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考点一 两汉的政治制度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弊端。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结果爆发七国之乱。(2)措施:建立中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3)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选官制度察举制(1)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举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2)评价:察举制是当时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但从考选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
2、闭的特征,其实质是以官选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1西汉初期,丞相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大权于一身。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汉武帝时期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具体表现为()A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C创设刺史制度D形成中外朝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郡国并行制度属于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问题,“推恩令”用于解决诸侯王国混乱问题,刺史制度是监察地方官吏的制度,均与君相矛盾无关,故 A、B、C 三项错误。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特意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与
3、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即中外朝制度,故 D 项正确。答案:选 D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2016永州调研)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其结果是王国越分越小,已不是“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 A、B 两项错
4、误,C 项正确;“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是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而非“加强了皇权”,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公元前 106 年,汉武帝将全国除京师直辖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划分为 13 州部,每州置刺史 1 人,刺史“奉诏六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五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
5、习历史 解析:汉武帝时期的州属于监察区域,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故 A 项排除;B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刺史制度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故 C项错误;据材料“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五条是针对二千石的”可知刺史制度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 D 项正确。答案:选 D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某文记载:“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乘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而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要斩。”由此可知,汉朝设置亭的主要作用是()A保障边疆安全B强化对地方的控制C强化皇权D强化地方行政官员的军权选C 选C 创 新 方
6、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材料未涉及“边疆”,故 A 项错误;据“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乘城亭障”可知是防止地方反叛,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集权,未直接涉及“皇权”,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军权”,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汉和帝早期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后修改为: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进仕路狭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由此可见
7、汉代孝廉察举制()A名额分配的变化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B在人才选拔的对象上,对普通民众逐步倾斜C“孝”“廉”标准不易掌握,实际操作难度大D是为政以德理念的实际运用,体现公正性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根据题干中地区人才选拔名额分配的变化,可知其有利于边远地区人才的选拔,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 B、C、D三项。答案:选 A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再说到(汉代)选举制度,至少他们已懂得政府用人该有一客观标准,不能全凭在上者之私心好恶。至少他们已懂得该项标准,不该是血统的亲疏,不该是势力的大小。亲
8、的、贵的、强的、富的,都不够此项标准,而采取一项以教育与知识与行政实习之成绩,来定取舍进退之标准,而又懂得平均分配到全国各地区,这也不能不说是在当时已算合理化,已算开明与进步的了。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材料二 所有的行政官员,除军事基金司库官、观剧基金管理官以及水井监督官外,都由抽签任用;这三个官吏则用举手选举,他们的任期从一次泛雅典娜节到下一次。所有军事官吏也用举手选举。摘编自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选举制度的特点,并概括该制度中“开明与进步”的地方。(
9、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汉代与古代雅典民主制时期的选举制度的不同之处。(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古代中外选举制度?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采取一项以教育与知识与行政实习之成绩,来定取舍进退之标准”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不该是血统的亲疏采取一项以教育与知识与行政实习之成绩,来定取舍进退之标准”“又懂得平均分配到全国各地区”并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2)问,由第(1)问所得结论,比较与材料二中雅典民主选举方式等方面的差别。第(3)问,结合所学,遵循文明史观,从不同文明的特色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角度回答。创 新
10、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1)特点:以教育、知识及行政实习之成绩为客观标准。开明与进步之处:打破血缘关系,以教育、知识、行政实习成绩为标准;录取名额平均分配到全国各地区。(2)中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全国平均分配名额;由地方官举荐。雅典:特殊情况特殊对待;采用抽签、举手等方式选举。(3)古代中外选举制度各具特色,既要借鉴古代选举制度中的可取之处,也要摒弃古代选举制度中的弊端。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考点二 古代的商业和城市时期商业城市商周时期(1)商:出现职业商人(2)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春秋战国私商成为商人主体隋唐时期(1)
1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3)出现“柜坊”和“飞钱”(1)严格的坊市制(2)城市主要是政治 中 心、军事 重镇,商业活动受官府严格控制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宋元时期(1)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打破时空限制,商业贸易发达(2)元朝:广泛流通纸币(1)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2)坊市的界限不复存在明清时期(1)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2)农产品商业化(3)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1)出现商业性大都会(2)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1(2016苏州质检)“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
12、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对“商人”产生原因解读正确的是()A社会分工扩大,商朝时商业活动出现B商朝重商抑农,其他时期重农抑商C“工商食官”使工商业空前繁荣D商亡后,臣民四处迁徙,依靠买卖为生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而非“出现”,故 A 项错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故 C 项错误;依靠买卖为生,与“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相符,故 D 项正确。答案:选 D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
13、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据材料可知诸侯重视商人阶层,发展经济,为争霸奠定了基础,故 A 项正确;材料涉及诸侯国君重视商人,并未涉及实行宽松商业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营商业制度,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A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14、历史 3白居易的盐商妇有如下描述:“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材料中白居易所描述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B盐铁尚书执行政策不力C州县的盐利比中央政府少D州县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由于政府财政困难,导致官员贪腐严重,故A 项正确;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不是材料中反映主旨;重农抑商是中央推行的政策,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A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北宋词人裴湘在浪淘沙汴州中写道:“万国仰神京,礼
15、乐纵横。葱葱佳气锁龙城。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这一描写反映出北宋开封()A商贸繁荣,娱乐活动众多B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都市C已经打破市、坊之间的界限D成为中外经济交流的枢纽城市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体现出商贸繁荣,娱乐活动众多,故 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当时中国最繁华”,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打破市、坊之间的界限”,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外经济交流,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A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
16、习历史 5(2016潍坊调研)明清时期,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B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是材料所述现象的结果,故 A 项错误;明清时期江南城镇工商业发展,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故材料反映出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故 B 项正确;据材料不能推论出中原地区经济的急剧衰退和
17、政治重心南移,故 C、D 两项排除。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高点三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体系更加完整。2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三教合一”,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
18、出现,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元朝理学官方化,在明朝时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1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子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改进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
19、乐文明 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 A 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子希望改进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 B 项正确;C 项与材料意思不符,错误;题干所指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 D 项错误。A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2016绵阳调研)“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
20、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汉代董仲舒兼采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主张,故 A 项正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是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内容,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B 项错误;“礼法并用,君舟民水”是战国时期儒家荀子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礼乐文明,仁人志士”乃儒家所强调的,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A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2016惠州质检)
21、如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初年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B“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C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图片体现的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趋势,这使儒学在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在宋元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故选 C。三教并立出现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排除 A 项;图片不能反映出“三教合归佛
22、”为其核心,排除 B 项;“三教合一”并未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排除 D 项。答案:选 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两者的分歧在于()A世界本原之争 B治学方法之争C理气关系之争 D道统思想之争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与“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可知治学方法的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故 B
23、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 A、C、D 三项,排除。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有专家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材料中“新见”是指()A保留君主制B君民分治C以民为本D民贵君轻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明清时期,黄宗羲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批判性地继承,提出新的政治主张,他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其为“天下之大害”,但是仍主张保留君主制,因此不是“新见”,故A 项错误;黄宗羲要求对原有的制度
24、进行改革,主张建立“学校”,实行君民分治,这体现了新的主张,属于“新见”,故B 项正确;中国的儒家思想一直倡导“以民为本”,因此不属于“新见”,故 C 项错误;“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提出的,不属于黄宗羲提出的“新见”,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考点四 抗日战争1民族性:这场反帝斗争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参加的民族战争。2双重性:从战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合作性:两个战场并存,互相配合。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以弱胜强:抗日战争是落后的大国反对帝国
25、主义强国入侵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战争。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八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争。6世界性: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洲大陆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这个战场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贡献最大。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1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 1931 年 9 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C主流认识往往
26、更具科学性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据材料可知史学家通过研究已经有了定论,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以 1931 年 9 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可知“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故 B 项正确;C 项说法本身有误;七七事变发生于 1937 年,时间不符,故 D项错误。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1937 年 2 月 10 日,中共中央在致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声明:“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受南京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此声明
27、说明()A中共放弃了自己的革命主张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国共两党的内战已完全停止D中共旨在推动实现国共合作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中共声明的发表是在中日民族矛盾空前严重的背景下,虽然暂时停止武力对抗方针,但不能说明中共放弃了自己的革命主张,故 A 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是在“七七事变”之后,晚于材料时间,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中共对国民党的政治主张,但是国民党并没有马上停止对中共的“围剿”,故 C 项错误;中共声明暂时放弃与国民党武装对抗,旨在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抗击日本的侵略,故 D 项正确。答案:选 D 创 新 方
28、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2016济南期末)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是指()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C战争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一盘散沙,抗日战争过程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因此抗日战争“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的表现是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 C。A 项不能体现材料内容,B、D两项说法不正
29、确。答案:选 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2016潍坊模拟)1940 年 8 月 26 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D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选 D 解析:据材料“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可知是西北问题而非远征军赴缅作战,故 A 项错误;材料涉及西
30、北内陆抗日,未涉及海外援华,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徐州会战无关,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可知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故 D 项正确。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2015 年 9 月 3 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日。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的转折点,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通过抗战()A赢得了与西方大国的平等地位B赢得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C为世界赢得和平作出突出贡献D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选 B
31、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并未赢得与西方大国的平等地位,故 A 项错误;据材料“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的转折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推断主要原因是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抗战对世界和平的贡献,故 C 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应该是土地改革的完成,故 D 项错误。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
32、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材料二 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摘编自曲青
33、山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中国两个战场之间的主要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
3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及材料二中“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等信息分析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政党、抗战方针、方式、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第(3)问,以正面和负面两个角度的评价分析作答。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1)特点:自身贫弱外援不足;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的两个战场;中国共产党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抗战初期主战场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起到关键性作用。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2)领导政党不同:正面战
35、场有国民党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敌后战场。抗战方针不同:正面战场主要依赖政府和军队,敌后战场贯彻人民战争路线。抗战方式不同:正面战场以阵地战为主,敌后战场多表现为游击战、运动战。抗战效果不同:初期中国军队虽在正面战场英勇抵抗,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敌后战场虽装备低劣但顽强抵抗,成为抗战中后期的中流砥柱。(3)态度:历史地看待,不戴有色眼镜加以全盘否定;全面地看待,既不否定正面战场初期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也不否定其后期的消极影响。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考点五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一个趋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曲折发展。2四个表现:外商企业出现;“耕”“织
36、”分离;洋务企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兴起(19 世纪六七十年代)。3五个特点(1)由单一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2)由以手工生产为主变为多种生产方式并存,近代机器大生产方式产生。(3)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由工场发展为工厂。(4)生产部门和流通方式发生变化:轻工业发展,重工业起步;商品流通方式多样化。(5)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业工人等新兴社会阶层出现。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1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
37、花场地遍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A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B光绪年间近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C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D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工业消失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上海一地的商业变化不能直接说明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故 A 项错误;仅靠轧车不能反映近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小轧车日可出衣十数斤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可知,C 项正确;仅靠轧花的变化,不能说明整个传统工业消失,故 D 项错
38、误。答案:选 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下表为 1840 年前与 1856 年、1894 年中国生丝销量(单位:万包)对比表。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时间总销售量出口量(占总量%)内销量(占总量%)1840 年前6.4 0.9(14.06%)5.5(85.94%)1865 年10.1 4.4(43.56%)5.7(56.44%)1894 年16.02 8.32(51.94%)7.7(48.06%)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D中国生丝业
39、发展仍然非常缓慢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材料显示生丝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是没有显示在所有的出口货物中生丝业所占比重的变化,不能体现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使用机器生产,故 B 项错误;材料显示中国出口生丝比重越来越大,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故 C 项正确;由总销售量一列可以看出中国的生丝业发展迅速,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在工业浪潮冲击下,一些国家依靠政府力量调动资源推进工业化进程。以下企业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1771
40、年阿克莱特设立的第一座水力纺纱机B1865 年李鸿章在上海兴办江南制造总局C1902 年荣氏兄弟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D1895 年清末“状元”张謇成立大生纱厂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抓住题干的关键词:依靠政府力量。四个选项中只有 B 项与题意相符,A、C、D 三项都是民间力量(私人)创办。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1883 年,某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这一报道反映了()A近代企业分布日益合理B近代企
41、业规模逐渐扩大C兴办实业热潮迅速掀起D近代企业竞争渐趋激烈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材料与企业的分布无关,故 A 项错误;“数十万巨款”体现了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故 B 项正确;兴办实业的热潮出现在 19 世纪末,尤其是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企业的竞争激烈,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下表为清末 1888 年 5 个地区的雇工经营与土地出租的收益比较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地区土地出租收益/雇工经营收益江苏南部1.34 浙江杭州2.79 广东汕头1.56
42、 湖北广济2.05 山东莱州0.83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A.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加剧D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选 B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 A项错误;1888 年民族资本主义已经产生,但是从数值来看发展缓慢,故 B 项正确;题干表明当时存在土地出租但是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没有反映出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故 C 项错误;题干无法说明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故 D 项错误。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6阅读以下材料,
43、回答问题。材料一 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花已遍及全国各省区。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摘自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
44、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 1895年底,“共为 197 396 枚,工作纱锭 162 396 枚,布机累积数 4 008台,工作布机 3 550 台”。1895 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 2 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 982 812 枚,其中华商 651 676 枚,日商 233 448 枚。全国布机 9 389 台,其中华商 4 633 台,日商 3 546 台,英商 1 210 台”。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
45、的特点和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到明代棉花已遍及全国各省区”“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可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生活需要、政策推动、棉花自身种植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1895 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并结合所学即可回答;第二小
46、问从社会转型、抵制侵略、阶级基础等方面回答。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1)特点:棉纺织的范围日益扩大;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纺织部门。原因:人们生活的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棉花种植范围的扩大。(2)变化: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由工场到工厂。影响: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为近代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考点六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期特征表现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
47、运动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时期特征表现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前夕从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层面,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权,发动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学习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历程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1有学者指出:“(传统中国)自满自足的社会认
48、为在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和从属的。”下列思想或口号体现了这种社会观念开始改变的是()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B“师夷长技以制夷”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甲午战后,中国人“开始改变”应该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 A 项错误;鸦片战争使林、魏等人意识到技不如人,因此转变了自满自足的社会观念,故 B 项正确;C 项不能表明放弃自满自足的心态,故排除;D 项的出现晚于 B 项,排除。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鸿章当功名鼎盛之时,自恃过高以
49、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制度,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炮、轮船、铁路、机器。故练兵不知有兵之本,筹饷不知有饷之源,支支节节,终无所成,皆由所取。”作者批评洋务派()A骄傲自大,为个人捞取私利B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C无勇气突破保守势力的阻碍D军事为重点,忽视民用工业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比西方优越,只是在军事方面落后,因此只需要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不需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这符合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作者批评洋务派在其指导下“终无所成”,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李鸿章捞取私利、缺乏魄力,故 A、C 两项错误;洋务
50、运动以创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以发展民用工业为辅,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2016黄石调研)某著作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有在矣。”该作者持此观点的目的是()A结合国情减轻变法阻力B尊孔复古为称帝服务C借鉴西方解决信仰危机D定国教以树孔子权威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康有为把孔子塑造成改革的鼻祖,其目的在于利用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减少顽固派的反对,推动维新变法,故 A 项正确;康有为“
51、尊孔”是为了维新,推行西方民主政治,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关于借鉴西方的信息,故 C 项错误;“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等信息表明康有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革,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A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920 年 11 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A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B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C
52、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D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据材料“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可知,当时中国共产主义者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未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单纯照搬,强调阶级斗争与革命,故 A、B 两项错误,D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走苏俄式道路的问题,故 C 项错误。答案:选 D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1918 年,新青年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提倡
53、民主科学B提倡新道德C提倡新文学D传播马克思主义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妇女的觉醒,与提倡民主科学关系不大,故 A 项错误;在封建社会下,妇女受到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因此材料中娜拉的觉醒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相关,故 B 项正确;C、D 两项与题目不符,排除。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考点七“一五”计划的实施1特点(1)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4)渐进性和长期性。创 新 方 案
54、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11957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 783.9 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其中,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1952 年的35.5%提高到 45%。这种变化反映了()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B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创 新
55、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三大改造在 1956 年底已经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是在 1952 年底,故 B 项错误;19531957 年是“一五”计划实施时间,故 C 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 1956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如图为 19501956 年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趋势示意图,对其原因解读准确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56、历史 解析: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故 A 项错误;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 B 项错误;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材料中“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趋势”数据正是其反映,故 C 项正确;1958 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2016惠州质检)1953 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着将是大部分,而最后将
57、是全部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此决议目的是()A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B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C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1953 年”“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可知是与 1953 年开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关,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故 B 项正确;A 项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 项始于 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D 项始于 1979 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对我国建国后某个时期的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
58、字看是相当成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 8.9%具有决定性加速作用。”但是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指的是()A“一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时期C中共十四大之后D改革开放初期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由市场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可推断此时期正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进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也照搬了苏联模式,确立计划经济,为后来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故 A 项正确;“大跃进”时期已经实行计划经济,故 B 项错误;中共十四大
59、之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A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下表是 20 世纪 50 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院系调整前院系调整后法学院建筑工程系农学院土木工程系文学院水利工程系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理学院动力工程系航空学院电机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石油工程系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A.国家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适应“211 工程”建设的需要D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创 新 方 案 系
60、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发生变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不是对旧教育的改造,而是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内部院系的调整,故 B 项错误;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还没有实施“211 工程”,故 C 项错误;院系调整后理工科学院增多,满足和适应了我国“一五”计划中工业化的要求,故 D 项正确。答案:选 D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 19 世纪 40 年代,从 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 100 多年,但是现
61、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摘自陈向东毛泽东五十年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材料二 从 1953 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创 新 方 案
62、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 19 世纪 40 年代虽然经历了 100 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等信息逐条分析即可。第(2)问,近代以来中国近代工业发展长期受制于外国列强,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苏联奉行“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
63、工业,并且取得巨大的经济建设成果,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宝贵的建设思路;新中国初期,周边国际环境不利于国民经济建设,需优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国家安全。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1)特点:历时长而成效低;受外国资本的压迫;行业发展不平衡。(2)原因: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重工业是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考点八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
64、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创 新 方 案 系 列
65、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1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 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2006 年 1 月 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小岗村的变化反映了()A合作社经济有持久生命力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废除C农村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D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材料反映了小岗村从分田单干到土地再次集中的变化,不能说明合作社有持久的生命力,故 A 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废除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小岗村的
66、变化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 C 项正确;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是集体所有制,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2016荆州质检)1979 年,国务院 183 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品的供应。材料表明我国农工商联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具有一定自主权B以市场为导向,享有独立自主权C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生产任务D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据材料“农工商联合企
67、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品的供应”可知在计划经济主导下,具有一定自主权,非单纯执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生产任务,故 A 项正确,C 项错误;1979 年尚未以市场为导向,享有独立自主权,故 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统一,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A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2016资阳模拟)1986 年的时代周刊写道: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源于他持续不断地推动中国的改革。那些“持续不断的改革”中除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外还包括()A发表南方谈话,阐述了社
68、会主义的本质特征B提出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推进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D增强企业活力,稳步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1992 年春邓小平视察深圳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共扎实推进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中心转向城市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故 D 项正
69、确。答案:选 D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主要由卖方市场主导;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进入 21 世纪,大量产品销往国外。这反映了()A供求关系决定了我国工业生产的产量B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C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D我国总体上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A 项说法本身错误;材料讲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时间点卖方市场地位的变化,实际上是在说明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故 B 项正确;我国经济增长主要
70、依靠国内市场,故C 项错误;21 世纪初我国已经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1993 年 3 月到 1998 年 2 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 40 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保障企业的合法地位C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D限制企业的不法行为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市场经济下市场是资源调配的主要手段,但市场调节有其局限性,因此要通过立法规范市场的行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立法,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进一
71、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 A。答案:选 A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考点九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1主权在民:雅典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权利,城邦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雅典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等。2法律至上:雅典实行严格的法治,提出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轮流执政: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经抽签选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由民主选举产生,都有一定任期。4权力制约:体现在公民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如陶片放逐法、官吏任期制、民众法庭等;雅
72、典公民广泛参与民众法庭,对官员和法律进行监督。5公民意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城邦为上、政治为本是雅典人的共识。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1“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到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又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改革措施是()A按财产等级分配权利B以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C全面实行职务津贴制D公民大会向雅典民众开放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按财产等级分配权利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此时仍然是以四个血缘部
73、落为基础,血缘家族没有被打破,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即以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故 B 项正确;实行职务津贴制和公民大会向民众开放与农民权力行使的改变无关,故 C、D 两项错误。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2016新乡质检)伯利克里时期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雅典人相信抽签是天意所归,赋予它以一定的神圣意义,因此也更显得公平。这表明雅典()A政治环境阻碍人文思潮产生B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C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D宗教势力操控政治生活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雅典宽松的民主政
74、治环境,推动了人文思潮产生,不是阻碍,故 A 项错误;“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并不能说明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故 B 项错误;“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势力,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雅典每年从年满 30 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 6 000名陪审员,再以抽签的方式分配到 10 个法庭审案,以抽签方式参审案件,以秘密投票方式判决案件。这反映了()A陶片放逐法的实施能力B雅典各部落轮流执政C雅典公民大会的盛况D雅典公民广泛
75、参政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及陶片放逐法、各部落的执政方式及公民大会,故 A、B、C 三项错误;题干中年满30 岁的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方式参与国家政事说明了雅典公民广泛参政的现象,故 D 项正确。答案:选 D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选C 选C 4公元前 415 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迅即与酒会联系在一起。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的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被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A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B众人都生
76、活在城邦集体之中C个人都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D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举行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据材料“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的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可知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答案:选 A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2016徐州模拟)“接下来的公元前 4 世纪首先是一个政治上衰落的时代(雅典)所有类型的人都可以跻身高层,政府办事机构的设置就是为了供人挑选,就像是一个市场上的货
77、摊一样。”这一局面体现了()A城邦制度优越 B财产等级分明C地域选区合理D民主政治泛滥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接下来的公元前 4 世纪首先是一个政治上衰落的时代”没有体现城邦制度优越,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财产等级,故 B 项错误;地域选区合理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雅典)所有类型的人都可以跻身高层就像是一个市场上的货摊一样”说明了直接民主的弊端导致民主政治泛滥,故 D 项正确。答案:选 D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
78、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16 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材料二 公元前 5 世纪中期,雅典公民总数大约 4 万人。在大约 10 年
79、的时间里,有近 5 000 名公民,即 30 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在此期间,议事会每天需要通过抽签产生一名主席。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赌徒掷出某个点的概率都要大。还有陪审法庭,它让雅典 30 岁以上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听审经历。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摘自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2)
80、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古代中国与雅典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利弊。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分析作答;第二小问分别从文明特色、国家形态、经济基础、思想意识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社会、人民权力等方面分析作答。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1)差异:君主专制;人民主权。原因:中国属于大陆文明,大一统帝国,集权思想,农业立国;雅典属于海洋文明,小国寡民,重视民主,工商业发达。(2)中国: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但也容易引发腐败
81、、损害民权。雅典:成为人类政治民主的源头,有利于保障民权;但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局限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考点十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1从地位上看: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最早的一部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是世界文明的宝贵遗产。2从形成上看:罗马法由最初伸缩性很强的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又随着罗马的扩张由公民法演变成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体现出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而演变的特点。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从内容上看:维护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财产关系
82、,规定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领域。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从作用上看: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影响后世,是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奠定基础,也影响到亚洲、北美和非洲;其蕴涵的精神和原则具有永恒的社会价值。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从实质上看:体现出帝国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
83、考总复习历史 1(2016韶关检测)在古罗马,指称“法”的有两个词:ius 和 Lex。ius 指自然形成的法与习俗,Lex 指有关命令和禁止的正确理性。由此可知,罗马法蕴含了()A契约精神B民主思想C法不阿贵D制约平衡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根据“ius 指自然形成的法与习俗”,即没有强行规定的、约定俗成的;“Lex 指有关命令和禁止的正确理性”,是强行规定的。这两者都包含了契约精神,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思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约与平衡思想,故 B、C、D 三项错误。答案:选 A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以下为十
84、二铜表法的部分内容,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注重()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宽度,直向为八尺,转弯处为十六尺。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A保持道路畅通B保留原始的古老习俗C规范人们行为D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材料规范的相关行为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以及保护私有财产,故 C 项正确。A 项仅是第一条内容涉及,并不是三则内容的共性;B 项不是三则内容的共性;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贵族与平民的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
85、高考总复习历史 3(2016湛江调研)查士丁尼法典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使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A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B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C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D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材料没有强调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性,故 A 项错误;材料就打造戒指这个商业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权责划分,将不同的商业活动细化,力求做到经济活动的公平公正,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顾客是消费者,但是材料没有偏向消费者,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对交易过程中具体行为的关注,不是只注
86、重形式,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对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适用的新法律。”这个“新法律”是指()A十二铜表法B万民法C公民法D查士丁尼法典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人,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包括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的一切自由民,故 B 项正确;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人,故 C 项错误;在查士丁尼法典之前,万民法已经出现,不符合“新法律”的限制,故
87、 D 项错误。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2016南京调研)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具有()A开放性和灵活性B巩固统治缓和矛盾C随意性和实用性D维系帝国影响深远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也不是而主要是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知裁判官和法学家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对罗马法批判性
88、继承发展,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故 A 项正确;巩固统治、缓和矛盾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B项错误;罗马法根据裁判官司法实践和法学家理论一步一步完善,最终使罗马法成为司法实践性较强、理论本身合理的法律,不是随意性,故 C 项错误;维系帝国影响深远材料无从体现,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A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考点十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时间国王议会内阁“光荣革命”前拥 有 几 乎 一 切权力批准征税权最高咨询机关权利法案颁布后主要拥有行政权立法权等;高于王权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18 世纪中叶内阁制形成后“统而不治”又拥有了行政监督权行政权创 新 方 案
89、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时间国王议会内阁19 世纪 70年代后权力缩小,失去绝大部分立法提案权、一部分立法权及财政权,行政监督作用缩小权力膨胀,拥有行政权、绝大部分立法提案权、一部分立法权及财政权,议会对其行政监督作用减小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1美国学者洛威尔谈到,英国 1688 年的政变使詹姆士二世失去了王位,议会逐渐把王权纳入自己囊中,可是并没有因此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权力。对该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正式建立B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C政变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D英国政治变革具有渐
90、进特征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英国确立的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表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并非有名无实,故 B 项错误;政变已经实现限制王权的预期目标,故 C 项错误;光荣革命后国王仍然拥有最高行政权,君主立宪制还不够完善,政治变革具有渐进特征,故 D 项正确。答案:选 D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2016长春模拟)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材料表明该法案()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B未解
91、决王权的限制问题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D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迄今为止,英国都没有一部成文的宪法,最早具有宪法性的文件是大宪章,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军事权、财政权等,对王权进行了限制,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权利法案除了在王位继承方面有创新以外,只是将原有法律进行汇编,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故 C 项正确;权利法案在法律上确定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选C 选C 3(
92、2016巴中调研)1832 年议会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 48.8 万人增加到 88.8 万人,有选举权的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例从大约 2%增加到 3.3%。这说明议会改革()A使人民群众大量获得普选权B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权C使民主范围有所扩大D结束了不平等的选举制度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选 C 解析:题干中信息并不能体现出人民群众大量获得普选权,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权扩大,故 B 项错误;题干中“有选举权的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例从大约 2%增加到 3.3%”说明民主范围有所扩大,故 C 项正确;题干中信息并不能
93、体现出结束了不平等选举制度,故 D 项错误。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选C 选C 418 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A法律至上 B分权制衡C责任内阁D虚位君主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选 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材料“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国王的权力受法律的限制,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所以答案选A 项
94、。B、C、D 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英国学者斯宾塞称议会主权为“伟大的政治神话”,他明确指出:“过去,自由主义的功能在于对国王的王权加以限制。今后,自由主义的功能将是对议会的权力加以限制。”英国出现这一情状是在()A英国两党政治形成后B1832 年议会改革之后C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后D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后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题干中“过去,自由主义的功能在于对国王的王权加以限制。今后,自由主义的功能将是对议会的权力加以限制”说明英国这一时期议会权力进一步扩大。英国两党政治形成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故 A
95、 项错误;1832 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故 B 项错误;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故 C 项错误;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以后,内阁日益权重,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故 D项正确。答案:选 D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考点十二 美国 1787 年宪法1是成文宪法:该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开创了西方国家制定成文宪法的先河,也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2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美国宪法是世界上适用时间最长的宪法,历时已有 200 多年。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体现分权与
96、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行使,这三权之间分立的状态十分明显,同时又保持着一种互相牵制互相平衡的关系。4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5体现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1在 1787 年宪法制定时,麦迪逊将参议院的用途描述为“一个抗御反覆与激情的必要防护”。华盛顿说:“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这说明参议院的创立者们希望()A使参、众两院分权与制衡B参议院注重维护州权利C参议院行事更加审慎严谨D众议院完全控制立法权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
97、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反覆与激情的必要防护”“冷一冷”,表明参议院从程序上使立法更严谨,故 C 项正确;A、B 两项题干未涉及,排除;“众议院完全控制立法权”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上述这些规定的意图是()A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B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C确立分权制衡的原则D建立民主自由制度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
98、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选 B 解析: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1787 年宪法规定了联邦政府、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拥有极大的权力,其权力是凌驾于州权之上的,这说明上述规定的意图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故 B 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联邦政府各机构的权力,没有突出各机构相互制衡的关系,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有学者说:“美国的国家结构并不是单纯的联邦制,而是一种联邦制复合政体,既具有联邦制的特点,又具有单一制国家的特点。”此观点主要依据美国()A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99、B各州政府拥有高度的自治权C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联邦政府权力与州权相互制约选C 选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只体现在宪法规定范围之内,不是所有的联邦权力都高于州权,故 A 项错误;各州政府拥有高度的自治权符合美国政治的实际情况,但是不能全面说明材料观点,故 B 项错误;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美国各级政权的权力分配原则,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C 项错误;联邦制下美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有一定的管理权力但是不能完全控制地方,从而体现了美国联邦政府权力与州权力相互牵制的政治格局,故 D 项正确。答案:选 D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100、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波提亚斯法官 1994 年由克林顿总统任命为联邦法官。2007 年受到联邦调查局调查,他的罪名包括收受贿赂、向国会撒谎、用假身份申请破产等等。如罪名属实,按照美国宪法,波提亚斯法官将()A由联邦法院审判并解除其职务B由总统发布命令并解除其职务C由国会弹劾并解除其职务D自动解除职务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美国联邦法院和总统都无权解除联邦法官及其职务,故 A、B 两项错误;美国联邦法官由总统任命,但必须征得国会的同意,因此在联邦法官因违法免职时也必须经国会弹劾并解除其职务,故 C 项正确;美国联邦法官无权自动解除职务,故 D 项错误。答
101、案:选 C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托克维尔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B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历史国情C联邦宪法是一件中看不中用的艺术品D联邦宪法排除外部思想影响独创发明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据材料“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可知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的说法错误,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并联系所
102、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特的国情决定了美国宪法的与众不同,故 B项正确;联邦宪法对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都是极好的借鉴,并不是一件中看不中用的艺术品,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联邦宪法排除外部思想影响独创发明,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87 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 55 名代表,其中 14 人从事土地投机,24 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 人从事制造和造船业,40 人为债券持有者,15 人为奴隶主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经过 4 个月的闭门会议和激烈争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因此美国 1
103、787 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 200 多年依然如此。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材料二(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创 新
104、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材料三 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北部与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以及北部与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事实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 55 名美国制宪会议代表的构成特点,并指出这一特点带来的积极作用。(2)材料
105、二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材料二,简述其具体表现。(3)概括指出材料三的观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加以说明。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 55 名代表”可以推断出代表的广泛性;第二小问可从“美国 1787 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 200 多年依然如此”及宪法对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等视角进行综合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中的“制裁”“否决”等信息直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进行概括回答。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
106、复习历史 第(3)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三中“妥协”“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以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等文字信息中直接概括;第二小问,先依据材料三中“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北部与南部就税收等达成的妥协”等信息归纳美国的答案;然后联系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完善再进行举例。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1)特点:制宪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作用:使得制定出来的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出来之后各方都能认真而且长久遵循;使宪法有相对稳定性,对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2)关系:分权制衡。表现: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107、联邦国家内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间;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3)观点:善于妥协的民族才能走向真正的民主。说明:美国立法中实现了大州与小州的妥协、南部与北部的妥协,使美国建立起现代民主;英国“光荣革命”通过不流血的政变走上议会民主道路。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考点十三 工业革命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自然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相结合产业结构侧重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
108、确立资本主义工厂制度重工业为重点,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如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广度及深度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影响开辟“蒸汽时代”,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迎来“电气时代”,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1据记载,1788 年卡特莱特在建造新棉纺工厂时曾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造经理室、会计室和门房,被称为“革命
109、工厂”。这说明()A资本家醉心于生活享受B劳资间的矛盾有所缓和C技术的革新被日益轻视D企业经营管理走向规范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选 D 解析:建造经理室、会计室和门房是规范企业管理的重要表现,而“革命工厂”表明之前没有这些部门的存在,说明企业经营管理日趋走向规范,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生活的享受,而是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工业革命下劳资双方的矛盾,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管理方式的革新,但是不能说轻视技术革新,故 C 项错误。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2016湛江调研)19 世纪后期,
110、一架珍妮纺纱机的价格约相当于一个英国纺纱工人 134 天的工资;在法国,相当于 311 天的工资;在印度则会更多。材料主要说明()A采用机器导致失业大增B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效显著C英国出口机器获利更多D落后地区更应该采用机器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选 B 解析:材料中看不出失业率增加的情况,故 A 项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使用日益普及,也就带来了机器使用成本的相对下降,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机器出口的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客观交代了不同地区机器使用成本的信息,没有提到机器与落后地区的必然联系,故 D 项错误。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
111、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以下为英国不同时期人口数据表,推动英国城市人口比例变化的最主要动力是()总人口(万人)城市人口(万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600 年41133.5 8.15 1700 年506 8517.0 1750 年577 121.5 21.0 A商业革命推动B农业生产方式变化C工业革命兴起D确立海上霸权地位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选 B 解析:商业革命指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与题目无关,故 A 项错误;16001750 年,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农田变成牧场,农业人口相应减少,农民涌入城市务工,所以农业生产方式
112、变化引起了人口比例的变化,故 B 项正确;1760年工业革命兴起,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确立海上霸权与人口比例的变化无直接联系,故 D 项错误。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选C 选C 4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 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B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D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生产力提高,生
113、产规模扩大,投资需求提高,公司制应运而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故 D 项正确。大航海时代是指新航路开辟时期,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蒸汽时代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 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D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下表是 19 世纪最后 30 年英、德、美三国煤炭、钢铁产量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吨)。下列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1871 年1900 年国家煤炭钢铁煤炭钢铁英国117.06.7225.013.9德国37.91.75149.815.1美国41.91.77240.824.0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114、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A.19 世纪末英国经济发展停滞,被美德赶上B三国煤钢产量的多少反映了其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C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德经济发展最快,主要是因为完成了统一D英国比美德更重视石油等新能源的开采和新技术的应用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国家。英国的煤炭、钢铁产量是增长的,故 A 项错误。美德两国在世纪之交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C 项错误。图表中体现不出英国对新能源和新技术的重视,且英国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不及美德,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
115、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下面是某版世界史一书中有关“工业革命”内容的目录摘编。世界史第三十三章 工业革命1什么是工业革命 8552新的纺织机器 857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詹姆斯瓦特和蒸汽机 8644煤和铁 8665汽船和火车 8696寂静的家 8757荒芜的村庄 8788工业巨头 884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解析:修改建议可结合目录内容,利用工业革命的相关成就和史实,适当加以说明即可。创 新
116、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建议 1:在“1.什么是工业革命”目录下增加“英国社会工业发展环境的具备”一子目。修改理由: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环境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具备的产物,没有对这些社会环境知识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建议 2:在“7.荒芜的村庄”目录下增加“喧闹的城市”一子目。修改理由: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城市的空前繁荣和扩大是工业革命成就的主要体现之一。(言之有理即可)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考点十四 罗斯福新政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
117、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出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2社会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中的减少农业耕地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共同反映出社会主
118、义与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借鉴,这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1(2016河池期末)罗斯福指出:“更重要的是,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所得甚微的也不在少数,只有愚蠢的乐天派才能否认眼前的暗淡现实。”材料反映出()A经济危机造成大量工人农民失业B罗斯福正视美国经济严峻的现实C美国社会矛盾尖锐,革命一触即发D罗斯福已找到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材料反映了“艰苦劳动所得甚微的也不在少数”,故 A 项错误;“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所得甚微眼前的暗淡现实”可
119、见罗斯福正视美国经济严峻的现实,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革命一触即发”,故 C 项错误;罗斯福指出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未涉及“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1934 年美国政府通过了银购入法购银法案白银国有令等法案,这些法案以提高银价、收购白银、禁止白银出口、发行银券、白银收归国有等为主要内容。这些举措导致的结果之一是()A中国白银大量外流B强化了美国的金本位政策C使世界白银价格跌势加快D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材料中收购白银、禁止白银出口等政策在国民党统
120、治前期有可能造成白银大量外流,故 A 项正确;强化了美国的金本位政策是美元贬值,故 B 项错误;提高银价收购白银等措施不会使世界白银价格跌势加快,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对美国经济复苏的影响,而不是对世界经济影响,故 D 项错误。答案:选 A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2016佛山检测)下表为 19331939 年美国救济与联邦工程计划支出情况。该表反映出()年份金额(百万美元)年份金额(百万美元)19331 22319372 65419342 38119383 23719352 53319393 18519363 119A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美国得到运用B美国财
121、政赤字现象有所减轻C新政规范了美国的经济发展秩序D新政的着眼点是缓解供需矛盾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表格信息反映了罗斯福新政不断扩大社会救济及公共工程的投入,突出地反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利用投资、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发展,是凯恩斯主义理论在美国的具体运用,故选 A 项。新政增加了公共开支,增加了美国的财政赤字,故排除 B 项;新政并非恢复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 C 项;新政整体上的着眼点在于缓解供需矛盾,在材料中无全面的体现,排除 D 项。答案:选 A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1933 年美国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
122、,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团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规定说明()A资产阶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B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C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D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起来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结合时间“1933 年”可知,此时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工人与雇主谈判,雇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等规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故本题选 B。由“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可知资产阶级减轻对工人的剥削,故排除 A 项;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自由企业制度下实行的,故排除 C 项;D 项明显不正确,故排除。答案:选
123、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美国总统肯尼迪指出:“罗斯福新政就像一幢有好多房间的大厦,随时准备欢迎到访的客人,让他们能在这里找到安全感。”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A在理论上弥补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缺陷B在理论上否定了自由放任的经济运行模式C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克服经济危机的方法D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转提供了成功经验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材料不能反映出“在理论上”,故 A、B两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不能“克服经济危机”,故 C项错误;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一重大调整,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故 D
124、 项正确。答案:选 D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高频考点十五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1强调发展生产资料是苏联工业化方针的突出特点。为了保证苏联经济独立,使苏联不致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就必须坚持国家工业化的方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时,在扩大社会主义工业时,必须严格同市场容量和国家财政力量相适应。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依靠内部积累,厉行节约是解决工业化资金问题的唯一道路。苏联内部积累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国营企业的利润、向农民征收农业税、增产节约等。3在强调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同时,十分重视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来加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125、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1张建华教授所著红色风暴之谜载:1927 年苏联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工业方面越来越广泛地控制新建企业的审批权,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也由国家控制。农业方面实行农产品合同预购制,1928 年两次用行政命令强制收购农村余粮。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A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C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D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 1921 年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
126、展经济,而材料中“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 B 项正确;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标志是 1936 年新宪法的颁布,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没有涉及建设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内容,故 D项错误。答案:选 B 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2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
127、主义工业化政策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选 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 A、B两项错误;苏联是通过农业集体化将农业的大量积累抽出投入到工业中,从而解决工业化资金的,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3(2016洛阳质检)1931 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 1/3,1932 年这一比例上升到 50%。以上史实表明()A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D苏联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128、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选 D 解析:材料只体现苏联进口外国机器,不能表明苏联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 19211928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故 C 项错误;1931 年和 1932 年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工业化时期,从苏联大量进口机器,可知苏联发展工业化时与世界接轨,故 D 项正确。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
129、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低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选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材料反映出苏联的重工业发展迅速,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发展缓慢,这反映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A 项错误,B 项正确;忽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从根本上说是由国家的经济体制决定的,C 项错误;D 项与史实不符。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5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阿塞拜疆发达
130、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 答案:选 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经济发展失衡,没有体现部门失衡现象,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弊端,不是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故 B 项错误;从材料“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说明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故 C 项正确;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与材料“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不符,故 D 项错误。创 新 方 案 系 列 丛 书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