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7 包身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199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7 包身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7 包身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7 包身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7 包身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7 包身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7 包身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7 包身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7 包身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包身工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令其他作家_。包身工是夏衍于1936年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的一篇报告文学,该刊的社评曾指出:“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_。首先,夏衍的报告文学精于艺术营构,善于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做逼真的描绘。“文学是人学”,特别是叙事性文学,是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的。夏衍的报告文学就扩展了人物描写和刻画的范围,而且着意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揭示某些事物的本质,

2、使报告文学开始由以事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转变。再者,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速写等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_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了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吃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文中对粥的描写,能让你立即联想到猪食;女工们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蹲伏或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就

3、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将籼米、锅焦、豆腐渣等搅拌之后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更是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得_,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最后,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诉诸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键处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

4、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望尘莫及 界线 勾通 一针见血B.望其项背 界限 勾通 入木三分C.望尘莫及 界限 勾连 入木三分D.望其项背 界线 勾连 一针见血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反复 比拟 比喻B.引用 比喻 通感C.排比 夸张 比喻D.引用 对偶 通感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文学是人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个“文明”的城管,一脚踢翻了老人的水果摊。B.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

5、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D.后人对韩愈评价甚高,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4.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B.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C.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D.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5.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以包身工

6、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B.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C.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包身工制度,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D.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报告文学的力量来自哪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谁都不能否认,_,来自

7、它对发生的时代事件和时代人物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是报告文学的根本力量所在,也是报告文学的首要美学特征。_?围绕这一问题,以夏衍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对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剪裁时必须遵循不回避、不夸大、不矫饰的原则,要杜绝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式的“艺术加工”,更不能信马由缰地发挥“主观创造性”。也就是说,_,哪怕这“虚构”仅仅是“略微”的。3.请对下面这两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1927年,夏衍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当时,他住在沪东塘山路业广里一带。此间,他结识了一些在纱厂做工的和做工人运动的朋友。从朋友口中,夏衍听说有一种女

8、工叫“包身工”。这些年纪很小的女孩子,大多数是纱厂的工头从江苏、浙江一带贫困的农村地区“包”来的。夏衍首先把这些告诉了与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有联系的沈西林同志,明星电影公司根据这些材料马上拍出了女性的呐喊。夏衍也开始搜集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想写出一篇小说来。1935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组织上决定让夏衍暂时到工厂隐蔽起来。夏衍就利用这个机会深入到包身工中去,掌握第一手的更为详细的材料,把几年前的愿望付诸实现。为了观察到包身工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夏衍每天半夜三点从家里动身往工厂走,工厂离他住的地方有十几里路。白天,夏衍混在包身工中间,体验着人间地狱的生活。耳闻目睹之后,夏衍反而觉得小说不足

9、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如果将她们的情况如实地报道出去,不更能说明问题吗?于是,他根据调查到的材料,真实地不带任何虚构和夸张地写出了包身工一文。1936年,夏衍发表了包身工。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最早是在日资纱厂中广泛采用。包身工多系农村贫苦少女,通过包身契包给“带工”的工头。由包工头付给女工家庭以低微的包身费,一般为二三十元。包身期限一般为3年。在此期间,女工工资收入,均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仅供给包身工以极低的生活费。包身工在厂里受资本家和工头的欺压,劳动繁重;在厂外的一切行动则受包工头的严密监视,绝无人身自由。她们过着非人的生活,许多

10、人未满期就被拆磨而死,是旧中国处境最为悲惨的工人。包身工制曾在旧中国的一些工厂,特别是纱厂实行。1932年,上海的纱厂中,包身工约占女工的1/3,在日资纱厂中包身工约占一半。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奴役制度。由于工人群众的斗争和社会舆论的谴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革命形势的发展,包身工制趋于消灭。(摘编自互联网)比较这两段文字与课文中相关内容的异同点。相同点:_不同点:_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端午节振鹏一“明天不准停工。”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发抖的布告处,张

11、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妤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首先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就是厂主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会儿,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

12、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探看亲友、打牌、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緲而不可触摸了。这些被榨取了血汗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二“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的“明天”旧历端午节。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

13、信号悲鸣了。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各自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表现出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来。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一张字数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

14、到黑牌子旁边张望。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原载于1926年6月中国青年,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厂主新贴的赫赫布告”中的“赫赫”写出了布告的显眼,布告一下子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令人惊讶。B.“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中的“褫夺”表明工人的受教育权已被贫困的生活强力剥夺了,也暗示作者能接受教育的幸运。C.“缥缈而不可触摸了”中的“缥缈”“不可触摸”表明端午节放假的想法已经被彻底打碎了。D.“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中的“黑牌子”代指布告,

15、表明其常给人带来坏消息,不是节假日加班,就是开除工人。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汽笛声显示时间的推移,渲染环境气氛,表现工人们像牲畜般的悲惨生活。B.文章通过写工人们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吃的是落满花絮的用蒸汽水泡热的饭,出门时还要被当作贼似的搜身,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C.文章以“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结尾,照应前文对工人们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工人们被压迫之深。D.文章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和端午节这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展现了旧中国纺织工人凄凉惨淡的生活境况。3.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

16、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6.请根据文中有关“芦柴棒”的描写,以“身为包身工的芦柴棒”为题,写一段文字,叙述身为“包身工”的“芦柴棒”一天的遭遇,300字左右。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C;2.B;3.C;4.A;5.D解析:1.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根据句式特点,应用“望尘莫及”。界线:两个地区分界的线。不同事物的分界。某些事物的边缘。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尽头处;限度。根据语境,两词皆可使用。勾通:暗中串通,勾结。勾连:勾结。牵涉;牵

17、连。语境说的是夏衍善于用纵线将横向事件牵连在一起应用“勾连”。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语境说的是夏衍深刻揭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应用“入木三分”。2.“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文学是人学”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了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女工们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蹲伏或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此选B项。3.C项与题干中说的引号都标示引用。A项,引号的作用是标示反语。B项,引号的作

18、用是标示强调。D项,引号的作用是标示特定称谓。4.根据前文“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多”可知,第一个括号内应填“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这样前后意思才能吻合,据此排除B项和D项;第二个括号后说的是“包身工是抒情的”,要和这个句式相呼应,第二个括号内应填“包身工是叙事的”,据此排除C项。5.文中画框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精确的”和“事实”搭配不当;二是“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A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B、C两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且C项“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前应加“使”。故选D。2.答案:它的力量来自“真实性”;报告文学如何达到“真实”;报告文学不允许“虚构”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19、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本段文字主要围绕“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展开论述。处,结合前文“报告文学的力量来自哪里”和后文“来自它对发生的时代事件和时代人物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等内容,可以推知此处应填写“它的力量来自真实性”之类的语句。处,联系后文以夏衍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达成的“共识”可知,此处应填写“报告文学如何达到真实”之类的语句。处,联系前文“要杜绝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式的艺术加工,更不能信马由缰地发挥主观创造性”和后文“哪怕这虚构仅仅是略微的”可知,此处应填写“报告文学不允许虚构”之类的语句。3.答案:关键信息:(1927年,)夏衍听说有一种女工叫“包身工”;就深入到包身工中去

20、,掌握第一手的详细材料;写出并发表了包身工一文。解析:本题所给材料为叙事性文字。材料第一段主要写了夏衍听说包身工的事,第二段写夏衍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写出并发表包身工,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规范作答即可。4.答案:相同点:都说明了包身工的来源、包身费、包身期限、收入、受资本家与工头压迫、失去人身自由等情况。不同点:选文说明了包身工制的限制及结局等;课文详细说明了包身工的生活条件与劳动强度等。解析:解题时,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与选文仔细比较,即可找出两者的异同点。5.答案:1.B;2.B3.相同之处:二者都属于报告文学,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作者都以饱蘸血泪的笔触描绘了旧中国

21、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控诉和声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不同之处:包身工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将横断面的描写与一般情况介绍相结合,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既有文学性,又具有新闻性。端午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连缀了一系列场面,并注意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包身工截取包身工从清晨起身到夜晚放工这样一个横断面,即所谓“包身工一日”;端午节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及端午节这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即所谓“纺织工一日半”。解析:1.并没有暗示作者能接受教育的幸运。2.不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而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的控诉和声讨。3.解答这种比较类试

22、题,要整体把握两篇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比较,指出异同。对于本题来说,可以从文章主旨、写作手法、行文线索等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两篇文章都是在描绘旧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控诉声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而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包身工写的是包身工从清晨起身到夜晩放工的整个过程,注重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端午节写的是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和端午节当天两个时间点发生的事情,注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6.答案:略。解析:写作指导:首先按照题干要求,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芦柴棒”的内容,如“有一次,在一个很冷的清晨,芦柴棒害了急性的重伤风而躺在床上了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的跳起身来”“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等。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按一定顺序叙述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