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跟踪检测|基础达标练|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D斯大林的逝世解析:选A20世纪50年代中期,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弊端日益暴露,因此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故A项正确;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与苏联改革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苏共二十大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斯大林的逝世显然不是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2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对此理
2、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解析:选C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措施却并未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他的改革措施严重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客观规律,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故C项正确;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带来玉米产量的持续增长,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种玉米的改革措施失败,显然是没有利用自然环境因素、盲目种植,故B项错误;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故D项错误。3有学者称赫鲁晓夫为“蛮干家”,所谓“蛮干”是指他
3、()A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B扩大地方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权C强行推广种植玉米运动D彻底废除了“斯大林模式”解析:选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赫鲁晓夫没有,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地方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这符合国情,不是“蛮干”,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实际强行推广种植玉米运动,因此被称为“蛮干家”,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只是对斯大林模式部分改革没有彻底废除,故D项错误。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原有的经济体制 B推进经济领域的改革C重新推行新经济政策 D打破单一公有制结构解析:
4、选B根据1971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结合材料“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由此可知,苏联政府试图推进经济领域的改革,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没有打破原有的所有制结构,故A、D两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故C项排除。5下面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经济成就表:项目时间(年)工业利润总额(单位:卢布)1965225亿1970560亿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196119656.1%196619707.7%上表反映了()A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收到一定效果B改革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C改
5、革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D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解析:选A依据表中数据的变化可知,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收到一定效果,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故B项排除;由表格可知,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幅度较小,故C项排除;D项反映的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6勃列日涅夫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减少中央下达给企业的计划经济指标、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等,这些改革()A突破了斯大林时期的框架B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改变了此前苏联改革的方向D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解析:选B “新经济体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不是“突破”,故A项错误;
6、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少计划指令,势必会冲击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改变了此前苏联改革的方向,而勃列日涅夫没有,故C项错误;“新经济体制”减少行政命令对经济的管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D项错误。7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把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B把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改变经济体制 D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解析:选C这两次改革都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体制,最终改革失败,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是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故A、B两项排除;两者的改革过程中都出现过正确的思
7、想,也出现过错误的思想,故D项排除。81956年以来苏联的经济改革中,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的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选D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但并未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也没有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D项正确。9对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A缓
8、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解析:选D由材料中漫画文字“改革”“多党制、私有化”等内容,结合史实判断可知,漫画反映了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改革导致苏联全面解体,故选D项;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没有缓解苏联的政治经济危机,导致苏联解体,故排除A项;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故排除B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故排除C项。10从苏联先后实施的不同经济政策及其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要把市场与计划结合起来B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要为工农业的发
9、展创造有利条件解析:选B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二战后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也是因为该模式的单一公有制形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因此从苏联先后实施的不同经济政策及其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能力提升练|11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赫鲁晓夫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援助集体农庄 B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C促进农业的发展 D改变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CA项只是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故排除;
10、材料中措施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故排除B项;材料中赫鲁晓夫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故选C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D项。12据统计,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仅在由国家计委编制下达的工农业生产计划中,就包括了约4 000个产品品种,约占工农业产值的80%90%。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国企承担全部物资供应 B不存在市场交易的现象C计划经济体制很完善 D企业可支配权力太小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计划经济的程度是很高的,留给企业的自主性就很低,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国企
11、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市场交易问题,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C项排除。1319561964年,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为年均10.3%,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进入历史上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这些现象()A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典型表现C说明美国深陷经济危机难以自拔D是美苏争霸在政治领域的体现解析:选A19561964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其后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匹敌的水平,说明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故答案为A项。赫鲁晓夫和
12、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故排除B项;这一时期美国并非一直深陷经济危机,故排除C项;这些现象是美苏争霸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故排除D项。14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加速战略”,主张国家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由此可见“加速战略”()A未改变经济管理关系 B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改革突破口选择不当 D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解析:选C要“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必然要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加速战略”是怎样背离社会主义的,排除B项;苏联当前最紧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怎样破除斯大林
13、体制,进行有效的内部改革,而非赶上美国,经济竞赛,因此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口选择不当,故选择C项;材料没有反映“加速战略”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信息,排除D项。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材料二:材料三:下表为1981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年份198119851986198
14、91990社会总产值3.31.82国民收入3.21.04劳动生产率3.12(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2)材料二中图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的什么历史信息?(3)材料三中,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从粮食产量和生态环境角度概括得出;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
15、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方面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中图表的时间信息可知,该图表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信息,“历史信息”,依据图表中工业和农业数据,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增长。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改革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角度分析。答案:(1)不良后果:粮食生产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2)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历史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增长。(3)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启示: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