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击进入相应模块选 修 部 分 专题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指导】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调整,共同背景都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1)整体适应,而局部不适应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变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2)整体不适应,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等。2.凡是改革,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
2、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的切身利益,必然遇到阻力。革命性的改革,触及的是社会腐朽势力和没落阶级,斗争更为尖锐。3.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权势,坚决反对变法。【核心自查】一、梭伦改革 1.历史背景:(1)内忧:平民、工商业奴隶主与氏族贵族的矛盾尖锐。(2)外患:民族危机加剧。(3)前提: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2.主要措施:(1)经济领域:颁布“解负令”,同时废除“六一汉”制度。规定了占用土地的最高限额,制定“遗嘱法”。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2)政治领域: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进行机构改革: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设“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3.改革特点:(1)目的: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措施:很多措施带有“折中”的色彩,持中立立场。4.改革结果:梭伦被逼出走,庇西特拉图建立僭主政治。5.改革影响:(1)进步性:经济: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政治: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2)局限性: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特别提醒】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在雅典社会文明体制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
4、对雅典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根本改造的革新运动,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专权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民主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虽然它并没有解决当时雅典的所有问题,但它却为雅典社会后来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二、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1)社会大变革:经济:铁器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政治: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军事: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依据。(2)秦国的
5、历史机遇:秦国面临内在的有利条件和外部的历史 机遇。2.改革措施:(1)经济: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2)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3)政治:建立户籍制度,普遍推行县制。(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制订秦律。(5)社会习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3.改革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是打击旧贵族最有效的变革。(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是为期最长久的改革。(4)严厉性:采取严厉的手段,打击旧贵族,严刑峻法,保证新法得以推行。4.历
6、史影响:(1)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特别提醒】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一是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二是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三是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四是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着深刻的危机。(2)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
7、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积极推动政治改革。2.改革措施:(1)前期: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2)后期:以移风易俗为中心,改变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3.历史作用:(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2)加快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3)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深化拓展】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实行、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四、王安石变法
8、 1.改革背景:(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2)由于君主集权,北宋形成“三冗”局面,造成积贫积弱。(3)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2.改革措施:(1)富国之法: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既保证了灌溉,又具有防洪抗灾的作用。免(募)役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市易法: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收入。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的垄断,减少了政府开支。(2)强兵之法:保甲法:维护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提高了军
9、队战斗力。设军器监:武器产量、质量提高。(3)取士之法: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推动改革和扩大统治基础。3.改革结果:由于守旧派官僚地主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4.历史作用:(1)进步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初步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青苗法和免役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特别提醒】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四点:一是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二是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三是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四是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五、欧洲的宗教改革 1.改革
10、背景:(1)必要性: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社会进步。(2)可能性: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兴起,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2.改革主张:(1)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反对教皇权威;坚持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简化宗教仪式;认为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2)加尔文:主张简化宗教仪式;提出“先定论”和“财富论”,建立政教合一政权。(3)亨利八世改革:颁布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通过“至尊法案”。3.改革结果:改革后欧洲出现了路德新教、加尔文新教及英国国教。4.历史作用:(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2)否
11、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提醒】宗教改革从其发动背景看,14、15世纪,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天主教会的特权地位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其内容看,它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反对奢侈腐化,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从其结果看,它沉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改革背景:(1)内忧:马木路克的经济掠夺、政治统治引起农民和平民的不断反抗,阶级矛盾激化。(2)外患:英法等西方国家先后入侵和争夺埃及,埃及民族
12、危机严重。(3)条件:阿里利用开罗人民起义之机掌握了政权。2.改革措施:(1)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废除包税制;兴修水利,改良农具;初步建立民族工业。(2)政治:确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3)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4)教育:实行开放政策,创办学校,选派留学生等。3.历史作用:(1)政治: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2)经济: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社会进步。(3)文化军事:推动了埃及文化繁荣和军事实力的增强,提高了埃及的国力。(4)对外: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13、【特别提醒】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阿里对外战争激起被征服地区和其他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也引起了欧洲列强的干涉,这是失败的外部原因。阿里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未能对现有的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背景:(1)经济:俄国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地主与农奴主的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3)思想:新思潮的涌动,社会各阶层展开激烈讨论。(4)对外: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了社会危机。2.改革措施:(1)“二一九法令”:政治:废除农奴制,农民在法律上
14、成为自由人。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组织: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2)政治体制: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3)司法制度:废除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和律师制度。(4)军事教育: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3.历史作用:(1)进步性:推动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局限性:具有不彻底性、掠夺性和欺骗性。【特别提醒】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对农民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掠夺,影响了俄国的发展,但就改革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两千多万农民从农奴
15、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上层建筑作出局部调整,这些改革都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八、日本明治维新 1.历史背景:(1)农民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2)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工商业者不满幕府的剥削掠夺。(3)统治阶级内部中下级武士产生了反抗思想。(4)“黑船事件”使日本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2.历史进程:(1)“尊王攘夷”:中下级武士要求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2)倒幕运动:倒幕派推翻封建幕府,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3.主要内容:(1)政治:废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
16、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化教育: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进西化。(4)军事: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4.历史影响:(1)进步性: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亚洲强国。(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特别提醒】明治维新结束了幕府的封建统治,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明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使日本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并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也使日本进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九、戊戌变法 1.背
17、景条件:(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3)甲午战争之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4)早期改良思想的传播,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和宣传,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2.思想主张:(1)康有为: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积极宣传变法。(2)梁启超: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3)严复: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3.百日维新:(1)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奖励创新发
18、明;改革财政。(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军。(4)文化教育:开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4.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5.历史影响:(1)戊戌变法是一场救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特别提醒】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
19、出的一些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行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这个要害问题,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绝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热点考向一 中外古代政治改革的特点及其异同【典题训练1】(2011海南单科)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A.捍卫平民的权利 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维护贵族的利
20、益 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解析】选B。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梭伦观点的核心是保证平民利益的同时也使贵族不遭受不当损失。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他主张政府要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体现了其“中庸”的改革特点。A、C、D三项表述均有错误。【典题训练2】(2012山东文综)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
21、同作用。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深化拓展】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1.都处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击 败外敌的任务;都有国君或皇帝的大力支持;都是封建化性质 的改革。2.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 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22、实行“重农抑 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 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即时点评】本考点在高考中经常进行考查,在近几年的考试中主要集中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及成功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制、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还有改革的作用及取得成功的原因。题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难度中等。在复习时,要从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内容和历史作用、孝文帝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措施等两个方面入手。热点考向二 中外近代政治改革的不同特点及影响【典题训练3】(2011上海单科)中世纪的
23、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解析】选B。本题考查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的表现,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教皇希望巴黎大学成为“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可以明确地看出他是要把巴黎大学变成传播神学的中心。A项与题干材料信息相悖,C、D两项不能体现。【典题训练4】(2011江苏单科)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
24、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 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25、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
26、时而变。【深化拓展】工业文明冲击下四次改革的不同特点 1.俄国1861年改革:是以沙皇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迫于形势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继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特别是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改革后,近代化进程步履艰难,矛盾重重。2.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殖民地国家的改革,改革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从性质上看属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改革。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但是主要侧重于军事工业。改革使埃及迅速崛起,摆脱殖民统治。但是由于阿里实行专制独裁、对外扩张,使改革最终失去群
27、众基础而失败。3.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力量的改革派进行的武装倒幕运动,是在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4.中国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改革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由于民族危机的加重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改革昙花一现。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作用是深刻的,戊戌文化遗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即时点评】本考点是本专题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题型上也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难度中等。在知识点上,主要考查了明治维新的背
28、景、措施及地位、影响,戊戌变法的原因、改革者的主张、改革的措施及局限、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尤其是在经济上和风俗习惯上的改革措施是重中之重。在复习时,要注意把握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注意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热点考向三 评价中外政治改革的原则、标准【典题训练5】(2011上海单科)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开展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解析】选B。本题考查康
29、有为的思想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同时着重考查如何评价个人因素对政治改革成败的重大影响。从题干材料看出,康有为的性格缺陷导致了变法的失败结局。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完全误解,B项能够体现出题干的重要意图,C、D两项能够体现题干含义但不到位。【典题训练6】(2011山东文综T33)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
30、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
31、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深化拓展】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评价改革的原则:(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
32、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某些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改革者有敢于改革的勇气,并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即时点评】王安石变法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本专题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特点、结果及影响和失败的原因,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措施、结果及评价等知识点都进
33、行了考查。在复习时还要高度重视,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注意这部分试题与材料的联系更加密切;题型上主要是材料解析题,难度中等。一、选择题 1.(2012海淀一模)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不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采取措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B.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C.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 D.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异同点的准确辨别。A、B、C三项是两个改革的共同影响。商鞅变法时期,“燔诗书而明法令”,利用行政手段压制思想文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2.(2012广东综合模拟)毛泽东同志认为商鞅是“首屈一
34、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说明他是“理想主义者”的变法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刑不避大夫 C.连坐法 D.奖励耕织【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材料本质的能力。“理想主义者”意为“不可为而为之”,商鞅属于地主阶级,“刑不避大夫”直接威胁到地主阶级的利益,也是他被“车裂而死”的主要原因之一。3.据魏书目录序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
35、治【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准确识记与理解。材料显示,北魏官吏原无俸禄,孝文帝下诏制定官吏俸禄制,严禁官吏自筹,目的在于整顿吏治。4.王安石的咏商鞅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据此,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在于()A.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B.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C.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D.取信于民,重视承诺【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回答本题要抓住诗的内容,由“信诚”和“一言为重”可知,商鞅变法注重诚信和承诺,故正确答案为D项。其余三项均不能从诗中体现,可排除。5.(2012丰台一模)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逐步
36、确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王统而不治 B.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公民各项权利 C.人权宣言宣布法国确立共和政体 D.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立宪政体【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确立等重大事件的准确判断能力。A、B、C三项的结论都与史实不符,只有D项正确。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着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的确立。6.(2012广东冲刺模拟)1871年,日本刊物全译中学西校改定普学规则中写道:“且初学者未通其语言,未习其文学,故宜先就汉人所译人之书,加以研习,以得其略。”这说明日本()A.坚守儒家文化主阵地 B.全盘接受西方新文化 C.从中国间接输
37、入西学 D.向中国学习改造文化【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学习西方特点的准确理解。日本明治维新旨在通过学习西方文化,使日本走上富强道路,改变日本半殖民地地位。由于日本长期以来以中国为师,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学习西学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学习中国人所翻译的西学加以研习。二、非选择题 7.(2012江苏单科)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38、 (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信息,从平民政治地位和参政权利两方面概括弊端,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概
39、括社会危机。第(2)题,结合梭伦改革的措施概括回答。第(3)题,依据材料二中“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概括回答原因,依据材料二中“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以公正为本”概括回答积极影响。答案:(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8.(2012商丘三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魏冯太后、孝文帝改革的最大特点在于,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
40、、常规化,使北方地区的胡人与汉人的差别日趋缩小,以至于融为一体,这是北魏改革最为了不起的成就。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其实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在瓷业、农业、科技方面,都是北朝留下的,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
41、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推进胡人汉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进这一进程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题,从迁都、风俗等方面进行汉化。第(2)题,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的,每个民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丰富了民族文化和内涵。答案:(1)特点: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措施: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答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姻亦可),采用汉族典章制度。(2)
42、贡献: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气息,推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经济发展与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贡献;为后世繁盛奠定基础。9.(2012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 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 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
43、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解析】第(1)题,先根据材料一信息进行概括总结,再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德意志民族”“4 000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回答。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会的最初简单动机却引发了时代大变革,再列举出支持和参与宗教改革的社会力量。答案:(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原因:反
44、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术的应用。(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10.(2012宝鸡二模)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的侵略,中日两国作出了不同的应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比它的近邻更快并成功地对西方的挑战作出了回应呢?为什么中国不能呢?费正清东亚:近代的变化 材料二 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
45、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存在差别,这一差别无疑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在中国人不断后退,并很可能会继续后退到帝国彻底崩溃时,日本人即使不实际处于逐渐进步的状态之中,也处在从即将洒向他们的一片强光中得益的状态之中,处在利用那些中国人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在开始更加了解我们时多半不但能够采纳并急于采纳的进步和发明的状态之中。当时一位英国外交官(1)材料二、三是如何回答材料一中的问题的?(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三中的观点。【解析
46、】本题以面对民族危机时中日两国的不同反应及其原因为主题,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独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提炼材料二、三中关键信息,分别从地理环境及民族习惯等方面归纳对材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第(2)题,要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材料二、三观点的片面之处。答案:(1)材料二:日本地理位置独特、面积小、人口少,有助于他们迅速传播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对外作出一致的回应;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利于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内地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难以改变,不利于对外迅速作出一致的回应。材料三:中日两国人民的习惯和对外来事物的感觉方式不同。(2)两段材料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看到
47、了造成中日差异的部分因素,但没有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角度全面解释中日差异的原因。11.(2012海南单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 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 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
48、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 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 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 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 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 对,有大约600亿法郎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 执。1937年2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 阵线的纲领。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 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
49、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第(1)题,要分析经 济危机带来的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活动频繁。第(2)题,分 析改革有利于缓和矛盾、推动经济发展避免社会动荡。答案:(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左翼力量形成联合。共同之处:针对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监管银行。(2)对法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作用;遭到大资产阶级反对,未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果;阻止了法西斯势力上台。12.(2012江西压轴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初经济发展,与赋税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顺治和康熙时,编订赋役全书,改进纳税制度。康熙五十年,
50、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固定丁税,稳定了全国的丁税负担。雍正元年,制定摊丁入亩政策,将丁税平均分摊于地亩之内,变成了单一的土地税。戴逸清史 材料二 改革3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农村经济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农村改革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积累了经验。李文当代中国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清
51、初赋税政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特点。与材料一相比,两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有何不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变化主要考虑赋税种类、征税标准等,特点则分析对人身控制的影响。第(2)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税制的改革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答案:(1)变化:税种简化,征税标准发生变化。影响:削弱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生产;缓和了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2)特点:改革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发展生产与调整结构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经济改革和民主改革相结合。不同:前者维护
52、封建统治,后者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题备用】1.(2010安徽文综T19)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和资本,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
53、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农奴生活仍没有本质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2.(2010安徽文综T20)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内容的理解。在明治维新期间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起到了示范作用,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国营工厂连年亏损,政府开始扶植私人企业,推动了民间
54、企业的兴起。3.(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 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 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 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 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 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 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 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55、。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 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 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 告失败。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解析】关于王莽改制的内容在新课标选修一中未涉及,属于新情境材料题,解答本题时就应依托材料并结合所学关于改革的一般规律认识作答。第(1)题,直接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社会矛盾加剧缓解社会矛盾;王莽创立“新”朝树立“新”朝形象;新政权刚建立巩固新政权。结合改革的一般规律不难得出改革的目的。第(2)题,分析改制失败原因要有针对性
56、,主要针对币制改革对经济和百姓的危害进行分析,分析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时要点应全面、到位。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4.(2012浙江自选综合T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
57、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题材料一涉及的内容是对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的看法与评价,王安石和司马光分别站在增加社会财富和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立场上,对变法内容进行了辩论。其实质反映的是对祖宗之法的态度。第(2)题的关键是注
58、意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个限定词,即要求回答的是王安石变法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原因的考查主要涉及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要结合宋代经济发展状况来回答。答案:(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5.(2011福建文综T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4.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率陆海军。大日本
59、帝国宪法(1889年)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比较分析的能力。第(1)题,日本宪政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可以直接概括,日英近代宪政比较结合
60、所学知识从国家元首权力大小的方面归纳概括。第(2)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一分为二地从政治、经济、殖民扩张等方面辩证地概括分析。答案:(1)主要内容: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统率陆海军。差异: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2)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6.(2011海南单科T29)材料一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
61、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拨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摘编自戊戌变法
62、档案史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分析的能力。第(1)题,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背景知识,从“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等关键信息入手归纳分析。第(2)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的信息,结合有关清朝近代权力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不难发现总理衙门的职能在不断扩大,由临时到常设,由非专业到专业,由最初的专办军务转变为具有多种职能。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分析其作用。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外事纷繁,军机处不能及时办理。(2)
63、变化:初设时只是临时性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后来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作用:导致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动;推动洋务运动。7.(2011浙江文综T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
64、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第(1)题,直接从材料信息概括,要注意材料注解的提示。第(2)题,“皇帝的方向”要结合戊戌变法的背景剖析,紧扣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的关键信息,利用材料,迁移所学知识概括。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65、(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8.(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T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
66、。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解析】本题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中国古代的改革问题。第(1)题,主要是对材料观点的提炼和比较。注意要找准关键信息。第(2)题,意义主要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及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归纳。答案:(1)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2)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9.(2010浙江文综T9
6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本(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籍)(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第(1)题,从材料中归纳
68、信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第(2)题,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从中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10.(2010福建文综T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
69、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问题。第(1)题,主张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夷夏观念
70、浓厚,少数民族远离中原等。理由主要从传统的儒家观念、夷夏差别等角度分析。第(2)题进步作用注意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信息,从洛阳经济发展、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认识主要从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对国家发展的作用等角度分析。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进步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71、。11.(2010山东文综T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第(1)题是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注意要点明确。第(2)题第一问教育思想从材料中可知是注重实用性;第二问改革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答案:(1)弊端
72、: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选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习题备用】1.(2011广州模拟)“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赘: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增加户数,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形成奋发图强的社会风气 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 A.B.C.D.【解析】选D。阅读材料,主要说明了商鞅变法鼓励成年子女分家立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改变社会习俗,鼓励进取
73、,故符合题意,答案为D。2.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解析】选C。北魏孝文帝改革,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故采用汉姓,反映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特点,实质体现了确立皇族正统地位的目的。3.西欧的宗教改革中英国的宗教改革最具独特之处,其最独特的表现是()A.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B.确定“教随国定”的原则 C.最激进,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D.依靠王权自
74、上而下发动【解析】选D。欧洲的宗教改革中,英国的改革最为特殊,改革不是由资产阶级的人士发动领导,而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自上而下进行的,故这是与德国、瑞士宗教改革的最大不同。4.日本明治维新的同时,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30年后强大起来的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大胜中国,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要加强军事力量的先进装备 B.先进的社会制度是近代化的根本前提 C.近代化首先是军事上的近代化 D.先进的生产力技术要有适宜的土壤【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的特点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看,日本的明治维新首先对日本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5.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
75、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封建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历史作用的认识。百日维新失败,并没有改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也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处境,但是却促进了思想解放,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6.(2012永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宋朝以前,尤其是唐朝,官员们通过国家的邮驿机构投寄私书,虽然也在可行之列,而且逐渐频繁起来,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但毕竟没有得到法令的许可。
76、到宋朝,情况就不同了。官员的“私书附递”,成为皇帝诏令中明文规定的事,从此通信范围大大扩大。这是我国邮驿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宋太宗为笼络士大夫官员,特别恩准:官员在近系家属之间,可以随官方文书一起传带家信。到宋仁宗统治时,再度放宽,1036 年下诏令说:“中外臣僚许以家书附递。明告中外,下进奏院依应施行。”(燕翼诒谋录)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文章中说:当时他自己和朋友间往来的书信,便是由急脚传送的。据史书记载,金字牌的出现与战争的紧急状态有关。宋神宗时与西夏激战,西夏发兵80 万围攻兰州。为了使军情神速传递,宋政府下令用金字牌直通皇帝,不按平时的手续走普通的递铺。这种金牌送文,要求日行400
77、里至500 里。当时人形容金字牌“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梦溪笔谈卷十一),所以能迅速到达目的地。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 年),即以这种急行通信的方式,用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飞退兵,阻止他再向金军进攻,断送了抗金斗争的大好形势。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邮驿制度的改革情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邮驿制度改革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第(1)题,提取材料中 关 键 信 息“私 书 附 递 有 明 文 规 定”“通 信 范 围 大 大 扩大”“金字牌的出现与战争的紧急状态有关”等。第(2)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78、和繁荣,以及宋代战争需求等角度分析。答案:(1)“私书附递”法律化,通信范围扩大。出现金字牌,专门用于传递军情。(2)商品经济繁荣,政策宽松,文化发达,战争需要等。7.(2012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近代以前,清政府中央政府除最高统治者皇帝外,还有内阁、南书房、军机处、六部、都察院、管理皇帝宫廷事务的宗人府和内务府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它并非专职,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
79、更加明显。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官名,掌管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清政府专门负责外交、通商、海关等涉外事务的机构)等陆续成立。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19世纪中后期清朝涉外机构及涉外官员变迁的特点。(2)简要评价这种变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考查机构的设立、工作的推动、官员的任用等情况。第(2)题,涉外机构是伴随着列强侵华出现的,方便了列强侵华,同时也开始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答案:(1)涉外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设立到逐渐推进,涉外官员从兼职到专职。(2)清朝的政治越来越受到列强的干预和控制
80、,它标志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也是清政府融入世界所作出的努力,开始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8.(2012临沂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是16世纪具有德国或荷兰风格的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它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形式讽刺了教皇制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1)图片如此讽刺教皇制度的原因是什么?为此,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改革主张?材料二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2)结合材料二,谈谈马丁路德改革的双重性。马
81、丁路德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在促进欧洲近代化过程中取得的最大历史成果各是什么?【解析】本题以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及16世纪宗教改革的各自成果为核心,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结合天主教会的荒谬说教分析漫画的含义,并借此归纳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第(2)题,要结合欧洲三大宗教改革的特点分析其历史成果。答案:(1)教会声称教徒必须得到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升入天堂;基督教成为教皇维护权势、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马丁路德指出人的灵魂只要依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就可得救,无需教会神职人员的干预。(或“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2)打破了天主教会的
82、精神独裁,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宗教锁链。马丁路德改革在思想领域中开创精神自由的局面,英国宗教改革在政治领域中确立国家至上的原则,加尔文宗教改革在经济领域中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合理性依据。9.(2012江西三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94年甲午战败后,张之洞给清政府上了一道后来被称为其新政总纲的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九个方面的主张,即编练陆军、重建海军、修筑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派人员出国考察等。张之洞以卢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兴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张之洞在湖北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
83、,其中25%是按清政府的指示而设,75%是按张之洞的意旨而设。清末新政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新政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政权机构和军队发生了较大变化,政治思想异常活跃,科举废止,留学热和办学热兴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末新政促进了革命的爆发。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后来孙中山先生誉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摘编自从张之洞新政看湖北崛起等(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张之洞湖北“新政”的主要思想和实践效果。(2)如何理解孙中山称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题,明确张之洞是洋务
84、派代表人物,他希望从军事、民用等工业上的富强,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第(2)题,张之洞此时已经提出了一些政治改革的主张,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答案:(1)政治改革优先,再推广到农、工、商、学、军各界,维护清朝统治。张之洞的“新政”主张,与后来清政府推行的“新政”的具体措施相似,具有时代的进步性。湖北“新政”实践效果明显,推动了湖北的近代化进程。(2)张之洞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其思想认识高于一般洋务派;张之洞等推动的清末“新政”,使旧体制遭到巨大破坏,为民主革命的爆发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环境;他在湖北进行的军事改革,客观上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从根本上看,改革适应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起到了革命
85、的作用。10.(2012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歆(西汉末年刘歆)窥见此,造作古文而扫除今学。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
86、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雷颐维新的挫顿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
87、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围绕戊戌变法的失败这一主题,考查学生提炼、分析材料信息,评论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从减少变法阻力的角度分析康有为的政治意图。第(2)题,归纳、提炼材料二、三有效信息即可。第(3)题,要从传统文化及变法理论体系的缺陷角度深度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第(4)题,要从思想启蒙的角度分析其内涵。答案:(1)观点:西汉末年以来儒家经典是伪造的。意图:减少
88、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2)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3)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变法的理论体系。(4)含义:思想启蒙。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11.(2012南昌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曾就读于哈佛大学,辍学后到费城一家钢铁厂做工。仅6年时间就从一名普通工人升任总工程师。他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动作和工作时间的细致研究,制定出了单位时间内的定额原理;又通过铁铲试验,从确定铰铲的最佳重量和最佳规格入手,确定最佳效果,制定了作业标准化原理;为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还实行了计
89、件工资制。二三十年代,美国汽车制造业大亨亨利福特(18631947)首创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作业站在传送带两旁的工人在这个劳动日中都保持很高的劳动强度,从而实现了很高的劳动效率。泰勒制和福特制产生后,迅速风行欧美。材料二 美国最大的电子公司IBM公司的宗旨是尊重人、信任人。为实现这一宗旨,该公司通过各种办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荣誉感。公司总裁办公室的大门敞开,不管是低级管理人员还是一般职工都可进去与他商讨问题或提出意见,并允许雇员搞各种实验为公司作贡献。惠普公司废除“老板”和“工人”的称呼,从上到下直呼其名,无尊卑之分,创造出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并为雇员提供各种奖励升迁的机会
90、,从而激励雇员的荣誉心和责任感。以上材料均选自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企业管理改革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代西方企业管理改革进行了哪些创新性调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1)题,概括材料信息回答,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分配上、劳动效率上等不断革新。第(2)题,企业管理上更加人文化、人性化,不仅关注员工物质需求还关注精神需求。答案:(1)特征:推行泰勒制、福特制或者科学管理;注重标准化、规范化作业和流水线生产;注重按劳分配;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忽视了工人的精神需求。(2)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鼓励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