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576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该观点旨在强调A. 古代乡村必然产生宗族势力B. 自然经济有助于宗族势力生存C. 宗法制源于封闭的社会环境D. 宗族依托乡土观念与民俗延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其封闭性的特点,为宗法制提供了经济基础,故选B;A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强调宗法制存在的经济基础,而非强调社会环境、乡土观念,CD不符合题意,排除。2.下图是北京市的西周燕都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2、克疊(lei),其内壁铸有铭文,如右图,铭文内容大致为:召公爽(sh)的儿子克,被周天子分封为燕地的君侯,管理燕地和羌、驭、微等六族。据此可知当时A. 重大事功必用青铜纪念B. 中央集权体制已经确立C 青铜制造技术登峰造极D. 西周统治疆域逐渐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该青铜器的铭文记录了克被分封到燕地并管理当地的少数民族,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分封制周王室统治的疆域得到了扩大,故选D;“必用青铜纪念”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西周时中央集权体制尚未建立,排除B;根据该青铜器的铭文无法得出青铜制造技术登峰造极的结论,排除C。故选D。3.据(史记)记载,湖南特别是长沙已成为楚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楚

3、怀王时,齐国使者游说越王,称“长沙,楚之粟也”。战国时期长沙农业的发展A. 是铁犁牛耕普及的结果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C. 折射出农业生产精细化D. 得益于率先确立土地私有【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铁制工具的推行,楚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方面山区开发较快,实行刀耕火种,另一方面开垦水田,种植水稻,生产技术日益进步,兴建了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期。先进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的推行,以及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是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表现,使得长沙农业成为“楚之粟也”,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的普及是在汉朝,故A项错误;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项错误;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

4、亩是最早确立土地私有的,故D项错误。4.诗经中有多篇诗歌描述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锋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反映了先秦A. 社会动荡民生凋敝B. 文史作品关注现实C. 政府关心民生问题D. 农民赋役负担沉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赵简子为了争取民心“损其户数”可知,先秦时期农民赋役负担沉重,故选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动荡,排除A;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文史作品关注现实的结论,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关心民生问题,排除C。点

5、睛】5.下表是秦律内容的不同记载。由此可知秦律A. 作为第一手史料,完全真实可信B. 主要内容是保护生态环境C. 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D. 体现了统治者的执政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秦朝政府对砍伐山林、盗采桑叶、漆园管理等的管理措施,体现了统治者的执政理念,故选D;A表述太绝对,错误;盗采桑叶、漆园管理的记述与保护生态环境无关,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6.“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由皇帝直接任免。其职责有监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据此可知,刺史制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优化了选官制度C. 改变了地方体制D

6、. 异化了监察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可知刺史由皇帝直接任免,职责是对地方官员的监督,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选官制度,B错误;刺史是监察地方,没有改变地方体制,C错误;刺史制度是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而不是异化,D错误。7.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A. 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B. 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C. 经济政策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D. 武帝时期禁止私人从事盐铁产销【答案】C【解析】【详解

7、】根据“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可知,桑弘羊认为私营盐铁容易给国家带来祸患,为盐铁官营辩护,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大一统”的信息,排除A;B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说明盐铁私营的危害,无法体现武帝时期禁止私人从事盐铁产销,排除D。【点睛】8.东汉时代的史书如汉书、汉纪都反复宣扬“刘为尧后”、汉代政权是得自“天统”的天命观。这表明A. 儒学思想影响史学发展B. 史学完全沦为皇权统治工具C. 汉代治国思想始终如一D. 史书记载存在谬误以讹传讹【答案】A【解析】【详解】天命观思想来自儒家思想,因此东汉的史书都反复宣扬天命观体现了儒学思想对史学发展的影响,故选A;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

8、实,排除;汉代治国思想根据实际情况多有变化,排除C;宣扬天命观并不是以讹传讹,排除D。故选A。9.下图是成都金牛区土桥街曾家包汉墓画像石,其中蕴含了诸多珍贵而有趣的历史信息,如画像石上的马和猴同框,有学者认为“猴”与“侯”同音,其含义是“马上封侯”。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 推崇体魄强健的社会风气【答案】B【解析】【详解】汉墓画像石上绘制马和猴同框,取其寓意“马上封侯”,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显贵地位价值取向,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与“马上封侯”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C项错误;“体魄

9、强健”与“马上封侯”的寓意不符,D项错误。10.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对此表分析合理的是A. 汉代治水都集中在中原地区B. 魏晋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C. 魏晋到隋四川经济发展滞后D. 唐朝长江流域得以较快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长江流域地区的治水数据较前代有明显的提升,说明唐朝长江流域得以较快开发,D正确;从材料来看,汉代治水都在南方地区也有,排除A;魏晋时期南方治水事业也有所发展,因此看不出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排除B;治水的多少并不能代表经济发展是否滞后,排除C。11.“佛”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根据季熒

10、林先生的研究,对“佛”的翻译经历了一个“浮屠”到“佛陀”.“佛”的过程。胡适先生对此说道;“故诸经译名中,佛陀最适合适者生存的条件,其战胜旧译绝非无故。”据此推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A. 始终保持印度原始宗教的基本特质B. 冲击了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主流C. 具有逐渐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趋势D. 反映外来文化难以克服翻译障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佛陀最适合适者生存条件,其战胜旧译绝非无故”可知,佛陀适合了“适者生存”的条件,因此能够从诸多翻译中胜出,说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逐渐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趋势,故选C,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自西汉以来一

11、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外来文化难以克服翻译障碍”,排除D。【点睛】12.位于四川邛州的邛窑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绿斑和彩绘瓷为主。据出土研究,在南朝广泛使用化妆土美化陶瓷;在隋代就独树一帜地创造了釉下彩绘;唐至五代以其釉下彩绘著称于世,达到了它的历史高峰。据此可知A. 官营手工业高超的工艺水平B. “唐三彩”原产于四川邛州C. 新考古发现丰富了历史认识D. 实物史料具有确定的证明力【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它始创于东晋,成熟于南朝,盛于唐,是跨越八个多世纪的中国古代陶瓷名窑。材料中史料出土进一步丰富了对邛窑历史地位和成就的认

12、识,故C选项正确;邛窑是中国最古老的民窑,不是官营手工业,故A选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对唐三彩原产地的分析,B项错误;实物史料具有较大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但是“确定的证明力”的说法绝对化,史料之间还应相互印证,D项错误。13.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得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唐太宗之所以高兴最有可能是因为科举考试A. 促成社会重学风气形成B. 用机制吸引人才优化统治C.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 杜绝士族进入政坛的可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可知,科举制吸引和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B正确;

13、A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表述错误,科举并不能杜绝士族进入政坛,士族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排除D。14.唐代韩愈提出“道统”思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以孔孟继承人自居。由此可知韩愈的“道统”思想A. 认为孟子之后儒学中断B. 反映了复兴儒学的诉求C. 标志儒学完成理论重建D. 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巩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题干韩愈的所作所为无疑是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故B正确;韩愈强调建立儒学道统,树

14、立自身权威,并非认为儒学中断,排除A;宋明理学完成儒学理论重建,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巩固中央集权,排除D。【点睛】15.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俨然两都。唐朝在690年,武则天迁都洛阳(不久还都长安),904年再次迁都洛阳,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明显地向东迁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反映了关中地区的衰落趋势B. 国家军防重心转向东部沿海C. 只是为了强化对中原的控制D. 实现了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唐代开始政治中心不断往东迁移,这体现出因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关中地区不断衰落的趋势,A正确;军事防御重心并没有转移,不会到东部沿海地区

15、,排除B;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C;南宋才实现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D。16.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初版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太祖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 ,非有意也,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强拥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则认为,“陈桥兵变”为“太祖”自编自导自演的政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新太祖实录无隐晦故真实可信B. 历史真相需要考古才能揭示C. 以官史定性兵变意在表明政权合法D. 今人研究古史无法超越古人【答案】C【解析】【详解】宋太宗命重修的太祖实录,认为“陈桥兵变”是“众将强拥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

16、非人力所为”,说明宋太祖做皇帝是民心所向,太祖实录以官史定性兵变意在表明政权合法,故选C;宋太宗命重修太祖实录,官方编修历史可能存在隐晦、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倾向,排除A;B表述太绝对,错误;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7.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A. 宗法观念逐步淡化B. 吸收糅合佛道学说C 科举制度走向异变D. 儒学价值体系重建【答案】C【解析】【详解】汉代推崇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地位高;宋代理学兴起,其代表人物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所依据的教科书,四书的

17、地位由此而得到极大提高,科举考试由原来考“五经”向考“四书”转变,故选C;材料是儒家经典的演变过程,与宗法制无关,A错误;不能说儒学吸收糅合佛道学说促成儒学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B错误;宋代理学承担了儒学价值体系重建的任务,但不是向“四书时代”转变的因素,D错误。18.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外交,唐代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外来

18、文化只能说是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改变了,A项不能选;材料表明在唐代有外国的丝织品传入中国,并不能说明我国手工业衰落,技术落后,应该是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B、C不正确,A项材料未有体现;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标外)19.宋代的租佃关系下,佃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原地主而佃种别的地主土地。同时,佃户购买少量土地后,可自立户名,成为封建国家的税户。这说明宋代租佃制A. 阻碍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B. 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C. 减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D. 极大增加了国家收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宋代佃农可以离

19、开地主,同时也可以自立门户,这体现出随着宋代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对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不断的减弱与松驰,故C正确;材料与精耕细作的技术无关,排除A;宋代并不抑制土地兼并,排除B;租佃制的推行并不会极大地增加财政收入,排除D。20.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A. 中央的派出机构B. 皇帝的秘书机构C. 临时的咨询机构D. 国政的决策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是中央机构,所以“行动的中书省”指的是中央派到地方的中央机构, 选A;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B错误;行省是地方行政机

20、构,不是临时的咨询机构,也不是国家决策机构,CD错误;21.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天子“批红”,成为皇帝的代言人,有时甚至利用职权擅自改动内阁的票拟。这反映出A. 太监阁臣决策国政B.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C. 朝政腐败皇权旁落D.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明成祖设立内阁,重用宦官,这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选B;太监阁臣没有决策权,排除A;设立内阁,重用宦官,加强了君主专制,并非皇权旁落,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并非中央集权问题,排除D。【点睛】22.宋元以来,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进士5

21、1人,全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制罪。之后,逐渐形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实行旨在A. 平衡南北势力B. 打击南方官僚士大夫C. 加强中央集权D. 保证选官公平和公正【答案】A【解析】【详解】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有利于平衡南北势力,故选A;B并非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南北分榜录取制度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南北分榜录取制度不能体现选官的公平和公正,排除D。【点睛】23.明朝正德、嘉靖之际,苏州城发展迅速,“此处尤繁盛,菽麦、绵(棉)花商船千百”;万历初年,杭州“内外衢巷绵亘数十里”,民物繁庶。这一时期,市镇

22、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市民阶层的壮大B. 优越的地理位置C. 传统经济的繁荣D. 政府政策的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明朝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市民阶层的扩大,需求的增加,促进市镇进一步发展,产生苏州、杭州这些繁华城市,故选A;BC是江南市镇的发展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当时的政府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24.明清时期,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作品抨击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主张男女平等和人性自由,作品对男女间真挚爱情的描写引起了世人的共鸣。这反映了当时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异B. 商业发展的环境改善C. 兼容并包的文化

23、政策D. 市民阶层的价值诉求【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主要说明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作品抨击“现实社会”,“主张男女平等和人性自由”,这实际上是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诉求,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流思想变异和文化政策的相关信息,排除AC;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改善的结论,排除B。第I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古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疫病威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在秦代,已设有病(li)人坊,专收麻风病人,进行隔离。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

24、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注重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总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1)根据材料-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疫病爆发的特点,及影响疫病爆发的因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并简析其作用。【答案】(1)特点:时间长,频度大;时间分布不均匀;疫病与社会治乱变化相关;疫病与生态环境相关。因素:气候寒冷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战乱

25、连绵,社会动荡;人口密度增加,人口流动性增强。(2)措施: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注重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控体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作用:遏制疫病的流行,减少人口的死亡;初步建立有效的疾病防控体系,稳定了封建政府的统治。【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从有文字记载到封建社会结束有3000年的历史,从两汉时期疫病爆发50次,到明朝时期276年爆发168次,可以看出出现的时间长,频度大;时间分布不均匀;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疫病较多,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日常生活条件差,可以得出疫病的特点为疫病与社会治乱变化、与生态环境相关。因素:根据材料二“古代气候变

26、化曲线图”可以与材料一进行对比,结合所学发现魏晋和明清时期明显气候寒冷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战乱连绵,社会动荡;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流动性增强也是疫病增多的因素。(2)根据材料三“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达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可知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和注重公共卫生;根据材料三“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可知体现出建立疫病防控体系;根据材料三“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急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可知反映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遏制疫病的流行,减少人口的死亡;初步建立有效的疾

27、病防控体系,稳定了封建政府的统治等方面进行概括。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依据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形成一个有关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看法,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有明确的看法,表述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看法:清朝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阐释:清朝前期社会安定;农业的精耕细作有了发展,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提高了粮食产量;清朝国家统一,农业地区扩展到边疆地区,使全国耕地面积扩大,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较强的物质基础;康熙五十一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又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彻底废除了自秦汉以来的人头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

28、,促进了人口增长,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繁荣,增加了人口的容量;清政府比较重视医药卫生事业,提高了人们对疾病的地防治能力,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清朝出现人口增长造成人地矛盾突出,促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详解】根据中国历代人口变化图,可提出看法:清朝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阐释:结合所学,可从清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经济发展、高产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的推广、赋税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等说明人口增长的原因,然后,可从人口增长造成人地矛盾突出、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国力等角度分析其影响。请考生从给出的27

29、、28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

30、以法治国方略。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始秦戎瞿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历史意义。(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商鞅变法中获得的启示。【答案】(1)诸侯争霸;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强大;意义: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好的改革可以使国家国富民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促进

31、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概括得出诸侯争霸、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根据“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可得出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强大;意义:结合所学可从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的角度概括。(2)根据所学可从好的改革可以使国家国富民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等方面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在叙述其从医的原因时指出:“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桓候之色,木尝不慨

32、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教,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在其著作中,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如孙思邈、钱乙、庞安时、朱肱、成无己、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著名医学家,几乎无不尊崇。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从医的原因

3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答案】(1)敬仰先代的医学家;现实中的医者攀附权势,追逐名利而不钻研医术;疾病造成人口死亡,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痛苦;现实的医者墨守成规,不思创新。(2)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丰富,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善了辨证论治法则;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研究,其理论、经验、医方等到今天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被奉为医学经典。【解析】【详解】(1)根据“望齐桓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得出敬仰先代的医学家;根据“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木,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帷名利是务”得出现实中的医者攀附权势,追逐名利而不钻研医术;根据“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英救”得出疾病造成人口死亡,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痛苦;根据“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得出现实的医者墨守成规,不思创新。(2)根据“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辫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得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丰富,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善了辨证论治法则;根据“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 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得出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研究,根据所学可知,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被奉为医学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