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高一年级语文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第卷为第1至5页,第卷为第6至10页。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3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画里会蕴藏着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_。如果背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仅仅关注画的题材与技法,便是_,对画意的理解终归枉然。在画中,山间蓊蓊郁郁的林木,蓬勃着生命的气息;园中矮墙罅隙中的老藤,则伸展着另一种倔强。皓然的月光一旦入画,便是一首镌永的诗。脉脉的流水,会哼着它的调子,悄然地与观者_。感知到自然中的生命力量,即便遭遇迁谪的文人也可以在一幅画作里安放自己的灵魂。那份
2、隐于画中的幽深而旺健的生命体验,会将一颗张皇的心熨帖得宽快悦适。于是,在这沧茫天地间,纵使人渺小如蜉蝣,却仍可画出最遒劲的线条。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蓊蓊郁郁(wng) 罅(xi)隙 倔(ju)强B. 镌(jun)永 脉(m)脉 悄(qio)然C. 迁谪(zh) 张皇(hung) 熨(y)帖D. 沧(cng)茫 蜉蝣(yu) 遒劲(jn)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咏叹 缘木求鱼 不期而遇B. 喟叹 按图索骥 相见恨晚C. 咏叹 按图索骥 不期而遇D. 喟叹 缘木求鱼 相见恨晚3. 下列诗句与文中画线句使用修辞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 羁鸟恋
3、旧林,池鱼思故渊。B.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答案】1. C 2. A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本题中,A项,倔(ju)强 ; B项,镌永,应写作“隽永”; D项,沧茫,应写作“苍茫”,遒劲(jng)。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
4、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咏叹,歌咏,有赞美之意;喟叹,因感慨而叹气。此处有歌咏之意,应选用“咏叹”。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按图索骥,比喻按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此处指方法不对,应选用“缘木求鱼”。不期而遇,没有约定意外地相遇;相见恨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相投。此处指偶然遇见,应选用“不期而遇”。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
5、辞方法,最后辨析各项修辞是否正确,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本题中,划线句“皓然的月光一旦入画,便是一首镌永的诗”运用比喻修辞。D项,为互文的修辞,其他均为比喻修辞。故选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造成“提笔忘字”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B.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基层、农业一线集聚,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 中国虽说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蒸”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值得推崇。D. 微信提供了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生态
6、平台,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单位工作甚至家庭琐事,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结构混乱,“造成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和“局面主要是导致的”保留一个。B项,搭配不当,“促进”应改为“增强”或“提高”。C项,语序不当,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放主语前面,“虽说”应放在“中国”之前。故选D。5.某同学在学习成语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写下了以下几个结论。其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 “司马青衫”用来形容极度悲伤
7、,出自琵琶行。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诗人,字乐天,曾倡导过“新乐府运动”。B. “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出自赤壁赋。作者苏轼为北宋文学家,字子瞻,是“唐宋八大家之首”。C. “锲而不舍”现常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出自劝学。作者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D. “传道受业”指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出自师说。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被苏轼赞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
8、内容。本题中,B项,“苏轼为北宋文学家,字子瞻,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错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指韩愈。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多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古人说“古之
9、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因此,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
10、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
11、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
12、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节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6. 下列对古人读书方法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A. 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人们特别重视如何读书。这与他们对读书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是分不开的。B.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以及朱子的“涵泳”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优秀的读书方法。C. 王国维主张的读书方法是要“入乎其内”并“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拥有更深刻的体悟和更高的
13、境界。D. 到了明代,读书人为了科举求官,从小就接受反复的训练,读书的方法已不再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7.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朱子读书法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B. 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并不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知识体量的总量也非常小。C. 陈善对读书的方法有精辟的见解,他将“见得亲切”与“用得透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D. 古人通过读书,扩充了自己狭隘的生命体验,也使自己当下的生命与文化灌注到古书中。8. 本学期,同学们进行了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以下学习活动,与本文第二段中的“入书法”不能对应的一项是A. 检索费孝通先生的生
14、平、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等情况。B. 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年代、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评价。C. 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努力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D. 写一篇调查报告,反映今日乡村文化生活或风俗习惯的变化。【答案】6. A 7. B 8. D【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B项,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不是学习方法。C项,“入乎其内”并“出乎其外”的说法本是王国维针对“诗人的创作”而言的,并不是他主张的
15、读书方法。D项,“读书的方法已不再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错误,明代读书“尊所闻行所知”等方式,仍是在践行“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中, B项,“古人读书并不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知识体量的总量也非常小”错误,原文表述为“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知识体量的“总量并不算大”。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
16、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D项,答非所问,对应的是“用得透脱”的“出书法”。故选D。【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
17、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劝学)(二)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自学记)(三)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
18、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身耳。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而惰裁衣也。(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虽有槁暴 槁:枯B.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C. 又从而庸之 庸:归功D. 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节目:项目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 又从而怨之 不知东方之既白C.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D. 是犹求饱而懒营馔
19、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1. 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此皆进学之道也。A.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 月出于东山之上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 蚓无爪牙之利1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B.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C.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D.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13. 对以上三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
20、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B. 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C. 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D. 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答案】9. D 10. D 11. A 12. C 13. D 14. (1)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
21、线,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木材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2)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3)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本题中,D项,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
22、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中,A项,于:介词,比/介词,对于。 B项,之:代词/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以:介词,用/介词,在。D项,而:连词,均表转折。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例句为判断句。A项,与例句同为判断句,句意是:正在它南北分界的地方的是古时
23、候的长城 。B项,状语后置,句意:明月从东山后升起。C项,宾语前置,句意是:不知道断句(的方法),疑惑也得不到解答。 D项,定语后置,句意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划线句的翻译是: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父兄不可常依”与“乡国不可常保”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
24、,排除AB;“无人庇荫”是没有人来庇护之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D。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错误,第一段材料中只使用了比喻论证。第二段材料有比喻和对比论证。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
25、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中,合乎;輮,用火烘烤。(2)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明,见识明达。(3)德行,道德操行;敦厉,敦促劝励;自资,自谋生计。【点睛】虚词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
26、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一)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由水凝结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木材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
27、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二)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又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好比攻伐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正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用小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小,用大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与此相反。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三)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父亲兄长是不
28、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无过于读书。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15.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移居(其二)东晋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北宋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
29、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移居二首是陶渊明从隐居上京的旧宅,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后不久所作。此诗为这组诗中的第二首。将:岂。纪:经营(1)下列对移居一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春秋”两句写诗人新迁南村,常登高赋诗。士大夫常有的雅兴,此时又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意义。B.“过门”两句写诗人与邻人,常互相亲切地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便一起斟酌品尝。C.诗人与邻人平时各自忙于农务。农闲时会彼此想念,即使很晚也会聚在一起倾诉对艰苦劳作的厌倦。D.诗人在结尾处,强调了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感悟到的人生真谛,这使全诗的意蕴更加丰富。(2)请
30、结合移居全诗,说明诗人在劳动之余感受到了哪些乐趣。(3)同样涉及田间劳作的话题,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则书写了另一幅场景。请简要分析苏诗颔联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答案】(1)C(2)登高赋诗之乐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自然交谈之乐(闲聚之乐)(3)诗人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好坏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天晴时欢欣也形成对比,表现了麦收时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解析】【详解】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
31、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倾诉对艰苦劳作的厌倦”理解错误,两句诗反映了诗人与邻人的相聚,在时间上不受俗态的拘束,相见之后,便谈笑风生。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作者情趣的赏读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把握题干,然后从诗歌内容的理解入手,分析和理解诗句。: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诗歌。陶渊明为我们描述了他的闲适的生活:登高、赋诗、饮酒。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隐士的侃侃而谈,向
32、我们描述他的隐居生活,他眼中的农村的生活,而没有一丝士大夫所特有的骄持。“过门更相呼,有酒料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日常的生活事件:过门相访的,一起斟酌的,相思的,言笑的,都是乡亲邻里农民兄弟,而且诗人和乡亲邻里互相串门、一起饮酒、围坐谈笑,关系十分融洽和睦,全诗的的基调是快乐的。小题3: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苏诗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
33、舞比邻”,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同时“阴霪”“晴日”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另外这两句形式上用到了“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三”“一”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34、)。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携来百侣曾游。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曹操短歌行)(3)杜甫在登高中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的名句是:_,_。(4)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存在的句子是:“_,_。”【答案】 (1).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 周公吐哺 (3). 天下归心 (4). 万里悲秋常
35、作客 (5). 百年多病独登台 (6).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7).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常见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峥嵘、稠、吐哺、常作客、一瞬。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节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在意了。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
36、,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孤,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
37、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
38、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
39、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手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时,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想了想,说道:“是哪个伟人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
40、,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时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取材于许俊文节气,有删改)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作者在文章开头慨叹节气的转换难以阻止,结尾处又写道祖父悄无声息地离开人间。全文笼罩着浓郁的悲凉。B. 作者对惊蛰、霜降这两个节气重点描述,因为它们在时令的变化中体现了大自然的盛衰之道。而其他节气则略写。C. 作者在第段中批叛了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他们不尊重自然,只要心血来潮就会轻举
41、妄动,做出破坏自然的事情。D. 第段中,作者描写出霜降这一节气的特点是静。人类的听觉捕捉不到风声和其他自然的声响。万物肃穆而庄严。E. 本文通过对农村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来表现节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愿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怀。18. 文章第一段说“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而第二段又说“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作者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19. 请赏析文章第段中画线的句子。20. 文章在两段回忆了祖父的言行,其作用是什么?【答案】17. AC 18. 不矛盾。“突然”是在强调节气转换的迅捷,岁月流逝的快速;“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是在说节气转换是有规律(路数)
42、的,而且是有征兆的,有铺垫的。意思对即可。 19. 运用比喻修辞,将惊蛰比作一颗灵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惊蛰具有唤醒沉睡中的自然的力量。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的动作或灵性,生动地表现了它们在惊蛰到来后从冬天的休眠中苏醒,又恢复勃勃生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隐形的自然力量的赞美和敬畏。 20. 内容上,回忆了祖父的话语、行为和对节气态度祖父的形象代表了普通劳动者对时令节气(自然规律)充满了敬畏;结构上,承上启下。以这段往事证明了作者感受到的“大静大美”中的“天道的伟大”,也感悟到祖父生前尊重自然规律,离开的时候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文章借助祖父的态度点明主旨:自然规律是值得敬畏的,也是不以任何
43、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全文笼罩着浓郁的悲”错误,作者写节气难以阻止和祖父离开人间,都是在表达对自然和生命规律的感悟,本文富有哲理,意境幽远,不含有浓郁的悲凉;C项,“批叛了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原文无此意。故选A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4、、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解答本题,先要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首先回答“不矛盾”,然后结合文本分析理由。这两句话分别在第一段段末与第二段段首,第一段通过写“立秋”到“霜降”的节气给人的感受“像坐话题使得,止都止不住”“我们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强调了节气转换、岁月流逝的迅速;第二段通过“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说明节气转换是有规律的;又通过“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
45、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说明节气转换是有征兆,有铺垫的。【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还要结合具体文章看有无独特的效果。本题主要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角度赏析。“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描绘惊蛰这一节气唤醒自然的力量,运用了比喻修辞;“沉睡”“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把“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人格化,赋予它们人多的情态、动作,是运用了拟
46、人修辞。【20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分析某个情节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从内容上分析,祖父是普通劳动者的代表,他的特征也是普通劳动者的特征,祖父认为时令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表达了他对节气的敬畏;从主旨上分析,文章第五段断尾写到“伫立在霜降之夜天道的伟大”,第六段开头写“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由此可知第六七段中描述祖父的言行与“天道”有关,而这“天道”就是以祖父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的心跳,也是本文的主旨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结构上分析,这
47、两段为第八段写祖父顺应自然规律在该走的时候离世做铺垫,进一步表明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抓句子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
48、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21.某位同学在学习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时,在笔记上记录了书中的三个事例的梗概,请你帮助他根据这三个事例,提炼出中国社会基层“乡土性”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史禄国先生曾告诉费孝通先生,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一位研究语言的朋友说,张北一带的村子里
49、,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在一个村子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答案】乡下人离不开土地(或根植土地/依赖土地等)定居是常态(或不流动是常态等)形成熟人社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解答本题主要运用查找法和删减法。首先审题
50、“提炼出中国社会基层“乡土性”的三个特点”;然后围绕“乡土性”分别提取关键信息:“试试看能不能种地”,“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从小就看惯的”;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达。22.下图是某同学拟定的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10字左右。【答案】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先要以调查问卷、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情况调查。再以去伪存真,去末取本的原则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按照确定主题、拟定提纲、起草报告、修改定稿的步骤撰写调查报告。【解析】【详解】本题是一道图文转换题,提供的材料是流程图,首先要整体把握全
51、图,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解答此题,考生要关注几个细节:从题干信息中找到话头“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找到流程图得到起始点,即找到解说的顺序,本题是从左到右的顺序;注意图示中的包含关系如何解说。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持续奋斗,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一百年前,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挺身而出,在黑暗中奔走呼喊,在战火中流血牺牲七十年前,面对百废待兴的祖国,他们告别亲人,走向大漠,走向荒野,走向海岛今天,你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年,将
52、以追梦之我、奋斗之我实现自我,也让青春的色彩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奋力绽放。请你以“青春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7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例文青春的色彩青春,是涂着时代色彩的。每一个时代,都会在当时的年轻人身上留下清晰的色彩。青春,就是这么可爱。有一种青春,是在黑色记忆里萌生的光明。新文化时期,李大钊的一篇青春,为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世界带来了无限生机“宇亩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此之精神,即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也。此之气魄,即慷慨悲壮,拔山盖世之气魄也。”在这种精神与气魄的引导下,那个时代身着黑色校服的青年们毅然站出
53、来,在枪林弹雨中谱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黑夜,因为有了黑色的眼晴,才会对光明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有一种青春,是在单一色调里绽放的希望。奔向小康社会的中国人抖掉了一身的尘埃,带着希望走进了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希望工程在每个角落扎根,每所学校里,统一而单调的校服,让青春成为了记忆中那道抹不掉的风景线。青春如花,点缀得这个世界缤纷似锦;青春的生命果实,滋养着这个世界,并通过种子延续着人类的光明,它就不仅是用于观看,而是创造出新的生命迈过青春的门槛,在失落的痛苦之后,年经人收获了生命的快乐与美丽。有一种青春,是在青春色彩中感受的责任。“青春是终将腐朽的,时间对任何人都公平,谁都只有这几年新鲜,谁都输不
54、起。”电影致青春里一句经典台词,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视角上,对青春有了更加细腻的认识。是的,崭新的时代。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地展示生命的精彩。看,美丽的校园里,流动的是身着个性校服的学子,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着面向全球化的甘霖,歌唱着美好的青春。美好的时代,不能用来消费,真正懂得生活意义的年轻人,会牢牢地把握“这几年的新鲜”,用最丰富的心灵,最细腻的爱去经营属于自己的时代。青春的色彩,展示着时代的气息,散发出生命的活力。如果将青春看作一次远行,那么,沿途每一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如果将青春看作一次相逢,那么每个人的眼中都会留下难忘的
55、深情;如果将青春看作一次伤痛,那么每个人的心里都会产生对生命的尊重。无论哪种青春的色彩,都会留下青春的记忆,都会让我们在未来的某一天,在一个和风细雨的日子里,表达对青春的怀念。青春没有极限,青春充满色彩,把握好自己的青春,为自己的人生举杯,祝我们的青春永垂不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对命题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
56、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审题:本题是一则命题作文,要想正确立意,首先我们来寻找“关键词”,明确“青春的色彩”的含义。“青春”指的是青年时期,“色彩”指各种各样的颜色,“青春的色彩”是比喻的说法,指青年时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生活丰富多彩。由此可以判断出出题人的意图,就是要求考生借色彩颂扬青春的精神,用精练的语言写出对青春的热爱和赞美。另外,从文体看,题干要求没有明确的限制,考生在写作时可以选择记叙文,可截取高中几个生活片断,写出高中生活的紧张而富有情趣;也可以写抒情散文,借古人诗词歌赋来增加文采,还可以选择议论文来写,表达不同时代的人对青春的理
57、解与思考。参考立意:1、展现青春的朝气;2、展现青春时期生活的丰富多彩;3、展现青春的积极进取。参考素材:1、青春是蓝色的,那是大海的颜色。青春也如同大海一般广阔,我们也应拥有大海般的宽广胸怀。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畏惧,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当我们遭遇挫折时,不要退缩,要勇于面对现实。当然,青春同大海一样,不会是风平浪静的,但只要我们勇往直前,努力拼搏,再大的困难也会挺过去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是青春所需要的。2、青春是绿色的,那是春天的颜色。青春也如同在春天绽放的花朵一般,是那样充满活力,充满斗志。在春天的早晨,面朝清晨的太阳,混合着泥土清香味的微风仿佛在诉说什么。怀着一颗充满活力与斗志的心踏进
58、书香四溢的校园,与怀着一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操场上的欢声笑语,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早已在心中种下一棵名为“友谊”的种子,等着它慢慢生根发芽。3、青春是红色的,那是太阳的颜色。在年少时期我们也像太阳一样热情似火。红色在充满热血与激情澎湃的年代里是最适合不过的了。热情的它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小河。同样,红色也是喜悦的代名词,在铺满荆棘的长大过程中,我们会经历无数的失败与挫折,在挫折过后,迎接我们的会是那一片红成功的喜悦。4、不论怎样,青春本就是一场向前的旅行,谁在前进路上多看几处风景,谁在坎坷的途中多行了几步,这都是青春年少的价值所在。花开为诗,叶绿为词,装点一番心
59、情,等待时光的绽放,细数青春里最曼妙的色彩。5、有人说,青春是一轮初升的旭日,喷薄的是无限的激情;也有说,青春是一道时代的歌,唱响的是不知疲倦的活力;还有人说,青春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绽放的是最美的芬芳。而我却说,青春是一盒彩笔,拥有青春的我们各自拿着不同颜色的画笔,描绘着属于自己的蓝图,或红、且黄、湛蓝、或浅或深,或浓或淡、或密或疏,都是不同青春色彩在绚烂,绚烂6、红遥想七十二年前,一二九运动爆发,面对“满耳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的现实,一群意气风发的同学少年,在燥热的紫禁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尽管他们的肩膀柔弱,尽管他们的脸上另满稚嫩,但他们的
60、爱国豪情,直冲云宵,执政府开枪棒捶,流出来的是鲜红的热血,淌在青石街道上,倒下的仅仅是身躯,而一种精神却永远巍然屹立。示威游行被血腥的镇压,刘和珍君牺牲了,但千千万万个刘和珍君又会站出来,走在时代的最前端。时间会湮死为尘埃,我们对历史的记忆也会从清晰到模糊,但永远记起的总是淌在青石街道的红,一直淌到天际,淌到黎明,黎明破晓,失明转晴来临。7、黄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中国龙,腾云驾雾,而所有的华夏儿郎都是黄皮肤。青春是黄色的,就会拥有另一种不一样的精彩,是谁曾大呼“东亚病夫”?看看吧、看看吧、雅典奥运会上,二十岁的刘翔以12秒91的亚洲速度谱写了辉煌,三年过去,仍无法忘记他在镜头
61、前闪着泪花:是谁说黄种人进不了奥运会前八名,今天,我就要证明我不仅是奥运会前八名,而且还是奥运会冠军,随即,刘翔又在瑞典的洛桑上演了12秒88的青春神话,世界记录写上了黄种人的名字。07年世锦赛上,又是他创造了第九道奇迹,成为男子110米栏第一位大满贯选手,于是,世人永远记住了这个黄种人,来自中国的刘翔。结构示例:“青春的色彩”,议论文文体。开篇点题。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层次,阐释对“青春的色彩”得到理解:有一种青春,是在黑色记忆里萌生的光明;有一种青春,是在黑色记忆里萌生的光明;有一种青春,是在青春色彩中感受的责任。结尾总结:青春的色彩,展示着时代的气息,散发出生命的活力。发出呼吁:把握好自己的
62、青春,为自己的人生举杯,祝我们的青春永垂不朽。【点睛】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这个给定的题目进行写作。这个题目可以是一个概念,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如“季节”“诗意地生活”“我能”等等。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其存在的价值。首先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的意图,避免考生写作时偏向一方面;其次,有利于考生的思想迅速集中,能在较短的考试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写作。命题作文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限制性,命题作文给出的作文题目,要求所有考生用同一个题目写作,这是文章标题的限定。实际上,在限定标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选材的范围和文章的立意方向。因此考生作文就多了一些比较点,就评卷而言,便于比较,容易分出优劣;二是富于启发性,命题作文只给一个概念或者短语让考生写作,要考生根据这个概念或短语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想象未来的生活情景,再对此做理性的思考后进行写作。不管哪咱类型的写作,主要是从审题、立意、选材、安排结构以及语言表达五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