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738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26 大小:6.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1页
第71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2页
第72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3页
第73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4页
第74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5页
第75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6页
第76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7页
第77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8页
第78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9页
第79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0页
第80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1页
第81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2页
第82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3页
第83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4页
第84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5页
第85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6页
第86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7页
第87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8页
第88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9页
第89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0页
第90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1页
第91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2页
第92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3页
第93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4页
第94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5页
第95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6页
第96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7页
第97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8页
第98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9页
第99页 / 共126页
《三维设计》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四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通史融会(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ks5u学什么怎么学 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是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是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当代重塑文化自信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政治上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

2、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同时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一、王权的发展与制度的完善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代表,是中华文明勃兴在政治上的体现。尤其是宗法观念,源远流长,影响至今。1分封制原因周初武王灭商以后,延续了旧的内外服制度武王去世后发生的“三监之乱”,使得外服诸官及其附属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暴露出来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内容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

3、主就是“诸侯”。诸侯义务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定期向王室缴纳军赋和贡税,并随王出征。历史作用(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2)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3)使周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实质是

4、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作用宗法制把族权、政权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维护政权的作用。另一方面,宗法制度本身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当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付不断滋生的新贵。同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二、“轴心时代”的分裂、动荡和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

5、产生和发展,在政治上也引起很大变动。王室衰微,政在家门,各国的诸侯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新的政治体制逐步确立起来。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原因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大国诸侯均被连绵不断的战争消耗得筋疲力尽,这为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表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了诸侯的附庸。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

6、执政”。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此时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影响卿大夫专权以至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必然不能再沿袭原有的统治模式,而需要采用新的统治方式。这在客观上使国家政权逐渐由分散趋于集中,血缘关系的纽带进一步松弛,从而为战国社会政治新局面的到来准备了条件。从这种角度来看,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的政治格局,乃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2.变法运动的兴起以商鞅变法为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

7、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原因(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变法。表现(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3)进行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编制什伍组织。(4)改革旧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影响(1)作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2)局限性: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加重了对人民的剥

8、削与压迫;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到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这些新因素与社会政治文明演进的总趋势是相适应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又进行了一些配套制度的建设,包括俸禄、官吏选拔、“上计”制度,等等。这些行政制度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郡县制的逐步确立至战国时代,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体制。郡、县制度

9、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为自上而下贯彻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扫清了道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1(2016荆州一模)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 )A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则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D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解析:选A据材料“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和“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可知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

10、则,故A项正确。2(2016南通一模)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解析:选C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知,分封的主体除王族和先代贵族外,还有功臣,故A项错误;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

11、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3(2016平顶山一模)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解析:选D材料反映诸侯不尽义务,“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分封制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4(2016宜春一模)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

12、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 B分封制度崩溃C郡县制度形成 D官吏待遇下降解析:选B根据材料“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反映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通过“授土”“授民”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二、经济上传统经济模式的形成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丧失政治保证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小农经济产生,奴隶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

13、最终瓦解,新的封建经济基础随之产生。 一、“千耦其耘”的井田制井田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到西周时期得到全面推广。周王按爵位高低赐封给诸侯及卿大夫相当数量的土地,其中就有一定数量的井田。受封者对于井田只有使用权而无私有权,土地不能转让或买卖,“田里不鬻”。井田的经营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土地所有制封受的田地一律是公田,不论是贵族的采地还是国人的份地都是属于周天子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便是土地国有制,土地是不得买卖的。性质国有制度下的土地私有制。瓦解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评价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

14、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它与奴隶制社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它的作用逐渐弱化了,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铁器时代的到来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萌芽,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井田制形式经营的土地国有制瓦解,土地私有制萌芽、产生。封建地主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地主与农民结合成租佃关系为主要特点的剥削制度。在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还存在大量的自耕农。1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公田日益衰败。2生产关系变革“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

15、田,一律“屡亩而税”。这是中国税制史上田租和田税分离的开始,从此,贵族所有的田地都要按照面积向国君交税,其结果是使贵族土地的私有权更加牢固,农民自耕的小土地的所有权也逐渐得到保障。“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cu)征”即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是管仲经济改革中的最主要内容,它实质上是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军功贵族土地所有制代替了氏族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土地买卖的出现,打破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时期“田里不鬻”的惯例。农民摆脱了氏族土地所有制的残存影响,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

16、者。商鞅变法使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扩大,也使贵族依世袭身份而占有土地的所有制转变为通过买卖占有土地,成为军功贵族、商人、货币持有者的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标志。至此,乡村的井田制和宗族组织彻底瓦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1(2016洛阳一模)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解析:选C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

17、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2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解析:选B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3(2016乐山一模)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B质疑了礼

18、记王制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解析:选A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但在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即出现买卖的证据,这就丰富了研究井田制的视角,故A项正确。4(2016深圳一模)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解析:选B宗法制的传统没有颠覆,小农经济有利于土地自由流转,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三、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礼乐制度崩溃所形成的百家争

19、鸣局面,诸子百家冲破了礼法的束缚,四处游说,促进了文化的觉醒。这次思想解放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一、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西周时期, “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间无任何学术可言。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1学在官府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点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则是“官

20、守其业,而有官族”,贵族世代垄断着知识学问,秘不外传。2.私学兴起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败导致了学术的下移,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士阶层兴起并壮大起来,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昔日的官学之士离开官府,流落民间,促成了春秋战国多元性的文化格局,从而为私学创造了成熟的文化环境。特点(1)自由讲学,各具特色;(2)为诸家学派的基地;(3)是参议时政的论坛;(4)以教士、养士为职能;(5)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影响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

21、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最后,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1历史背景(1)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3)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22、。(4)从总的方面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2主要内容(诸子百家的比较)(1)相同点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六经是诸子之源,诸子是六经之流。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各家虽歧见百出,但都源出自又统纳于“道”这个终极概念。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要将社会从混乱无序之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的精神。(2)不同点儒家学说以现实伦理为主要关怀对象,以“仁”为其思想核心,礼为行为规范,义为价值标准,智为认知手段,其学术导向则是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目的

23、,因而表现出复古守旧的特性。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以现实的社会结构为主要关怀对象,提出了“法”、“术”、“势”等一系列规范社会生活及行为准则为观念。墨家身体力行,在对原始天道观改造过程中,形成独具个性的“天志”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的观点,具有平等色彩。道家以“无为”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力图逃离现实的混浊,求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3历史意义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论语

24、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解析:选D材料表明孔子主张借助孝悌这种人伦情感来维系家国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2(2016济宁一模)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

25、想解析:选D“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3(2016滨州一模)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该思想强调( )A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B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C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D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解析:选D据“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可知韩非子主张从基层选拔官吏,强调基层工作经验的重要性,

26、故A项错误,D项正确;韩非子只提出了一种人才选用的方法,并未体现调整,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官吏的选拔需要“德才兼备”,故C项错误。4(2016梅州一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上述言论体现了( )A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B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C“兼爱”“节俭”的墨家思想D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孟子主张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以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 从高考研究的高度上揭密高考 ks5u考什么怎么考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重在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命题以基础主干知识为内容,

27、摒弃大量艰涩的文言史料,突出对基础知识的活用。试题精心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立足知识和能力考核目标设计问题、组织答案,正确引导了考生在解决问题中体现的价值取向。所以重视文本阅读,加强对宗法制、分封制、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的认识,深刻理解先秦阶段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正确答题的关键。分封制和宗法制1(2016全国丙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

28、发生重大改变解析:选B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2(2014全国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 D山东解析:选CA项是商朝的政治中心,不可能形成“周礼”中的“雅言”;B、D两项在

29、当时属于诸侯国管理之地,错误;据材料中的“周礼”可知,“统一的雅言”应指周的官方语言,而周兴起于陕西,因此这种“雅言”最早应产生于陕西,C项正确。3(2013全国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选C分封制难以维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被破坏,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之;D

30、项过于绝对,故排除。小农经济与精耕细作1(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31、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与材料不符,均排除。2(2016宝鸡一模)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B家长制受到挑战C公民意识增强D中央集权的削弱解析:选A题目中显示了“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表明个体的小农经济兴起,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成为生产单位,故A项正确。3(2016河南中原名校摸底)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32、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A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2015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

33、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2(2016海南高考)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3(2016淮南一模)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

34、,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A主张“因材施教” 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 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选D材料旨在强调人(或者人民)的向上的转变,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道家、墨家、法家思想1“他们试图超越日常的关注,而让他们的心灵在更为虚幻的生活内容中漂浮。他们并不把人类置于宇宙的中心位置,为人类发明将打乱万物的自然秩序而忧心忡忡。他们更愿意提倡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言传的非物质的力量或能量,认为这种力量或者能量是现存世间万物的本原。”这里的“他们”所属的派

35、别应是()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选B结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虚幻”“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言传的非物质的力量或能量本原”可知,此派别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2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D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解析:选A题干中“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说明了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3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

36、现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 B以民为本C以德治国 D公正至上解析:选D墨子主张以德能、劳功等为依据选贤举能,结合“举公义,辟私怨”可判断D项正确。ks5u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开封一模)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B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C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D神权是由政权控制

37、的解析:选A夏商周时期并未强化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2(2016邯郸一模)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解析:选B材料叙述的是商周时期不同地区的人都参与了共同的节日,由于实行了宗法制,这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故B项正确。3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而墨子

38、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该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 )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该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可知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地位日趋淡化,故D项正确。4(2016宜宾三模)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解析:选C材料“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体现宗

39、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故C项正确。5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解析:选D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服饰由“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分封等级制度的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中衣冠服饰的变化并不是等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崩溃,故D项正确。6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

40、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将土地分租表明土地已经成为私有,因而

41、材料信息并非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7(2016安徽百校论坛联考)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C冶金技术的进步 D“百家争鸣”的出现解析:选C题干中的发明是木匠行当,属于手工业成就,故A项错误;题干中出现的木工用具发明都是铁制工具,设问问的是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铁制工具的不同形制需要有质量较高的钢铁,它们的出现是以冶铁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8(2016湛江二模)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出土

42、数量很多,不少带有铭文,如“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等。这些铭文证实( )A兵器使用者为中央高级官员B秦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C秦兵器分由中央和地方督造D秦兵器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解析:选C兵器使用者为高级官员,材料没有反映,故A项错误;铭文讲的是兵器问题,证实不了秦国文化底蕴,故B项错误;据材料“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获知兵器督造有中央官员相吕不韦和张仪,地方官员上郡守、陇西守等,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秦兵器由中央和地方官员督造,没有涉及兵器的地域特色,故D项错误。9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

43、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作用,故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由材料“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

44、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10(2016黄冈二模)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选B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11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

45、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宗法制 B分封制C井田制 D封建礼制解析:选B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未涉及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与材料中“城邑分为三级”相符,故B项正确。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后世的封建礼制,故D项错误。12(2016湖北华中名校押题)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

46、是( )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解析:选C由“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可知,作者反对听取民众建议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了“老耽”“孔子”“孙膑”“墨翟”,故不能称全面,故B项错误;材料中介绍了不同的派别的“贵柔”“贵仁”“贵廉”“贵势”可知对不同学派的特点有所涉及,故C项正确;材料只说“孔子贵仁”,仅介绍其特点,并无赞扬之意,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商鞅:“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

47、也。”越王勾践败于吴王阖闾后,曾“十年生聚(发展生产,增殖人口),十年教训(教育百姓,训练军队)”。资治通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材料二1798年,马尔萨斯针对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大批工人失业、贫困问题突出等社会问题以匿名的方式发表了自己的人口原理。其基本思想是:如没有限制,人口是呈指数速率(即:2,4,8,16,32,64,128等)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线性速率(即:1,2,3,4,5,6,7等)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只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灾难(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道德限制和罪恶(马尔萨斯所指包括杀婴、谋杀、节育和同性恋)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48、。他倾向于用道德限制(包括晚婚和禁欲)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马尔萨斯建议只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这样的措施。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人口问题上所持观点的异同及其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尔萨斯人口思想的主要观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并对其观点进行评价。(12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孔子和商鞅的言论中概括其相同点,从其目的上分析其不同点。从勾践的实际案例和资治通鉴引言中分析原因。第(2)问,从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基本思想中概括其观点;从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分析背景所

49、在;从材料最后两句话并结合所学从正反两方面评价。答案:(1)相同:主张增殖人口。不同:儒家主张增殖人口,是为了国家的发展,统治的稳定;法家则主要是为了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原因:都认识到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也是赋役的来源;对国家的发展强大具有重要作用;但儒法两家的治国理念不同。(2)观点: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食物供应增长速度,势必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必须通过晚婚和禁欲来控制人口增长。 背景: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了人口增长,但也出现了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评价:马尔萨斯对人口激增引发的问题表示担忧,并提出了节制生育的思想,对解决人口问题有一定的启示;但是,他

50、只要求劳动群众和贫困阶层控制人口,没有认识到真正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材料乙: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材料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

51、,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两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12分)解析: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材料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得出强调孔子的道德观;从材料甲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材料丙中“秦始皇比孔

52、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分析得出孔子的法律观。在评论中,要从积极和消极辩证的论述。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史料解释: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

53、措。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通史融会(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 ks5u学什么怎么学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一、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秦汉

54、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成为时代特色。 一、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一)皇权与中央官僚体制1皇帝制度(1)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皇帝是最高的政治首领,国家一切事务最后都由皇帝裁决,权力高度集中。皇帝独尊秦始皇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制定出一套体现“尊君抑臣”

55、精神的礼仪。皇位世袭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是法律的制订者,又是宗法制中的家长,形成“家天下”的统治,皇位仅在皇帝一家传承,“天下”永远是皇帝一家所有。(2)皇帝制度的制度保障与制约制度保障建立和健全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朝议制度和监察制度。制约皇权秦汉时期,廷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3)皇帝制度的影响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封建专制因皇帝制度的确立而得到加强,而皇帝制度又构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和具体表现,二者“形神”结合,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在皇权至高无上的背景下,皇帝个人的素质往往对一代政局产

56、生决定性的影响。2中央官制(1)秦朝的中央官制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实际上太尉是虚设的;三公的任用标准是“贤”与“能”,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能世袭。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2)汉朝的中央官制西汉初期,丞相地位有很大提高,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大权于一身。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相权与皇权的斗争与消长便成为传统政治体制中的重要问题。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汉武帝以后中央官制发生了

57、重大变化,这就是中外朝的形成。中央官僚机构实际上形成两个系统,以大将军、尚书为首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变成执行政务的机关。(二)郡县制与郡国并行制1秦朝郡县制概况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之初,分天下为36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管理郡设丞、守、尉,负责郡内行政、司法、军事、治安等事务。郡以下的行政机构是县,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也逐步完善。影响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

58、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汉代地方制度演变郡国并行制西汉初,确立了郡县和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这些诸侯国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终于在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叛乱结束后,中央政府实施一系列措施削弱藩国势力,从景帝时“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至武帝时的“推恩令”与“左官律”、“附益法”,诸侯国无力再对抗中央。武帝之后,王国的疆域大大缩小,诸侯王不得参与朝政,王国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在行政制度上与郡县无异。三级体制两汉时期,州逐渐成为一级固

59、定的地方行政机构。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汉武帝制定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于郡守之上,迅速向行政机构过渡,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二、多元文化的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民族杂居,民族政权对峙;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一)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

60、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特点(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二)察举征辟制与九品中正制1察举征辟制

61、概况汉武帝时,察举作为仕进的重要途径被确立下来,成为定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察举的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其中孝廉为岁科,其他一些科目为特科,视需要而临时举行。征辟制也在汉武帝时成为选拔官吏的制度,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征聘两种。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特点一是它与学校教育没有紧密关系;二是察举为主,考试为辅,先选拔后考核,经过策试也只有高下之别;三是没有设立选官的专门机构和专职官员;四是入仕、铨选、升迁、考课等常常混为一体。影响察举征辟制度为两汉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国家所需求的各种人才,扩大了统治者基础,在历史上起过

62、一定的作用。但是,当察举制度行之既久之后,它的弊端也就日益显露出来。随着豪门世家的发展,等级观念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2九品中正制度背景东汉末年,地方大族控制了乡里清议,董卓之乱后,乡里制度遭到破坏,乡举里选制度无法继续实行。曹丕即位后,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内容在九品中正体制下,中央选择中正官,根据士人家世、官位高低定等级,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的中正官和吏部,选才的标准除前代的经学、德行、乡党清议外,又增加了家世、才干等内容,较征辟、察举制更为完备。评价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了一些有真才

63、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下,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官职的工具,阻碍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孝文帝学习汉文化,对后来推行的社会改革有着深刻影响。(3)阶级矛盾尖锐。(4)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内容(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设立三长制。(3)迁都洛阳,移风易俗。评价(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2)

6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使北魏吏治得到改善;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1(2016周口期末)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解析:选D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B项错误;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故C项错误;“启继禹位”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法政治关系成

65、为基本的政治法则,皇位继承原则是对其完善和发展,故D项正确。2(2016石家庄一模)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 )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解析:选D材料中“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可知,司隶校尉在京畿监察不避权贵,使得在京畿的权贵畏惧,这无疑有利于京畿地区的稳定,故D项正确。3(2016芜湖三模)汉代以禄秩标志官员等级,考古学家陈梦家指出:“所谓俸给或吏禄制度,其内容是秩别、俸禄数量、官职和俸禄性质:即哪

66、一种官职属于哪一秩级,每年或每月应得多少俸禄,用什么物资作为俸禄。”材料反映了( )A官员的品位与品级分离B官员禄秩从属于其职位C官僚政治由此开始 D禄秩制毫无品位色彩解析:选B按照材料意思,官员的品位与品级没有分离而是相互关联的,故A项错误;“以禄秩标志官员等级”体现了禄秩是官员职位等级的外在象征,故B项正确;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哪一种官职属于哪一秩级”反映了官员的禄秩和品位是有一定关系的,故D项错误。4(2016潍坊一模)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67、)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解析:选D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二、经济上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汉朝,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贸易的发展;这一时期,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经济政策进一步调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地主田庄秦汉魏晋时代的土地制度,是由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两部分构成的。秦汉时

68、期的农牧业生产,是跟当时的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密切联系的。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深远的影响,更显得特别重要。(一)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新)、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种形式 1王田制目的托古改制、限制兼并,缓和阶级矛盾。性质形式上似乎是奴隶制阶段井田制的恢复,但性质仍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内容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规定一家不满8个男子,占田不准超过900亩,多占的要分给族人或乡里;没有土地的农民按一夫一妇100亩的标准分给。结果王莽企图以此抑制地主官僚的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遭到贵族官僚的反对而废除。2屯田制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

69、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特点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方式屯田有军屯、民屯。军屯是由士兵屯垦;民屯则招募流亡农民进行屯垦;屯田农民要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政府设官管理;屯田民要分不同情况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但他们不再负担兵役。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3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官吏得给

70、公田;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作用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二)地主田庄概念田庄是汉代社会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原因土地和人口是田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东汉政府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随着东汉政权的巩固和社

71、会经济的发展,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扩展,这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特点规模大,多种经营,生产中实行集约化的协作劳动,自给自足;聚族而居,宾客相附,等级严格;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拥有私人武装。作用田庄既有田庄主对田庄内的劳动者进行残酷剥削,作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适合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一面。 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与重农抑商(一)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是汉武帝采取的两项重要的新经济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轨道发生了根本性转向,由先前“无为而治”政策下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转向了社会经济受王朝政权垄断经营和干预操控的轨道,由先前基本的自由

72、放任经济,转向了国家财政经济和政治经济。这两项政策也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历史背景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则设官征税。一些大商人由此垄断了这些对于国计民生有着重大影响的行业,不但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盐铁官营目的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决定将盐铁行业收归国家经营。内容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家赋税;官府招募盐户,提供煮盐的器具和一定的生活费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作用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均输平准内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商品收购和转卖,有

73、效调剂物资供应,控制市场。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中央设均输令,地方设均输官,负责推行均输法。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作用不仅调剂了中央政府各部门所需要的物品,也缓解了路途遥远和运输困难的问题,也打击了商人的投机行为。(二)汉代的重农抑商1历史背景(1)打击商人投机取巧、囤积居奇等扰乱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现象,以巩固汉朝的统一。(2)汉初生产凋敝、社会经济不发达,而商人却与国家争利使得商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3)在文化上的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道德规范、法家“抑商”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下社会

74、风气的影响。2主要表现(1)保护自耕农经济。汉初在秦朝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农的措施,使得汉代的重农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2)打击商人活动。从政治上看,贬低商人地位,从经济上看,加重对商人的赋税。(3)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与方式,重农抑商政策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而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经济指导思想。3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促进国家农业生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打击豪强,维护国家统一;经过汉代的实施及推广,重农抑商成为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指导思想。(2)消极作用:导致人们思想上的保守落后,不利于思想上的解放和创新

75、;延缓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历史习惯力量与惰力。 三、丝绸之路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国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

76、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影响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1(2016昆明摸底)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营(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C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解析:选A据材料“产品由政

77、府统一收购发放”和“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可知盐铁官营有助于强化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故A项正确。2(2016绵阳一模)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解析:选C据材料“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和“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

78、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可知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故C项正确。3(2016岳阳一模)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解析:选B材料中出现“地券或地契”、特别是“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充分说明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故B项正确。4(2016荆州一模)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

79、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解析:选B材料涉及政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据材料“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三、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相适应的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而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相适应的则是大一统的学术格局。尽管主流思想存在变化,有时是法家学说,有时是黄老之学,有时是儒家经学,但就其学术呈现大一统的局面而言则是一致的。从上古三代到战国再到秦汉,随着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传统学术也呈现出一个螺旋递进的状态,即从官学到私学,再从私学到新官

80、学。 一、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代焚书禁学与汉代独尊儒术的目的均是为了统一思想,但采用的手段却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的反抗。汉代重在“尊”,将儒家经典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一)“焚书坑儒”原因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内容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

81、,即儒士)的事件。影响“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汉初,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学逐渐抬头。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黄老之学已不能满足这一政治需要。董仲舒结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开拓大一统的需要。内容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

82、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表现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影响积极:“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构成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

83、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局限:将儒学神学化,开两汉谶纬迷信盛行之先河。“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成为束缚中国人民的精神绳索。 二、魏晋玄学和文化的融合(一)玄学原因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垮台使继任的统治者们不得不总结教训,为维护社会秩序、纲常名教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这在客观上促使了玄学的产生。曹魏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在现实政治的压力下,知识分子被迫转而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悉心研究三玄之学,倾向于“玄虚淡泊”。东汉后期盛行的清议、清谈之风和先秦时期道家思想以及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都为玄学的产生准备了思想基础。特点追求个性解放,大胆张扬个性;知识分子身体力行批判与抗议封建礼教的压制;蔑视权贵,无所

84、畏惧,不怕流血牺牲的斗争精神。内容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影响中国哲学发展到魏晋时期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魏晋玄学是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它比较注重抽象理论的探讨,而抽象理论则需要通过一系列哲学概念以及这些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二)文化的融合齐民要术背景: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评价: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三

85、教合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1. (2016邯郸一模)东汉章帝时进一步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伦理规范:“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这表明东汉()A儒家伦理开始融入社会生活B礼仪规范已经得到严格遵守C社会秩序维护以道德为主导D政府控制社会范围逐步扩大解析:选D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伦理就开始融入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材料指的是伦理规范,不是礼仪规范,

86、也不是道德观,故B、C两项错误;从材料“东汉章帝时进一步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伦理规范”可知,政府确立的伦理规范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故D项正确。2(2016昆明三模)经过汉儒加工的“天人感应”理论,以“天道”为基本,使政治理论神学化,使政治管理具有神秘主义色彩。汉儒加工这一理论的主要目的是( )A推进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B批评当政者以修正政治失误C促进宗法血缘关系更加紧密D加强思想控制统一民众意志解析:选B汉代儒学中“天人感应”思想是指天和人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这一方面可以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理论依

87、据,同时也能对无限的君权进行限制,发扬先秦儒学“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3(2016洛阳二模)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魏晋玄学( )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析:选A“天理自然”符合道家思想,魏晋时期作为儒学的玄学思想中包含道家思想,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4(2016深圳一模)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

88、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 )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 B地方分裂势力坐大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察举制度存在弊端解析:选D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逐渐被大家族控制,出现弊端,与材料中“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相符,故D项正确。从高考研究的高度上揭密高考 ks5u考什么怎么考 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两汉魏晋时期的土地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儒学思想在汉代魏晋时期的发展和重要作用上,强调国家的大一统以及思想文化的传承。试题情境材料超纲超本的现象较多,复习备考一方面要重视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迁移、运

89、用,另一方面要拓展历史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应关注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把握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历史影响;整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理解儒家思想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及其在当前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两汉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1(2016全国丙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

90、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2(2015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

91、大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项。3(2015全国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

92、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两汉魏晋时期的经济发展1(2016全国乙卷)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

93、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式,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2(2016海南高考)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解析:

94、选A“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求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细作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C两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的影响,故D项错误。 3(2012新课标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选C材料表明汉武帝置刺史监察地方“田宅逾制”的情况,并迁豪族到长

95、安附近居住以加强管理,防止地方土地兼并过于严重,故答案为C项。儒学在两汉魏晋时期的地位和影响1(2016全国乙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

96、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2(2014全国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选D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材料并没有反映养子与亲子的权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血缘亲情关系淡化,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庭内部变化,而不是宗族内部,所以体现不出宗族利益问题,C项错误。故选D项。两汉魏晋时期的科技文化1(2016全国甲卷)

97、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解读材料信息。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可见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C项;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2(2016全国丙卷)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

98、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D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C项符合题意。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

99、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A宣扬以德治国B辩护政治法统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解析:选B根据材料“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可知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是为了辩护政治法统,故B项正确。2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

100、善的法律体系解析:选B各个朝代之所以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中央的紧急公文能够快速的送达地方,地方上的情况也能迅速地传到中央,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江南经济的开发1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解析:选C从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

101、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放,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进一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C项正确;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2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西汉与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解析:选A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统计,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

102、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A项正确。ks5u课时跟踪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解析:选D据材料“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可知刺史制度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

103、作用,故D项正确。2(2016宜昌一模)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解析:选B西周“裂土封侯”,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政治身份的象征,而到秦朝姓氏的象征意义就开始消失了。秦朝疆域辽阔与这一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秦朝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故C项错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这一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3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的开篇写到:“自古受命帝王

104、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由此可见,外戚干政的实质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D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解析:选C外戚之所以能够干政,主要是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权力旁落,故C项正确。4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像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这一措施(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C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D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解析:选D依据材料“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可知是加强了吏民之间的相互监督,可

105、以减少社会腐败现象,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故D项正确。5(2016南充一模)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不足2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1人,不足10万人的每三年举孝廉1人。这反映和帝时的察举制( )A限制了王国势力 B增加了选拔人数C体现了差别平等 D削弱了世家特权解析:选C根据题干可知,经过改革后的察举制从原来的各地平等的数量变成了根据各地人口的不同采取了区别的对待,“每年”、“每两年”、“每三年”这体现了差别,都举1人这又体现了平等,故C项正确。6(2016金丽衢十二校一模)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

106、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下列关于古代监察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B可以防止官员贪污腐败C代表社会履行监督职责 D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解析:选C古代监察制度可以监督官员规范执政,故A项正确;古代的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腐败,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并不是代表社会履行监督职责而是代表皇帝,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由于是代表皇帝而实行监察职能,所以其实际效能有限,故D项正确。7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

107、要是(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解析:选D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耕牛缺少,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D项正确。8(2016德阳一模)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

108、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解析:选A根据题干“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9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道:“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 )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解析:选B“去本就末,不循古道”指的

109、是弃农经商的现象。“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说明了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10(2016保定一模)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 )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解析:选D汉初为休养生息实行黄老之学,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黄老之学不在适应经济强大的需要,不再占主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在汉代消失,故A项错误;汉文帝、景帝时面临着土地兼并、诸侯叛乱、匈奴进犯等问题,并非

110、安家乐业,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取得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汉代诏令措辞中不断引入儒家经典,体现了儒家影响力的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11(2016洛阳三模)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这些做法有助于( )A改造传统儒学 B宣扬社会教化C打击豪强地主 D选拔实用人才解析:选B题干中强调的孝经、孝道等都是在强调社会的教化作用,故B项正确。12(2016宜宾三模)魏晋时期,名士喜好纵论以老子研究为核心的玄学,高谈佛道,写出了不少哲理诗。此现象( )A对程朱理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B反映了道佛两教的哲学化趋势C表

111、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已蜕变D奠定了唐代诗歌的基本风格解析:选A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思想的主流地位,是导致儒学的衰落原因之一,程朱理学形成的目的是为了抗衡佛老思想,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6梅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铸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及榷酒等一系列经济统制政策。新的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御史大夫桑弘羊认为:是因为对匈奴战争“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 摘自于传波汉代盐铁官营再评价材

112、料二不言而喻,官营盐铁业对于规模一般很小的私营盐铁业来说,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以铸铁柔化处理技术为例,杨宽先生便明确指出:到西汉中期以后,由于冶铁业实行官营,这种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盐铁官营后,汉武帝巡行全国,“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盐铁收入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司马迁对他(桑弘羊)的理财曾给予高度评价,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自己便强调指出:“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摘编自晋文桑弘羊与西汉盐铁官营(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

113、政策的原因。(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盐铁官营”政策在当时的作用。(13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提到了汉采取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是“对匈奴战争用度不足以佐助边费”,即为了满足征服北方匈奴与西南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军费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黄老思想,地方势力膨胀,盐铁官营也是为了增强中央财力。 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实行盐铁官营能使工艺成熟,且分布地域普及,盐铁收入在国家财政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则指出盐铁官营政策能抑制地方膨胀,强化中央集权。答案:(1)原因:汉武帝时期频繁用兵匈奴、西南夷等,战争耗费巨

114、大,财政不足;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富商豪强势力膨胀,影响国计民生。(2)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抑制豪强兼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官营的规模化有利于盐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便于技术创新和推广。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 时期 功臣 功臣后代 外戚宗室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其他 汉高祖1汉惠帝3汉文帝4汉景帝41 汉武帝5313汉昭帝3汉宣帝41汉元帝2汉成帝113汉哀帝14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表中数据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12分)解析:本题属于半开放试题,需要结合表格数据说明变化,并结合

115、史实进行原因分析,据材料“功臣和功臣后代”和“各级属吏和经学之士”可知由功臣、功臣后代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据材料“功臣和功臣后代”“各级属吏”“经学之士”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答案:(示例)变化:由功臣、功臣后代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任答四点即可)通史融会(三)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 ks5u学什么怎么学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

116、社会生活、经济水平、科学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获得重大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唐宋变革论”成了历史学界的热门话题。我们今天的“中国梦”的实现可以从唐朝历史中得到一些有益借鉴。 一、政治上唐宋时期的政治变革唐宋时期,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体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一、唐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唐朝的行政机构,承袭隋代,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在这个基础上,依据历史的惯例与经验,再衍生出一些具有执行、监察、侍从或其他功能的机构,共同组成唐朝的朝

117、官制系统。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选官制度发生了从重视门第到重视才学的重大变革。(一)三省六部制与君主专制的加强隋朝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官制体系。门下、内史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是政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三省长官并为宰相。唐朝唐袭隋制,又有所变革。三省职事也基本延续隋制,中书取旨决策,门下审议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三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制度日臻完备。尚书省分为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监,分掌皇室和朝廷的一部分事务,成为中央政府的办事机构。作用(1)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

118、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2)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3)影响深远,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二)门阀士族的衰落和科举制的兴起与发展1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

119、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2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原因南北朝选举制度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基础。九品中正制度衰微。士族地主的腐朽。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南北朝时期,庶族地主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身贫寒低微的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权利。演变隋朝科举考试属初创阶段,为地方荐举与中央考试相结合。唐承隋制,使科举考试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形式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分科取士。评价积极:科举制满足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要求:首先,科举制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

120、,从而稳固了政权的统一。其次,科举制度以才取士,能够选拔出比较优秀的人才加入政权。再次,科举考试有固定的考试内容,促使士子必须娴习辞赋,熟谙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局限:科举考试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 二、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宋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避免使宋王朝成为短命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都与唐代有了很大不同,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上承上启下、完备定型的阶段。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

121、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一)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削夺地方权力以“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纲领,统治者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统统收归中央,又派文臣任知州,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彻底扭转了中唐以来由于地方势力膨胀而造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分权制衡”中央官制方面,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枢密院分掌军权,又设三司分掌财政,从而将相权一分为三。地方官制方面,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点常平司和安抚使司,分掌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权,互不统属,彼此监督。各州设知州,统领一州军、民之政,另设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并对知州进行监督。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确

122、立了三衙一枢密院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握有调兵之权。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有“握兵之重”。两个机构互相制衡,形成了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的格局,实现了握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握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在体制上彻底消除了将帅专兵、发动兵变的可能性。2.评价积极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了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弊端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形成积贫积弱的局

123、面。(二)科举制的完善1表现科目北宋前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基本沿袭唐制,重进士轻经生,进士重诗赋,诸科重帖经、墨义。北宋中期及其后的科举改革,则力求以义理代替记诵,重议论先于声律。有助于考查士子对于历代兴衰及当代时事的把握,这对于选拔经世治世人才是有意义的。体制宋代贡举确立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确定了宋朝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地方官主持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殿试(皇帝主持考试)。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2评价积极性它注重维护考试的公开、公平性,向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开放,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就其进步意义来说,科举网罗了大批英才,奠定了宋代文官政

124、治的基础;它刺激了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局限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形成冗官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三)文官政治的形成1原因(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2)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3)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4)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

125、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3评价(1)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2)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弊。1(2016韶关

126、摸底)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 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 )A汉中外朝制B唐三省六部制C宋二府三司制 D元一省制解析:选D材料的意思是在封建王朝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权力的不断分散和转移,实现皇权的不断加强,同时这种方式也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元朝废除三省制,只保留中书一省,这不是权力的分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2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方式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如所述属实,则不会受惩罚,“如有不实者,各合杖八十”。这主要说明( )A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达B

127、“街衢接诉”成为政府肃贪重要手段C唐朝司法腐败和法律苛严D政府利用街道的公众效应教化百姓解析:选A材料表明,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方式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说明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达,故A项正确。3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A痛陈隋室苛法之弊 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C主张实行分权制衡 D建议扩大取士范围解析:选B材料中张玄素认为隋朝出现动乱是由于君主独断专行所致,表明张玄素反对君主独断专行,故选B项

128、。4(2016吉林五校联考)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曰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选C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通过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故C项正确。二、经济上传统经济发展的高峰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变迁与发展,从唐代中期至北宋,在土地制度、手工业和商业各个领域中出现了产权结构明晰化的长期趋势。唐宋社会的变革

129、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组合,商品经济赋予了唐宋社会新的时代特征。 一、经济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征。唐宋制度史研究已经证明,唐宋时期几乎所有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商税制度、市场制度、货币制度、专卖制度、对外贸易制度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总体趋势,也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一)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私有制的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朝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在手工业和采矿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日渐扩大也是私有制不断增强和发展趋势的反映。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

130、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佃农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在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在宋代,雇募制更成为了普遍的方式。国家干预的减少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国家更多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二)坊市制度与城市经济1唐朝坊市制度高度完善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市有严

131、格的管理制度,设市署和平准署管理市场交易。渐趋松弛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城市结构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中唐以后,市附近的里坊内开设店肆和作坊,至晚唐更出现了夜市,打破了宵禁的规定。主要评价从本质上来说,它束缚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反映出从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演变成城市的一些共同结构。因此,随着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由于经济原因而形成的城市的出现,必然将突出古代城市坊市分立的结构。2宋代的商业发展历史原因宋朝的建立与统一,消除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水陆交通的便捷,统一的货币制度,铸钱量的增加及

132、纸币(交子、会子)的创设与发行,坊市制度破坏后带来的沿街开店,营业时间的不受限制,统一的商税制度,以及与辽、金、夏的“榷场”贸易和兴盛的海外贸易,都为宋代城乡的商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促使宋代大小城市及乡村镇市的商业空前繁荣。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打破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度,出现草市;打破时间限制,出现夜市、晓市;市场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榷场贸易榷场是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三)宋代的海外贸易1

133、表现首先,贸易港口大大增多,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其次,贸易范围有所扩大,超过唐代,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再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商品的种类都有了很大增长。2地位第一,宋代是实现对外贸易重心转移的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第二,宋代巩固了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第三,宋代是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的时期,设立市舶司,专

134、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第四,宋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基本范围,直至明代,中国商人的贸易范围仍然在这一范围内。3原因首先,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生飞跃的时期,社会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全面繁荣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两宋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都取得了飞速进步,海船的载重量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指南针的应用使得航海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远洋航行能力大大提高。再次,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政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四)铸钱与纸币多种货币并存表现影响铸钱两宋时期,铜钱在金属货币中占

135、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北宋时期铜钱铸造量达到了史上的最高峰。铜钱之外,铁钱也在很大区域内流通。在统一的国家内划分不同的货币区,使用不同的货币制度,这是宋代货币制度的一大特点。纸币交子的发展经历了民办和官办两个阶段,最初为当地大商人、大富豪合伙发行,随后由官府接办,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发行机构和发行制度。纸币发行初期管理规范,发行量有所控制,币值稳定而有信用,对商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后来,随着宋朝财政的不断恶化,纸币严重贬值,引起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金银金银特别是白银在宋代进入了流通领域。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南宋后期,由于钱荒和纸币的信用危机,白银作为货币使用的情况明显增加,这

136、为明代白银上升为主币奠定了基础。(五)赋役制度改革制度表现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王安石变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

137、建国家的田赋收入。1(2016海南七校联考)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75.5% 22.9% 1.6%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0年)61.4% 35.8% 2.8%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34.8% 58.4% 6.8%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解析:选D依据题干材料的时间从西汉至北宋,黄河流域人口逐渐减少,而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人口逐渐增加,结合所学,从西汉至北宋,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

138、长,故D项正确。2(2016济宁期末)宋太宗曾“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五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A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B体现了政府以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举措C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解析:选A鼓励江南种粟、麦,江北种粳稻,这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故A项正确。3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

139、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 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解析:选A从材料中商业、手工业者的职业分工,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等可知,城市的经济作用增强,故A项正确;坊市制度是指限制商业活动区域、时间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出其被打破,故B项错误;“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体现的是城市人口活动区域不受限制,不能得出穷人增多,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城市职业分工的变化,没有体现人口和规模的变化,故D项错误。4(2016洛阳期中)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宋真宗时还下诏规定:“商旅自京(东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

140、付,无得稽滞。”与材料中的“便钱”功能相当的是( )A唐代的邸店 B唐代的飞钱C唐代的柜坊 D宋代的交子解析:选B从“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可知,便钱是指存钱后的凭据,可以异地汇兑。唐代的邸店是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称呼,故A项错误;唐代的飞钱是为方便商人异地取钱,带有汇兑功能的票据,与便钱功能类似,故B项正确;唐代的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故C项错误;宋代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便钱只是异地汇兑的凭据,不是货币,故D项错误。三、文化上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整合唐代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博大,而且体现着与以往大一统王朝文化专制不完全相同的包容精神;宋代文化以“精深”为特点

141、,呈现典雅、含蓄、理性的风貌,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整合(定型)时期。 一、唐宋儒学的新变在儒学演变过程中,唐宋间的儒学转型最为典型。它为适应当时社会转型需求而出现,儒学转型经历了四个世纪,从对外“攻乎异端”、对内“拨乱反正”两个层面展开,最终成果是宋明理学的诞生。儒学转型的成功是人类史上一个典型的文化交流及文明对话双赢的例证。 (一)唐代“三教并存”与儒学发展1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教日益处于劣势,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2儒学发展(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所提出以“仁、义

142、”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而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以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3)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经由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程氏二兄弟)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熹可以说正式实现。(二)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原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

143、要。理学的兴起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理学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进程密切相关,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影响理学有其独特的范畴、命题,如性、心、气、理等,所有这些虽是从古老的经典中抽出来的,但却注入了与其时代相适应的内容与含义,表明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水平。理学的两面性。“存天理,灭人欲”是要用封建礼教来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价值的封建社会的稳定;封建社会的稳定就意味着农民阶级继续受压迫

144、、受剥削;封建礼教也压抑人性,特别是压迫女性,这是程朱理学的消极性乃至反动性方面。但是另一方面,程朱理学发展并践履儒学,维护社会纲常伦理,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无论在当时和现在都有它的现实意义。 二、科技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以诗歌和书法最具代表性。宋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所形成的南北文化差异,不仅形成了十二、十三世纪南北中国的文化特色,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异。“宋型文化”中占相当份量的市民文化特色,诸如戏剧、小说、民风、民俗等, 不仅直接剌激了明清两代市民文化的繁荣,也基本上可以说是近现代市民文化的雏形。特点表现唐代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域外文化大量涌入以长安

145、为中心的中华大地,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而唐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一定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响。唐文化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从而将之融为整个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代士人文化趋于柔美典雅,市俗文化也是异彩纷呈宋代文官政治,使文人的文化气质得以充分展现于各种文化形式之中。宋词的柔美细腻,宋诗的理趣瘦劲,宋文的舒徐委备,宋画的妙达趣旨,无不体现出宋型文化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的特色。与之相呼应,宋代的市民文化也蓬勃发展。市民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的倾向, 从而在审美情趣上也跟文人士大夫空灵含蓄的文化相区别。唐宋科技唐宋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

146、的时期,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纪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唐宋时期,即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及火药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2016洛阳一模)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解析:选B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推进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2据东京梦华录

147、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 )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D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解析:选B据材料“僧道诵经”“用酒祭祀”可知,这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故B项正确。3下面是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对此表解读错误的是() 官办%民办%其他%不明%宋代15.2870.69014.03元代17.2361.150.3321.29明代57.2129.840.2412.71清代56.6724.110.5618.66A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

148、必然结果B宋代民办书院的繁荣与理学的发展有关C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制约古代文化的发展D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出加强的趋势解析:选A表格中民办的比例减少,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4(2016黄石调研)梦溪笔谈记载:“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A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B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体C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D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解析:选D材料本身没有任何信息提及航海,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从高考研究的高度上揭密高考 ks5u考什么怎么考本部分在全国卷中是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单从题型看,客观题、

149、主观题均有呈现,常规题和开放性试题都有涉及。从学科能力和素养看,重在考查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如2016全国丙卷T26)、时空观念、史证意识等(如2016全国卷T41)。从价值观考查来看,通过考查儒家思想演变、中国古代汉字的形式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科举制度,凸显公平公正和社会进步等。本部分内容高考考查覆盖面广、试题情境新、解题要求高的特点明显,复习备考应在重视理解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加强训练,开阔视野。唐宋政治制度的变革1(2016全国甲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150、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选D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项。2(2016全国乙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

151、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排除C项;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3(2016江苏高考)“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使用“糊名法”,把试卷卷首的

152、考生姓名、籍贯等都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舞弊,说明考试程序更加公正,A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取士科目、进士地位和录取人数均无关,排除B、C、D三项。租佃制度和南方经济的发展1(2016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

153、业出现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2(2016海南高考)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解析:选D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人口的大量南迁不仅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把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从而促进了南方经

154、济的发展。3(2015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C、D

155、三项。4(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口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宋明理学1(2016海南高考)关羽因其忠义勇

156、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解析:选C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都不具有决定作用,故排除A、B两项;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排除D项。2(2015海南高考)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

157、“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解析:选A据材料中“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3(2015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

158、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第一小问要结合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思想主张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

159、者自居”及所学知识,从重视孔孟理论和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等角度回答。答案: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心学、科技、文学艺术1(2016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

160、,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明确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向外国学习,可以是传播中国文化,也可以是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与唐朝的繁荣等。然后根据材料中展示的信息和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论证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述要有内在逻辑性。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

161、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2(2016德州期末)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这一主张( )A否定了孔子思想至高无上B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要求C强调以孔子作为是非标准D动摇了程朱理学统治地位解析:选A材料“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162、体现出了其否定了孔子思想的至高无上,故A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主张以孔子作为是非标准,故C项错误;王阳明的心学与程朱理学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只是对理的认识和探究方式存在争议,故D项错误。ks5u课时跟踪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邯郸一模)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解析:选

163、A唐代以前,官员住宅由国家免费提供。唐代,国家集权管理职能日趋繁复,职能部门逐渐增多,在京供职人员数量大幅上升,倘仍由政府免费提供官舍,将会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唐代官舍制度发生明显变化,国家为官员提供免费官舍的色彩逐渐消褪,转而以有偿形式供官员租赁,同时,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导致官舍与官署相分离,即官舍未必在官署之内,故A项正确。2(2016岳阳二模)“唐制,任免官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C宦官专权已出现

164、D行政规则受干扰解析:选D根据题意,中宗时,权臣虽然打破官吏任命规则,但依然借助于皇权,故皇权被削弱错误,A项错误;中宗时权臣弄权,故B项错误;宦官指太监,不属于官僚系统,而题目中是权宠,故C项错误。故选D项。3科举取士考试内容经历了隋唐以诗赋为主,宋代以论、策和大义为主,明朝则以八股取士。通过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直接反映了( )A深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需要C科举考试更加科学合理D人才选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解析:选D根据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时期选拔人才依据的标准不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故D项正确。4(2016武汉调研)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

165、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 )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B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C中医临床固守辨证施治 D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解析:选B“君臣佐使” 配伍组方的基本原则暗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太医依病状加了三味药,实为一种创造性尝试,但被判绞刑,可见君主专制体制阻碍了医学实践与发展,故B项正确。5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

166、 )A宋神宗的出发点是维护君权统治B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弹劾D监察官职责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解析:选A分析题干信息得知,宋神宗是想通过御史唐垌对王安石的弹劾,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A项正确。6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 )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解析:选B宋代实行官、职与差遣的分

167、离,使得皇帝能更好地驾驭群臣,但也造成官职官名的复杂混乱,降低了行政效率,形成冗官局面,官、职都是虚职,具体事务多由胥吏来做,导致胥吏的作用日趋重要,以至官不能制吏,形成了“吏强官弱”这一普遍现象,故B项正确。7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A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强固B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C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D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解析:选A根据“人生不可无田”“有田方为福”可知宋代人对“田产”的崇拜,对田产的重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故A项正确。8宋朝

168、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解析:选C“才子、才女,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可看出在地域分布上,他们主要出自南方,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繁荣,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因此反映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9(2016唐山一模)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

169、红袖客纷纭。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10(2016淮南二模)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材料意在说明唐朝( )A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B

170、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C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D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说明藩镇势力的强大削弱中央集权,但是与最初大儒担任到出现藩镇军将的转变无关,故A项错误;由唐朝前期基本都是大儒到德宗后藩镇军将兼任祭酒,而且国子祭酒社会地位下降,说明统治者有意为之,故B项正确;儒学是否遭到佛道的冲击,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故C项错误;儒学走向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11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指出:“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余英时在此强调的是宋明理学()A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 B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C确立三纲

171、五常的地位 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解析:选B材料“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指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材料“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指的是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安于现状,克制心中的欲望,并提倡三纲五常,这一主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12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宋诗的这一特色( )A反映了宋加强专制集权统治B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C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D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

172、神需求解析:选C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人的精神气节,但更加突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的理学特色,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

173、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摘编

174、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15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10分)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的“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具体可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目的方面来回答。唐宋时期教育制度的变革,从与科举制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可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影响等方面来回答二者的相同点。在回答二者关系时,注意辩证回答。答案:(1)变化:

175、教学内容由百家学说到儒家经典;办学形式由私学为主到官学与私学并行;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备的教育体系;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原因:唐宋变革所引起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考试制度的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学术思想的发展。(2)共同:课程内容设置重视西学;兴办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开启民智,培养新式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教育近代化。认识: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14(2016茂名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

176、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请围绕材料中关于宋代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材料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其一认为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如果赞同此观点则重点阐述宋代的经济文化与西方文艺复兴的相同之处;其二认为宋代积贫积弱,如果认同此观点则重点阐述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无权,以及在宋朝政府在与其他势力的对抗中的情况分析;也可以不同意上述两种观点,则分别阐述宋代与文艺复兴的不同及宋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先进之处。答案: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

177、艺复兴时代”。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也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获得较大发展;宋代具有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许多特征。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海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

178、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对少数民族赔款(岁币)加剧财政负担;虽经王安石变法但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任意答出两个要点即可)观点三:不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 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但并没

179、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从经济、思想文化、结论三个方面) 观点四: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宋代自960年建立到1279年灭亡,历时300多年,延续时间长。(任意五点即可)通史融会(四)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ks5u

180、学什么怎么学元明清时期,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一、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蒙古族入主中原,仿效中原王朝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及相应的制度;明清时期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建立军机处,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社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加以考察,这种高度

181、的君主极权政治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极端残酷而落后的高压手段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必须予以否定。 一、元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中央官制中书省设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后来皆由皇太子兼领,已成为虚衔。枢密院枢密院掌管兵权。长官为枢密使,也由皇太子兼领,实际上也是虚衔。御史台御史台掌管监察。御史台所辖机构有殿中司及察院,又有内八道肃政廉访司。宣政院

182、等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吐蕃(西藏)事务,通政院掌管驿站,将作院掌管工匠,太史院掌管天文历法,大宗正府掌管蒙古人的诉讼等。(二)行省制度特点行省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即便如此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原有性质,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属性。职能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而这种节制和统属又大抵是代中央行事的。首先,腹里以外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禀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影响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

183、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明清时期,统治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把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一)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抓行政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央掌军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掌军旅之事,但无选任升迁军官和调动军队

184、之权,兵部有人事、调遣和发布命令之权,但不得过问全国军马之数。遇有征战,由皇帝命帅出征。强监察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其职权,与六部权力并重。于六部之外设六科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一方面协助皇帝监督六部,另一方面抑制御史权力过大。用特务设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从事侦察、逮捕、审问、判刑等活动,称为“诏狱”。设内阁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权限: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地方设三司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即布

185、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平行,互不统属,对中央负责。(二)清朝设军机处,乾纲独断1军机处特点办事效率高: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办事机密:设于接邻内廷的隆宗门内,不易受外界的干扰,又严禁外官擅入。临时性:军机大臣的任命、职务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完全出自皇帝意旨。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毫无决策权。影响首先,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进一步削弱直至取消;其次,雍正、乾隆时期内阁的权力,亦受到极大的限制;军机处就把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职权集于一身,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得到高度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办事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2边疆制度改土归流清

186、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盟旗制度在内外蒙古地区,均实行札萨克制,即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金瓶掣签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年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清朝中央政府制定

187、和实施金瓶掣签制度,对当时的西藏、蒙古地区社会和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意义深远。1(2016深圳二模)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解析:选C材料中体现的元朝地方政务决策方式,并未涉及(中央)中书省的运作,故A项错误;元政权为少数民族政权,与元以前建立的汉族政权地方官吏由官僚个人说了算不同,元代“圆署或圆坐署事”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色彩,但更体现了元代地方官僚内部共同进行决策,一定程度体现了民主的特点,故排除B项,C项正确

188、;材料中地方一定程度的民主显然与君主专制无关,故D项错误。2明史陈循传载:“(景)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肖鎡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拟了旨)。”上述材料表明( )A内阁已成为影响皇帝的决策机构B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C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解析:选B材料“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拟了旨)”可见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故B项正确。3嘉庆皇帝曾详细叙述他刚即位时的一种情况: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吵吵嚷嚷,人来人往,大都是外单位的。如果问他来军机处做什么,回

189、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材料表明( )A军机处的严肃性下降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C权力重组引发的动荡 D朝廷结党营私盛行解析:选A根据材料“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吵吵嚷嚷,人来人往”“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可知军机处场面有些混乱,严肃性有所下降,故A项正确。4(2016保定期末)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

190、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解析:选C由材料中“治天下者”“始于谨夫妇”“皇后之尊”“毫发事不得预焉”等信息,可分析得出明太祖的目的是防止后宫、外戚干政,故C项正确。二、经济上传统经济发展,新经济因素产生元朝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传统经济继续发展。明清时期,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并在此基础上,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由于传统经济体制和闭关政策等因素的阻碍,新经济因素缓慢发展。总体看这段历史的特征,是“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赋役制度的改革明清时期的赋役改革是继两税法后我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又一重要变革,是明清政府在社会财富再分配领域实行的一次制度创新。明清赋役改革

191、的意义,不仅在于改革引起的不同社会集团之间财政负担的重新分配,而且还在于它引起了国家与乡村社会各阶层、乡村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关系变化。(一)明前期沿袭旧制目的为了建立有效的赋役制度,打击地主隐匿田产、户口以及其他逃避赋役的行为。内容进行大规模的户口和耕地的清理、统计工作,编制了黄册、鱼鳞图册。黄册以户为主,以人为经,以土地为纬,田各归其业主,是摊派赋役的依据;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以地域为经,以人为纬,是解决土地纠纷的凭证。意义两种册籍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备的户籍和赋役管理制度。(二)明后期一条鞭法背景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赋役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国家税收不足,只能于额外加征

192、派纳,从而加速了小民破产的过程,大量农民抛弃田产,逃移四方,政府控制的户口锐减。人口的流移反过来又加重了国家征收赋役的困难,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赋役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内容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意义一条鞭法上承唐宋两税法,下启清代“摊丁入亩”,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它将赋、役合而为一,简化了征收项目和手续,抑制了豪强漏税和官吏贪污。役银从以户、丁为征收对象变为以丁、田分担,有利于赋役的均平,也使商人减轻了负担。赋役征银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相对减轻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因此,一条鞭

193、法的推行既是统治阶级解决财政危机、稳定社会经济的需要,也适应了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资本主义因素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中国古代传统的生产关系进入了一个松弛化时期。但受到封建社会制度的阻碍,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在全部生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条件1土地所有权与耕作权分离的扩大和地租形态的变化,如永佃制和押租制的发展,加强了佃农的经济独立性,扩大了他们从事生产的自由。2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削弱,劳动者社会地位提高,如户籍制的松弛和匠籍制的废除,出现了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劳动力市场。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地方市场、城市市场、

194、区域市场和全国性市场形成发展。只有全国性市场的流通,包括海外贸易才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前提。(二)表现生产目的是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形成了雇佣关系,以手工工场为主要经营形式。(三)特点1从地域上看,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要素主要出现在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2从行业上看,只出现在一部分手工业的生产部门。3从地位上看,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史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四)制约因素1生产力水平低下明清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主要是量的积累,而不是质的提高。2国家的干预和影响一方面,抑商政策、闭关政策、重税政策等严重摧残了工商业,使其难以顺利发展;另一方面,国家采用各种手段扶

195、植小农经济,使这种旧生产方式的内部结构极其牢固,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3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影响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高度的剥削性,造成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一方面,农民失去土地,极度贫困,无力购买所需物品,导致适应广大市场的手工业工场无法发展;另一方面,商人经营理念具有高度的落后倾向,一旦富有,往往转变为出租地主或缙绅地主,大量资金消耗于非生产用途,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4宗法制度的严重阻碍宗法制度本质上是专制而保守的,与以自由企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是相互矛盾的,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使工商行会组织也染上浓重的宗法色彩,从而妨碍了商品与劳动力的自由流通。在这种环

196、境下,资本主义萌芽是无法持续成长的。 三、开放与海禁自宋元以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到明代中叶,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表明世界历史正在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然而,在这关键的时期,中国却采取了海禁政策,束缚中国人民,阻碍中国的发展,扼杀中国的生机和进取精神,导致中国由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国家拉开了差距。(一)明朝时禁时开海禁自元代开始,中国就不断遭受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明初,方国珍、张士诚余党亡命海外,勾结倭寇侵扰大陆沿海。朱元璋下令废撤市舶司,禁止商船出海贸易,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开放明成祖时恢复市舶司,从事官办贸易,并派郑和率庞大船队出海贸易。郑和船队规模虽然浩大,但对

197、当时中国与沿途国家的商贸往来并无多大裨益,终因徒耗钱粮,于国无益而成绝响。海禁仁宗即位之日就下诏禁止下西洋诸蕃国宝船,宣德年间,不仅不再建造远洋巨舶,下西洋的档案也被销毁。松弛嘉靖中后期戚继光平息倭患后,海禁政策才又有所松弛,私人出海贸易得到默许,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使民间海上活动成为明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清朝闭关锁国原因根本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思想上:统治者愚昧自大;军事政治上: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表现清朝初年,清政府将沿海居民内迁。台湾统一后,清政府部分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为外国商人来华通商口岸。康熙后期

198、,只允许外国人来华,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式开始。乾隆年间,规定只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影响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保障了沿海社会的安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范外来侵略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一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社会的解体过程;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1(2016梅州二模)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

199、地方( )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解析:选A材料中江南市镇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及因此而导致的人们的财富观念变化(重视商业而淡化农业)的结果,故A项正确。2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解析:选A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的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故A项正确。3(2016焦作一模

200、)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年代案件总数长工案件短工案件雍正17211740401921乾隆1741176081374417611780934350178118001314883嘉庆18011820283107176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阶级矛盾尖锐B雇工数量增多说明晚清人地矛盾突出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晚清小农经济有破产趋势解析:选C农村中无田耕种而直接受雇在地主田地耕种的称雇工,计岁受值的是长工,计时受值的是短工,案件增多,说明地主与佃农阶级矛盾尖锐,故A项正确;雇工数量的增多说明土地兼并严重,人地矛盾尖锐,故B项正确;中国农村并

201、未酝酿资本主义萌芽关系,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雇工数量的增多说明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小农经济破产严重,故D项正确。4(2016黄冈质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这些,朝廷不但认可,还给予支持。这反映出( )A朝廷不反对宗教信仰B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C朝廷藉此强化忠君思想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解析:选B江南地区的民间习俗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B项正确。三、文化上文化的专制和“承古萌新”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态度是走向专制和封闭,即内部对文化发展的专制逐渐强化,对外

202、则封闭和隔绝外来文化。这种政策对当时乃至后世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其总体特征是“承古萌新:既有对古典传统文化进行总结的著作大量出现,也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小说兴起,更有反映资本主义的早期新思想出现”。 一、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文化专制是专制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伸和表现,它服从和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目的无非是为了彻底清除文人的不满情绪,维护统治者的威严,加强新建王朝的统治地位。综观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化专制制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代达到顶峰。(一)表现1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恐怖政策明朝初年,朱元璋首开因文字治罪于人的先例,往往由于文人不慎使用犯忌文字而大开杀戒。清代文字狱对汉族士大夫的防范心理及凭

203、借暴力诛杀以稳定政权的一贯立场外,还带有严重的民族歧视等政治文化因素。2加强思想控制明清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挥个人见解,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同时,严厉禁止士大夫谈论政治,甚至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辩难。读书人没有言论、结社的自由,也不能就国家利病上书言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3强化理学主导地位理学作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明清时期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高度重视,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取士的准则。此外,加强学术专制,明初朱元璋亲自删定孟子,清代修纂四库全书时“寓禁于修”,被禁毁的书籍达到数千种。(二)影响1它严重抑制了中国社会的自由思想,窒息了近代的学术空气,扼杀了适应时代

204、的民主、自由、科学精神,进而也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延缓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2它极大地扭曲、摧残了文化。在高度的文化专制之下,大批书籍被禁毁,大量士人遭到残害,思想文化严重扭曲。学者不敢再涉及时政,治学目的由“经世”转向“避世”,促成了乾嘉学派的出现。明清期间文字狱造成了中国科技文化的落后。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明清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一)理学发展与“异端”出现王阳明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

205、,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明便是天理”。这是彻底的主观唯心论。他又提倡“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所谓“致良知”者,即是要求人们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的修养。所谓“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知与行合二而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说的宗旨,在于消除人们一念中之不善,以防祸于未然。“异端”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主张万物皆生于两,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背景政治上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的时代。一方面

206、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经济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文化上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但自然科学也有很大进步。西学东渐中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这些都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2内容三大思想家: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在学术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努力构筑具有

207、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在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3评价(1)积极作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三、时代鲜明的元明清文化元

208、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后世通常将元代戏曲与唐诗、宋词并称,凸现了元代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是这一个时期文化的特点。(一)元代空前发展的戏曲原因元代城镇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元初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发了人民的愤慨和反抗之情。元初文人社会地位普遍低下,失去了进身仕途,因此一大批文人以杂剧创作谋生。元杂剧的兴盛还有其文艺自身发展的原因,如剧场的建筑、演员的技艺、音乐的成熟、表演的提高等。特点元杂剧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形成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

209、本。代表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地位元杂剧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并一直成为明清时期各种戏曲艺术不可逾越的典范。(二)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1“承古”(1)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而外还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2)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2“萌新”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

210、识。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传教士东来,明清之际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3原因(1)明清时期大体处于和平安定的局面。统一稳定的局面,为文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商品经济的

211、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反映在文化上出现反传统、冲击封建网罗的近代启蒙文化。(3)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4)明清时期,中外交流频繁,西学东渐兴起。1元代修史,朱熹及其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明代理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B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C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D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解析:选A“道学”是理学起源时期的名称,在宋代它只是理学主流派别即程朱之学的特称,而不包括陆九渊的心学。明代王阳明发展了心学,促进了理

212、学的繁盛,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故A项正确;宋代理学的出现已经是儒学严密的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学概念的变化,未涉及对道学的批判,故C项错误;理学包括道学和心学,故D项错误。2(2016德州一模)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解析:选D据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213、谓之亡天下”可知二人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故D项正确。3(2016济南二模)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B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C中国城市经济的兴盛 D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解析:选C元代的绘画“街头”“通俗”反映了世俗文化的兴起,无法说明绘画的繁荣情况,故A项错误;小说、戏剧也是世俗文化的一种表现,不能反映“原因”,故B项错误;世俗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的繁荣,故C项正确;世俗文化与政治的腐朽黑暗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4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214、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政府对手工业技术的轻视,说明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故A项正确。从高考研究的高度上揭密高考 ks5u考什么怎么考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社会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突出对明清(前期)政治领域变化及思想文化成果的考查。命题大多引用原始材

215、料,要求考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和甄别,提取有效信息,并对其加以归纳概括,侧重考查考生对信息进行提取、解读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复习时应明确明清社会发展的趋势,掌握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史实,并能够从全球史观的角度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加以对比分析。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2016全国乙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选B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

216、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A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除D项。2(2015海南高考)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

217、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解析:选B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说明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故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为治国的根本,故C项错误;朱元璋实行重刑,但是“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3(2014全国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权倾一时”可得出B项正

218、确。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洋意识1(2016全国丙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

219、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2(2016全国甲卷)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密切。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

220、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故排除。C项“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的表述明显错误,排除。D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3(2015全国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才出现了以徽商和晋

221、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和科技1(2016海南高考)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解析:选C“有德才可赅,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反映了清代女性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本身说法错误,B项不是材料主旨,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222、。2(2016江苏高考)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选C李贽的衣着和行为反映出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是反对正统思想、力图冲破封建传统束缚的表现,并非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C项正确,D项错误。仅凭衣着不能反映出李贽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排除A项。收女弟子是倡导男女平等的反映,而非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

223、据的地理环境之险。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则结论不同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解析:选B题干中两种观点虽然不同,但都是依据相关事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其结论可以成立,故A项错误;题干中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行省制度,所以其结论不同,故B项正确;两种观点都是依据相关史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两种观点并不能看出其就是第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

224、2016西城二模)“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以下符合这种绘画风格的是 () 图1图2图3图4A图1 战国人物龙凤图 B图2 北宋清明上河图(局部)C图3 明朝本草纲目插图 D图4 清代墨兰图解析:选D根据材料“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可知这种绘画风格讲求文学与绘画相结合,追求写意,属于文人画。“图4清代墨兰图”属于文人画,故D项正确。ks5u课时跟踪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南平一模)古代经筵官对君主负有“辅导劝诫”的职责。元代“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表明元代经筵官( )

225、A比台谏和宰相的权力更大B是君臣沟通的主渠道C能有效避免帝王决策失误D与宰相、台谏相互牵制解析:选C“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体现了经筵官对君主“辅导劝诫”,可以有效避免帝王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2雍正二年(1772)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该规定( )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B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解析:选C材料与吏治无关,故A项错误;庶民妇女用“冠帔、补服、大轿”不一定就是奢侈消费,“禁绝”说法也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僭用”表明是为了防止庶民妇女超越规制,

226、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对民间消费的这种规定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故D项错误。3(2016崇左一模)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该制度( )A提高了内阁行政效率 B直接导致地方割据C保证了地方政治廉洁 D有利于加强监察权解析:选D明代中央政府设有监察机关,巡按御史奉命巡按地方,在维护中央集权、监察整饬吏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4(2016永州三模)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

227、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解析:选B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重在强调“联合行政”,即对皇帝个人专制的约束,故排除A项,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开始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5(2016南昌二模)乾隆四十年(1755年),两江总督商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

228、述材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B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C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棉花的种植面积超过水稻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可知,松江地区农业生产水稻种植量减少,而获利更高的棉花种植量增多,说明松江地区农业生产商品化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6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解析:选B通过多种途径都可以获得社会地位、政

229、治身份和经济收益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倾向,故B项正确。7徽商讲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成为明清著名的商帮。从中可以看出徽商发展壮大的原因是()A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 B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C惠而不费的勤俭作风 D团队经营的乡土意识解析:选B题干中“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体现出了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故B项正确。8清代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驿,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这表明()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C清朝官道修建

230、有利于商业发展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驰解析:选C材料“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说明晋商的商路是在官道基础开辟的,故C项正确。9(2016洛阳一模)顾炎武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段言论体现了( )A儒家传统“天下为公”的思想B对君主专制的批判C对理学“灭人欲”思想的批判D经世致用的新思想解析:选C材料中的“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此所以为王政也”。这就把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现象,显然是对理学思想的批判,故C项正确。10(2016永州二模)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

231、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解析:选B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A项错误;“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他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故D项错误。11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史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

232、性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这折射出( )A政府重视楷模示范效应 B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C民众借助清官伸张正义 D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解析:选B明清时期小说兴起,属于民间文学,与政府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小说的内容“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史传记的公案”,表达了民间对清官的向往,故B项正确;小说带有虚构演义成分,只是表达了民间的一种理想诉求,而非现实中借助清官伸张正义,故C项错误;清官循史传记的公案,带有加工创作的印记,并非体现官民价值趋同,故D项错误。12(2016长沙一模)著名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人公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

233、幽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 )A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B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C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D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解析:选D元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表现是设立行省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讲述莺莺与张生反对封建伦理束缚,要求自由相爱,没有涉及婚姻家庭制度,故B项错误;元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不符合历史史实,故C项错误;元朝时理学为封建统治思想且日益固化,强调社会伦理纲常,因而材料中莺莺与张生自由相爱并进行抗争,正好体现要求摆脱理学束缚的愿望,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

234、3(2016荆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下是史籍关于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记载。“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婚

235、娶颇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靡丽,富贵妆资从厚。”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响。(10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省略号划分层次,依点概括。第(2)问,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分析。答案:(1)特点: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等级制度;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奢靡风气和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商贾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传统贱商观念有所改变);出现家庭小型化现象(出现兄弟、父子分产别居现象或人们的私有财产观念得到强化)。 (2)影响:政治上:冲击

236、了封建等级制度与传统家庭结构。 经济上:促进人口流动,有利于城镇发展,推动工商业发展。 思想上:冲破了理学禁欲主义的控制,有利于市民阶层的觉醒。 社会生活上:奢侈之风造成浪费、贫困加剧等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回答“有利于社会转型,向近代化方向迈进”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14历史图表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两本著名科技著作的目录(部分): 天工开物上篇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作成:介绍盐的生产方法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自然哲学

237、之数学原理第1章初量与终量的比值方法,由此可以证明下述命题第2章向心力的确定第3章物体在偏心的圆锥曲线上的运动第4章由已知焦点求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的轨道第5章焦点未知时怎样求轨道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中西方科技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此题的立意在于考查中西科技的特点。研究方法上中国科学家重经验总结、综合描述;西方科学家重实验分析和数学表达;前者内容主要在农业、手工业方面;后者内容主要在物体的运动、状态、轨迹等方面。产生中西差异的原因从政治、经济与思想角度对比分析。答案:(示例)信息1:前者系统总结了加工方法和生产过程;后

238、者注重用数学原理求比值、向心力、圆锥曲线轨道等。说明:研究方法上中国科学家重经验总结、综合描述;西方科学家重实验分析和数学表达。信息2:前者内容主要在农业、手工业方面;后者内容主要在物体的运动、状态、轨迹等方面。说明:中国属农耕文明,研究内容服务于农业社会,重视应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推动思想解放,重视理论探究。串点成线“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专题贯通(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ks5u理清发展线索 ks5u掌握发展历程 一、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ks5u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

239、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加强)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

240、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清朝(顶峰)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ks5u主旨阐明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

241、)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ks5u迁移应用1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下列最符合“政府的专制

242、精神也许稍微差些”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丞相制度C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解析:选A三省六部制之中,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与专制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正确;明朝废丞相、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都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故B、C、D三项错误。2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A唐

243、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B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C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解析:选C唐朝中书省不是负责“封驳”制度,而是起草诏令,故A项错误;汉朝的内朝是皇帝削弱外朝的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门下省负责“封驳”,宋朝的通判负责监察地方官,故C项正确;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元朝的行中书省权力较大,故D项错误。3清史稿感叹说:“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这表明清代(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 D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

244、解析:选A“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说明军机大臣和唐元三公一样,拥有一定的决策权,故A项正确。二、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ks5u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

245、: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ks5u主旨阐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的影响。(2)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

246、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级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4)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ks5u迁移应用1寿县志载:“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吴占寿地;贞定王二十二年,复入于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置寿春县。”对“寿地”沿革理解正确的是( )A行政级别由州降县B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C中央集权由强到弱 D贵族政治决定沿革结果解析:选B题干中

247、提到“寿地”在周朝时期曾被不同诸侯国占领过,说明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故B项正确。2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 )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 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解析:选D题干中提到负责监军的人员由唐初的御史到唐玄宗时期转变为宦官,而这两类人物都属于中央权势集团的代表,故D项正确。3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可知(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

248、上升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解析:选C从材料中可知变化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地方最高一级,而基层的县制没有改变,各朝代变革地方行政区域主要是更好的管理地方,而不是因中央集权遭受地方挑战,故选C项。三、选官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影响深远的科举取士ks5u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夏、商、西周世官制(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战国、秦朝和汉初军功爵制(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两汉察举制(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

249、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隋、唐、宋、明、清科举制(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ks5u主旨

250、阐明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是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其发展趋势如下:(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ks5u迁移应用1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

251、”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跟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2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 )A科举制的实行 B宰相制的废除C行省制的确立 D抑商政策的松动解析:选A“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这是由于科举制给士农工商的子孙提供了进入仕途的公平的机会,故A项正确;材料中“宋元明以来”,宋元依然有宰相,故B项

252、错误;行省制是元朝设立的,与“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无关,故C项错误;“宋元明以来”,抑商政策从未松动,故D项错误。3有历史学家这样总结古代的选官制度:“(当)子弟孱弱(时),(君)擢才卒伍;道德沦丧,取诸孝廉;帝权危卵,联姻门阀;士族虚弊,科举大彰。”这说明古代创新选官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统治基础 B完善政府职能C提升官员素质 D维护统治解析:选D创新选官制度,以此维护统治,与材料中“(君)擢才”“帝权危卵”相符,故D项正确。4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

253、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B科举制压制了教育的发展C户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解析:选A虽然“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却是“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政策的制定和违反都说明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与今天的高考移民类似,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户籍制度是古代有效的管理措施,科举考试中出现“冒籍”,主要与科举制度实施有关,不能以此否定户籍制度,偷换概念,故C项错误;“冒籍”不等于“移民制度”,故D项错误。5学者萧功秦论及古代某一制度时说:“既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

254、权威效忠的基础。”这一制度应是()A科举制度 B君主制度C分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解析:选A科举制使得社会精英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成为政治精英,同时,使得社会各阶层在科举制的带动下学习儒家思想,效忠国家和君主,故选A项。B、C两项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排除;中央集权制度重点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问题,而不是社会各阶层的问题,排除D项。专题贯通(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ks5u理清发展线索 ks5u掌握发展历程 一、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ks5u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农业起源(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夏商

255、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形成(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4)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从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玉米、

256、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ks5u主旨阐明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因素:生产工具进步(落后),生产技术发展(滞后),耕作方式改进(落后)。(2)生产关系因素:土地制度(私有、土地兼并、均田制),赋税制度(税制改革),政府政策鼓励。(3)自身因素: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4)天灾人祸。ks5u迁移应用1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单位:件) 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29西汉238541347东汉467954113829A农业呈

257、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解析:选C材料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不能说明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五个区域,不足以说明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显示的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可知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故D项错误。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

258、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选C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作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3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 )A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 D增加了农民的税赋负担解析:选C题干中的规定有利于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与土地兼并加剧、农产品的商品化没有直接联系,故A、B两

259、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会导致大量的原生态土地被人为破坏,从而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故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说明农民赋税不会增加,故D项错误。二、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ks5u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从先秦到秦汉形成与发展(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2)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发展与繁荣(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

260、,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清辉煌与滞后(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ks5u主旨阐明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

261、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ks5u迁移应用1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鍭矢,参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解析:选A材料严格按照箭的不同用途区分出不同标准,如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生产标准不同,可见官营手工业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故A项正确。2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

262、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选A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故A项最符合题意。3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解析

263、:选C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手工业中的行会的产生的作用对外是协调行业之间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三、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ks5u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兴起、发展和繁荣(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步履维艰(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264、隋唐时期范围扩大,贸易繁荣(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3)出现柜坊和飞钱。宋元时期打破时空,空前繁荣(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明清时期继续繁荣,“商帮”出现(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ks5u主旨阐明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发展基础

265、: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2)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3)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4)货币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5)政府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比较。ks5u迁移应用1南宋大官僚“张俊发收租六十四万斛。偶游后圃,见一老兵昼卧。询知其能货易,即以百万付之。其人果往海外,大获而归”。由材料可知( )A南宋政府实行重商政策B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D南宋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解析:选B南宋时期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收租六十四万斛”可知当时的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故B项正确;明代白银

266、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才开始逐渐解体,故D项错误。2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解析:选A据材料“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和“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可知诸侯国君重视商业,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3宋代以都城汴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

267、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 )A说明农村经济日趋萧条 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C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 D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解析:选D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时候尚有很多的土地没有被开垦,但是人们并不热心农业,而是到城市从事商业活动,成为“浮客”,说明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四、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ks5u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重农抑商政策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西汉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中唐以来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明清继续实行专

268、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固守。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明朝海禁政策(1)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清朝闭关锁国政策(1)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2)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ks5u主旨阐明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

269、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ks5u迁移应用1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A重农抑商的现象B纺织刺绣的兴盛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解析:选C该民谣认为“农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不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刺绣文不如依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映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盛,故B项错误;该民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

270、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D项错误。2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解析:选B材料表明汉高祖抑制商人及商业的发展,宋代“榜下捉婿”的现象则说明商人地位有所提高,说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古代重农抑商一直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变化,不是调整,故D项错误。3清代直隶总督署院内的山墙上雕刻有一组御题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16幅图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

271、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下列最能反映材料主旨的是( )A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D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解析:选C从所给材料看,皇帝非常重视棉花种植到成为衣料的全过程,说明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故C项正确。专题贯通(三)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ks5u理清发展线索 ks5u掌握发展历程 一、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ks5u点清线通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西汉改造和独尊(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2)

27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明转型与成熟(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ks5u主旨阐明先秦时期民生思想的特征与

273、当代价值(1)先秦诸子民生思想契合之处: “节用”的民生主张:儒家的节用观体现在统治阶级治理国家过程中节约财力、民力,要求个人生活方面应当尽量节俭;墨家主张节俭生活,反对奢侈享受;道家主张节欲式的崇俭抑奢。 “扶弱”的民生主张:儒家特别重视对老幼等弱势群体的民生关怀,将老幼生活保障水平作为衡量民生发展程度的一则标准;墨家的仁义民生思想亦是崇尚帮助弱者,以向弱者传递爱作为墨者行动目的。 “公正”的民生主张:先秦诸子的民生思想都包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愿望,道家表现为老子提倡的“以正治国”;法家表现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式的法律平等;儒家则表现为追求均贫富的愿望。“仁爱”的民生主张:老子要求统治者

274、爱民重民,以民众意愿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孔子要求统治者推己及人、博爱众生;墨家的仁爱体现为要求统治阶级轻徭薄赋。(2)先秦民生思想对当今民生发展的启示:富民是民生的基础,强调当今民生发展的首要任务仍在于如何使民众富庶,只有民富才能本固邦宁,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制订合理的法律法规,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民众温饱、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公平正义是民生的保障,强调民生发展不仅要追求速度,更要注重发展成果的公平性,借鉴儒家“均富”民生思想合理化收入分配格局,法家“法制”民生思想推动法律公正、制度公正。要关爱弱势群体是民生发展的重要一环,强调民生发展要重点扶持弱势群体,扬弃墨家“兼爱”民

275、生思想,宣扬“仁爱”的普世价值,彰显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ks5u迁移应用1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这说明了( )A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C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D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解析:选D材料虽然体现了孔子和孟子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此并非本题主旨所在,而是要突出这种变化说明的问题。由孔子到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发生变化,由赞赏其仁到抨击其不知礼仪,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2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

276、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格)。促成这一变化的是()西汉宋朝经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十三经(于唐十二经上添孟子)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选C学习内容的变化与宗法制度的瓦解无关,故A项错误;仁政理念是先秦思想家孟子所提倡的政治思想,在西汉时并没有成为学习的内容,故B项错误;宋朝时期程朱理学思想地位上升,其决定了教育的内容,故C项正确;陆王心学在宋朝并未成为统治思想,故D项错误。3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 “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

277、罚。”“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 )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辩伪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解析:选B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令教化,故A项错误;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考证和辩伪,故C项错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二、科技成就从领先世界到迟滞落后ks5u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从先秦到秦汉奠基发展(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2)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

278、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繁荣外传(1)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2)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3)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明清总结落伍(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ks5u主旨阐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呈现的特点(1)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2)科

279、技内容上:实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实用性)。(3)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经验性)。(4)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封闭性)。ks5u迁移应用1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该书( )A是传统科技的综合性著作B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C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是科举制的产物解析:选A“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诸如等生产技术”可知是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故A项正确。2北宋地理学家朱彧

280、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解析:选A材料说明当时已有指南针应用于航行和嗅泥推测船位的方法,故A项正确。3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解

281、析:选A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从材料可知徐光启的甘薯疏是经过试种成功的实践后编写的,带有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甘薯是新物种,故总结不出农政全书具有汇总历代农学成就的特点,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徐光启种植的是西方传入的新物种,但不是介绍西方农学知识,故C项错误;徐光启经过实践种植新物种,体现不出突破中国传统科技的藩篱,故D项错误。三、文学艺术从辉煌灿烂到多元一体、各具特色ks5u点清线通时期发展历程先秦秦汉奠基发展(1)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2)文学:春秋末年,我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

282、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全面繁荣(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4)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明清承古萌新(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

283、,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ks5u主旨阐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1)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文学的教化功能使作家时刻关注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苦乐,自觉地担负起历史的重担,忧国忧民,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2)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传统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以现实为基础而反映现实的。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描写的不是天国,而是人间。这种以现实为出发点的理性

284、精神,与西方文学形成鲜明对比。(3)主客相融的自然主义情调:中国古代文学很早就奠定了其抒情的艺术情调,浓郁的抒情色彩体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正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创作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4)中和之美:中国古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学图卷,又是中国古代人的心灵记录;既是真实的社会写照,又是心灵的意识境界。在一种精炼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中,呈现出中和之美。ks5u迁移应用1.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C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D理学对个人

285、道德修养影响深远解析:选D墨梅图是元代王冕的作品,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墨梅,反映的是文人画,不是风俗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了注重个人正义、责任的道德修养,体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故D项正确。2旅美学者刘子健认为,从宋代开始,中国已经步入近代时期。不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 )A商业革命的出现B市井文学的繁荣C人身束缚的松动 D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选D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属于“近代”范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3“关公战蚩尤”是流传较广的一则神话。据考证,该神话以片段形式散见于御祭文、

286、类书、道藏经、笔记小说、盐法类政书、地方志书中,有多种文本流传。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这说明( )A神话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追求B神话因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C佛道合流颠覆社会意识形态D研究神话叙事必须溯源而循解析:选A“关公战蚩尤”神话故事体现了正义战胜黑暗的价值观,从该神话故事“有多种文本流传”、“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可知,当时人们对其体现的价值观念的认可和追求,故A项正确,B项错误;从“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可知佛

287、道融合是与当时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一致的,故C项错误;神话不是真实历史,但“必须溯源而循”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板块检测“中国古代史”五验通关一、中国古代史“政治线索”专题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解析:选B根据“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以宗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为目的的结合,以家族为中心,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故B项正确。2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演变大致

288、经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秦汉时期相比,其最大特点是()A选拔官员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B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C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官员D以品德素养为标准选拔官员解析:选B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是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是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3(2016德阳一模)北宋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故,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规定,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改变三冗局面C精简司法机构 D根除官吏贪腐解析

289、:选A题干中“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从而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4(2016宜昌一模)据新唐书记载:“今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何容纳货旧门,买昏(通“婚”)为荣耶?三品以上纳币不得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为归装,夫氏禁受陪门财。”这一现象反映了( )A门当户对的观念 B士族门阀的衰落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儒家思想受冲击解析:选B谋士劳臣不再“纳货旧门”,以与士族通婚为荣,反映出门当户对的观念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不再以与士族通婚为荣,反映出士族门阀的衰落,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可知

290、儒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故D项错误。5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了( )A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B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C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D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解析:选D据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知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故D项正确。6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

291、专制皇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解析:选B据材料“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有助于强化专制皇权,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主要作用。二、非选择题(20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选官制度一直在发展创新。在察举制下州郡长官获得重大的选官权力,举者与被举者之间往往结成密切的依附关系,后者成了前者的“故吏”,还承担着一些封建义务。但随着考试之法的建立以及这一环节的日益重要,情况就在逐渐变化。地方长官提供给被举者的,已不是举后即可得到的官位,而只是一个考试机会。行官与否,在于应试者的个人才学;而擢

292、第与授官,则是中央的权力。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

293、标志。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与西周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概括唐代科举制在选官方面的发展。(6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任用官员方式有何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8分)解析:第(1)问,西周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汉代是察举征辟制;从选拔官员的标准和方式说明唐代科举制在选官方面的发展。第(2)问,英国的选官制度由恩赐制变成考试录用制,从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以及社会分工更为复杂等方面分析原因。第(3)问,从官员的选拔方式和标准上分析相同点,从选官的目的上总结

294、比较不同点所在。答案:(1)制度:西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汉代:察举征辟制。发展:士人集于中央接受统一考试;选官标准为才学;由中央遴选、任命(中央集权)。(2)变化:由官职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官员具备较高专业文化素质;民主政治的发展。(3)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考生来源广泛。异:中国: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英国: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中国古代史“经济线索”专题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2012年是我国干支纪年体系中的龙年,下图为我国银行系统发行的银行卡和纪念币,这些具有浓重中国传统

295、文化特色的现象根源于()A铁器牛耕生产方式 B重农抑商政策C农耕文明影响 D西方文化的传入解析:选CD项说法明显错误,A、B项内容从属于农耕文明的内涵,故答案为C项。2明朝科举考试采取“分地录取”办法,分南、北、中卷录取,南卷占55%,北卷占35%,中卷(西南地区)占10%,但名次高低不受地域限制。这主要是因为( )A科举制的推广 B与边远地区文化交流增进C皇权的加强 D南方经济的发展解析:选D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繁荣,引起科举制度的变革,故D项正确。3战国时期齐国的考工记记述,工师检验梓人所制的饮

296、器,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这一严格的要求标明( )A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C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D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解析:选D材料中考工记、工师检验与严格把关,断定是官营手工业,制作中有“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可以得出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故D项正确。4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士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B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D工商城市

297、从少到多逐渐发展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是绫绸之业从郡到邑民到士人到近镇各村居民的转变,体现了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故B项正确。5清朝官员姜宸英说:“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可谓极一时之盛。”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大臣的溢美之词不可信B体现“闭关锁国”政策C说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 D反映“天朝上国”观念解析:选C“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反映出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强调的是经济效益,故C项正确。6(2016茂名一模)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钱以上者

298、,银钱兼收”。这反映了()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白银取得合法货币地位D重农抑商并没有得到实施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值银钱以上者,银钱兼收”说明了白银成为了合法的货币,可以流通,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20分)7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间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农业技术西周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战国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

299、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

300、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10分)解析:第(1)问,从生产工具的变化、经营方式的变革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三方面分析趋势,从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概括其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可知其变迁为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

301、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根据材料二中信息并结合变迁的原因及历史影响来评价即可。答案:(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2)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评价: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

302、深刻变革。三、中国古代史“文化线索”专题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解析:选D孔子反对赵氏、鲁国季氏、田氏旨在维护落后的宗法等级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2(2016自贡一模)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

303、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解析:选D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体现出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项正确。3(2016惠州二模)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由此可以推断( )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解析:选B“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

304、态,甚可羞”说明作者对理学持批评态度,故B项正确。4(2016开封一模)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C“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解析:选B题干中“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体现出了统治者对孝道的重视,从而说明了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5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

305、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解析:选B孟子的“民贵君轻”,并不为许多统治者所接受,也不能反映君主统治的正当性,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利用百姓的畏天思想,阐明天子承天而治,顺天应民,与材料“对正当性的信仰”相符,故B项正确;朱熹的“格物致知”,讲求的是探究“理”的方法,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王阳明“知行合一”是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6文人画是士大夫思想、才情与德行的自然流露,

306、文人画审美以悟道、体道、践道为终极理想。以下各项与文人画体现的“精神境界”相通的是( )A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B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C大道无形,生育天地D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解析:选D“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体现的是立法的基本准则,与材料阐述不相符,故A项错误;“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体现的是思想家的人伦道德情操,与材料不相符,故B项错误;“大道无形,生育天地”体现的是唯心哲学家的哲学理念,与材料不相符,故C项错误;“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20分)7(2016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307、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周易大传材料二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

308、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材料三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

309、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材料信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知这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所在,联系所学,从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去分析。第(2)问,从二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个人修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概括特点所在。第(3)问,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和对社会的作用中去概括。答案:(1)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2)特点: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

310、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认识: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思想自由与文化开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四、中国古代史“三大线索”融会练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

311、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政体的“大厦”。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二任何有现代意识的扩张主义者回顾诸如此类的成长和创造力时,可以想象到,宋代中国若自由发展下去,将可能主导航海世界,从而改写历史。这当然是想入非非了,但也再度提出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阻滞了艾尔文( Elvin,1973)所说的中国的“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继续发展?答案容易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们随即可以知道,原因是不止一个的。摘编自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材料三中世纪晚期,东方社会并未出现西方的那种

312、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新的文化群体与思想观念缺乏适合于植根的社会土壤,思想启蒙可谓遥遥无期。虽说中世纪晚期的东方国家(注:指中国)也不乏革新主张,但都采取了纵向复古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取向虽然寓含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不可能达到西方人文主义者的那种“复古求解放”的目标,因而始终不能对旧的文化传统实现近代社会所期盼的实质性自我超越。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的表现,并分析阻滞它继续发展的原因。(8分)(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晚期的主要“

313、革新主张”,分析不能实现“实质性超越”的原因。(9分)解析:第(1)问,四大基本制度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统一思想、选官制度以及经济政策等方面入手,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二“宋代中国若自由发展下去,将可能主导航海世界,从而改写历史”,明确“中古时期经济革命”指的是宋朝的经济状况,联系所学知识,从宋朝市的发展、海外贸易、商业的发展等回答。其原因,首先从材料信息“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回答战争的影响,再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

314、、文化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回答。第(3)问,“革新主张”主要回答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回答。答案:(1)表现:郡国并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征辟制;重农抑商,盐铁官营。(2)表现:市镇开始出现;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街市、晓市和夜市,乡村允许设市贸易;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海外贸易活跃;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壮大,出现了娱乐场所。原因: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理学的兴起。(3)主张:政治上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文化上批

315、判宋明理学,追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提倡经世致用。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危机严重;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阻碍;思想文化专制,八股取士钳制思想,纲常礼教扼杀人性。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 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 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 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 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 234元朝12省183路971 425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

316、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12分)解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调整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从表格信息和材料二中信息归纳“变”与“不变”的内容。答案: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

317、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五、中国古代史“仿真高考”过关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初)吴王濞招天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一现象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B商人低下的社会地位有

318、所改变C封国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D商品专卖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解析:选C题目中“吴王”、“淮南王”、“赵王”的所作所为扰乱了国家的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法度,威胁了中央的集权,故C项正确。2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这一变化使得( )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 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C皇帝权威有所加强 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解析:选C据材料“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可知皇帝权威有所加强,故C项正确。3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

319、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 )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解析:选A题干中“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说明明代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故A项正确。4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

320、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解析:选B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完整相权被一分为三,故B项正确。5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选C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

321、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6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此诏的颁布( )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解析:选C题目中“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

322、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与剩余劳动力无关,故A项错误;人地矛盾一般指土地兼并严重造成自耕农无地耕种的现象,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立要契”“举借粮种”体现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故C项正确;北宋初期利用契约规范租佃关系,目的是保护自耕农和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7“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解析:选C当今城市的含义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

323、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主要以经济职能为主,而古代的城市更突出城,市从属于城,以政治职能为主,故C项正确。8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经营的早期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这反映了山西商人()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 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解析:选D从“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经营的早期金融资本形式”可知,反映出金融业逐渐成为独立行业,故D项正确。9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

324、、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这些物品的进口()A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B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C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解析:选C材料涉及宋代的对外贸易,并不能说明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对外贸易进口的商品种类,无法体现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故B项错误;据材料“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可知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宋代对外贸易进口的商品种类,并不

325、能说明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故D项错误。10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该思想是()A经世致用思想 B君民共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解析:选A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明清之际思想家的经世致用的主张符合其要求。11周太王(周族始祖)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由此可见,朱熹 ()A重视君臣之义 B重视心性修养 C强调知先行后 D认同宗法秩序解析:选A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

326、成太王的翦商意图”,即认为周翦商有违君臣之道,体现了朱熹重视君臣之义,与宗法秩序无关,故A项正确,D项错误;重视心性是心学的主张,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朱熹强调格物致知,C项不是朱熹的主张,故C项错误;“宗法秩序”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形成的一种政治秩序,而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体现了他重视君臣之义,与宗法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12四库全书总目评述:“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由此可见当时清朝官方对西学的态度是()A全盘接受 B仅学技艺C去粗取精 D全

327、面否定解析:选B题干中“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说明其仅学技艺,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政全书共60卷,约70余万字,分成12目:农本(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国朝重农考);田制(井田考和王祯农书中各种田制图);农事(营治、开垦、授时、占候,以屯垦为中心);水利(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泰西水法);农器;树艺(名物、蔬菜、果树);蚕桑;蚕桑广(木棉、苎麻);种植(经济作物);牧养;制造(食品、房屋);荒政(备荒、附救荒本草和野菜谱)。摘编自麦群忠等中国古代科技要籍简介材料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全书共五

328、部分:首先是“定义”,这一部分给出了物质的量、时间、空间、向心力等的定义。第二部分是“公理或运动的定律”,包括著名的运动三定律。接下来的内容分为三卷。前两卷的标题一样,都是“论物体的运动”。第一卷研究在无阻力的自由空间中物体的运动,许多命题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轨道、速度、运动时间等),以及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给定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流体力学以及波动理论。压卷之作的第三卷标题是“论宇宙的系统”。(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部著作问世的历史背景。(10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部著作在内容上的不同并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解析:

329、第(1)问,农政全书的背景,结合中国农业经济模式及思想角度作答;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结合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从思想、经济以及科技的角度回答。 第(2)问,农政全书从经验总结以及继承性特点说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物理学为核心以及实验观察等特点去概括回答;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等角度回答共同历史价值所在。答案:(1)背景:“农本”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思想专制的加强;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前人的成果。“重商主义”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2)不同:前者是传统农业、手工业经验、技术的总结,后者是以物理学为核心的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之作

330、;前者体现了传承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后者则体现了创新性、实验性、理论性的特点。价值: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帝国初期,执政者为了解决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对地方治理的困境,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中央政府经常性地派出特使巡省天下,以便监察州县”。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中宗发布政令“分天下为二十四都督府,察刺以下善恶”,这等于在州县之上另置一级机构,朝廷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最后以权重难制为理由取消上述改革,依然设置十道巡察使。“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改为按察采访处置使,至四年又罢,八年复置,十年又罢这样置而旋罢、罢而复置的举措

331、,充分说明了唐王朝既惧怕地方事权过重,又无力直接控制千百个郡县的矛盾心理”。陆贽集权与分权的相对平衡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唐代的治国方略。结合史实,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讨论。(12分)解析:分析材料总结核心内容作为观点,结合从秦到清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论述,要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答案:示例:观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古代统治者不断调整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政策。论述:中国古代大多数王朝都是因为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最终演变为战争,因而历朝统治者大都非常重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他们通常通过设立新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监察机构来管理地方郡县,如:两宋增设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路”;元朝设行省。这是古代政治家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解决管理幅度有限性与统治区域辽阔性之间的治理困境而长期探索的成果,体现出一定的必然性。(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符合设问且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