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625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65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16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点击进入相应模块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复习指导】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从纵向方面看,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复习过程中要掌握这三大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经过、主要特点和历史作用。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综合角度,从民主政治制度初创、创建、挫折、重建和完善五个阶段,把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和重大成就。(2)从横向方面看,要用比较法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异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人民代

2、表大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的异同;要运用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等有关原理,客观正确分析和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3)“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的复习,要从理论的提出背景、主要经过、实践检验和推广运用等四个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进程,要联系海峡两岸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再到实现“大三通”,从积极方面分析两岸关系的发展及其原因;同时还要认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从纵向方面看,要从宏观上概括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四个阶段,从背景、政策、成就、特征等层面把握外交关系及其成就。(2)从横向方面看,要运用比较法比较中

3、华民国成立初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异同、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上的两次封闭和两次开放的异同,要比较不同阶段的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苏(俄)关系、中欧关系、中非关系的状况及其原因。(3)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发展时,可以记忆为敌视缓和建交正常中曲折发展;在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俄)关系发展时,可以记忆为兄弟之谊关系恶化重新建交战略伙伴。本专题内容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即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

4、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其间,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也出现过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人民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一国两制”构想是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加快了祖国的统一进程。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必将实现。3.(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

5、极开展外交活动。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走向成熟,并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2)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到了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核心自查】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政权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2)意义:标志着中

6、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协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史意义:奠定了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标志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历史基础:民主革命时期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指导思想: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职能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第一届全国人大之后,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历史意义: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

7、的积极性。(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原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基本内容: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历史意义: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3.“文化大革命”:(1)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

8、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冤案。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1)成就: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立法工作,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2)意义:维护了国家安定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形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2.实践:(1)香港、澳门的回归。洗刷了民

9、族的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阻碍:“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1)背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政策。(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成就: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条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用加强,中国

10、国际地位提高。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意义: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外交胜利,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条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受到苏联威胁。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于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发展:1979年元旦两国正式建交。(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交。3.改革开放以来:(1)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

11、友好关系。【易错判断】1.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提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提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提示: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

12、和建设道路不同。()5.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提示: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专题整合】热点考向一 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典题训练1】(2012广东文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解析】选B。具体解析如下:A项,从题干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可知时间信息以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A项。B项,同前,B项正确。C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于1956年提出的,为了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排除C项。D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故排除D项。【典题训练2】(2012安徽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

14、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武装起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

15、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答案:(1)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说明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魏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2)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

16、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深化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17、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即时点评】现代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掌握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历程及特点。今后高考命题可能会将中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与人权问题联系起来考查,从现代化的角度理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复习备考时,应认识民主与法制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模块链接】热点考向

18、二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讨外交关系【典题训练3】(2010广东文综)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通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解析】选D。从材料分析,我国这一时期的航空邮件可直达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且资费较低,到达西欧国家的邮件需从捷克或香港转运,从此可以看出该时期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不正确;

19、B项明显错误可以排除;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项不正确。【典题训练4】(2012潍坊三模)中美分别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美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 材料二 中国在发展中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

20、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温家宝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 不出几年,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而且它正朝着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军事大国的方向迈进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国,它的目标是支配亚洲,其办法不是入侵和占领邻国,而是使自己远比邻国强大,从而使东亚发生的一切都至少得到中国的默许。理

21、查德波恩斯坦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19世纪末美国崛起的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群雄竞起”?(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观点。(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美应如何走出新型的大国关系之路?答案:(1)原因:实现民族独立;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维护国家统一;开展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2)原因:传统文化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具备和平发展的条件。(3)观点:中国威胁论。评价:观点错误。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宣扬“

22、中国威胁论”的动机是遏制中国。(4)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深化拓展】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获得重大突破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美国等国长期敌视中国政策的失败;中国长期实行的反帝、反殖、反霸政策和对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支持赢得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企图利用中国牵制苏联;中国政府长期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2.影响:打破了美国等国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政策,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外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远东地区和世界的紧张局势,维护了世界和平;增强了在

23、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加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美、日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为以后对外开放的进行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即时点评】中美关系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形势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而在这个时期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备考时可以从涉及中美关系的时事入手,回顾近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具体史实,强调大国间“合则双赢,分则互损”。【中外关联】热点考向三 民主政治的多样性【典题训练5】(2012浙江文综)(节选)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4、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而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据辞海等整理(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原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2)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5、。答案:(1)美利坚合众国。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 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2)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 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 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 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革命中没有流很多 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深化拓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不同 1.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

26、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2.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3.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

27、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4.二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立法机关,同时又有权组织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这些机关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议会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一、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曲折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1)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影响多,民主法制意识少;此外,还有资

28、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这一切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阻碍。(2)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受公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制约。(3)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建立的时间不长,缺乏经验。(4)党内出现了“左”倾错误。因此,中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具有艰巨性。2.影响:(1)政治民主化毕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长期努力,民主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民主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强烈。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它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点拨反思】社会主义民

29、主与法制的关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密不可分。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律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法制化的统一。(2)只有在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变化及原因 1.新中国成立初期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当时的世界分为两大阵营

30、,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是中美仍然处于敌对紧张的状态,中苏关系恶化。3.20世纪70年代 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影响。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不结盟政策 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的经济建设也需要

31、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点拨反思】国家性质与对外政策的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国内政治的延伸。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新中国外交的根本目标是争取一个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在和平、平等的基础上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三、“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1.两者的关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2.两者的区别:【点拨反思】“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

32、础实行的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而不是脱离一定地域的、某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一、选择题 1.(2012泉州模拟)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A.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B.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解析】选B。“时间开始了”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认识,A项是一段历史的终结,B项则体现了新中国历史的开始。C项是在1954年,D项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2.2012年

33、3月报告文学忠诚面世。该文通过主人公刘占中的成长经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政治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下列有关中国政协制度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B.第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权力机构继续存在 C.1956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等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D.1982年政协制度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下进一步完善【解析】选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A项错误;第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B项错误;1982年政协制度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4、”的方针下进一步完善,D项错误。3.(2012苏锡常镇二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微博”出席“两会”,成为2012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解析】选D。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让参政、议政更便捷,推动了参政的积极性,故A项说法不正确。网上交流是了解民意的途径之一,但不能说是唯一途径,B项说

35、法不正确。C项材料无法体现。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热情的高涨,主要反映了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理解。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归绥”“迪化”都有贬低污蔑的意思,改为“呼和浩特”“乌鲁木齐”体现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尊重,所以D项正确。【方法归纳】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6、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以人口比例为依据。人口较多的民族可以自治,人口较少的民族也可以自治,而不是只有一个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方才能实行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往往包含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搞好民族区域自治,不仅要处理好上下关系,也必须适当处理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既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同汉族的关系,又要适当处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5.(2012湖州模拟)1980年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说:“我看不出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次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要解决该记者疑问的根本途径是()A.

37、要防止右,但更要防止“左”倾错误 B.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方针、政策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6.以下是在2011年春,山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标语“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平竞争,接受群众监督!”“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村“两委”换届选举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 B.村委会实行的是间接选举 C.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D.乡村基层选举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

38、参政热情【解析】选B。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村委会实行的是直接选举,B项错误。7.(2012黄冈模拟)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A.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B.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C.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三通”的达成 D.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解析】选D。题干材料中对台湾问题的原则,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因此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史实。8.(2012天津文综)“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

39、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之所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强大。9.(2012山东文综)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40、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选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处理与亚洲周边国家问题时提出来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初的外交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仇视封锁新中国,A项应为其主要目的。10.(2012天津文综)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邓小平访问美国 A.B.C.D.【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结果,排除;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41、,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正确;1978年签署建交公报,美国再次确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9年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扫除了台湾问题这一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正确;1979年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第一次访问美国,此时已经扫除障碍,排除。11.(2012深圳二模)尼克松曾感叹:“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他所说的“改变世界”当指()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被国际社会孤立 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终结 C.中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进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而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解析】选C。材料信息反映了1972年尼克

42、松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进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故C项符合题意。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A;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时代终结,排除B;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可排除D。12.(2012滨州一模)周恩来曾这样评价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先生是了不起的,值得称赞,他比尼克松更勇敢。”田中角荣“比尼克松更勇敢”是指日本()A.支持中国抵抗苏联 B.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D.访华期间即与中国建交【解析】选D。1972年9月29日,中日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决定自1972年9月29

43、日起建立外交关系,并尽快互换大使。从田中上台到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仅仅用了84天,这种破竹攻势就连日本国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感。后来,周恩来在会见日本客人时曾高度评价田中。13.(2012东城模拟)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 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B.C.D.【解析】选B。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这是一直没有发生变化的,可排除。14.(201

44、2青岛二模)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出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其地理概念结构如下图所示。该战略表明中国()A.已经放弃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正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解析】选D。根据相关知识点,“和平鸽”战略的概念结构和地理结构,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未来由亚欧会议升级和扩建而成的亚欧经济合作组织,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国家,即同时发挥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经合组织的作用,加强与欧美的合作,加强与南方国家的合作,包括与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合作。15.(2012淮安四模)2012年2月

45、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和俄罗斯对决议草案投了否决票,致使该决议草案未获通过。此举表明中国()A.坚决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 B.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反对周边国家干涉叙利亚内政【解析】选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因此,外交方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目标。材料描述的现象符合C项。二、非选择题 16.(2012德州二模)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发展,世界民主政治从不完善到臻于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

46、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 材料二 有两种方式可让人们信任政府作出的承诺,其一是当权 者确确实实地履行自己的诺言。其二是自身服从于一整套规则的 约束,这些规则不给违背承诺留存任何余地。道格拉斯诺斯宪法与承诺 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 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 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 社会的“善治”包括良好的“

47、政治”和良好的“治政”。前者侧重于“治民”(即社会治理),后者侧重于“治官”(即政府治理)。20多年中国改革实际上是沿着这两个方向展开的。燕继荣中国的改革:另一种民主化经验(1)阅读材料一,作者认为现代民主继承了古希腊民主的哪两条原则?(2)根据材料二分析“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是怎样使政府“服从于一整套规则”的。(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这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4)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怎样体现“善治”的。【解析】第(1)题,提取材料中的“平等”“大多数人的意志”等信息概括得出。第(2)题,结合英国确立和完善君主立宪制的史实回

48、答。第(3)题,结合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回答。第(4)题,再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回答。答案:(1)原则: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人民主权),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少数服从多数)。(2)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实现责任内阁制,议会和内阁掌握实权,君主变为虚君;实行两党制;1832年进行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3)表现: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4)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

49、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依法治国,完善法律体系,为“民告官”提供法律依据;实行基层民主选举。17.(2012韶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洋务外交时代:弱国有外交”:变局观取代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成为救国之策。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的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李凤林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材料三 注:前

50、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以至于19571985年间担任苏联外长的格罗米柯得了个“不先生(Mr.No)”的美称。美国共投过83次反对票,其中59次都是“单兵作战”。新京报 请回答:(1)分析中国由夷务外交向洋务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有哪些事件体现了其“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2)简述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3)苏联“Mr.No”的称号和美国59次“单兵作战”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国际关系或现象?概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所作的外交努力。(4)通过上述问题探究,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解析】第(1)题外交转变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统治危机、外国

51、资本主义入侵、洋务运动兴起等因素回答。“外需和戎,内 需变法”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外需和戎”指接受帝国 主义列强的不平等条约等,“内需变法”指清政府在晚期“自我 救赎”的政治活动。第(2)题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 的主要影响,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友好同盟关系建立的影响 和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回答。第(3)题苏联“Mr.No”的称号和美国59次“单兵作战”反映的国际关系较简 单,指美苏争霸、美国推行单边主义。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所作的外交努力,可根据所学知识新时期中 国外交活动来回答。第(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根据掌握的知 识点酌情回答。

52、答案:(1)主要原因: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出现危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外联系的加强;洋务运动的兴起;西学东渐的进行。体现:外需和戎:接受和签署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或中法新约,以胜求和)。内需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2)主要影响:大起: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行;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大落:成为国民经济三年困难的原因之一;反修防修,意识形态领域掀起阶级斗争;中国建设缺少外援。(3)关系或现象:美苏“冷战”(美苏争霸)。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或单边主义)。外交努力:与俄罗斯等国家成立上海合

53、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维护联合国权威,支持联合国改革。(4)平等外交,反对霸权;承担责任,维护和平;务实求真,维护权益。【真题备用】1.(2012福建文综T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解析】选A。四个选项的表述都围绕着两次国际会议的历史影响展开,孰对孰错只有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选项B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对应的20世纪50年代不符;选项C、D不符合史实。2.(2012北京文综T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

54、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B.C.D.【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新中国50年代初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70年代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故只有正确。3.(2012江苏单科T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

55、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解析】选B。“一国两制”构想还没有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故A可以排除。“一个中国”的共识在1992年达成,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要求,可以排除C。港澳回归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也不符合时间要求,可以排除D。题干中部分台湾同胞的做法,旨在推动台湾当局放开到大陆探亲的限制。4.(2011江苏单科T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

56、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千:“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平等性 广泛性 继承性 深刻性 A.B.C.D.【解析】选C。“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5.(2011天津文综T9)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美国从越南

57、撤军 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中日邦交正常化 A.B.C.D.【解析】选C。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美国从越南撤军是在1973年,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是在1961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6.(2011江苏单科T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解析】选D。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

58、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不正确;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不正确。7.(2011海南单科T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选A。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55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敌对情绪”,回顾对比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万隆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

59、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大会的圆满结束。所以选A。8.(2010北京文综T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 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解析】选A。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各自治区成立的时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9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15日。9.(2010江苏单

60、科T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解析】选B。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是在1954年,故排除A项和D项。C项内容是在1956年,故排除。【习题备用】一、选择题 1.(2012杭州模拟)“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实行人民

61、民主专政 B.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析】选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个宪法是指1954年宪法,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分析各选项,A、C、D三项错误,本题选B项。2.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各国人民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对以下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分别颁布于1875年、1689年、1954年 B.由国民议会、议会、全国人大制定 C.分

62、别体现了三权分立、“议会至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标志着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解析】选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为标志。3.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在各民族间增加隔阂,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

63、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 A.B.C.D.【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制不适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故不正确;材料只是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并未说明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这一观点,故不正确。4.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与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相比,中国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A.各种民主形式得到

64、实践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向成熟 C.民主革命历经时间之长前所未有 D.政治发展走势凸现跳跃式发展【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从仿照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到建设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体制的飞跃。A、C两项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的说法与史实不符。答案为D项。5.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

65、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直接选举。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实行直接选举。6.(2012厦门模拟)“厦门金门门对门”。观察下面两幅图片,从中可获得的信息有()台海两岸文字同根同源“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推动国家统一的基本政策 厦金两地“三通”全面发展 两岸均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 A.B.C.D.【解析】选B。抓住两幅图片中的文字信息进行判断,在材料中均有体现,“三通”即通邮、通航、通商在材料中未体现,可排除。7.(2012莆田模拟)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消息传来,举国欢庆,就连毛 泽

66、东主席也认为这是个没有想到的胜利。“没有想到”主要是 因为()A.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宰了联合国政治 B.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数量还处于劣势 C.新中国外交恶化的局势还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 D.苏联和美国联合起来在联合国中阻碍中国恢复合法席位【解析】选C。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采取敌视中国的政 策。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外交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外 交局势仍不容乐观。8.(2012长沙模拟)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春交会(国家在广州 举办的综合国际贸易盛会)向38户美商发出邀请,应邀到会的有 42人,这是中美贸易中断20多年后美商首次到会。与这一事件 有直接关系的是()A.新中国在

67、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 C.尼克松访华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解析】选C。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72年”和“直接关系”这 一限定语,再现所学知识,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 化。9.(2012广州模拟)“该组织(成立十年以来)的合作最先起源于安全事务,目前进一步推动区域内交通、能 源、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自由贸易安排,为成员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材料中的国际组织应该是()【解析】选D。A项是东南亚联盟,B项是亚太经合组织,C项是欧盟的会旗,D项是上海合作组织。本题正是考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年以来的发展情况。二、非选择题 1

68、0.(2012江苏压轴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业的发展使得种植葡萄和橄榄比种粮食更有利可图,结果产生了新的富户,但又使那些不能投资葡萄或橄榄的农民陷入贫困。贫困的农民由于还不清债务而沦为半奴隶状态,显然几乎就要反叛。贵族统治者为制止这场阶级间的战事,便紧急宣布将权力交给一个名叫梭伦的商人。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政治制度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钱穆中

69、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某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摘选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当时的社会状况。上述状况导致古希腊产生了怎样的政治体制?(2)材料二描述的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与古希腊有何不同?指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产生的经济根源。(3)材料三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例加以说明。(4)材料四中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有何具体表现?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是什

70、么?(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体制的发展有何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题分析当时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第(2)题指出中国政体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第(3)题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史实,并结合国情。第(4)题列举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建设的主要史实。第(5)题考虑政体的多样化、进步性、与国情的相符性。答案:(1)社会状况:商业发展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政局动荡。政治体制:民主政治。(2)政治体制:中国实行君主专制政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经济根源:小农经济。(3)主要观点:引进外国政治制度必须与本国国情(传统)相结合。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照搬西方的君

71、主立宪制,没有成功(或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没有成功)。(4)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区别:人民当家作主(或社会主义民主)。(5)政治体制受经济形态的制约;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继承性、变革性和交融性;政治体制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11.(2012潍坊模拟)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

72、家关系的问题。”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另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他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

73、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

74、一观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救援中国”。(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题明确这一历史人物从本国利益出发,站在殖民者的角度上分析问题。第(2)题分析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结合法西斯侵略的战局。第(3)题概括中国外交活动的几次重要会议。答案:(1)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实行“闭关锁 国”政策,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这一观 点是错误的,是站在西方立场上作出的结论,没有看到

75、战争的根 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2)援助:提供军事援助;提高中国的政治地位;提供贷款援 助。原因:日本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 本大部分兵力,帮助中国抗战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中国的抗日 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3)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 上。重要事件: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高考新题型系列:观点评论题型的考查特点及答题技巧 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 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 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

76、观对象的 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 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 客观事实有所偏差。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有“历史味”,因为历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知 古鉴今,历史观点就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只有正确的历史观点 才能发挥借鉴作用,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 考试卷中屡屡出现。具体而言,观点评论题型有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论证和选 择其中一种观点论证两种情况。前者的特点是给出一段材料或 一种观点,要求学生判断这一材料或观点的正误。解题技巧:首先是判断,明确对材料观点的态度。其次是说明,如果同意 材料观点,则直接依据

77、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如果不同意 材料观点,要先批驳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对自己的 观点进行论证;最后是分析,即探讨对、错或片面性的本源,一般要上升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及理论的高度叙述。后者的特点是列出两个或两个以上观点,择其一进行论证;大多属于开放型问答题。解题技巧是先点明同意哪种观点,再选择自己熟悉的、理解的、有根有据的理由作答;对所选择观点进行论证时,注意史论结合,既要依据所学知识,又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例】(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

78、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

79、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论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读】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西方崛起观点”的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此类学科综合大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然后据材料的观点,任选一种或者两种观点,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评述。解答时首先要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主要观点有:殖民扩张论、科技促进论、文明扩张论、欧洲优越

80、论、世界其他国家文明有功论等;选定自己认可的一种或者两种观点,迁移所学知识和史学评论方法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参考答案】参考范文:本人支持材料中所提到的“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成就”的观点。理由如下: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等亚洲诸国无论在经济、科技、贸易及航海探索开拓方面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经济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如中国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入国内及国际市场。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的先进的历法和数

81、学成果大多已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引起西方各国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改革和文化运动,大大推动了欧洲各国从封闭落后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中国的指南针、造船技术、地理知识等为西方探索新航路提供了科技条件。贸易方面:亚洲通往欧洲的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早已打通,大量的中国商品,如瓷器、香料、丝绸和茶叶等行销全世界。直到19世纪初,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亚洲处于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航海及探索方面:中国的航海技术世界领先,早于西欧人开辟新航路前的近一个世纪,中国明朝的郑和的大型船队已出海远航,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东南亚各国。思想方面:中国的儒学思想也曾为启蒙思想家们所沉

82、迷和向往,他们极力推崇的“平等、仁慈和博爱”等观点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启发。因而,近代倡导“重商主义”的西欧人开辟新航路以后,伴随着他们的殖民掠夺和垄断贸易活动的不断深入发展,西欧人才逐渐建立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并进而把广大殖民地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于公元1800年前后渐渐赶超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高分技巧】在解这种题型的时候,应该根据这种题型的特点注意以下问题:(1)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不一定要求全面,但绝对要求精选。(2)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评论:历史观点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痕迹。因此,应该学会将历史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3)历史观点是人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既是主观看法,就有可能产生错误。人的主观看法是由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4)开放性:允许一定程度的发挥,因为对历史观点的评价的最终结果是产生自己的历史观点,而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这种题型的评分标准都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对考生中言之有理的新观点一般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