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西城区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们常说“太阳照常升起”。天天升起的太阳意味着一种周而复始、亘古不变的永恒。因此,绝大部分人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太阳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么,未来的某一天,太阳会不会突然衰老或膨胀,迫使地球踏上流浪的漫漫旅途呢?目前,太阳是一颗正值壮年的“黄矮星”,在过去的46亿年中,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地球提供光照和热量。这些能量源于太阳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即每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些中间反应生成
2、1个氦原子核,进而释放能量,而绝大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一秒钟之内,太阳可以把6亿吨的氢原子转化为氦原子,生成的能量中,仅有很小的一部分被地球吸收,不过,这一小部分能量就足以维持地球上的生命繁衍生息。现如今,太阳聚变反应的速率和恒星的引力之间达成了一种精妙的平衡,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外膨胀,则中心受到的压迫会减少,聚变反应的速率会降低。因此,太阳中心的温度会逐步降低。这样一来,太阳中心向外膨胀的力无法抗衡向内收缩的引力,其膨胀的过程就不能持续下去。反之,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内收缩,则聚变反应的速率会大幅飙升,产生更强大的外向推力,致使收缩的过程也无法持续下去。除了太阳之外,天
3、文学家们发现宇宙中的大部分恒星也处于这一平衡状态,他们把这一类恒星称为“主序恒星”。不过,太阳进入“主序恒星”阶段之后,其整体亮度上升了20%左右,这一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演化产生了深重的影响。当然,对于存续时间仅仅百万年、千万年的某一物种而言,太阳的变化并不会产生什么显著的影响。但是,依照太阳的发展趋势,未来的10亿年里,它输出的能量会再上升10%左右,这一变化可能导致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完全失控,那时,地球就只能另外寻找生存空间了。(取材于公众号“品读百卷”,有删改)材料二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刷进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因为作者刘慈欣,因为演员吴京,更因为这是一部以大片标准呈现的中国原创硬核科幻电影
4、。所谓“硬核科幻”就是科幻情节尊重技术和理论推演,故事发展受规律制约。影片中,宇航服、强化外骨骼、行星发动机等细节设定完全不输给环太平洋地心引力等海外大片。片中地球坠入木星时的大气流失逸散,空间站中的重力变化,也都有相对严谨的表现。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参与者对科学有足够的理解。因此,科幻电影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中国科幻的银幕呈现一度不尽如人意,而今天,流浪地球用符合科学逻辑的故事讲述,补上了此前原创科幻“硬度”不足的短板。比技术上“可以为之”更重要的是“如何而为”。流浪地球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硬科幻表现的亲情观念、英雄观念、故土家国情怀非常中国。影
5、片中,因为太阳加速老化将要吞没地球,于是人们在地球上建起了许多行星发动机,将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试图飞出太阳系。无论是原著中的对白,还是现实中海外电影人的提问,“为什么不建造飞船飞离地球”这个问题既关乎科学设定,也能看出中国文化中对家园的理解。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中国式科幻电影。观众会发现,影片中平时含蓄内敛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东方式亲情的默契。他们彼此依赖却并不表现出来,小心地保持着一份温度,这样的温度激发了他们在家国责任面前的热度。灾难面前,没有超级英雄,但每个平凡人都是英雄。如倔强的航天员父亲和叛逆的
6、儿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话可说,却在最后完成了两代人对家园希望的交接。对于科幻片而言,流浪地球是资金和技术基础充实之后,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投石问路。它的走红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以硬科幻为核,用本土文化意义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展现我们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唯其如此,才能突破好莱坞式的科幻审美,才能以中国气派打开新的科幻空间。(取材于王磊的文章,有删改)材料三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脱口而答“预言未来”。但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并非科幻的目的。尽管早期科幻作品中提到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已逐步变成现实,但即使是重量级的科幻作品,对未来的想
7、象也多半没有实现。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的确,在这些方面,科幻的作用堪称显赫。早在公元2世纪,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腊语小说真实的故事中,就已出现关于星际旅行、外星生命、星际殖民等内容。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坦言,正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在西方,科幻作品开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类最初进入太空的时代,也是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资源等种种严峻挑战的时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
8、?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讲述一个“拯救人类免于灭亡的奋力一搏”的故事。尽管东方和西方关注的议题不同,但不少科幻名作拥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
9、”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取材于新华社的文章,有删改)1. 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太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阳释放的能量源于其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B. 太阳以光的形式散发出的能量主要是被地球吸收的。C. 太阳进入“主序恒星”阶段后整体亮度会持续上升。D. 太阳的变化对地球物种的影响需很长时间才能显著。2. 对于材料一提到的“精妙的平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一精妙的平衡状态是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恒星的引力之间互相牵制的结果。B. 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决定太阳中心温度,进而决定太阳向外膨胀的推力的大小。C.
10、 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太阳向外膨胀程度成正比,与太阳向内收缩程度成反比。D. 当太阳向外膨胀推力与向内收缩引力大小相当时,太阳处于精妙的平衡状态。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影片流浪地球是“硬核科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科幻情节尊重技术推演。B. 故事讲述符合科学逻辑。C. 细节设定媲美科幻大片。D. 作品主题表现家国情怀。4.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科幻电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B. 流浪地球中人们在地球上建起许多行星发动机,成功逃离了太阳系。C. “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是中国科幻电影区别于好莱坞大片的根本之处。D. 流浪地球中家
11、庭成员间东方式亲情的默契激发了家国责任感。5. 下列对三则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也没有改变亘,gn,延续不断。B. 繁衍生息:指繁殖后代,以延续血脉。息,滋生、繁殖。C. 投石问路:比喻先以某种行动试探。D. 堪称显赫:指作用很明显。堪,能。可改为“显赫一时”。6. 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激励人类探索未知就是科幻的作用和意义。B. 经典科幻小说真实的故事激发了埃隆马斯克探索未知的热情。C. 好的科幻作品聚焦人类在可能发生的严峻挑战面前如何选择的话题。D. 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有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描
12、摹。7. 根据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影片流浪地球创作意义。【答案】1. B 2. C 3. D 4. D 5. D 6. C 7. 引发人们对太阳、地球及人类命运的关注;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范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和挑战。【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曲解文意,“主要是被地球吸收的”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仅有很小的一部分被地球吸收”可知,应是“仅有很小部分”,而不是“主要”。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3、C项,“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太阳向外膨胀程度成正比,与太阳向内收缩程度成反比”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太阳中心向外膨胀的力无法抗衡向内收缩的引力,其膨胀的过程就不能持续下去。反之,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内收缩,则聚变反应的速率会大幅飙升”可知,正反比颠倒了。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能力。D项,“作品主题表现家国情怀”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四段“比技术上可以为之更重要的是如何而为。流浪地球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硬科幻表现的亲情观念、英雄观念、故土家国情怀非常中国”可知,“表现家国情怀”是为什么要做“硬核科幻”的原因,而不是被称为“硬核科幻”的原因。故选D。【4题详解】
14、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以偏概全,“科幻电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三段“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参与者对科学有足够的理解。因此,科幻电影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可知,原因有二,一是“资金投入”,二是“对科学有足够的理解”,而此项只涉及到了第一点。B项,曲解文意,“成功逃离了太阳系”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五段“将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试图飞出太阳系”可知,是“试图飞出”,而不是“成功逃离了”。C项,曲解文意,“根本之处”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五段“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
15、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中国式科幻电影”可知,只是说“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没说是根本之处。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D项,“可改为显赫一时”分析错误,“显赫一时”的意思是:有名声有权势地位的。而堪称显赫:指作用很明显。不能改为“显赫一时”。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A项,曲解文意,“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是科幻的作用和意义”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二段“但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并非科幻的目的”可知,它不是科幻的作用和意义。B项,曲解文意,“经典科幻小说真实的故事激发了”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三段“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坦言,正是经典科
16、幻小说激发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可知,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他”而不是“这部小说激发他”。 D项,过于绝对,“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有”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五段“但不少科幻名作拥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可知,原文是“不少”,“都有”过于绝对。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依据材料一第一段“绝大部分人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太阳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么,未来的某一天,太阳会不会突然衰老或膨胀,迫使地球踏上流浪的漫漫旅途呢”,可看出:引发人们对太阳、地球及人类命运的关注;依据材料二第一段“更因为这是一部以大片标准呈现的中国原创硬核科幻电影”,
17、可看出: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范本:以硬科幻为核,用本土文化意义表现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依据材料三最后一段“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可看出: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和挑战。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3分。(一)共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
18、,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唐、虞、三代之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句字,亦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空同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凡有一语
19、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之茹
20、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取材于袁宗道论文)【注】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反正:回到正确轨道上。令甲:第一条法令。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丙。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西京:西汉的代称。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辄谓古文奇奥 辄:就。B. 未尝肖书也 肖:相似。C. 迨其后一传百 迨:等到。D. 不必泥其字句也
21、泥:沉溺。9. 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B. 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C. 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D. 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10.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取秦汉名衔以文之 / 其翼若垂天之云B. 而近说乃云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C. 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D. 以不达学达 / 皆以美于徐公11. 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 曰:“古圣贤人
22、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B.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书C. 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D.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李贽童心说)12.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13. 本文作者在第三段中批判了当时文坛哪些现象?请用现代汉语加以概括。【答案】8. D 9. B 10. C 11. C 12. 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
23、古今(的不同),今天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文字的语句,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 13. 当代文人把李梦阳那种纯粹模仿古代文章的写法当成标准,只要有一句话不像古人文章,就立刻横加指责。有些文人嫌当下的制度名称不够文雅,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秦汉时候的称谓,让读者不明所以。人们并不理解司马迁在写作上的真正妙处,甚至认为西汉以后的官制名称都不好听,即使司马迁在世也写不出好史书来。【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D项,“泥:沉溺”解释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拘泥”。句意:不必拘泥于古文的字句。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依据语法结合,“奇”做“好”的宾语,和主语
24、“昌黎”构成一个比较独立的主谓宾句子,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两项;毛颖做“传”的定语,表列举,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项。句意:韩愈喜好奇特风格,偶尔写作这样的文章,如毛颖等传,但只是一时的游戏之作,其他文章都不是这样的写作方式。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项,第一个,代词,它,指代文章;第二个,助词,的。用法不同,意义不同。B项,第一个,副词,竟然;第二个,副词,于是。用法相同,意义不同。C项,第一个和第二个,连词,即使。用法意义均相同。D项,第一个,介词,用;第二个,动词,认为。用法不同,意义不同。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中作者观点的分析把握能
25、力。C项,“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写散文要模仿先秦两汉,写诗歌要推崇汉魏盛唐,效法古人。依据原文最后一段“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可知,作者观点是写文章要写得清楚,言辞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必效法古人的言辞。所以观点正好相反。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得分点:夫,句首发语词,不译;诧谓,惊讶地认为;“安耶”,“怎么呢”;“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是以“非”为标志的否定判断。【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1)由原文“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道野路
26、恶”可知,后代文人将李梦阳那种纯粹模仿古代文章的写法视为定律,像法令一样遵循。凡是有一句话不合乎古文的要求,就极为愤怒,将这样的文句看作旁门左道。(2)由原文“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几不识为何乡贯矣”可知,如今的人却嫌弃当下的制度不具有文章美感,因此取用秦朝、汉朝的名称头衔来命名,看文章的人如果不检索一统志,几乎无法辨识一个人是哪里人了。由原文“西京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可知,西汉以来,封建宫殿、官师郡邑,这些名称都不高雅,就算司马迁复活,也不能写成史书了。译文:嘴巴所说的言语是代替内心的想法,而文章又是代替言语的功能。克服障
27、碍辗转表达,一篇文章就算是写得通顺,恐怕也比不上言语让人来得明白,更何况是要写出人内心的想法呢?所以孔子谈论文章时说:“词汇(写文章)的目的,就在于通顺地表达而已。”文辞是否达意,是辨别文章优劣的标准。唐(尧)、虞(舜)还有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没有不能通顺地表达思想的作品。今人读古代的书籍,如果不能马上读懂,往往就说古代文章奇特奥妙,今人下笔写作不应该平淡浅易。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今天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的字句,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左丘明距离古代的时间不算久远,但左传里的字句却不曾和书经相似;司马迁距离左丘明的时代也不久远,但史记里的字句也不曾和左丘明相似。到
28、了现在,往回倒推到西汉,不知道经过几千年的久远时间。从司马迁用字和左丘明不同的情况来看,现在的人写作用字要和左丘明、司马迁完全一样,不也是很荒谬吗?中间经历了晋朝、唐朝,又过了宋朝、元朝,文人学者并不少,但却没有公然地抄袭模仿古文而占为己有的人。韩愈喜好奇特的风格,偶尔写作这样的文章,如毛颖等传,但只是一时的游戏之作,其他文章都不是这样的写作方式。李梦阳不懂得这个道理,只会每篇文章模拟古文,也叫做“回归正轨”。于是后代文人将此视为定律,像法令一样遵循。凡是有一句话不合乎古文的要求,就极为愤怒,将这样的文句看作旁门左道。他们不知道李梦阳模拟的手法,由一个人创作,还不会觉得太讨厌;等到后来,以一传
29、百,(很多人跟着作)以讹传讹,错误愈来愈多,风格愈来愈低下,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值得阅读了。况且李梦阳的文章,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意见想法,记叙事情、抒发情感,往往逼真,其中特别可取之处,是地名官职都用当时的制度。如今的人却嫌弃当下的制度不具有文章美感,因此取用秦朝、汉朝的名称头衔来命名,看文章的人如果不检索一统志,几乎无法辨识一个人是哪里人了。再说文章的好坏,不在于地方以及官衔名称如何呈现,司马迁的文章,优点在于描述事情就像作画一样清楚,谈论道理能够超越普通人想法。而近来有人却说:“西汉以来,封建宫殿、官师郡邑,这些名称都不高雅,就算司马迁复活,也不能写成史书了。”这么说来,司马迁的长处,那些人连
30、做梦都看不见,更何况是与他相似呢? 有人说:“如果真像你说的一样,那古代的文章就不必学了吗?”我说:“古文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达,学习通顺的表达思想,就是所谓学习古文了。学习古人作文的用意,不必拘泥于古文的字句。现代衣服的圆领方襟,就是学习古人以树叶遮蔽身体的结果;现代食物的五味调理、煎熬烹饪,就是学习古人茹毛饮血的结果。为什么呢?古人这么做的用意,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遮蔽身体,今人这么做的用意,也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遮蔽身体,不曾有所差别。那些套用古文字句在自己作品里的人,这就与把树叶缝在衣服中、把毛血加在煮熟的食物里没什么区别。大概说古人的文章,都是专注于希望能够表达心意思想的目标;而今人的文
31、章,都是专注于不能表达心意思想(只着重字句雕琢,不重内涵)。用不能表达内心的方式学习通达的作法,这样可以说是学习古人写作文章的精神吗?”(二)(共4分)14.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1】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注释:【1】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上面文字蕴含了许多关于“学”的道理,请分条概括。【答案】学习者要端正学习态度;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
32、人的品德;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或:要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学习的内容(高深的道理)就存在于学习者的身边;学习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学习者要有谦虚向学之心;学习者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上面文字蕴含了许多关于学的道理,请分条概括”,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概括。修德必须重视实践。在他看来,德行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摸索出真正的学问,这与掌握了多少文化知识并无太大的关联。只要能在实践中做到“德”“孝”“忠”“信”等,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便那个人没有学
33、过多少知识,依然能够受到人们的尊敬。德行远比学识重要。若想做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就应从身边事做起,只有躬身践行,方能悟透真正的学问,才算有着真正的仁德。倘若只会空谈大道,而不将其付诸实际行动,充其量只是徒有其表,是个假道学而已。这也难怪子夏会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了。若是有人能够全部做到这些,不管他的知识是深是浅,仅凭他表现出来的德行,我们就能认定此人必是真有学问。而且,这也暗合了孔子所讲的做学问要先学会做人的道理。善于学习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有益的东西。孔子学说是承袭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子贡聪明颖悟,对老师可以说是知之甚深,孔子学说得以广泛流传有他的一份心力。学习不
34、必有固定的老师,学习者要有谦虚向学之心,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点睛】参考译文:子夏说,对妻子,看重品德而不是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能够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信用。这一类人,虽说没有学习过圣人之言,我却一定说他们已经学习过了。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存在人间。贤能的人掌握了其中重要部分,不贤能的人只记住了细枝末节。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从哪儿不能学呢?而且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三)默写,完成第15题,共10分。15. 按原文填空。(1)_,_,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3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策扶老以流憩,_。_,鸟倦飞而知还。(3)夫人之相与,_,或取诸怀抱,_;或因寄所托,_。(4)都督阎公之雅望,_;宇文新州之懿范,_。(5)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亦不能至也。(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其可怪也欤!(8)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9)令初下,群臣进谏,_;数月之后,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10)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_,_,故逐之。【答案】 (1). 我決起而飞 (2). 抢榆枋而止 (3). 时矫首而遐观 (4). 云无心以出岫 (5). 俯仰
36、一世 (6). 悟言一室之内 (7). 放浪形骸之外 (8). 棨戟遥临 (9). 襜帷暂驻 (10). 舞幽壑之潜蛟 (11). 泣孤舟之嫠妇 (1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3). 君子不齿 (14).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5). 秦人不暇自哀 (1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 门庭若市 (18). 时时而间进 (19). 吾视其辙乱 (20). 望其旗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易错的字有:決,矫,遐,岫,骸,棨,戟,襜,帷,壑,潜,嫠,齿,暇,辙,靡。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一)共2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根河之恋(1)根河是
37、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2)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3)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
38、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4)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披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5)其实我
39、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6)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
40、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7)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8)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9)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10)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
41、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11)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12)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
42、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13)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16.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B. 袒露:毫不遮掩、
43、毫无保留地展现C. 盘算:精打细算D. 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B. 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C. 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D. 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18.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19. 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
44、情感。20. 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答案】16. C 17. D 18. 特点:根河在春天迸发巨大生命力,打破坚冰,泛起春潮,十分欢快;源自大兴安岭的根河,河水纯真清洌,清澈透明;根河在春天流淌,犹如母亲的乳汁一般,养育了两岸的万千生物。象征意义:根河是鄂温克族人的母亲河,清澈的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一般,养育沿河两岸的所有生物,其欢快、清澈的特征,也象征着鄂温克人淳朴和顽强的民族性格。 19. “这河的深奥”指的是根河丰厚的自然环境及鄂温克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其蕴含的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对自然的理
45、解、对生命的理解、对现代文明的态度。“抵达不了”是因为作者只是一个游客,无法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内涵。寄托的情感是作者对于根河的热爱,对于根河所代表的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的赞颂和眷恋,对根河以及鄂温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希冀,以及对自己无法深入理解这种文化的遗憾。 20. 玛丽亚索是她的驯鹿,是对传统的坚守。乌热尔图是他对草原、河流、民族的爱,是对养育之恩的眷念与报答,是从传统走出来又复归传统的文化寻根之心。走出山林的人们是对根河自然环境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在根河这个新家园展开的新生活、新气象,是对过去的告别,以及对未来的拥抱作者这样构思,通过讲述根河的鄂温克人老中青三代的种种故事和传奇
46、,描绘了根河这片土地的过去和未来,展现了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也体现了作者对“根河文化”的热爱,对鄂温克人的敬佩和赞美,同时也有对这片土地历史的追思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解析】【16题详解】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含义的理解能力。C项,“盘算”本义为“心里算计或筹划”,“精打细算”则更强调“仔细地计算”,后者比前者更精细。原文“盘算”是指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装扮屋子,筹谋着未来的生活,而并没有强调有太过精细地计算。题目中解释为“精打细算”,与“盘算”在词义侧重点和感情色彩上有出入。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项,“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
47、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错误。由第10段“裙子却是城里流行的花色”,“城里流行的裙子”与原文中“城里流行的花色”有出入,选项偷换概念。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形象特点以及手法的鉴赏能力。第一问“特点”属于概括题,限定范围为第二段。第二段总共四句:由“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可知,根河在春天迸发巨大生命力,打破坚冰,泛起春潮,十分欢快;由“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可知,源自大兴安岭的根河,河水纯真清洌,清澈透明;由“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
48、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可知,根河在春天如母亲的乳汁一般,养育了两岸的万千生物。第二问象征意义,由第一问可知,根河在春天如母亲的乳汁一般,养育了两岸的万千生物,此处运用比喻修辞,将根河比喻为鄂温克族人的母亲河,而河流的特点会直接影响民族性格:根河的特点由第一问可知,在春天迸发巨大生命力,河水纯真清洌,清澈透明,象征着鄂温克人淳朴和顽强的民族性格。【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鉴赏能力。由“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的驯鹿”和“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
49、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可知,寄托的情感是作者对于根河的热爱,“这河的深奥”指的是根河丰厚的自然环境及鄂温克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由“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可知,其中蕴含的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对自然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由“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根河以及鄂温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希冀,“这河的深奥”蕴含着人们对对现代文明的态度。由“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
50、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和“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可知,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上值得叙说的人和事的赞颂,“抵达不了”是因为作者只是一个游客,匆匆来去,只是在根河稍作逗留,无法深入了解。相比于一辈子生活在这里的玛丽亚索,或者是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乌热尔图,作者很难“抵达”根河丰厚的过去,表达了自己服无法深入理解这种文化的遗憾。【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写作思路的鉴赏能力。三种人“根河之恋”就是他们与这片土地的羁绊,是他们在这片土地的上最热爱的东西。由“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
51、开她的驯鹿”可知,玛丽亚索的“根河之恋”是她的驯鹿,是对传统的坚守。由“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可知,乌热尔图的“根河之恋”是他对草原、河流、民族的爱,是对养育之恩的眷念与报答,是从传统走出来又复归传统的文化寻根之心。由“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可知,走出山林的人们的“根河之恋”是对根河自然环境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在根河这个新
52、家园展开的新生活、新气象,是对过去的告别,以及对未来的拥抱。文章叙写的“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实际上代表了这片土地三代人不同选择的故事,讲述根河的鄂温克人老中青三代的种种故事和传奇,给读者描绘了根河这片土地的过去和未来,以及对待传统和现代的三种不同选择,试图描绘一个民族全部历史的微型画卷,进而展望未来。由“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可知,作者不仅展现了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也体现了作者对“根河文化”的热爱,对鄂温克人的敬佩和赞美,同时也有对这片土地历史的追思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二)共6分。21.
53、根据要求,完成小题。唐多令林黛玉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临江仙薛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红楼梦中出现了大量的咏物诗,曹雪芹借咏物诗,揭示了人物形形色色的性格特
54、点。第70回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各填了一首柳絮词,两首同题诗表现了黛钗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黛玉的柳絮词:寄寓她对自己不幸的身世的深切哀愁,有一种预感爱情理想行将破灭的悲愤呼声。词中借柳絮隐说人事(双关)。“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将一腔哀婉缠绵的思绪写入词中。(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宝钗的柳絮词:宝钗所做是欢愉之词。赋予柳絮积极向上,轻浮洒脱的积极含义。表达了她对待生活勇于挑战人生的情怀。宝钗以高洁自持,所以“解舞”“均匀”自诩。“几曾随
55、水逝,岂必委芳尘”,表现她不愿随波逐流,落入下尘的志向。“韶华上青云”,体现其想要平步青云不落尘俗的人生志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词内容、分析作者形象的能力。林黛玉的唐多令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燕子楼的典故常被前代文人用来泛说女子的孤独悲愁,与黛玉以泪洗面的心境相合。因而这两句的自况之意十分明显,她 以“粉”、“香”暗指自己人格品质的洁白与芬芳,而以“坠”、“残”隐喻自己任凭命运簸弄的不幸。“一团团,逐对成球”,既是写眼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关,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视的爱情。宝、黛二人
56、情投意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乏稳固的现实基础,随时都有被牺牲的可能。这与漂泊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这些, 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叹。“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看似写杨柳草木之质也知愁,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而诗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最终的结局,因而“叹今生、谁舍谁收!”柳絮飘坠, 无人收拾自比。“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而知己无法过问。这首词自比柳絮,托物感怀,物我交融,意蕴浑厚。而宝钗的临江仙
57、则截然相反,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词的开头就已非同凡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
58、下了伏线。下片词人更侧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显而易见,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语言基础应用(5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激
59、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 )。水中游鱼来去,皆如( )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因出山泉水的缘故,略显浑浊。随舢舨逆流而上,即便是三五丈的谭水,也都清激见底。阳光铺满平静的水面,那些原本微不可见的白色石子和满是花纹的玛瑙石,都在眼前一览无余。四周游弋的鱼儿,仿佛触手可及。两岸高山重重叠叠,山中可用作造纸的细竹,苍翠欲滴,迎面而来,让人睁不开眼。22. 依次填入文段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明明白白 浮B. 清清楚楚 漂C. 明明白白 漂D. 清清楚楚 浮23. 以上两段文字是对
60、湘西同一风光的描写,你更喜欢哪一段?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说明理由。【答案】22. A 23. 参考示例:更喜欢语段,因为用了“随舢舨”“阳光铺满平静的水面”等景物来凸显湘西环境特征,让文本内容更丰富;用了“重重叠叠”“都在眼前一览无余”等叠词、形容词来突出山之高和水的清澈,体现出湘西山清水秀的层次感和灵秀美;“仿佛触手可及”“迎面而来,让人睁不开眼”写出人对鱼的喜爱和细竹之绿给人的视觉冲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语段表现力略逊,故更喜欢语段。【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
61、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明确无误,正大光明。“清清楚楚”,清晰明白有条理。句中指清激见底的深潭,为白日所映照后,潭底的石头花色看得清楚分明。故用“明明白白”更好,故排除BD;“浮”,停留在液体表面上等,跟“沉”相对;主要指漂,游荡等意思;也用来形容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漂”,浮在液体上不动或顺着风向、流向而移动。句中指水中游鱼来去轻灵,如游荡在空气里,故用“浮”更好,故排除BC。故选A。2.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语言特色和妙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联系上下文,从用词、句式、手法、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人称方式等角度思考鉴赏,答题时要回归原文
62、,条分缕析地作答。本题先要表达观点,然后依据文本内容,从描写湘西同一处风光的景物“舢舨”“阳光铺满平静的水面”、叠词“重重叠叠”、角度方位“迎面而来”、时间词“长年”、动词及表感觉准确性的短语“迫人眼目”“仿佛触手可及”等角度,分析景物的生动性、语言的形象性、人物情感的细腻性等,准确答题。考生无论更喜欢哪一段描写,都要联系语句,有理有据地作答。【点睛】词语的辨析,一看意义上的程度轻重、词义着重点、范围大小和使用对象;而看色彩上的感情异同和语体异同;三看用法上的词语搭配和语法功能。考生辨析时要仔细,不可粗心大意。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4. 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
63、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150字左右。【答案】路遥笔下的孙少平也经历了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的过程。老粗布衣,一双旧胶鞋,两个黑膜膜,这是他的家当,贫困自卑的孙少平做过教师,漂泊的揽工汉,煤矿工人,受过重伤,英俊面容尽毁,他不断与命运作斗争,一刻不停息地奔向新生活,渴望独立创造生活。像一个男子汉那样生活,哪怕比当农民更苦,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荣誉还是屈辱,他都心甘情愿,或许这就是孙少平所要的新生活,他还将继续走下去。点评:紧扣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这一主题,结合孙少平的生活
64、经历,深入分析了为什么要走向新生活,是因为对生活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更心静祥和的看待生活,有独到的阅读体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要求依据原著,所以主要考查学生的名著的阅读面。具体要求是根据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的故事来点评平凡的世界里类似的故事,所以我们需要从作品里选取与之类似的人物形象,比如可以从孙少平或孙少安两兄弟中任选一个,孙少平回到煤矿,田润叶嫁给李向前,双水村逐步发展,脱贫致富,这些都可以作为本题的切入点。简单评述他们经过艰苦的磨练改变了自己的原有的生活方式,取得成功的时机,从而给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带来的益处或者是感悟
65、。注意要有一定的情节,并做适当的点评。选取孙少平的例子: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他有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他有积极而远大的梦想,他不甘于在这个穷山僻壤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他渴望的是外面的世界。尽管孙少平出生在一个烂包光景的家里,但是他却有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和态度,他能从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世界,他有更辽阔的眼界。他是不幸的,他内心充满着矛盾和痛苦,他深切的明白自身条件的限制和他内心所追求的差距,年轻的心只能局限于此。但他又是幸运的,他的大哥少安已经为了这个家放弃了学业,他不能再像哥哥一样回家务农,家里所有的人都支持他读书,这也就意味着支持他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的梦想。“如果你
66、知道往哪里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果然,他碰到了与他志同道合的田晓霞,若不是有她的激励,恐怕少平依旧徘徊在去与留的边缘。正是他的积极、乐观与不畏艰险,让他一步步靠近内心最初的梦想。种种机缘巧合都为少平寻找到了一个他最想要的出路。纵使少平一直走在荆棘丛生的路上,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深切地明白,一切屈辱、折磨、磨难,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考验,而是他通往成功的阶梯。他的内心不但不会责怪那些曾经为难他的人,他甚至是感激他们。他骄傲地将此称作“苦难的学说”。可是一路走来,少平似乎都在承受与他年龄并不相称的折磨。当一切重新燃起新生活的生机时,一个突来的噩耗却给这个年轻人当头棒喝:曾经给过他最甜蜜爱情的爱人
67、,还没有跟她好好告别,就这样香消玉殒了少平,这个世世代代年轻人的缩影,又重新背起沉重的行囊,踏上远方追求梦想的路上。由此看来,这个人物是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的典型代表,围绕里边的情节作答就可以。注意字数要求。25. 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答案】例如,林黛玉虽体弱多病,寄人篱下,但腹有诗书、性格孤高、超凡脱俗,可以芙蓉为喻,因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芙蓉是性情高洁、不染纤尘的象征。薛宝钗温柔可亲、相貌雍容,可以牡丹为喻。史湘云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活泼可爱,可以芍药为喻,因为芍药
68、花形妩媚,花色艳丽,史湘云醉眠芍药茵也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之一。香菱虽然命运多舛,但依然浑融天真,毫无心机,香菱的判词中有“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而“根并荷花一茎香”的是菱花,菱花像莲花一样美丽、脱俗、清香,所以可以菱花喻香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名著和微写作的能力。写作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选择的一种花应依据原著,体现人物的性格、性情、命运遭际等;二是比喻的形式应恰当;三是写作时应按照命题相关形式要求,什么花比什么人,为什么要以这种花来比这个人。首先应有明确的中心观点,即“用哪种花来比喻哪个人”,可主要依据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部分,将四个人物与在宴会上抽到的签
69、上面的花作为对应:林黛玉,芙蓉;薛宝钗,牡丹;史湘云,海棠;香菱,并蒂花;然后依据人物的经历、性格、相关情节等,联系与花的品性的内在关联,阐释比喻的理由:林黛玉体弱多病寄人篱下,但腹有诗书、性格孤高、超凡脱俗,其性格的清雅高洁,与芙蓉的品性相同;薛宝钗温柔可亲、相貌雍容,其性格与牡丹的雍容华贵相同,可以牡丹为喻;史湘云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活泼可爱,又因有醉眠芍药的情节,与芍药的妩媚艳丽相同,可以芍药为喻;香菱命运多舛,浑融天真,毫无心机,又因其判词中有 “根并荷花一茎香”,而“根并荷花一茎香”的是菱花,其与菱花品性相同,所以可以菱花喻香菱。【点睛】此类题考查学生阅读视野,要求学生有阅读量基础。
70、对于名篇佳作精细阅读,了解原著内容,作者意图,会简单赏析评价。要广泛阅读作品,精选印象深刻的原著场景,概括人物形象,要求描述人物肖像,并结合原著场景情节概括人物表现出来的形象特点。注意用语准确,字数合乎要求。26. 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 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150字左右。【答案】如果我为江姐设计。江姐静静地盘坐在垫着薄薄稻草的囚室水泥地板上,稻草上铺着一张打满补钉的床单。她微微挺起腰杆,左手拿着一件放在膝盖上的,
71、狱友的破衣服,右手稍稍抬起,大拇指跟食指捏着一根针;江姐轻轻地抬起头,眼睛望向右边前上方,她的嘴角露出微笑;她的短头发盖住耳根,却很整齐;身上的衣服是破的,长长的裂口处露出受刑后的伤口,伤口上还有凝结的血迹。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特定的情境,江姐坐在囚室的水泥板上,眼睛望向右边前上方,呈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学生需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要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例如:选取翠翠。翠翠扎着一根粗麻花,上身着的红色碎花布衫,下身穿黑色麻布裤与布鞋。她正在向前奔跑,去追寻她渴望已久的虎耳草
72、。她双手紧握,衣衫因奔跑时带起的风而轻轻扬起。她的眼睁得圆而大,嘴巴微张,瞳孔中仿佛透着雪亮的光。她的身后有一只幼鹿,呼应文中写翠翠“处处俨然女只小兽物”。设计意图:映射出翠翠活泼的天性、陶于自然的灵性、以及纯的个性。以此赞扬翠翠纯洁的天性,向从文笔下自然美好的人性致敬:渴望唤出人们对于“田园哥”生活的理解和向往,呼唤人们对“爱”与“美”的追求,呼唤人们重亲发掘与寻找生活中隐藏于物欲之下的朴实之美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7. 作文。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
73、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答案】例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无数科技工作者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北斗卫星组网任务,北斗系统建设圆满成功。这是件事情最大的意义就是打破了GPS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垄断地位,让北斗卫星可以覆盖到全球每一个角落,让北斗系统可以服务到全球每一位客户。那么北斗服务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毕竟,靠单独一颗卫星是无法
74、实现导航定位的,更不用说提供全球服务了。因为,北斗卫星系统是个群体,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因此,我联想到雷锋日记:“虽然是细小的螺丝钉,是细微的小齿轮,然而,如果缺了它,整个的机器就无法运转了;即使是一枚小螺丝钉没拧紧,一个小齿轮略有破损,也会使机器的运转发生故障。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为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为什么能正常运转?是因为国家或社会中千百万人就像千百万颗螺丝,并在自己不同的岗位上团结协作,发挥着各自的
75、作用。工人、农民、商人、军人、知识分子等,他们虽然分工不同,但目标只有一个:服务民众,服务国家,使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正常运转。如果没有农民种粮城市的人吃什么?如果没有工人生产,我们用什么产品?如果一个城市没有环卫工人,那么这个城市就会垃圾成山。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作用和价值,就如一部机器中的每一个零件,缺一不可。再联想到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的世界各国,就像我国北斗三号的卫星网,虽然地域不同,但有相互联系,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功用和作用。每一颗卫星都用自己的功用,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的义务。维护祖国统一,服务祖国人民,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疫情期间有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76、,“他们不是什么英雄,只是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而已”。奉献是一种精神,无论是谁,只要做好了自己的事情,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我坚信通过努力,我也能成为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卫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材料聚焦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彰显国家科技发展、时代风貌,引导学生思考、关注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基于语料,学生可重写“个体功用”,也要兼顾“共同”的作用。考生可思考个人与集体、个体与群体、个性优势与协同发展、和谐共生、服务社会乃至国家、世界的大同观。写作材料可联系自身对现实的思考与积累、如个人价值与人民大众、普通
77、劳动者与走向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新中国成就与人民福祉、走向世界的中国与“一带一路”建设,从家国情到国际观等等。小我与大我,亦可联系单边主义与多边共荣的辩证思考。如“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其内涵及带给人的启示是什么,接着论述为什么是这样,该如何让自己或个人的功用或价值得到最好的发挥即联系“天网”和服务奉献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及思考拓展,突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乃至“服务全球”,不独霸一方、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立意:以“小我”成长助推“大我”发展做五彩斑斓里的那一抹亮色灿烂星空,我是耀眼一颗做一颗严丝合缝的“螺丝钉”青春之我,无愧时代。素材:1.“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
78、”;抗击疫情期间,每一个人都是取得这场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都具有责任和使命;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自身价值只有在与他人协作配合、共同担当中才更具有意义;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都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要打好阻击战、攻坚战,各个部门需要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作用,形成合力以取得胜利。每一个部门、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条街道、每个区县等,都要各负其责,担当自己的责任,只有把个体纳入到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2.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
79、识我,不需要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在攀登的队伍里,我是哪一个;在灿烂的群星里,我是哪一颗;在通往宇宙的征途上,那无私拼搏的就是我;在共和国的星河里,那永远闪光的就是我。3.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有1000余项发明和专利,80岁时还在申报发明专利,其创新能力不可谓不强。但他在“协同创新”问题上一直固执己见,不肯与具有“交流电发电”优势的威斯汀豪斯电器公司合作,致使自己的爱迪生电器公司破产倒闭,一败涂地。而威斯汀豪斯电器公司却因善于协同创新,越做越强,至今依然在发展壮大。史学家朱克曼作过一个统计,从1990年以来共有300余名科学家获得
80、诺贝尔奖,其中有多达23是与别人合作进行研究的;在诺贝尔奖设立后的头25年,合作研究获奖的人数占41%;在第二个25年,这一比例上升至65%;而第三个25年,这一比例已达到79%。朱克曼进而大胆推测,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科学研究的规模将越来越大,科学研究的方式将逐步由个体研究发展到集体研究、国家研究甚至是国际研究。事实证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而今“协同”已成发展大势,创新展示无穷魅力。结构层次:标题切题,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文章开篇联系材料,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的意义是什么;接着把雷锋日记中强调“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作为引证法,再分析各行各业中,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81、都有其作用和价值,就如一部机器中的每一个零件,缺一不可,并把“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例证法,这些都很有说服力;最后联系现实,“每一颗卫星都用自己的功用,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的义务”,提出期望,“我坚信通过努力,我也能成为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卫星”收束全篇。28. 作文。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答案】【范文】一条信息好消息
82、就像这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今天体育课上,我听到一条好消息,体育老师说,我们学校被评为“足球特色学校”啦!这条信息源自于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我不禁为祖国拍手叫好!昔日我们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如今,国家重视体育事业发展,我作为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又怎能不为此而欢欣鼓舞呢?中国足球一直以来是国人的痛点,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足球就应该从娃娃抓起。我们是喜欢踢足球的,我的思绪不由得想起了上次的比赛。那次足球比赛,我们班是红队。经过角逐,最后成为和蓝队争夺冠军的最终足球队
83、。双方上半场都很卖力,比分也是不分上下,你超我赶。最后,终于到了快要决定胜负的时刻了。在这关键时刻,我们体育老师叫了暂停,说:同学们,你们这么喜欢踢足球,这一仗也决定我们学校能否被评为“足球特色学校”了,希望你们注意团结合作,背水一战,夺得冠军!比赛又开始继续了。我们班的双胞胎“风云组合”,紧紧盯住蓝队的8号重点球员。蓝队一看不妙,三个人一起扑向我们班长,只见班长一个“横扫千军”长传,把足球传给了左路前锋。蓝队又一起扑向前锋。说时迟,那时快,前锋迅速抬起了他的黄金右脚,猛地朝着蓝队球门一踢,蓝队守门员还没有反应过来,球居然进了门!“耶!胜利了,万岁!”我们欢呼着,有的高兴地往草坪上一躺就这样,
84、我们红队险胜蓝队。如今这条信息传来的喜讯,可谓圆了我们的梦!体育老师说:“你们知道吗?以前,学校里不让你们踢足球,是因为足球没有进入素质教育的考核范围,属于不务正业。现在,你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组队踢球啦!”“哈哈,那我们不成了足球明星?”我高兴地说。老师笑着对我说:“是呀,希望你们强壮身体,身心健康,最重要的是为中国足球加油!”江山自有人才出,少年足球亦风流。仰望天空上的中国蓝,我想,中国的足球一定大有希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一条信息”倾向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要学会辨别和
85、思考,综合分析。构思过程中要善于联系实际,体现生活场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细节。引导语给出的思维导向,包括“引发感悟”“影响生活”“振奋”“愧疚”“辨别真伪”,其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辨别真伪”,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合理想象,故事紧扣“信息”,体现写作意图。在写作时,尤其需要体现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细节刻画,通过适当的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性格和心情,渲染气氛,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主旨。【立意】一条信息带来的心灵震撼;一条信息的重大作用;老师的一条信息;春天的一条信息等等。【素材】1.骄阳似火,树上的叶子似乎也在冒着烟。我捧着手机躲在浓密的树荫下,不敢挪动一步。远远地望着家里空调外机
86、转个不停,我却不敢迈进家里半步。因为今天,是高考录取出结果的日子!这一天是我期盼的也是我害怕的。今天录取结果就要出来了。我将何去何从?会被录取吗?我手捧着手机,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期待?假如没有录取我该怎么办?我該如何面对父母?我该有何面目再见老师?我又有何面目再见到每一个熟悉的人?我在想象着。2.月上中天,皎皎圆盘光辉烁烁闪闪,而月下大山上,黑黢黢挺拔高树插入云霄,晚夜的植物们都似打着鼾在梦乡遨游,不远处的草窠里虫儿们在悄悄地低语着。此时却有一衣着朴素、五六十岁的女子在月夜山间凉风中疾走。她边走边寻思着,那位山里孩子母亲的话:一个女娃子读这么多书有啥用?别念了,得让她弟去念小学、初中补习班,否
87、则哪有钱?谁干活?那时她气得咬牙切齿,又不得不找村支书再三与孩子母亲沟通,终于同意女孩继续参加高三学习。然而还有几个女生最终也没能家访成功,她边想边抹着眼圈里心疼又无奈的泪花。云外一声鸡,天渐渐明了,远处山如眉黛,笼罩着高山的云雾或浓或淡地氤氲着,一团团一片片。模糊山影里的她不觉加快了脚步。还有个把钟头,要上晨课了。3.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春华到秋实,夏播到冬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终于让1600多个女孩子从青翠烟岚的大山深处,飞往她们渴慕已久的大学殿堂,开启了人生截然不同的美好篇章。手机微视频里她的那条信息,我崇敬地看了一遍又一遍。齐耳短发、黑框眼镜、脸纹粗糙的她,在回答记者的采访时
88、说:我想让山里的所有女孩子,都考上大学,去过她们自由幸福的生活。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在为社会做贡献时,我们觉得值了。不管怎样,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对我是最大的安慰。”【结构】选材独特,与众不同。这篇文章选材是足球比赛,很有特色,很有时代气息,如同盛夏里的一丝清凉,能让阅卷教师刮目相看。动作传神,细节给力。本文中间把特写的镜头留给了比赛最精彩的进球,班长和前锋等人的配合,特别是传神的动作细节,例如“横扫千军”“黄金右脚”等等,颇有动感,富有感染力,非常生动、给力。结尾悠远,意味深长。作文结尾没有过多写胜利之后怎么样,而是宕开一笔,抬头望天,通过中国蓝和对中国梦的展望与憧憬,点出“中国的足球一定大有希望”,可谓画龙点睛,意境深远。-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