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破第1题 准确理解文本内容 突破第 1 题 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本考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考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目时,考生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倾向。考生要在抓住主要信息、把握概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具体辨析和认真筛选信息,然后进行整合。“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考生对具体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得出理性认识的能力。论述类文本中,对概念的解说、知识的阐述大多采用事例说明的方法,考生要学会揣摩举例论证的目的;要从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入手,揣摩文中的隐
2、含信息;要从材料出发,推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认识命题中的转述方式论述类文本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试题中,选项的表述不可能照搬抄录原文语句,大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明确转述的基本方式,对判断选项正确与否意义重大。选项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1概括式转述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内容,使之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
3、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要看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和作者的意图,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例1 2018全国卷第1题A项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原文内容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2具体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观点、结论性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
4、意义上讲,它是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或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具有对原文相关观点的阐释性质。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一是要判断选项本身的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二是要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选项中的具体材料是否能证明原文中的观点和结论。例 2 2018天津卷第 7 题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原文内容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
5、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解析:根据原文倒数第 2 段的内容,“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指人本来应该主宰信息,结果却对信息形成依赖,最终被信息所控制。而 D 项体现的不是人对科技的依赖,而是人对科学技术的利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3同义变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进行重新表述。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变式包括因果倒置、条件与结果转换、变换主语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变等形式。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判断转
6、述的句子与原文是否“同义”。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例 3 2016全国卷第 1 题 A 项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原文内容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解析:选项中“讲故事的人不一
7、定是小说家”是原文“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的同义变式转述。“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是原文“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的同义变式转述。这两处的同义变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综上所述,选项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转述,主要有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和同义变式转述,而其中同义变式转述因其所占比例较大,需要我们重点关注。二、识别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每一个选项,命题人都在“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表述中设置陷阱,所以,在答题时,极有可能会把“无误项”判为“设误项”,把“设误项”判为“无误项”。下面
8、对“常见设误手法”的探究,仅仅是针对“设误项”进行的讲解。1常见设误手法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题型相当稳定,全是选择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题干要求)的选项。而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一般不会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原文语句或文中涉及的 观 点 态 度 进 行 一 番 改 造,改 造 的 方 式 有“删”“添”“调”“改”“漏”“凑”。经过这些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的选项就是“不正确的一项”。删(删减)删除句子中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或缩小,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添(添加)添加定语、
9、状语、中心语或其他词语,造成概念偷换或文意曲解。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改(改变)改变说法,似是而非,干扰判断。漏(遗漏)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较大迷惑性。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凑在一起造成错误。2.常见命题陷阱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三道选择题,大多要求选“非”,即选出设误项。下面介绍一下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设误的选项中常见的几类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选项表述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中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
10、用等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功用。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例 4 2017全国卷第 1 题 B 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原文内容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解析:由原文“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
11、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的一面,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的一面,因而选项 B 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2)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是指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或者将与甲事物有关的信息说成是与乙事物有关的信息。例 5 2017天津卷第 7 题 A 项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原文内容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
12、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 11 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 13 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解析:根据原文表述可知,“时间”才是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而指时杆、日晷、漏壶等,只是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的“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选项 A 将“时间是参数”与“指时杆、日晷、漏壶是参照物”这两
13、者混同了,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3)夸大其词夸大其词,是指命题者对原文中涉及的有关作用、效果、用途等信息,在选项表述时故意用语夸大,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等等。例 6 2015全国卷第 3 题 D 项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原文内容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
14、展。解析:“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的说法夸大其词,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高利贷就束缚了生产流通的扩大和发展,具有负面的作用;其次,选文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表述是较委婉的且有“新型”信用工具的修饰限定。而 D 选项表述绝对,犯了夸大其词的错误。(4)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例 7 2017全国卷第 2 题 C 项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原文内容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
15、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解析:原文只是说“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并没有“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所以选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5)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是指选项中的观点和原文不一致,选项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
16、背离原文的意思,或者歪曲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例 8 2015全国卷第 1 题 A 项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原文内容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解析:文中只是说“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而并没有表明“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都是在宋代产生的,选项曲解了文意。(6)混淆时态混淆时态就是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或把已发生的事实说成未发生的,又称作混淆已然和未然。例 9 2013全国大纲卷
17、第 5 题 B 项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原文内容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解析:根据原文“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
18、造成威胁”等语句可知,“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并非既成事实,在当下只是一种趋势,一种可能,但该项却将未然说成已然。另外,原文引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这些会“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另一种则是克罗宁博格的观点,他认为“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故选项后半句表述也不符合原文意思。(7)混淆关系关系混淆是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强加因果,二是因果颠倒。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
19、颠倒。例 10 2017全国卷第 1 题 D 项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原文内容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解析:强加因果。根据原文“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可知,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是当时社会转型的“例证”(具体表现),而选项中的“从而”一词,却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误认为是推动当时社会转型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混淆肯定与否定,是指选项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
20、物加以肯定。例 11 2016全国卷第 2 题 D 项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原文内容 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解析:原文的观点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
21、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康熙王朝属于文艺作品,虽然原文列举了康熙王朝中一个与史实不符的事例,但不能否认“能从中发掘史料”的观点。选项中“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直接将原文肯定的意思说成否定的,混淆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是句子的一种特殊关系,有充分、必要、充要三种条件关系。选项不符合原文表意的特定关系,就是错误的。例 12 2014安徽卷第 3 题 D 项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原文内容 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解析:根据原文中“
22、方可”一词可知,“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的必要条件,而选项将“方可”改为“就能”,前者成了后者的充分条件,选项的条件关系不当。(8)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例 13 2017全国卷第 3 题 B 项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原文内容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
23、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解析:根据原文可知,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中“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说明的应是故乡已呵护了乡村记忆,而不是“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选项的表述偷换了概念。跟踪快练用比对法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原文:文学批评的“远”和“近”,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远”,指评论者与作家距离适当“远”一点,才能葆有客观
24、性;“近”,指与作品文本距离贴近一点,回到作品本身,回到阅读和文本细读上来。选项:文学批评的“远”是指态度上葆有客观性,“近”是指方法上回到作品本身。()答案:曲解文意,原文“文学批评的远和近,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不是指文学批评的“远”是态度问题,“近”是方法问题。2原文:上世纪 80 年代,外国文学理论尤其现代文艺理论涌入,虽有建设性意义,但导致批评理论西化严重,许多批评者习惯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解读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关系松散。选项:用西方文学理论解读当代作家作品,导致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的关系松散。()答案:强加因果。“导致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的关系松散”原
25、文无此信息。3原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家的批评文章往往感性有余、理论构架淡化,但恰恰是他们的批评实践给众人提供了一条批评回归文本细读的个人化路径,甚至可以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别开生面,富于可读性和启发性。近年来作家积极介入文学批评,对风行已久的远离文本的“专业批评”是有纠偏意义和启发的。选项:作家的批评文章虽然存在不合常规套路等弱点,但仍然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答案:以偏概全。原文“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往往”表明不是全部,“不合常规套路”文中未表明是弱点。4原文:人才竞争的核心是环境竞争。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不仅
26、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而是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环境的较量。选项:当前人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不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而是日益演变成人才发展环境的较量。()答案:混淆是非,“不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错误,否定了薪酬待遇比拼,原文表述为“人才竞争已不仅是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5原文:显而易见,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走向。选项: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薪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对人才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答案: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走向”,并非是“起着决定性作用”。6原
27、文:旧动能是指依靠大量资源投入、较高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来驱动经济增长的动能,新动能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选项:旧动能依靠大量资源投入,新动能则完全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答案:以偏概全。“完全依靠科技进步”错误,原文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7原文:解决新旧动能“青黄不接”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积极作为,衔接好新旧动能转换,缩短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避免因动力机制错配阻碍经济向更高发展阶段攀升。选项:旧动能持续减弱,新动能尚未成熟,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认识和把握规律,避免阵痛期。()答案:曲解文意。“避免阵痛期”错误,原文是“
28、缩短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8原文:中国社会从来不是原子化个体的简单排列,而是深度融合乃至化合的有机整体。每个人同周围的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体的充分发展不是彻底斩断已有的联系,而是规范、引导、影响、塑造这些联系,立己达人,修身成德之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回馈社会中完成人生的修行。选项:中国社会从来不是原子化个体的简单排列,在以融合为特点的社会状态下,个体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答案:曲解文意。“个体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与原文不符。9原文:仰观与俯察代表了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并由此演绎衍生出了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特质。选项: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仰观与俯察,并由此演绎衍生出
29、了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特质。()答案:以偏概全。仰观与俯察代表了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10原文: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选项: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答案:曲解文意。原文是“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三、三角度比对善于发现选项细微错误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 1 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的就是考
30、生对原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能力,四个选项在原文中都有明确的对应句子或区域,因此,判断选项正误就必须将选项表述与原文信息细加比对。上面我们明白了命题人在命制错误选项时所借助的六种手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八种错误类型,这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所做的分析。从语言表述的角度看,选项错误并非到处是错,其错误往往是一两个点,多体现在词语概念的不准确、某种关系的错乱、结论与依据的不一致。因此,考生在运用题文比对时也要注意从这三个角度进行。角度 1 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比对词语
31、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方向 范围、程度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会、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偶尔与经常(往往)、轻度与严重等。混淆范围以偏概全时间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混淆时态指代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
32、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等。偷换概念指代有误是非词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例 14 2016全国卷第 2 题 C 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原文内容 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
33、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解析:“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的陈述对象在原文中是指“小说家”,在选项中被替换成“人们”。另外,选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的表述也与原文“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矛盾。结论:选项因为指代有误造成陈述对象与原文不一致,另外也有与原文表述矛盾的错误。角度 2 比对关系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34、文意思。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关系类型比对特征设误诠释思考趋向 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比较: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
35、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第三种情况就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 假设关系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或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递进关系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关系,不符合逻辑;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注意表并
36、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一一、不是而是(表并列);或:虽然但是。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无中生有不合逻辑例 15 2014湖北卷第 6 题 D 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原文内容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解析:从原文来看,“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不是礼乐“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的原因。选项中“正是由于所以
37、”的表述强加因果关系。角度 3 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一般论述类文章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章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趋向 比对选
38、项句或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辑。主客倒置比对选项中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无中生有偷换依据或结论例 16 2015湖北卷第 8 题 B 项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原文内容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
39、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解析:选项中“从来就没有”的观点过于绝对,原文中的观点是“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次要地位”不等同于“从来就没有”。选项中的结论与原文不符。跟踪快练请阅读下文,对 13 题进行比对分析。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
40、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
41、,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
42、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今历史学
43、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原文内容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解析:比对原文中的相关信息“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陈寅恪以诗证史”,这些都是将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的例子,原文的阐释较为具体,选项的阐释较为概括,选项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结论:正确
44、。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原文内容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解析:选项中“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是对原文“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的同义变式转述;选项中“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是对原文“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的具体式转述。结论:正确。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原文内
45、容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解析:原文中引用王国维古史新证中的话的意思是,一些历史学家疑古太过,就连尧、舜、禹是否存在都怀疑,这是不对的。并不能由此推出“如果能充分就不会”这样的结论。选项曲解文意,假设关系不成立。结论:错误。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原文内容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
46、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解析:选项中的“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选项中“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是对原文“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的同义变式转述;选项中“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是对原文“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的同义变式转述。结论:正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原文内容
47、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解析:选项中“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选项中“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是对原文“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的同义变式转述。结论:正确。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原文内容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
48、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解析:选项中“并无真实可言”与原文中“显然有悖信史”相对应,选项中“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与原文中“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相对应,两处都属于同义变式转述。结论:正确。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原文内容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解
49、析:比对原文可知,选项的阐释较为概括,原文的阐释较为具体,选项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结论:正确。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原文内容 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
50、了。解析:原文的观点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康熙王朝属于文艺作品,虽然原文列举了康熙王朝中一个与史实不符的事例,但不能否认“能从中发掘史料”的观点。选项中“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直接将原文肯定的意思说成否定的,混淆了肯定与否定。结论:错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原文内容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解析:选项中“也会产生新的传说”与原文中的“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相对应,选项中“这些传说将来会不
51、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与原文“能否成史颇为可疑”相对应,两处都属于同义变式转述。结论:正确。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原文内容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解析:神话传说是文学,而“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发现因果关系错误,强加因果。结论:错误。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原文内
52、容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解析:选项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是对原文“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的同义变式转述,选项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属于对原文理解的思维推断。结论:正确。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原文内容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
53、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第 1 段)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第 3 段)解析:选项中的“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是对原文第 3 段内容的综合概括,选项中的“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是对原文第 1 段内容的综合概括,选项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结论: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