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566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295 大小:3.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295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6讲 文言文阅读 .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2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知识梳理典例精练能力提升第一部分 知识梳理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句式 断句 翻译 筛选并归纳信息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古代文化常识一、实词推断方法1、平时积累法 考生对必修和选修的文言文单元中的常用实词平时要积累,并熟记130个常用文言实词(见提分手册),这是基础。其他推断方法还是要依赖于比较好的语词基础。2、代入检验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出一些词语的意义。例如:(20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2、擢:提拔。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例如:(2008年高考重庆卷翻译题)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翻译

3、: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3、造字推断法4、词语构成推断法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翻译题)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5、修辞推断法利用互文、

4、对偶、排比等修辞推断词义。例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二道翻译题)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6、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收

5、留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造:前往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悦:愉快【解析】A项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B项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D项属于理解不周,应该是“高兴地降服”。【答案】C7、结合课文内容推断法如果这个实词的表面意思在这个语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联想它在其他场合特别是教材上出现过的意思。例如:(2013年高考卷四川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B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宥:宽恕

6、。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解析】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答案】A 8、语法分析法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例如:(2008年高考卷全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7、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解析】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答案】A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文言词类的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活用作名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数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为 动词 名词处在动词应该处的位置

8、上。1名词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2副词作状语 名词 汉水又东。3能愿动词 名词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名词补语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5“所”名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1朝歌夜弦 阿房宫赋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名作动,唱歌。名作动,驻军。名作动,穿上。帝王:称帝称王规律: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修饰关系,其中

9、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6今王鼓乐于此(孟子)鼓乐:击鼓奏乐树:种植规律: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7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名作动,下雨名作动,游泳名作动,称王规律: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10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12江水又东(水经注)目:使眼色王:称王东:向东流

10、规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13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14扣弦而歌赤壁赋 名作动,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名作动,歌唱。规律: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总结下列几种情形中的名词常用作动词:1.用在代词前的名词 2.用在介宾短语前的名词 3.用在兼词前的名词(兼词即一个词具有两种词性)4.用在副词后的名词 5.用在能愿动词后的名词 6.用在所字后的名词 7.用在疑问代词后的名词 8.两个名词连用时的其中一个名词 9.两个重叠使用的前一个名词 名词活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11、规律一: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译为:像一样。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译为:当作一样。3表示处所。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江淮间。译为:在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译为:用(乘,凭借)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译为:当面6表示时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译为:每天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日削月割。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上:向上,下:向下)(劝学)(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规律二: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动

12、词动词活用为为名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动词活用为名词规律:动词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译为:到的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为:埋伏的人(伏兵)。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活用为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2可烧而走也。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3、活之:使之活。走:使(之)逃跑。来:使来。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意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等字或数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译为: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译为:长处;短处。君安与项伯有故?译为:旧交情。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译为:轻锐的部队。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为:圣人;愚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译为:善待。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译为:说坏话。使动用

14、法与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能够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行为或行动主观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使宾语怎样”“认为宾语怎样”或“以为宾语怎样”翻译为“认为”“以为”“把看成(当作)”例(1)项伯杀人,臣活之。例: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臣活之”中的主语是“臣”,而“活”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却是项伯,因而“主语不一致”,为使动用法。活:使之生存下来。侣:以为侣,友:以为友,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使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使动的翻译有两种,一种为直译,使一种为意译,用相应的及物动词代替。动词活用为使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不及物动词使动和及物

15、动词使动两种。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项伯杀人,臣活之。译:使活,或意译为救活。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译:使鸣,或意译为敲响。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译:使归 吞二周而亡诸侯。译:使亡,或意译为灭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译:使来,或意译为招来。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译:使跟从,或意译为带领。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译:使承担,或意译为救活。形容词活用为使动 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春风又绿江南岸。译:使绿,或译为吹绿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译:使尊,或译为位居尊位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译:使固,或译为固定秦王恐其破璧。译:使破,或

16、译为撞(砸)破名词活用为使动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译:使复活,使长肉舍相如广成传舍。译:使住在,或意译为:安排住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译:使称王,或意译为:称王天下齐威王欲将孙膑。译:使为将,或意译为:任命为将领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意动形容词活用为意动意动用法的翻译图示主 语谓语中心语宾 语以为 例如:一人横行天下,武王耻之。译文:纣王一个人在天下横行霸道,武王认为这是羞耻。意动用法的翻译格式:(1)“认为(觉得)怎么样”(2)“把 当作 看待”(3)“对 感到怎么样”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 表示认为宾语具有

17、某种人性质、状态。成以其小,劣之。译:认为小 渔人甚异之。译:对感到奇怪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译:以为羞,对感到羞耻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译:认为奇特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译:认为奇特 名词活用为意动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3)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入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把当作宾客对待把当作忧患,不把当作忧患把当作外族;把当作中华人其它词数词用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统一)朝辉夕阴,气象万千。(变化万千)小结:学习词类活用知识,有助于正确阅读理解

18、文言文。学习词类活用知识,要注意掌握和积累典型的例子。对于不典型的甚至模棱两可的可不必纠缠。此外,不能只满足于能说出来某词是什么活用现象,还要能够准确地解释和翻译活用词。从高考的角度说,一般不考这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考查较多的是某个词在某个句子里面是什么意思,即放在选择题和翻译题来考查。文言虚词相对文言实词来说,要少得多,在意义上也抽象得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要掌握的文言虚词只有18个,即:之、乎、者、也、焉、而、何、乃、其、且、以、若、则、所、为、与、因、于。这些虚词的用法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甚至要反复背记。近年来高考考查文言虚词,大多是将课外文言选段中出现的文言虚词与课内学过的

19、虚词进行比较,辨析其用法和意义的异同。它要求考生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判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分清实词虚化和虚词实化现象,准确理解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形及其规律。文言常用虚词的分类1)代词:人称代词(如吾、予、尔、乃、之、其等)。指示代词(如是、斯、此、之等).疑问代词(如何、孰、安、焉等).无定指代词(莫、或)特殊指示代词(者)。2)副词:时间副词(如旋、俄、尝等)、程度副词(如极、甚、颇、少等)、范围副词(如皆、咸、俱、只等)、语气副词(如必、勿、信、莫等)、频率副词(如再、又、复、数等)。3)助词:结构助词(如之、是、所等)、缀加助词(如有、其、然等)、语气助词(如夫、

20、岂、乎、欤等)。4)介词:常见介词有:以、于、为、与、被 5)连词:表顺承关系的(如则、乃等)、表转折关系的(如然、却等)、表并列关系的(如且、及等)、表假设关系的(如倘、若等)等。6)叹词:主要有:吁、嗟夫、呜呼等(1)归纳积累,辨析异同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复习过程中,要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结合文中的典型句子不断练习,要树立全句意识,依靠对全句的分析来准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识记那些要求务必掌握的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日积月累,自然就能得心应手。如一个同样的语气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作用大不相同,在疑问句中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中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中助陈述语气,答题时切忌生硬地胡乱套

21、用。(2)借助语境,合理推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常是密切相关的,其用法不同,意义也必不相同。一般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想准确判定须借助具体的语境,才能确定其语法功能和具体的意义。如“之”在文言文中有三种词性:一是作动词,意为“到、往”,如“辍耕之垄上”的“之”就属这种用法。二是作代词,可代第一人称,也可代第三人称,如“公从之”的“之”就作第三人称。三是作助词,并且有五种具体用法:结构助词,作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翻译;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这些用法和意义的确定,需要考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形成“随句定义”的能力。(3)特

22、殊虚词,熟练掌握 文言文中的特殊虚词现象包含有:兼词现象;虚词连用现象;虚词凝固现象。虚词的兼词现象指一个虚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如“诸”“焉”“叵”“盍”等。虚词的连用现象指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以加强语气。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是三个虚词连用,重点落在“矣”上,表示已然语气。虚词的凝固现象指的是虚词的某些固定用法,它表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如“如(奈、若)何”“何之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等。这些特殊的虚词现象在中学课本中都已学过,考生只要多留心,及时予以消化,就不成其为问题。虚词用法推断1教材分析法 高考文言虚词题一般有四组,共八个句子,除原文外,其余4个

23、句子一般都选自中学教材,句式和考点基本相同。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出师表过秦论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一些传统篇目,因此,只要熟悉教材重点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这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主要方法。2语法比较法 高考文言虚词题目考查的形式是两两辨析,我们只须判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而不涉及它们的具体意义。意义相同的虚词往往在文言句子中所起的语法作用是相同的。如2004年高考广东卷中比较“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和“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两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前面都是某一人物,即“东野毕”和“吾妻”,后 面跟的 分别是 动词

24、“善御”和“美”,而语法知识告诉我们,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一般是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因此,本组例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应该相同。3结构比较法 同一个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承担不同的语法结构,那么它的意义也很可能不相同。如“也”在文言文中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虚词,它用在句末,可以起到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则可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它在句首时,一般作语气副词;在句中用在动词的后面,一般作代词;而在代词或名词后面一般作语气副词。由此可以看出,虚词在句中的什么位置出现,它的用法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复习时要善于总结,以便考试时利用总结的

25、规律来顺利解题。4语境分析法 每个虚词在某一语境中所处的语法地位决定了这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而”,同是作连词,却能连接各种语意关系。“蟹六跪而二螯”的“而”是连接两个名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是连接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谓语动词,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而”是连接两句有因果关系的句子,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而”是连接两句有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是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的,表修饰,相当于“地”。5语气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文言句子中起表达语气的作用,表达某

26、种情感的语气,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句子来把握。如“与”用在句末,常通作“欤”,表疑问或感叹语气。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如“者”“也”用在句子中,常表示句子语气的提顿。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鸿门宴)虽然高考的考查文段取自课外,但其考查点主要在课内,所以对文言虚词的复习要立足于课本,踏踏实实地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果能切实掌握课内所学内容,考试时就能运用已知求取未知、把课内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转化为解决课外问题的技能了。四、常见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倒装句语法公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27、(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主谓倒置 一、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倒装类型:1)宾语前置2)状语后置3)定语后置4)主谓倒装(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大王来何操?”彼且奚适也?彼且恶乎待哉 夫晋,何厌之有?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抱怨)?宾语前置“臆!微斯人吾谁与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宾语前置 2、介宾倒装:介词带上宾语时,宾语前置。余是以记之。苏轼 石钟山记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提示: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

28、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3、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三岁貫女,莫我肯顾。保民而王,莫之能御。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4、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示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不知句读,不解惑用“唯(惟)是”提宾(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宋何罪之有?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陈言之务去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惟你是问(二)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

29、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于蓝取之,于蓝青以孝悌之义申之(三)定语后置(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3)马之千里者。(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6)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中心词+之+形容词 中心词+数量词(定语)中心词+定语+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宾语前置句与定语后置句的区别宾语前置句:句读(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解。定语后置

30、句:蚓无爪牙(名词,中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名词,中心词)之强(形容词)。(四)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快哉此风!(风赋)二、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 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无判断词,直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例如:(1)相如素贱人。(2)刘备天下枭雄。乃/即/则也。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例如:(1)我为赵将。(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注意:判断

31、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例如: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洪亮吉治平篇)注意否定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三、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用“被”表示。例如: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吾不能举全吴

32、之地受制于人。见于+对象受于5、而君幸于赵王。于6、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为所(或为所)7、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9、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无标志四、省略句在现代文中,为了表达的简洁,常在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而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更为普遍,进行文言文翻译时,要把省略成份补充出来。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孟子王对话中省略2、欲呼张良与()俱去。之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鼓承前省略4、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公蒙后省略5、今以钟罄置

33、()水中。于省略介词6、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之省略代词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蟋蟀告论吾吾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之事之人之其以人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34、(亦可至远,)功在不舍。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读文段明大意最基础的断句方法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想断句,先要把有关的文段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若是记叙文,则先理出其记叙的要素;若是说明文,则先看出其对象和层次;若是议论文,则先读出其论点和论据。在领会文段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断句。【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

35、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注】桀:夏桀,暴君。用斜线()给文中划线下面句子断句。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解析】要给这个句子断句,不理解句意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要理解句意,先要理解文意。这个文段是说,“今之事君者”一味地追求开辟疆土、充实府库、结交外国、打仗必胜,而不向往王道、追求仁政,孟子认为这与民贼无异,是辅佐夏桀的做法,按照现在的治国之策,不改变当今的习惯,即使把天下给他,也不能稳坐王位一天。【答案】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

36、居也。在此基础上还有以下五种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明显的对话、引文标志,如:“曰”“言”“云”等。根据这些标志,很容易找到一些断句的地方。不过,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上 常 从 容 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 各 有 差 上 问 曰 如 我能 将 几 何 信 曰 陛 下 不 过 能 将 十 万 上 曰 于 君 何 如 曰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禽 信 曰 陛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信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 根据文意在“曰”后断句。皇上曾经随口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

37、,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制服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制服的原因”。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

38、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解析】在这个选段中,“匡庐即庐山”、“香炉峰”、“遗爱寺”、“太原”、“峰腋寺”都是地名,“草堂”是常用的名词,“元和十一年”是年号,“白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知道这些,对正确断句是很有益处的。【答案】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的寺庙叫做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它了,

39、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恋恋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面对香炉峰,下近峰腋寺,盖了一间草堂。1句首虚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盍、嗟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2句尾虚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3句中虚词。以、于、为、则、而等往往用于句中,这些词前后一般不断句。“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圆圈(。)“也”“者”常常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例】

40、(2006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利用重要虚词可方便快捷地为上段文字断句。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抵御(敌人)的屏障,就犹如牙齿有了嘴唇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了。今天灭了赵国,明天忧患就会波及齐国楚国了。况且解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退却秦国军队,是显赫的名声。不努力干这种事情,反而吝啬自己国家的粮食,为国家考虑的人(指国君),错误啊!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熟悉这些固定句式,对文言

41、断句很有帮助。判断句式:者也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为,岂哉 安哉(也),孰与乎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 其它固定句式:况乎,奈何,如(若)何,得无(无乃)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不亦乎其邪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经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并常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方法。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文言断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对偶)(对偶、排

42、比)(顶真)文言断句步骤及方法一、通读文段,理解文意是关键。二、巧用方法,先易后难。三、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六、文言翻译总体原则:信、达、雅。1.“信”指译文的准确无误。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 可以随意增减内容。2.“达”指译文的通顺畅达。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3.“雅”指译文的优美自然。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信:诚实。忠于原文,字字落实,不歪曲,不随意增减意思。例1 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误译:将军逃跑,是认为有利。译文:将军逃跑,认为这样做

43、是有利的。例2 义粜何必越,虽于中国亦可。误译:出卖道义,何必到越国?虽然在中国也是可以的。译文:出卖道义,何必到越国?即使在中原之国也是可以的。达:通达。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例1 既痛逝者,行自念也。误译:既痛念逝去的好友,又自己想到。译文:既痛念逝去的好友,又想到自己(生命短暂)。例2 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译文1:尽管书信来往,不足以解除那怀念郁结。译文2:尽管书信来往,但不足以解除那郁结在心头的怀念之情。雅:美丽。用流畅、自然、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秦有并吞天下,统

44、一四海的雄心。主人下马客在船。译文:主人客人下马来到船上。文言语句的翻译是以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词义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译文语言的组织上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的,概括地说,可以简称为“对、换、调、留、增、删”六字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学会两相结合,做到字字落实。译文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引军而济,背水为垒。译文: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一类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词语。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译文:(老者)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取鞋子。”对文言语句位

45、置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各类“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将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09天津卷)译文: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庙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另外,如度量衡等一些名称,既可保留,也可折合。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

46、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万乘难与比行。译文: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难有跟(他)同等的品行。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是”,以及一些音衬助词、偏义复词的一方等。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译文: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此外,还有一些方法技巧性的经验,比如根据上下文的文意选择多义词义项;对文句进行语法结构解析判定通假字、词类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揣摩句子语气的轻重缓

47、急选用现代汉语语气词,以准确表达思想感情;利用文言整句、并列短语结构、互文等一些句式规律理解文句;判断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用典用事等文学文化现象;掌握文言文中一些习惯性的句式短语(凝固结构)等等,以使译文通达晓畅。例如: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2006年湖北卷)译文: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2006年四川卷)译文: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1.做到“信达雅”2.采用“直译法”3.注意“关键点”4.落实“基本法”七、筛选并归纳信息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

48、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着眼于对整篇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段含意的前提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作者对文中所写的人是赞颂、同情,还是斥责、讽刺;对文中所写的事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近年高考试题对内容观点进行评价方面的考查很少,主要是考查对文意观点的分析把握。文言文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

49、判断推理,操作方法如下: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还是选错,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一般都要求在语言表述上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要求

50、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正确选出语料。阅读文后出示的注释,有的是为解决知识问题,有的实际上是为考生作提示,用它来帮助理解文意。由注释,可知人物的优劣,可知情节的内容,表明作者的态度等。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思想,结合题目,进行综合分析。要坚持回原文查对,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所作的叙述,按人物、事情一一迅速从原文中找出来的能力,叙述、分析、评价的整体性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性,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来解文的意识。八、古代文化常识阅读古诗文,应该具有一定量的古

51、代文化知识方面的积累。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都单独设题考查了古典文化知识。2017年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中正式明确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一考点。这一变化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高考备考中应该注意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搜集、整理和识记。【试题特点】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9题,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1第5题、卷2第5题,共考查了12个与古代文化知识有关的词(或短语):解褐、南面、故事、春秋,登进士第、兵部、庙号(钦宗)、太子,字、谥号(炀帝)、嗣位、诣阙。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1第5题、卷2第5题、卷3第5题共考查了12个与谷底啊文化知识有关的词(或短语):首相、建储、有司、契丹、中宫

52、、陛下、吏部、移疾,礼部、教坊司、致仕、两京。考查的范围虽广,但大多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内容。综合分析以上24个词(或短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题干和各选项的表述,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1.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2.选项解说的加点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知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加点词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词”涉及的文化知识相关,就在解说的范围之内。3.各选

53、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阅读的文本中可能能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而要靠平时积累理解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来判断解说的正或误。4.所考查的古代文化知识,绝大多数是在史传出现频率较高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考纲所强调的“常见”。综合分析考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1)人的称谓;(2)古代官职;(3)天文历法;(4)古代地理;(5)科举制度;(6)风格文化;(7)饮食器皿;(8)音乐文娱。【解题指津】相关知识在冲刺点金(附录)中作了归纳 随着考试大纲明确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列为考点,古诗文阅读中考查古代文化知识也必将成

54、为热门考题。对于这一考点,如何复习备考,怎样作答,方法如下:1.掌握知识梳理积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对传记类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和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分类梳理,并且追求精准的记忆,这是解答“古代文化知识”类考题的基础和关键。因为高考所考的古代文化知识,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课本,因此,在复习备考时,有必要将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散见与各篇课文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个系统的整理归纳。高考所考的古代文化知识,也有部分超出课本范围。在复习备考时,除系统梳理课文内古代文化常识外,还应适当地稍加拓展延伸。拓展的范围就是考试大纲所说的“常见”,也就是高考试题经常涉及的人的称谓、

55、古代官职、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文化、饮食器皿、音乐文娱等方面的知识。2.熟悉题型明辨几种厂家的设误方式 分析现有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明确命题者惯用的设误方式,并预测来年高考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准确答题。(1)扩大范围。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事也可知其他儿子”。(2)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本来是嫡长子继位,却说成“最年长的儿子继位”,忽略了嫡庶。(3)张冠李戴。如对“庙号”的解说弄成对“谥号”的解说。(4)以今释古。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认真阅读、反复辨析是体重各选项,用已掌握的古代文化知识对各选项进行筛选,排除有把握的正确选项,逐

56、步缩小范围,推断出解说错误的选项。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称号】号又叫别号、表

57、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58、)。【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

59、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

60、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

61、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二、古代职官【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

62、,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

63、路军马。”【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

64、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

65、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帝的大将军。【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

66、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

67、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

68、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

69、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

70、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

71、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

72、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

73、,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

74、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

75、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

76、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77、:(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6)黜。“黜”与“罢、

78、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三、天文历法【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

79、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

80、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

81、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星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女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井鬼 柳星张 翼轸国 郑 宋 燕 越 吴 齐 卫 鲁 魏 赵 秦 周 楚星宿 角亢氐 房心 尾箕 斗 牛女 虚危 室壁 奎娄胃 昴毕 觜参井鬼 柳星张 翼轸州 兖州 豫州 幽州 江湖 扬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三河 荆州【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

82、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

83、降,表明暑气已退。【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

84、成为北极星。【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

85、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

86、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

87、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

88、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

89、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雨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90、。”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

91、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92、 辛丑 壬寅 癸卯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

93、宗年号)等。(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

94、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

95、即农历十月。(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2)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

96、”,“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

97、(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现化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

98、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99、 一更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五鼓 戊夜 3-5点四、古代地理【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

100、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四海】

101、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

102、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103、”【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

104、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

105、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

106、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

107、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

108、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五、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

109、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

110、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111、第一名叫解(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

112、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参见“殿试”

113、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

114、、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

115、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金榜

116、】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xi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

117、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

118、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119、,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

120、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六、风俗礼仪【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

121、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

122、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

123、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124、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

125、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

126、,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

127、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家祭】

128、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

129、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130、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131、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

132、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

133、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

134、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

135、,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

136、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

137、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七、饮食器用【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

138、味调和”。【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139、。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

140、用金、银或象牙制成。【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

141、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you)、纍(lei)、缶(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

142、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觥(go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

143、。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

144、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八、音乐文娱【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

145、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

146、,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

147、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

148、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干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

149、吴兴的湖笔。【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

150、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第二部分 典例精练 1.而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扣弦而歌之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连词,表假设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9.代词,你的 2.何 1.大

151、王来何操?2.所在皆是也,而此独 以钟名,何哉?3.何由知吾可也?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 沾襟,何其衰也!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疑问代词,什么.疑问代词,为什么 .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副词,多么 .通“呵”,喝问 3.乎 1.日食饮得无衰乎?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壮士,能复饮乎?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7.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揣测语气.表反问语气.表疑问语气.表商量语气 .表反问语气.表疑问语气.表感叹语气 8.吾尝疑乎是 9.伤乎矢也 10.以吾一日长乎尔 11.幽独处

152、乎山中 1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3.忽乎吾将行兮 8.介词,对 9.介词,被 10.介词,比 11.介词,在 12.词尾,“然”“地”13.词尾,“然”“地”4.于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3.燕王欲结于君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君幸于赵王 6.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7.业精于勤、荒于嬉 8.苛政猛于虎也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10.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 1.对 2.在 3.与 4.在方面 5.被 6.向 7.因为 8.比 9.在,至 10.从 5.乃 1.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4.度我至军中,公

153、乃入。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第二人称代词,你.副词,只,才.副词,竟然.副词,才.副词,就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副词,竟然 6.其 1.则或咎其欲出者 2.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3.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5.亦各言其志也 6.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7.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1.指示代词,那,那个 2.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3.第三人称代词,他 4.代词,其中 5.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6.指示代词,那个,这个 7.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8.安陵君其许寡人。9.则齐国其庶几乎?10.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1.其

154、若是,孰能御之?12.国无主,其能久乎?1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15.霰雪纷其无垠兮 8.助词,表祈使 9.助词,表揣测 10.助词,表反问 11.连词,表假设 12.助词,表反问 13.连词,表选择 14.助词,表祈使 15.补充音节,无义 7.且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2.犹且从师而问焉。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4.存者且偷生 5.年且九十 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7.且战且退 8.且吾不以一眚(shng过失)掩大德 9.河水清且涟漪 10.范君知其必且西奔.并且 .尚且.又.暂且.将要.况且.边边.况且.又 10.将要 8.

155、若 1.若毒之乎?2.不若与人乐乐 3.予我千金,吾生若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6.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7.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8.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你.比得上.你们.像.好象.假如.或者.假如 9.所 1.得无教我猎虫所耶?2.臣所过屠者朱亥 3.乐土乐土,爰得我所!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1.地方,处所 2.(拜访)的人 3.处所 4.(听到)的事 5.表原因 6.用来的 7.表原因 10.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2.今人

156、方为刀俎,我为鱼肉。3.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4.故为之说 5.为国以礼 6.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8.为坛而盟 9.项燕为楚将 10.孰为汝多知乎?1.动词,充当 2.动词,是 3.动词,演奏 4.动词,写 5.动词,治理 6.动词,成为 7.介词,替;动词,想 8.动词,修筑 9.动词,是 10.动词,认为 1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13.臣请为王言乐 14.不足为外人道也 1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16.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17.为仲卿母所遣 1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9.匈奴未灭,臣何以家为?11.介词,被 12.介词,给

157、13.介词,给 14.介词,向,对 15.介词,因,因为 16.介词,为了 17.介词,被 18.语气词,呢 19.语气词,呢 11.焉 1.焉有仁人在位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割鸡焉用牛刀 4.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5.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6.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1.哪里 2.代词,代这篇文章 3.疑问代词,哪里 4.句末语气词 5.兼词,于之,对此 6.词尾,相当于“然”7.句中,表停顿 8.词尾,相当于“然”12.也 1.曹公,豺虎也 2.余闻之也久 3.故以羊易之也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5.苛政猛于虎也!6.是

158、说也,人常疑之 7.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10.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1.表判断 2.表停顿 3.表陈述 4.表疑问 5.表感叹 6.表停顿 7.表判断 8.表感叹 9.表反问 10.表祈使 13.以 1.成以其小,劣之 2.屠惧,投以骨 3.将以衅钟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6.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7.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8.贵以近知远 9.日以尽矣 10.无以,则王乎?1.介词,因为 2.介词,用、拿 3.介词,用、拿 4.介词,依据、按照 5.介词,在 6.介词,凭借 7

159、.介词,因为,由于 8.介词,根据 9.通“已”,已经 10.通“已”,停止 11.路幽昧以险远 12.各各竦立以听 13.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14.遂拔以击荆轲 15.杀之以应陈涉 16.属予作文以记之 1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0.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11.连词,表并列 12.连词,表修饰 13.连词,表修饰 14.连词,表承接 15.连词,表目的 16.连词,表目的 17.连词,表结果,以致 18.连词,表原因 19.动词,任用 20.动词,认为 14.因 1.于今会无因 2.蒙故业,因遗策。3.相如因持璧却立。4.因

160、利乘便,宰割天下。5.因击沛公于坐。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7.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1.名词,理由、原因、机会 2.动词,沿袭、施加3.副词,于是、就 4.凭借 5.趁机 6.通过、经由7.由于15.则 1.欲速则不达。2.入则孝,出则悌。3.为之,则难者亦易矣。4.此则寡人之过也。5.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负羁以从。6.论语六则 7.愿依彭咸之遗则。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表转折,却、反而 2.表并列,就就 3.表承接,那么、就 4.表判断,是、就是 5.表假设,如果 6.名词,文字的条数 7.名词,准则、法则 8.表承接,就就 16.者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用叶

161、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3.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5.客何为者?6.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7.此数者用兵之患也。1.表判断 2.名词性结构,代词 3.名词性结构,代词 4.表停顿,语气词 5.表疑问,语气词 6.引出原因,语气词 7.名词性结构,代词 17.之 1.作师说以贻之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是谁之过与?5.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7.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代词,他 2.指示代词,这样 3.指示代词,这 4.结构助词,的 5.取

162、消句子独立性 6.取消句子独立性 7.结构助词,的 8.卒之东郭墦间。9.顷之,烟炎张天。10.吾欲之南海,何如?1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1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3.宋何罪之有?14.蚓无爪牙之利 15.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8.动词,到 9.补充音节,无义 10.动词,到 11.代词,它 12.定语后置的标志 13.宾语前置的标志 14.定语后置的标志 15.动词,到;补充音节,无义 18.与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4.此无他,与民同乐也。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7.朝过夕改,君子与之。8

163、.蹇叔之子与师。9.然则废衅钟与?10.沛公曰:“孰与君少长?”1.介词,跟、和、同 2.连词,和 3.连词,和 4.介词,和 5.动词,给 6.动词,结交、亲附 7.动词,赞许 8.动词,参加 9.通“欤”10.和相比 第三部分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江天一传 汪 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

164、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迤,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

165、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县令傅岩奇其才 奇:认为奇异。B麾

166、下狼兵哗于途 哗:喧哗 C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 缀:牵制。D大帅购天一甚急 购:悬赏捉拿。【解析】B 项,“哗”是“叛变”的意思。【答案】B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B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C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D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解析】先通读文段,了解大意;再抓住“黑夜”“率”“与”“

167、斩首”“悉”“徽”等名词,代词,谓语动词来断句。【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一有着纯厚的本性,深受歙县县令傅岩喜爱,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B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听说江天一的名声,便委任他为监纪推官。任职后天一对佥事金声说明徽州地势险要而绩溪那一面正当交通要道,那里地势特别平坦,必须多加戒备,于是在绩溪筑起了丛山关。C江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没有希望,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出门大叫:“我就是江天一。”于是被逮捕。清军中有知道天一的,想释放他。但他却大义凛然视死如归。D这篇文章表现了江天一不计贫

168、贱的秉性以及以读书为乐的超然心态。作者为明清鼎革之际抗清义士江天一立传,重点叙其智谋和失败被捕、慷慨就义的经过,以顺叙为主,间用补叙、插叙,有详有略,笔法灵活有致。【解析】B项,原文是“在此之前”。【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2)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解析】(1)“不完”,不齐全;“蛇伏”,像蛇一样蜷伏着;“或”,有时;“盖”,伞;各1分,大意1分。(2)“诣”,到;“南向”,向南面;“再拜”,一拜再拜;“讫”,完。【答案】(1)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

169、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2)于是把他拖到通济门刑场。到了那里,江天一高呼高皇帝三遍,向南面一拜再拜,拜完,坐下来受刑。【参考译文】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小时候父亲就死了,他侍奉母亲,扶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

170、遮挡一下。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天一虽因为是文人而出名,但是却深刻沉着,足智多谋,特别受到同郡佥事金声的赏识。在那个时候,徽州一带盗匪很多,江天一便辅助佥事金声,用军队的办法团结组织乡里的年轻人,作好防守的打算。适逢张献忠攻破了武昌,总兵官左良玉向东逃跑,他部下那些广西土司的军队在半路上发生叛乱,所经过的地方放火抢劫。将要到达徽州时,徽州人非常震惊恐惧。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件事委托给了天一。天一佩腰刀,黑夜里骑着马,率领一批勇士奔跑了几十里,与叛乱的广西土司军队在祁门进行激战,杀死了叛兵一大半人,夺取了他们所有的牛马和兵器,徽州城依赖这次战役而

171、得以平安。清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被清兵攻破,各州县见势纷纷归附清朝,但徽州人民还是为明王朝坚守抵抗。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听说江天一的名声,便委任他为监纪推官。在此之前,天一对佥事金声说:“徽州是个地势优越的地方,各县都有险要之处可以依赖,只是绩溪那一面正当交通要道,那里地势特别平坦,这是适宜在那里构筑关口的,多派兵驻守,你和别的县相互配合,夹制敌人。”于是在绩溪筑起了丛山关。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有时出城迎战,双方死伤大致不相上下。于是清兵用少数骑兵在绩溪牵制住江天一,而其余的从新岭进攻。守岭的人先败逃了,绩溪城终于沦陷了。清军的主将悬赏

172、捉拿天一非常急迫。江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没有希望,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出门大叫:“我就是江天一。”于是被逮捕。清军中有知道天一的,想释放他。天一说:“你以为我怕死吗?我不死,灾祸将是全家族人被杀。”在营门口遇见了佥事金声,金声看着他说:“文石,你还有老母亲在,你不能死。”江天一笑着辞谢道:“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希望你不要为我的母亲担忧。”到了南京,总督洪承畴想不问罪,江天一昂起头来说:“我为你考虑,还是把我杀了的好;我不死,必定再要起兵。”于是把他拖到通济门刑场。到了那里,江天一高呼高皇帝三遍,向南面一拜再拜,拜完,坐下来受刑。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叹流泪的。过了

173、几天,天表去收殓天一的尸体,把他安葬了。而佥事金声也在这一天被杀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

174、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浙江总督李卫尝捕

175、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形势:河流状况。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以前:从前,以往。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部居:分门别类。D次第造册请奏。次第:依照顺序。【解析】B项,“以前”的意思是“因为之前”。【答案】B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76、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解析】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华”“卫”“世宗”“责”“对曰”等谓语动词和做主语或宾语的名

177、词、代词等,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解

178、析】“反对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这一说法于文中无据。【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解析】(1)“追比”,追查;“虚日”,没有一天;“固”,坚持;各1分,大意2分。(2)“顾名思义”,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徒”,只是;“是”,这。【答案】(1)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2)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参考译文】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年

179、,做知县。当时正编撰法律条文,大学士朱轼因童华的才能推荐了他,世宗召见童华,命令童华到直隶检察赈灾事宜。乐亭、卢龙两县上报的饥荒人口不实,童华增加了一倍的数额。怡贤亲王与朱轼整治营田水利,到了永平,询问滦河水利情况,童华回答得非常清晰,亲王非常器重他。不久授职平山知县,县邑闹灾荒,不等朝廷答复,就从仓库里拿出七千石粮食借给老百姓。升任真定知府,暂任按察使。因为前面在平山时借粮食给老百姓一事,朝廷主管部门决定给予他免官处理,皇帝特地下诏赦免了他。怡贤亲王上奏朝廷让童华治理京南局水利,童华勘探得到真定城外十八处泉水,就疏浚成水渠,灌溉六百亩田地。滏阳河发源于磁州,磁州老百姓想独自占有滏阳河。从春天

180、到秋天,关闭闸门蓄水,下游的永年、曲周一点水都得不到。当时磁州改归直隶管辖,以便控制。童华建议仿照唐朝李泌、明朝汤绍恩治理西湖的办法,按照水位高低来放水,数县之间争水的事端永远平息了。童华又因为北方人不吃稻米,请求朝廷发放钱款购买这些稻谷运到通仓,这样省去漕运费用,老百姓也能用得到的钱买黍米来作为食物,朝廷听从了他的办法。调任江苏苏州,恰逢朝廷要求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亏欠赋税一千二百余万(这件事),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的,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巡抚发怒说:“你敢违背皇上旨意吗?”童华回答说:“童华不是违背圣旨,而是遵从圣旨,朝廷知道有长期的拖欠,没有命令严厉追查而是命令

181、清查,正是要查清事情,明白原委,有的在于官府,有的在于徭役,有的在于百姓,有的应征收,有的应免除,要清清楚楚,上奏朝廷裁断,才符合诏书旨意。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现在请给予三月宽限时间,当会分门别类分辨明白,分成不同情况上报。”巡抚听从了他的要求,就全部释放关押在监狱里的一千多人,按顺序造册上奏朝廷。当时朝廷也听说江南清查不力,下达诏书痛责,就像童华说的一样。浙江总督李卫曾经在苏州捕人,童华因为李卫没有文书不肯交人,李卫发怒了,向皇帝诽谤他。世宗召见童华,指责他沽名钓誉。童华回答说:“我为国家竭尽全力,近于沽名

182、;一心一意为了百姓,近于钓誉。”皇上的不满消除了,任命童华到陕西担任知府。暂时代理肃州知府时,辅佐经略鄂尔泰办理屯田一事,凿通了九家窑的五座山,引来渠水,灌溉田地万顷。因为违逆了巡抚被弹劾罢官。乾隆元年,被起用为福州知府,调任漳州。童华非常喜好长生之术,召集方术之士,按照炼丹家的方法反复练习,又被弹劾罢官回家。几年后去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陆玩字士瑶。器量淹雅,弱冠有美名,贺循每称其清允平当,郡檄纲纪,东海王越辟为掾,皆不就。元帝引为丞相参军。时王导初至江左,思结人情,请婚于玩。玩对曰:“培缕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导乃止。玩尝诣导食酪,因而得疾。与导笺曰

183、:“仆虽吴人,几为伧鬼。”其轻易权贵如此。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敦平,尚书令郗鉴议敦佐吏不能匡正奸恶,宜皆免官禁锢。会温峤上表申理,得不坐。复拜侍中,迁吏部尚书,领会稽王师,让不拜。转尚书左仆射,领本州大中正。及苏峻反,遣玩与兄晔俱守宫城。玩潜说匡术归顺,以功封兴平伯。转尚书今。寻而王导、郗鉴、庾亮相继而薨,朝野显以为三良既没,国家殄瘁。以玩有德望,迁侍中、司空,给羽林四十人。玩既拜,有人诣之,索杯酒,泻置柱梁之间,咒曰:“当今乏材,以尔为柱石,莫倾人梁栋邪!”玩笑曰:“戢卿良箴。”既而叹息,谓宾客曰:“以我为三公,是天下为无人。”谈者以为知言

184、。玩虽登公辅,谦让不辟掾属。成帝闻而劝之。玩不得已而从命,所辟皆寒素有行之士。玩翼亮累世,常以弘重为人主所贵,加性通雅,不以名位格物,诱纳后进,谦若布衣,由是播绅之徒莫不隆其德宇。后疾甚,上表曰:“臣年向中寿,穷极宠荣,终身归全,将复何恨!”惟愿陛下崇明圣德,弘敷洪化,曾构祖宗之基,道济群生之命。臣不胜临命遗恋之情,贪及视息,上表以闻。”薨年六十四,谥曰康,给兵千人,守冢七十家。太元中,功臣普被减削,司空何充等止得六家,以玩有佐命之勋,先陪陵而葬,由是特置兴平伯官属以卫墓。(晋书列传四十七)注:纲纪:官职名,指州郡的主簿。培填(1u):小土丘。薰莸: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伧鬼

185、: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轻蔑称呼。翼亮:辅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贺循每称其清允平当允:公允B玩尝诣导食酪诣:前往C领会稽王师,让不拜让:推辞D谈者以为知言知:知己【解析】D项,知通“智”,明智,有见识。【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征拜侍中,以疾辞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思结人情,请婚于玩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C.玩不得已而从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D.当今乏材,以尔为柱石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A项,以:介词,因为/连词,并且;B项,于:均为介词,向;C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为:动词,当做/介词,被。【

186、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直接表现陆玩“器量淹雅”的一组是()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转尚书左仆射,领本州大中正玩笑曰:“戢卿良箴。”玩潜说匡术归顺玩虽登公辅,谦让不辟掾属不以名位格物,诱纳后进,谦若布衣A.B.C.D.【解析】是表现陆玩对权贵的轻视。表现陆玩官职的调动升迁是陆玩劝说匡术归顺。【答案】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玩弱冠之年就颇有美名,且性情刚直,不慕权贵,曾因到王导家食酪而造成身体不适,就写信对其嘲讽。B王敦被平定后,郗鉴以王敦的属吏没有履行匡正奸恶的职责为名,将陆玩等全部属吏予以囚禁,后经温峤营救得以释放。C陆玩被提拔为侍中、司空后,曾

187、有人前往拜访他,其间此人索酒倒在梁柱之间,以警示陆玩要珍惜朝廷任用,有所作为。D陆玩去世后,因其对朝廷有辅佐创业之功,死后备极哀荣,不仅能够陪葬先帝,而且朝廷还特地设置机构以保卫其墓地。【解析】B项,“陆玩等全部属吏予以囚禁。后经温峤营救得以释放”错,原文为“提议免冠禁锢但并未成为事实”。【答案】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寻而王导、郗鉴、庾亮相继而薨,朝野成以为三良既没,国家殄瘁。译文:_(2)后疾甚,上表曰:“臣年向中寿,穷极宠荣,终身归全,将复何恨!”译文:_【解析】(1)“寻”(不久),“成”(全,整个),“既”(已经),“没”(去世),“殄瘁”(困顿)。

188、(2)“疾”(疾病),“甚”(非常);“向”(接近),“穷极”(十分)“恨”(遗憾)。【答案】(1)不久王导、郗鉴,庾亮相继去世,朝廷内外都认为三位贤良去世之后,国家人才就匮乏了(或“国家就困顿了”)。(2)后来陆玩病重,就上表说:“我已年近中寿,享尽了皇帝的宠爱和富贵荣华,能最终保全自身,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参考译文】陆玩字士瑶,才识气度宽博儒雅,二十岁就有好的名声贺循经常称赞他清白公允、公正、正直。郡里用檄文传他担任主簿之职,东海王司马越征各他做掾属,陆玩都没有去就任。元帝召他做丞相参军。当时王导刚到江东,想得民心要结纳人情,就向陆玩请求结成儿女亲家。陆玩回答说:小土丘上没有松柏,香草

189、臭草不能同处一个器皿。我虽然不才,也不能成为违背常理的开端。王导就作罢了。陆玩曾受邀到王导家里吃酪,并因此得了疾病,于是陆玩就给王导写信说:“我虽然是吴地人,也差点成了北方之鬼。”他对权责的轻视就是这个样子。陆玩的官职逐渐升迁至奋武将军,后被朝廷征召授予侍中之职,他因身体有病拒绝了,王敦请他担任长史,并用军令逼迫,陆玩没有办法,就听从了命令。后王敦被平定,尚书令郗鉴认为王敦的佐吏不能纠正王敦的奸恶行为,应该全部免官予以拘禁。恰逢温峤上表章给朝廷申辩道理,陆玩才能够不受牵连治罪。后来朝廷又任命他为侍中,升迁为吏部尚书,并兼管会稽的朝廷军队,陆玩都推辞不去就职。后来转任尚书左仆射,并兼任本州大中正

190、的官职。等到苏峻叛乱时,朝廷就派陆玩与兄长陆晔共守宫城。陆玩则暗中说服苏峻改变策略扫顺朝廷,陆玩也凭借功劳被封为兴平伯。转任尚书令。不久王导、郗鉴、庾亮相继去世,朝廷内卟都认为三位贤良去世之后,国家人才就匮乏了(或国家就困顿了”),因陆玩在朝廷中德高望重,于是就任命陆玩为侍中、司空,并且赏给羽林军四十人。陆玩就任后,有人前去拜访他,向他索要一杯酒,倒在梁柱之间,并祝祷说:“当今朝廷缺乏人材,只好用你作朝廷柱石,你可不要倾後人家的栋梁啊!”陆玩笑着说:“我接受您的忠告。”然后长长地叹息,对宾客说:“以我为三公,天下确实是没人才了。”论者认为他的话很有见识。陆玩虽然担任朝廷公辅之职,但却谦虚地不任

191、用属员。成帝听说后劝他。陆玩不得已才听从了皇帝的余令,他所任用的都是出身寒门平素有德行的人。陆玩辅佐过几位皇帝,常常因弘博端重受到皇上的尊崇,加上性情通达儒雅,从来不凭借名声地位来纠正人的过失,乐于推许扶持年轻人,对人谦虛如同平民一样,因此,缙绅大夫没有不尊重他的德行风度的。后来陆玩病重,就上表说:“我已年近中寿,享尽了皇帝的宠爱和富责荣华,能最终保全自身,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只愿陛下宜明圣德,弘扬教化,扩大祖宗的基业,救助民众。我禁不住临终的遣恋之情,趁一息尚存,上表以闻。”终年六十四岁。谥号为康,赏賜给兵丁千人,守冢人家七十家。太元年间,朝廷功臣的待遇普遍被削减,连司空何充等只剩六家,因陆

192、玩有辅佐创业的功绩,先是陪先帝陵塞而葬,朝廷因此特别设置兴平伯官属用以保卫他的墓地。(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

193、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 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

194、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解析】D项,著:附着,加于上。【答案】D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

195、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解析】A项在“号八虎日导帝”处断开,不合适,“号八虎”是刘瑾等八人的号,与前面联系紧密,应在此处断开。“狗马”属于名词作动词,做“帝”的宾语,“帝”与“狗马”间不可断开。同理,可排除B项。D项“语及”与“泣下”对举,“辄”为副词,应在“辄”处断开。【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文为官清

196、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解析】B项说“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原文并没有什么对他的非议,属无

197、中生有,与原文不符。【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1)“赐田”,赐予田地;“民业”,百姓的产业。(2)“偕”,一同;“伏阙”,拜伏于宫阙下。【答案】(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公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2)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五)(2017 届四川省成都市摸底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杨涟,字文孺。万历三十五年进

198、士。举廉吏第一,擢户科给事中,转兵科右给事中。四十八年,神宗疾,不食且半月,皇太子未得见。涟偕诸给事、御史走谒大学士方从哲,御史左光斗趣从哲问安。从哲曰:“帝讳疾。即问,左右不取传。”涟曰:“昔文潞公问宋仁宗疾,内侍不不肯言。潞公曰:天子起居,汝曹不令宰相知,将毋有他志,速下中书行法。公诚日三问,不必见,亦不必上知,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越二日,从哲始率廷臣入问。及帝疾亟,太子尚踌躇宫门外。涟、光斗遣人语东宫伴读王安:“帝疾甚,不召太子,非帝意。当力请入侍,尝药视膳,薄暮始还。”太子深纳之。八月丙午朔,光宗嗣位。越四日,不豫。都人喧言郑贵妃进美姬八人,又使中官崔文升投以利剂,帝一昼夜三四

199、十起。是时贵妃据乾清宫,与帝所宠李选侍相结。而帝果趣礼部封贵纪为皇太后。涟遂劾崔文升用药无状,请推问之。且曰:“外廷流言,谓陛下兴居无节,侍御蛊惑。必文升籍口以掩其用药之奸,罪不容死。至贵妃封号,尤乖典常。尊以嫡母,若大行皇后何?尊以生母,若本生太后何?请亟寝前命。”疏上,越三日,帝召见大臣。众谓涟疏忤旨,必廷杖,嘱从哲为解。从哲劝涟引罪,涟抗声曰:“死即死耳,涟何罪?”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九月乙亥朔,昧爽,帝崩。熹宗即位。天启二年,擢太常少卿。明年冬,拜左金都御史。又明年春,进左副都御史。是时魏忠贤已用事,群小附之,惮众正盈朝,不敢大肆。涟益与

200、左光斗、魏大中辈激扬讽议,务植善类,抑憸邪。忠贤及其党街次骨,遂兴汪文言狱,将罗织诸人。事虽获解,然正人势日危。涟遂抗疏劾忠贤,列其二十四大罪。忠贤初闻疏,惧甚。遂令魏广微调旨切责涟。涟愈愤,拟对仗复劾之。忠贤诇知,遏帝不御朝者三日。自是,忠贤日谋杀涟。五年,其党大理垂徐大化劾涟、光斗党同伐异,招权纳贿,命逮文言下狱鞠之。许显纯严鞠文言,使引涟纳熊廷弼贿。文言至死不承。显纯乃自为狱词,坐涟赃二万,遂逮涟。比下诏狱,显纯酷法拷讯,体无完肤。其年七月遂于夜中毙之,年五十四。涟素贫,产入官不及千金。征赃令急,乡人竞出赀助之,下至卖菜佣亦为输助。崇祯初,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烈。(明史列传第一百三

201、十二,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人/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B.及人/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C.及人/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D.及人/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古代官职任免常用语。“拜”指授予官职,“擢”“进”都指提升官职,“转”则指转任、调动官职。B.“不豫”,避讳语,天子有病

202、称“不豫”,后也泛称尊长有疾。“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C.“乙亥朔”,指乙亥日拂晓时分。“乙亥”,是农历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朔”则指月亮出来,黎明之时。D.“崇祯”,年号名。“神宗”“光宗”,庙号名。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庙号则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解析】“朔”在此指农历初一,“昧爽”才指拂晓、黎明【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涟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被推举为廉吏第一,因阉党陷害而被征收莫须有的赃款时,甚至连卖菜的、帮佣的下层人都为他捐助。B.杨涟见识过人,敢作敢为。神宗病危,他批评方从哲没有及时作

203、为,力主太子人朝进宫服侍皇帝;光宗时,他洞悉宫廷危机,上疏直陈其过失。C.杨涟忠心耿耿,嫉恶如仇。面对混乱的朝政,他先后与得势的郑贵妃、魏忠贤等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粉碎贵妃阴谋,也使魏忠贤心生恐惧。D.杨涟正气凛然,为后世敬仰。为弘扬正气,他和左光斗等人联合遏制阉党,虽因党同伐异之罪而人狱,含冤致死,却最终在崇祯皇帝时昭雪。【解析】“因党同伐异之罪而入狱”不当,文中杨涟下狱的原因是许显纯“自为狱词,坐涟赃二万”【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诚日三问,不必见,亦不必上知,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2)是时魏忠贤已用事,群小附之,惮众正盈朝,不敢大肆。【答案】(1)

204、您果真能一日询问三次,不一定拜见,也不一定让皇上知道,只需让宫中知道还有朝中大臣在,事情自然成功。(译出大意2分;“诚”“第”“济”三处,每译对一处1分)(2)这个时候魏忠贤已经掌权,众小人依附他,(他)忌惮正直的人正满朝(都是),不敢太放肆。(译出大意2分;“用事”“盈”“肆”三处,每译对一处1分)【参考译文】杨涟,字文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推选廉洁官员,名列第一,提拔户科给事中,转为兵科右给事中。万历四十八年,神宗皇帝生病,将近半月不能进食,皇太子不能够参见。杨涟同各给事中、御史前往拜会大学士方从哲,御史左光斗催促方从哲向皇帝问安。方从哲说:“皇上忌讳染病。即使询问病情,左右的人也不敢传达

205、。”杨涟说:“过去文潞公询问宋仁宗的病情,内侍不肯说。潞公说:天子起居生活,你们不让宰相知道,莫非有异心,赶快交给中书省法办。您果真能一日询问三次,不一定拜见,也不一定让皇上知道,只需令宫中知道还有朝中大臣在,事情自可成功。”过了两天,方从哲才率领朝臣进宫问安。等到皇帝病危,太子还在宫门外徘徊。杨涟、左光斗派人告诉太子的伴读王安说:“皇帝病很重,不召见太子,不是皇帝本意。应当极力请求入宫侍奉,尝尝药品,伺候皇帝进餐,傍晚才返回。”太子完全采纳了他的意见。八月丙午初一日,光宗即位。过了四天,身体不适。京城的人喧哗说是郑贵妃进献美女八人,又让宦官崔文升进泻药,皇帝一昼夜起来三四十次。这个时候,郑贵

206、妃占据乾清宫,跟皇帝宠幸的李选侍相勾结。而皇帝果然催促礼部封郑贵妃为皇太后。杨涟于是弹劾崔文升用药没有根据,请求追究查办。并说:“外廷传言,说陛下起居没有节制,被侍御的人蛊惑。一定是崔文升找借口来掩盖他用药的奸计,其罪当死。至于郑贵妃的封号,尤其违背制度准则。尊为嫡母,把刚死去的太后怎么办?尊为生母,把亲生的太后怎么办?请尽快停止先前的命令。”奏疏呈上,过了三日,皇帝召见大臣。众臣以为杨涟的上疏违抗皇帝旨意,必定受到廷杖的处罚,嘱托方从哲为他解围。方从哲劝杨涟认罪,杨涟高声说:“死就死罢,我杨涟有什么罪?”等进宫后,皇帝温和地说了很久,好几次目视杨涟,说外廷不要相信谣言。于是斥逐崔文升,收回封

207、太后的命令。两次召见大臣都包括杨涟。九月乙亥初一,拂晓,皇上去世。熹宗即位。天启二年,提拔为太常少卿。第二年冬天,授官左佥都御史。又过了一年春天,提升为左副都御史。这个时候魏忠贤已经掌权,众小人依附他,忌惮满朝都是正直的人,不敢太放肆。杨涟更与左光斗、魏大中等人激励昂扬,讽谏议论,务求培植贤良之人,抑制奸诈邪恶的小人。魏忠贤及其党羽恨之入骨,于是发起汪文言的案件,将要罗织罪名陷害众人,事情虽然得以解决,然而正直之人的形势一天天更加危险。杨涟于是上疏弹劾魏忠贤,列举他的二十四条大罪。魏忠贤刚听说这道奏疏,非常恐惧。于是叫魏广微假传圣旨严厉斥责杨涟。杨涟更加气愤,打算上朝时当廷呈奏再上疏弹劾他。魏

208、忠贤刺探知道消息,一连三天阻止皇帝上朝。从此,魏忠贤每日都在谋划杀杨涟。天启五年,魏忠贤的党羽大理丞徐大化弹劾杨涟、左光斗党同伐异,利用职权接受贿赂,下令逮捕汪文言入狱受审。许显纯严刑审讯汪文言,逼迫他揭发杨涟接受熊廷弼的贿赂。汪文言到死都不承认。许显纯就自造狱词,诬告杨涟犯贪赃二万两银子之罪,于是逮捕杨涟。等到下诏关入监牢,许显纯酷刑拷问,杨涟体无完肤。这一年七月就在夜间处死杨涟,时年五十四岁。杨涟一向清贫,家产没入官府不足千金。征收赃款的命令紧急,乡人竞相出钱物帮助他,就连卖菜的和佣工也捐助他。崇祯初年,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六)(2017届广东省惠州市第一次调研考)阅读下面

209、的文言文,完成14题。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及长,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自称“退士”,不复出,父力勉之。天圣八年,始擢进士第二,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有大狱历岁不决,沆数日决之。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州将至移疾不敢出,沆奏罢怀信。再迁太常丞、直集贤院,出知衡州。大姓尹氏欺邻翁老子幼,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及邻翁死,遂夺而有之。其子诉于州县,二十年不得直,沆至,复诉之。尹氏持积岁税钞为验,沆曰:“若田千顷,岁输岂特此耶?尔始为券时,尝如敕问邻乎?其人固多在,可讯也。”尹氏遂伏罪。奉使契丹,馆伴杜防强沆以酒,沆沾醉,拂袖起,因骂之,坐是出知潭州。又降知和州,改右谏议

210、大夫、知江州。时湖南蛮猺数出寇,至杀官吏。以沆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许便宜从事。沆大发兵至桂阳,招降二千余人,而蛮酋降者皆奏命以官。又募土兵分捕余党,斩馘甚众。已而贼复出,杀裨将胡元,坐降知鄂州。还,知审刑院,除知永兴军。顷之,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数发隐伏。皇祐三年,拜参知政事。文彦博、富弼复入为相。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士,弼监修国史,沆迁兵部侍郎,位在弼下。论者以为非故事,乃帖麻改沆监修国史,弼为集贤殿大学士。沆既疾言事官,因言:“庆历后,台谏官用事,朝廷命令之出,事无当否悉论之,必胜而后已,专务抉人阴私莫辨之事,以中伤士大夫。执政畏其言,进擢尤速。”沆遂举行御史迁次之格,满二岁者

211、与知州。御史范师道、赵抃岁满求补郡,沆引格出之,中丞张升等言沆挟私出御史。时枢密使狄青亦因御史言,罢知陈州,沆奏曰:“御史去陛下将相,削陛下爪牙,此曹所谋,臣莫测也。”升等益论辨不已,罢沆知应天府。迁刑部尚书,徙陈州。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节选自宋史刘沆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B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C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

212、者以此少之/D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答案】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是在出生时由父亲所取,“字”是在成人礼上后加的,出于礼貌,古人往往自称用名,称人以字。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D便宜从事,朝廷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权,遇事不必请示,可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解析】有的皇帝未起年号;有的在任期间改年号,不止一个年号。【答案】C 3下列对

213、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沆为官善决断。任舒州通判时,将州里几年没有判决的案件几天就裁决了。B刘沆办案心思细密。曾有尹姓的大户人家,霸占邻居的房产二十多年,刘沆从这户人家每年上缴的赋税判断田地买卖的契约是伪造的。C刘沆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他曾因镇压湖南起义失利被贬鄂州,任职开封府期间官职又几起几落。D刘沆痛恨言官,直言进谏。刘沆进言说,言官专挑别人隐秘不能争辩的事情来中伤士大夫,令执政者忌惮,从而得到提拔。【解析】对“数发隐伏”理解有误。【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内侍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州将至移疾不敢出,沆奏罢怀信。(2)御史去陛下将相,削

214、陛下爪牙,此曹所谋,臣莫测也。【答案】(1)内侍张怀信倚仗诏令,监工非常严厉,州将甚至都称病不敢任职,刘沆上奏请求罢免张怀信。(挟:倚仗。督役:监工。奏罢:上奏罢免。关键词各1分,大意2分)(2)御史除掉陛下的将相,犹如削去陛下的爪牙,这些人的阴谋,我不能预料啊!(关键词:去:除掉,使离开。此曹:这些人,这类人。莫测:不能预料。关键词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成人后,洒脱任性。考进士没中选,自称“退士”,不再参与科举,他的父亲尽力鼓励他。天圣八年,他才考中科举,选为进士第二名,担任大理评事、舒州通判。有一件大案历年没能判决,刘沆用几天时间就判决了。章献太后建资圣浮

215、图,内侍张怀信倚仗皇帝诏令,督促工程严厉,州将乃至上书称病不敢任职,刘沆上奏罢免了张怀信。一再升迁,担任了太常丞、直集贤院,出京担任衡州知州。当地大姓尹氏欺负邻居年老子幼,想强占他家的田产,于是假造了买卖田契,等到邻家老人去世后,终于侵夺占有了那田产。邻家的儿子向州县官衙告状,过了二十年也得不到公正判决,刘沆到任,邻家的儿子又就此事提出诉讼。尹氏拿出多年交纳赋税的凭据作为证物,刘沆说:“如果你本有千顷田产,每年交纳赋税怎么只有这一点呢?你当初立买卖田契的时候,曾经按照皇帝诏令让乡邻知晓作证吗?那些人本来就还有很多在世,可以讯问他们。”尹氏于是认罪。他奉命出使契丹,馆伴杜防强劝刘沆饮酒,刘沆喝醉

216、了,拂袖起身,趁 势斥骂他,因为这事获罪调出京城做了潭州知州。后来又降职做和州知州,改任右谏议大夫、江州知州。当时湖南蛮猺屡次出来作乱,乃至杀害官吏。朝廷任命刘沆为龙图阁直学士、潭州知州兼安抚使,允许他按需要自行裁决事务。刘沆大规模发动军队来到桂阳,招降二千余人,对于降顺的蛮族首领他都上奏朝廷给他们官职。他还招当地兵卒分头抓捕剩余叛乱者,斩杀了很多人。后来判贼再次作乱,杀了副将胡元,刘沆因此降职任鄂州知州。他回到京城,主管审刑院,授任主管永兴军。过了不久,以龙图阁学士代理开封府知府,屡次揭发潜藏的坏人坏事。皇祐三年,任参知政事。文彦博、富弼再次入朝担任宰相。文彦博任昭文馆大学士,富弼监修国史,

217、刘沆任职兵部侍郎,地位在富弼之下。议事的人认为不合惯例,于是重新颁诏改任刘沆监修国史,富弼为集贤殿大学士。刘沆忌恨谏官,于是上奏说:“庆历年后,台谏官掌权,朝廷命令一颁布,事情无论是否妥当他们都要争论,一定要争赢才罢休,他们专门挑出别人无法争辩的隐私,来中伤士大夫。宰相畏惧他们说话,就对他们提拔得特别快。”刘沆于是施行御史升职次序的条例,任职满两年的授任知州。御史范师道、赵抃任期期满请求到郡中补缺,刘沆依据条例让他们出京任职,中丞张升等人上奏说刘沆出于私心将御史调离京城。当时枢密使狄青也通过御史上奏,免去枢密使担任陈州知州,刘沆上奏说:“御史免去陛下的将相,削除陛下的爪牙,他们这些人谋划的事情

218、,我不敢推测啊。”张升等人更加争辩不断,于是罢免刘沆,让他担任应天府知府。后来任职刑部尚书,调任陈州知州。刘沆擅长官府事务,生性豪放直率,不讲究礼仪规矩。但他喜欢耍弄权术,善于刺探皇帝近臣的过失,暗中挟持他们的短处来操纵利害处置,谈事的人因为这一点而看轻他。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

219、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B(“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220、。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C(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

221、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C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

222、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B(A禅位:君王將帝位禅让給贤人或让位。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孙。不是皇帝登临皇位。C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

223、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B(“军令”由兵部掌管)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C(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

224、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D(论语不是六经)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

225、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1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

226、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C(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1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1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227、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A(解析文中意思应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1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

228、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C(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唐玄宗即位初年改元“先天”,这年即称先天元年,后改元“开元”,又改元“天宝”。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年号是永乐,明成祖就是称为永乐皇帝)1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229、。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1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C(户籍应该

230、是由户部掌管)1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

231、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1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小正确的一项是()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C践阼

232、,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A(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1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

233、指军队。C(“除”,任命官职)1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2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234、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2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235、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B(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2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2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

236、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2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C(“左迁”为贬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