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79 ,大小:4.79MB ,
资源ID:6064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0641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二节)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二节) .ppt

1、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 的意义和用法 例(2015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题。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淮南子修务训儒书

2、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论衡儒增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

3、,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酉阳杂俎贬误【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B于是乃偃兵偃:停止C如审有机关审:确实D赍物具千数谢之赍:赠送【答案讲评】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悼”有“担心、悲伤、悼念”几种义项,根据语境,应该是“担心”的意思。B.根据语境,解释为“停止”正确。C.“审”有“详细、确实、

4、清楚”几种义项,结合句意推断,这里是“确实”的意思。D.“赍”,联系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赍(赠送)钱三百万”中的“赍”,推知解释正确。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答案讲评】B(本题考查“之、而、为、于”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B.连词,表转折,解释为“却”/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C.均为介词,“替、给”的意思。D.均为介词,“在”的意思。)11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

5、,机关备具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A BC D【答案讲评】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题干要求筛选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句子。第句说的是鲁班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进攻宋,从侧面表现其技艺高超。第句说的是墨子的守城阵式和装备很成功。第句说鲁班雕刻的木鸢可以飞三天,也体现了他技艺高超。第句说鲁班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体现了他技艺高超。第句说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能够超过三天,不能体现他技艺高超。第句是说鲁班造了一只木鸢,敲击机关三下,木鸢就可以飞,能体现其技艺高超。用排除法,答案选 B 项。)12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6、是()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答案讲评】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 项中说“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属无中生有。)附: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担心

7、这件事。他从鲁国出发赶了十天十夜的路,脚上长了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包裹双脚向前赶路,终于到达楚都郢城。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发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然后才攻打它的吗?使劳苦大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它吗?”楚王说:“果真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有损道义却又得不到宋国。”楚王说:“公输般是天下有名的工匠,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假设用云梯来攻宋,怎么能不取胜?”墨子回答说:“让公输般设置云梯来攻城,请允许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城的器械,墨子设置守城的装备。公输

8、般多次攻城,墨子多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只得收兵,停止对宋的进攻。淮南子修务训儒者的书上称赞:“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用木头雕刻成鸢,飞翔三日不会落下来。”说他们用木头做成木鸢使它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日不落下来,就是夸大。用木头雕刻成木鸢,来效法鸢的外形,怎么能飞上天就落不下来了呢?既然能够飞翔,怎么能达到三日之久呢?如果确实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能一直翱翔,不该说三日不落下来。像社会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却丢失了他的母亲。”这是说巧工鲁般为他的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那上面坐着他的母亲,车一跑就不回来了,鲁般于是失去了他的母亲。如果

9、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但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能够超过三天,那么木车马一样也应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而因此丢失鲁般的母亲。看来这两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论衡儒增鲁般,肃州燉煌人,生卒年月不详,他心思精巧,善于创造。他在凉州建造佛塔时,造了一只木鸢,敲击机关三下,木鸢就可以飞,他就乘着木鸢飞回家。不久,他的妻子怀孕,父母再三追问,他的妻子才说出了这一切。后来,他的父亲伺机得到木鸢,敲击机关十多下,乘上它,一直飞到了吴国都会。吴人以为鲁般的父亲是妖怪,就杀了他。鲁般又造了一只木鸢,乘上它飞到吴国都会,找到了父亲的尸体。鲁般怨恨吴人杀了他

10、的父亲,回来后在肃州城南,造了一个木仙人,让他的手指向东南吴地方向,吴地大旱三年。占卜术士说:“吴地大旱,是鲁般干的。”吴人带着许许多多的物品来向鲁般谢罪。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大唐初年,当地人还祈祷过这个木仙人。酉阳杂俎贬误考纲在线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2理解 B(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简要解读高考考查文言虚词,大多是将课外文言选段中出现的文言虚词与课内学过的虚词进行比较,辨析其用法和意义的异同。它要求考生能在阅读材料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判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

11、用法。要分清实词虚化和实词本用现象,准确理解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形及其规律。虚词的考查,不回避往年考过的内容,且使用频率特别高的几个虚词曾连续考查。纵观十多年的高考文言文虚词的命题,尽管阅读材料取自课外,但所考的知识点都在课内,题目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所以,夯实课本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好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复习文言虚词,应对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虚词逐个归纳整理。文言虚词的积累应当注重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分析,日积月累。文言虚词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本,要注意整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集中比较,系统掌握

12、。近年来,虽然全国卷和部分省市卷没有单独就虚词的考查设题,但不等于说虚词已淡出高考,它仍以其他的形式存在,如隐含在翻译题中;而且,要准确理解文本,对虚词一窍不通,也是难以想象的。一、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规定的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而1代词,释为“你(们)、你(们)的”。例 1: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例 2: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释为“和、又”。例 1: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例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2)表示承接关系,释为“就、然后

13、”,或者不译。例 1: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例 2: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秦师)(3)表示递进关系,释为“并且、而且”。例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例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4)表示转折关系,释为“然而、却”。例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例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释为“如果”。例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例 2: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释为“因而、所以”。例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14、例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例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例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8)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以”,释为“来”。例 1: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例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3复音虚词(1)“而已”,释为“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已而”,释为“不久”。例:已而遂晴,故作此。(定风波)(二)何1疑问代词(1)译为“什么”。例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例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2)

15、译为“为什么”。例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3)译为“谁,哪里”。例 1:牛何之?(何,哪里。全句译为:把牛牵到哪里去?)(齐桓晋文之事)例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谁。全句译为:我确实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这又能责怪谁呢!)(祭十二郎文)2副词(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表示反问。例 1: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孔雀东南飞)例 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做出回答。作副词用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做出回答。)(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例

16、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例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3作动词,译为“呵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4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三)乎1句末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例 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例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17、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例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句中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3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例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例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介词,相当于“于”。例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例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例 3: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四)乃1代词,释为“

18、你、你的”。例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例 2: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2副词(1)表判断,释为“是、就是”。例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例 2:若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2)表顺承,释为“于是、就”。例 1: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例 2: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3)表转折,释为“却、竟然”。例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4)表范围,释为“仅

19、仅、只”。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5)表条件或前提,释为“才”。例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3复音虚词(1)“无乃”,表揣测,释为“恐怕”。例: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乃尔”,译为“这样”。例: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五)其1代词(1)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例 1: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例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

20、一人称,“我、我(自己)”。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例 1: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例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5)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 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例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2副词(1)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例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例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2)表反问语气,译为“岂、难道”。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

21、褒禅山记)(3)表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例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例 2:汝其勿悲!(与妻书)(4)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1)表选择关系,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例 1: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祭十二郎文)例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2)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 1:其无知,悲不几时。(祭十二郎文)例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22、可不译。例: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5复音虚词,“何其”,译为“多么”。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六)且1副词(1)译为“将要”。例 1: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例 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译为“将近、几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译为“暂且、暂时”。例 1: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例 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1)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可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例 1: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2: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2)表示让步或假

23、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例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尚且)(鸿门宴)例 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且,即使)(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4)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3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例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例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七)若1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你们(的)”。例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例 2:不者,若属皆且为

24、所虏!(鸿门宴)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例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例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3动词(1)译为“及,比得上”。例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秋水)(2)译为“像、好像、如同”。例: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4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5复音虚词,“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义的他转。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八)所1助词(1)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

25、成名词性词组。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2)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结构。例 1: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例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复音虚词,“所以”(1)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例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例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例 2: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九)为1介词,读音 wi(1)译为“被”,表示

26、被动。(【注】表被动时,古汉语中读 w i,现代汉语中读 wi)例 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例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2)译为“给、替”。例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例 2:公为我献之。(鸿门宴)(3)译为“对、向”。例 1:为之奈何?(鸿门宴)例 2: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4)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例 1: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例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2 语 气 助 词,读 音 wi,用 在 句 末,常 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例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7、何辞为?(鸿门宴)例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动词,读音 wi(1)译为“是”,表判断。例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例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2)“为”作一般动词用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例 1: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译为“成为”)(兰亭集序)例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为“治理”)(六国论)例 3: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译为“做、担任”)(廉颇蔺相如列传)(十)焉1代词(1)代词,作动词宾语,相当于“之”。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例 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例 2:皮之

28、不存,毛将焉附?(左传)2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例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例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例 3:术辈首乱,罪莫大焉。(晋书温峤传)3助词(1)用于句末,表感叹语气。例 1: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例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2)形容词或拟声词词尾,相当于“然”“乎”。例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例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3)用于句中,表停顿。例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例 2:于其身也,则耻

29、师焉,惑矣。(师说)(十一)也1句末语气助词用在不同功能的句子末尾,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1)表判断语气,不译。例 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例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论)(2)表反问语气,译为“呢”。例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例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3)表疑问语气,译为“呢”。例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例 2: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4)表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例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30、心一也。(劝学)(5)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句中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不译。例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例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十二)以1介词“以”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共同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中谓语动词的状语。(1)表使用,译为“拿”或“用”。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处置,译为“把”。例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例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3)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或“凭身份”。例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1、,去以六月息者也。(译为“凭借”)(逍遥游)例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译为“凭借、根据”)(项脊轩志)例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译为“以身份”)(苏武传)(4)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5)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例: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2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而”。例 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例 2: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

32、)表原因,译为“因为”。例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例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4)表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例 3: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5)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例 1: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例 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副词,通“已”,译为“已经”。例: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4复音虚词(1)“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例:母、孙二人,

33、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2)“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凭什么”。例: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3)“以为”。(根据语境灵活翻译)例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译为“认为”)(过秦论)例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译为“以为”,即“把作为”)(过秦论)例 3:铸 以 为 金 人 十 二。(译 为“把 做成”)(过秦论)5动词(1)译为“认为”。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译为“带着、率领”。例:(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史记)(3)译为“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十三)因1副

34、词,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于是”。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2介词(1)趁,趁机。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2)依照,根据。例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例 2:成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3)凭借,依靠。例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例 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4)经由,通过。例 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2: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5)因为,由于。例:成语:因噎废食。3动词(1)沿袭。例: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2)依顺,顺着。例: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4名词,机会。例:于今无

35、会因。(孔雀东南飞)5动词,接着,继。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十四)于一般作介词用。1在例: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从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至,到例 1: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例 2: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对于例: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5向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6由,由于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7表示被动,译为“为,被”例 1: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8表示比较,译为“比”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十五)与

36、1介词,译为“和,跟,同”。例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例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例 3: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廉颇蔺相如列传2连词,译为“和,跟,同”。例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例 2:蜩与学鸠笑之曰。(逍遥游)【注】作介词用的“与”,和后面的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而作连词用的“与”,常常连接两个名词或两个代词,所构成的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如例 1 中的“吾与子”作主语,例 2 中“蜩与学鸠”作主语。3动词(1)给予,授予。例: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2)结交,亲附。例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7、;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例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例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赞许,同意。例: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等待。例: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第十八)(5)参加,读音“y”。例:蹇叔之子与师。(左传)4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 1: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例 2: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十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例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例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2)表示假设关系。“则

38、”如果出现在前一个分句,译为“如果”;如果出现在后一个分句,译为“那么”。例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译为“那么”)(阿房宫赋)例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为“如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例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例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例 2

39、: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5)表选择关系。和“非”或“不”连用,译为“不是就是”。例 1: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例 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十七)者1代词(1)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例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例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2)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可译为“种”“样”。例 1: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例

40、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不译。例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例 2:远者数世,近者及其身。(触龙说赵太后)2助词(1)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2)用在主语后,起停顿作用,引出判断。例 1: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例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十八)之1代词(1)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个、这些”。例 1:之

41、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师说)例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2)代词,作宾语,代人、物、事;代人时一般译为“他”或“她”,有时也译为“我”。例 1:作师说以贻之。(之,译为“他”)(师说)例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译为“我”)(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2)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例 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3)结构助词,作

42、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1: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4)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例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例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5)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例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例 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3动词,译为“到、去”。例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例 2: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例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二、文言同义、近义虚词举要(96 例)1代词疑问代词,表示“

43、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胡、奚、何、曷、盍、孰、安、焉、庸、恶(w)。例(1)胡不归?奚惆怅而独悲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例(2)沛公安在?(鸿门宴)例(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例(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例(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人称代词古汉语人称代词的复数用“辈、侪、等、曹、属”等字来表示。A第一人称:我、吾、余、予、仆、朕、孤、侬、寡人、吾属。例(6)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例(7)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例(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B第二人称:你、尔、而、汝、女、若、乃、君、卿、子

44、、公、侬、陛下、足下、殿下、汝曹、卿曹、尔辈、若属、二三子。例(9)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十二郎文)例(10)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苏武传)例(11)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例(1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例(13)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例(14)尔曹身与名俱灭。(杜甫诗)例(15)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苏武传)C第三人称:彼、之、其、伊、他、渠。例(16)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例(1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例(18)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指示代

45、词近指有:此、兹、斯、是、之、伊、焉、然;远指有:彼、夫、其;旁指有:他;虚指有:某、或。例(19)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例(20)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例(21)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例(2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例(23)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例(24)使之然也。(劝学)例(25)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例(2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例(27)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例(28)不足,又顾而之他。(孟子)例(29)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苏武传)例(30)或师焉,或不焉。(师说)2副词

46、表范围,“全、都”:毕、咸、举、胜、皆、悉、尽、率、一、胥、俱、遍、并。例(3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例(3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例(33)赵王悉召群臣议。(廉颇蔺相如列传)例(34)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例(35)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例(3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例(37)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答司马谏议书)例(38)政 通 人 和,百 废 具兴。(“具”通“俱”)(岳阳楼记)例(39)范蠡遍游天下。(汉书李陵传)例(40)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春赋)表范围,“只、仅、不过”:第、特、直、但、独、顾、

47、徒、止、唯、单、乃、殆。例(41)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黄冈竹楼记)例(42)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例(43)此殆空言,非至计也。(“至计”:最好的主意)(汉书赵充国传)例(44)论者特未之察耳。(2010 年湖南卷)译:议论孔明的那些人只是没觉察出这点罢了。例(45)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例(47)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诗)例(48)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例(49)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例(50

48、)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例(51)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表否定:非、不、弗、微、亡、匪、罔、靡、莫、毋、勿、未、无、否。例(5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例(5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例(54)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大铁椎传)例(5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例(56)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例(57)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卫风氓)例(58)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卫风氓)例(59)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卫风氓)例(60)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过小孤山大孤山)例(61)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

49、死也。”(鸿门宴)例(6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时间,“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既而、已而、未几、斯须、须臾、少间、少选、少时、少顷、有顷、顷之、顷刻、无何、数息。例(64)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5)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孔雀东南飞)例(66)俄复开霁,遂行。(过小孤山大孤山)例(67)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例(68)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表程度,“最、极、很”:至、殊、绝、孔、甚、良、重、太、颇、雅。例(69)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50、陈情表)例(70)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例(71)绝多生怪柏。(三峡)例(72)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荆轲刺秦王)例(73)太古尝无君矣。(吕氏春秋)例(74)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过小孤山大孤山)表程度,“更加、尤其”:尤、益、愈、逾、弥、滋。例(75)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例(7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例(7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例(78)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表谦、敬。A谦词:家、舍、拙、寒、愚、猥、谨、窃、伏、敢、请、敬、辱、幸、鄙例(79)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51、(陈情表)例(80)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例(81)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例(8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例(83)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B敬词:令、惠、垂、赐、蒙、请、高、华、贤、奉、贵例(84)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例(85)几可谓非贤大夫哉!(西门豹治邺)例(86)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苏武传)例(87)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例(88)愿举国为内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荆轲刺秦王)例(89)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3连词表假设,当“如果”讲的连词有:诚、而、若、为、则

52、、即、假、如、使、其、脱。例(90)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例(91)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例(9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例(9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94)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西门豹治邺)例(9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例(96)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觉今是而昨非()2或五十步而后止()3 此 所 以 学 者 不 可 以 不 深 思 而慎 取 之

53、 也()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朝济而夕设版焉()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9 假 舟 楫 者,非 能 水 也,而绝 江 河()10夫列子御风而行()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2言而无信()13 而 余 亦 悔 其 随 之 而不 得 极 夫 游 之 乐 也()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答案讲评】1.连词,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3、6.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然后、就”,或者不译。4、9.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5、7.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8.代词,通“尔”,你们的。10、11.连词,连接

54、状语和动词,表修饰关系,译为“着”或者“地”,或不译。1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13、14.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二、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 问 今 是 何 世,乃不 知 有 汉,无 论 魏 晋()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5度我至军中,公乃入()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家 祭 无 忘 告 乃翁()9 与 尔 三 矢,尔 其 无 忘 乃 父 之 志()【答案讲评】1.副词,表承接,于是,就。2、3.连词,表转折,竟然,却。4.连词,前一个“

55、乃”,表顺承,于是,就;后一个“乃”,表范围,仅仅。5.连词,表条件或前提,才。6、7.连词,表判断,就是,是。8、9.代词,你的。三、解释句中“所”或“所以”的意义和用法。1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2 必 能 使 行 阵 和 睦,优 劣 得 所()3 盖 余 所至,比 好 游 者 尚 不 能 十 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 武 父 子 亡 功 德,皆 为 陛 下 所成 就()6 始 臣 之 解 牛 之 时,所见 无 非 牛 者()7 为 国 者 无 使 为 积 威 之 所 劫 哉()8 亲 贤 臣,远 小 人,此 先 汉 所 以 兴 隆 也()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6、()10 所 以 游 目 骋 怀,足 以 极 视 听 之 娱()11 师 者,所 以 传 道 受 业 解 惑 也()12父去里所,复还()【答案讲评】1、2.名词,译为场所,处所,位置。3、4、6.助词句中的“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地方”“的事物”“的情况”等。5、7.句中“为所”表被动。8、9.“所以”构成的复音虚词表示原因,释为“的原因”。10、11.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手段或条件,译为“用来的(方法、方式等)”。12.用在数量词的后面,表示猜测,译为“左右”。四、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 以 吾 一 日

57、长 乎 尔,毋 吾 以 也()3 至 丹 以 荆 卿 为 计,始 速 祸 焉()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不赂者以赂者丧()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0 且 以一 璧 之 故 逆 强 秦 之 欢,不 可()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2斧斤以时入山林()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 有 得,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15木欣欣以向荣()16 臣 不 胜 犬 马 怖 惧 之 情,谨 拜 表 以闻()17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18而木之性

58、日以离矣()【答案讲评】1.介词,凭借的身份。2.动词,认为。3、11.介词,用。4.动词,做。5.动词,率领。6、7、10.介词,因为。8、14.连词,表原因,因为。9.介词,在。12.介词,按照。13.连词,表并列,又。15.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相当于“而”。16、17.连词,来,表目的。18.连词,相当于“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注:“以”,作介词的“因为”和作连词的“因为”有区别。作介词时,“以”和后面的名词性短语构成状语,修饰同一个句子里的动词;作连词时,“以”连接前后两个分句,分句间是因果关系。)五、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我欲因之梦吴越()2蒙故

59、业,因遗策()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4 因利 乘 便,宰 割 天 下,分 裂 山 河()5不如因善遇之()6因击沛公于坐()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9于今无会因()10 批 大 郤,导 大 窾,因 其 固 然()【答案讲评】1.介词,根据。2.动词,沿袭,继承。3.介词,凭借。4、5、6.介词,趁,趁机。7.介词,通过,经由。8.动词,继,接着。9.名词,机会,因缘。10.介词,顺着。六、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1徘徊于斗牛之间()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4 于 人 为 可 讥,而 在 己 为 有 悔()5夫祸患常积 于忽微,

60、而智勇多困 于所溺()6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8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9从径道亡,归璧于赵()10燕王欲结于君()【答案讲评】1.介词,引进动作的处所,在。2.介词,前一个“于”,从;后一个“于”,表比较,比。3.介词,“在方面”。4.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在。5.介词,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被,表被动。6.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向。7、8.介词,表被动,被。9.介词,至,到。10.介词,表引进动作的对象,和。七、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 彼 与 彼 年 相 若 也,道 相 似 也()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 若亡 郑 而 有 益 于 君,敢 以

61、 烦 执 事()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6 若 入 前 为 寿,寿 毕,请 以 剑 舞()7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9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答案讲评】1.动词,类似,相同。2、8.动词,比得上。3、5.连词,如果。4.代词,若,你;若属,你们这类人。6.代词,你。7.副词,乃,才。9.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样子”,相当于“然”。八、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怀其璧,从径道亡()4 而 余 亦 悔 其随 之 而 不 得 极 夫

62、游 之 乐 也()5 其信 然 邪?其梦 邪?其传 之 非 其 真 邪()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10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1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2其无知,悲不几时()13 至 于 誓 天 断 发,泣 下 沾 襟,何 其衰 也()14则或咎其欲出者()15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答案讲评】1.代词,表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译为“他们的”。2.第三人称代词,作小主语,译为“他们”。3.指示代词,那。4.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5.连词,表选择关系,两个或

63、三个“其”连用,译为“是是还是?”6.副词,表揣测语气,恐怕、大概。7.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8.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9.代词,他的。10、11.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12.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13.副词,何其,表感叹语气,多么。14.指示代词,那些。15.代词,其中的。九、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此则寡人之罪也()2 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3 故 木 受 绳 则 直,金 就 砺 则 利()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5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8入则孝,出则悌()9欲速则不达

64、()【答案讲评】1.副词,表判断,就是,是。2、3.连词,表承接关系,就。4.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却。5、6.表假设关系,如果。7、8.连词,前后两句中出现“则”,表(对比)并列关系,可译为“就”。9.连词,然而,反而,表转折关系。十、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1焉用亡郑以陪邻?()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 至 丹 以 荆 卿 为 计,始 速 祸 焉()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5 或 师 焉,或 不 焉,小 学 而 大 遗()6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8过而能改,善莫大焉()9而人之所罕至焉()10犹且从师而问焉()11且焉置土石()【答

65、案讲评】1.疑问代词,“哪里”。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语气助词,表感叹,“呢”。4.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6.句中助词,表示停顿。7.兼词,“于之”,“在这里”“从这里”。8.兼词,“于之”,“比这个”。9.代词,那里。10.代词,相当于“之”。11.疑问代词,哪里。十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之二虫又何知()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6悟已往之不谏()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8 填 然 鼓 之,兵 刃 既 接,弃 甲 曳 兵 而 走()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6、()10 马 之千 里 者,一 食 或 尽 粟 一 石()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2夫晋,何厌之有()1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答案讲评】1.动词,到。2.代词,前一个指代秦国,后一个指代赂秦者。3、4.指示代词,这。5.结构助词,的。6、7.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8、13.衬音助词,无意义。9、10.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1、1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4.代词,我。十二、解释句中“也”字的意义和用法。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灭六国者,六国也()3 至 于 誓 天 断 发,泣 下 沾 襟,何 其 衰 也()4 正 襟

67、 危 坐 而 问 客 曰:“何 为 其 然也?”()5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7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10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答案讲评】1、2.助词,用在句子末尾,表判断语气。3.助词,表感叹语气。4、5.助词,表疑问语气。6.助词,表反问语气。7.助词,表婉商语气。8.助词,表解释的语气。9、10.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十三、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 何 者?严 大 国 之 威 以 修 敬 也()2邻国之民不加少,

68、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4然则何时而乐耶()5大王来何操()6 何 不 按 兵 束 甲,北 面 而 事 之()7 至 于 誓 天 断 发,泣 下 沾 襟,何其 衰 也()【答案讲评】1、2、3.疑问代词,为什么。4、5.疑问代词,什么。6.疑问副词,怎么。7.副词,表程度,多么。十四、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儿寒乎?欲食乎()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等死,死国可乎()5 嗟 乎,燕 雀 安 知 鸿 鹄 之 志 哉()6 醉 翁 之 意 不 在 酒,在 乎山 水 之 间 也()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9、)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9 恢 恢 乎 其 于 游 刃 必 有 余 地 矣()【答案讲评】1.语气助词,表反问。2、4.语气词,表疑问。3.语气词,表揣测。5.语气词,表感叹。6、7.介词,相当于“于”。8、9.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十五、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2君家妇难为()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5 为国 以 礼,其 言 不 让,是 故 哂 之()6非为织作迟()7 为 国 者 无 使 为 积 威 之 所 劫 哉()8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9 如 今 人 方 为 刀 俎,我 为 鱼 肉,

70、何 辞 为()10 问 渠 那 得 清 如 许?为有 源 头 活 水 来()11慎勿为妇死()12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答案讲评】1.动词,当作。2.动词,做。3.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二个“为”,动词,出。4.动词,做,雕刻。5.动词,治理。6.动词,是。7.第一个“为”,治理,动词;第二个“为”,介词,表被动,被。8.介词,替。9.语气助词,表反诘语气。10.连词,因为,表原因。11.介词,为了,表原因。12.介词,对,向。十六、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唯求则非邦也与()2 与 君 歌 一 曲,请 君 为 我 倾 耳 听()3与尔三矢()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71、不知()5 夫 子 喟 然 叹 曰:“吾 与 点也。”()6则与一生彘肩()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8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0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答案讲评】1.通“欤”,语气助词,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2.介词,替。3、6.动词,给。4.动词,结交。5.动词,赞同。7.动词,亲附。8.动词,结交、交往。9.介词,和。10.连词,和。十七、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而记游者甚众()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此三者,吾遗恨也()5 昔 者齐 桓 公 九 合 诸 侯,一 匡 天 下()6陈涉者,阳城人也()7 今

72、所 谓 慧 空 禅 院 者,褒 之 庐 冢 也()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9 非 蛇 鳝 之 穴 无 可 寄 托 者,用 心 躁 也()10 马 之 千 里 者,一 食 或 尽 粟 一 石()1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12 何 者?严 大 国 之 威 以 修 敬 也()【答案讲评】1.代词,“的人”。2.代词,“的土地”。3.助词,表疑问。4.代词,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这里可译为“件”。5.代词,用在时间词后,表示“时候”。6、7.语气助词,用在判断句中,起提示和停顿的作用,引出后面的判断,不译。8、9.语气助词,引出原因解释。10、11.用在定语后置句中的定语后,作定

73、语后置的标志,译为“的”。12.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语气。十八、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示赵弱且怯也()4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6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7不出,火且尽()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1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答案讲评】1、2.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关系,译为“一边一边”或者“又又”。5、6.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7、8.副词,将,将要。9、10.副词,姑

74、且、暂且。11.连词,表转折关系,反而,却。1试作翻译通过翻译看看虚词在译文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一个词,如果都等同于一个词,则是一样的,否则是不一样的。例如 2015 年四川卷第 9 题 B 项:咸休息乎太和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前一句的意思是“都在安乐中休养生息”,于是便可以确定“乎”为介词“在”;后一句为课内语句,意思是“在船上互相枕着垫着”,其中“乎”同样为介词“在”,因此便可以确定答案为 B 项。2联系文句在文言文中,有的语句的整体意义就限制了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例如 2015 年山东卷第 10 题D 项:炊者皆熟,将乃就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句“将 乃就 食”的“乃”有“于 是、就

75、”“才”等多个义项,在本句中,联系前面的“炊者皆熟”(饭菜都煮熟了,表示士兵们都可以吃上饭了),可分析出“炊者皆熟”是“将乃就食”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乃”应解释为“才”,副词,表条件。而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乃”是“于是、就”的意思,因此两句中的“乃”虽都是副词,但意义不同。3位置推断(借助语法)有的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往往它的含义和用法也就不同,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句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例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前一句的“焉”在句中,翻译为“

76、哪里”;后一句“焉”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再如 2015 年高考浙江卷第 17 题 D 项: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夫晋,何厌之有前一句“之”的位置在主语“贤”和谓语“不可已”之间,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之”是处在谓语“有”和前置宾语“何厌”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两者用法不同,可排除 D 项。4结合语境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因为有些虚词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它的几个意义可能都可以用来翻译该句。如 2013 年浙江卷第 17 题 C 项:人愚也,则愚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两句中的“则”都是连词,如果脱离语境,两个词都可以译为“就”

77、,但我们结合第一句的语境分析,“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就可以判断第一句“则”表承接,译为“就”。第二句“则”表转折,译为“却”。解虚词考题的步骤是:首先要弄清题干要求,然后弄清每项的句意,第三步把该虚词的词性、用法和句意结合起来,就可以确定它的意义,进而确定选项。1考查方式:一是对文中的虚词进行理解,要求选择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二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虚词的用法,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另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如 2015 年北京卷、天津卷、山东卷、安徽卷等;三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虚词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如 2014 年江苏卷。四是将虚词填入文中括号内,选择最恰当

78、的一项,如 2015 年湖南卷、广东卷。题型都是选择题,题目一般都是一道,分值大多为 3 分。不从文言虚词知识的角度设题,而是考查在大致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使用虚词的能力。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对此考点没有单独作考查。2考查范围:以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规定的 18 个虚词为主,兼顾考查其他一些常见的虚词,但都来自于高中语 文 课 本 要 求 掌 握 的 虚 词。如 2015 年 高 考 中“而”“以”“乃”“其”等。而 2011 年高考中“使”等考纲规定之外的常见虚词也考查到了,因此在备考中不仅要关注考纲中的 18 个虚词,还应注意这18 个虚词之外的常见虚词

79、。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时训练(选择题 34 道,选有文言短文 4 篇)第十七课时模块一: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专项训练1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A北救赵而西却秦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D某所,而母立于兹【答案讲评】C(例句与 C 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A.连词,表并列,可不译。B.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D.代词,译为“你的”。)2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80、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答案讲评】D(例句与 D 项都是助词,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定语后置的标志。A.助词,放在主语后面,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不必译出。B.代词,用在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C.助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3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相与枕藉乎舟中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D壮士!能复饮乎【答案讲评】B(例句与 B 项都是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A.语气助词,表揣度,可译为“吧”。C.形容

81、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D.语气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吗”。)4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B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C今君乃亡赵走燕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答案讲评】C(例句与 C 项都是副词,表转折,可译为“却”“竟”“竟然”。A.代词,译为“你的”。B.副词,表条件或前提,译为“才”。D.副词,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5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D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答案讲评】D(例句与

82、D 项都是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A.疑问副词,“怎么”。B.疑问代词,“什么”。C.动词,“呵问”。)6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路曼曼其修远兮D则或咎其欲出者【答案讲评】B(例句与 B 项都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A.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C.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D.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7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作地势,高下九则C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D则与一生彘肩【答案讲评】D(例句

83、与 D 项都是连词,表承接,就。A.副词,表判断,是,就是。B.名词,等级。C.助词,表疑问,“呢”。)8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失其所与,不知A未得与项羽相见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吾与点也【答案讲评】C(例句与 C 项都是动词,译为“亲近”“亲附”。A.介词,“和”。B.连词,“和”。D.动词,“赞成”。)9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B若属皆且为所虏C曾不若孀妻弱子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答案讲评】D(例句与 D 项都是动词,“好像”。A.代词,“你”。B.代词,“你们”。C.动

84、词,“比得上”。)10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某所,而母立于兹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所思在远道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答案讲评】C(例句与 C 项都是名词,“处所”“地方”。A.助词,“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或“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B、D.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11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B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C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答案讲评】

85、A(例句与 A 项中“所以”是表凭借、手段、方法等,可译为“用来”。其余三项都是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12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A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B吾攻赵,旦暮且下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答案讲评】D(例句与 D 项都是连词,表递进,“况且”。A.连词,表并列,“又”。B.副词,将要。C.副词,将近。)13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A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为仲卿母所遣D为君翻作琵琶行【答案讲评】A(例句和 A 项中的“为”都是动词,“作为、当作”。B

86、.连词,“因为”。C.介词,表被动,“被”。D.介词,“替”。)14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A万钟于我何加焉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犹且从师而问焉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答案讲评】B(例句和 B 项中的“焉”都作兼词,相当于“于此”。A.语气词,表反诘语气,可译为“呢”。C.代词,代人,相当于“之”。D.语气词,表示停顿。)第十八课时15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C雷霆乍惊,宫车过也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答案讲

87、评】B(例句与 B 项中的“也”都是语气词,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A.语气词,婉商语气,可译为“吧”。C.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可不译。D.语气词,可译为“啊”。)16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铸以为金人十二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秦亦不以城予赵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答案讲评】B(例句和 B 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可译为“把”。A.介词,“根据”“凭借”。C.连词,表并列关系。D.连词,“因为”。)17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A不赂者以赂者丧B皆以美于徐公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余与四人拥火以

88、入【答案讲评】A(例句与 A 句中的“以”都是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B.动词,“认为”。C.连词,表结果,“以致”。D.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18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A蒙故业,因遗策B于今无会因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D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答案讲评】D(例句与 D 项中的“因”都是介词,“经由”“通过”。A.动词,“沿袭”。B.名词,“机缘”。C.介词,“依靠”。)19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C君幸于赵王D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答案讲评】C(例句与 C 项

89、中的“于”都是介词,表被动,“被”。A.介词,“比”。B.介词,“从”。D.介词,“到”。)20选出与例句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A之二虫又何知B夫晋,何厌之有?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答案讲评】D(例句与 D 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指示代词,“这”“此”。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动词,“到”“去”。)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耳得之而为声不足为外人道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奚以之九万里

90、而南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A/B/C/D/【答案讲评】A(动词,可译为“成为”。介词,可译为“对”“向”。动词,表判断,可译为“是”。介词,表原因或目的,可译为“因为”“由于”“为了”。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诘。)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吾尝终日而思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图穷而匕首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项王按剑而跽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A/B/C/D/【答案讲评】B(顺接连词;修饰连词;转折连词;递进连词。)2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于乱石间择其一二

91、扣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A相同,相同B相同,相同C不同,相同D不同,相同【答案讲评】C(代词,“其中的”。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代词,“他”“他们”。代词,表指示,“那”“那些”。代词,“我”。副词,表推测,“大概”“或许”。)2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客有吹洞箫者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亚父者,范增也此三者,吾遗恨也秦

92、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A相同,相同B不同,相同C相同,不同D相同,相同【答案讲评】C 判断语气。定语后置的标志。附在时间词的后面,不译。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这里可译为“件(事)”。代词,指代人,可译为“的人”。代词,可译为“的样子”。2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盘盘焉,囷囷焉且焉置土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然力足以至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若不阙秦,将焉取之A不同,相同B相同,不同C相同,相同D不同,相同【答案讲评】D(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

93、子”。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之”。语气助词。代词,那里。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第十九课时模块二:课内与课外综合考查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竟发之。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侬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

94、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阯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价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擿伏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立生祠。(节选自宋史程师孟传)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答案讲评】C(代词,“的人”。A.代词/动词,去。B.助词,“为所”结

95、构,表被动/助词,与后面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D.介词,把/介词,因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答案讲评】C(连词,表修饰。A.副词,才/副词,竟然。B.介词,到/介词,比。D.介词,替/动词,是。)附:参考译文 程师孟,字公辟,吴(江苏)人。考中进士甲科。历任知南康军、楚州知州。泸地的戎人多次侵犯渝州边界,(提点刑狱使)使者的治所在万州,与渝州相距遥远,每次边境有警报,往往过了十天才能传到。程师孟奏请把治所移到渝州。夔州没有常平仓储粮,师孟建议设置常平仓。恰逢灾年,赈济灾民的仓粮不够,师孟立即违制开放其他储粮,而不等待上报。主管的官吏很害怕,告诉他不可以这样

96、,师孟说:“假如一定要等到上报后才能开放,饥民们早死光了!”终于将这些储粮分发下去。出任江西转运使。袁州出现盗贼,州中官吏充当内应,所以很长时间抓不到盗贼,程师孟把几名奸吏绑起来送进监狱,盗贼立即被擒。任福州知州,修筑内城,兴建学校,政绩在东南地区堪称第一。移任广州,州城被侬贼毁坏,一旦有警报,老百姓们恐怖逃窜,地方长官接踵而至,都说这里土质疏松恶劣,无法筑城。程师孟在广州六年,建造了西城。等到交阯攻陷邕管,听说广州守备十分坚固,不敢再向东。当时程师孟已经被召回,朝廷念他以前的功劳,任命他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主持都水监事务。前去祝贺契丹皇帝的生日,到了涿州,契丹设宴,迎接的人居正南方向,涿州

97、官向西,宋朝使节面向东。程师孟说:“这是藐视我们宋朝。”不肯就坐,从中午争到傍晚,随从的人惊恐失色,师孟说话的口气更加严厉,呵斥契丹迎接的人更改方向,于是改为跟迎接者东西相向。第二天,涿州人在城郊为他饯行,程师孟骑马疾驰而过,不予理睬。程师孟多次主管情况复杂的重镇,治理政务简明严肃,处理不够死罪的犯人都不通过属下狱吏。揭露阴谋有如神明,抓到惯于隐藏的首恶必定痛加惩治,直到剿灭干净方才罢休,所辖地区肃然听命。洪、福、广、越四州都为他立了祠堂。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

98、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氏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命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3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A奉而献之厉王B遂命曰“和氏之璧”C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D武王使玉人相之【答案讲评】B(例句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它。ACD 三句中的“之”尽管指代的对象不尽相同,但都是第三人称代词。

99、B 句中的“之”是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助词,可以不翻译。)4下列与例句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A乃入见,问:“何以战?”B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D皆以美于徐公【答案讲评】D(例句和 D 句中的“以”都是“认为”的意思。A 句中的“以”,依靠,凭借。B句中的“以”,介词,到。C 句中的“以”,因。)5下面各句与“此吾所以悲也”中“所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句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答案讲评】A“此

100、吾所以悲也”中“所以”的意思是“的原因(缘故)”,BCD 中的“所以”与此相同。A 项中的“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附:参考译文楚国的和氏在楚山之中拾到一块外观像石头的玉,捧着它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叫玉匠察看那块玉。玉匠说:“是块石头。”(于是)楚厉王认为和氏欺骗(他),就砍掉了和氏的左脚。等到楚厉王死了,楚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那块玉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匠察看那块玉。玉匠说:“是块石头。”(于是)武王认为和氏是欺骗(他),就砍掉了和氏的右脚。武王死了,楚文王即位。和氏抱着那块玉在楚山之下痛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接着又哭出了血。文王听到这件事后,派人问他

101、哭的缘故,说:“天下被处以砍断脚的刑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被砍断了双脚,而是悲伤宝玉被用石头来命名,忠贞的人被用骗子的称呼来命名,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文王于是派人打磨加工这块像石头的玉,结果得到了一块宝玉,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第二十课时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贾复字君文,南阳冠军人也。少好学,习尚书。事舞阴李生,李生奇之,谓门人曰:“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王莽末,为县掾,迎盐河东,会遇盗贼,等比十余人皆放散其盐,复独完以还县,县中称其信。光武至信都,以复为偏将军。及拔邯郸,迁都护将军。从击青犊于射犬,大战至日中,贼陈坚

102、不却。光武传召复曰:“吏士皆饥,可且朝饭。”复曰:“先破之,然后食耳!”于是被羽先登,所向皆靡,贼乃败走。诸将咸服其勇。又北与五校战于真定,大破之。复伤创甚。光武大惊曰:“我所以不令贾复别将者,为其轻敌也。果然,失吾名将。闻其妇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复病寻愈,追及光武于蓟,相见甚欢,大飨士卒,令复居前,击邺贼,破之。光武即位,拜为执金吾,封冠军侯。建武二年,更始郾王尹尊及诸大将在南方未降者尚多。帝召诸将议兵事,未有言,沉吟久之,乃以檄叩地曰:“郾最强,宛为次,谁当击之?”复率然对曰:“臣请击郾。”帝笑曰:“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大司马当击。”遂遣复与骑都尉

103、阴识、骁骑将军刘植南度五社津击郾,连破之。月余,尹尊降,尽定其地。【注】青犊:当时一支起义军。射犬:地名,今河南武陟县西北。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答案讲评】C(连词,表承接。A.以:介词,表修饰/介词,把,让。B.也: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D.之:代词,它/衬音助词。)7下列名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A良曰:“长于臣。”B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D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答案讲评】D(D 项与例句“于”均为介词,在方面。A.介词,表比较。B.介词,表被动。C.介

104、词,向。)附:参考译文 贾复字君文,是南阳郡冠军县人。他年轻的时候很好学,研习尚书。师事舞阴县李生,李生认为他是奇才,对他的弟子说:“贾复这个人容貌志气像这样,并且勤奋好学,是做将相的材料呀。”王莽新朝末年,贾复在县中当掾属小官。去河东接收盐,恰好遇到盗贼,同行的十几人都丢了他们的盐逃跑了,只有贾复完整地带着盐回到县里。因为这件事,县中的人都认为他很讲信义。光武皇帝(刘秀)去信都郡时,任命贾复为偏将军。等到攻下邯郸时,贾复升任都护将军。跟随光武帝在射犬这个地方攻击青犊,大战从早上打到中午,贼众的阵形还是那样坚固不败退。光武帝传令贾复说:“将士们都饿了,可以暂停攻击,先吃早饭吧。”贾复却说:“先

105、打败他们,再吃饭!”于是贾复冒着乱箭,率先冲向敌阵,他所到之处,敌人都挡不住于是败退逃跑了。各位大将都很佩服贾复的勇气。后来又北上和五校(也是河北附近的一支起义军)在真定附近决战,大举击破敌军。贾复受了重伤。光武帝大惊失色说:“我之所以不叫贾复单独领兵作战,就是因为他容易轻敌。现在果然是这样。唉!难道上天要我失去一位名将吗?我听说他的妻子已经有身孕了,如果生的是女儿,我儿子娶他女儿为妻,如果是男儿,我女儿嫁给他儿子为妇,一定不让他忧心妻儿。”贾复的伤不久就被治愈了,在蓟这个地方追上了光武帝。两人相见都很高兴,大宴士卒。(光武帝)命令贾复在前面开路,攻击邺城的贼兵,贾复打败了他们。光武帝登位,任

106、命贾复为执金吾(京城及其附近警卫长官,不包括皇城及皇宫),并且封他为冠军侯。建武二年,更始帝的部下郾王尹尊和各大将在南方未投降光武帝的还有很多。光武帝召集各路大将商议以后军队进攻方向,先不说话,沉吟了很久,于是用文书击打地上,说:“郾县最强大,宛县第二,你们谁能击破这两个据点?”贾复立即起身说:“让我去打郾县吧。”光武帝微笑说:“执金吾去打郾县,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大司马也应当出击攻打宛县。”于是调派贾复和骑都尉阴识、骁骑将军刘植向南渡过五社津,去攻打郾县,连连打败了那里的敌军。过了一个多月,尹尊投降了,所属各县全部平定了。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

107、,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淮南子道应训)【注】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汜:河岸。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答案讲评】C(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 项,疑问语气词,“吗”/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或表语气的停顿。B 项,转折连词,但/连词,表修饰。D 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的

108、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相同,相同B不同,相同C相同,不同D不同,不同【答案讲评】D(四句“与”字意义分别为“介词,跟,同/介词,替,给/动词,给予/动词,亲附”。)附:参考译文 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曾对他的弟子说:“无能的人,我不与他交往。”一天有个穿着粗布衣服,系着破旧腰带的人,登门自荐说:“我擅长呼喊!”公孙龙环顾众弟子问道:“你们当中原来有善于大声呼喊的人吗?”众弟子回答:“没有。”公孙龙便说:“收下他吧!把名字登记在名册上。”过了几天,公孙龙前去游说燕王,走到一条大河边,而摆渡的船却靠在对岸。公孙龙让那个善呼喊的人喊摆渡的过来,那人一声呼喊,摆渡的应声摇了过来。所以说:圣人处世,不能拒绝有一技之长的人。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