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选择题题型突破 历史 题型一 背景、原因类设问类型1限定性设问:如这一现象(或事件)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2宽泛性设问:如此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等。答题模板1对于限定性设问,根据限定作答。理解原因的限定词时一般遵循下列规律:(1)关于区分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2)关于区分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2、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2对于宽泛性设问,如历史背景、原因、因素、依据等,可以从必要性、可能性方面考虑,必要性和可能性又可以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以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备注:有时也把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列为与政治相并列的方面)(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
3、、教育、文艺等方面思考。典例 1 (2018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解析 据材料的时间信息“清末”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答案 历史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典例 2 (2019全国
4、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 年达到 4002万吨,1986 年达到 5205 万吨,至 2002 年达到 18224.89 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 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 2001 年增长 39.30%,2002 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 2001 年增长 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答案 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
5、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解析 由材料时间“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2002 年”,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由材料“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由材料“钢材品种结构继续完善”等可得出,科技水平提高;由材料“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 2001 年增长 39.30%”,可得出投资大幅增加。题型二 内容、措施类设问类型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2措施
6、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等。答题模板1审清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明确答案来源。答案来源一般只有两个,一是材料,一是所学知识。(1)答案只来源于材料的设问如:根据材料,概括的措施(或内容)。(2)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的设问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的措施(或内容或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的措施(或内容或过程)等。2略读材料:一眼扫视一下开头、结尾、材料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找出与时间相关的信息,确定问题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理解材料。3精读材料:根据设问去精读材料,找到和设问关系密切的词、句,并划出来,以备作答之用。在精读
7、材料时注意开头、结尾的语句,这里往往是总论点。要注意省略号前后的句子,还要注意其中的排比句,这有助于我们提取分论点。4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2)根据材料作答的,切忌简单罗列材料,要注意归纳概括。与教材有交集的,尽量用教材语言表述。(3)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要取材料和所学与此问题相关的知识,表述时能用教材语言的,用教材语言,不能用教材语言的,一定要归纳概括。(4)在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这是所有非选择题作答时的注意点,以下不一一赘述)书写要工整,字迹要清楚。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按酬付劳”,根据每问的分值的多少,决定答多少,
8、一般而言,一个要点 1 分或 2 分等。【特别提醒】内容、措施类在历年全国卷必考非选择题中考查较少,多见于选考非选择题。典例 3 (2016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9、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解析 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如“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改良农业”“迟婚与节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作答时不要照抄照搬原文。答案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题型三 特点类设问类型特点就是人或事物与同类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之处,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历史特点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其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等。答题模板1历史事物特征的分析角度(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
10、,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4)过程在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中体现出的新特点。(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8)本质事物本质属性体现出的特点。(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2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角度(1)政治角度: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考虑。(2)经济角度:
11、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状况、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3)思想文化角度: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对人民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思考。3历史人物特征的分析角度历史人物特征常从时代、阶级属性、个性化活动、思想主张与历史地位等角度分析。典例 4 (2019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0 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
12、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 70 余年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50 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解析 根据材料中“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关税自主,可以自主制定关税政策,并且根据国家需要进行调整,关税税率灵活。答案 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题型四 影响、意义类设问类型1限定性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哪些影响,对中国或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等。2宽泛性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这类问题在回答时应
13、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切忌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答题模板1对于限定性影响的设问,根据限定方向回答。2对于宽泛性影响的设问,可如下分析:(1)角度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如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政治影响主要需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变化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国际关系方面的影响主要看是否有利于两国或此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14、、是否会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影响国际关系的格局等。从现实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从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以从主观动机、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以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2)全面分析: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的影响。(3)国际化分析:主要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考虑。(4)转化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
15、遍性影响,如将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转化为对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二是将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败国的影响转化为对日本的影响等。3“意义类”的设问,则要注意下列几点:(1)对于限定性设问,首先要找到设问主题,即针对哪一措施、事件来设问,然后明确设问的方向,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最后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有些时政类试题的答案还要适当结合党或国家某些方面的方针、政策或指示精神。(2)如果设问无限定方向,则要多角度考虑。(3)“意 义 类”试 题 答 题 语 句 格 式 主 要 有“有 利 于”“促 进了”“推动了”“增强了”“改变了”“只有才能
16、”。(4)注意考虑方向和主体:如对本国、对他国、对欧洲、对世界等。(5)在一定程度上简单概括为:意义性质积极影响。典例 5 (2016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
17、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影响。解析 根据材料“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各地民变此起彼伏”,以“;”分为三层,分别概括即可。答案 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典例 6 (2018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
18、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答案 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题型五 比较类设问类型1相同点比较的设问:多呈现为指出(或概括或比较)和在方面的相同点,指出(或概括或比较)和的相同点等。2不同点比较的设问:多呈现为指出(或概括或比较)和在方面的不同点,指出(或概括或比较)和的不同点,指出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
19、答题模板1审设问(1)确定是根据材料还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其作答的不同参考模板一)(2)明确比较对象和比较方向。(3)确定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既比较相同点又比较不同点。(4)确定是限定性设问还是宽泛性设问。对于限定性设问,只对所限定的角度进行比较,这一类在审题上难度不大。对于宽泛性设问,要自己找比较角度,这需要思路开阔、角度尽量全面。如历史事件类的比较可以从性质、方式、特点、影响(包括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和消极影响)等角度去思考。2组织答案:这一类题目作答时除了非选择题均应注意的几点外,还要注意: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如背景、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
20、“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对于不同点的答语也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在行文中也要加上“不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旨意。典例 7 (2017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
21、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 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答案 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法国民族主义
22、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解析 第一小问“相同”结合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人们认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及材料二中“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概括;第二小问“不同”根据二者反对的对象概括。题型六 变化、趋势类设问类型在特定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新特性、新内容等。主要是对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设问模式一般为概括趋势;指出与相比,有哪些发展。答题模板根 据“变 化”前 和“变 化”后 的 两 种 情 况,常 用“从 到”“由到”。典例 8 (201
23、9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 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 1843 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
24、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答案 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材料二中“进口货物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等信息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进口税率低于出口税率;根据材料一“康熙时税率总计 10%左右”“乾隆时期提高两倍”、材料二“1843 年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典
25、例 9 (2019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表 19501980 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摘编自19491984 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答案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 70 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 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
26、,70 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解析 结合表格中四国的数据进行纵向分析得出,注意美、日、苏三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呈下降或放缓趋势。题型七 认识、启示类设问类型启示、认识类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此类型设问主要是就某一个(类)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学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设问的最后部分,与前面设问的解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答题模板1认识类:一般从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从是什么、为什么
27、、反映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角度回答。答案可从两方面组织:一是共性特征(从材料或题目的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二是“探因寻果”。2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答案一般从三个方面组织:一是理论高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二是现实指向(要密切联系当前时事,对现实有指导意义);三是反面的东西正面说。典例 10 (2015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28、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
29、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解析 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即可。答案 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题型八 评价、评述类设问类型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地位、作用或影响等;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先叙述再评价;评论则是以史学理论为依据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
30、、论证或评价。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评述、评析、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等。3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评析侧重于运用辩证法或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答题模板1完整的历史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进行阐述、评判性质、特点影响结论。但一定程度上可将其简化为:历史评价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你赞同哪种观点。(2
31、)“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3)“怎么样”,即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者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典例 11 (2016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
32、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 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解析 第一小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如“早谋移徙”“兴办
33、现代实业”“改良农业”“迟婚与节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作答时不要照抄照搬原文。第二小问属于评价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对所有主张进行总体评价,也可以对个人主张分别评价。评价时一定要遵循一分为二的基本原则,既要看到该主张的进步性,又要认识到该主张的局限性,还要注意用历史语言回答。25 分大题综合练1.(2019河北 5 月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宋之际,对经济领域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平等。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包括土地产权逐渐由国家平均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向土地私有转换,出现了产权的明晰化趋势,国家权力对某些新兴经济领域控制相对薄弱。放宽视野从长远来看,宋代是向大农业集约体系
34、转换的发动期。集约农业的逐步出现,正是农业领域经营效率提高的表现。但经济效率提高的另一面,是对平等的淡薄、财富及资源的更高程度的转移与集中。宋代“田制不立”,土地私有制发展,所谓“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土地兼并盛行,形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现象。摘编自谢元鲁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材料二 美国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农业之一,在世界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 世纪 30 年代之前,美国首先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继而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并在 20 世纪初确定了以家庭农场制为主的土地制度。可以说,家庭农场制度是美国农村土
35、地经营制度运行的基础与发展的前提。总的来说,美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因其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及以土地私有权为基础的家庭农场制度,使得土地在流转过程中能够达到产权边界明晰,在市场上的买卖出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能很好地得到市场的调节,而且对于农场的权力方面有很好的法律保障,促进了美国的农地合理地进行流动,农地经营规模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农地流转制度。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处理土地问题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前期美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从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得到的启示。
36、答案(1)宋朝土地调整的特点:突出效率,弱化了社会公平;土地产权更明晰;贫富分化严重。背景: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2)措施: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确立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土地制度;建立土地流转的制度保障。启示: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实际利益;注意处理好不同阶层的关系;加强国家立法保障;注意政府政策合理导向;注重市场因素的作用;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对经济领域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平等”可知突出效率,弱化了社会公平;根据材料一“出现了产权的明晰化趋势”可知土地产权更明晰;根据材料一“形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
37、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现象”可知贫富分化严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美国首先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可知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根据材料二“继而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可知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根据材料二“并在 20 世纪初确定了以家庭农场制为主的土地制度”可知确立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二“美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因其有效的制度保障”可知建立土地流转的制度保障。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从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实际利益、注意处理好不同阶层的关系、
38、加强国家立法保障、注意政府政策合理导向以及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角度回答。2(2019天一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费边社会主义 19 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国。费边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是使所有的人都获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的计划”,他们反对阶级斗争,主张使资本家赚取的利润“让给整个社会”,由社会举办各种事业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费边派社会主义是特殊的英国式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体现在工厂法、废除实物工资制法令、雇主责任条例、公共卫生条例、工人住房条例和教育法令。”费边社会主义对英国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社会保障立法产生过重要影响。摘编自曾国
39、安论 17 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演进材料二 以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己任的孙中山,以科学社会主义及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并吸收中国古代社会朴素的社会主义思想、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思想中合理的成分,创造性地建立了民生主义思想。他说:要想使中国“幸免于欧美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恶例,非讲民生主义不可”。孙中山认为,只有实行节制私人资本的政策,才可使社会分配做到相对公平合理;必须“发达国家资本”,“由国家管理资本,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还必须实行“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解决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摘编自庞昕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其现实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边社会主
40、义产生的背景及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费边社会主义相比,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完成;社会保障思想的宣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任答三点)影响:推动了社会保障立法的进行;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不利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开展。(2)不同:集古今中外学说创立;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重视广大农民民生问题的解决。原因: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对欧美社会问题的借鉴;中国工业落后;中国农业人口占多数。(任答三点)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费边社会主义 19 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国”得出工业革命的完成;根据材料一“费
41、边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是使所有的人都获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的计划由社会举办各种事业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得出社会保障思想的宣传;根据材料一“他们反对阶级斗争”并结合所学得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根据材料一“费边派社会主义是特殊的英国式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并结合所学得出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费边社会主义对英国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社会保障立法产生过重要影响”得出推动了社会保障立法的进行;根据材料一“这种社会主义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体现在工厂法、废除实物工资制法令、雇主责任条例、公共卫生条例、工人住房条例和教育法令”
42、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根据材料一“他们反对阶级斗争”并结合所学得出不利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开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以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己任的孙中山创造性地建立了民生主义思想”得出集古今中外学说创立;根据材料二“只有实行节制私人资本的政策,才可使社会分配做到相对公平合理;必须发达国家资本由国家管理资本,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得出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根据材料二“还必须实行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解决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得出重视广大农民民生问题的解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吸收中国古代社会朴素的社会主义思想、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思想中合理的成分”得出中国社
43、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二“要想使中国幸免于欧美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恶例,非讲民生主义不可”得出对欧美社会问题的借鉴;结合所学从中国国情得出中国工业落后,中国农业人口占多数。3(2019山西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的儿童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教育理论,王守仁的贡献最为突出:他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蒙蔽最少,所以实施教育要及早从儿童时期抓起。王守仁批判了当时教育儿童的传统方法,反对体罚,主张“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守仁认为教育并非铸造器物,使学生变得千人一面,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别给予适当的陶冶,“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
44、者便从狷处成就他。”王守仁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即认识和恪守儒家道德规范,王守仁主张培养“圣人”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他鼓励阅读儒家经典,强调道德修养要身体力行,不断实践,逐步领会道德观念的实质。例如讲“孝”,不能只讲孝顺父母的道理,而且要在道德行为中体现出“孝”来,奉养父母,认真听从父母教诲,这才算得上真正尽了“孝道”。摘编自余文武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等材料二 卢梭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里写道:“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所以我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他认为“良心”是超越民族的全人
45、类共有的道德观念,如公正、诚实、勇敢、克制。卢梭认为除非孩子自己有兴趣去读,否则,读书就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主张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独立观察和研究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卢梭反对和控诉封建专制制度对儿童个性与自由的摧残和压制,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强迫儿童呆读死记宗教教义及其严酷的纪律和体罚,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思考和分析,“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摘编自黎军、张大玲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46、概括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教育思想与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对卢梭教育思想做出简要评价。答案(1)特点:重视儿童教育;提倡教育方法的改良;强调教育要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主张知行合一。(任答三点)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社会风尚出现巨大变化;君主专制强化,吏治腐败;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王守仁“心学”出现,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八股取士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任答三点)(2)不同之处:道德观方法论教育目的王守仁宣扬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为统治者培养忠顺
47、的人才,维护封建社会稳定卢梭倡导超越民族的全人类共有的道德观念强调通过实践,从外部获得真知培养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自然人”(任答两个角度)评价:培养“自然人”的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启蒙作用;批判传统教育,推动了近代教育的转型。但受时代和社会的局限,“自然人”实际上只是小手工业者的化身,具有保守性和空想性;反对进行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轻视书本知识,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局限性答出一点即可)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逐条提取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时代特征及材料中有效信息综合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两人的道德观、方法论和教育目的等方面进行比较。第二
48、小问,则需对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时代特征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析。4(2019湖北 4 月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材料一 清朝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京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主要采取军府制实行统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从雍正年间开始,清政府就设有驻藏大臣。摘编自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 在经济开发和思想认知深入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近代西部地区的行省建制数目呈上升趋势。18
49、77 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北路,向清廷提出:“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已者。”1884 年,新疆建省。嗣后,西藏、蒙古、康区等“边地筹省”的舆论日益高涨。1913 年,北洋政府新建了四个特别区:绥远、热河、川边和察哈尔;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置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和西康省。摘编自张世明著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 年的中国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重要工作是撤并省制,1954 年,撤销察哈尔、绥远和热河三省建制,使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西康省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四川省。摘编自宋月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研究
5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边疆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国中央政府边疆治理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撤并省制的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因俗而治,尊重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2)变化: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和内地行政区划逐步统一(边疆地区行省建制数目不断增加)。原因:边疆危机不断加剧;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对边疆地区认识的不断加深。(3)加强民族自治区
51、与内地经济文化的联系;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清朝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可知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一“在蒙古族聚居的北京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主要采取军府制实行统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可知因俗而治,尊重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强边疆地区的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中国版图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近代西部地区的行省建制数目呈上升趋势”“1877 年
52、,左宗棠收复新疆北路”“1884 年,新疆建省。嗣后,西藏、蒙古、康区等边地筹省的舆论日益高涨”“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置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和西康省”并结合所学可知,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和内地行政区划逐步统一(或边疆地区行省建制数目不断增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在经济开发和思想认知深入的双重因素作用下1877 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北路”分析原因。第(3)问,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从加强联系、民族平等、祖国统一等角度作答。题型九 开放探究类答题模板开放探究类试题的解答思路一般来说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总体答案结构形式及思路。答案结构:是什么为什么(史)怎么样(论)。(1)“是什么
53、”: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赞同哪种观点。观点一定要客观、理性。(2)“为什么”: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3)“怎么样”或“怎么做”: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要注意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全面。2分清类型,确定不同的答题思路。(1)观点论证、评述题。题目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究)”。此类试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第一步: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第二步:我对观点的态度“若何”(怎么样)。第三步: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运用史实,说明原因或影
54、响。解答时要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扎稳打。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注意有时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段;完全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你的论据确凿。(2)历史信息分析说明题此类题目的基本答题模式是:信息提炼(从材料中直接获取)阐释说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回答原因或影响)。分为求同类和求异类两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基本解答思路都是首先指出“是什么”,然后回答“为
55、什么”。根据试题的类型,抓住解题的题眼,紧扣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特别注意地图类信息分析说明题,一般以中外、古今进行对比,也会涉及社会的转型。解答此类题型一看文字,二看时间,三析转型。如有小图,大图小图结合看,小图往往可以看出不同等。(3)公式关系观点类关系探讨型是文字材料题的一种变形,但又比文字材料更形象,可以通过数学公式、图示以及箭头的指向和相互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解题思路。一般分为公式关系探讨型、图文关系探讨型、词组关系探讨型三种。解答此种类型的试题,要抓住解题的题眼,紧扣题干信息,提出表明观点(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为什么或怎么样)。对于关系探讨型论述题,开
56、放性很强,可以依据题干信息确定观点,可以修正题干信息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无论如何要符合史论结合、历史思维逻辑的发展。(4)史研信息修改建议类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解答时首先运用正确的史观,判断观点正确与否、观点全面与否,然后迁移所学,从论从史出的角度解答。既然是修改类试题,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这是基础思路。根据试题的类型,紧扣题眼,抓住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判断、修改、说明。解答这类题目,注意题干信息提示的时间,根据提示时间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判断所述观点的正确与否也非常关键;注意从史实、史观、史识、史法,到历史思维能力、观察、分析、综合、比较、表述能力,均有所涉
57、及的角度回答问题。典例 12 (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
58、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国民应尊重国史。评析:1940 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异常艰难的时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面对日军的凶残屠杀和侵略,一些知识分子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散布历史虚无主义、亡国论和外来文化至上思想,否定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钱穆先生以一个爱国学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编写了国史大纲,呼吁知识分子理性看待历史、尊重国史、担当起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任,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有力地抨击了各种错误思潮,对于增强史学界、知识界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必胜的信心,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总之,不
59、论是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应尊重国史,爱我中华。解析 阅读材料,注意以下几点:材料选自钱穆先生所著国史大纲,该书出版于 1940 年,当时正值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危机非常严重的时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忆抗战困难时期思想界、知识界的状况。概括提炼所给四则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国民尤其是知识分子应该了解国史;知识分子应对国史心存温情与敬意;理性看待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尊重国史,国家才有希望。典例 13 (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
60、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表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黑奴吁天录(1901 年译)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话剧黑奴吁天录(中国留日学生改编,1907 年)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话剧黑奴恨(1961 年上演)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
61、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中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论证:1840 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外部帝国主义与内部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通过对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可知,翻译者与改动者在抒发自己的意志,从中可以窥见当时中国的处境。1901年的“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将矛头指向帝国主义,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发起各个层面的改革运动,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以求得自强,免遭列强的彻底瓜分。1907 年与奴隶主殊死搏斗则是反抗清政府的行动,晚清政府日益成为“洋人的朝廷”
62、,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直接推翻落后无能的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辛亥革命,孙中山等人最终实现了结束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目标。解析 本题一定要注意中国翻译此书的时间,而翻译的情况和改动部分的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由此提出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典例 14 (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
63、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首先应审清题意,即“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并且注意“近代以来”的时间限制;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角度,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论证。答案 略典例 15 (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64、)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 19和 20 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见解:质疑该学者的观点。理由: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对人类社会有巨大影响。约从 1800 年起,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煤炭和蒸汽动力、电力在生产领域的使用使人类得以征服与改造自然,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工业革命中,随着西方经济的发展,国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柏林会议瓜分非洲,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改变了自然进程。工
65、业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效率提高,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普遍使用导致全球气温变暖加剧。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众多问题,如转基因技术的使用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普遍担忧。综上所述,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解析 首先结合材料明确题目中“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的含义。其次要结合题目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从两者中选取一个或者两者兼顾,进行论述。在论述时要结合材料提供的重要史实,说明自然进程中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注意要
66、全面;如果叙述人文进程,可结合材料提供的重大史实,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最后,说明人类社会在两个进程发展中不断进步。12 分大题综合练1.(2019湖南永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实业计划亦名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关于振兴中国实业实现国民经济近代化的专著。1919 年用英文写成,并译成汉语。全书包括自序、篇首、六大计划和结论等几个组成部分。自序讲作者写此书的动机和经过。篇首概述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第一计划至第三计划主张在中国沿海修建三个深水港,并且以三大港为中心,在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由沿海至内地整修水道、修建铁路公路、开发资源、移民垦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第四计划是铁路计
67、划,主张按中央、东南、西北、东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修建十万英里铁路,组成遍布全国的铁路网。第五计划是发展食、衣、住、行、印刷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计划。第六计划则是开采煤、铁、石油和其他矿藏并设置采矿、冶金等设备制造厂的计划,也即是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计划。结论部分总述实现实业计划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的作用,呼吁“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予以协助。摘编自孙中山实业计划等根据材料,提炼出孙中山的一个经济思想主张,并加以评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孙中山主张振兴实业,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进步。评述: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
68、,孙中山认为发展中国实业的重点是海陆交通和工农业生产,基本生活资料生产,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生产。孙中山认为实现实业计划有助于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因而呼吁“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予以协助。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未能完成,孙中山为中国设计的经济建设宏伟蓝图,在当时无法实现;但孙中山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思想,对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借鉴作用。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实业计划亦名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关于振兴中国实业实现国民经济近代化的专著”“结论部分总述实现实业计划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的作用,呼吁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予以协助”等信息可以提炼得出“孙
69、中山主张振兴实业,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主题。然后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评述,如对材料反映的孙中山的具体主张的认识,以及呼吁“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予以协助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结论:孙中山的经济建设宏伟蓝图在当时无法实现,但对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借鉴作用。本题的解答首先必须根据材料信息写出观点,观点必须合理、明确,然后联系史实进行评述,做到史论结合。2(2019广东佛山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时间国际组织或机构总部或发起国1945 年 10 月联合国美国纽约1957 年 7 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奥地利维也纳1960 年 9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奥地利维也纳1
70、970 年 10 月天然橡胶生产国联合会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1989 年 11 月亚太经合组织新加坡1993 年 11 月欧盟比利时布鲁塞尔1995 年 1 月世界贸易组织瑞士日内瓦2001 年 6 月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北京2015 年 12 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北京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历史信息相互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20 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阐述:1967 年,东南亚国家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建立以来,各成员国积极开展政治、经济合作,促进本地区的发展,在国际上特
71、别是在亚洲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战后,欧洲的经济交流与联系进一步加强。1993 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欧盟的成立,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结论:区域集团化推动区域经济政治发展,增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活力。解析 材料中“国际组织或机构”本质上是一种区域组织,从“总部或发起国”来看,其区域性越来越强,而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出结论: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然后以区域集团化趋势为依据找到相关的史实,并说明其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可。3(201
72、9江西南昌三模)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精神财富,红色精神具有多元价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红色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红色精神与精神核心”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论题:“红船精神”与中国革命。阐述:1921 年,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后称“红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
73、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伟大革命实践表现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写出其中一个即可)“红船精神”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而发展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激励着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坚持和弘扬“红船精神”,对于当前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红船精神”是“红色精神”的基因,是值得我们薪火相传的取胜法宝。其他参考论题:井冈山精神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精神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
74、需要依据材料表格的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比如本题围绕“红色精神与精神核心”,可以依据表格信息从“红船精神与中国革命”或者“井冈山精神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提取观点,对于前者的阐述结合所学从“红船”的由来、“红船精神”的内涵以及“红船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影响等角度回答。对于后者可以从“井冈山精神”的来源、内涵以及在民主革命中的影响等角度回答。4(2019福建三明 5 月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表项目郑和下西洋哥伦布航海时间 14051433 年(明朝前期、中期)14921502 年人数每次约 2.7 万人最多 1
75、000 人 项目郑和下西洋哥伦布航海舰队性质皇朝特遣船队私人航海探险队经费来源国库支付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赞助航海目的宣扬国威、朝贡贸易探险、掠夺贸易、寻找黄金和新殖民地船队成员官吏、士兵、水手、工匠冒险家、投机商、水手、工匠扮演角色和平外交使者殖民者、通商者、海盗结果终止推动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影响促进东西方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但也给明朝带来沉重负担殖民扩张与掠夺造成了亚非拉国家与地区的贫穷与落后;加快封建主义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根据表中所列项目提取 23 个要素,对表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
76、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严谨)答案(示例)从经费来源、航海目的看“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结果的差异。阐述:郑和下西洋的经费来源是国库支付,朝贡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所带来的收入无法支撑航海的庞大支出,当国家(政府)减少或停止经费支持时,郑和下西洋终止。郑和下西洋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所以无法长久。而哥伦布航行,进行的是掠夺贸易,大肆抢夺黄金等贵金属和欧洲紧缺资源,巨额利润进一步刺激欧洲国家股份公司、私人和王室的投资,因此推动了欧洲航海事业的不断扩大,它顺应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客观需要,因此不断发展。总之,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是导致“郑和下西洋
77、”与“哥伦布航海”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解析 本题可根据表格中的比较项选择 23 个要素,并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利用史实加以论证。如:经费来源、目的、结果,根据这 3 个词可知由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使得“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结果呈现不同。从其他方面论证,言之有理亦可。5(2019湖北武汉 5 月训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经过 60 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到 70 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由 60 年代的纤维、石化、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转向机床、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日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以彩色电视机、汽车、机床为代表的加工组装业。以电视机为例:1966 年,日本电视机迅速占领美
78、国市场。其中,黑白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由 1965 年的 10%增加到 1970 年的 28%,彩色电视机由1965 年的 1%增加到 1970 年的 16%,由此引发日美彩色电视机摩擦。1968年 3 月,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向商务部起诉日本 11 家电视机生产企业,要求对日本生产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征收反倾销税。经过美国财政部和关税委员会调查,1971 年 3 月,美国财政部决定征收反倾销税。1980 年 4 月两国达成和解,最终以美国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日本支付一定和解金的方式解决。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经济泡沫急剧扩大,日本经济长期停滞。赵瑾日
79、美贸易摩擦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特点材料提供了一个日美贸易摩擦的案例,蕴含了经济全球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启示: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说明: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但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世界市场的争夺。为了转嫁危机,美、英等国相继提高关税,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从而引发国际局势的动荡。沉重的历史教训,呼唤规范的国际经济秩序。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受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调整了世界经
80、济贸易和金融,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其他合理启示:经济全球化中,斗争与合作并存,但合作共赢是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趋势,各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经济全球化中,各国要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解析 从材料中的“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向商务部起诉日本 11 家电视机生产企业,要求对日本生产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征收反倾销税”等信息和美日贸易争端来看,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从材料中的“1980 年 4 月两国达成和解,最终以美国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日本支付一定和解金的方式解决”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斗争与合作并存,但合作共赢是趋势
81、;从“1985 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经济泡沫急剧扩大,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等信息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要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如果确定“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的论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 1929 年经济危机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各自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来说明论证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的重要性。本题的解答首先是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一个论题,然后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说明论证,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6(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国作家约翰史世贝克于 1939
8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是一部伟大的美国社会纪实文学。小说梗概如下:1933 年,从监狱假释回家的乔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西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噬了的家乡。乔德一家变卖了所有的东西,换来一辆破旧卡车,一家人邀上凯西背井离乡,抱着美好的幻想横越黄沙滚滚的沙漠,到加州寻找出路。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当到达目的地时,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因为工人太多,也没有什么权益保障。种植园主们串通一气,不断压低工资,压榨农场工人,他们宁肯让成熟的梨子、葡萄烂掉也不给饥饿的穷人吃。于是,人们开始觉醒,自发组织工会
83、进行反抗。尽管斗争失败了,但“愤怒的葡萄在人们心灵里长得饱满起来”。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示例)情节: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概述和评价:一战后,美国迎来了“繁荣年代”。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终于酿成了 19291933 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次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
84、长、破坏性特别大。大危机导致银行纷纷倒闭,企业大量破产,农民收入锐减,失业人数激增。这场危机不仅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客观上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埋下了伏笔。解析 根据材料,可提取一个情节: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历史现象:结合所学,这一情节反映出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概述和评价:结合所学,从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进行阐述。原因方面应指出,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影响应从大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和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角度总结。本课结束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