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月考历史试题命题人:王跃峰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74分)1.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西周推行的宗法等级关 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 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A. B. C. D. 【答案】C【解析】材料提供的是涉及西周的礼乐制度中各个等级驾乘的规定,从中体现了西周宗法制之下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政治等级秩序。而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这一种权力的传承方式和核心原则,排除。故正确。2.春秋左传载:“昔先王之命日:王后无适(没有嫡子),则择立长子。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些做法A.
2、 确立了长子的优先继承权B. 表明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C. 导致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D. 利于保证宗法制正常运转【答案】D【解析】按照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如果没有嫡长子,按照长子继承,主要是维护宗法制的原则,故D正确;A不符合宗法制原则;B中废除说法错误;C与材料信息不符合。3.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 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 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 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 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
3、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的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故A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且分封制后期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排除。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在秦朝,材料未涉及,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 强化国家管理B. 强化族长权力C. 均衡权力分配D. 维护贵族特权【答案】A
4、【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论者认为宗法制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和巩固统治的手段来看,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强化国家管理。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目的”的要求,排除BCD项。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 礼仪与政治分离B. 从人治到法治C. 国家管理制度化D. 为民主政治奠基【答案】C【解析】秦朝时期礼仪与政治没有分离,故A项错误;秦朝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然是人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
5、化趋势”可知,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故C项正确;秦朝建立的制度体现的仍然是专制,故D项错误。6.某班同学在看了毛泽东点评历代名相后,对丞相制度进行了探究,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A. 丞相制度的存废与皇帝制度同步B. 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C. 丞相制度经历了一相多相废相的历程D. 丞相制度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是在明朝废除的,皇帝制度是在辛亥革命时期被推翻的,两者不同步,故A项不正确,符合题意;丞相制度经历了一相多相废相的历程,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丞相制度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故
6、BCD项正确,排除。7.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两位皇帝,一个“毁城”,一个“筑城”,看似矛盾,但其意图均在于A. 巩固中央集权B. 承认土地私有C. 发展商品经济D. 抑制诸侯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是为了消除六国贵族的势力,巩固统一;“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均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理,其共同目的都可概括为巩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及商品经济内容,故BC排除;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所以说不上抑制诸侯势力,故D项错误。8.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
7、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的是A. 宗法分封制 B. 王位世袭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信息“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分析,四人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分封制主要是秦朝以前,王位世袭制属于权力的继承,不是国家政体,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机构,ABD项均错误。四人都是不同程度的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应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名师点睛】此题实际上考查
8、的是我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不断的加强有效地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9.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答案】A【解析
9、】从题干信息“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以及“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部由皇帝任免。B项属于经济方面;C项和D项中的“分权”、“军功”等表述均与材料不符,故A项正确。10.中国传统政治,家庭内部讲究“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臣间如“夫君者,民众父母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B.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C. 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D. 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答案】D【解析】【详
10、解】题干所给材料阐述的是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家庭内部的关系,君臣间的关系,“父慈子孝“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的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这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项排除;材料中不仅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等级秩序,还体现了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夫君者,民众父母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旨及宗法制的内涵。1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初步具备了君主专制国家的雏形,正从宗族国家向君主专制国家过渡。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 宗
11、法分封制度已经终结 B. 血缘政治纽带得到加固C. 官吏选拔原则发生变化 D. 家国一体观念趋向淡化【答案】C【解析】君主专制国家典型的特点是官吏的选拔和分封制相比,改变了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此时期,宗法制并没有终结,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逐渐走向松懈,故B项错误;家国一体观念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12.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A. 秦朝B. 两汉C. 魏晋南北朝D. 唐宋【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
12、弟”“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察举制,这一制度盛行于两汉,故B项正确。A项实行军功爵制,C项实行九品中正制,D项实行科举制,均排除。点睛:解题此题的关键是“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从分析出这是以品行为标准的选官制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这种制度,在分析出是哪个朝代。13.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A. 汉初的内外朝制度B. 隋唐三省体制C. 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 明朝内阁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
13、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14.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
14、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科举制冲击到了贵族特权,而不是完全否定,故A错误;科举制主要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故B错误;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选官注重才学,故C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录取,重视的是知识和才能,而不是品德,故D错误。15.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 提高了
15、决策的周密程度B.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能够提高行政效率,能够提高决策的周密程度,减少决策的失误率,选A。三省六部制度的目的不是在丰富官吏选拔手段,打破世家的特权垄断的也不是三省六部制度,推动宰相制度走向解体是在后来的明朝时期,BCD是均不能选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16.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措施主要是围绕A. 中央政府内部机构之间的矛盾B.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C. 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D. 君权与相权之间的
16、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问题,中央权利过大就会限制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产生,故C项正确;AC项属于强化专制主义内涵,排除;B项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17.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
17、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自由投“考”,考试、读书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8.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 丞相B. 郡守C. 县长D. 刺史【答案】D【解析】由题干来看,这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官职,主要职责是“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也就是负责监察地方的官员,根据所学可知这是指的刺史,故选D;A是指的中央官员,BC指的是地方行政官员,故排除ABC
18、。19.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这一制度在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标志着内阁政治机构的形成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巩固多民族的国家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元代的行中书省,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说明统治者最初设置行省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故正确;是明朝中央机构的变化,故排除;是从秦朝的郡县制开始的,排除。所以答案选B。20.据清养吉斋丛录载: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
19、事。这是说军机处()A. 效率高 B. 机构干练C. 保密性强 D. 决策权有限【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可判断保密性强特点,故C项正确;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21. 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镛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儒学思想渐趋衰微C. 官场风气世俗化 D. 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
20、析: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官员实际相当于是皇帝的奴仆,故A项正确;清代儒学思想依然是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题干中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并不是世俗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与士大夫“脾气”变化并无关联,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强化22.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空白a、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A. 开埠通商、入超B. 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C. 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D. 鸦片走私、出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前,英国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中国则处于出超地位,所以为了
21、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这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贸易逆差,白银大量外流,处于入超地位,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走私23. 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回英国后,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讲话:“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由此看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最主要目的是A. 保护鸦片贸易 B. 进行军事上的报复C. 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 维护同中国的贸易往来【答案】C【解析】材料“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
22、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体现出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商品市场,而发动鸦片战争,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24. “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这种情形最早出现于A. 鸦片战争后 B. 中日甲午战争后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 国民大革命时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可知,上述材料描写的行为是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名义上的“合法”特权,注意题中“最早出现于”的要求可判定为鸦片战争后,故选A项。考点: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鸦
23、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影响25. 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鸦片贸易合法化 B. 开放通商口岸C. 协定关税 D. 获得最惠国待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准确解读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注意题干“最能说明这一观点”,此题是程度选择题,找出最佳答案。协定关税有利于降低英国商品的成本,增强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故C项最能证明材料中的观点,AD先排除,B不是最佳答案。故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名师点
24、睛】南京条约中,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体现外国列强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进行商品侵略。马关条约,一是日本强迫清政府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通商口岸深入内地,体现外国列强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二是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说明列强由商品侵略深入到资本侵略。26.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 中国军事的落后B. 中国科学落后C. 中国无世界知识D. 满洲贵族
25、人才的缺失【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失利,是中国军事、科学落后,人才的缺失,无世界知识的结果。全球化强调的是与世界的联系、接轨,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从这个角度分析可知C项符合题意。ABD项是从中国的科技、人才和军事角度,都不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27.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B.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 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D. 义
26、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可知,义和团运动失败,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专制卖国的本来面目,拥护、支持清廷的态度变成反对、推翻清廷的态度,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28. 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爱国精神,激励
27、着一代代中国人。下列人物与其所从事的斗争不能对应的是A. 邓世昌黄海海战B. 张自忠枣宜会战C. 李鸿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D. 李宗仁台儿庄战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894年中日黄海大战时,邓世昌任“致远”舰管带,在舰伤弹尽危急时刻仍指挥若定,命舰冲向日舰“吉野”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A正确;1940年张自忠在抗战时期的枣宜会战壮烈殉国,B正确;1938年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歼灭日军二万余人的重大胜利,D正确;李鸿章没有参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29. 193
28、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 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B.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C. 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D.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2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中共作出的四项保证是对国民党的重大让步,这说明中共为实
29、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故B项正确;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所犯错误,故A项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错在“放弃”。【点睛】注意时间“1937年2月”。30. “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的问题,这一连串的质问主要针对A. 九一八事变B. 华北事变C. 卢沟桥事变D. 八一三事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军事演习”“借口士兵失踪”“宛平”,判断事件是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
30、”,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31.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公开否认曾制造南京大屠杀。假如中日两国对簿公堂,身为中方律师,下列资料中,可供你作为第一手资料提交给国际法庭的有南京大屠杀时外国记者拍下的照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录万人坑遗址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第一手是指自己亲手收集的资
31、料,比如获得的实物资料,或亲自进行的调查研究资料,但不包括从别人的文字材料中获取的信息。第一手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第二手是指用间接或直接的方式从其他人那里获取的资料,比如参考其他人的文献、节目之类而获利的信息。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电影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是第一手史料,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32.阅读下表,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名称建立时间地点代理人“满洲国”1932年8月长春溥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39年9月张家口德穆楚克栋鲁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40年3月南京汪
32、精卫中国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日军实行以华治华的方针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日军由北向南推进控制大半个中国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中“完全”是错误的,当时中国还有国统区及抗日根据地。从材料可以看出,日本成立了满洲国,溥仪作为代理人,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从东北到南京,控制大半个中国,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因此 都是正确的。故选B。考点:抗日战争点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进了对中国的侵略,从东北到江南,控制了大半个中国。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
33、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33.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A. B. C. D. 【答案】A【解析】淞沪会战消灭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材料论述的是淞沪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武汉会战结束后,故错误,本题选择A项正确。34. 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于八月进攻西安,
34、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的行动”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A. 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B. 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淞沪会战C. 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D. 在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洛川会议是1937年8月召开,与材料中“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等信息不合,故A项排除;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8月,与题意时间不合,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故C项正确;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是在1944年,故D项排除
35、。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百团大战35.萧功秦教授在做客凤凰网时提这样的问题:“如果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日本侵略军面对的仍然是北伐战争以前的那个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中国,中国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势?”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是A. 说明日本全面侵略中国选择的时机不对B. 指出了北伐战争结束了中国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局面C. 强调国家统一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进行D. 对当时中国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了如果四分五裂是不利于抗战的,反过来就是强调国家统一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并不是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也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不符合题意
36、,排除;北伐战争并未结束了中国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局面,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当时中国的前途命运充满希望而非忧心忡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强调的是国家统一、全民族的抗战。36.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统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故正确;错误,错在
37、“完全”,排除;抗战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故正确;所以答案选D。37.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C. 国共对峙,走向抗日D. 星星之火,力挽狂澜【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史实分析,A项涉及的是1919年和1937-1945年,排除;B项是指中共“一大”到遵义会议,即1921-1935年,符合题意;C项涉及的是1927-1937年,排除;D项涉及
38、的也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后,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26分)38.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阅读以下观点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材料二 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
39、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材料三 “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结果是,从1912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13年间,其间有14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多场。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中国38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新中国成立63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
40、行机制路径与选择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结合秦朝中央官制,你如何理解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3)结合材料三,说一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答案】(1)举措: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理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管监察;太尉负责管军务。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皇权专制。(2)制度变化: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完善了科举制,扩
41、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作用: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文化发展、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可有效避免内战,有利于国泰民安。【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再结合秦朝中央官制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如何理解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管监察;太尉负责管军务,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皇权专制。(2)根据材料二“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
42、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唐朝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3)结合材料三“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文化发展、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可有效避免内战,有利于国泰民安。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