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七生命活动的调节(个体稳态)高考总复习大二轮 生 物 第 9 讲人体的稳态与免疫 最新考纲1稳态的生理意义();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精读教材记一记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三种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P2 正文)2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更多的蛋白质。(P4 正文)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P5 正文)4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网络。(P8正文)5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胰岛 B 细胞分泌)和胰高血糖素(胰岛 A 细胞分泌),升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降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P26 正文)6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P32正文)7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参与水盐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P32 正文)8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P35 正文)9由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非特异性免疫,由第三道防线参与完成的免疫为特异性免疫。(P36 正文)10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
3、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P37 正文)11效应 T 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P37 正文)12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类抗原的记忆,当机体再次接触到该类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P37 正文)自我诊断判一判1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正误判断(1)(2019全国卷,T5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2)Na浓度、渗透压、K浓度、O2 浓度中,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
4、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O2 浓度。()(3)内环境成分中含有 CO2、尿素、神经递质等。()(4)Na和 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5)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6)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2血糖、水盐、体温调节的正误判断(1)(2019全国卷,T4C)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2)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3)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4)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5)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
5、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6)我国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后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机体耗氧量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下丘脑兴奋性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7)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8)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3免疫调节的正误判断(1)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 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2)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3)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 T 细胞。()(4)效应 T 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5)麻疹病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
6、应 B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6)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高频命题点 1 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维持真题领航目标方向导入高考1(2019全国卷,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 CO2 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 O2 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解析:D 本题以组织液为载体,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试题通过基础判断的形式体现了生命观念素养中的稳态与平衡观。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供细胞呼吸利用,A 正确;组
7、织细胞(如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O2 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 O2 也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B、C 正确;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是人体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 错误。2(2017全国卷,3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3)在人
8、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_。解析:(1)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晶体渗透压不变,从而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渗出形成组织液,引起组织液增多出现的组织水肿。(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而血浆渗透压不变,水以自由扩散或渗透形式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和胶体的渗透压均下降。(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体内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维持细胞渗透压,给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及时将细胞代谢终产物运走。答案:(1)血浆(2)增加 降低(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知识拓展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判断能力
9、1唾液、泪液、消化液、汗液、尿液是体液吗?_答案:它们均来自体液,但不属于体液。2内环境稳态具体包括哪些方面?_答案:稳态具体包括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两个大方面。3血红蛋白、丙酮酸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吗?_答案:不是 是细胞内的组成成分核心整合掌握必备生物知识1内环境组成及稳态(填空)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中的成分和化学反应(填空)(1)三类内环境中的物质(2)“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3)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四类反应酸碱缓冲对参与的缓冲反应。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根据箭头方向快速判断体液组分(如图)(1)识图的关键是单向箭头。(
10、2)仅有单向箭头指入并指出的为淋巴(丁)。(3)指向淋巴(丁)的为组织液(乙)。(4)淋巴(丁)指向的为血浆(丙)。(5)与组织液(乙)存在双向箭头的为细胞内液(甲)和血浆(丙)。考向立意突显对学科素养生命观念能力考查考向 以稳态的理化性质及调节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2018江苏卷,30)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 37。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 中 激 素 甲 的 名 称 是 _,激 素
11、 乙 通 过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从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_。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12、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收缩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图示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3)高温持续期,人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5)体温上升期,由于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因此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
13、急性发作。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运输(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 38.5)神经调节,体液调节(3)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5)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高频命题点 2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真题领航目标方向导入高考1(2019全国卷,4)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A血浆渗透压升高B产生渴感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解析:D 本题借助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综合的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题目设置的情境对大量失水所引发的生
14、理变化的分析,体现了对生命观念素养中的稳态与平衡观的考查。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也可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所以 D 符合题意。2(2019全国卷,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解析:A 本题借助生物体的不同散热方式,考查考生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推理、解释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试题通过问题探讨的形式体现了生命观念素养中的稳态与平衡观。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增
15、加产热的途径之一,A 错误;处于炎热环境时,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等途径增加散热,B、C 正确;酒精的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酒精擦拭皮肤可以增加散热,D 正确。3(2019全国卷,30)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解析:(1)兴奋在神
16、经元之间传递时,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故只能单向传递。(2)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经常会尿床,而成年人大脑发育完善,可以通过大脑皮层有意识地控制排尿。(3)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向下发放冲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进入尿道,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答案
17、:(1)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脊髓 大脑皮层(3)感受器知识拓展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1持续发热会使体液减少,通常通过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 5%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 0.9%的氯化钠溶液来矫正,这两种溶液的共同作用是_。答案:补充水分,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2呕吐和腹泻导致患者尿量减少,原因是_。答案:呕吐和腹泻导致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3糖尿病患者都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吗?请说明理由。_。答案:不是。有的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胰岛 B 细胞受损,这种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还有一种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胰岛素受体受损
18、,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这种患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核心整合掌握必备生物知识1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 2 个核心点(填空)(1)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神经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神经体液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2)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是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2有关体温调节的 2 个易错点(填空)(1)寒冷环境中产热等于散热,炎热环境中散热等于产热。持续发烧时,产热等于散热。(2
19、)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3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 2 个核心点(1)相关器官:下丘脑(调节中枢)、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肌肉(葡萄糖合成肌糖原等)、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脏(肾小管、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小肠(糖类的消化和吸收)等。(2)调节途径4下丘脑参与下的血糖、体温、水盐的调节机制(填图)(1)图示(2)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a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b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在三种调节实例中的四大功能(1)感受:如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
20、外液渗透压变化。(2)传导:如下丘脑可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3)分泌:如下丘脑可分泌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4)调节:如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考向立意突显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考向 以三种平衡调节为载体,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及表达能力1图 1 表示胰岛素浓度与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之间的关系,图 2表示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甲表示血糖的补充速率,曲线乙表示血糖的消耗速率B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导致曲线甲上升C若 E 为调节中枢,a 为血糖浓度下降,则 b、c 可分别代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21、D若 E 为调节中枢,a 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 b、c 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和产生渴觉解析:A 由图 1 分析可知甲随着胰岛素浓度上升而上升,说明甲是血糖消耗速率,乙应是血糖补充速率,A 错误;胰岛素主要作用于肝脏、肌肉使血糖转变为糖原,B 正确;如果 E 是调节中枢,a 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会使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减少尿量,同时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如果 E 是调节中枢,a是血糖浓度下降,此时升高血糖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C、D 正确。2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它们的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图中实线所示,C、W 曲线交于 S
22、 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放电频率即单位时间产生的兴奋次数A人感染流感病毒后 S 点左移,干活出汗时 S 点右移B某人体温 24 小时处在 S点,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低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低于正常值D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采取降温措施解析:D 人感染流感病毒会出现发热现象,S 点右移,干活出汗时整体体温略高于正常值,S 点右移,A 错误;某人体温 24 小时处于 S点,说明其处于发热状态,且该段时间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 错误;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低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大于 37,高于正常值,C 错
23、误;体温若持续偏高会导致代谢紊乱,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D 正确。3如图为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饮水不足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的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当食物过咸时,由于尿量减少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某人一次吃糖过多,会像食物过咸一样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此时它的尿量也会减少D人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尿量增加解析:A 当食物过咸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产生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量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减少,B 错误;一次吃糖过多也会出现尿糖,排出葡萄糖时会带走部分水分
24、,使尿量增多,C 错误;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D 错误。4如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 B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调节。如果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的原因是_。(2)由图可知,GIP 的靶细胞是_。进食后,GIP 和胰岛素通过_,从而降低血糖浓度。(3)若人体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二者血糖浓度变化基本相同。与注射相比,口服葡萄糖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_,其原因是_。解析:(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
25、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 B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如果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的原因是血糖浓度变化和胰高血糖素可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2)据图分析,GIP 作用于胰岛 B 细胞、脂肪细胞,据图可知:GIP 和胰岛素通过受体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3)人体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 K 细胞分泌的 GIP 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答案:(1)神经体液 血糖浓度变化和胰高血糖素可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2)胰岛 B 细
26、胞、脂肪细胞 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3)高 小肠 K 细胞分泌的 GIP 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血糖调节涉及的器官、激素(1)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直接控制胰岛 B 细胞(如饭后血糖高时)及胰岛 A 细胞(如饥饿血糖低时)的分泌。(2)相关激素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糖。肾上腺素: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它可促进肝糖原分解。高频命题点 3 免疫调节真题领航目标方向导入高考1(2019全国卷,30)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
27、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小鼠分组A 组B 组C 组D 组初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再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抗原甲抗原乙回答下列问题。(1)为确定 A、B、C、D 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填“抗体”或“抗原”)。(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3)A 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答出 2 点即可)。解析:本题以动物个体的免疫
28、应答为背景,考查考生从所给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试题通过实验分析的形式考查了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素养。(1)抗原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抗体是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反应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所以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2)再次免疫应答发生在体内已有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个体,故再次注射抗原后,能够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是 A、D 组。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已注射过抗原甲的小鼠,小鼠血浆中已存在相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能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4)过敏反应一
29、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常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答案:(1)抗体(2)A、D 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2(2019北京理综)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1)流感病毒必须在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 B 细胞增殖分化为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3)HA 和 NA 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
30、NA 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 NA 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 63 天、21 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 抗体(分别为 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选择并排序)等。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d检测 NA 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 NA 的抗体,
31、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特异性结合。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解析:本题借助免疫调节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对一些生物学问题初步探究的能力;通过预防接种、疫苗研制的思路、流感患者的应对措施等体现了社会责任素养中的珍爱生命要素。(1)病毒营寄生生活,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流感病毒侵染细胞的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2)流感病毒的抗原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3)由于甲型流感病毒的 HA、NA
32、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当 HA、NA 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根据预测进行预防接种。(4)若通过实验观察 NA 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可按以下步骤操作:培养易感细胞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根据图中曲线可知,图中抑制率最高、抑制效果最好的抗体是 D63;对照抗体抑制率很低,说明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依据(4)小题中的实验,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 NA 的抗体,因此可选用 NA 制备相应的流感疫苗。(5)流感患者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尽早隔离,避免病毒传
33、播;尽早注射抗流感病毒抗体等。答案:(1)活细胞 吸附(2)浆/效应 B(3)当 HA、NA 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4)a、c、e D63 流感病毒 可选用 NA 制备流感疫苗(5)包括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两个方面。(合理即可)知识拓展培养学生分析表达能力1从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结构特点分析,几乎没有病毒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为宿主细胞,请解释原因。_答案: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核糖体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病毒无法合成蛋白质。2与未免疫的机体相比,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抗原入侵后,病情较轻,或未发病,请解释原
34、因。_答案:已经免疫的机体,体内有能识别抗原的记忆细胞,当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可以迅速与抗原结合,阻止病菌的繁殖,从而病情较轻。核心整合掌握必备生物知识1理清两大免疫过程(填图)2明确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填空)(1)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B 细胞、T 细胞、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2)吞噬细胞:识别无特异性,参与的免疫类型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能产生抗体。(4)效应 T 细胞:攻击靶细胞(宿主细胞)。(5)T 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6)能增殖、分化的细胞:B 细胞、T
35、细胞、记忆细胞。(7)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敏感,能迅速增殖、分化。3抓“关键”快速确认三类免疫异常病(填空)4辨清免疫应用中的“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填空)(1)免疫预防重在“预防”,注射物为“经处理的”丧失致病性却具“抗原性”的抗原即疫苗,目的是刺激机体主动产生抗体,尤其是产生“记忆细胞”,以备真正病原体感染(防患于未然)。(2)免疫治疗重在“治疗”,注射物是“抗体”或免疫增强剂等,目的是“立竿见影”地直接消灭病原体。考向立意突显科学思维和生命观念能力考向一 以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免疫过程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免疫的理解能力1下图为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示意图,则图中依次是()AB 细胞、效应
36、 B 细胞、T 细胞、浆细胞、淋巴器官、抗原BT 细胞、效应 T 细胞、B 细胞、浆细胞、淋巴器官、抗体CT 细胞、效应 T 细胞、B 细胞、浆细胞、淋巴器官、抗原D效应 T 细胞、T 细胞、浆细胞、B 细胞、淋巴器官、抗原解析:C 经过胸腺形成的淋巴细胞是 T 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形成的是 B 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T 细胞形成效应 T 细胞和相应的记忆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 细胞形成浆细胞和相应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参与特异性免疫。2下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 细胞(辅助性 T 细胞)是 T 细胞的一种,ag 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37、图中、V、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和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 d、e、f、gD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解析:A 据图分析,为吞噬细胞、为 T 细胞、为效应T 细胞、V 为 B 细胞、为浆细胞,其中吞噬细胞、浆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作用,A 错误。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记忆 T 细胞、为记忆 B 细胞,B 正确。图中 d、e、f 为淋巴因子,g 为抗体,它们都是免疫活性物质,C 正确。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D 正确。考向二 以免疫学的异常及应用为载体,考查学生对二次免
38、疫的理解3如图表示免疫异常引起的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细胞甲为 B 细胞B激素乙通过体液定向运到垂体发挥调节作用C细胞甲的分泌活动越旺盛,激素乙的分泌就越多D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二者具有竞争性解析:D 细胞甲能分泌抗体,甲为浆细胞,A 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不能定向运到靶细胞,B 错误;激素丙为促甲状腺激素,细胞甲分泌的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细胞对促甲状腺激素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甲状腺激素(乙)分泌量减少,C 错误;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说明二者具有竞争性,D 正确。4如图甲、乙分别
39、表示我国医学工作者自主研制 SARS 灭活疫苗过程中,某志愿者接种疫苗后两周内体温和抗体浓度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注射疫苗后,志愿者出现轻度发热现象,调节机体产热的激素主要有_和_。正常人的体温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其调节方式是_调节。(2)若该志愿者注射疫苗后的第 15 天感染 SARS 病毒,其体内的抗体变化曲线如乙图所示。此时,抗体迅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3)从根本上来说,SARS 病毒的抗原特异性是由_决定的。(4)注射疫苗是预防 SARS 病毒的有效途径,但是并不意味着接种 过 SARS 疫 苗 的 人 将 来 不 会 成 为 SARS 患 者,原 因 是_。(5)有
40、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 SARS 病毒的体外培养直接观察 X 植物提取液对 SARS 病毒的影响,假如要在体外培养,对培养基的要求是_,因为_。解析:调节机体产热的激素主要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此时抗体迅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从根本上来说,SARS 病毒的抗原特异性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 RNA,容易发生变异,使原来的疫苗失去作用。病毒严格营寄生生活,需要选择活细胞作培养基。答案:(1)肾上腺素 甲状腺激素 神经体液(2)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3)遗传物质(4)SAR
41、S 病毒发生变异,使原来的疫苗失去作用或相应的抗体的记忆细胞在体内生存时间有限(只答出一点即可)(5)选择活细胞作培养基 病毒是严格营寄生生活,脱离活细胞不能独立生存“三看法”确认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1机体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据图分析,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的过程发生在中B图中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称细胞外液C图中与最主要的区别是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D图中是血浆,内含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成分解析:D 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难度适中。根据题图判断为血浆,为组织液,为淋巴。乳酸与碳酸氢钠作
42、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该过程发生在血浆中,有利于维持血浆 pH 的稳定,A 项正确;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 项正确;内环境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C 项正确;是组织液,组织液中不含血浆蛋白,D 项错误。2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浸浴和生存的环境。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多数直接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膀胱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解析:A 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难度较小。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就
43、是一个个体,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A 项正确;尿液不属于内环境,膀胱上皮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B 项错误;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内环境是细胞外液,C 项错误;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也会遭到破坏,D 项错误。3“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下列能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是()胰岛 B 细胞受损 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 胰岛素与其特定受体识别发生障碍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A BCD解析:B 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难度适中。胰岛 B 细胞受损
44、,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不是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错误;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不能与足够多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正确;胰岛素与其特定受体识别发生障碍时,靶细胞不能感受到胰岛素,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正确;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错误。综上所述,B 项正确。4某些种类的糖尿病是由自身的一些抗体导致的,病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自身抗体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图示中浆细胞一定来自于 B 细胞的增殖分化C在血糖调节的神经调节中,胰岛 B 细胞属于效应器DY1、Y2、Y3 导致的糖尿病中,可以通过注射胰
45、岛素来缓解解析:B 自身产生的抗体对自身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 正确;浆细胞来源于 B 细胞或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B 错误;在血糖调节的神经调节过程中,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配胰岛 B 细胞的分泌活动,C 正确;Y1、Y2、Y3 破坏的分别是胰岛 B 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胰岛 B 细胞、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其中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缓解,D正确。5下图表示某抗原侵入人体后引发的部分免疫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包含了所有的免疫细胞,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该过程会加快Ba 细胞不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b、d、e 细胞都能增殖、分化Ce 细胞引起靶
46、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Dc 细胞与 b 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解析:D 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难度适中。题图中 a 是吞噬细胞,d 是 T 细胞,b 是 B 细胞,c 是浆细胞,e 是效应 T 细胞。图中缺少记忆细胞,二次免疫反应速度快是由于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A 项错误;吞噬细胞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B 细胞、T 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但效应 T 细胞不能增殖、分化,B 项错误;效应 T 细胞导致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而不是细胞坏死,C 项错误;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是分泌蛋白,需经内质网的加工,因此 c 细胞(浆细胞)比 b 细胞(B 细胞
47、)中的内质网丰富,D 项正确。6下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B激素 A 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 B 合成增加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 B 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解析:B 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思维,难度较大。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病是由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的,所以该病是自身免疫病,A 项正确;激素 A 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B 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抗体和激素 B 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相同受体,故推断该抗体
48、可能和激素 B 一样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 项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胞甲分泌抗体,使该病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D 项正确。7人体血液中的 O2 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 CO2 在血浆中以 HCO3 的形式运输。相应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血浆中 CO2 主要来自_(填生理过程)。(2)CO2 进入红细胞后,HCO3 数量_。根据细胞特点和HCO3 的含量,可推测 HCO3 进入血浆的方式为_,这表明细胞膜具有_性。(3)生成的 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_发生改变,促进 O2 释放并扩散到_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
49、4)红细胞内_被消耗和_的进入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细胞。答案:(1)细胞的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细胞呼吸)(2)增加 协助扩散 选择透过(3)空间结构 组织液(血浆、内环境)(4)水分子 Cl(离子)8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低温处理对同种异体跟腱移植时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将 60 只兔随机分为 6 组,将 A 组的经超低温处理的20 条跟腱移植给 D 组,将 B 组的经普通低温处理的 20 条跟腱移植给 E 组,将 C 组的在常温下处理的 20 条跟腱移植给 F 组,一段时间后 D、E、F 组小鼠体内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组别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
50、例(%)淋巴细胞增殖能力D 组63.940.18E 组72.940.28F 组85.380.38(1)本实验因变量是_,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2)被移植的跟腱在免疫学上相当于_,其中参与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是 T 细胞,T 细胞是由_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其成熟部位是_。(3)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为_。(4)免疫系统的功能有_。解析:本题目是探究低温处理对同种异体跟腱移植时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本实验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是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和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低温处理能降低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且超低温处理对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强。设置对照组的目
51、的是提供常温下异体移植相关指标的数据作为参考。被移植的跟腱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T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在胸腺中成熟。A 组经超低温处理跟腱 20 条移植给 D 组,B 组经普通低温处理跟腱 20 条移植给 E 组,C 组在常温下处理跟腱 20 条移植给 F 组,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低温处理能降低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且超低温处理对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答案:(1)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和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提供常温下异体移植相关指标的数据作为参考(2)抗原(骨髓中的)造血干 胸腺(3)低温处理能降低异体移植的免疫排
52、斥反应,并且超低温处理对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强(4)防卫、监控和清除热点八 血糖、免疫调节的实验探究和分析规律方法会总结实验探究题的“五步曲”1科学工作者为研究饥饿对哺乳动物胰岛素分泌的影响,选择健康大鼠若干分别于禁食 0、24、48、72、96 h 后,测定血糖和血浆中胰岛素的浓度变化,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技能提升会应用(1)饥饿 48 h 后,血糖主要来源于_,导致血糖浓度升高。(2)胰岛素是由_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浆中的。实验数据表明,和正常进食的大鼠相比,饥饿 96 h 的大鼠胰腺细胞研磨液中胰岛素浓度升高 50%55%,由此可以判断,长期饥饿状态下的大鼠,血浆中胰岛素浓度下降的主要原
53、因是_。(3)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下丘脑摄食中枢的细胞中存在着经转录形成的_,据此判断,胰岛素可作为信号分子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此过程属于_。解析:(1)饥饿 48 h 后,糖原已经分解完毕,此时血糖主要来源于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2)胰岛素是由胰岛 B 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浆中的。长期饥饿状态下的大鼠胰腺细胞研磨液中胰岛素浓度升高50%55%,这些胰岛素不分泌到血浆中,主要原因是饥饿抑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3)基因转录的产物是 mRNA,由于下丘脑是血糖平衡中枢,故哺乳动物下丘脑摄食中枢的细胞中存在着经转录形成的胰岛素受体 mRNA。胰岛素可作为信号分子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此过程属于激素
54、调节(或体液调节)。答案:(1)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2)胰岛 B 饥饿抑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3)胰岛素受体 mRNA 激素调节(或体液调节)2为研究某种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科研人员选取了 3 组小鼠进行实验,实验期间均饲喂高糖高脂食物,6 周后检测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注:瘦素由脂肪细胞分泌,能促使机体减少摄食,抑制脂肪细胞的合成,使体重减轻):比较项目对照组甲组(患糖尿病)乙组(患糖尿病、加强运动)体重/g361.75436.60348.7血糖/mmolL15.067.495.77胰岛素/mlUL113.6133.5725.69瘦素/ngmL11.287.954.62瘦素受体蛋白/
55、OD0.480.100.28(1)肝脏细胞、胰岛 B 细胞和红细胞中,胰岛素受体数目最多的是_细胞。(2)据表推测,患糖尿病的小鼠血糖浓度较高的原因是_与对照组相比,甲组小鼠的体重显著增加,原因是_。(3 依据上述实验结果,此类型糖尿病患者应采取的生活保健措施是_解析:(1)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转化为肝糖原储存在肝脏细胞中,所以肝脏细胞、胰岛 B 细胞和红细胞中,胰岛素受体数目最多的是肝脏细胞。(2)从表中可看出,患糖尿病的小鼠胰岛素浓度远高于对照组而血糖浓度却很高,原因可能是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或靶细胞上缺乏胰岛素的受体。甲组瘦素受体蛋白的含量很低,造成瘦素不能充分起作用,脂肪细
56、胞合成较多,体重增加。(3)从表格中可看出,乙组同样患糖尿病,因为加强运动,身体各项指标接近正常值,故应该加强体育锻炼。答案:(1)肝脏(2)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靶细胞上缺乏胰岛素的受体(只答其中一条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甲组小鼠的瘦素受体蛋白少,脂肪细胞合成增多(3)加强体育锻炼3某科研所为了开发痢疾疫苗,利用鼷鼠做了一系列生理实验。实验的主要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第一次接种(灭活的痢疾杆菌)第二次接种(灭活的痢疾杆菌)抗体合成程度甲正常的鼷鼠未接种乙正常的鼷鼠接种丙幼年摘除胸腺的鼷鼠未接种丁幼年摘除胸腺的鼷鼠接种戊摘除胸腺后注入 T细胞的鼷鼠接种根据上表中的结果,分析并
57、回答下列问题:(1)与甲组相比,乙组鼷鼠体内抗体合成程度明显高于甲组的原因是:鼷鼠第一次接种时产生了一定量的_,当第二次接种时,其就会在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_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2)戊组与丁组对照,说明抗痢疾杆菌抗体的合成过程需要_细胞的帮助。与乙组相比,丁组抗体合成程度较低的原因是_。(3)若将题目的病原体痢疾杆菌换为病毒,接种病毒后正常鼷鼠往往先通过_免疫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再通过_免疫来彻底消灭它。(4)为检验 T 细胞起细胞免疫作用,请补全实验设计思路和结果:切除鼷鼠的胸腺后,移植异体器官,移植器官易保留在小鼠体内;_。解析:本题以实验素材为背
58、景,以图表形式呈现免疫生理实验的处理和结果,立足于免疫过程,要求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中二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的原因。设计实验验证 T 细胞起细胞免疫作用,需进行如第(4)题中的切除手术,但应该排除手术可能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确认 T 细胞的功能。实验设计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对照组的设计,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答案:(1)记忆细胞 浆细胞(2)T 摘除胸腺后,体内的 T 细胞大量减少,抗原呈递受阻(3)体液 细胞(4)对照组做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移植器官被排斥;实验组再注入 T 细胞,移植器官又被排斥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HPV(人乳头瘤病毒)是小型 DNA 病毒,据 2015
59、 年不完全统计,其亚型超过 100 种,其中至少 13 种亚型可引起癌变(又称高风险类型),而 16 型和 18 型引起的宫颈癌和宫颈癌癌前病变占全部的 70%;宫颈癌是中国女性第二高发妇科癌症,其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仅 2015 年我国宫颈癌患者新增约 98 900 例,死亡约 30 500 例。材料二 2006 年,全世界第一支 HPV 疫苗正式获准上市,可帮适龄女性避免罹患宫颈癌;2017 年 7 月 31 日,“二价”宫颈癌疫苗在中国内地上市,接种对象为 925 岁女孩,“二价”疫苗主要针对 HPV 中的 16 型和 18 型,需要接种 3 次,三次接种时间间隔为 0、2、6
60、 个月。(1)HPV 具有 100 多种亚型是_的结果。HPV 是引发宫颈癌的_(填致癌因子类型),人体宫颈细胞感染 HPV 后发生癌变而恶性增殖,原因是_。(2)在该病毒核酸类型未知时,科研人员欲通过同位素示踪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检测 HPV 的核酸类型(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及结论。实验思路:_。预测结果及结论:_。(3)人体参与防卫 HPV 的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_和_;从免疫学角度来说“二价”疫苗属于_,接种“二价”疫苗可以预防宫颈癌发生的原因是_。(4)HPV 只有侵染宫颈细胞后才能繁殖子代,繁殖时亲代 HPV仅提供_,其余均
61、来自宿主细胞;在 HPV 增殖过程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为_。解析:宫颈癌疫苗在中国内地上市是惠及适龄女性的热点新闻,无论是从人体健康角度还是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来看,其相关内容都是值得考生关注的好素材。本题以宫颈癌疫苗为媒介考查考生对病毒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的变异、病毒致癌机理、人体免疫和中心法则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考查的知识跨度大,内容综合性高。本题第(1)小题侧重考查基因突变,前者考查 HPV 自身的基因突变,后者考查 HPV 作为致癌因子时的致癌机理,同时考查了考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第(2)小题以实验设计的形式出现,其考查方式与 2017年课标全国卷的第 29 题高度吻合,可以较好地训练考生对此类情境试题的应对能力。答案:(1)基因突变 病毒致癌因子 该致癌因子能导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2)分别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尿嘧啶的宿主细胞(甲组)和含有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宿主细胞(乙组)培养 HPV,一段时间后收集并检测 HPV 病毒的放射性若甲组收集到的病毒具有放射性,乙组无放射性,则 HPV 的核酸为 RNA:若乙组收集到的病毒具有放射性,甲组无放射性,则 HPV 的核酸为 DNA(3)淋巴因子 抗体 抗原 疫苗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4)DNA 作为模板(或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