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主干回顾】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侵华原因:(1)既定国策: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 国策;1927年,日本确定了“_”的方针。征服满蒙(2)转嫁危机:转嫁世界性资本主义_给日本的困境。(3)可乘之机: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经济危机【特别提醒】1.全面理解日本侵华的背景(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困境,必须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2)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3)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野心。(4)时机有利: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国际上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2.罪行表现:(1)军事侵略:制造“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
2、一三事变”等,发动侵略战争。(2)烧杀抢掠:制造_,实施细菌战和毒气 战。(3)殖民统治:实行“_”政策,扶植汉奸傀 儡政权,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南京大屠杀 以华制华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扩大侵略;国民政府实行 不抵抗政策。2.表现:(1)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发表“_”,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_的方针。八一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和_给日伪军以沉 重打击。(3)爱国民众: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4)爱国学生:1935年12月9日,发动“_”。抗日联军 一二九运动(5)
3、国民党爱国官兵。_、蒋光鼐、冯玉祥等率军抗击日军。西安事变:1936年12月,_、杨虎城发动西安 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 和平、由分裂对峙到_的序幕。蔡廷锴 张学良 合作抗日【特别提醒】2.19311937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1)广泛性(区域和阶层):区域广,波及东北、华北、上海、福建等地;各阶层各党派都投身其中,东北军民、学生、国民党爱国力量、许多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这次运动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2)自发性、形式多样。(3)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4)抗日与反蒋相结合。(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反蒋)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4、建立:(1)背景。_,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日军制造_和八一三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卢沟桥事变(2)经过。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_,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_,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意义:国共合作抗日,抗日战争发展成为_ _。国共合作宣言 全民族 抗战【特别提醒】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但不是正式形成;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正面战场抗战:(
5、1)战役。淞沪会战:1937.81937.10,打破了日本_ _的计划。徐州会战:1938年,_胜利,这是抗战以 来的最大胜利。太原会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取得_大捷。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壮烈殉国。三个月 灭亡中国 台儿庄战役 平型关【特别提醒】4.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敌人的 进攻。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_ 阶段。战略相持 3.敌后战场抗战:(1)战况。路线:1937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_。战术: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领导:1937年9月,_政府成立。全面抗战路线 陕甘宁边区 战役:1940年,
6、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 _,沉重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2)地位: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百团大战【特别提醒】5.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的区别(1)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区别是依靠力量的不同。(2)片面抗战路线依靠的是政府和军队,全面抗战路线依靠的是全民族力量。两种抗战路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过程:(1)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2)1942年,_正式形成,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3)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为
7、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特别提醒】6.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1)总结党领导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八年抗战的经验,制定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的纲领和策略。(2)批评了党内的错误思想,系统地阐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3)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4)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_,促令日本投降。(5)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波茨坦公告(6)苏联对日宣战,出兵_并击溃日本关东军;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8、正面战场和敌后军 民举行反攻。(7)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_,9月2日正式 签署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东北 无条件投降 2.意义:(1)国内。中国人民反对_第一次取得了完全 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_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帝国主义侵略 民主革命(2)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人民为_的胜利做出了巨大 贡献。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提醒】7.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1)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9、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援助了中国人民。尤其是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的步伐。8.图示归纳抗日战争【史论要旨】1.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严重。2.面对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军民共同抗战,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3.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史料探究】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0、 材料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全民族抗战是怎样实现的。提示: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加快了合作抗战的步伐,最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抗日战争的胜利 材料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参战,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军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
11、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的因素。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日本战败的原因)探究2:你如何看待材料中尼米兹上将和陈纳德将军关于对日战争胜利原因的观点?提示:他们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尼米兹上将认为美国海军力量的优势是战胜日本的主要原因;陈纳德将军认为苏联红军的参战是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援助与支持是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但中国人民的坚持不懈与英勇不屈是确保抗日战争胜利最重要的因素。1.日本侵华及其罪行 材料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
12、能说他是煽动反日。”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探究1: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做何评价?提示: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而材料的图片佐证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存在的;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掩盖日本的侵略罪行;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2.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材料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关系也是比较好的。”探究2:你
13、如何理解毛泽东认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提示:表明毛泽东充分肯定了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战初期,国民党多次组织会战,抵抗日军侵略,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阻止了日军的侵略步伐。【名家评史】【观点】1938年1月,毛泽东在分析八路军一年半所取得的战绩的原因时说:“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作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解读】毛泽东充分肯定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贡 献。(1)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 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 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
14、,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 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2)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 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 潭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 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支援了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 了有利条件;(4)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 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 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5)唤起 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15、6)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一、20世纪日本侵华的阶段性特征及危害 1.阶段性特征:(1)第一阶段:20世纪初期,为与其他列强争夺在华利益,日本加紧侵华的步骤,由一个又一个紧密衔接的侵略行动构成。如日俄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制造“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等。(2)第二阶段: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期间在经济危机的刺激下,日本开始挑起事端,发动局部侵华战争。(3)第三阶段:从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日本与其他法西斯国家的联合,以及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
16、策,导致其称霸野心得到急速膨胀,进入了全面侵华阶段。2.危害:(1)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攫取了沦陷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权。(2)剥夺了中国许多无辜百姓的生存权,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考题印证】(2015全国卷T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解题思路】主题归纳知识迁移侵华日军的罪行对华经济侵略日本在占领区
17、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等【解析】选B。材料叙述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进行金融管控的史实,其目的是控制沦陷区的经济,进而为其侵略战争服务,达到“以战养战”的目标,故B正确。1938年的平、津、鲁、豫等地已被日军占领,是沦陷区而非国统区,故A不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日本帝国主义针对抗日根据地的侵略行径,故C不选。材料说的是日本在沦陷区的金融控制问题,并未提及物资管制问题,故D不正确。【考向揭秘】1.已考角度:日本侵华的原因、目的及影响。2.预测角度:(1)引用原始史料及史学界观点,从不同史观角度继续考查日本侵华的原因及影响。(2)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比较,认识中国
18、一败一胜的原因。(3)联系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考查日本侵华的阶段性特征。二、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 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3.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6.基础:广大群众。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考
19、题印证】(2015全国卷T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解题思路】主题归纳知识迁移中国军民的全民族抗日斗争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及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解析】选B。随着日本不断侵华,民族矛盾上升,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这反映出国
20、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考向揭秘】1.已考角度: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及方针政策;中国人民争取各国对华抗战的同情和帮助;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战役。2.预测角度:(1)近几年高考重视对全民族抗战的考查,即重视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抗日活动的考查。体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2)从全球史观角度考查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及作用。全面认识抗日战争的地位和意义。(3)引用全民族抗战的材料,考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本专题围绕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这两条主线展开,从中国近代史的两条基本线索叙述中国遭受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曲折历程。1.19世纪40至60年代:
21、列强以武力为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爱国官兵在战争中抗击外国侵略。2.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由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势力逐步占据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不屈的反抗。3.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爱国官兵、民众以各种方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最终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完全胜利。【纵横整合】一、对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的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
22、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4.从结果看,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二、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23、,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八年,是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三、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项目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战争领导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民众动员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建立抗日
24、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项目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战略战术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国际环境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四、从不同史观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革命史观角度(近代中国革命角度):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极大地唤醒了民族意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现代化史观角度: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内迁,一
25、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为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期间,废除了列强部分特权、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现代化扫除了部分障碍。3.全球史观角度(国际意义):作为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二)近(现)代化史观【理论阐释】1.概念解读:近(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近(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由此引起相应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系列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与转型。2.主要线索:(1)横向看
26、,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领域表现:政治方面是民主化和法制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 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方面是工业化、市场 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 内容;社会方面表现为平等化、世俗化、城市化、福利 化和流动化;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参与、独立和平等等特点。此外还包括均富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2)纵向看,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启动的新型现代化。【典例展示】(2013浙
27、江文综T38)(节选)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 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 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 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 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 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点拨】史观运用 经济的近现代化是近现代史观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列强的
28、入侵对中国近现代化起到客观推动作用 解题关键 时间是“19世纪”,范围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策略指导】1.关于现代化的类型根据其途径可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两类。前者如英国、法国、美国等;后者如日本、中国等。根据社会形态可分为资本主义类型和社会主义类型两种。2.世界现代化出现多元模式。如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等。3.现代化虽然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等同于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立足国情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借
29、鉴有关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防止生搬硬套。4.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5.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趋利避害,学会循序渐进。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西方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普遍权利。【对应训练】1.罗荣渠在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从表面上看,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西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作者认为辛亥革命()A.属清末变革的一部分 B.与
30、清末政治变革内在一致 C.使共和制度取代立宪制度 D.让民主建制得以实现【解析】选B。材料的观点认为清王室的政治改革和辛亥革命是通过不同途径来实现民主建制,从这个角度讲二者有内在一致性,故选B。清末变革与辛亥革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阶层,方式不同,二者不具有从属性,A错;中国并未真正实现过立宪制度,C错;D与材料内容显然不符。2.学者潘君祥说:“国家机器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它充当了近代化的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在落后国家的近代化初期,国家政权日益成为近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下列事件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20世纪初期,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发展 B.19
31、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发展实业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成福利国家 D.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解析】选A。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设置的限制,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正确;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发展实业不属于政府行为,故B错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成福利国家不符合“在落后国家的近代化初期”的信息,故C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不是“落后国家”,故D错误。3.(2015珠海模拟)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
32、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解析】选D。材料中“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没有改善民生,故D正确。4.为“谋国民生活的安定与抵御外侮的国防能力的充实”,请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力案指出:“为从事经济建设应速完成重工业”,由“中央予以指导,令各省分别举办,以民营为主,或官民合办,以助成之”。以上材料内容与下面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戊戌变法中“百日维新”法令 B.北洋政府初期奖励实业政策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选C。1935年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直接目的是“自救救国”,这是在当时国内经济残破,外则日寇侵逼,中日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国民政府发展重工业以自救,故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