如果审题不清,只会从材料归纳民族主义的主张,最多得3分。失分2.没有结合所学知识,只会从材料中归纳:如第(2)问的原因不能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答出主要矛盾及主要任务,忽视当时国共合作的背景等,最多得5分。分值定位(1)作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每点2分,共8分)(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7分)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
167、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10分)1“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1)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2)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2民族主义及其影响(1)民族主义: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地
168、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2)影响积极影响:促进民主;鼓励民族自觉;抵御外来侵略;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多元化等。消极影响:民族优越感;引发民族仇外;导致对外侵略等。对应训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整个近代世界的历史来看,西欧诸国在反封建与构建近代民族国家过程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而它的产生又帮助和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成。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了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摘编自李宏图民族与民族主义概论材料二随着19世纪全球殖民掠夺的开始,民族主义以
169、一种破坏的形式向广大亚非拉国家传播。当时的亚非拉仍处于前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从而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受封建统治和殖民掠夺的双重压迫。直到20世纪,民族主义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表现为实际行动。在这个时期,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广大亚非拉地区相继成立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出现了全球性局面。摘编自杨勇是陷阱,还是阶梯?关于民族主义的若干思考(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民族主义的发展、原因和影响,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灵活运用知
170、识以及辩证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1)问要求归纳民族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出三个阶段即可:反对封建专制,建立民族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以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殖民求独立等,原因要结合不同时代分析。(2)问要求对民族主义的作用进行辩证评价,需要指出其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答案:(1)发展: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平等;为维护本民族利益不惜对外殖民侵略和扩张;反抗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原因: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殖民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等。(2)积极影响:促进民主;鼓励民族自觉;抵御外来侵略
171、;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多元化等。消极影响:对他人漠不关心;引发民族仇外;导致对外侵略等。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1777年,英军在北美萨拉托加失败,首相诺思向国王乔治三世说明,他完全不适合留在职位上充当战争领导人,但被拒绝了。1781年英军在约克镇投降后,下院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动议,乔治三世被迫允许诺思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这反映当时英国 ()A国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B君主立宪制尚未建立C首相尚未成为内阁首脑 D责任内阁制逐渐完善解析:“下院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动议,乔治三世被迫允许诺思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表明责任内阁制逐渐完善,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故D项正确。答案:D2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曾总结道
172、: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些原则如此古老又如此有效,产生出我们现代生活于其中的事物秩序。该历史学家旨在说明英国政治 ()A在历史传统中创新 B国王的权力不断削弱C保留了贵族和君主 D首创了近代议会制度解析:材料中讲述了古老的英国就是属于有限君主制,国王权力受到限制,后面又说古老的原则产生出现代生活的秩序,因此说明了英国政治在历史传统中创新,故A项正确。答案:A3191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从此,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的做法成了英国沿用至今的宪法惯例。“影子内阁”的建立 ()
173、A阻碍了内阁的团结与和睦B提高了议会的权力与地位C加强了政党的合作与交流D有利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解析: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有利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D项正确。答案:D41839年维多利亚女王问保守党领袖皮尔是否愿意出任首相,由于此时保守党在议会下院不占多数席位,皮尔拒绝上任;1841年议会大选保守党获胜,皮尔接受女王任命,出任首相组阁。这反映出英国 ()A政党领袖由议会选举 B内阁需得到议会信任C首相职权受制于国王 D议会选举受国王左右解析:政党领袖由政党而非议会选举,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故B项正确;内阁名义上对
174、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故C项错误;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故D项错误。答案:B5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这原则 ()A违背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B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C表明国王已经失去自由权利D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解析:国王不掌实权体现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故A项错误;国家政策的是非错误不归咎于国王体现
175、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故B项正确;国王失去政治实权不等同于失去自由权利,故C项错误;国家政策的是非错误不归咎于国王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而非为国王行为开脱,故D项错误。答案:B6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材料中“地上的平衡”是指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C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D英国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解析:“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的平衡”指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故D项正确。答案:D71881年初,维多利亚女王因出席议会的致辞被篡改,与内阁大臣发生激
176、烈争执,不欢而散,内阁大臣们一个个拂袖而去。临出门时,他们冷冰冰地抛过来一句话:“君主只能按内阁大臣们的意愿致辞。因为君主的职责是,只能点头,而不能争辩!”此时的英国国王 ()A无权过问国家政务B由内阁决定其职责C无权参与政务决策D失去对内阁任命权解析:“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国王逐渐退出内阁,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在这种制度之下,国王不参与国家事务,而不是无权过问国家事务,故A项错误;英国国王的职责是由议会决定的,并不是由内阁来决定,故B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英国国王的地位就是“统而不治”,无权来参与国家大事,故C项正确;内阁是由议会产生的,不是由国王任命的,故D项错误。答案:C8下表是近
177、代西方某两国代议制的比较,表中应填入的是 ()国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有无政府首脑首相首相政府对谁负责皇帝议会A.德国、英国 B德国、美国C英国、美国 D英国、法国解析:分析表格,是德国,是英国,故A项正确;是德国符合题意,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且有实权,政府首脑是总统,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故B项错误;英国的国家元首是国王,但没有实权,英国政府即内阁对议会负责,美国的分析参照对B项的解释,故C项错误;英国的分析参照C项,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有实权,政府首脑是内阁总理,故D项错误。答案:A9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当时英国首相艾登联合法国、以色列,准备用武力赶走纳赛尔。女王
178、伊丽莎白二世并不支持动武,但她只是问:“你们确定这样做明智吗?”最终,英国还是卷入了战争。这说明英国女王()A可制约首相 B拥有外交大权C“统而不治” D主张和平外交解析:题干反映了女王不支持动武,但反对无效,故A项错误;外交大权属于首相,故B项错误;题干表达了首相动武,女王反对无效,故C项正确;题干考查的是英国内阁制的运行机制,且外交权归于首相,故D项错误。答案:C101742年,由于与西班牙的战争失利,沃波尔内阁受到下院多数党的攻击,在遭到议会7次否决后,沃波尔被迫辞职。这表明 ()A首相可以另行组阁B首相与阁员共进退C内阁须对议会负责D首相不经议会产生解析:首相在遭到下院不信任案时,要想
179、重新组阁,须重新获得多数党席位,但沃波尔已经遭到本党7次否决,想再重新组阁已经没有希望,故A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议会与首相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了首相(沃波尔)遭到下院攻击,被迫辞职,表明内阁须对议会负责,故C项正确;英国首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故D项错误。答案:C11据美国历史十五讲:“新宪法的通过使美国成为最完善的现代国家,从而最终完成了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任务”。美国“完成了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任务”主要是指 ()A建立了联邦制体系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完善了民主选举制D实现了各州之间的互相妥协解析:根据材料中“从而最终完成了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任务”指的是美国摆脱了原来的松散
180、的邦联状态,建立了联邦制政体,故A项正确。答案:A122017年8月4日新华社电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这里“断绝了”是因为 ()A参众两院接近全票通过法案,总统无权否决B最高法院有权禁止总统使用否决权C总统只能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法案是否生效D参众两院能够再以2/3以上票数否决总统的否决解析: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否定国会法令,但国会再以2/3以上票数通过法令后,总统的否决无效,材料中参众两院接近全票通过法案,断绝了总统否决权,故D项正确。答案:D13有学者说:“在美国的政党制度下,明智的政
181、党领袖总是按照中间路线办事,而避免采取可能使大部分选民惊慌和疏远的极端做法。”这反映了美国()A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一致B重视维护多数选民的利益C两党的国家治理策略不同D最大限度上保持两党团结解析:题干中“明智的政党领袖总是按照中间路线办事”反映了美国两党的利益趋于一致,故A项正确。答案:A141777年,美国邦联条例规定:各州享有征税、征兵及发行纸币的权力;中央不设国家元首,只是在一院制邦联国会下设立一个诸州委员会。美国独立后初期这些规定被贯彻实施。这说明美国独立后初期 ()A经济发展困难 B属于松散联盟C国家政权强大 D面临内忧外患解析:题干没有反映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从邦联条例
182、的规定可知,美国独立之初的国家体制属于邦联体制,中央无权,故B项正确;邦联体制下中央无权,所以1787年宪法改邦联体制为联邦体制,故C项错误;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但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 15美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各州在参议院中具有均等代表权,每州2名代表;各州在众议院中的代表权以人口为基础,约50万人选出一名代表。法律须经两院通过方可生效。这一设计 ()A体现了联邦各州间的妥协与平衡B践行了政府权力部门的分权制衡C协调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D确保了立法权实践的民意代表性解析:材料各州在参议院中各派两名代表,而众议院按人口比例选出代表,体现的是大小州在参
183、众两院之间的平衡,体现的是各州的妥协,故A项正确。答案:A 1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1912年宪法第十七条修正案生效,该修正案规定,确立代表各州的美国参议员必须由民众直接选举。这说明()A美国各州州权有所下降B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现象显著C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美国民主进程D政治民主化得到进一步提升解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变为由民众直接选举产生,体现了主权在民,说明美国政治民主化提升,故D项正确。答案:D17“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
184、控制自己。”材料描述的两个政府是 ()A英国立宪君主与议会B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C德国首相与议会D法国总统府与议会解析:英国立宪君主是国家元首,议会是立法机关,与材料“两种不同的政府”无关,故A项错误;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符合材料“两种不同的政府”,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又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从而维护了民主制度,故B项正确;德国首相是政府首脑,但议会是立法机关,与材料“两种不同的政府”无关,故C项错误;法国议会是立法机关,与材料“两种不同的政府”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18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用公民投票把自己推上了总统宝座。1851年12月
185、他发动政变,次年他打着议会的旗号破坏民主,私改宪法,在保证恢复全体人民的选举权的旗号下建立了第二帝国,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A民主化进程充满曲折性B民众的素质普遍不高C公民投票权得到了扩大D议会政治已形同虚设解析:根据材料“用公民投票把自己推上了总统宝座发动政变打着议会的旗号破坏民主,私改宪法建立了第二帝国”,结合所学,大革命期间,法国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民主进程曲折,故A项正确。答案:A19下图是近代某国某时期的政体示意图,示意图所示制度特点是 ()A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执掌B内阁独立对议会负责C元首是选民直选产生D元首拥有任命内阁、主宰议会等大权解析:由材料信息图可知元首和内阁共同执
186、掌行政权,故A项正确;由材料信息图可知议会能够谴责内阁,但不能由此说明内阁独立对议会负责,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图可知元首是经议会选举产生的,不是选民直选产生,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图无法体现元首拥有主宰议会大权,故D项错误。答案:A2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B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C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D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解析:根据材料“总统解散众议院”,体现了总统对议会的制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果,符
187、合法国国情,顺应了历史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总统”“众议院”“参议院”三者的相互制约关系,是不同社会阶层、派别相互妥协的产物,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故D项错误。答案:C211871年以后,在俾斯麦的参与下,德国出台商业法、营业自由法、关税法、货币法等,还将境内7个不同的货币区和33个具有钞票发行权的银行统一,以马克作为法定货币单位。这些措施 ()A是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本质反映B表明帝国首相具有制定法律权利C暴露了帝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反动D客观上推动了德国工业革命进程解析:根据“商业法、营业自由法、关税法、货币法等,还将境内7个不同的货币区和33个具有
188、钞票发行权的银行统一,以马克作为法定货币单位”可知,这些措施有助于从经济上完成统一,形成真正的全国市场,故D项正确。答案:D2219世纪中叶前后数十年间,欧洲各个国家都出现了政党组织。到19世纪末,宪法、议会和政党已经成为全欧洲共同的政治现象。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欧洲 ()A资产阶级异常活跃B工业化进程加快C民众参政意识增强D代议制逐渐完善解析:根据材料“欧洲各个国家都出现了政党组织”“到19世纪末,宪法、议会和政党已经成为全欧洲共同的政治现象”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地发展完善,故D项正确。答案:D23恩格斯说:“它(共产党宣言)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
189、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关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C指导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D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解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24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土地法
190、令,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牲畜、农具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举措 ()A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B使临时政府赢得了农民的支持C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D建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解析: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土地法令,实际上完成了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时,临时政府即将被推翻,这一举措是苏维埃政权所为,故B项错误;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土地法令,实际上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191、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时,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建立,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中世纪以来,英国一直是贵族社会,贵族精神的核心是骑士精神。它滋生于英雄传奇及“支离破碎的幻想”之中,于是跃马比武成为社会的时尚。骑士与情人之间罗曼蒂克的关系,对于对女性的普遍尊重风气形成具有积极意义。贵族精神的另一个特点是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使得“关心政治”成为英国民族的普遍爱好。英国的贵族精神在古典文化、基督理念的熏陶下,形成了绅士制度和绅士文化。摘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材料二传统绅士形象中的人情味和责任感开始淡化,个人
192、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渐成为人们接受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日渐扩大,如果行为高尚,即使出身寒门,也能成为高贵的人,平民大规模地利用这个机会。因此,英格兰革命并不是废除传统,而是以一个传统取代另一个传统。到了19世纪末的维多利亚后期,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的传统封建制度受到商业社会、城市生活的全面渗透,传统的绅士概念被彻底稀释,没有什么意义了。蔡颖英国的绅士文化(1)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传统绅士文化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绅士文化的变迁及其原因。答案:(1)特征:勇敢尚武、光明磊落;尊重女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源于贵族文化;受基督教影响。(任答3
193、点即可)(2)变迁:价值取向日益转向世俗成功;绅士阶层范围扩大。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阶层的兴起;民主政治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任答3点即可)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利。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到“光荣革命”议会取得最终胜利。“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
194、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搞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二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上院联邦议会和下院帝国议会是全国立法机关。联邦议会代表各部,议员为邦政府派遣的高级官员,按照邦政府指示统一投票,联邦议会主席由宰相兼任。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男子按照普遍、直
195、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它的决议必须经联邦议会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号,是“联邦之首”。皇帝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由任命首相和文武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两个议会。普鲁士宰相同时是帝国首相,直接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概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答案:(1)含义:“王在议会”,国王没有专制权力;上院、下院分工不同,相互制衡
196、。历程:18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中期,议会改革;19世纪中后期,文官制度改革。(2)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德意志的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德意志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者的推动。不同: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总揽国家统治大权。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法国大革命是“罗马时期以来欧洲最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它不是地区性的事件,其影响所及,不仅在于法国人民,且在于欧洲及全世界。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原则在十九世纪甚至更后的时期支配了欧洲的政治。当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一个政治新时代的时候,另一场革命正在改变欧洲大陆
197、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就是工业革命。它不像法国大革命那样波澜壮阔,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它只是温和的改良运动。但从长远来看,它的势头迅猛,带来了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就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来讲,恐怕只有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大发展能与之相提并论。据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等解读材料,围绕“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事件”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解读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分别是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选取其中一个历史事件,结合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等史实,进行论述说明。答案:示例一:法国大革命具有世界影响。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
198、社会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传播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示例二:工业革命改变人类进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工业革命促成了人类社会的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哥伦布蒸汽机线索一
19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伴随生产力发展及全球侵略扩张逐步形成发展的(1)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而完成。(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殖民扩张的过程。在世界市场中,欧美工业化国家是中心,而亚非拉广大国家和地区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线索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1)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荷兰、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伴随着
200、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殖民活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美国,核心成果是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伴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18讲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理知识体系背答题要语(1)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首先可能带来的影响: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地方,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不同的人类文明开始交融会合,人类开始越来越紧密地联成一个整体。(2)荷兰败于英国的主要原因在于:荷兰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以商业立国,缺乏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而工业资本的强大优于商业资本。(3)英法争
201、霸英国获胜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法国则是欧洲大陆封建专制主义的堡垒。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9页一、新航路的开辟1背景(1)经济根源: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追求黄金白银和东方商品。(3)直接原因:15世纪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传统商路。(4)思想动力:欧洲人热衷于传播天主教。(5)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等。2经过时 间航海家开辟的航线1487年迪亚士欧洲非洲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欧洲非洲好望角印度1492年哥伦布欧洲横渡大西洋美洲15191522
202、年麦哲伦船队 首次完成环球航行3.影响(1)对欧洲商业革命: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价格革命:金银贬值,物价上升。加速了社会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全新宇宙观的形成;直接冲击神学理论,打击了教会的权威。(2)对世界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条件(1)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2)1581年,摆脱
203、西班牙统治,成立荷兰共和国(3)造船业、对外贸易发达(1)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2)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3)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4)通过圈地运动,农业生产商品化,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5)较早地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手段组建海外贸易垄断公司,进行奴隶贸易(1)建立大型商业公司,如东印度公司(2)颁布航海条例(3)进行商业战争,如英荷战争和英法“七年战争”(4)进行奴隶贸易结果17世纪初取代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先后取得对荷兰和法国殖民战争的胜利,到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最大殖民帝国的地位2.世界市场的拓展(1)途径海外贸易:抢掠和欺诈是惯用手法。殖
204、民掠夺:奴役殖民地人民,抢夺殖民地财富。种族灭绝: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奴:将大批黑人掳掠到美洲卖为奴隶。(2)影响对西欧: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进步。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史料实证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图解历史新航路开辟图解历史“价格革命”探究意识早期殖
205、民扩张的特点西班牙以建立大片殖民地为主,开辟种植园和掠夺金银葡萄牙以建立军事据点为主,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贸易荷兰以建立贸易据点为主,垄断贸易、建立商站、殖民扩张英国海盗抢劫、黑奴贸易、商业竞争、殖民扩张、殖民战争并举共同点:强占殖民地和公开掠夺图解历史国际劳动的第一次大分工西欧:控制商业,指挥全球经济。非洲:提供劳动力。美洲:提供原料。亚洲:供应奢侈品。归纳概括世界殖民霸权转移的“三步走”命题点1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葡两国争夺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裁定:以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从北极到南极的子午线为界线,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
206、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史称“教皇子午线”。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1里格约为5.5公里)。这样,世界首次被西、葡两国瓜分。命题价值由区域历史到世界历史;世界文明的交流;对世界的客观认识;殖民扩张的区域性等均可找到命题切入点。命题点2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
207、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命题价值世界市场的形成;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中国在世界市场分工中处于出超;新航路开辟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等均可成为命题切入点。命题点3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
208、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命题价值“哥伦布交换”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物种交流有较大差异;“哥伦布交换”引发的物种的交流、疾病的传播、世界人口分布与世界人口的增长以及自然环境的全球性变化。命题点4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其理论核心是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是英国从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伊丽莎白统治时期的英国,
209、以国家的公共利益和绝对君权为最高利益,通过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强力推动了本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命题价值政府干预经济执政理念;西方资本原始积累;英国社会转型等均可找到命题切入点。主题(一)不同文明获取资源与文化交流共有路径新航路开辟1时空观念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路径14世纪以前欧亚之间的商路(1)陆路(丝绸之路):地中海里海中亚。(2)海路: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波斯湾亚洲。(3)海路:地中海南岸亚历山大港红海沿岸东方。2时空观念近代东西方文明融合新路径史料新航路开辟图(1)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航行到达非洲“好望角”。(2)149
210、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渡过大西洋,航行到达美洲。(3)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到达印度。(4)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命题价值“新航路”是指新开辟出通往东方、连通世界各地区的海上航线。借此建立了由欧洲到达南非、印度、美洲及全球各大洲之间的文明链接。新航路成为文明交流之路,但随之而来的殖民掠夺,又使其成为掠夺之路。3历史探究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市场空间范围扩大: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达。(2)市场贸易商品种类增多:美洲的黄金、白银、烟叶、蔗
211、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非洲的黄金、珍珠、象牙和奴隶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3)市场联系便捷:直接沟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4)市场资本总额和贸易总额增长: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商业资本增多。(5)市场组织、维护机制初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6)市场主体力量增强: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促使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4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社会影响(1)在经济上,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并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总的来说,资产阶级
212、获取暴利,发展壮大,而封建阶级逐渐衰落。(2)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开始参与或掌握政权。资产阶级、新贵族因为掌握大量财富,开始要求政治权利,以便更大规模赚取利润。革命和改革反过来又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3)在外交上,殖民扩张开始成为欧洲的历史潮流。欧洲国家逐步确立了开放的侵略性的外交体系,整个世界开始以欧洲为中心。(4)在科学文化上,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地理学革命、推动了天文学发展、推动文艺复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它在美洲等地发现了大批新的物种也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5)其他方面促进了农作物、疾病、天主教的传播。传染病到新地区,由于免疫力差,危害更大。导致人口大迁移,人种分布大变化、种族大灭绝。激发
213、了虚构传奇文学的创作:如拉伯雷巨人传,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弗游记等。给欧洲人日常生活带来变化。餐桌:玉米、土豆、西红柿等;饮料:咖啡(非洲)、可可(美洲)、茶叶(亚洲)等。促进了全球性的文化交流:西学东渐、中学西渐、兰学东渐等。主题(二)牺牲别国利益谋求现代化殖民扩张1时空观念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2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与成因(1)特点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侵略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地区。(2)原因:根本上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
214、资本,发展资本主义。3历史解释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1)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2)殖民扩张使相对孤立的地区联系起来,越来越多的地区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3)殖民者把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需要更多市场、原料。(4)资本主义工业品流向世界各地,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张。4世界意识殖民扩张的多重影响(1)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2)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殖民地
215、: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进步。(4)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高考怎么考的洞悉命题规律一、凸显时空观念谨防时序错乱1(2018高考全国卷)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解析:奴隶贸易是欧洲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对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由题干材料无法
216、判断奴隶贸易对英国殖民帝国形成的影响,C项错误;奴隶贸易达到极盛是因为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需要,D项错误。答案:A2(2017高考全国卷)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解析:本题考查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材料看,教会在扩建教堂时特别强调市民的意志,说明市民得到了重视,这反映了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力量壮大,故A项正确;佛罗伦萨的变化不能反映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教会重视市
217、民的意志,说明教会力量的削弱,故C项错误;材料与新教理论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答案:A二、注重历史解释强化理性评判3(2018高考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鲁滨孙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孙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孙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
218、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孙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孙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首先要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一个情节,然后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注意时间限制是近代早期),最后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答题时要注意联系世界近代史的知识进行回答,要求对历史现象的概括要从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描述,史实正确
219、,言之有理。答案:示例:情节:鲁滨孙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思维升华概述、评价类设问的解题思路(1)评价类设问:历史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评判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或两者皆有)结论。(2)评述
220、类设问:首先,明确“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其次,阐明“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前因后果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最后,亮明“怎么样”,即你对该观点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一般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者理论的高度等方面分析。高考将考什么热考命题押题命题点11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动力是()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的开展C世界市场的形成 D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解析:马克思认为推动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推动世界走向一个整
221、体,源于新航路的开辟,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C项错误;19世纪中期世界殖民体系确立,故D项错误。答案:A2从1500年到1600年近一个世纪内,西欧黄金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这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欧洲各国的物价飙涨B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C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D引发了“价格革命”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价格革命”,物价飙涨,但非最主要的影响,故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推动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是其最主要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新航路的开辟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但非最主要的影响
222、,故C项错误;材料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价格革命”,但非最主要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31508年,威尼斯人和埃及人力图帮助印度王公把葡萄牙人赶出印度洋。后来,土耳其人也参与到反对葡萄牙人的运动来。葡萄牙人受到反对的主要原因在于()A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B新航路开辟导致的经济利益矛盾C葡萄牙参与了欧洲大陆争霸战争D亚洲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解析:威尼斯并非伊斯兰教,宗教冲突与材料中“1508年,威尼斯人把葡萄牙人赶出印度洋”不符,故A项错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材料中“1508年,威尼斯人把葡萄牙人赶出印度洋。后来,土耳其人也参与到反对
223、葡萄牙人”反映了旧商路的既得利益者“威尼斯人土耳其人”的反对,故B项正确;埃及不在欧洲大陆,与材料中“把葡萄牙人赶出印度洋”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1508年”时,新航路正在开辟,民族独立运动远未兴起,故D项错误。答案:B命题点24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A欧洲列强加紧对外输出资本B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地区的残酷剥削C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D欧洲同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日益密切解析:根据材料“美洲白银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输出资本
224、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白银的流通问题,不能说明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地区的残酷剥削,故B项错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仍然在欧洲大西洋沿岸,故C项错误;白银在美洲、欧洲、亚洲之间流通,说明欧洲同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日益密切,故D项正确。答案:D5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使得不同洲之间的物种实现了多
225、向交流,并没有哪洲的物种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实现的是物种交流,并未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新航路开辟实现的是生物上的物种交流,并未出现理性化,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欧洲、美洲、中国的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故D项正确。答案:D6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外”是指()A盛行黑奴贸易 B广泛传播基督教C殖民扩张掠夺 D出现新型交通工具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黑奴贸易是早期殖民扩张的方式之一,不足以表达“向外”,故A项
226、错误;B项是客观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的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国内生产不足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故C项正确;D项属于工业革命的成就并非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课时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夸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间,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这说明 ()A殖民扩张推动中西之间的贸易B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C“地理大发现”引发西欧商业革命D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解析:材料仅仅论述瓷器对葡萄牙的影响而没有涉及中西
227、两个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仅仅描述瓷器对葡萄牙的影响而不是欧洲国家间矛盾,故B项错误;商业革命指的是贸易规模扩大、种类增多、经营方式变化、贸易中心的转移,材料并没有描述上述内容变化,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最早进行新航路开辟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根据材料中“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个人化纹章的瓷器”等信息表明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答案:D2据统计,英国人口增长在经历了17世纪的停顿后,到18世纪开始恢复增长。英国人口从1700年的510多万人增长到1801年的近920万人。当时英国人
228、口的增加 ()A体现了经济增长的影响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C不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D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解析:材料中英国人口18世纪增长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从而推动人口的快速增长,故A项正确;16世纪新航路开辟,而材料中时间是1718世纪,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人口的增加不一定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故C项错误;人口增加给工业发展提供更多劳动力,推动生产力的提高,故D项错误。答案:A316世纪初,佛罗伦萨香料价格为每磅20个格罗特,葡萄牙香料则为17个格罗特。佛罗伦萨商人因此被迫亏本出售胡椒。这种现象说明 ()A葡萄牙是香料的原产地B佛罗伦萨经济地位下降C欧洲
229、市场联系日益紧密D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解析:葡萄牙不是香料的原产地,故A项错误;B项夸大了材料中“佛罗伦萨商人被迫亏本出售胡椒”的影响,故B项错误;随着欧洲市场联系日益紧密,葡萄牙香料卖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导致供应量增加,价格下跌,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欧洲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出现了“商业革命”,故D项错误。答案:C4“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B刺激了西欧的殖民扩张C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D促进了英国制造业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这一认识是萌发于新航路开辟之后
230、而非之前,故A项错误;西班牙作为最早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国家之一却陷入贸易窘境,这显然并不能刺激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故B项错误;西班牙的没落与自由主义思潮的萌发没有任何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可知,西班牙之所以会没落,完全是由于国内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而且将掠夺的财富用于消费而非生产,这在客观上促使其他西欧国家转而重视本国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516世纪葡萄牙垄断了到东方的跨洋运输,17世纪荷兰取代葡萄牙掌握了东方贸易,而且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商品种类增多。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231、是()A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地理大发现带来商业革命C荷兰后来成为“海上马车夫”D东西方都奉行开放的政策解析: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与材料“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商品种类增多”相符,故B项正确;17世纪荷兰就成为“海上马车夫”,因果倒置,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东方是被迫打开国门,故D项错误。答案:B614921595年,仅西印度群岛就向西班牙输金银20亿皮西塔(西班牙银币名),同时,西班牙每年要运出约1500万皮西塔的金银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葡萄牙的情况也是如此
232、。这一现象 ()A加快了本国资本原始积累B开拓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C导致欧洲国家掀起价格革命D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形成解析:从材料“西班牙每年要运出约1500万皮西塔的金银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葡萄牙的情况也是如此”,可知西班牙等国没有加快本国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等国家从殖民地获取大量金银,并购买大量外国商品,没有体现欧洲国家开拓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故B项错误;从材料大量金银流入欧洲,欧洲国家又用金银换取大量奢侈品,可知欧洲出现了金银价格下降,物价上涨的价格革命,故C项正确;三角贸易是欧洲通过黑奴贸易获得巨额利润的行为,与材料中欧洲金银量增加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715
233、世纪初,伦敦商人的中等富裕标准是动产300镑左右。但到了16世纪50至70年代间,一个伦敦商人死时留下动产3000镑以上已经不算什么稀罕事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伦敦商人平均拥有7780镑的动产。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C黄金白银的大量流入D英荷战争的最终胜利解析:材料反映出伦敦商人财富增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故材料现象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推动的,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影响,故B项错误;16世纪5070年代,西欧进行殖民扩张,从亚非拉掠夺大量的财富,故出现欧洲财富增加,商人富裕,故C项
234、正确;英荷战争是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四次战争,英荷战争的最终胜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8下表是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据此推知 ()年份欧洲美洲非洲1650年18.3%2.4%18.3%1750年19.2%1.6%13.1%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B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D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解析:材料涉及欧洲、美洲和非洲,故A项错误;黑奴贸易解释不了美洲居民的减少,美洲人口的减少主要是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导致的,故B项错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进行黑奴贸易、屠杀印第安人并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高产作物引进体现不了美洲和非洲
235、居民的减少,故D项错误。答案:C91565年开始,西班牙人把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生丝等从马尼拉运往美洲换取金银,形成繁盛的“丝银”对流,这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但这种跨洋贸易从18世纪下半期开始走向衰落。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英国等国自由贸易开始兴起B中国重农抑商限制了生丝产量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国际劳动分工瓦解了洲际贸易解析:新航路开辟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到18世纪下半期开始,随着英国等国家的崛起,逐渐取代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这些新兴国家是倡导自由贸易的,所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逐渐衰落,故A项正确;生丝属于农业范畴,而明
236、清政府是主张“重农抑商”的,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即19世纪70年代,故C项错误;在18世纪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国际劳动分工,故D项错误。答案:A10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三角贸易示意图。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贸易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导致了非洲人口的急剧下降B加快了美洲各地的开发速度C引发了全球人口的迁移热潮D增加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解析:题干中强调的是三角贸易最深远的影响,导致非洲人口继续下降是三角贸易短期的影响,并不能称为深远,故A项错误;三角贸易加快了美洲各地的开发速度也是对美洲短期内的影响,并不是深远影响,故B项错误;引发全球人口迁移热潮并不
237、是三角贸易的影响,故C项错误;欧洲通过三角贸易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从而推动了欧洲文明整体的进步,因此增加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为三角贸易最深远的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11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形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A项表述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也是其产物,A项表述与题意是
238、并列关系,并非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足以说明“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近代国家进行理性的思辨”“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得出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相符,故D项错误。答案:C1218世纪,有英国学者说:“英国的贸易造就着绅士,而且已使绅士布满这一国家,因为商人的孩子,或至少是他们的孙子,开始与出身最高贵和出身于最古老家族的人一样,成为地道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院官员、法官、主教和贵族。”这说明当时英国 ()A资本主义经济正在改变社会面貌B传统的经
239、济政治格局已被彻底颠覆C绅士由贸易多少和经济地位决定D国内外贸易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完成解析:根据材料中“英国的贸易造就着绅士,而且已使绅士布满这一国家”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绅士,说明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面貌,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绅士,不是对原有的格局的彻底颠覆,故B项错误;C项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说明英国资本主义刚刚兴起,不是说明工业革命完成,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近代欧美国家的崛起多与殖民扩张关系密切,但各国选择的立国道路又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荷兰人与海抗争的经历养成了
240、荷兰人开放的性格,当时遭到迫害的天主教徒移民到尼德兰带来了葡萄牙、西班牙的先进技术,这也养成了他们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包容,是第一个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独立后的荷兰是欧洲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为便利日益扩大的海上商业贸易,荷兰人勇于进行经济制度的创新,其最早创立了股份制、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所,并形成了近代的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当时缺乏国际安全体系的情况下,商船往往成为各种海盗劫掠的目标。于是,荷兰发展起了规模巨大的商业船队和海军。摘编自邱妍海洋与荷兰崛起材料二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殖民贸易的鼎盛时期正是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期。这说明离开殖民贸易提供的充足的资金和原料,英国工业革命难以迅速完成。
241、而工业革命的进展又为殖民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保障。英国就是在殖民贸易和工业革命相互促进的发展中,愈益富足起来。至18世纪80年代英国在资本积累、工业投资以及金融等方面已超过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强国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李德志英国的殖民活动与日不落大帝国的崛起(1)根据材料一,指出荷兰推行海外贸易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荷兰海外扩张的成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殖民扩张对英国的主要意义,简析英荷两国崛起方式的异同。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荷兰人开放的性格、先进技术,这也养成了他们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包容,经济制度的、商业船队和海军”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
242、荷兰殖民扩张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说明离开殖民贸易提供的充足的资金和原料,英国工业革命难以迅速完成”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相同点从制度和殖民扩张回答,不同点从各国经济立国模式回答。答案:(1)条件:开放的民族性格、先进的手工技术、宗教信仰自由、勇于制度创新、拥有商船和海军。举例:在非洲占有好望角;在亚洲占有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台湾;在美洲建立新阿姆斯特丹。(2)意义:促进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同: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都进行殖民扩张。异:荷兰以商业立国,英国以工业立国。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021772英国的国外贸易增长了两倍;17151771年法国国外贸易的价值增加了4倍多。这时
243、对外贸易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770年前,英国的对外贸易大部分是同欧洲大陆进行的,到1775年时,其对外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近2/3的原料来源和贸易对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随着贸易的发展,西欧出现了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繁荣城市。伦敦垄断了英国对亚洲的贸易,是蔗糖贸易中心;利物浦是奴隶贸易的中心;阿姆斯特丹不仅控制了荷兰与亚洲、美洲的贸易,而且成了世界的商业中心和中介贸易转运站,法国、英国殖民地的产品经此地转运到中欧;里斯本支配着葡萄牙的对外贸易;加的斯控制了西班牙的国际贸易。此外还有法国的南特、波尔多等。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根据材料,归纳其中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
244、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性强)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归纳出其主要指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部分,所以可以提取其中的一种趋势,如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正在形成;西欧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等。然后结合这一阶段的史实进行阐述和说明,在阐述部分既要用到所学知识,也要用到材料内容。答案:示例:世界市场正在形成。18世纪,欧洲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其对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欧洲兴起一些对外贸易的大城市。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为欧洲扩大对外贸易提供了可能性;欧洲国家内部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的需求量增加,对市场的需求正在扩大,欧洲国家加大 了对外贸易
245、力度;这些都推动着欧洲国家扩大对外贸易,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市场正在形成之中。第19讲“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理知识体系背答题要语(1)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2)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4)第二次工业革
246、命中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5)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取得了统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6)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以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为完成标志,完成了工业的第一步飞跃。接着而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以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告终的。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4页一、“蒸汽”的力量1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历史条件资本和市场: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劳动
247、力: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科技: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2)概况棉纺织业: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动力革新: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交通运输业的革新: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汽船和火车成为人类重要交通工具。(3)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新兴城市的兴起,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
248、的诞生。工业革命的扩展,推动了世界工业化进程。2“世界工厂”(1)条件工业革命使英国实力大大增强。进行民主化改革,建立职业警察制度,确立工业资产阶级的主导地位。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进行法制化建设,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2)表现19世纪中期,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3世界市场(1)孕育物质条件: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技术条件: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使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重要保障: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2)形成标志: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
249、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3)成熟: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二、走向整体的世界1第二次工业革命(1)背景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局面相对稳定。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的大量积累。科技的成果和创新。(2)概况中心和发源地:美国和德国。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发电机。应用:电灯、电话、电车、电影放映机等。(3)影响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新兴产业兴起,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发展起来,推动了农业的变革。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人类进入
250、“电气时代”。2瓜分世界的狂潮(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2)概况: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并于20世纪初,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3)美国倡导和设计新殖民主义提出“门罗主义”,成立“泛美同盟”,控制拉丁美洲。提出“海权论”,发动美西战争,确立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的构想,推行“门户开放”政策。3世界连接为一体(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一体化进程。(2)概况框架:资本主义市场。手段: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内容: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
251、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3)影响积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消极:扩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和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图解历史工业革命的条件历史解释工业革命开始、完成的标志(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2)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制造业的建立。图示记忆工业革命的影响历史解释作坊、工场、工厂的差别作坊亲自劳动(或有助手帮助劳动),手工生产。工场雇佣劳动,手工生产。工厂雇佣劳动,机器生产。巧点妙拨两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时空
252、观念世界市场的形成起点(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命题点1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在美洲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同时,肆意地屠杀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人数锐减。为了解决美洲种植园的劳动力问题,殖民者就买进非洲黑人。于是,欧洲的奴隶贩子,从欧洲带着枪支、杂物等来到非洲交换黑奴;再将黑奴卖到美洲种植园;然后购买货物运回欧洲,这被称为“三角贸易”。葡萄牙人走在最前面,英国人后来居上,并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要经营者。三角贸易路线图命题价值文明融合、物种交流、世界市场、殖民主义
253、罪恶、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条件等均可找到命题切入点。命题点219世纪末,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提出并建立了西方的“海权制胜论”,这一理论总结了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提出“海军在战争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夺取制海权则被宣称为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唯一目的,达到了这一目的就能最终战胜敌人和夺取世界霸权”。海洋霸权:美国的全球海洋战略命题价值中国倡导的和平崛起是对马汉“海权制胜论”的重新定位,时下中国海权问题突出。重视海洋的和平开发与利用;和平解决海洋争端;海军的强大与国家的发展的关系。命题点3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的份地及公有地
254、,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转折点,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发展。命题价值对英国社会转型及开拓现代化模式的积极作用是命题切入点。命题点4(1)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说。如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李嘉图等。提倡市场机制,崇尚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倡导自由竞争。为后世开创了一个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它适应了时代要求,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2)民族主义的经济学说。德国人李斯特
255、等提出,他们认为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他们主张加强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等。(3)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有些学者在目睹了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之后,提出了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由社会集体控制的主张。这种学说后来被称为“社会主义”。命题价值经济学说内容特点、形成背景、社会影响等均可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方面提供命题切入点。主题(一)改变世界的力量工业革命1史料实证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
256、史料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年代152016001670170017501801185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258.2513.517.021.027.551.0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徐刚世纪末的忧思解读:工业革命期间,出于满足工厂劳动力的需要,人口向城市快速集中,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广泛的社会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转型的五大影响(1)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下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
257、,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2)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3)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4)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力量的联合,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普遍发挥了作用。(5)社会形态转型:经济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
258、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3自由主义的内涵(1)思想:自由主义是启蒙思想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是在英国,18世纪成为法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资产阶级对抗君主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有力武器。(2)政治:英国最早实践了自由主义思想,保护个人自由、私有财产成为国家的基本职能,其后,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也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3)经济:工业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工业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要求自由竞争,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的经济政策,一直延续到罗斯福新政。(4)艺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对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要求摆脱理性、规则、形式对
259、人类思想的束缚,印象派、现代派都是自由主义哲学影响下的产物。主题(二)技术革新与产业重组第二次工业革命1史料实证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史料不同时期各国GDP(占世界总GDP的比重)数据统计国家时间中国美国英国日本1820年32.9%1.8%9.5%3%1900年6%23.6%18.5%2.4%解读:1900年,中国综合国力大幅下降,美国国力快速上升,英国上升速度相对缓慢。以上变化取决于对新技术的应用程度及殖民扩张、海外贸易的受益程度。2世界意识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转型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政治: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与性质、对外政策发生巨变;引发太平天国运动
260、和洋务运动。经济:近代工业产生(洋务、民族企业);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文化: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2)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引发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清政府顺应时代潮流推行“新政”。经济: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社会生活变化。文化:立宪共和、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3唯物史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全面影响(1)政治政治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
261、征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社会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及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国际关系(世界政治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2)思想文化:垄断主义出现,民族主义高涨。(3)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行方面,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现代化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4)环境问题:汽车的出现促进石油等资源的大规模使用,大气污染问题严重。主题(三)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1时空观念世界市场形成过程2时空观念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1)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
262、广阔的世界市场;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2)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国际分工日益明显,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3历史解释世界大国兴衰(1)西班牙、葡萄牙:虽然在16世纪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成为海洋时代的先驱,但其殖民掠夺来的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16世纪中后期逐渐衰落。(2)荷兰: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成为最强资本主义商业国家,被称为“海上
263、马车夫”,但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够充分,17世纪中期为英国所败。(3)法国:成为18世纪欧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但其经济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4)英国: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成为“世界工厂”,长期占据世界市场主导地位。高考怎么考的洞悉命题规律一、秉承唯物史观力求辩证认识1(2018高考全国卷)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264、)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解析:材料中对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认识,从强调经济条件,到后来强调制度因素,再到强调自然条件,体现了随着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认识逐渐趋于全面,B项正确;材料中的几种观点都有合理性,A项错误;材料中的经济条件、制度因素等都是相对欧洲其他国家而言的,C项错误;后期学者研究与传统观点只是研究视角不同,无法判断哪一观点更可信,D项错误。答案:B(1)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且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也是如此,当人们关注市场的时候,自然会更注重市场等经济因素对工业
265、革命发生所起的作用;而当人们关注政治体制对经济的作用时,又会侧重英国政治体制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不同的史观,会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但无论怎样,对历史研究的视角越宽广,其结论就会越全面、越合理。(2)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工业革命在推动全球化进程,带动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和社会生活文明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二、注重历史解释强化理性
266、评判2(2018高考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267、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解析:(1)需在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据材料一“
268、依港兴市”与材料二“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开通了通海运河”可归纳为:交通便利。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60年代后,上海发展为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建成“大上海市中心区”与材料二信息: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可归纳为:工商业发展及工业化推动。据材料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大上海市中心区”及材料二“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可归纳为:对原有制度的突破。(2
269、)据材料二中的“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趋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结合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状况分析即可。答案:因素:(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问题: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本讲内容虽少,但在高考中复现率较高。命题从能力立意上切入角度往往出其不意,如从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来考查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问题,从世界大国经济发展的角度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从铁路多种轨距的问题来解释制约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全面体现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
270、史解释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今后的命题仍将立足这一前提创新命制,如从世界市场发展的角度考查推动或制约发展的因素,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不同史观综合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多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学术热点上: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是碎片化、不均衡、单向度的全球化,最终演变为今天的逆全球化凸显、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后,中国由参与全球化,转变为引导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国际意识培养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也将会成为考查的一个重要方向。高考将考什么热考命题押题命题点111796年,一位美国医
271、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表明()A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儿童D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解析:材料中“1796年,一位美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大纱厂”等信息表明工业革命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故A项错误;材料中“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并没有涉及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加强社会保障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与材料中“1796年”不符,故C
272、项错误;材料中“1796年”“曼彻斯特”“大纱厂”等信息表明是工业革命,而材料中“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表明是新生的社会问题,故D项正确。答案:D21815年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土地贵族的利益,通过了谷物法,规定对谷物的进口实行限制或禁止,以保证谷物的价格水平。19世纪上半叶,英国国内开始反对谷物法,甚至出现了“反谷物法同盟”。这一变化主要说明()A英国谷物价格超过世界平均水平B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动C英国国内谷物出现供过于求现象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开始确立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政府保护土地贵族的利益,而不是谷物价格,故A项错误;通过谷物法的反对,结合时间1
273、9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土地贵族逐渐没落,故B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而不是谷物的供求关系,故C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故D项错误。答案:B3据记载,1910年德国5 000人以上城镇的人口数目从1871年的970多万人增加到近3 170万人,增幅达225%以上,而同期德国总人口的增长仅为58%。这说明德国()A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B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C社会劳动力过剩形势日益严峻D工业化促进了人口流动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德国总人口增长率与5 000人以上城镇人口的增长率的比较而已,故A项错误;
274、城市化水平只有高低之分,不能说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增速,未涉及就业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了两个时间点1871年和1910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是中心之一,工业化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促进了人口流动,故D项正确。答案:D命题点2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食利阶层,这一阶层向国外投资大幅度增加,以此获取利润,在国内大量修建狩猎场和赛马场,这一变化反映英国()A国际金融竞争力下降B丧失经济霸主地位C社会创新氛围不足D第三产业得以兴起解析: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食利阶层,这一阶层向国外投资大幅度增加”说明英国资
275、本充足,因而英国不会出现国际金融竞争力下降的情况,故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依然为世界经济霸主,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英国食利阶层把剩余资本投向国外以获取利润,而国内则修建狩猎场和赛马场等玩乐场所,而不是把资本用于更新本国的工业设备,这说明英国社会创新氛围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中尽管体现了食利阶层大量修建狩猎场和赛马场,但这并非第三产业的兴起,故D项错误。答案:C51887年美国颁布州际贸易法,明确禁止铁路联营、运费折扣、任何性质的差别对待以及短程运费高于长程,规定收费应一律公平合理。该法()A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B肯定联邦政府对私人企业的干预C具有跨行业的适用性D促进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
276、发展解析:材料中“收费应一律公平合理”有利于消费者利益,故A项错误;对于州际贸易法这样的法律,只有联邦政府才有立法权,该法体现了政府对企业行为一定的干预,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铁路联营,故C项错误;政府对定价权进行一定的干预,对垄断企业发展不利,故D项错误。答案:B6(原创)从1897年到1904年,美国企业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运动,这使托拉斯的数目由1890年的24个增加到1904年的257个。这一“合并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对企业合并的支持B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C自由企业制度走向衰落D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内部及行业
277、间的不公平竞争,国家是不太支持企业合并的行动的,故A项错误;城市化进程加快是托拉斯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企业合并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自由竞争的结果,故C项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快速度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答案:D课时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17世纪晚期,英国土地税的收入占到政府总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而到1793年时,土地税的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主要是因为()A君主立宪制得以发展和完善B关税成为财政主要收入C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D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的变化,与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土
278、地税的减少,并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中由“17世纪晚期,英国土地税的收入占到政府总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到1793年时,土地税的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主要是因为英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兴起,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经济结构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2据记载,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在位时期曾一度禁令伦敦市民使用煤炭作为燃料。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国家财政出现了困难B煤炭资源极度缺乏C极力确保工业化进程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解析:材料说的是禁令伦敦市民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伦敦市民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的费用,不需要政府支
279、出,故A项错误;英国的煤炭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禁令伦敦市民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的目的,故C项错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在位时期,正值工业革命的时期,机器使用煤炭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禁令伦敦市民使用煤炭作为燃料,可以缓解这一状况,故D项正确。答案:D3据19世纪英国卫生改革家查德威克的报告:城镇卫生工作的缺点会使人们养成最卑劣的堕落习惯,导致多数人道德败坏,因为他们在偏街僻巷堆积的有害脏物中寻找他们赖以为生的东西。该报告揭示了 ()A城市建设与社会救济的关系B工业革命与社会习俗的关系C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D城市环境与文明风尚的关系解析
280、:材料并未涉及社会救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反映社会习俗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当时道德败坏的场景,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城镇卫生工作的缺点会使人们养成最卑劣的堕落习惯,导致多数人道德败坏”得出是城市的环境导致了人们的道德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4“英国的面积仅有24万平方千米,但是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它却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英国在世界近代史上的“领头羊”作用主要表现在 ()A最先掀起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B最早开辟新航路和进行殖民扩张C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颁布宪法D开启议会民主政治和工业文明时代解析: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
281、利,与英国的“领头羊”作用无关,故A项错误;B项是葡萄牙、西班牙,与英国的“领头羊”作用无关,故B项错误;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尼德兰革命,英国没有成文宪法,故C项错误;英国最早开启议会民主政治、最早开始工业革命,在推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方面发挥“领头羊”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C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
282、格局D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解析:工业革命促进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与材料的内容工业革命造成东西半球的分工不同不符,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与材料的内容工业革命造成东西半球的分工不同不符,故B项错误;“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表明工业革命造成东西半球的分工不同,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与材料的内容工业革命造成东西半球的分工不同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618世纪,伯明翰位于英国国家运河网络
283、的枢纽中心,其运河加起来比威尼斯的还长,运河被用来运输大宗物资。19世纪中期后,运河运输衰落。其衰落的原因是 ()A新的交通工具改善了运输条件B大量殖民地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C英国国内工业品产量逐渐下降D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了世界解析:1814年发明火车,用来运输大宗物资更便捷,故A项正确;海外贸易与材料中“英国国家运河网络的枢纽中心”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19世纪中期后”英国是世界工厂,故C项错误;没有涉及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了世界,与材料中“英国国家运河网络”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7英国的伯明翰为印度提供斧头,为北美的土著居民提供战斧;向古巴及巴西运送铁链、手铐及铁颈圈,以供奴隶佩戴
284、。这反映了伯明翰发展为大工业中心的主要因素在于 ()A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B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C工场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D唯利是图的精神追求解析:根据材料中“英国的伯明翰为印度提供斧头,为北美的土著居民提供战斧;向古巴及巴西运送铁链、手铐及铁颈圈,以供奴隶佩戴”说明当时英国在印度、北美实行殖民统治,在古巴、巴西进行黑奴贸易等,具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现象推动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不是受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工场手工业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当时唯利是图的追求,故D项错误。答案:A8下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这些数据说明了德国 ()时间
285、1901年1908年一战前汽车业工人人数1773人12400人5万多人年产量884辆5547辆2万辆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B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解析:材料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汽车业发展,推动就业人员的增多、产量不断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项正确;汽车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业,而非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故B项错误;此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轻工业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答案:A9成立于1903年的福特汽车公司于1913年便开始使用标准化、专业化分工和流水线生产,从而使汽车普及并成为美国人重要的交通工具。福
286、特汽车公司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A蒸汽机的发明B内燃机的发明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创新D“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解析:蒸汽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但与材料中“使用标准化、专业化分工和流水线生产”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开始使用标准化、专业化分工和流水线生产,从而使汽车普及并成为美国人重要的交通工具”,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采用了规模化的生产方式,推动了汽车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互联网出现在20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答案:C10“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
287、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等。”这种劳动管理体制被称为“泰勒制”,这种体制 ()A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B盛行于中小规模企业之中C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D有利于工厂取代手工工场解析:这种体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无关,故A项错误;这种体制盛行于大型垄断企业之中,故B项错误;“泰勒制”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C1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的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被称为“科学工业”,这主要反映了 ()A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B企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学管理C新兴工业对工人要求高D重工业在经
288、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解析:“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是先有理论突破,后有实践运用的典范之作,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没有涉及到企业发展的方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这两种工业没有提到对工人的要求,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的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被称为科学工业”无法体现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A121884年10月13日,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世界公认为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从此诞生。1924年2月5日开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隔一小时会向全世界发放调时信息。这一过程伴随着 ()A世界市场的出现B工业文明的拓展C殖民扩张的
289、进行D生活方式的变迁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世界市场出现的时间是在新航路开辟之时,即16世纪时期,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1884年10月13日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从此诞生”到“1924年2月5日开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隔一小时会向全世界发放调时信息”可得出工业文明的拓展和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故B项正确;根据题意,时间由局部走向世界更多强调的是积极影响,殖民扩张的进行也是工业文明拓展的产物,故C项错误;题干中本身牵涉的就是生活方式的变迁,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
290、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英国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它汇集了以前同类法规,内容相当完善,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1876年又颁布了河流污染
291、防治条例,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要求改善自己生活条件,从而消除疾病、消除环境污染。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包括很多出身于上流社会的人也对环境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通过近100年左右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使从工业革命时期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城市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根据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为应对环境污染问题,中英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能够有效治理环境问题的原因。答案:(1)中国:祭天敬神;调整种植方式。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干预污染治理;通过改善生
292、产、生活条件防治污染。(2)原因:政府重视;立法保障;工人阶级斗争和努力;有识之士推动;工业革命推动国力增强;科技进步提供手段。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70年,欧洲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4.7%,而唯一的对手美国仅占23.3%。到1913年时,虽然美国已向前发展,达到了35.8%,但这一年欧洲工厂的产量仍占世界总产量的47.7%。到1914年时,欧洲除了在全球陆地上架设了庞大的电报和电话线路网外,还在海底铺设了516000多公里的电缆,已有总吨位为5000万吨的3万多艘船只装载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欧洲已变成世界的银行家,为建造横穿大陆的铁路、开凿沟通海洋的运河、开发矿山、建立
293、种植园提供所需的资金。诸大陆这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导致了全球生产率的惊人增长。这一期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贸易额增加了12倍,欧洲在这一经济腾飞中得益最多。1800年,欧洲宗主国的人均收入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收入的差距约是31,而到1914年时这一差距则增加到约71。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欧洲与世界经济发展关系的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解析:首先提炼观点,欧洲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观点,近代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然后进行论述,结合史实进行论证,结合新航路的开
294、辟、殖民扩张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这些史实进行论证。答案:示例:观点:近代欧洲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起到了核心和引领作用。论述: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市场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贸易额不断上升;随着欧洲的对外殖民扩张,积累了大量的原 始资本,开拓了广大的海外市场,吸收了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欧洲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工业技术中心。欧洲在不断地殖民扩张中,为了便于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在世界建立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殖民网络,从而引领着世界经济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单元总结能力提升时空串知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时期发展历程
295、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西、葡崛起(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2)过程: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3)影响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17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荷、英崛起(1)荷兰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结果: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2)英国过程: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
296、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方式: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资金: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市场:拥有广阔的殖民地。(2)成就:纺织机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3)影响: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生产方式:确立了工厂制。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
297、立的阶级。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2)成就:电力的应用: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同时,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新交通工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随后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石油化工:提炼多种化学合成材料。(3)影响: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生产方式: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对点训练1下图反映了15801626年西班牙流往欧洲其他国家贵金属折合白银数量(
298、单位:公斤)的情况,其对西班牙的主要影响是()A成为世界市场中心B封建生产关系瓦解C世界霸主地位衰落 D引发本国工业革命解析:材料反映了西班牙往西欧各国流入了大量白银,这与西班牙成为世界市场中心无关,故A项错误;西班牙把掠夺来的白银用于购买欧洲其他国家的工业品以满族皇室需求,因而没有触动本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故B项错误;西班牙掠夺来的白银大都流入西欧其他国家,没有在本国转化成工业资本,这必然导致西班牙霸主地位的衰落,故C项正确;西班牙掠夺来的白银大都流入西欧其他国家,没有在本国转化成工业资本,也就不可能引发本国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答案:C2下面是17001800年英国国内工业品消费占整个工业品
299、消费比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单位:%),对此的合理解释是()早期殖民扩张19世纪的殖民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进行资本输出主要国家西、葡、荷、英、法等国英、俄、法、美等国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扩张地区大多只占有沿海地区,未深入内地进行全球殖民扩张,深入内地全世界范围方式公开的殖民掠夺实行炮舰政策,签订不平等条约,商品输出武力扩张,资本输出,划分势力范围,分割世界活动抢夺金银、贩卖黑奴、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在殖民地进行商品倾销,掠夺原料进行资本输出,商品倾销,掀起瓜分世
300、界的狂潮结果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推动了欧美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国家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将世界基本瓜分完毕,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影响(1)加剧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2)在亚非拉地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体制,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意识,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走上近代化道路 A海外市场不断扩大B资本积累引起消费水平下降C工业产值略有滑坡D经济危机导致产品严重滞销解析:根据统计图17001800年英国国内工业品消费占整
301、个工业品消费比重在下降,17001800年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海外生产不断扩大,大量商品被输往海外,故A项正确。答案:A时空串知2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19世纪的殖民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进行资本输出主要国家西、葡、荷、英、法等国英、俄、法、美等国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扩张地区大多只占有沿海地区,未深入内地进行全球殖民扩张,深入内地全世界范围方式公开的殖民掠夺实行炮舰政策,签订不平等条约,商品输出武力扩张,资本输出,划分势力范围,分割世界活动抢夺金银、贩
302、卖黑奴、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在殖民地进行商品倾销,掠夺原料进行资本输出,商品倾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结果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推动了欧美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国家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将世界基本瓜分完毕,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影响(1)加剧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2)在亚非拉地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体制,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意识,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走上近代化道路对点训练3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
303、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解析: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答案:B4下面是不同时期英荷两国商船与军舰数量的对比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英国荷兰1650年1820年1650年1820年商船数量约3 000艘约40 000艘约15 000艘约9 000艘军舰数量约200艘约2 000艘约1 000艘约300艘A.荷兰曾建立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B英国的崛起与工业革命密不可分C殖民斗
304、争主要在英荷之间进行D殖民扩张使大量财富流入西欧解析:材料通过1650与1820年,英国的商船数量、军舰数量远少于而转变为远远超过荷兰,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为1840年前后,故B项正确。答案:B 时空串知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过程时期推动因素主要资本显著特点主要途径影响(世界市场进程)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资本暴力手段残酷掠夺殖民扩张和掠夺初显端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凭工业优势以炮舰和商品进行不平等贸易基本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中后期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最终形成(2)途径
305、: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信事业的发展等是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3)基本特点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以英国为中心: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对点训练5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A
306、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解析:从材料“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可知,该贸易体系涉及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反映出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故B项正确。答案:B6“17世纪和18世纪末的荷兰人没有选择现代化道路。他们没有迷恋于持续的增长,也没有注重定向问题即成为西方理性主义专有的标记的精神问题。他们却保持着经纪人的理想。”材料认为荷兰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A海上贸易垄断权的丧失B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C过度扩张并卷入欧洲争斗D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族国家解析:海上贸易垄断权的丧失,属于由
307、盛转衰的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没有迷恋于持续的增长,也没有注重定向问题即成为西方理性主义专有的标记的精神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和18世纪末的荷兰没有实现从商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模式转变,故B项正确;荷兰也没有过度扩张并卷入欧洲争斗,故C项错误;荷兰已经是真正的民族国家,故D项错误。答案:B比较点1工业革命时期中西社会对比(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西方中国特征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的主导),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步加深表现化经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近代化
308、艰难起步政治法德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扩展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开展洋务运动;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等革命斗争文启蒙思想广泛传播,理性主义推动欧洲资本主义浪潮的发展,自由主义兴起、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科学技术领域出现重大突破“西学东渐”新思潮萌发对外出现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比较点2两次工业革命对照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30年代理念自由主义竞争意识突破口轻工业重工业发明者熟练工人、技师科学家、工程师中心英国以美国和德国为主核心发明蒸汽机发电机、电动机和内燃机开辟的时代纺织时代、蒸汽时代钢铁时代、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出现工厂制度出
309、现垄断组织新工业机器制造业石油、电气、化工、汽车、航空等工业对点训练7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解析:材料仅介绍了发明者的出身,没有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没有论述出身和成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了第一次革命的发明者以工匠和技师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以科学家为主,这一变化不能说明科技创新不
310、再需要生产经验,且任何科技创新都需要科学和经验的叠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者多为科学家,科学对于发明和技术的运动作用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阐述的两次工业革命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故D项错误。答案:C819世纪初,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仍超过西欧国家的总和,但到1870年,中国所占份额已不足西欧国家总和的四分之一,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严重衰退B闭关锁国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C工业化加速西欧制造业进程D西欧主导的世界市场完全形成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初,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仍超过西欧国家的总和,但到1870年,中国所占份额已不
311、足西欧国家总和的四分之一”可知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在减少,主要是因为工业化加速西欧制造业进程,而不是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对外开放了,故B项错误;1870年前后,西欧各国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业化加速西欧制造业进程,故C项正确;西欧主导的世界市场完全形成是在20世纪初,故D项错误。答案:C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理论阐释(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世界整体发展的深入阶段。(2)生产力
312、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并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3)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典例
313、1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年代1870189619001913比例78%74%72%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解析:观察表中数据可知,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和上涨,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选B项;从表中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从四国工业生产总和的比例无法得出各国工业发展程度,
314、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与本题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典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是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 325 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
315、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
316、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素养揭秘(1)史实角度思考历史特点:借助对国际、国内移民或人口问题的动态描述和静态分析,从人口变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等角度考查。历史脉络:以时间为主线,以人口问题为主题,贯通古今,中外关联,涉及国家统一、边疆开发、殖民扩张、全球化等。(2)从素养角度思考时空观念:从纵向看,国际、国内人口的增长与移动随时间转移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从横向看,随空间转换国内外人口问题具有不同的特点。家国情怀:中国国内、国外移民对祖国统一与发展的贡献,国际移民对世界文明进步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作用,体现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以及宏大的国际视野意识。对人口、劳动就业、
317、青少年犯罪和老龄化问题分析思考,充分体现历史责任感。答案:(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素养生成(1)高考对新史观的考查多是隐性考查,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科技思
318、想文化现象,从新史观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其新的理解、认识,强化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高考命题多是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多元化视角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3)涉及全球史观的题型要注意中外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置于世界大背景下思考。(4)树立“全球史观”观察问题的正确态度:一是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是不同文明间进行对话的可能和必要的根据;二是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三是要有各方面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对
319、应训练1有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解析:中国明代被清代取代,依然是封建王朝;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两者在社会形态转变上存在本质区别,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2有学者认为,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推动东西文化圈大汇合的经济根源是()A文艺复兴的兴起 B商品经济的发展C造船水平的提高 D宗教扩张的狂热解析
320、: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海外贵金属的需求,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是其经济根源,故B项正确。答案:B3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通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C世界市场快速形成D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故D项正确。答案:D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类型内容1516世纪商业与农业的分工宗主国在中南美洲等殖民地从事黄金、香料和奴隶贸易,从东方国家输入瓷器、丝绸1819世纪制成品与原料生产的分工英法等西方列强主要从亚非拉国家获取棉
321、花、天然橡胶、铁矿石等生产原料1920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形成,形成工业国、农业国、矿业国,生产与贸易国际化20世纪70年代生产类型或生产环节的分工跨国公司推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国际分工,冷战结束后,形成组装、生产、销售各个生产环节的国际分工据阎学通、杨原著国际关系分析上表为近代以来国际分工发展历程简表。解读表格信息,围绕“国际分工的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须史论结合)解析:题目是要求从国际分工的变迁为核心来进行论述,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他是以时间为顺序,分别表述了不同阶段国际分工的具体发展表现;我们可以从新
322、航路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近代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的影响,和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阐述,可以从材料中直接看出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答案:示例: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15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从中南美洲掠夺金银,从东方国家输入奢侈品,商业与农业的国际分工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1920世纪,工业革命推动英法等工业国家向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亚非拉国家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亚非拉国家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促使东方从属于
323、西方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综上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差异,国际关系的变迁是国际分工的必然反映。全国卷25分抢分研磨典例(2017高考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
324、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命题立意(1)从史实角度思考历史背景:通过材料提供的17世纪上半期以及
325、荷兰东印度公司等信息联系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社会背景;从材料提供的17世纪后期的时间入手考虑明末清初的社会特点。措施的影响:从郑成功收复及治理台湾措施的影响角度概括对国家统一的意义。(2)从素养角度思考时空观念:17世纪的欧洲在新航路开辟后加紧进行殖民扩张,同时期的中国则处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时期。中西方的碰撞在所难免,涉及国家统一、民族危机等新问题。家国情怀: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收复台湾后的一系列措施对于巩固统一,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解答定向(1)显性信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中国政府管辖
326、”“郡县制”“孔庙”“移民”等信息概括。(2)隐性信息:荷兰在17世纪迅速崛起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中国处于明朝末期,社会动荡,无暇顾及台湾等。失分纠偏失分1.没有紧扣设问:第(1)问如果不能扣题,可能会把背景和目的混淆,背景侧重于大的历史客观现实,目的侧重于主观需求。第(2)问扣题不紧只会概括郑成功治理台湾的措施。失分2.没有结合所学知识:仅仅从材料获得东印度公司获取巨额利润的目的,而不能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以及荷兰崛起的史实,不能把握17世纪上半期中国明朝后期社会的发展对国家主权维护的影响。分值定位(1)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
327、,中央政府无暇他顾。(每点3分,共9分)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每点2分,共6分)(2)方面: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每点3分,回答3点以上得10分)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随之东来,开始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既破坏了中国主权,又给中国沿海居民带来深重灾难。(2)经济: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烟草等,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因人口迅速发展所面临
328、的粮食压力,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3)外交:西方殖民者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封建统治。一方面,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西方之间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4)文化:西方传教士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到中国传教,给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科技,但因文化冲突和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而引发了“禁教”事件,进一步促使中国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应训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人类及其祖先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二百多万年。为什么要挑选这仅占人类全部历史的百万分之一的一小片段历史,予以特别注意呢?摘编自
329、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不是从工业文明发展较早、社会变革程度一度领先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而是从当时并不起眼、偏居欧洲大陆西北边的岛国英国开始的引发了世界现代化潮流。摘编自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是从英国开始的。解析:(1)可以从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发生的改变世界历史的大事回答,如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逐步走向相互联系;欧洲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改变了东西方历史
330、发展轨迹;文艺复兴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人文主义兴起等。(2)论证可以从政治上,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思想上,启蒙运动的发源地;科技上,牛顿经典力学开辟科学的新时代等角度进行。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逐步走向相互联系;欧洲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改变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轨迹;文艺复兴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人文主义兴起。(2)论证:政治上,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思想上,启蒙运动的发源地;科技上,牛顿经典力学开辟科学的新时代。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
331、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解析:依据所学,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地流入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手工业发达,手工产品竞争力强,满足西、葡的市场需求,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成为西、葡的白银流入国,而不是强调西葡两国的贸易伙伴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C2哥伦布曾经对其
332、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 ()A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B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C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哥伦布对所到达的新大陆经济状况的看法,没有体现其发现美洲是一种历史偶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哥伦布对到达的大陆经济状况不满意,不能体现出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印度,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哥伦布“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可知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反映出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
333、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错误。答案:C3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 ()A为征服美洲提供理论依据B将路德教传播到美洲C落实人人平等的理念原则D以传教取代殖民掠夺解析:材料提供的时间是新航路的开辟时期,这一时期西班牙大力向美洲扩张,根据材料“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为征服美洲提供理论依据,故A项正确。答案:A41513年,西班牙人抱怨:“今天一磅羊肉的价钱在过去能买一整头羊,一磅蜡或油的价钱顶得上过去的12磅。”这一现象导致 ()
334、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C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解析: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商业革命导致的,出现“今天一磅羊肉的价钱在过去能买一整头羊,一磅蜡或油的价钱顶得上过去的12磅”的现象指的是价格革命,故A项错误;“今天一磅羊肉的价钱在过去能买一整头羊,一磅蜡或油的价钱顶得上过去的12磅”表明这是价格革命,导致资产阶级实力增强,故B项正确;价格革命导致封建领主的财富减少,故C项错误;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是由商业革命导致的,故D项错误。答案:B516世纪的价格革命并没有使所有价格同样上涨。地租是所有价格中增长最迅速的,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快于工业品价格的
335、上涨,实际工资水平却在缓慢下降。据此可知,16世纪的价格革命中 ()A租地经营的农场主获得较多利益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长较缓慢C采用租佃制的地主日益走向没落D城乡劳动者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解析:“16世纪的价格革命并没有使所有价格同样上涨。地租是所有价格中增长最迅速的”可见出租土地的农场主获得利益较多,故A项正确。答案:A6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 ()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C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解析: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是原因,并非结果,故排除A项;
336、物价上涨,从事工商业贸易的工商业者收入增加,经济实力增强,故B项正确;物价上涨后,其地租的收入难以维持原本的贵族生活,不存在急剧增加,故C项错误;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是由商业革命导致的,故D项错误。答案:B717世纪中叶,香料、茶叶等商品不再是欧洲人奢望难求和无法使用的了,而是成了广大居民消费的对象。材料现象得益于 ()A欧亚间贸易的开展B新航路后的“商业革命”C美洲的发现和开发D工业革命的顺利完成解析:欧亚间贸易开始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不能作为17世纪中叶香料、茶叶日益普遍的原因,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建立了欧洲、亚洲、美洲的贸易联系,使得各地商品流通便利,故B项正确;香料和茶叶不是美
337、洲的物产,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故D项错误。答案:B8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海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因,正是基于英国人的商业进取心以及由此引起的争夺殖民地的意识。这说明英国成为殖民霸主 ()A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B海军力量的强大是根本保障条件C源于制度创新带来的政治优势D基于地理空间狭窄的危机意识解析:材料中英国海军的扩张,最终使英国成为殖民霸主,是“基于英国人的商业进取心以及由此引起的争夺殖民地的意识”,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市场和原料要求的必然结果,故A项正确。答案:A9航海条例是英国近代早期关于航海贸易的一系列立法。下列关于航海条例,说法正确的是 ()A颁布于光荣革
338、命之后B是自由主义政策的产物C与英荷海上争霸相关D使英国取得了世界霸权解析:英国航海条例颁布于1651年,在光荣革命(1688年)之前,故A项错误;自由主义政策产生是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故B项错误;英国在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其目的是打击荷兰海上贸易,与荷兰争夺海上贸易霸权,故C项正确;英国取得了世界霸权是在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之后取得的,故D项错误。答案:C10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A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B建立垄断性的殖
339、民贸易公司C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海上掠夺为主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据材料“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可知,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是材料现象的直接反映而非特点,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公司具有国家职能,是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贸易的商业公司,故C项正确;商品输出是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的特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11茶叶于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时,每磅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然而一个世纪后,已成为普通消费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的结果B国际
340、贸易的发展C机器生产使茶叶产量提高D咖啡等新饮品的冲击解析:材料主要谈及了一个历史现象,即茶叶在17、18世纪地位的变化(由一种奢侈品转变为普通消费品)。新航路的开辟是在16世纪,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逐步拓展,国际贸易发展较快,在这种情况下,茶叶的身份地位才会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机器生产产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并且茶叶不是机器生产出来的,故C项错误;咖啡比茶叶更早地进入到英国,故D项错误。答案:B12在自由殖民主义时期,英国政府规定印度产品出口英国,英国征收保护性关税,而英国输往印度的商品,则以自由贸易为名,征收象征性关税。这一规定
341、()A使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B表明英国已是世界工厂C摧残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D使得自由贸易流于形式解析: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主要是通过殖民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涉及英国与印度的贸易关税问题,不是强调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英国政府规定印度产品出口英国,英国征收保护性关税,而英国输往印度的商品,则以自由贸易为名,征收象征性关税”可知,当时英国的工业品大量进入印度,而印度的产品则很难进入英国,其结果是对印度传统的手工业造成巨大冲击,故C项正确;当时的自由贸易是英国占据主导和控制地位,并非流于形式,故D项错误。答案:C1317世纪中叶,荷兰不仅垄断了黑奴贸易,还从非洲源源不断地将
342、黄金、白银运到国内,将美洲庄园生产的蔗糖、棉花、玉米等农作物大量地运输到欧洲市场出售。这反映了当时 ()A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B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C黑奴贸易引发价格革命D欧洲殖民扩张的加剧解析:材料仅仅反映了当时荷兰的对外贸易情况,并未说明当时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且荷兰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发展,并未大量地进行殖民的掠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荷兰不仅垄断了黑奴贸易,还从非洲源源不断地将黄金、白银运到国内,将美洲庄园生产的蔗糖、棉花、玉米等农作物大量地运输到欧洲市场出售”说明当时世界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体现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故B项正确;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出现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
343、,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反映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并未涉及殖民扩张的加剧,故D项错误。答案:B14据统计,从1503年到1660年,来自秘鲁等地的18.5万公斤黄金和1600万公斤白银被运到西班牙,使其白银的数量超过了欧洲白银储备总量的三倍,其中还不包括走私的。这样,“财富历史性地集中到西班牙一边”。这一现象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A南欧地区很快被殖民地化B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至西班牙C激起了欧洲殖民拓展浪潮D加速瓦解了亚洲的封建制度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南美地区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为西班牙带去大量的财富,不是南欧地区殖民地化,故A项错误;虽然西班牙获得大量财富,但世界经济中心位于大西洋沿岸,
344、不是只有西班牙一国,故B项错误;西班牙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也是最早在殖民掠夺中获利的国家,会刺激欧洲其他国家进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故C项正确;加速亚洲封建制度瓦解是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但不是最大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15约翰希克斯说: “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本身的兴起。”“现代工业”与以手工工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的本质区别是 ()A榨取工人剩余价值B雇佣自由劳动力C使用机器进行生产D分工协作的形成解析:A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两者的共性而非区别,故A项错误;B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两者的共性而非区别,故B项错误;材料中“现代工业”相对“手工”而言
345、,反映了工业革命是机器取代人工的生产力的飞跃,故C项正确;材料中“手工工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也有分工,故D项错误。答案:C16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和包括新贵族在内的大地产者发动的;政变后,由他们控制国家政权。19世纪中期以后,大地产者最终失去了控制国家政权的权利。这一变化主要是 ()A宪章运动的产物B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影响C启蒙运动的影响D民主政治逐渐变革的结果解析:宪章运动发生在19世纪早期,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故C项错误;大地产者失去对政权的控制主要是经济基
346、础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B171878年,美国还没有一家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当时全部54家上市公司中,铁路公司占到36家,其余18家公司,大多数也与铁路交通密切相关。这一现象足以说明当时美国 ()A铁路行业出现了垄断组织B制造业落后于欧洲国家C国内市场的培育成效显著D铁路交通成为支柱产业解析:材料“全部54家上市公司中,铁路公司占到36家”说明当时美国铁路行业还没出现垄断组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制造业,故B项错误;由于美国的两次工业革命是在一起进行的,所以美国的国内市场发育比较完善,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美国的铁路业比较发达,但是还不能说明铁路运
347、输业成为支柱产业,故D项错误。答案:C181796年,英国首相威廉皮特称:“商业、工业的交换始终会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状态,它们只会被人为的措施所搞乱,这些措施一旦干扰它们的自然活动,就会阻止它们发挥良好作用。”由此可知,他主张 ()A自由主义经济政策B重视工商业的发展C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注重经济活动立法解析:题干中的时间是1796年,根据“这些措施一旦干扰它们的自然活动,就会阻止它们发挥良好作用”可知英国首相威廉皮特主张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A项正确。答案:A19下图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的分布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B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C城市人口
348、总数高于农村D工业化推动了人口流动解析: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各行业的劳动力出现了不同的流动趋势,故D项正确。答案:D20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却出现了多个中心的格局。出现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英国海外殖民地大幅减少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开展C自由贸易政策的普遍推行D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出现多个中心格局的主要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英国,导致英国独占地位的丧失,A项不是其他国家发展速度超过英国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发
349、展速度超过英国,因此世界贸易出现了多个中心的格局,故B项正确;C不是其他国家发展速度超过英国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故D项错误。答案:B21下表是19001901年英、德、法、美四国总人口中城市人口的比重。对该表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国家英德法美城市人口比重77%56.1%41%39.7%A.英国城市人口高于其他三国B德国工业增长率远高于美法C城市化与工业增长率成正比D四国工业化发展状况不平衡解析:工业化在一定时期能够促进城市化的发展,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这四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不一致,故D项正确。答案:D22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
350、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强烈关注B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解析: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并于18世纪启蒙运动发展到理性主义阶段,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升工人技术,与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升工人技术,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故C项正确;建立徒工学校,开展徒工教育,与阶级斗争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23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
351、是 ()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年代1870189619001913比例78%74%72%A.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下降B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C设备陈旧阻碍了欧美国家的发展D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解析:欧美四大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其他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2418931895年,法国与瑞士陷入关税纠纷,相互提高关税,致使由法国输出到瑞士的商品减少了43%,瑞士输出到法国的商品减少了27%。该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抬头C欧洲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密切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竞争激烈解析:18
352、931895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欧洲国家间经济竞争的加剧,陷入关税战、贸易战,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问答问题。材料一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
353、,不但可以发大财,且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并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各处的所作所为。这些西方的来客用他们最初到达中国的行为介绍了他们自己,从而迫使中国人采取了某些他们认为理所应该的措施。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十六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354、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外政策的变化,并简要说明中西方的海外政策产生的直接后果。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得出新航路开辟前,个人行为,没有国家或民族做后盾,新航路开辟后,国家提倡海外贸易,鼓励个人到海外冒险,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得出政府的鼓励;社会舆论的宣传和推动,结合所学从文艺复兴解放人们的思想、
355、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角度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结合所学得出由开放到实行闭关锁国;第二小问后果,即是回答闭关锁国、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答案:(1)变化:新航路开辟前,个人行为,没有国家或民族做后盾。新航路开辟后,国家提倡海外贸易,鼓励个人到海外冒险。原因:文艺复兴使欧洲人思想解放;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政府的鼓励;社会舆论的宣传和推动。(2)变化:由开放到实行闭关锁国。后果:中国,起到了自卫作用;但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
356、流。西方,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02年,也就是在晋商崛起的时候,在西方的荷兰成立了第一家永久性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初它就已具有现代公司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1609年,欧洲诞生第一家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荷兰阿姆斯特丹威索尔银行。此时晋商和徽商也开辟了和东印度公司几乎相同的航线,他们曾经控制了一部分从中东、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和中国出发到欧洲的线路,但仅仅在30多年间,就全盘易手,被以荷兰人为首的欧洲人所击败。摘编自乔润令历史上荷兰与山西商人的兴与衰材料二航海条例以及与英国和法国的战争并不能完全说明荷兰衰落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荷兰
357、人缺乏保持自己原先的扩张速度所需的资源。英国人也拥有较荷兰人丰富得多的自然资源,并享有海岛位置带来的巨大裨益;地处海岛,使他们无须付出时常遭受入侵的代价。此外,英国人还有其海外殖民地的迅速增长的财富和力量做后盾,而荷兰人仅在南非南端有一小块孤立的殖民地。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商业崛起和晋商衰落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荷兰兴衰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原因:荷兰创造了先进的公司制、现代银行和股份制;发达的手工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世界领先的航运(答“海上马车夫”也可)。(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中国商帮大多单枪匹马或以家庭和私人
358、合作的关系经营商业;明清政府则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2)启示:要重视政治、经济制度建设与创新;在发展商业的同时,必须加快工业发展和增强军事实力;要抓住机遇和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圈地运动,也就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是一个生产集中化的过程。工业革命前的土地制度,使农民只能分别在许多分散的小块土地上进行耕作。圈地运动虽然对许多农民来说并不公平,但是土地集中后可以进行彻底的技术改良,生产更多的粮食,供养更多的人口,尤其是可以为纺织工业生产大量的羊毛。不少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成
359、为了工厂的工人,也为新产生的工人阶级埋下了伏笔。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阅读材料可知主要涉及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答题范围限定在世界史范围内。按照题目要求,先提炼出一个观点,比如:圈地运动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然后运用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可以从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劳动力,提供市场,提供新的生产方式等方面具体分析,最后要注意有总结性的言语,对观点进行归纳重申。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圈地运动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圈地运动是一个土地集中的过程,集中后的土地便于技术改良、增加产量,养活更多人口,他们为纺织业提供了大量的羊毛;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了工厂中的工人,为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答出三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综上所述,圈地运动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