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216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9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别、座位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干净平整。第一

2、部分选择题(共48分)一、单选题(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夏本纪“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注:材料中的禹、启、益均为人名)。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A禅让制作为政治权利传承的方式未被突破B禹直接将天子位传给子启C王位世袭制开始,“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D禹将王位禅让给启2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

3、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3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A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B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C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D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4梭伦改革时期,四百人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安排公民大会的议事程序,筹备和批阅公民大会将要讨论的议案,贯彻实施公民大会的决定。它以四个部落为基础选出其成员,而四个部落掌控在门第世家手中。据此可推知,四百人会议A实践了参政机会均等的原则B

4、强化了贵族专政的局面C协调了公民内部的利益关系D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构5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都是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近代法国拿破仑最引以为傲的,是其颁布并成为后世典范的“民法典”。这反映了A私权保护与契约构筑社会规范B西方法律轻视国家利益的保护C罗马法被延用并不断发展到近代D注重条文的大陆法系更具优越性61689年颁布的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1694年颁布的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

5、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英国上述法案的颁布突出表明A责任制内阁正式建立B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C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D国王真正成为“虚君”7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但英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徽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代议制民主下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B立法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C“首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D“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8出身容克阶层的俾斯麦,使用战争暴力手段,完成德国的统一,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发达国家的

6、行列。后世有史学家将其称作“白色革命家”。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德国统一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B经济的工业化和思想的现代化共同发展C国家统一的革命性和新建政体的局限性D社会革命的进步性和工人运动的容忍性9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10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士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

7、既不打、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B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C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的推行改革D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11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图存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B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C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12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

8、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A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B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C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D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13全球通史中说:“苏维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革命,当时工人们选举产生了工人代表会议即苏维埃,以协调他们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尽管苏维埃当时遭到了镇压,但它们作为鼓动和直接行动的机构已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与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所具有的主要“价值”是A以推翻沙皇专制为革命目标B已经掌握全部军队

9、指挥权C同工农群众联系紧密D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14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参议会A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1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方面拒绝了台湾国民党当局提出的让美军“协防(金门、马祖、大陈等)外岛”的要求,另一方面建议国民党政府弃守外岛,退守台湾、澎湖。美国这一政策A有助于缓和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B企图造成台湾与

10、大陆分裂的事实C表明其无意于插手台湾地区事务D客观上有利于大陆武力解放台湾16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17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新建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

11、院校,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A改变旧有工业布局B加快发展内地经济C备战应对国际局势D创新科技调整经济18对于冷战原因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也有学者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A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C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中的利益之争D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19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

12、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20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A揭

13、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21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2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

14、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23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这表明当时A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B政府厉行抑商政策C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D商税成为主要收入24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B开创了土地财

15、产登记制度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25“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2616、17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由此可见,当时A亚洲经济地位依然较高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C西欧与东欧的矛盾尖锐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27传

16、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28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十二中,对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见下表)。这些数据反映出时间18401895年18951911年1911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19451949年国家英国英国日本美国美国美国数量(万元)

17、802633955696271196926209647918比重(%)82.528.144.237.375.568.1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B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D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29中国传统观念“重理义、轻艺事”,读书人从来不以技艺为正业,但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出现了天津电报学堂(1879)天津水师学堂(1880)天津武备学堂(1886)天津军工学堂(1893)等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这种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A“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被国人所抛弃B在西方器物的刺激下,艺事渐为人重C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思想观念进步D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由此起

18、步301924年7月至1925年5月,国民党在广东开办了四期农民讲习所,其课程涵盖了农民运动之理论,广东农民运动史、农民协会之组织法及农民、工人与国民党之关系等方面。这一举措A推动国民党开展土地革命B利于国共合作政治基础的巩固C消除广东地区的阶级矛盾D根本改变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3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32

19、1990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了621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1984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到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A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B已形成典型的外向型经济C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其中第33题22分、第34题15分、第35题15分。)33材料一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皮毛,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760年后,南北美洲土著居民的总人口

20、在一个世纪以内下降了90%到95%,取而代之的是欧洲和非洲的移民浪潮;地理大发现还推动中国造纸术的迅速传播,1576年传至莫斯科,1586传至荷兰,以后很快传遍世界各个角落。地理大发现带来世界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是以往的交往所无法比拟的。摘编自萧国亮世界经济史材料二 纺织业、采矿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推动运输工具的改进,铁路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英国1838年拥有500英里铁路,1870年就拥有了15500英里铁路;与此同时水上运输也获得快速发展,1840年欧美之间建立了一条横跨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1866年,人们铺设了一条横跨大西洋的电缆,建立了东西半球间的通讯联络工业革命产生了

21、剩余资本,这促使各强国去寻找殖民地作为其投资场所。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IMF预测,1993年2013年,全球贸易翻了5倍,其中四分之三是复杂供应链带来的,例如一杯普通的咖啡需要18个国家的29家公司协作生产;过去五年,国际航空业每年增长6%,外版非虚构类翻译书籍在中国每年至少会推出5000本,这只是思想全球化的冰山一角。摘编自经济学人商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地理大发现的意义。(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

22、学知识,简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8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汉代主要区域市场分布图 唐朝主要区域市场分布图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区域市场”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

23、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参考答案(历史)1C 从材料“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中可以看出启突破了禅让制,继承了王位,“家天下”的局面形成;材料“及禹崩,虽授益”说明B项不符合材料;D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来。所以答案选C。2C 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3B 材料可知“内命”没

25、有“经中书门下省”,说明没有经过三省程序集思广益,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排除A;“内命”“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体现了皇帝独断专行,皇权至高无上,故选B;既然“内命”不经中书门下省,说明“内命”与宰相无关,不可能实现宰相相互制约平衡,排除C;在专制皇权之下,不可能规避官吏擅权现象,排除D。4C “四个部落掌控在雅典的门第世家手中”,可得出四百人会议具有一定的贵族政治色彩,贵族在其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四百人会议可以“安排公民大会的议事程序,筹备和批阅公民大会将要讨论的议案”,表明其可以牵制公民大会,而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权力机构,公民都可以参加,而公民中平民居多数,这样就可以牵制平民势力,由此

26、可知四百人会议协调了公民内部的利益关系,C正确;第四等级不能参与四百人会议,故不能得出实践了参政机会均等的原则,排除A;四百人会议只能说是照顾了贵族的部分利益,但不会强化贵族专权,首先,该会议的职责中要贯彻公民大会的决定,体现了的是执行权,而非决策权,另外,梭伦改革整体上,弱化了贵族专政的局面,排除B。材料看不出四百人会议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事实上,其类似于执行机构,排除D。5A 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和拿破仑“民法典”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尤其强调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注重私权保护和契约;而拿破仑的“民法典”对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

27、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起到了立法规范的作用,两者反映了私权保护与契约来构筑社会规范,A项正确;B项“轻视”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C、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故选A。6B 材料中通过议会立法的原则逐步限制国王的权力,说明君主立宪制逐步走向完善,B正确;A是18世纪初期;C不符合材料主旨;D是责任内阁制度确立之后。7A “三权分立”、“代议制”、“多党制”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但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事实上,西方政治制度纷繁复杂,形态各异,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制度是完全一样,这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调整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而做出调整的必然结果,故A选项正确;

28、根据材料“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可知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不是形同虚设,故B选项错误;西方近现代民主制都是间接民主,而不是直接民主,故C选项错误;美国政治没有保留皇帝,因此“皇帝般的总统”不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故D选项表述错误。8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家”是指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统一,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白色”是指1781年宪法中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君主权力大,故C项正确。A项只解释了其革命性,没有解释其保守性,故排除。德国的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现代化并没有共同发展,其思想是比较保守的,故B项排

29、除。德国的社会革命的有限的,对工人运动是不容忍的,故D项排除。9D 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D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C错误。10D 美国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之时,列强并没有反对,相反瓜分中国的趋势得到缓和,说明帝国主义国家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矛盾,故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义和团运动的信息,故A错误;美国

30、此时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故B错误;C中改革显然不符合列强的主要目的。11D 辛亥革命前后,民众把“排满”放在第一位,反映出当时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欺骗,使民众把矛头指向了清政府,故答案为D项。辛亥革命前后,列强侵华程度没有加剧,排除A项;早在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救亡意识就已经兴起,排除B项;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就主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C项。12B 依据材料“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已经提出的结论还要求结合时代

31、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刻的思考,对已经不符合时代背景的观点进行修改,并提出与时俱进的新观点,因此其具有自我批评与革新的精神。故B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革新精神,A选项并未完整概括材料信息,错误;马克思主义原理不只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等,C选项偷换概念,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革新精神,D选项并未完整概括材料信息,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13C 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具有的独特优势是其与工农群众联系紧密,在发动群众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故C正确;1905年革命资产阶级和工人苏维埃都以推翻沙皇专制为革命目标,无法体现

32、与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所具有的主要“价值”,排除A;苏维埃只是掌握了大部分武装,不是全部,排除B;材料反映工人苏维埃在1905年的革命的作用,此时还没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D错误。14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边区参议会的“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措施有利于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并且边区参议会的建设经验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意的借鉴,故D选项正确;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材料内容“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说

33、明参议会不是直接民主,故A选项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建立,故B选项错误;边区参议会的成立主要是为了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时期还没有完全实现人民的当家做主,故C选项错误。15B 依据材料可知,美国一方面拒绝台湾要求美国“协防”的要求,一方面建议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美国企图固定两岸分裂状态,造成事实上的“两个中国”,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维持两岸分裂状态,造成事实上“两个中国”的企图遭到了两岸领导人的坚决反对,并未缓和两岸紧张局势;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美国对台湾防务提出建议,这表明美

34、国已经插手了台湾地区事务;D选项错误,依据相关知识可知,美国协防台湾,既阻止大陆进攻台湾,也阻止台湾反攻中国大陆,此政策有利于大陆武力解放台湾的评价不符合史实和美国利益。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6A 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17C 本题考查中苏关系。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致使中国外部安全环

35、境恶化,中国为应对这一国际局势,加强了内地的国防军事等发展。故答案为C项。AB项,改变旧有工业布局、发展内地经济并非主观目的,而是客观结果,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完成,而且这次调整主要是调节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比例,与材料中“中西部地区”“三线建设”无关,排除。18C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美国存在意识形态的冲突;材料中的“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实质上反映的是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故答案为C项。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除了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外,还存在意识形态的对立,排除;B项只是叙述美

36、苏冷战的孕育历史过程,没有阐述其原因,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地缘政治对冷战的影响,并非只是说明门户开放政策直接导致冷战爆发,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学者的两种观点反映的信息:一是“意识形态对立”,另一个是“地缘政治斗争”,据此来确定答案。19C 根据题干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而二战后初期布雷

37、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20D “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反映了一战后人们对西方文明的绝望,“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反映出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使西方文明出现发展起来的希望,“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文明焕发新的生机,材料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A;历史的终结的观点无法体现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学者对西方文明在不同时期的看法,没有

38、体现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排除C。21D 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说明地主对农民的控制较为松弛,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D正确;材料反映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无法体现“普遍存在”雇佣关系,排除A;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但经营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的小农经济,B项“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北方农业的情况作对比,无法得出“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排除C。22A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

39、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23A 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反映了宋朝对外商贸易行为的规范和管理,故A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宋朝政府对外商贸易行为的管理,无法体现厉行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信息只是说明外商要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否则要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无法体现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排除C;材料只是宋朝政府规范外商贸

40、易行为的措施,无法体现商税成为主要收入,排除D。24A 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故A正确;材料没有以前朝代土地财产登记制度信息的说明,无法体现“开创”,B错误;鱼鳞图册制度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C错误;鱼鳞图册制度明确土地的面积及归属等信息,与土地的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D。25D 500年前欧洲人拿着圣经到非洲的主要目的还是殖民掠夺,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拿着圣经传播基督教只是目的之一,不

41、是主要目的,或者说传播宗教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仍然是殖民掠夺,“象牙”的拥有者易手,反映了经济方面的冲突,圣经的传播反映了文化、文明的融合,故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文化融合,不是冲突,A和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经济冲突,不是融合,C错误。26B 材料说明“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结合所学知识,16、17世纪经过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故答案为B项。ACD项,材料无法体现亚洲的经济地位的高低、西欧与东欧的矛盾是否尖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否成为主流,排除。27B 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

42、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28D 材料看不出英国不断的下降,只能看出到辛亥革命之前是有下降趋势,A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从1927年以后美国的投资额不断增长,不能概括整个近代的特征,B错误;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并没有占据第1位,只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占据第1位,C错误;从1895年到1911年英国的投资额比重明显下降,丧失了绝对的优势,D

43、正确。29C 据材料“中国传统观念重理义、轻艺事”到“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培养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可知,这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洋务派而采取的自救措施,这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C正确;据材料“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就是“中体西用”,因此“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没有被抛弃,故A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是民族危机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技,而不完全是在“在西方器物的刺激下”兴起的,B表述片面;据材料“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出现了天津电报学堂(1879)等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可知,新

44、式学堂的出现,培养了大批的军事、科技、翻译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进步,冲击了封建科举制,但不能说明近代教育由此起步,D错误。30B 根据“1924年7月至1925年5月”可知,此时正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开办农民讲习所,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这是三大政策中“扶助农工”的体现,故有利于国共合作政治基础的进一步巩固,B项正确;国民党没有开展土地革命,排除A项;这一举措不能削除矛盾,排除C项;“根本改变”表述错误,排除D项。31C 材料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了人力的浪费,生产的低效率,该制度也是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的,是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45、在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与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有本质区别,A错误,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不会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从人口众多的国情出发的产物,而非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排除D。32C “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表明90年代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反映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排除A;材料只是表明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并没有到“外向型经济”的程度,C错误;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D时间不符合题意,错误。33(1)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促使

46、世界贸易中心转移;推动世界范围内人种、物种的迁移;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世界由相对隔绝走向整体。(答中四点4分,总分不超过4分)(2)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创造出大量廉价商品;交通通讯领域的变革,提升了商品流通速度;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拓宽世界市场的范围。(6分)(3)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人员流动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思想全球化。 答中四点4分,总分不超过4分!(4)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推动世界市场朝着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8分)34【答案】示例一:

47、论题:经济重心南移与区域市场的分布。(3分)阐述:汉代时,我国区域市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5分)唐朝时期,长江流域以及岭南地区区域市场明显增加,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以来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联。(5分)综上,从汉到唐区域市场向南方扩展的趋势明显。(2分)示例二:论题:区域市场的分布与政治中心的关系。(3分)阐述:一方面:汉唐的首都始终是区域市场中的最主要城市,反映出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社会下,经济发展难以真正独立,政治对经济有较强的影响。(5分)另一方面,从汉朝区域市场的主要城市几乎

48、是政治都会,到唐代大批独立于政治都会以外的区域市场的中心城市出现,如福建的泉州、福州等,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下政治影响力的减弱。(5分)综上,区域市场的虽受政治中心的影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影响逐渐减弱。(2分)示例三:论题:水利资源与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中国古代区域市场基本都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水利资源富足、经济腹地广阔,能够推动农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和区域市场的形成提供充足的商品。水利不仅带来了灌溉和丰厚的资源,同时还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及较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商业发展和区域市场形成提供便利。综上,水利资源是推动区域

49、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从“区域市场”分布变化、“区域市场”数量变化两个视角来分析。)【解析】图片题,图不重要字重要。图中汉字信息表明:魏晋之前,区域市场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我国早期人类集中生活在黄河流域有关;从汉代到唐朝江南地区区域市场数量明显增,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经济重心南移有必然联系,这是图片的重点信息,论证时联系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展开即可。另外,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的角度,根据人教版必修二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古代的长安、洛阳等大都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这表明政治对经济有一定的反作用,但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南方商业都市大量涌现,这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下政治影响力的减弱。又如,市场是商业的构成要素之一,商业的构成要素还有交通、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等,商业与农业联系紧密等等,也可以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展开论证,如水资源丰富促进农业发展,农业为市场提供商品,京杭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有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区域市场的形成。35.(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8分)(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7分;答中两点得6分,答中三点午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