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602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7.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107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 专题复习新创意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14讲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时作业01宏观概览回顾02命题热点调研01 宏观概览回顾 重忆宏观知识,巩固一轮成果02 命题热点调研 剖析命题热点,猜想命题特点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强化学思知能 学有所思,思有深度知识核心热点1图解能量流动过程(填空)(1)输入某一级消费者的能量是同化量还是摄入量的判断:方法:看该消费者是否有“”指向粪便。实例:图甲中箭头指的是_;若没有箭头,则代表的是_。(2)某一营养级指向的能量去向:图甲中能量(摄入量)_现存的兔 子;图 乙 中 能 量 W1 为 该 营 养 级 的 _,等 于_(其中 B1 为现存量)

2、。摄入量同化量同化量A1B1C1D1(3)某营养级同化能量的两种分析方法:2理解碳循环及其过程:(填空)(1)碳 进 入 生 物 群 落 的 途 径:生 产 者 的 _ 或_作用。2碳返回无机 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_分解者的_实质是呼吸 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化能合成呼吸作用分解作用范例调研方法【典例 1】(2015新课标全国卷)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 000 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2.2 头/km2;当

3、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2 头/km2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范例调研方法【典例 1】(2015新课标全国卷)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 000 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550头,则该生态系统

4、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2.2 头/km2;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2 头/km2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解题技法食物链分析法1点睛:针对给出食物链的题目,要重点分析食物链。2答题分析:第(1)小题:不需要借助食物链,直接计算。第一空:乙种动物种群数量/总面积550/2502.2 头/km2。要注意答案中带单位。第二空

5、:种群数量达到 K/2 时,增长速度最快。(K/2)/总面积(1_000/2)/2502 头/km2。第(2)小题:“倒推法”分析食物链中种群数量变化。丙增加乙减少甲增加。第(3)小题:依据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乙(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母题探究】借题猜押其他命题点押题点 1:分析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分解者。(3)流入下一营养级。(4)暂时未被利用。押题点 2:理解能量的单向流动原理。(1)只能由上一营养级传给下一营养级,不会逆转。(2)是由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决定的。(3)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题组冲关调研

6、 练有所得,得有高度1知识性失误(判断正误)(1)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而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提示: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2)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其中共有 9 条食物链,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硅藻属于生产者,其遭到破坏要比蓝鲸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大()(3)除(2)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分解者,这样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4)如图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 a、鱼 b 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则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而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提示:鲈鱼吃土

7、著鱼,土著鱼数量减少,浮游动物因捕食者土著鱼数量减少而增多,后来因食物不足数量减少,因此浮游动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浮游植物因捕食者浮游动物增多而减少,后来又因浮游动物减少而增多,因此浮游植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5)食物链各营养级中 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提示:食物链各营养级中 10%20%的能量会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6)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提示:防治稻田害虫,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而不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7)在如图所示的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沼渣

8、、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示:该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不能循环利用。(8)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提示: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由于水稻和杂草都属于第一营养级,所以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不变。(9)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提示: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减少了能量损耗,将获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1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提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有些对捕食者有利

9、,有些对被捕食者有利。2(2016新课标全国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析:根据题意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延长了食物链,使能量消耗的环节(营养级)增加,但没有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C 正确、D 错误;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导致黄雀的食物螳螂的数量增多,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 错误;细菌产生的能量大多以热

10、能的形式散失,不能流向生产者,B 错误。3(2016天津卷)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解析: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具有全球性,A 错误;只统计成虫数量计算出的是成虫的种群密度,B错误;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 错误;由于乙捕食甲,因此乙数量的增加使甲种群数量减少,从而使甲种

11、群对丝瓜的摄食量减少,D 正确。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B)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生物成分,A 项不符合题意;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仍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B 项符合题意;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C 项不符合题意;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 项不符合题意。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D)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

12、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A 正确;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从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B 正确;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地输入光能,C 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D 错误。6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

13、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1 357 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解析: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该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 7804 200)31 920100%25%;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共计 1 4831261 357(Jm2a1);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不能和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7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甲是生产者,乙是

14、消费者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甲能固定太阳能,是生产者。乙以甲为食,是消费者。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到其他生态系统中,故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太阳能必须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转化成化学能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并开始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可以电能、热能、化学能的形式输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8图 a、b 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

15、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 3 个营养级组成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解析: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图示两个生态系统不一定只有 3 个营养级;所有生态系统均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城市生态系统生产者较少,需外界输入大量能量,故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外界输入的能量。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D)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

16、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 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蓝藻水华现象与水体中 N、P 增多而引起蓝藻大量繁殖有关,体现了物质的利用,未体现出能量流动的特点,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包括太阳能(光合作用固定)和氧化无机物时释放的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B 错误;食物链各营养级中 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C 错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物质可以循环反复利用,D 正确。10(2017江苏卷)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

17、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物理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 1030 cm 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等距取样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浮游生物类。(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 1 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

18、中 2 类不同纲的生物: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等的相关知识。(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和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公园生物群落变化属于次生演替。(2)由于昆虫和杂食性鱼类都捕食水草,又存在捕食关系,故它们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3)声音属物理信息,因为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 的草丛间产卵,所以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其卵块的密度。(4)水草腐烂后,一些浮游生物会对其进行分解而最先快速增殖。(5)蛙类可被蛇类和肉食性鱼类、鼠类等生物捕食,同时猛禽又可捕食肉食性鱼类、蛇

19、类和鼠类等生物。11(2016四川卷)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 S 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

20、取食利马豆,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解析:(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由实验数据可知,施用疏果剂后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增加,但由于利马豆的数量有限,且存在天敌蝉大眼蝽的制约作用,所以豌豆蚜的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应呈现 S 型增长。(2)因为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所以蝉大眼蝽应属于第二、三营养级;动物摄入的有机物所含能量粪便中有机物所含能量(流向分解者)消化吸收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同化量)。(3)根瘤菌与利马豆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两者应为互利共生关系:根瘤菌可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

21、,而利马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由此说明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126 月 8 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b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22、。(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 A 和 B(注:两空可颠倒)(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20%。(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解析:(1)从图甲中可看出 b 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b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重捕率降低,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3、;从最初没有生物到被多种生物附着,这个过程为群落演替。(3)分析图乙可知,A 为生产者,B 为分解者,D 为初级消费者,C 为次级消费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100%20%。(4)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很难恢复。13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间接(填“间接”或“潜在”)价值。(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 A 是一种气体,B、C、D、E 和 F

24、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图中 A 表示 CO2,生物成分 E 表示生产者。生物成分 F 表示分解者,C 表示初级消费者。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多样性、物质循环等知识。(1)红树林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属于间接价值。(2)双向箭头两端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的 CO2(无机环境),分析图示可知:A 表示 CO2,E 表示生产者,F 表示分解者,C 表示初级消费者。14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1)0(起始年)a 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 24 只,则 a 年种群数量 Na24a;若不加以

25、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锐减。(2)a 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 ab 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3)c 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4)d 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生态系统稳态、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定向选择与生物进化等知识。(1)依据公式:NtN0t,N024,ta,故 a 年种群数量 Na24a。若不对欧洲兔加以

26、防治,随着欧洲兔数量的剧增,将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2)分析题图可知,在 a 年时,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欧洲兔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控制,缓解了袋鼠的竞争压力,但袋鼠的种群数量仍为下降趋势,由此推测狐狸与袋鼠之间为捕食关系。(3)欧洲兔数量剧增,生态平衡被破坏,引入黏液瘤病毒,欧洲兔数量锐减,生态系统恢复平衡,这种调节方式应为负反馈调节。(4)黏液瘤病毒作为环境因素,对欧洲兔进行定向选择,使欧洲兔向着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的方向进化发展。1能量流动:单向、逐级递减,范围为食物链各营养级。2物质循环:元素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为生物圈。3信息传递:往往具有双向性

27、,范围为“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强化学思知能 学有所思,思有深度知识核心热点1理清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2归纳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后果3准确记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面、三种价值与四类保护(1)三个层面:基因多样性(同物种内)、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3)四类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生物技术保护、法制保护。范例调研方法【典例 2】(2016新课标全国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

28、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解题技法关键信息突破法1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2答题分析:(1)从生态系统的功能切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一旦打破这个规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A 项正确。(2)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重复利用,B 项错误。(3)“退耕还林、还草”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必要

29、措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C 项正确。(4)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不应超过自然的供给,要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D 项正确。【典例 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解题技法直选法1点睛:针对选 A 项的题目,首先确定答案,然后验证。2答题分析:(1)确定答案。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其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 项正确。(2)验证。药用功能属于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体

30、现生态功能。B 项错误。“大量引进”盲目引种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C 项错误。天然混交林比人工林物种丰富、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不易被毁灭。D 项错误。题组冲关调研 练有所得,得有高度1知识性失误(判断正误)(1)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提示: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导致物种有灭绝的可能,生物多样性减小。(2)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提示:由于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提示:水体 N、P 等

31、元素增加导致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物质循环的特点。(4)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提示: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但生态瓶的容积有限,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齐全,数量不可过多。(5)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自我调节能力丧失了()提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营养结构越复杂,则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但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即遭到破坏后越难恢复原貌。(6)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2、就越强()提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7)某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招引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必然将使该区农林害虫数量大幅度上升()提示:该项措施会使树种减少,会使灰椋鸟种群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且大量捕食害虫将导致农林害虫大量减少,从而使该地区的物种数量减少,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8)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强()提示: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在于遗传物质(DNA)具有多样性,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强。2(2017北京卷)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

33、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分析能力。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探究酸雨对樟树和楝树树苗株高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酸雨对楝树株高影响(抑制生长)明显,对樟树影响不大,A 正确;从该实验结果不能确定酸雨对樟树及楝树种群密度、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及其他树种的影响,B、C、D 错误。3(2017江苏卷)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

34、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D)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生态工程建设能够显著提高物种的多样性,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化。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D 符合题意。4(2016江苏卷)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B)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

35、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解析: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该菌剂可加快有机物的分解,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 项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使营养结构更复杂,从而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 项正确;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 项

36、正确。5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解析:由图可知:甲为个体,乙为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 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仍会出现上下波动,B 错误;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 错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 正确。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B)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

37、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解析: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而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与此不符,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A 错误;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较小,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 正确;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C 错误;变色龙的体色变化是基于和环境同步,并非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D 错误。7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C)A温度不是影响该

38、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 10%20%进入浮游动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学水体富营养化、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由图中信息可知,影响该水体中藻种类数和藻浓度的重要因素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温度的不同,A 错误;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优势藻类蓝藻的数量会显著增加,而其他藻类相对处于竞争劣势,可能导致某些藻类死亡,从而导致藻的种类减少,B 错误;在藻类数量相对较多情况下,浮游动物种类数主要和藻的种类数有关,夏季藻种类数最多,因此浮游动物种类也可能最多,C 正确;在能量流动中

39、,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但不能说明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有 10%20%进入浮游动物,D 错误。8(2016江苏卷)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的。(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 N、P 元素营养。(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五点取样法,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4)通过稻田净化,B 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

40、A 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好氧 光合放氧 厌氧 兼性厌氧(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 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解析:(1)蛋白质中含硫,而糖类、核酸、脂质中均不含硫。(2)富营养化的水可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一定的 N、P 等矿质元素。(3)调查稻田害虫的种群密度可用五点取样法,且需要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4)稻田中水体上层氧气浓度较高,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均可分解有机物,水体下层缺乏氧气,主要依靠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分解有机物。光合放氧微生物属于生

41、产者。(5)富营养化的水经过稻田净化时,水体中的部分矿质元素被水稻吸收,水体中的矿质元素减少会导致藻类减少;水稻遮光会使藻类光合作用降低,引起藻类减少;消费者可以捕食一部分藻类;微生物等产生的杀藻物质也可使藻类减少。9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某科研小组开展酸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下表是不同 pH 的酸雨对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mg/g)影响的结果。pH5.8(对照)4.03.02.0桃树2.20(100)2.19(99.55)2.13(96.82)1.83(83.18)腊梅3.65(100)3.58(98.08)3.44(94.25)2.95(80.82)木樨1.

42、07(100)1.07(100)1.05(98.13)0.96(89.72)注:括号内为与同种植物对照实验的相对百分比。(1)叶绿素位于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膜(基粒)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扩散最慢的色素带呈黄绿色。酸雨中的 SO24 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 ATP、H、O2(产物)减少。由于光反应速率降低,将直接影响暗反应过程中的 C3 的还原,最后导致(CH2O)生成减少。(2)由表可知:随着酸雨 pH 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的程度加大;叶绿素含量低(高)的植物受酸雨影响较小(大);腊梅(木樨)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最大(最小)。(3)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3、降低,原因是营养结构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解析:(1)叶绿体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上,提取后经纸层析分离,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最下方的黄绿色的叶绿素 b 扩散最慢。酸雨中的 SO24 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 减少,这将直接影响C3 的还原过程,最后导致(CH2O)生成减少。(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不同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不同;不同植物叶绿素含量受酸雨的影响不同;随着酸雨 pH 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的程度加大。(3)长期酸雨导致部分生物死亡,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致使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与物种丰富度、结构复杂化程度呈正相关。,2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高低呈负相关,但有些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如荒漠生态系统。温示提馨请 完 成:课时作业14(点击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