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752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3 大小:2.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71页
第71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72页
第72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73页
第73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74页
第74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75页
第75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76页
第76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77页
第77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78页
第78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79页
第79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80页
第80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81页
第81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82页
第82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83页
第83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84页
第84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85页
第85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86页
第86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87页
第87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88页
第88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89页
第89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90页
第90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91页
第91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92页
第92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93页
第93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94页
第94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95页
第95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96页
第96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97页
第97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98页
第98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99页
第99页 / 共173页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试卷13.doc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 种群与群落【专题知识网络】【高频考点汇编】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2)析图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 (1)模式图 图解 析图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A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B各年龄比例适中=波动稳定型C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 注: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

2、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图解 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 图解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析图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

3、老龄化问题。(4)柱形图 图解 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特别提醒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考点二、“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若出现以下五种情

4、况即可判断为“J”型曲线: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条件下;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无环境阻力状况。 (2)公式:Nt=N0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若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3)曲线及解读曲线1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理想条件);c.特点:无K值,持续增加;d.影响因素:N0(即起始数量),值。曲线2 解读: 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率;b.特点:保持相对稳定。2.种

5、群增长的“S”型曲线(1)达到K值不再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2)曲线及解读 曲线1 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 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 c.特点:有最大值K值,K/2时斜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大。 曲线2 解读: 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速率;b.特点: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t1对应K/2值,t2对应K值。(3)K值含义: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稳定。3.K值与K/2

6、在实践中的应用灭鼠捕鱼K/2(最大增长速率)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4.K值变动的示意图(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5.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

7、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考点三、种群与生物群落的关系种群群落区别概念内涵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概念外延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同种群构成,其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一定的生态位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影响种群密度,决定种群的发展趋势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联系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

8、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考点四、群落的特征1.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性质。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特点: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反之则减少;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减少;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2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

9、,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一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注:互利共生为种间互助,而竞争、寄生和捕食则为种间斗争考点五、群落

10、结构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光照强弱关系如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鲜地衣层。但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如图所示)。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

11、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海洋中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多数浮游动物一般是趋向弱光的,因此,它们白天多分布在较深水层,而夜间则上升到表层活动。此外,在不同季节也会因光照条件的不同而引起垂直分布的变化。同时,海洋中的不同水层的藻类植物也存在分层现象,上层为主要吸收红光的绿藻,中层为褐藻,下层为主要吸收蓝紫光的红藻。(2)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例如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

12、布主要是受水分制约,由南到北的群落水平结构主要受温度的制约。考点六、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概念分析群落演替的概念包括以下几点基本含义:(1)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所以往往能够预测群落的演替过程。(2)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虽然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由群落本身控制着,并且正是群落的演替极大地改变了物理环境。(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2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有三类:(1)群落内部

13、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3.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

14、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4.演替类型比较 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上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考点七、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及实验结论1方法步骤:步骤实施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制定计划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实施计划准备及取样用取样器取样(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观察和分类诱虫器取样

15、简易采集法: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采集小动物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2.注意事项(l)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

16、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3.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2011高考真题之种群与群落】1.(2011北京卷)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答案】D【解析】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2.(2011浙江卷)下表是调查野山羊种群生存羊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

17、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年龄(年)012345678910111213存活数(只)10008017897767647346886405714392529663死亡数(只)199121312304648691321871569033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和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存活曲线图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可以是存活数也可以是死亡数,所以A正确;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型(凸型):绝大多数个体都

18、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 ,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盘羊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等。型 (凹型) :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 型 (直线型):种群各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如水螅。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的成年阶段等。 所以B选项是错误的。3.(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

19、有分层现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任何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4、(2011江苏卷)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垂直带海拔3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452201136125100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答案】D【解析】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气候不同引起的结果,所以A选项错误;各个

20、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都是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所以B选项错误;蝶类由于食物的原因分布是与植被类型有关的,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5. (2011海南卷)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6.(2011上海卷)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下图曲线,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A B C D【答案】D【解析】猎物种群密度越大,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越小。

21、7.(2011安徽卷)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答案】B【解析】考查群落的结构演替以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B选项不正确,发生于火山,冰川泥,以及沙丘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此演替已到了森林阶段所以一定是很长时间,人类的活动会使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地段上的差异属于水平结构,空间上的垂直分布属于垂直结构。8、(2011江苏卷)在野

22、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答案】AB【解析】迁入会使种群密度增大,迁出会使种群密度减小。9.(2011重庆卷)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

23、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答案】C【解析】变异(基因突变)在前,(黑暗是环境)选择在后。环境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密度不是生态因素而是种群的特征。水生生物的种群数量(K值)制约的主因素是水中的溶解氧。间接使用价值是生物的生态功能,科研价值是直接使用价值。10.(2011新课标全国卷)3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

24、,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_(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 (增强、减弱、不变)【答案】(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略 (3)增加 (4)减弱【解析】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有关知识及同学们的信息获取能力。(1)有题目信息可知,人除了捕食狐外,还与狐之间有共同的食物-羊;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中,与野兔之间的关系为寄生。(2)该食物网中的

25、食物链有牧草野兔人、牧草羊人、牧草羊狐人、牧草野兔狐人。(3)由于人登岛后前五年,野兔的数量在增加,种内竞争强度也增加。(4)捕食者数量增加,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传染病的流行程度会减弱。【2010高考真题之种群与群落】1.(2010海南卷)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答案】C【解析】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选

26、项为逐个计数法,本题中范围较大,个体较小,不适用该法。B、C、D均为样方法,关键问题在于样方的设置,样方设置的原则是随机,多个,所以C选项正确。2. (2010海南卷)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是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答案】A【解析】考查种群数量特征中的年龄结构。三种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增长型的特点为:幼年期个体多,种群的数量将

27、变大;稳定型的特点为:三个年龄时期的个体数基本相等,种群数量基本不发生改变;衰退型的特点为:幼年期个体少,种群的数量将变小。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甲、乙和丙分别属于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3. (2010海南卷)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14152540草本2827263034灌木0341219乔木0001423总计2830305676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考查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等。从表格中我们发现该弃耕农田刚开始就有草本植物28种,之后物种种类越

28、来越多,多样性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变得明显,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也相应提高了。这些都属于次生演替的典型特征。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不符合题干,所以B为错误选项。4. (2010上海卷)下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拔2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000米处B. 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C. 海拔3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生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 海拔4000米处, a、b、c、d的数量差异体班遗传多样性5

29、.(2010山东卷)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解析】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因此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因此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因此C正确。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因此D错误。7. (2010天津卷)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

30、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早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答案】D【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的种群密度小于荒漠草原。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仅根据表格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情况,无法比较2个草原上的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植物总种数的比例为78%,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

31、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8.(2010新课标全国卷) 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A【解析】由于水中的含氧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而该动物要获得足够的氧气,那么含氧量下降会使得该动物的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因此可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随水温升高而升高。9. (2010广东卷)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 C.寄生D.捕食【答案】A【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32、。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苗与草之间竞争资源。10.(2010浙江卷) 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缔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答案】A【解析】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

33、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正确;种群数量波动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C正确;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D正确。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虽然食物量不变,但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只是斜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11. (2010湖南卷)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种群密度

34、减少的种群是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答案】竞争 c a 降低(或快速降低) 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低 400【解析】a与b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

35、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减少。生态系统低于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淋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负责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12.(2010重庆卷)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

36、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青工成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理生物群落的 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类似.【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只/mL (2)D和E;水平 B和F【解析】组1甲为A曲线,组2乙为F曲

37、线,因此组2甲为曲线,组2乙丙均较组1少,所以C曲线为组1乙,D曲线E曲线为组2乙、丙。即A、C为分别培养的甲、乙,B、F为混合培养的甲、乙,D、E为组3的曲线。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第40天时,组1中乙种群总数为600,因此密度为30只/ml。两种鱼分别位于中央底部和河岸底部,相当于组3,所以与曲线D、E类似,一个在中央,一个在岸边底部,因此为水平结构。两种昆虫,一种数量增加,一种数量减少,类似于组2,因此与曲线B和F相似。【2009高考真题之种群与群落】1.(2009年山东理综)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

38、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答案】D【解析】本题通过数学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了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能够从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B正确。曲线a表示的大型动物,由图可知,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所以A、C正确。D项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而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2.(2009广东高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39、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答案】B【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3.(2009浙江)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

40、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答案】A【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因此A正确。4(2009全国卷)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

41、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D【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所以选D。5(2009安徽卷)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

42、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答案】C【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C正确。6.(2009广东理基)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A1925年1930年 B1930年一1935年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答案】B【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

43、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一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为14,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均为负值。 7.(2009广东)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答案】D【解析】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值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44、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不对。8.(2009江苏生物)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 X 50cm X 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多选)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物种数个

45、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 数个体总数物种 数个体总数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米草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答案】AD【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总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米草群落,即米草群落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因而改为另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即改

46、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9.(2009宁夏) 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 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答案】(1)较强 微小

47、(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竞争 捕食 5n【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 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 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 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 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 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 KJ【2011最新模拟题之种群与群落】1.(2011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十一县市期中

48、联考)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 B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D我国的计划生育的目的是通过降低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解题时,要抓住题图中决定种群密度这一信息,要清楚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我国的计划生育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2.(2011届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三

49、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m2 B标志重捕法不适于土壤动物中的蜈蚣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D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鼠类数量【答案】B【解析】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大于1m2,A错误;土壤动物中的蜈蚣身体小、柔软,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即可,C错误;鼠类体积较大,不能用取样器采集,D错误。3.(2011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稻田

50、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答案】B【解析】在达到K之后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由于种内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必定会上下波动。4.(2011湖南十校联考)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

51、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有关知识,解题时,应从实验原理入手分析问题。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要做到随机取样,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所得数值偏大。5.(2011届江苏省

52、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1.542.813.672.941.650.03A.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 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C. 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D. 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C【解析】由于17年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为正值,即种群的数量都在增长,年龄组成应该为增长型;第7年种群数量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AD错误;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6.(2011江西省

53、上高二中高三第七次月考)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种群的增长曲线的理解。抓住的含义是准确解答该题的关键。假设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根据指数函数的特点,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长,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由图可知:种群数量在第15年呈指数式增长,为J型曲线;种群数量在第1020年之间不断减少,至第20年时,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因此,种群数量在

54、第20年时达到最少。在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0。7.(2011江苏南通市第三次调研)下图是黄海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点时组成该种群的个体全为幼年个体Bb点时的种群大小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Cc点时该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d点时该种群增长率最大【答案】B【解析】生物种群中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都应该存在,A错误;b点增长率最大,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B正确,D错误;c点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多,此时该种群年龄组成应该为增长型,C错误。8.(2011届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高三模拟)下列关于右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B种群增长过

55、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答案】D【解析】当环境条件更加优越时,K值会增大,A错误,D正确;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前就出现了,B错误;防治蝗灾应在b点时进行,C错误。8(2011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dbMN摄取食物的种类摄取食物的数量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5年)的数量作为优势树种的指标,则目前赤杨为优势种群 C若此森林不受干扰,任其自然发展,再过20年后松树将成为

56、此森林的优势植物 D目前此森林中杜鹃种群处于种群增长的稳定期【答案】C【解析】幼龄的栎树数量最多,处于发展时期,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由此可预见再过20年后栎树最有可能成为优势植物。13.(2011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5月模拟测试)下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100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降低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明显减少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答案】B【解析】14.(2011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期中考试)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

57、动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成树林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原生演替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B【解析】人类活动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A错误;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错误。15.(2011河南三地联考)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考查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解群落

58、演替的本质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的起点是采伐迹地,原有土壤条件还保存,应是次生演替,A错误。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8,37,0|16(2011江西南昌)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答案】A【解析】考查演替的概念和过程。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

59、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直到达到顶极群落(经过演替而达到一定稳定的、自我维持的、成熟的群落,成为某一地位的优势群落,称为顶级群落)为止。演替的结果,群落的特征一般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变得比较稳定,同时群落越来越能够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17.(2011届山东省莱州一中高三5月份适应性模拟)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

60、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答案】C【解析】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减少,不会导致消亡。18.(2011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下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C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强D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位重叠程度在下降【答案】AD【解析】图中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61、,B错误;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其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弱,C错误。19(2011山东济南)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减小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答案】C【解析】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图、),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的。由此可知,环境容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会扩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

62、环境的报复。20.(2011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4四月调研)下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最大值由K1变为K2。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A. 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B.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 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D. 该地区引人了新物种【答案】B【解析】K值的增加只能是环境变得更加优越或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更强造成的。21.(2011届陕西省师大附中、西工大附中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练)请回答下列有关种群的问题:(1)要估算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2)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

63、程是 (多选) A在调查地段内,随机设置1m2的样方若干 B在调查地段内,依据植物密集程度设置大小不等的样方若干 C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个体数,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D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个体数,取其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3)调查小组对某地的5种植物进行了连续六年的密度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年份植物200320042005200620072008A10.011.29.99.16.111.1B6.35.44.64.02.12.7C0.20.61.85.410.113.5D7.36.84.11.90.20E3.12.73.22.61.12.1如果AE 5种植

64、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最可能是 ;调查期间,该地区曾经遭受特大干旱,这最可能是发生在 年。 (4)下面图1和图2是从不同角度对上表中植物C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图中的b、e点都表示该种群数量已经达到了 。图1中a点和图2中的 点对应,此时种群年龄组成最可能是 。【答案】(1)标志重捕法 (2)AD (3)C 2007 (4) 环境容纳量或K值 d 增长型【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调查和种群的增长,详解见答案。22.(2011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检测)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度为灌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_。研

65、究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群落类型树种数量平均胸径(cm)平均高(m):撂荒7年的次生林228.76.3:25年的次生林8110.48.4:50年的次生林9611.89.2: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12813.710.5分析上表可知:_。_。(3)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_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取样的过程中要注意_。同时发现植物间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答案】(1)群落

66、的演替 物种丰富度 群落的水平结构(2) 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物种数量的增加、林木的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 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种类增长比较快,而50年150年之间次生林群落植物增长的速度放缓。(3)样方 ;随机取样;争夺资源和空间【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调查、群落的演替和种群的增长,详解见答案。22(2011江西临川模拟)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1)左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右上A、B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67、,其主要原因是_和_。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型。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水平,因为在此水平_。(2)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 。【答案】(1) B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增长 1/2 N 种群增长量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一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解析】根

68、据左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率先升后降,因此种群应呈“S”型增长。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和捕食者数量增加等因素影响,导致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在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在1/2N水平时,种群增长量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23(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调查时间调查项目1953年1973年1984年1996年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光能截获率(%)20.342.388.995.9总初级生产量(t/hm2a-1)17.4

69、355.50116.61150.81净初级生产量(t/hm2a-1)1.5014.5223.8826.00(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 。(3)请在下面的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1)次生演替

70、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3)(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连线)(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空间分布的【解析】第3小题中,不理解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则画图容易出错。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推断出,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在绘制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时,要注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根据生物量的柱形图分析可知,1953年至1984年,生物量逐渐增加,1984年后生物量趋于稳定。所

71、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24(2011福建省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1)已知各种植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7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增长,20062007年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及增长率约为。(2)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和沙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地点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沙棘叶片光合色素总量(mgg1)沙棘日平均光

72、合速率(释放O2 mgm2h1)有机质含量(%)氮含量(%)表层60 cm(%)山坡地0.5950.0157.02.44960河滩地0.2020.00315.02.821 280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设计方案为,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3)根据表中调查结果可知,山坡地沙棘一平方米叶片一昼夜能积累糖类mg。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作用是,因此光合色素含量越高,沙棘的光合速率越高,树的长势越好,越有利于抗虫。(4)昆虫是变温动物,幼虫的生长发育受温度影响很大

73、。土壤含水量高能够促进沙棘植株的,使沙棘树温降低,抑制沙棘木蠹蛾的生长发育。(5)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可以采用具体措施(只答一种)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同时也不造成环境污染。【答案】(1)“S”型 零 (2)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3)21600 吸收、传递光能,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吸收、传递、转换光能)(4)蒸腾作用 (5)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等合理答案均可)【解析】(1)由图可知,2001年到2007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呈现“S”型增长,而20062007年该种群有虫株率保持稳定,说明种群增长速率及增长率约为零。(2)

74、实验研究含水量为决定沙棘抗虫的关键因素时,自变量为土壤含水量,所以可将沙棘分为两组,一组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另一组与河滩地相同进行实验。(3)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4)土壤含水量高,植物吸收水分增多,蒸腾作用加强,可以使树温降低。(5)在不污染环境的条件下,害虫防治可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等诱杀昆虫。【2010最新模拟题之种群与群落】1(2010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查)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l、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l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C图l中b

75、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D图I、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以坐标曲线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图中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图1中的a点与图3中的e点及图2中的c点的增长率对应;图1中的b点与图3中的f点及图2中的d点的增长率对应;图1、2、3中的b、d、f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图2中c表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2(2010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下图a、b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c为b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类似a曲线表示的

76、种群增长情况B在t时刻b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Cb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Dc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规律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答案】A【解析】考查的是种群的增长曲线。a 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b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c为与“S”型曲线相对应的种群增长率的变化。“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确有此种形式增长的曲线,如:澳大利亚野兔和某岛屿环颈雉的数量变化。在t时刻种群增长率最大,为b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S”型曲线种群的数量增长原因是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本身密度增加,食物不足,因为其增长可

77、能受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种群增长率曲线可以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量最大,利于可持续发展。3(2010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5月月考)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B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都呈“J”增长D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二者为竞争关系,甲最后呈衰退型,甲的竞争力小,在t1t2时刻,甲的竞争力强,但二者的种群增长率较小,说明二者

78、竞争力较弱,在二者增长率相等是竞争力达到最大,后来甲呈衰退型,竞争力又变弱;t2t3时间内甲种群和乙种群出生率都是大于死亡率,种群呈增长趋势;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的数量增长较快,但不呈“J”增长;t4时间时,甲的种群增长率最小,乙的种群增长率最大。4(2010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

79、的【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知,N1和N2曲线所代表的是属于生态位重叠的二种生物,存在着竞争关系,所以,当环境条件稳定时,N1所代表的生物处于竞争优势地位,故N2若不改变生态位,则势必被N1排挤掉。故A项对;而在环境条件频繁变化的情况下,N!与N2所代表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占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就不会出现将另一方完全排除的结果。故B项正确;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说明该处不太发生竞争排除现象,而若这些水体中环境因素较为稳定的话,则从图中知,易发生竞争排除现象。故C项分析错误;由于自然环境总是不变化的缘故,故存在竞争关系的几种生物不太会存在有一种生物永久处于竞争优势,也就不可能有较多的

80、竞争排除现象。所以D选项分析正确。5(2010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C群落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火山喷发和火灾后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考查种群和群落。种群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等,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S型增长曲线表示有环境阻力存在下,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群落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火山喷发和火灾后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6(2010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二次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

81、应先选取样方再确定调查对象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用鲜艳的颜色标记被捕获的动物C群落的水平结构常表现为群落中的生物呈集群分布或斑块状镶嵌分布D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答案】C【解析】考查的是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A错误,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先确定调查对象再选取样方并确定样方的大小,要考虑调查对象的生活范围;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用不明显的颜色标记被捕获的动物,因为人为的标记不能影响动物本身的生活;C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通常是由于地形的起伏的原因造成,所以常表现为集群分布或斑块状镶嵌分布;D错误,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7(2010全

82、国大联考)图甲和图乙表示某种生物种群中个体数量和年龄的关系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的年龄组成分别属于(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图甲表示幼年个体数量很多,而老年个体数量很少,故为增长型。图乙表示幼年个体数量很少,而老年个体数量较多,故为衰退型。8(2010广东省广州市综合测试)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答案】A【解析】考查主要

83、是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特征。本题的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对于人还应考虑到迁入率和迁出率,即人口流动及国家政策等。9(2010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有关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种群的K值为a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卵的密度C山毛榉种群和它所在的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D理想状态下,种群呈J型增长10(2010北京东城4月综合练习)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

84、动较大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稳定性【答案】C【解析】A选项中,群落甲不可能只有水平结构;B选项中,从表示甲、乙群落变化的曲线看,应该是甲群落出现的波动较大;D选项中,群落中的食物关系是食物网,一物种的消失,不会破坏整个系统的稳定性。11(2010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二模)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地区大片耕作区将退耕,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耕地上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群落演替。有关该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革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较低等C演替初期种间关系以竞争为主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

85、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答案】C【解析】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耕地属于次生裸地,在耕地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故A错;演替是优势群落取代的过程,灌木取代草本的原因在于灌木相对于草本更具竞争优势,故B错误,C正确;人类活动能强烈影响演替,故D错误。12(2010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17.43116.61150.8155.50总呼吸

86、量(t/hm2.a)15.9392.73124.8140.98叶面积指数2.4811.2817.766.63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6.65377.52398.57184.74(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上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植被于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答案】B【解析】A选项中,叶面积指数是先逐渐增大,又慢慢减小;C选项中,四个群落都有垂直分布;D选项中,植被干物质的量与消费者的

87、摄取及分解者的分解也有关系。13(2010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多选)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间关系会不断调整C初生演替缓慢、时间长,次生演替迅速、时间短D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是森林阶段【答案】AD【解析】考查群落演替的知识。A,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物种的代替。D,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否是森林阶段,得根据环境来判断。若气候适宜,水分充足,则会形成森林;若气候干旱,水只能形成草本植物或小灌木。14(2010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了调查不同

88、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答案】B【解析】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B,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15(2010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月考)下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目的变化,、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种间斗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B竞争、互利共生、捕食C种间互助、种

89、间斗争、互利共生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答案】D【解析】图中两生物种群呈现“此消彼长”的特点,应属于捕食关系;图中c最终获胜、d最终灭绝,说明应属于竞争;图中表现为“同步性增减”的特性,应属于互利共生。16(2010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第三次检测)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调节能力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内容。曲线1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数量明显又增加了超过了K值,并且导致后面数

90、量急剧下降,可以是过度放牧引起的;曲线2明显是K1值已经达到了K值,草鱼繁殖能力再强也要受环境容纳量的限制,而图明显是环境容纳量增加了;曲线3达到K值后受到影响后导致环境容纳量为零,使种群灭亡,说明抵抗力稳定性是有限度的;曲线4表明将数量限制到K/2时,增长率最快,所以种群数量迅速恢复。17(2010江苏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初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落演替内容。群

91、落演替不仅受内因影响,同时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森林火灾后的重新形成属于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影响很大。18(2010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多选)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答案】ABD【解析】考查对种群和群落的综合理解分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成年鲈鱼与幼小鲈鱼属于同一物种,所以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

92、人类的活动不仅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也能改变群落的演替速度。19(2010东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在生态学中,生物和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龄组成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组成个体构件的年龄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例如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以月龄画成椎体,下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无性系构件月龄结构的影响。请回答:(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_的分枝成为优势。此现象说明_。(2)苔草的幼枝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它将吸引更多的植食品性动物,如五趾跳鼠。若在理想状态下,那么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_型增长,其年龄组成类型最接近于_。(3)五趾跳鼠是危害三北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

93、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种有效控制五趾跳鼠数量的具体措施:_;_。【答案】(1) 月龄较小 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2)“J” “增长型”。(3)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 减少它们食物的来源(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解析】(1)根据坐标图中两图像的比较,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月龄较小的分枝成为优势。此现象说明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2)由于是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因此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J”型增长,其年龄组成类型最接近于“增长型”。(3)此问是教材中“保护大熊猫的措施”的变式。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控制五趾跳鼠数量的具体措施可以有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也可以

94、减少它们食物的来源等。20(2010湖南省部分省重点高中第二次联考)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调查项目1953年1973年1984年1996年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光能截获率(%)20.342.388.995.9总初级生产量(t/hm2a-1)17.4355.50116.61150.81净初级生产量(t/hm2a-1)1.5014.5223.8826.00(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_

95、。(3)请在答题纸的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3)(提示: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 描点并连线)(4)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5)样方 空间上的分布(分层、或者生活区域、活动地域)【解析】考查种群和群落

96、的有关内容。(1)根据题意,该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由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光能截获率逐渐增多,总初级生产量逐渐增大可以判断群落物种丰富度是逐渐增加的。(2)由表中数据可知,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3)画图时要注意标出坐标轴的单位、描点、连线等。(4)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量演变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5)样方法是对植物进行种群调查的常用方法,调查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可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21(2010浙江省台州一模)下图为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的种群密度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1)图

97、甲中AB的种群密度变化率为 株/(100m2a)(以“”代表增强,以“”代表减少)。从图甲中BC的变化可以看出,在该年份中红松种群的年龄组成的特点用图乙哪项曲线可以表示 (2)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由于红枫植株间争夺树冠空间和根部空间所进行的竞争,往往出现 分布。森林生态系统中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但生态位重叠本身并不一定伴随竞争,只有当 时才会发生竞争。(3)由于一场大火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蔚然成林,这一过程称为 。该过程中,生产者单位时间内固定太阳能的变化为 ,当群落发展到一定平衡状态,演替不再进行,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 。【答案】(1)

98、1 乙 (2)均匀 资源短缺 (3)次生演替 先增多后趋于稳定 顶级群落【解析】考查的是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空间分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1)由图甲知从AB的种群密度变化率为(5-10)/5=-1株/(100m2a),从图甲中BC的变化可以看出,在该年份中红松种群密度在下降,因此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的,符合图乙中的乙曲线。 (2)由于红枫植株间争种内斗争,其结果是种群在空间结构上均匀分布。森林生态系统中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但生态位重叠本身并不一定伴随竞争,如群落的垂直分布,但是当有利的生活资源不足是,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种群之间发生竞争现象。(3)由于

99、一场大火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但由于植物的繁殖体,如种子或地下根系的存在,这样在短期的时间内又会形成森林,这一演替过程次生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的增多,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断完善,这样生产者单位时间内固定太阳能不断增大,直到趋于稳定。当群落发展最终平衡状态,即顶级群落状态时,演替不再进行。22.(2010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图甲表示含有大量藻类、底层水草及挺水植物(芦蒿、香莲)的新型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图乙中ad表示藻类和鲢鱼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去向能量的相对值。(1)根据图甲回答问题。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人占有个营养级。水生植物的分布体现出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现象。

100、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是。如果鱼类大量死亡,分解者的数量变化情况是。(2)从生态学原理上看,利用粪尿种植蘑菇这一实例体现了原理。(3)若图乙中c1=a2+b2+c2+d2,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用字母表示)。【答案】(1)芦蒿 3 分层; 次生演替 先增后减 (2)物质循环再生 (3)c1/(a1+b1+c1+d1) 或a2+b2+c2+d2/(a1+b1+c1+d1)【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1)由于生活环境相同,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芦蒿,它们竞争营养、空间、阳光等。水生植物受阳光因素制约,其分布体现出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垂直分层现象。次生

101、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如果鱼类大量死亡,分解者的数量先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死亡鱼减少,分解者的数量减少。(2)利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来设计生产环节,利用生产环节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优点来实现价值增值和废物资源化目的。它包括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结合以及种养加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等。(3)藻类的能量是a2+b2+c2+d2 , 鲢鱼的能量是a1+b1+c1+d1,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1/(a1+b1+c1+d1)。23( 2010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

102、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生物种类地点A(山腰)地点B(山腰)地点C(山腰)草3种5种9种蕨类7种5种8种灌木15种4种2种松树0种2种0种落叶树20种5种0种非生物因素地点A(山腰)地点B(山腰)地点C(山腰)风速低 高高距地15米的光强低中 高土壤湿度4835 15 土壤的有机质 65 38 25 土壤深度cm300 100bc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是abe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abc 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只有【答案】A【解析】题图反应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正确。a、b、c分别代表增长型、

103、稳定性和衰退型,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的比较应该是b a c,错误,正确。年龄组成不能反应迁入率与迁出率,错误。2.狼、狗、猫常把排尿作为与同类其他个体交流情报的“气味标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共生 D.生存斗争【答案】A【解析】考查生物的种内关系。狼、狗、猫以排尿点作为“气味标记”,以期待与同类其他个体交流情报,获取信息,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为种内互助。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很多,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下面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A5个 B7

104、个 C8个 D11个【答案】C【解析】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4.在西藏羌塘保护区所调查的区域内,目前的藏羚羊数量比10年前增长的51%,数量已经达到12万只。关于该调查实验方案传述正确的是( )A对于藏羚羊的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对所做的标志越醒目越好,以便于人类的识别C标志重捕法又叫捉放法,此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动物D只要捕获一次就能计算出藏羚羊的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在对动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又叫捉放法),此方法适合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标志技术是该方法的关键,要避免标志手段对动物的影响,如标志不能对动物造成伤害、也不能太

105、醒目,标志能保留较长时间等。调查种群密度时,需对藏羚羊进行两次捕获,根据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志个体数,这样才能大概估算出种群密度。5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两种草履虫,即有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容器中,它们都以细菌作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但是如果把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容器中混合培养,16天后,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双小核草履虫,不能正常生长的是有尾草履虫B.由于双小核草履虫比有尾草履虫具有一定优越性,因此在食物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它就能胜

106、过有尾草履虫而生存下来C.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的发展趋势是先增加后稳定,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因素的关系将由竞争转变为种内斗争D.如果在自然界中,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也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答案】D【解析】由此题给出的曲线图可以看出,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都能正常生长,但把这两种草履虫混合在一起培养,一段时间后,有尾草履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而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不受影响,这说明两种草履虫在食物、空间的竞争方面,前者明显不如后者。如果在自然界中,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一方面,自然界的资源空间较大,资源充足;另一方面,两种草履虫都可被天敌捕食,其数量能得到有效控制,所以不会发生

107、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6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答案】C【解析】越靠近热带,丰富度不一定越高,如热带沙漠比温带海洋的丰富度低得多;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个体数目多,物种数目不一定多;探究动物丰富度时,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可逐个计数,而对于个体较小,丰富度较大的群落,可采用目测估计法。7在西部大开发中,对部分耕地“退耕还林、还

108、草”,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答案】C【解析】弃耕农田的演替是在已有土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属于次生演替。8右图中曲线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A. B. C. D.【答案】A【解析】如果曲线表示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应为曲线,因为牛个体大,消耗生产者多,相对密度会比羊小一些。9下图为A、B两个地区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A.a

109、b B.aBC,由此可推断野菊对环境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是: ABC。表二中随着野菊的数量,狗尾草数量不断减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表中4月份狗尾草数量略有上升的原因是:4月份气温较高、阳光充足,适宜于狗尾草的生长。画种群曲线比较简单,依表中数据相应画出。(2)本题设计的步骤中的差错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 取样方法不对,应随机取样。 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33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某地区一定区域内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110、1)在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常采用样方法。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 m2 m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_株/m2。(2)一个物种的_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3)调查发现,在2000年前当地并无豚草分布。以上数据表明,在20022006年间,豚草种群数量呈_型曲线增长,这样增长的原因可能包括气候适宜、空间条件充裕及_等。(4)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存在着明显的生存优势,对于豚草的这种生存优势的形成原因,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豚草根部分泌的某种物质抑制了龙葵等植物的生长。请你利用下列给出的材料

111、及用具,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一假设。写出第四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材料及用具:完全营养液、蒸馏水、龙葵、豚草、锥形瓶、量筒、滴管等。方法步骤:第一步:取一只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甲,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取长势较好的豚草植株种植于瓶中。第二步:将甲瓶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全部取出其中的豚草植株。甲瓶中的培养液保存备用。第三步:另取两只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乙、丙,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完全营养液。第四步:_。第五步:_。结果预期及结论:_。【答案】(1)5.4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J” 没有天敌 (4)第四步:取长势相同的龙葵植株随机均分为两组,并分

112、别种植于乙、丙两锥形瓶中。向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甲瓶中培养过豚草的培养液,向丙瓶中加入与之等量的适当稀释的完全培养液 第五步:将乙、丙两锥形瓶共同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乙、丙两瓶幼苗的长势 结果预期及结论:若乙瓶幼苗的长势与丙瓶没有显著差别,说明豚草根部未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某种物质;若乙瓶幼苗的长势显著差于丙瓶,说明豚草根部能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物质【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调查取样法,该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最后通过计算所有样方取平均值,得出该植物种群的种群密度。(2)一个物种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3)当一个物种刚刚

113、进入一个环境中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种群的数量会呈“J”型增长。(4)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是不是豚草根部分泌的某种物质抑制了龙葵等植物的生长,因此,实验应控制的单一变量为培养过豚草的营养液的有无。在实验中,应注意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34下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1)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_。(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3)影响该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第_年后开始的。(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_

114、。(5)你认为种群增长速度在一段时间之后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6)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答案】(1)“S” d (2)b (3)6 (4)b (5)食物充足,没有天敌 (6)食物减少,天敌增加,种内斗争等【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该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一般呈“S”型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的数量将停止增长,或在最大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该动物种群在该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值是图示曲线上的d点。该动物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就是曲线上斜率最大的一点,即b。准确分析种群增长曲线上每一点所表示的含义是做对此题的关键

115、。曲线上每一点表示在该时间种群数量的相对值,每一点的斜率表示种群在该时间的增长率。35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新的环境后,某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是 时,原因是 (3)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 ,主要原因是 和 。36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植物种类地点A地点B地点C非生物因素地点A

116、地点B地点C草359风速低高高蕨类植物758距地面1.5米的光强低中高灌木1542土壤湿度(%)483515松树020土壤的有机物(%)6.53.8205落叶树2050土壤深度(cm)30010015土壤氨量(mgkg-1)9.44.5(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_。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列图中的_。(2)土壤中有机物的多少往往与土壤中动物种类的多少是分不开的,要调查植物群落土壤中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能采用_,理由是_。(3)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那么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4)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

117、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至少说出两个原因)。(5)若某一年,在这个山坡上的田鼠大量繁殖,会导致的结果是:草本植物会_;当田鼠的数量多至以啃食草根为生时,则草本植物会_;田鼠的数量会_。【答案】(1)A C (2)标志重捕法 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难以标记,且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很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 (3)次生演替 (4)土壤深度不够,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 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或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养分供树木生长) (5)减少 继续减少,甚至消亡,无法再生 随之减少【解析】据题表知,B处植物的种类多,但数量少,而A处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所以三处相比,A处应该是物

118、种丰富度最大的。要调查土壤中的某种生物,由于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很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所以不能用标志重捕法。生物的生长与周围的环境是密切联系的,落叶树多以高大乔木为主,只有在具有一定的土壤深度,适宜的湿度,土壤中氮、磷等元素含量多的地方才能生长良好,因此C地点不适宜落叶树的生长。田鼠大量繁殖的结果是生产者草本植物数量急剧下降,当草根也被啃食时,草本植物无法再生;接着,田鼠之间会因缺乏食物发生种内斗争,数量也会减少。37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甲种群4 4904 1206710乙种群01203 210

119、4 500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2)甲种群和乙种群若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们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_。(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答案】(1)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能量和有机物 (3)自我调节 (4)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5)缺乏有利变异【解析】从表格所给数据可知,甲

120、、乙两种群数量变化明显相反,所以可推测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影响种群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这里其他生物因素应该还包括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有机物。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少,则它的调节能力就相对较弱,相对应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就较强,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就大。38请根据右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完成下列有关问题:(1)一种叫做水葫芦的水生植物进入我国江海湖泊生长,短短两年时间将云南滇池水面几乎全部占据,造成旅游、水产多方面损失。图中曲线_符合水葫芦的疯狂蔓延,表现了达尔文进化观点中所说的生物_的特性。这种现

121、象在生态学上叫做_,是_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方式之一。(2)如右图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其中在_段老年人的数量比例较小。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_段。(3)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图中带阴影的部分表示_。曲线中表现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种内斗争表现最为剧烈的时段是_。在对青霉菌进行发酵培养时,提取青霉素的最佳时间点应在_点。(4)人们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应把握在_点时进行,因为此时种群数量的恢复能力最强。(5)如果上图表示“植物叶的生长时间与叶内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图中正确表示的曲线是_。【答案】(1)过度繁殖外来生物(物种)入侵人为(2)abab(3)

122、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或环境阻力,生存压力)bcc(4)e(5)【解析】外来物种到了一个新的地区后,因为环境比较优越,生长曲线呈“J”型,外来物种入侵是人为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方式之一。曲线表示群落的生物先增多后减少,ab段为增长时期,bc段为稳定期,个体较多,竞争激烈。39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完成问题:(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取样法,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一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调查

123、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m2。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株/m2。(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_;_。【答案】(1)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即可) 样方法 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n1+n2+n3)/3S0 (2)光 垂直 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24、【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种群的特征题型分析 本文就种群特征相关的题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期望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题能力。类型一 种群概念例1欧洲极品海水鱼类地中海鳎鱼,目前在威海市人工育苗成功。该种鱼个大肉厚,体形修长,优美,肉质具有特殊微妙的甜味,十分适合在我国南北方大面积推广养殖。在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

125、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 )A一个群落 B一个物种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解析:8个池塘里有6个池塘养鲫鱼,2个池塘养地中海鳎鱼,每个池塘甲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每个池塘中的地中海鳎鱼为一个种群。鲫鱼和地中海鳎鱼不属于同一个物种,8个池塘中的鱼不能构成一个群落。答案:D变式1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5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养,这8群羊是(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解析:群落应包括该草原的各种生物,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绵羊和山羊分属两个不同种群,这里的绵羊的山

126、羊都生活在同一区域内,只包含两个种群。答案:C规律总结: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干同一物种。类型二 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例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 C.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出生率下降解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雌性 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降低害虫出生率,使种群密度明显减少即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 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答案:D变式2.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127、( ) 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解析: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特征都能影响种群密度,但只有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现有的人口数量和密度会影响将来的人口绝对量,但不是预测未来人口数量的主要依据;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决定现在的种群数量;现阶段男女性别比例只能影响现阶段出生率大小,但对预测未来人口动向及死亡率情况却不起作用。答案:A规律总结:种群的各种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

128、征,种群密谋与种群数量一般成正相关;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谋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地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变化的重要依据。种群密度决定决定迁入率出生率迁出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增长减小决定种群动态的变量量预测变化方向影响数量变动应用:减少虫害种群数量的生物方法有:使用性引诱剂控制种群性别比例;引入天敌;培养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寄生虫;培育抗虫作物;轮作:改变营养结构,减少病虫害,同时可防止土壤营养枯竭。类型三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例3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元。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29、(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例: 。 (2)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组别12345678910株数/m202334124233解析:(1)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生产、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如害虫防治。(2)取样调查要求随机取样才具有科学性。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都两边及顶角的所有个体。(3)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数据的平均值。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130、23344233)8=3。答案:(1)害虫防治(只要合理均可)(2)只要是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的均正确(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3)3株/m2变式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他们共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24 h后,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记的。假定在24 h内,鼠妇无死亡与出生,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鼠妇的种群数量的估计值是 。解析:运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计算。根据条件可以设该种群数量为X,则X:4040:16,X100。答案:100规律总结: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

131、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关键(1)调查关键调查实习成功的关键是植物的识别和随机取样。不认识植物,就无法进行取样调查。选取样方时如不随机取样,就会使调查结果大大偏离实际情况,产生较大误差。(2)样方的选取样方数目的确定。取样多少随调查地段的总体面积而定。总体面积大,选取的样方数多些:总体面积小,选取的样方数少些;一般地说,选取的样方越多,求得的种群密度越接近实际情况。样方大小的确定。选取的样方大小随植物类型而定。一般地说,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为1m2。常用的样方选取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及应用种群数量决定与三个因素:原始种群个

132、体数量;出生率和迁入率;死亡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的变动首先决定于和的对比关系,在单位时间内,前者与后者的差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具体情况可概括为下图。 应用:减少虫害种群数量的生物方法:使用性引诱剂控制种群性别比例;引入天敌;培养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寄生虫;培育抗虫作物;轮作:改变营养结构,减少病虫害,同时可防止土壤营养枯竭。典型例题分析例1我国人口学家在分析了某地人口普查数据后,认为当地的人口数量仍处于增长期今后还会增长数十年才会停止,做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

133、亡率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知道了种群密度就可以计算出种群数量;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答案:B例2下图甲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 解析:外来物种以幼体为食,将使幼体的数量减少,成体和老年个体相对增多,呈衰退型。答案:A例3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编号生态系统采收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马尾松林马尾松200 00m321 000m3淡水湖泊鲰鱼10 000kg343 600kg山地甘草1 000kg20

134、300kg滩涂沙蚕10 000kg30500kgA B C D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只有山地的甘草的年采收量超过了年增加量(年增加量=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会使种群密度变小,严重影响其平衡性,不能可持续发展。答案:C例4下列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解析:本题属于直方图或柱形图,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将课本中年龄组成图转换为直方图以及知识迁移能力。A选项中幼年个体比老年个体少,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答案:A 例5回答下列问题。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 。

135、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 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 的结果。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 决定。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解析:由图形可知,在温度为32.5、相对湿度为90%时,种群数量最大,所以,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减少。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大小。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1.3,则第三年(二年后)该种

136、群数量为Nt=N0t= N01.32=1.69 N0答案:减少;另一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1.69 N0种群数量变化学习中的几个误区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在生物群落的演替、种群变化的预测以及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是生物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出现以下误区,现分析如下: 误区一 把种群“J”型增长公式中的“”当成种群增长率 误区分析:由种群“J”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变化公式:Nt=N0t=Nt1推导出=Nt/Nt1,由于“”在“J”型曲线中是一定值,进而认为“”就是种群增长率。错因在于对“增长率”理解不够。 正确理解:所谓增长率是指在一

137、段时间内,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数量的比例。公式可表示为: 种群增长率=(NtNt1)/ Nt=Nt/ Nt11=1 公式变形可得,“=1+种群增长率”,由于“J”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故不变。显然,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误区二 把种群增长率等同于种群增长速率 误区分析: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都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改变造成的,前者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数的比例,后者则是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由于考生只关注造成两率的改变部分(即种群数量增加值),忽视参考依据的不同(前者为初始时间种群数量,后者为造成种群数量发生

138、变化的时间)而导致错误。 正确理解:种群增长速度,即种群增长速率,是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增加值,若用V表示增长速度,t为统计种群数量变化的时间,NtNt1为t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值,公式可表示为:V=(NtNt1)/t 种群增长速度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根据种群增长率的公式可知:种群增长率与种群的起始数量呈反相关,与增加值呈正相关。即种群数量增加值不变时,种群起始数量越大种群增长率越小,反之,种群增长率越大;若统计时间相同,对一个种群而言,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度呈正相关,与初始数量的大小呈反相关,若增长速度不变,种群初始数量越大增长率越小,反

139、之,种群增长率越小。由于种群初始数量的大小不同,增长速度快的增长率不一定大,增长速度小的增长率也不一定小,即不能把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等同起来。 误区三 把过种群增长曲线一点切线的斜率视作增长率 误区分析:由于讲“J”型曲线时,又特别强调了种群数量的增长率,由于缺乏对曲线的细致分析,导致误区形成。 图1 图2正确理解:如图1所示,过A点作A点的切线AB,并过B点向Y轴作垂线,由图可知,BC为种群数量增加值,AC为群数量增加所用时间,因此过A点切线的斜率(BC/AC)应该是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增长速度,而不是种群增长率,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率应该是BC/OC。 误区四 认为种群“S”型增长曲线

140、中的K/2时的增长率是种群的最大增长率 误区分析:如图2所示,曲线中K/2点的斜率是最大的,因将该点切线的斜率当成增长率而出错。 正确理解:K/2时,不是增长率最大,而是增长速度最快。 误区五 把增长率或增长速度最大视作种群数量最大正确理解:种群增长率或增长速度最大时,种群数量增加较快,并未有达到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实际上,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种群增长率或增长速率变为0。种群增长曲线、增长率曲线与增长速率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析(表1)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条件无限环境理想条件有限环境自然条件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增长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没有迁入迁出、没有年

141、龄结构。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环境容纳量K值,种群数量达到K时,种群将不再增长,瞬时增长率dN/dt为0)。环境条件对种群增长的阻滞作用,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建立模型Nt=NOt参数含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周限增长率)dN/dt=rN(1N/K)(不作要求)参数含义:dN/dt是在某一时间、某一种群数量条件下的瞬时增长率r为种群的最大增长潜力K为环境的容纳量N为某一时间的种群数量数学模型J和S型曲线拓展拓展一、以上分析1不变和1可变的情况;当01时;根据Nt=NOt公式。NtNO,种群

142、数量呈下降趋势。如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的衰亡期。如图1中的CD段。附: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细菌)(表3)阶段特点周限增长率 瞬时增长率细菌群体生长曲线 调整期繁殖率、死亡率0细菌数量基本不变=1 r=0 调整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亡期 对数期出生率死亡率 细菌数量等比增长 1 r0 稳定期出生率死亡率活菌数达最大=1 r=0 衰亡期出生率死亡率活菌数减少总菌数最多01 r0 对数期方 程指数方程:Nt=NOt对数方程:lgNt=lgNO+(lg)t对数期曲 线调整期稳定期增长速率为零;对数期增长速率大于零;衰亡期增长速率小于零拓展二 种群数量变化四种情况 增长、稳定、波动、下降时间增长r0稳定r

143、=0波动r0 r0下降r0种群数量时间增长1稳定=1波动1 01下降01种群数量图3注意:为周限增长率(隔一恒定时间后的种群数量与开始时种群数量的比率),r为瞬时增长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dN/dt),要准确理解种群增长率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在S型增长中、r均可变,开始至1/2K时,瞬时增长率加快,1/2K时达最大,超过1/2K时瞬增长率下降,至稳定期时瞬增长率为零。波动期下降段瞬增长率小于零,上升段瞬增长率大于零。下降期小于零。同理见图示。2.增长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数量的比例。公式可表示为: 种群增长率=(NtNt1)/

144、 Nt=Nt/ Nt11=1公式变形可得,“=1+种群增长率”,由于“J”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故不变。显然,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3.种群增长速率,即瞬时增长率,是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增加值,若用V表示增长速度,t为统计种群数量变化的时间,NtNt1为t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值,公式可表示为:V=(NtNt1)/t 种群增长速度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根据种群增长率的公式可知:种群增长率与种群的起始数量呈反相关,与增加值呈正相关。即种群数量增加值不变时,种群起始数量越大种群增长率越小,反之,种群增长率越大

145、;若统计时间相同,对一个种群而言,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度呈正相关,与初始数量的大小呈反相关,若增长速度不变,种群初始数量越大增长率越小,反之,种群增长率越小。由于种群初始数量的大小不同,增长速度快的增长率不一定大,增长速度小的增长率也不一定小,即不能把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等同起来。“J”型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增加(如图1、图2和图3)。条件:理想状态下,生物生存空间、食物充足;生物新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增长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没有迁入迁出,没有年龄结构。)“S”型增长:在现实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率愈来愈小,直至为0

146、;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如图4、图5和图6) K:环境最大容纳量,增长率趋于0条件:有限环境,自然条件。(有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不再增长;环境条件对种群增长的阻滞作用,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地按比例增加。)不同种群的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不同,同一种群在不同条件的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也不同。当种群数量为K/2值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是树木采伐、海水动物捕捞等的最佳时期。4.应用:a.在外来物种入侵方面:通常由于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食物充足、缺乏天敌,故在一段时间内将呈“J”型增长。b.在鱼类的捕捞方面:当种群数量为K/2值时,种群增

147、长速度率最大,既可获得一事实上的数量,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在大于K/2值时捕捞,且应该使捕捞后种群的数量保持在K/2值,捕捞效果最佳。c.在虫害和鼠防治方面:在一次行动中,要毒杀到K/2值以下的水平,这样老鼠数量不会迅速增长。当然,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努力降低环境对老鼠的负载能力(K值),如密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老鼠天敌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总结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种类1.标志重捕法:在调查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多采用标志重捕法,就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m个)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

148、进行重捕(a个)。根据重捕样本中被标志者(b个)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N个),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即N:m=a:b。注意事项如下:a动物标志重捕应有以下要求或假设: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的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的被捕的机会。调查期中,没有迁入与迁出,没有新的个体出生或死亡。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b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如选用着色标志时,要注意色素无害而溶剂可能有毒;如果用切趾、剪翅等方法标志动物时,不能影响被标志动物正常的活动或者导致疾病、感染等;不会影响被标记个体生理代谢和正常

149、活动。 c 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因为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 d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e.大多数的弱小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f.应随机捕获。2.取样调查法(样方法):对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样方法,注意事项如下:a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地点的选择。调查地段的选择应当大小适中,面积过大费时费力,面积过小

150、则失去调查意义,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b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象可以是乔木、灌木和草本,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大一些;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小一些;调查灌木时,调查地段的大小则应该介于二者之间。如乔木的样方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c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对植物种类的选择。调查乔木和双子叶草本植物比较容易,而调查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一株还是多株,所以初学者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 d调查时间。取样调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e计数原则。若

151、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图2。注意: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f调查误差分析。对调查对象认识不准,统计偏差;样方的数目、大小不统一;调查地段种群分布不均匀;计数时对各生长期的个体统计不全。3.直接统计法:就是直接用目测统计的方法,适用于在开阔地区对数目稀少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数目统计。4.显微计数法微生物的种群密谋调查:a.血球计数板法,测定个体较大的微生物种类,如酵母菌、霉菌的孢子等,测定所得的结果是微生物个体的总数,既有死亡的个体也有存活的个

152、体。其原理是将待测样品与等量已知含量的红细胞混合均匀后,涂布在载玻片上,经固定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随机选取若干个视野进行计数求得平均值,得出该菌与红细胞的比例,再根据红细胞的含量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该菌数目。b.染色涂片计数法,将已知体积的菌液均匀地在涂布在坡片的一定面积上,经固定染色在显微镜下计数视野中的菌数,并得出若干个视野中的平均菌数。通常在1.0cm2的玻片上涂布0.01mL样品。用台微尺测视野的直径,算出视野面积,1.0cm2除以视野面积即为1.0cm2中的视野数。然后按公式计算每毫升的细胞数=视野中的细胞平均数(1.0cm2视野面积)100。 二、典型例题分析例1 据2008年7月中央

153、电视台报道,在西藏羌塘保护区所调查的区域内,目前的藏羚羊数量比10年前增长的51%,数量已经达到12万只。关于该调查实验方案传述正确的是A对于藏羚羊的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对所做的标志越醒目越好,以便于人类的识别C标志重捕法又叫捉放法,此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动物D只要捕获一次就能计算出藏羚羊的种群密度解析:在对动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又叫捉放法),此方法适合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标志技术是该方法的关键,要避免标志手段对动物的影响,如标志不能对动物造成伤害、也不能太醒目,标志能保留较长时间等。调查种群密度时,需对藏羚羊进行两次捕获,根据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

154、/第二次捕获的标志个体数,这样才能大概估算出种群密度。答案:A 例2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 B C D解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先确定样方多少、样方大小(一般以1m2)和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要随机取样。并掌握如何计算种群密度答案:B例3.(2007年

155、江苏生物卷)“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

156、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解析: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的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获的

157、田鼠中已经被捕过的减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到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8/9。答案: (1)N=Mnm (2)144 高 (3)89(或3236) (4)25 :1例4.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示例:材料用具:绿豆一包,红豆50粒,大小烧杯各一个方法步骤:从一包绿豆中取出50粒,换上50粒红豆,然后将这包豆子放入大烧杯中,充分搅拌,使两种豆子混合均匀。抓取豆子,每次从大烧杯中随机抓取豆子,放入小烧杯中。依此方法,连续抓取豆子20次,每次抓两粒豆子。数一下小烧杯中共有多少粒小红豆(假若A粒)。试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8、:(1)在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用50粒红豆换上取出的50粒绿豆的含义是什么? (2)从大烧杯向外抓取豆粒时,睁眼抓取和闭眼抓取两种方法,哪种方法导致的实验误差较小? 。(3)设纸包内绿豆总数为x,写出A的表示式:x_ _。(4)按上式求出的A值是否和纸包中绿豆总数完全相符?如有不符,怎样操作可减少实验误差? 。解析:本实验模拟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需要取样统计的是绿豆数量,故此处的红豆是作为标志的对象。在取样时,随机性越强,所获得的数据越准确,故闭眼较睁眼导致的误差小;当然也可“使豆子混合得更均匀,随机抓取的次数多一些”来减少误差。依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总数(x)/重捕个体数(40) = 标志个

159、体总数(50)/重捕中所含标志数(A),求得x2000/A。答案:(1)50粒红豆作为被标志的对象。(2)闭眼误差小。因为闭眼比睁眼的随机性更大。(3)2000/A。(4)不完全相符。可使豆子混合得更均匀,随机抓取的次数多一些。与种间关系有关的两种题型攻略题型1 理解种间关系实质,解答种间关系曲线题【例1】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解析:本题考查种间

160、关系的判断。从两种群的数量及其变化规律入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的关系来解答该题。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N2以N1为食物。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两种群若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答案 B【例2】(2007全国卷)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

161、共生关系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结构。解题时,要弄清楚纵横坐标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甲、乙、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答案:D题型攻略 【知识储备】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 点举 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 生无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

162、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 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 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方法技巧】几种曲线的区分方法总结(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

163、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题型2 准确分析种间关系,解答种群数量变化推理题【例1】(2008全国I)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以曲线反应的种群关系和投放的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一信息

164、为突破口解答该题。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A选项的表述“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肯定是错误的,因为题目告诉我们投放的鱼类是专食浮游动物的。 答案:C【例2】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下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正

165、确对应的动物是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 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C.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 D.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解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种群数量变化。解答该题时,要抓住狐与鼠之间的捕食关系这一关键点。狐是鼠的天敌;当狐数量减少时,鼠大量繁殖;当狐数量增多时,鼠的数目又急剧减少。答案 C题型攻略 【方法技巧】生态系统生物数量变化分析对于生态系统的某一食物链,若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的生物数量减少(或增加),则该食物链的其他生物数量将自然减少(或增加)。对于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会迅速增加,不过这种增加

166、是暂时的。因为,随着该物种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会逐渐加大,势必导致种内斗争的加剧,此时又没有了天敌的“压力”,斗争中自然使其素质下降,流行病蔓延,生老病死的个体增多,最终使其密度下降,直至相对稳定。即:天敌减少对被捕食方的影响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对于食物网中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相关生物的变化情况应依据食物链,从能量流动的角度作具体分析。【易错指导】不能对复杂食物网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做出准确的推断,是做错该类试题的主要原因;为避免出错,应做到:(1)准确找出各种群之间的营养关系,是正确解答这种题型的前提;(2)应从其食物来源和天敌两个途径对某种群数量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当从

167、多种途径分析所得的结果不一致时,应从中找出对结果影响最大的途径,通常以所经食物链最短、能量传递效率最高的为准。典例分析与种群与群落有关的两个基础实验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侧重考查:探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试题会与相对应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去考查实验的原理、采用的方法和应注意的相关事项。本文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及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两个基础实验。实验一、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例1 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分析错误

168、的是 ( )A.这一装置不够完善,应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炮B.收集瓶中放酒精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死亡的小动物腐烂 C.除了图示方法外,也可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D.在用图示方法收集小动物之前进行记名计数外,也可按预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解析: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的习性,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炮使土壤中的小动物进入下面的收集瓶,A正确。做土壤动物群落研究时候,将收集的土壤动物放入到70的酒精保存,以便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使用酒精是为了杀死样本,并进行防腐处理,B正确。土壤中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

169、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C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两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D正确。答案:C拓展:取样器取样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1.对象: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的土壤小动物。2.过程:准备取样器确定取样地点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分类统计和分析。3.计算:记名计算法直接数个体数;目测估计法分等级估测,如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4.注意事项: 取样器质地、大小视具体土壤而定;诱虫器上方用热光灯,因昆虫有趋湿、趋暗、避高温特性;70%酒精杀死并防止小动物腐烂,

170、起保存作用;吸虫器中的纱布防止将小虫吸走;取样时标记好取样时间和地点,不知道小动物名称应记为“待鉴定”,并记录其特征。变式训练1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解析:类群丰富度是指物种的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应该计算在内,为了便于以后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正确。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

171、微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因为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都有趋暗、避高温特性;用在诱虫器上方加热光灯的方法来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C正确。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实验自变量为时间,且白天和晚上的环境条件差异对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影响较明显;所以用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来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D正确。答案:B实验二、探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例2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兴趣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图。请回答: (1)右图中代表A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曲线c酵母菌数量达到的最大值比曲

172、线a大的原因是 。(2)该兴趣小组探究的课题是: 。该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3)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 (至少列举出两种)。(4)参照上面实验,设计一个表格,用来记录改进后的实验数据。(5)在用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 个。解析:(1)右图中代表A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是c,由于A组的培养温度更适合酵母菌的繁殖,环境阻力小,使曲线c酵母菌数量达到的最大值比曲线a大; (2)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酵母菌细胞数,所以课题可以是探究

173、温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由于缺少高于20的温度组合,故无法确定合适的温度究竟是多少。(3)因为培养液的量、酵母菌母液的量、培养液的pH 、溶氧量等因素都会影响酵母菌的数量;所以该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培养液的量、酵母菌母液的量、培养液的pH 、溶氧量等。(4)表格设计注意以下几点:增加不同的温度、每个温度下作几个平行重复、连续记录。(5)该血球计数板内培养液体积=2mm2mm(方格面积)0.1mm(培养液厚度)=0.4 mm3=410-4ml,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目=101650(410-4)=2107(个)。答案:(1) c A组的培养温度更适合酵母菌的繁殖,环境阻

174、力小(2) 探究温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缺少高于20的温度组合(3)培养液的量、酵母菌母液的量、培养液的pH 、溶氧量等 (4)不同温度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记录表 组别时间a组(5)b组(10)c组(15) a1a2a3平均b1b2b3平均c1c2c3平均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5) 2107拓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培养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数量变化有差异。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不能正确计算个数,只能估算。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

175、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正确性,减少误差。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结果的记录最好以记录表来记录变式训练2.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不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在载玻片上滴加培养液后直接放置盖玻片进行观察解析: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要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A错误。酵母菌在有氧环境中才能进行繁殖,

176、B错误。培养的酵母菌数目较多,往往先稀释后才能进行计数,C正确。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D错误。答案:C群落演替核心知识总结与典型例题分析一、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比较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2.多角度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1)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所以往往能够预测群落的演替过

177、程。(2)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虽然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由群落本身控制着,并且正是群落的演替极大地改变了物理环境。(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3全面理解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二、典型例题分析【例1】下图表示某

178、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 考查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解群落演替的本质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的起点是采伐迹地,原有土壤条件还保存,应是次生演替,A错误。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8,37,0|答案 C【例2】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

179、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解析:考查演替的概念和过程。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直到达到顶极群落(经过演替而达到一定稳定的、自我维持的、成熟的群落,成为某一地位的优势群落,称为顶级群落)为止。演替的结果,群落的特征一般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变得比较稳定,同时群落越来越能够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答案:A 群落结构与演替考点探究考点一 群落结构的分

180、析例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解析: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

181、嵌分布。答案:A变式1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解析: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或温度有关,也与湿度等因素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与植物的分层有关,也就是与动物的食性有关;图中的分层现象与光有关,农业上要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但合理密植与植物的分层生长无关。答案:C规律总结:1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木、草

182、地、草地、沼泽等)和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的特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富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等。2区分不同的群落结构类型:垂直结构即分层,水平结构即分段。考点二 种间关系的分析例2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

183、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解析:本题以生物与环境之生物之间的关系为命题点,同时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做题技巧,学生只要看清是选错误的,是很容易做出的;由题意可知,三种蝌蚪有共同的食物和生活空间,所以种间关系应是竞争,某一种生物的增长曲线不可能为J型,随水螈数量的增多,锄足蟾蝌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可推知水螈更爱捕食它;由于锄足蟾蝌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从而改变三种蝌蚪的相互关系,使雨蛙蝌蚪的数量大大上升。答案:A变式1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杆菌,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几天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都以枯草杆菌为食据图回答:(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是_。(2)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184、_、 _ 和_的数量变化情况。(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解析:大草履虫在和双小核草履虫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两者构成竞争关系,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获胜。答案:(1)捕食 (2)枯草杆菌,双小核草履虫,大草履虫 (3)大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其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4)大草履虫在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竞争中失败,逐渐被淘汰,其数量不断下降。规律总结: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其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生存能力强的生物属于优势种,数量会增多,劣势种会被淘汰。考点三 群落演替的类型例3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

185、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解析:此题考查对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本题中描述的是次生演替现象答案:C 变式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解析: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

186、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答案:B规律总结:1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2影响群落的因素中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考点四 实验探究如图是Grove及Williams等科学家在1975年利用A、B两种植物在温室中所进行的一组实验。各组实验的外部条件一样(如光照、温度等),进行的时间一样。柱状图(1)表示第1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的干重(去除水分后的质量),并将此质量设定为1;其余柱状图分别表示的是各组实验结束后,称得的A种植物干重与第1组A种植物干重的比值。第1组:A种植物单独种植于盆中。第2组:A种植物与B

187、种植物地下部分同时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盆中,地上部分分别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两容器中。第3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分别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两个盆中,地上部分则同时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容器中。第4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均同时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容器及盆中。请回答:(1)该实验主要是研究生态方面的 因素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2)在Grove及Williams的实验设计中:设置第1组是为了 。设置第2组是为了研究 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设置第3组是为了研究 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3)本实验中,A种植物与B种植物间地上部分竞争与地下部分竞争两种情况相比较,

188、对A植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更大的是 。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为实验设计分析类题。由图中可看出生物种间竞争既可以发生在叶片对空间、阳光等的争夺,也可发生在土壤中根对水、肥等的争夺。另外从生长受影响的程度来分析竞争的剧烈程度的比较。而无竞争关系的一种生物单独生长时即作为对照组,符合设计的对照原则,而多组实验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可分析单一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情况。答案:(1)生物 (2)对照 地下部分有竞争时 地上部分有竞争时(3)地上部分竞争 地上部分有竞争时,干物质重量减少更多种群与群落题型分析与变式拓展题型一 考查对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典例1 在一块地里,建造了A、B、C三个鱼塘,鱼塘中全

189、部养的是鲤鱼,其中A和B两个池塘之间有涵洞,鲤鱼能够自由通过,则这三个鱼塘中的鲤鱼是A.一个种群 B.两个种群 C.三个种群 D.无法判断解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A和B两个池塘之间有涵洞,这两个池塘的鲤鱼构成一个种群;C鱼塘的鲤鱼构成一个种群。答案 B技巧点拨 在判断是否属于一个种群时,首先看所给生物是否属于同一种生物,若不属于同一种生物,则肯定不是一个种群,若所给生物属于同一种生物,再看是否能够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若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则是一个种群,若不能自由的进行基因交流,则不属于一个种群。变式拓展1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

190、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C.在自然界里新物种都是通过种群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的D.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是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典例2有一个阴湿性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和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A.生物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生物群体解析:根据群落、种群、生态系统的概念,该题的正确答案是A。因为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生态系统包括群落和无机环境;群体是某些生物的集合,而不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概念。

191、答案:A题型二 考查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典例3下图甲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 解析 外来物种以幼体为食,将使幼体的数量减少,成体和老年个体相对增多,呈衰退型。答案 A 知识拓展 种群数量决定与三个因素:原始种群个体数量;出生率和迁入率;死亡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的变动首先决定于和的对比关系,在单位时间内,前者与后者的差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具体情况可概括为下图。变式拓展2下列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

192、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题型三 考查种群增长曲线分析典例4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物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图A、B、C、D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解析: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同时考查对图的理解能力和转换能力,首先在仔细阅读试题的基础上,分析小球藻个体数量的变化规律,从试题所给出的曲线可以看出,在所示的时间段中,小球藻个体数量变化规律符合S型增长。然后分析试题设问,题目要求找出小球藻种群增长率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根据图中S型曲线的特点,增长率开始缓慢增加,随后迅速

193、增长,达到最大值后,增长率下降为零。答案:D发散类比 种群增长曲线与增长率曲线:(1)“J”型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如图1和图2)。(2)“S”型增长:条件:有限环境自然条件种群的增长率是指种群数量的变化速率,其变化规律为:在K2以前,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增长率也随之增大,在K2以后,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增长率反而随之减小,K值时增长率降为零,K2时增长率最大。变式拓展3(2008陕西西工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测试)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曲线所示,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什么?且根据右图能反映下图中鱼种群数

194、量的变化曲线是()A增长型和 B衰退型和C增长型和 D衰退型和题型四 考查群落的结构典例5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学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和水分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是长期演化自然选择的结果,它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缓解了种间竞争。群落结构特征主要是温度和水分作用的结果。 答案:D思维拓展 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构成群落的每个生物种群都需要一个较为特定的生态条件;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上,有不同的生态条件,如光照强度、

195、温度、湿度、食物和种类等。所以群落中的每个种群都选择生活在群落中的具有适宜生态条件的结构层次上,就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结构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之分。群落的结构越复杂,对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如森林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就比农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高得多。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群落内部的生态位就越多,群落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就相对不那么激烈,群落的结构也就相对稳定一些。变式拓展4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垂直方向,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鱼类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题型五

196、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典例6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完成下列有关问题:(1)一种叫做水葫芦的水生植物进入我国江海湖泊生长,短短两年时间将云南滇池水面几乎全部占据,造成旅游、水产多方面损失。图中曲线_符合水葫芦的疯狂蔓延,表现了达尔文进化观点中所说的生物_的特性。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叫做_,是_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方式之一。(2)如上图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其中在_段老年人的数量比例较小。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_段。(3)人们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应把握在_点时进行,因为此时种群数量的恢复能力最强。解析:外来物种到了一个新的地区后,因为环境比

197、较优越,生长曲线呈“J”型,外来物种入侵是人为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方式之一。曲线表示群落的生物先增多后减少,ab段为增长时期,bc段为稳定期,个体较多,竞争激烈。答案:(1)过度繁殖外来生物(物种)入侵人为(2)abab(3)e 技巧点拨:目的不同,控制的点不同。为获得某种产品,应在增长速率最大时进行生产;防治病虫害应在增长速率还比较小时进行。a.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鱼类的捕捞、放养中的应用。在湖泊中放养鱼虾,如果一次性放养的幼苗过多或延迟捕捞,由于环境的负载能力限制,都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相反,如果大肆捕捞,使鱼虾数量大大减少,降到K/2值以下时,其种群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延滞期才能进入指数增长期

198、,对生产极为不利。b.研究种群的增长规律在害虫、害兽防治方面的应用。许多地区常采用投药灭鼠的方法,如果在一次行动中,毒杀了约一半的老鼠,而活下来的老鼠数量正相当于其种群指数增长期(K/2)的数量,老鼠的数量将迅速增长,很快就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显然,简单的投药灭鼠效果并不好,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努力降低环境对老鼠的负载能力(K值),如严密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老鼠天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限制老鼠种群的数量。变式拓展5右图表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增长率为 。(2)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快的点是 ,原因是 。(3)若图

199、表示某鱼类种群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最好在 点处进行捕捞,原因是 。(4)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 点之前进行,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可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 1. C解析: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有的新物种形成不需要地理隔离,例如,多倍体植物的形成。2.A 本题属于直方图或柱形图,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将课本中年龄组成图转换为直方图以及知识迁移能力。A选项中幼年个体比老年个体少,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3.A解析: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同时考查学生对图的理解能力和用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