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257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东省烟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2018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A. 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B. 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C. 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D.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洋务运动结束”“维新运动早产”说明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而此战争刺激清政府开始了 维新变革,使中国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了制度,

2、C项正确。开始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和改变落后军事观念的是洋务运动,A、D项错误;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是早期维新派,B项错误。2.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农民问题决议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B.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D.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答案】C【解析】材料认为农民的游击战争仍然要和城市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说明仍然是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故C正确;A中的主导不符合题意,排除;B明显与材料主

3、旨不符合;材料主导思想仍然是城市中心论,故D错误。3. 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列宁谈及的“革命”是指A. 七月流血事件B. 二月革命C. 十月革命D. 五月流血周【答案】B4. 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A. 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B. 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C. 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D. 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

4、保障【答案】D【解析】A是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是1992年,故B错误;共同纲领与“八二宪法”的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C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 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D项正确。5. “熊猫外交”是中国一种独有的外交方式。熊猫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如下表所示,“熊猫外交”得以推行的关键因素是年代1957年1965年1972年1972年1973年1974年1978年1980年接受国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西班牙联邦德国A. 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B.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

5、法席位C. 中国外交重心由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D. 中美关系的改善【答案】D【解析】表格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主要是1972年中美关系的改善,促使中国外交又一次建交高潮的来临,故D正确;A中不是重点不符合中国外交特点;B是1971年,表格没有体现;C中倒向西方说法不符合事实。6.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各省中,其简称都不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 山西、陕西B. 河南、湖北C. 山东、山西D. 广东、山东【答案】B【解析】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西周的封国有燕、齐、鲁、卫、晋、宋、楚等。河南的简称是豫,陕西的简称是陕;湖南的简称是湘,湖北的简

6、称是鄂;广东的简称是粤。其简称都不是源自西周封国国名。山东的简称是鲁,山西的简称是晋,其简称都是源自西周封国国名。故B正确。7.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 三代时期,享有受教育及从政资格的主要是贵族B. “以客出仕”成为秦朝以前风行的做官途径C. 汉代官员的选拔主要是来自全国范围的察举和征召D. 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答案】B【解析】“战国至秦出于客”说明的是养士之风的盛行,并不是说做官主要是从客出

7、身,此时仍然是世官制度,故B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属于正确表述,排除。点睛:关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考生需要明确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区别不同选官制度的主要依据是选官的标准,而选官标准的变化取决于时代背景的变化,这都需要考生理解并记忆。比如,在先秦,盛行世卿世禄制,是因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盛行,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而从战国开始,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崩溃,所以旧的选官制度就走向了瓦解,依据才德的察举制和皇帝征召等选官的模式出现,是适应了官僚政治的需要;察举制发展到东汉就把标准演化为门第族望,这进一步催生了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因而九品中正制就适应了这一形势。随着东晋南朝士族势力走向衰落

8、,以考试为选官标准的科举制就应运而生了。8.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C. 明太祖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军权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代通过分权来分割相权,其中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财权,故B项正确。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故A项错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没有相权与皇权的斗争,故C和D项错误。9. 希拉里访问希腊时曾笑称:“希腊应对实行民主政治的国

9、家收取版税”,希拉里这样说主要是雅典政治开创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司法独立的原则普遍选举的原则“主权在民”的原则集体领导的原则“分权制衡”的原则A. B. C. D. 【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希腊民主是西方民主制度的渊源,比如说主权在民、少数服从多数、集体领导以及分权制衡的原则均来源于古代希腊民主制度,故正确,选择A符合题意;古代雅典司法是不独立,故错误;古代雅典是直接民主,不是选举制,故错误。10. 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A. B. C. D. 【答案】D

10、【解析】因为首先权力法案颁布于1689年,该法案根本没有赋予全体公民充分选举权。英国直到19世纪末还没有实现全民普选。故错误,其他均是三国代议制的主要共同点,故D正确。11.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有三个重要变化,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三是美国一反20世纪80年代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下降的趋势,经济获得强劲发展。这些变化从侧面反映出A. 冷战后世界单极化趋势增强B. 世界多极趋势始于冷战结束C. 世界经济格局影响政治格局D. 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区域内【答案】C【解析】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题干的“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

11、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三是美国一反20世纪80年代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下降的趋势,经济获得强劲发展。”都是世界经济格局影响政治格局的表现,故答案选C。冷战后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错误;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故B错误;国际竞争主要是全球范围内,故D错误。12.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传统观念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C. 外来棉纺织品的竞争力强D.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

12、碍【答案】D【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说明材料体现的即是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由于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男耕女织”),带有顽固性特征,导致棉纺织业中没有出现雇佣关系,故D正确;材料论述的不是观念问题,是经济模式影响,故A错误;B中“历代政府禁止”没有历史依据;外来棉纺织业是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13.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 地理环境不利于商品经济的

13、发展B. 农耕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C. 鸦片的流入致使白银大量外流D.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是指大量财富进入中国并没有改变传统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然经济模式阻碍以及传统经济政策的影响,故D正确;A属于地理环境论,不符合事实;B属于内在因素,没有体现出人为因素;C是鸦片战争前夕,不符合题意。14. “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有现代化史观社会史

14、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A. B. C. D. 【答案】A【解析】“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属于文明史观;“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属于全球史观;“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属于现代化史观,故A正确;另外两种史观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点睛:最近几年高考备考复习时盛行新的史观主要有: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所谓文明史观,就是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涉及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球史观亦称整体史观则认为: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去考察历史,即“全球史观是历史时代的产物”;而现代化史观也称近

15、代化,它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和思想的科学化;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15. 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广泛使用使煤炭消费急剧下降B.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石油危机也减缓了天然气的消费C.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新能源已成为主要消费能源D. 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决定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答案】A 点睛: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16. 自1875年至1895年,建昌铜铁机器厂的规模、设备、资金和人员有较大扩展,但是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

16、公司,生产工艺一直停留在修理和加工零部件层面,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厂。这反映出中国近代企业A. 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B. 与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存在着业务合作关系C. 产品营销具有外向型特点D. 受外资企业的压迫同时又对其具有严重依赖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说明的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厂” 说明该企业与外商有着业务上的往来,故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资金少的信息,故A错误;C中外向型不是该民族企业的特点;D中压迫材料没有说明。17.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

17、,其突出作用是A. 货币统一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B. 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稳定C. 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D. 政府加强了对全国金融的控制【答案】A【解析】国民政府发行统一发行货币,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便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B不是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思考;C中实现货币现代化说法绝对;D不属于对民资企业影响,排除。18.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B.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18、答案】D【解析】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促使当时的下海经商潮,说明当时人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故D正确;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从1978年后就开始,故A错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中共十五大提出,故B错误;C是1984年已经开始。点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产物,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新型经济体制;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19. 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

19、,一般市民害怕上车触电多不敢乘坐。这主要说明A. 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B.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C. 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D. 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答案】D【解析】从“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可知,当时国人思想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故D项正确;A中极力反对不符合事实;电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从“一般材料中只介绍电车一项内容,不能说明上海受工业文明影响最深,故C项错误。20. 罗斯福说,政府应当使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有事可做,让人民免于挨饿,有房子住,生活过得还不错,有适当的教育水平,这些都是政府应该关心的事。由此可见,罗斯福的执政理念是A.

20、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 政府要关注民生,对国民要有责任意识C. 摆脱经济危机,大力发展经济D. 缩小贫富差距,缓和劳资矛盾【答案】B【解析】“让人民免于挨饿,有房子住,生活过得还不错”显示出政府对于民众关心的思想,故B正确;A属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C与材料中关注民生信息不符;D属于企业和工人的关系,不符合题意。21.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可以推断美国A. 知识型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B. 非生产人数占劳动力的大多数C. 产业结

21、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D. 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答案】C【解析】由材料“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可见当时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口数量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故选C。A中主体不符合材料主旨;B与材料意思相反;D中摆脱不符合事实。22.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A.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 优先发展重工业C. 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D. 实施新经济政策【答案】

22、B【解析】斯大林模式时期,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促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故B正确;引进西方技术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苏联经济属于畸形发展,故C错误;D是19211928年实行。23. 据统计,20世纪最后三十年,世界最富裕的5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了75%,最穷困的5个国家增加了206%,世界人口增加了15亿,而绝对贫困总数减少了2亿。这说明全球化A. 推动了世界整体性进步B. 实质上是资本的全球扩张C. 有利于第三世界摆脱贫困D. 加剧了全球的利益失衡【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各项数据,能够看出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发展,故A项正确;从材料数据来

23、看,不仅最富裕国家收入增长,而且最穷困国家收入也在增长,且增长比例超过前者,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资本的扩张,故B项错误;最穷困国家收入虽然增加,但不能证明其摆脱了贫困,绝对贫困总数减少不能证明相对贫困的减少,也就不能证明全球化有利于落后国家摆脱贫困,故C项错误;D项与策略主旨意思相反。24. 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相同之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重视道德与人伦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A. B. C. D. 【答案】D【解析】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对于先秦儒学的发展,故不是二者共同点,排除,选择D正确。25. 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

24、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A. 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B. 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C. 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D. 为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对宗教特权的批判和自由的追求, 这有利于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A项正确;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故A、B 两项错误;材料主旨与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无关,故D项错误。26.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者医学奖得主之一,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自释其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25、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源自中国古代一部文学作品,此作品的艺术特色是A. 浪漫主义B. 古典主义C. 自然主义D. 现实主义【答案】D【解析】浪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古典主义,在艺术上主要是指对包含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古典主义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与材料中“源自”不符,故B项错误;自然主义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

26、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故D项正确。 27.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A.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C.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D.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27、可知中国共产党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是成为一个学术问题,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者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结合国情研究马克思主义,服务于中国,故D项错误。28. 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A. 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B. 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C. 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D. 以和平方式实

28、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知识,排除。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相关知识。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

29、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29. 20世纪60年代,中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以上的科技成果指的是A. 火箭、航天飞机B. 原子弹、人造卫星C. 原子弹、导弹D. 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答案】C

30、【解析】20世纪60年代我国主要研制原子弹和导弹,以提高国防力量,巩固新中国的政权,故C正确;A和D中航天飞机不是当时研究重点;B中人造卫星是20世纪70年代。30. 湖畔派是1819世纪英国的一种诗歌流派。该流派在诗歌题材上,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下列同湖畔派创作风格相似的是A. 格尔尼卡B. 人间喜剧C. 自由引导人民D. 等待戈多【答案】C【解析】“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发挥诗人的想象力”说明是浪漫主义文学风格,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绘画,故C项正确。A和D属于现代

31、主义;B属于现实主义。点睛: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1)在描写对象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2)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第卷二、非选择题(40分)31. 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制的重要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

32、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材料二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材料三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国家时间机构法律文献英国1689年议会权利法案美国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独立宣言美国1787年国会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制宪会议人权宣言(1)根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33、“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所发生的主要变化。(3)根据材料三表格信息,归纳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的共同特点。【答案】(1)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2)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3)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推翻旧制度; 颁布法律,以立法形式确立下来;突出议会拥有立法权并逐步健全议会民主制度。【解析】(1)依据材料一“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的信息从集权形式以及官员任命回答。(2)首先一定要明确“第二帝国”指的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隋唐宋

34、时期,而隋唐宋时期政治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指从秦朝开始的三公九卿制向唐朝开始的三省六部制转变。而隋唐宋时期经济格局的变化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因为北方的战乱、劳动力、人口的南迁、从而由北方转移到南方。(3)依据材料三表格中三个国家法律文献从推翻旧制度、颁布法律以及议会立法等角度归纳回答。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

35、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材料二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年份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钱庄外国洋行外国在华银行合计1897年

36、底70141241001898年底51113801001899年底850150100(1)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3)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答案】(1)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 有利于抵制外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2)工商业;交通业。推动了工商业和交通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3)工业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解析】(1)材料一“银行昉(开

37、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可知近代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据“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银行较强的融资能力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据“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民族银行的建设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2)第一小问领域,材料二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可知通商银行初期着重投资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第二小问作用,银行资金向工商业和交通业倾斜,一定程度上

38、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3)依据19世纪中期从工业革命完成以及世界市场形成角度回答。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非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

39、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材料二从十九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学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材料三当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的实践结合为一体的时候,急迫性曾是具有感染力的情绪,然而超前愿望规划的改造中国的行动,没有一次不在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面前碰壁。历史选择了

40、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结合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该现象产生的根源。(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主要表现。【答案】(1)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2)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到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再到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的历程。(3)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析】(1)第一小问根源,依据所学,可以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两个角度归纳。(2)根据材料二“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的信息从器物、制度和思想角度归纳回答。(3)革命从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回答;建设道路围绕邓小平理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回答。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