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933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留存试卷,交回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

2、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用“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另一方

3、面历法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家的统治。正如史记历书所说:“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古代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皇族的行动等等,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其夜未央宫中地震,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因此,君主可以借助天上星宿的

4、变化,来证明自己权力的正当性;而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借助天变来警示、告诚君主要端正行为.在中国,天文记录持续了几千年,二十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篇章绝大部分是记录奇异天象和与它相关联的政治事件.这批记录,成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天文学研究还有重要的作用,至今已在超新星遗迹、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作用。(摘编自席泽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材料二:从远古时代开始,各民族都有观察天象、解释天象的冲动。这份冲动不仅出于实用需要,也源于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的敬畏之情。这两个方面几乎是一切民族

5、起初都具有的。不过,随着文明成型,各民族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

6、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为对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在古代中国,不只是皇帝需要天文学来维护秩序,普通百姓也需要。传统社会里,老百姓做大事之前都要看一下老皇历,看看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流年不利。这些老皇历就是天文学家为“敬授民时”而编制的历书。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

7、义上的“科学”.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共同视为“科学”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把“推算预报”日月行星的位置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推算方法。这套推算方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与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对应。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古希腊数理天文学之所以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研究行星,是因为他们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因此天是人格化的上天显灵的场所,而不是希腊天文学家眼中秩序和定律的场所。(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

8、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和诠释,古希腊天文学则与之相反,反对观察天象。B.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天文历法,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C.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历法,一方面是用于指导农耕,另一方面是用权威的历法解释奇异天象。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推算日月行星位置的数理天文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不仅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来认知时节的变化,也指通过天象预测行事的时机。B.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这一观念推动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C.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

9、表现在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探寻宇宙的规律,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分支。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在研究动机、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精神的不同。3.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风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展示了古代中国统治者颁布历法以彰显统治权力的现象。B.唐雎不辱使命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表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C.民间谚语中“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法能够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便利。D.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说自己“罗星照运,运气不好”,体现了天文学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4

10、.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4分)5.两则材料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的差异进行比较,但比较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月光下的芝麻地 刘庆邦棉桃子跟芍药花的花骨朵儿差不多,都是圆圆的,青青的,尖尖嘴儿,像一枚枚尚未成熟的桃子.芍药开花,棉花也开花.芍药的花朵姹紫嫣红,五颜六色,妖娆得可以。而棉花的花朵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白。除了白,还是白。怎么,单一的白色就不好看吗?不是的。不管什么颜色,只要多,只要成了阵势,照样蔚为大观.谁能说它们没有让人神思缈远的大美的力量呢?棉花的开放也

11、是如此,仿佛一夜之间,银白色的花朵便开满了棉花的枝头。那时的地是生产队的地,地块儿不是零打碎敲,每一块土地面积都很大,中秋过后,遍地的棉花呼啦啦就开了一层。有人半夜里起来,往东边一望,还以为天快亮了呢。定晴再看,哦,原来是棉花开了。东边的白不是天白,是棉花白。这天午后,晴跟队里的妇女劳力一起,在东地里摘棉花.她提的是一只竹篮,摘下一朵棉花,就放进竹篮里.摘棉花摘到半下午,队里安排有一段休息时间,晴没有休息,在继续摘棉花.她是今年年初才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的,摘棉花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每人揽两垄棉花往前摘,有人摘到地头,拐了回来,她连一趟还没摘到头,笨鸟先飞,她不打算休息了,要把进度赶一赶。妇女队长

12、玉青喊了她,说休息了,她答应了好,但她仍没有休息.玉青越是让她休息,她越不能休息,越要表现一下自己。摘满了一篮子棉花,她从棉花地里走出来,把棉花倒进停放在地头的大车斗子里,再回去接着摘。天蓝得不能再蓝,远得不能再远.天空飞过一群大雁,晴似乎连大雁之间小声说话都听得见。黄黄的阳光照在晴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她觉得浑身都暖洋洋的,心里也暖洋洋的。傍晚收工,在暮色里,晴提着空篮子往村里走,见玉青、小春、桂之、新美她们落在后面,交头接耳,像是在商量着什么.但她们说的声音很小,晴听不见她们说的是什么。她们会不会提前行动,到北地里收芝麻呢?她听说过,玉青她们提前行动不是一次两次了。这两年队里收麦,她们都

13、是事先约好,三更四更就到了地里。等上工铃敲响,别的社员赶到地里时,她们已把麦子割倒了一大片。这个猜测一生出来,晴几乎给自己的猜测打了对号.她们几个都是爱干活儿的人,都是喜欢结伴干活儿的人,都是以结伴干活儿为快乐的人,得到收芝麻的机会,她们大概不会放过.她决定提前去芝麻地里等她们。她到得早,玉青她们还没来。晴仰脸看了看月亮,月亮在东天挂着,还没有走到头顶。这晚的月亮晶亮晶亮,她刚一仰脸,月光就像清水一样,洒了她一脸。月亮又升高了一些,玉青她们来了,晴从芝麻地一侧走出来.玉青看见了晴,问:“谁?”晴答:“我。”玉青听出了是晴的声音,问:“三更半夜,你怎么来了?”几个姑娘也暂停收芝麻,转过身,看着晴

14、。晴说,她看见外边一片明,还以为是天明了呢,就赶紧到地里来了。说着把手中的撅头铲子举了一下。新美说:“天明还早着呢,你还小,先回家接着睡吧,等听见铃响再来也不迟.”晴说:“我既然来了,恐怕回去也睡不着,我跟你们一块儿收芝麻吧.”玉青同意了。玉青又问:“你以前收过芝麻吗?”晴说没有,她以前只收过玉米。玉青说:“收芝麻跟收玉米的办法是一样的。”她让晴收一棵芝麻给她看看。晴站稳脚跟,左手向后一拐,揽过一棵芝麻,瞅准芝麻的根,手起铲落,就把一棵芝麻砍倒了。玉青说:“还行,就是这样收法,搬头铲子吃土越深越好.”玉青还说:“你慢点收,别着急,不要跟她们几个人比,她们几个都是熟手,一收起来就收不住手。你不睡

15、觉,能跟我们一块儿收芝麻,已经很不错了。”月亮在天上慢慢走,五个姑娘在芝麻地里快快收。月光在芝麻地里静静洒,五个黑黑的身影如在似水的月光里激起阵阵波浪。她们谁都不说话,就那么弯着腰,身子前倾,一铲子又一铲子向芝麻的根部砍去.夜越来越深,村里人都在沉睡。谁会想到呢,在平原深处一块月光下的芝麻地里,一帮风华正茂的姑娘,正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她们的目标是共同的,要在生产队的上工铃敲响之前,把这块地里的芝麻全部收了。晴出汗了,但她的心情是愉悦的.晴想到,当她们把整块地的芝麻收完,当人们数起都是谁在月亮地里收芝麻时,数了玉青、小春、桂之、新美,还有一个就是她,睛。村里的雄鸡叫第一遍时,她

16、们如同听到了冲锋的号令,收得更快些。待村里的上工铃声响起,她们把芝麻全部放倒,五个姑娘正在地头的水塘边洗脸.秋水有些凉,但她们的感觉是,痛快!真痛快!太痛快了!月亮还挂在天上,东方有些发白。她们一齐望着东方,在共同想象,等村里的男女社员来到地里,见一大块芝麻全部收完,不知如何惊奇呢。(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棉花没有缤纷的色彩与妖娆的姿态,但它那壮观的白色带来丰收的喜悦,也唤起人们参加劳动的热情。B.小说在描写晴摘棉花时,插入对天空与大雁的描写,暗示了晴在一直忙碌的同时也用心感受着劳动的乐趣。C.晴听不到玉青她们在商量什么,却能一下猜到了她们要做的事

17、,表明晴与她们在某些方面是心灵相通的。D.“你还小,先回家接着睡吧”,表现新美对晴的关心,也隐含她对这个缺乏劳动经验的新人并不信任的心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题为“月光下的芝麻地”,却从阳光下摘棉花写起,这样写可以使笔法更灵动,也为情节的发展做好铺垫。B.小说采取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对晴的特写,也有对劳动者群像的描写,目的是在相互映照中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C.从“慢点收”的叮嘱到“一铲子又一铲子”的动作,最后到冲锋般的抢收,小说以逐渐加快的节奏表现劳动者干劲十足。D.小说的叙述语言富有诗意美感,人物对话语言朴素自然,二者相得益彰,形成了小说亦雅亦

18、俗的独特语言风格。8.晴在摘棉花和收芝麻两次劳动中感受到不同的乐趣。请结合文本概括。(5分)9.小说写收芝麻时多次描写月光,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司马温公行状 苏轼公讳光,字君实。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始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俯窥麟州,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其略曰:“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厢兵五百,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麟州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能耕窟野、河西者,长复之,耕者必众。官虽无所得,而籴

19、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不为战备,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籍不以此望公,而公深以自咎。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公上疏,逆陈其利害,言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天下晏然衣食滋殖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令存可也,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为政逾年,疾居其半.自以遭遇圣明,言听计从,每欲以身徇天下,病笃,谆谆不复自

20、觉,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疾稍间,将起视事,诏免朝觐,三日一入都堂或门下尚书省。公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既没,其家得遗奏八纸,上之,皆手札论当世要务。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天下晏然/衣食滋殖/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B.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天下晏然/衣食滋殖/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

21、至今存可也/C.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天下晏然/衣食滋殖/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D.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天下晏然/衣食滋殖/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状,也称“行述”,指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是撰写墓志或立传的依据。B.望,意思是怨恨,文中是指庞籍没有因为之前发生的事对司马光心生怨恨。C.自觉,在文中指自己苏醒,现代汉语中主要是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D.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文中是指司马光病情好转之后巡视地方处理政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22、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光认为,视百姓耕田情况来免除他们的赋税,这样虽然官府收入没增加,但粮食价格更便宜,可纾解河东百姓的困难。B.司马光以“居室”为喻,指出国家虽然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但是缺乏改革所需的“良匠美材”,因此不赞成王安石变法。c.司马光为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重病之中,司马光依然念及天下大事;去世之后,家人又发现了他议论国家大政的遗奏。D.为报答神宗的赏识,司马光以孟子的名言自勉,认为应尽为臣之道,敢于进言规劝,虽然常常违背神宗,但神宗待他更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5分)(2)自以遭遇圣明,言听

23、计从,每欲以身简天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小儿入城 陆游小儿破帽出求师,老父寒炉夜画诗. 不耐青灯写孤影,聊呼薄酒慰长饥。 我今仅守诗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 但恨北风如许恶,湖桥归路想流澌注。注流澌: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寒夜火炉旁父亲以诗句向离家的小儿深情倾诉,冷暖的交织奠定全诗基调。B.“青灯”“孤影”写出无人陪伴的孤独,“薄酒”“长饥”写出生活的落魄。C.诗人自述虽然身无名位,但始终以传承诗书为志业,表现出知足常乐的达观。D.诗中既有对小儿未来的期待也有对自身处境的省察

24、,传达出复杂而微妙的情绪。15.最后一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意?是怎样抒发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亦余心之所善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2)庭有枇杷树,(归有光项脊轩志)(3)庖丁解牛中梁惠王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而种树郭囊驼传中柳宗元说“,”,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4)“门”是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其开与关反映了不同的心情。客至中“ “一句写出开门迎客的欣喜,归去来兮辞中“ ”一句写出不愿被外界打扰的淡然。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25、719题。故乡隐藏着作家的童年、成长与最初的感知。作家激活与故乡有关的记忆,一个个精彩场景随机迸发,立即将故乡变为鲜活的文学现场。放眼中外文学史,不少的作家,都创建了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文学共和国”.优秀的作家能从故乡汲取养分,创造出大量原创性的文学景观。根据鲁迅在绍兴的生活经验,虚构出一个愚昧落后的“鲁镇”.莫言创建了一个“东北乡”,从高密的民间文化中获得大量素材,他的作品充斥着乡土气息和象征意味.很多作家虽然没有特意设定一个地理名称,但在构建场景时依旧一如既往地把故乡当作原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一个人走到哪里,故乡对他的影响始终。如果作家割裂了与故乡的联系,其作品必定缺少血肉与灵魂。17.

2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 别出心裁 往往 形影不离B.一旦 独树一帜 往往 如影随形C.如果 独树一帜 常常 如影随形 D.一旦 别出心裁 常常 如影随形18.下列各项中,和划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19.第二自然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4分)序号修改:序号修改:序号_修改:序号修改:(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辩论赛中,正反双方围绕“碎片化阅读利

27、大于弊/弊大于利”的辩题展开辩论。请阅读正方的陈述,回答问题。我方认为“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相信大家对于碎片化阅读都不陌生.(甲)碎片化阅读,是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它有三个优点:(乙)一是利用多种媒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十分方便快捷;(丙)二是“碎片”的内容包罗万象,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有助于推广阅读,从而迅速改良社会风气;(丁)三是图文并茂,使阅读变得轻松有趣,而只有用这种方式来降低阅读门槛,才有更多的读者愿意走近那些厚重的经典。20.对甲乙丙丁四处逻辑错误,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处定义有误,碎片化阅读也可以读纸质书,并

28、不一定需要新媒体帮助。B.乙处以偏概全,有些人并不愿意随时随地读书,方便快捷也就无从谈起。C.丙处推理不当,推广阅读可以形成阅读氛围,但难以迅速改良社会风气。D.丁处过于绝对,除了图文并茂,还有其他的方式让读者走近厚重的经典。21.请根据提示,将以下反方的反驳补充完整,不超过100字。(5分)我方认为,对方所说的优点恰是碎片化阅读的缺点.首先,碎片化阅读虽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但是思考不连贯,理解不深入,阅读效果反而更差.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方认为“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单手拿锅,颠锅甩勺,像个大厨近日,一段小女孩“魔性”的炒菜视频

29、在网上热传.她叫孙佳瑞,父亲是一家农家菜馆老板兼厨师,平日工作繁忙。她看在眼里,课余主动帮忙点菜、收盘子、洗碗,又缠着父亲学做菜。苦练两年多,如今才10岁的她,能熟练做五十多道家常菜,也十分享受做菜的乐趣.佳瑞还成为学校美食课的小老师,她教得开心,同学们也学得高兴。人民日报称孙佳瑞就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榜样”。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学习佳瑞,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上发言。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

30、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留存试卷,交回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

31、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用“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历法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

32、家的统治。正如史记历书所说:“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古代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皇族的行动等等,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其夜未央宫中地震,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因此,君主可以借助天上星宿的变化,来证明自己权力的正当性;而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借助天变来警示、告诚君主要端正行为.在中国,天文记录持续了几千年,二十

33、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篇章绝大部分是记录奇异天象和与它相关联的政治事件.这批记录,成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天文学研究还有重要的作用,至今已在超新星遗迹、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作用。(摘编自席泽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材料二:从远古时代开始,各民族都有观察天象、解释天象的冲动。这份冲动不仅出于实用需要,也源于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的敬畏之情。这两个方面几乎是一切民族起初都具有的。不过,随着文明成型,各民族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古希腊天文学

34、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

35、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为对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在古代中国,不只是皇帝需要天文学来维护秩序,普通百姓也需要。传统社会里,老百姓做大事之前都要看一下老皇历,看看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流年不利。这些老皇历就是天文学家为“敬授民时”而编制的历书。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共同视为“科学”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把“推算预报”日月行星的位置

36、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推算方法。这套推算方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与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对应。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古希腊数理天文学之所以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研究行星,是因为他们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因此天是人格化的上天显灵的场所,而不是希腊天文学家眼中秩序和定律的场所。(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和诠释,古希腊天文学则与之相反,反对观察天象。B.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天文历法,也是农业生

37、产的指南,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C.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历法,一方面是用于指导农耕,另一方面是用权威的历法解释奇异天象。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推算日月行星位置的数理天文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不仅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来认知时节的变化,也指通过天象预测行事的时机。B.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这一观念推动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C.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表现在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探寻宇宙的规律,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分支。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在研究动机、主要问

38、题、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精神的不同。3.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风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展示了古代中国统治者颁布历法以彰显统治权力的现象。B.唐雎不辱使命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表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C.民间谚语中“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法能够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便利。D.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说自己“罗星照运,运气不好”,体现了天文学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4分)5.两则材料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的差异进

39、行比较,但比较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根据文本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其次理解选项句子的意思,看其是否和材料的观点一致。(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5)本题考

40、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和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需要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圈出关键词句;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按照题目整合信息。【解答】(1)A.“反对观察天象”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不鼓励观察天象”不等于“反对观察”。C.“用权威的历法解释奇异天象”错误,根据材料一可知,解释天象的应是“星占”。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的,两者明显不同。故选:B。(2)

41、B.“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错误。因果倒置,材料二原文为“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希腊人因为尊崇理性的观念,才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3)A.“展示了古代中国统治者颁布历法以彰显统治权力的现象”错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到了七月,大火星西移,天气将渐渐转凉,到了九月,妇女们就可以开始缝制寒衣了。这体现古代中国的历法服务于日常生活。(4)内容:结合“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史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

42、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种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排施也会反映于天”分析可知,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影响:结合“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分析可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5)结合“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分析可知,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结合“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

43、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分析可知,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结合“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

44、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分析可知,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答案:(1)B(2)B(3)A(4)内容: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影响: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

45、普通人的日常生活。(5)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月光下的芝麻地 刘庆邦棉桃子跟芍药花的花骨朵儿差不多,都是圆圆的,青青的,尖尖嘴儿,像一枚枚尚未成熟的桃子.芍药开花,棉花也开花

46、.芍药的花朵姹紫嫣红,五颜六色,妖娆得可以。而棉花的花朵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白。除了白,还是白。怎么,单一的白色就不好看吗?不是的。不管什么颜色,只要多,只要成了阵势,照样蔚为大观.谁能说它们没有让人神思缈远的大美的力量呢?棉花的开放也是如此,仿佛一夜之间,银白色的花朵便开满了棉花的枝头。那时的地是生产队的地,地块儿不是零打碎敲,每一块土地面积都很大,中秋过后,遍地的棉花呼啦啦就开了一层。有人半夜里起来,往东边一望,还以为天快亮了呢。定晴再看,哦,原来是棉花开了。东边的白不是天白,是棉花白。这天午后,晴跟队里的妇女劳力一起,在东地里摘棉花.她提的是一只竹篮,摘下一朵棉花,就放进竹篮里.摘棉花摘

47、到半下午,队里安排有一段休息时间,晴没有休息,在继续摘棉花.她是今年年初才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的,摘棉花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每人揽两垄棉花往前摘,有人摘到地头,拐了回来,她连一趟还没摘到头,笨鸟先飞,她不打算休息了,要把进度赶一赶。妇女队长玉青喊了她,说休息了,她答应了好,但她仍没有休息.玉青越是让她休息,她越不能休息,越要表现一下自己。摘满了一篮子棉花,她从棉花地里走出来,把棉花倒进停放在地头的大车斗子里,再回去接着摘。天蓝得不能再蓝,远得不能再远.天空飞过一群大雁,晴似乎连大雁之间小声说话都听得见。黄黄的阳光照在晴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她觉得浑身都暖洋洋的,心里也暖洋洋的。傍晚收工,在暮色里

48、,晴提着空篮子往村里走,见玉青、小春、桂之、新美她们落在后面,交头接耳,像是在商量着什么.但她们说的声音很小,晴听不见她们说的是什么。她们会不会提前行动,到北地里收芝麻呢?她听说过,玉青她们提前行动不是一次两次了。这两年队里收麦,她们都是事先约好,三更四更就到了地里。等上工铃敲响,别的社员赶到地里时,她们已把麦子割倒了一大片。这个猜测一生出来,晴几乎给自己的猜测打了对号.她们几个都是爱干活儿的人,都是喜欢结伴干活儿的人,都是以结伴干活儿为快乐的人,得到收芝麻的机会,她们大概不会放过.她决定提前去芝麻地里等她们。她到得早,玉青她们还没来。晴仰脸看了看月亮,月亮在东天挂着,还没有走到头顶。这晚的月

49、亮晶亮晶亮,她刚一仰脸,月光就像清水一样,洒了她一脸。月亮又升高了一些,玉青她们来了,晴从芝麻地一侧走出来.玉青看见了晴,问:“谁?”晴答:“我。”玉青听出了是晴的声音,问:“三更半夜,你怎么来了?”几个姑娘也暂停收芝麻,转过身,看着晴。晴说,她看见外边一片明,还以为是天明了呢,就赶紧到地里来了。说着把手中的撅头铲子举了一下。新美说:“天明还早着呢,你还小,先回家接着睡吧,等听见铃响再来也不迟.”晴说:“我既然来了,恐怕回去也睡不着,我跟你们一块儿收芝麻吧.”玉青同意了。玉青又问:“你以前收过芝麻吗?”晴说没有,她以前只收过玉米。玉青说:“收芝麻跟收玉米的办法是一样的。”她让晴收一棵芝麻给她看

50、看。晴站稳脚跟,左手向后一拐,揽过一棵芝麻,瞅准芝麻的根,手起铲落,就把一棵芝麻砍倒了。玉青说:“还行,就是这样收法,搬头铲子吃土越深越好.”玉青还说:“你慢点收,别着急,不要跟她们几个人比,她们几个都是熟手,一收起来就收不住手。你不睡觉,能跟我们一块儿收芝麻,已经很不错了。”月亮在天上慢慢走,五个姑娘在芝麻地里快快收。月光在芝麻地里静静洒,五个黑黑的身影如在似水的月光里激起阵阵波浪。她们谁都不说话,就那么弯着腰,身子前倾,一铲子又一铲子向芝麻的根部砍去.夜越来越深,村里人都在沉睡。谁会想到呢,在平原深处一块月光下的芝麻地里,一帮风华正茂的姑娘,正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她们的目标

51、是共同的,要在生产队的上工铃敲响之前,把这块地里的芝麻全部收了。晴出汗了,但她的心情是愉悦的.晴想到,当她们把整块地的芝麻收完,当人们数起都是谁在月亮地里收芝麻时,数了玉青、小春、桂之、新美,还有一个就是她,睛。村里的雄鸡叫第一遍时,她们如同听到了冲锋的号令,收得更快些。待村里的上工铃声响起,她们把芝麻全部放倒,五个姑娘正在地头的水塘边洗脸.秋水有些凉,但她们的感觉是,痛快!真痛快!太痛快了!月亮还挂在天上,东方有些发白。她们一齐望着东方,在共同想象,等村里的男女社员来到地里,见一大块芝麻全部收完,不知如何惊奇呢。(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棉花没有缤纷

52、的色彩与妖娆的姿态,但它那壮观的白色带来丰收的喜悦,也唤起人们参加劳动的热情。B.小说在描写晴摘棉花时,插入对天空与大雁的描写,暗示了晴在一直忙碌的同时也用心感受着劳动的乐趣。C.晴听不到玉青她们在商量什么,却能一下猜到了她们要做的事,表明晴与她们在某些方面是心灵相通的。D.“你还小,先回家接着睡吧”,表现新美对晴的关心,也隐含她对这个缺乏劳动经验的新人并不信任的心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题为“月光下的芝麻地”,却从阳光下摘棉花写起,这样写可以使笔法更灵动,也为情节的发展做好铺垫。B.小说采取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对晴的特写,也有对劳动者群像的描写,目

53、的是在相互映照中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C.从“慢点收”的叮嘱到“一铲子又一铲子”的动作,最后到冲锋般的抢收,小说以逐渐加快的节奏表现劳动者干劲十足。D.小说的叙述语言富有诗意美感,人物对话语言朴素自然,二者相得益彰,形成了小说亦雅亦俗的独特语言风格。8.晴在摘棉花和收芝麻两次劳动中感受到不同的乐趣。请结合文本概括。(5分)9.小说写收芝麻时多次描写月光,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54、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感受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环境描写在文中的运用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解答】(1)D.“隐含她对这个缺乏劳动经验的新人并不信任的心理”错误。可看出对晴的关心,但看不出“她对这个缺乏劳动经验的新人并不信任的心理”,结合后文,晴虽然表示自己没有收过芝麻,但很快融入她们这一群体中。故选D。(2)B.“目的是在相互映照中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错误。点面结合的目的,不是突出不同的个性,而是体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在这篇小说中,就是体现了姑娘们

55、热爱劳动的品质。故选B。(3)结合“她是今年年初才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的,摘棉花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每人揽两垄棉花往前摘,有人摘到地头,拐了回来,她连一趟还没摘到头。笨鸟先飞,她不打算休息了,要把进度赶一赶”“妇女队长玉青喊了她,说休息了。她答应了好,但她仍没有休息。玉青越是让她休息,她越不能休息,越要表现一下自己”“黄黄的阳光照在晴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她觉得浑身都暖洋洋的,心里也暖洋洋的”分析可知,在摘棉花时,晴作为新手,宁愿不休息也要奋力追赶先进的社员,她因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感到满足。结合“新美说:天明还早着呢,你还小,先回家接着睡吧,等听见铃响再来也不迟。晴说:我既然来了,恐怕回去也睡不着

56、,我跟你们一块儿收芝麻吧。玉青同意了”“玉青还说:你慢点收,别着急,不要跟她们几个人比。她们几个都是熟手,一收起来就收不住手。你不睡觉,能跟我们一块儿收芝麻,已经很不错了。”“夜越来越深,村里人都在沉睡。谁会想到呢,在平原深处一块月光下的芝麻地里,一帮风华正茂的姑娘,正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分析可知,收芝麻时,晴态度积极得到大家的认同与接纳,她感受到和伙伴们一起劳动的快乐。结合“晴出汗了,但她的心情是愉悦的。晴想到,当她们把整块地的芝麻收完,当人们数起都是谁在月亮地里收芝麻时,数了玉青、小春、桂之、新美,还有一个就是她,晴”分析可知,与大家合力把芝麻全部收割完毕,想象着社员对她们

57、劳动成果的称赞,因自己的劳动得到他人认可而快乐。(4)从氛围的营造来看,“晴仰脸看了看月亮,月亮在东天挂着,还没有走到头顶。这晚的月亮晶亮晶亮,她刚一仰脸,月光就像清水一样,洒了她一脸”分析可知,营造诗意氛围。月光是优美意象,在月光下收芝麻充满诗意,增加小说的可读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她刚一仰脸,月光就像清水一样,洒了她一脸”,月光像清水一样洒在晴脸上,写出月光下的女性之美,是作者理想女性形象的化身。从情节的发展角度来看,小说中对月光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她到得早,玉青她们还没来。晴仰脸看了看月亮,月亮在东天挂着,还没有走到头顶。这晚的月亮晶亮晶亮,她刚一仰脸,月光就像清水一样,洒了

58、她一脸”“月亮又升高了一些,玉青她们来了”“月光在芝麻地里静静洒,五个黑黑的身影如在似水的月光里激起阵阵波浪。她们谁都不说话,就那么弯着腰,身子前倾,一铲子又一铲子向芝麻的根部砍去”“月亮还挂在天上,东方有些发白。她们一齐望着东方,在共同想象,等村里的男女社员来到地里,见一大块芝麻全部收完,不知如何惊奇呢”,姑娘们在月光下收芝麻,又以月光反映了当晚时间的推移。从小说的主题来看,收芝麻时对月光的多次描写,照应了小说的标题“月光下的芝麻地”,且与阳光下摘棉花的情节呼应,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深化小说主题。答案:(1)D(2)B(3)在摘棉花时,晴作为新手,宁愿不休息也要奋力追赶先进的社员,她因证明自

59、己的价值而感到满足。收芝麻时,晴态度积极得到大家的认同与接纳,她感受到和伙伴们一起劳动的快乐。与大家合力把芝麻全部收割完毕,想象着社员对她们劳动成果的称赞,因自己的劳动得到他人认可而快乐。(4)营造诗意氛围。月光是优美意象,在月光下收芝麻充满诗意,增加小说的可读性。烘托人物形象。月光像清水一样洒在晴脸上,写出月光下的女性之美,是作者理想女性形象的化身。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本文主要情节是在月光下收芝麻,又以月光反映了当晚时间的推移。照应标题,深化小说主题,与标题和在阳光下摘棉花的情节呼应,描绘月光下的劳动画面,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点评】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

60、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二、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三、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还可以为下文发展做铺垫。四、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

61、会环境的暗示。五、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司马温公行状 苏轼公讳光,字君实。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始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俯窥麟州,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其略曰:“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厢兵五百,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麟州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能耕窟野、河西者,长复之,耕者必众。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

62、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不为战备,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籍不以此望公,而公深以自咎。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公上疏,逆陈其利害,言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天下晏然衣食滋殖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令存可也,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为政逾年,疾居其半.自以遭遇圣明,言听计从,每欲以身徇天下,病笃,谆谆不复自觉,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疾稍间,将起视事,诏

63、免朝觐,三日一入都堂或门下尚书省。公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既没,其家得遗奏八纸,上之,皆手札论当世要务。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天下晏然/衣食滋殖/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B.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天下晏然/衣食滋殖/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C.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天下

64、晏然/衣食滋殖/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D.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天下晏然/衣食滋殖/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状,也称“行述”,指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是撰写墓志或立传的依据。B.望,意思是怨恨,文中是指庞籍没有因为之前发生的事对司马光心生怨恨。C.自觉,在文中指自己苏醒,现代汉语中主要是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D.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文中是指司马光病情好转之后巡视地方处理政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光认为,视百姓

65、耕田情况来免除他们的赋税,这样虽然官府收入没增加,但粮食价格更便宜,可纾解河东百姓的困难。B.司马光以“居室”为喻,指出国家虽然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但是缺乏改革所需的“良匠美材”,因此不赞成王安石变法。c.司马光为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重病之中,司马光依然念及天下大事;去世之后,家人又发现了他议论国家大政的遗奏。D.为报答神宗的赏识,司马光以孟子的名言自勉,认为应尽为臣之道,敢于进言规劝,虽然常常违背神宗,但神宗待他更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5分)(2)自以遭遇圣明,言听计从,每欲以身简天下。(5分)【分析】(1)本题考查

66、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句意:公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法度,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所以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假使三代的君主遵守禹

67、、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法度,即使延续到今天也是可以的。本题中,“参不变何法”,“何法”,萧何时的法度,作“变”的宾语,二者不可断开,排除BD;“禹”“汤”“文”“武”均作“法”的定语,“禹”“汤”“文”“武”之法,作“守”的宾语,故“守”与“禹”“汤”“文”“武”之法为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A。(2)D.“文中是指司马光病情好转之后巡视地方处理政事”错误。视事,文中指司马光病情好转之后,开始办公。根据后文“诏免朝觐,三日一入都堂或门下尚书省”可知,司马光并未巡视地方。故选D。(3)B.“指出国家虽然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错误。据原文“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可知,

68、司马光意为目前国家没有到非改不可的地步。故选B。(4)“守阙”,守在宫殿外;“乞”,请求;“坐其事”,承担这件事的罪责;“报”,回复。译文:公守在宫殿外,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件事的罪责,皇上没有回复。“圣明”,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君主;“徇”,献出。译文:自认为遇到圣明的君主,君主对他言听计从,他常常想要为国家献出生命。答案:(1)A(2)D(3)B(4)公守在宫殿外,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件事的罪责,皇上没有回复。自认为遇到圣明的君主,君主对他言听计从,他常常想要为国家献出生命。参考译文: 公名光,字君实。原宰相庞籍见到公,认为他很奇特,推荐公到馆阁校勘接受皇上面试。天圣年间,朝廷开

69、始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蚕食那里的土地,窥伺麟州,成为河东的忧患。庞籍请求公前往巡视查看。公为庞籍出谋划策,内容大略是:“应该凭借州里的老兵,再增加三千禁兵和五百厢兵,在河西筑起两处堡垒,可以使堡外三十里的敌人不敢来种田,那么州西六十里范围内就不会有敌人。招募有能力耕种麟州闲田的百姓,免除他们十五年的赋税;招募能在窟野、河西耕种的人,长久地免除他们的赋税,耕种的人一定会变多。官府虽然没有收入,但买入的粮食就会便宜,可以渐渐地解救河东的百姓。”庞籍转任麟州,按照公的话去做,但是军队的郭恩勇猛而又狂傲,夜里打开城门,带人渡过河水,运载酒食,而不加强战备,遇到敌人战死。论罪的人归罪于庞

70、籍,罢去了他节度使的官职,调任青州知州。公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庞籍没有因此怨恨公,而公深深自责。王安石开始主持政事,在天下推行他的法度,称之为新法。公上书陈述新法利害,谈到萧何、曹参的事情。公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法度,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所以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假使三代的君主遵守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法度,即使延续到今天也是可以的。从这方面来说,祖宗的法度不能更改。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对待)居住的房子,坏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现在两者都没有,我担心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公侍

71、奉君主忠诚,侍奉父母孝顺,友爱兄长,恭谨俭约,为人正直。执政一年多,一半时间都在生病。自认为遇到圣明的君主,君主对他言听计从,他常常想要为国家献出生命。病重时,公反复念叨,意识不清醒,像梦中说话一样,但说的都是关于朝廷天下的事情。病情稍有好转,将要起用他到职处理政事,下诏免除他上朝觐见,每三天去一次都堂或门下尚书省。公不敢,说:“不见到君主,不可以处理政事。”去世之后,他的家里得到他的遗留下来的奏章一共八封,进献给皇上,都是亲手所写的谈论当事要务。公侍奉过四个皇帝,都被君王敬重。然而神宗了解他最深。公就想着来报答他,常摘引孟子的话说:“对君王责难这就叫做恭,向君王陈述好的意见,堵塞他的邪念这就

72、叫做敬,认为君主不能行仁政这就叫做贼。”所以虽然公的言论常违背圣上心意,但神宗理解他的想法,更加厚待他。【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

73、、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小儿入城 陆游小儿破帽出求师,老父寒炉夜画诗. 不耐青灯写孤影,聊呼薄酒慰长饥。 我今仅守诗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 但恨北风如许恶,湖桥归路想流澌注。注流澌: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寒夜火炉旁父亲以诗句向离家的小儿深情倾诉,冷暖的交织奠定全诗基调。

74、B.“青灯”“孤影”写出无人陪伴的孤独,“薄酒”“长饥”写出生活的落魄。C.诗人自述虽然身无名位,但始终以传承诗书为志业,表现出知足常乐的达观。D.诗中既有对小儿未来的期待也有对自身处境的省察,传达出复杂而微妙的情绪。15.最后一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意?是怎样抒发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

75、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以及诗句所使用的手法的把握。先读懂诗句,再分析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最后分析传达的感情。【解答】(1)C.“但始终以传承诗书为志业”有误,只是仅能以诗书为业,无其他作为,所以表达“知足常乐的达观”也不对。此句意思是:我只有诗书可传,言外之意是你不能靠父亲而只能靠自己,是对儿子的激励,也有歉疚之意。故选:C。(2)“但恨北风如许恶,湖桥归路想流澌”,诗人为儿子担心,怕他在寒冷的北风中冻着了。想到解冻时儿子踏上归路,这是以虚写实,想象儿子在春天归来时的情景,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答案:(1)C(2)关心儿子,担心他在寒冷的北风中受冻:思念儿子,希望他在春天时能回家。借景抒情,将关

76、切之意融入寒冷的北风中:以虚写实,想象儿子在春天归来的情景,以此表达此刻的思念之情。【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

77、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亦余心之所善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2)庭有枇杷树,(归有光项脊轩志)(3)庖丁解牛中梁惠王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而种树郭囊驼传中柳宗元说“,”,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78、4)“门”是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其开与关反映了不同的心情。客至中“ “一句写出开门迎客的欣喜,归去来兮辞中“ ”一句写出不愿被外界打扰的淡然。【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重点字:怨、荡)(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重点字:植、盖)(3)吾问养树 得养人术(重点字:树、术)(4)蓬门今始为君开 门虽设而常关(重点字:蓬)【点评

79、】离骚名句辑录:(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故乡隐藏着作家的童年、成长与最初的感知。作家激活与故乡有关的记忆,一个个精彩场景随机迸发,立即将故乡变为鲜活的文学现场。放眼中外文学史,不少的作家,都创建了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文学共和国”.优秀的作家能从故乡汲取养分,创造出大量原创性的文学景观。根据鲁迅在绍兴的生活经验,虚构出一个愚昧落后的“

80、鲁镇”.莫言创建了一个“东北乡”,从高密的民间文化中获得大量素材,他的作品充斥着乡土气息和象征意味.很多作家虽然没有特意设定一个地理名称,但在构建场景时依旧一如既往地把故乡当作原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一个人走到哪里,故乡对他的影响始终。如果作家割裂了与故乡的联系,其作品必定缺少血肉与灵魂。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 别出心裁 往往 形影不离B.一旦 独树一帜 往往 如影随形C.如果 独树一帜 常常 如影随形 D.一旦 别出心裁 常常 如影随形18.下列各项中,和划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B.世间行乐亦如此,

81、古来万事东流水,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19.第二自然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4分)序号修改:序号修改:序号_修改:序号修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辨析这些易混词语,一要辨其形,看其异在哪里;二要辨其神,注意使用上的细微差别。(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各句的具体修辞手法,再结合选项比对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解答】(1)第一空,“

82、如果”表假设,“一旦”指不确定的时间,可解释为“一天之间”,表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表假设时语气更强烈。“如果”侧重于假设意义的表达,而“一旦”表示条件意义的意味更为突出。相较于“如果”,“一日”的据实推理性更为明显。用于推断句中,“一旦”可使前后分句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具有较强的推性因果联系。根据语境,此处条件意味更为突出,“立即”一词语气强烈,应为“一旦”。第二空,“别出心裁”指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指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风格独特新奇自成一家。根据后文“鲜明个人特色”可知此处侧重风格的独特,应为“独树一帜”。第三空,“常常”指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侧重频次

83、多,“往往”指重复出现的情况,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语境,“作家从故乡汲取养分”是一种规律性的行为,应为“往往”。第四空,“形影不离”侧重两个人或事物关系密切,像“形”和“影”一样不可分离。“如影随形”侧重”随”,跟着。此处根据语境故乡和人的关系推断应为“如影随形”。故选B。(2)划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文学作品”比作“文学共和国”。A.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高百尺摘星辰”夸大寺院的高度。B.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问的欢乐比作梦境,将万事的消逝比作流水。C.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和鸟人格化,感时伤别,花流泪,乌惊心。D.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丝竹”代指音乐。故选B。(3)

84、“根据鲁迅在绍兴的生活经验,虚构出”,“根据”是介词,用于句首淹没主语,将“鲁迅”移到句首。“莫言创建了一个东北乡,从高密的民间文化中获得大量素材”不合逻辑,在“莫言”后加上“为了”,构成目的关系的复句。“充斥着”用词不当,充斥,多含贬义,此处没有贬义色彩,改为“充满了”。“依旧”与“一如既往地”语意重复,删去“依旧”或“一如既往地”。答案:(1)B(2)B(3)修改:将“鲁迅”移到句首。修改:在“莫言”后面加上“为了”。修改:“充斥着”改为“充满了”。修改:删去“依旧”或“一如既往地”。【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

85、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改正语段中的病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辩论赛中,正反双方围绕“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弊大于利”的辩题展开辩论。请阅读正方的陈述,回答问题。我方认为“碎片化阅读利

86、大于弊”.相信大家对于碎片化阅读都不陌生.(甲)碎片化阅读,是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它有三个优点:(乙)一是利用多种媒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十分方便快捷;(丙)二是“碎片”的内容包罗万象,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有助于推广阅读,从而迅速改良社会风气;(丁)三是图文并茂,使阅读变得轻松有趣,而只有用这种方式来降低阅读门槛,才有更多的读者愿意走近那些厚重的经典。20.对甲乙丙丁四处逻辑错误,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处定义有误,碎片化阅读也可以读纸质书,并不一定需要新媒体帮助。B.乙处以偏概全,有些人并不愿意随时随地读书,方便快捷也就无从

87、谈起。C.丙处推理不当,推广阅读可以形成阅读氛围,但难以迅速改良社会风气。D.丁处过于绝对,除了图文并茂,还有其他的方式让读者走近厚重的经典。21.请根据提示,将以下反方的反驳补充完整,不超过100字。(5分)我方认为,对方所说的优点恰是碎片化阅读的缺点.首先,碎片化阅读虽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但是思考不连贯,理解不深入,阅读效果反而更差.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方认为“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语段内容,再结合选项具体比对分析,判断正误。(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和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解答时,逻辑要严密,理由阐述要充分。【解答】

88、(1)B.乙处分析有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问读”属于“利用多种媒介”的优势。“十分方便快捷”便是从这优势中进一步推出来的结论。“有些人并不愿意随时随地读书”属于个人选择,个人不利用多种媒介的优势,但无法否定这一优势,也无法推翻后面的结论。此处的逻辑错误在夸大其词,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多种媒介”要受网络、硬件、性能、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不一定能“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比如,无网络,强磁场或高温,极冷等环境,就有可能使“能时随地进行阅读”无法实现。故选B。(2)本题要求将反方的反驳补充完整。首先明确反方的观点“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然后结合前文语境“对方所说的优点恰是碎片化阅读的缺点”,从材料

89、中找到对方所说的优点,上文材料中正方认为碎片化阅读有三个优点,即“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内容包罗万象阅读变得轻松有趣”,因为语境前文已经对优点一进行了反驳,那么此处应针对后两个优点进行反驳。再考虑句式特点,应采用“虽然但是”的表达形式。注意用好“其次”最后”等连接词.答案:(1)B(2)其次,碎片化阅读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比较浅显散乱。反而不利于系统的学习。最后,碎片化阅读虽然看起来轻松有趣,但是容易造成思维惰性,反而让人无法领会真正的经典之美。【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

90、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改正语段中的病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单手拿锅,颠锅甩勺,像个大厨近日,一段小女孩“魔性”的炒菜视频在网上热传.她叫孙佳瑞,父亲是一家农家菜馆老板兼厨师,平日工作繁忙。她看在眼里,课余主动帮忙点菜、收盘子、

91、洗碗,又缠着父亲学做菜。苦练两年多,如今才10岁的她,能熟练做五十多道家常菜,也十分享受做菜的乐趣.佳瑞还成为学校美食课的小老师,她教得开心,同学们也学得高兴。人民日报称孙佳瑞就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榜样”。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学习佳瑞,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上发言。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列举了小女孩佳瑞的故事:孙佳瑞的父亲是一家农家菜馆老板兼厨师,平日工作繁忙。她看在眼里,课余主动帮忙点菜、收盘子、洗碗,又缠着父亲学做菜。苦练两年多,如今才10岁的她,能熟练做五十多道家常菜,也十

92、分享受做菜的乐趣。佳瑞还成为学校美食课的小老师,她教得开心,同学们也学得高兴。可见,孙佳瑞是一个非常懂事听话的女孩,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榜样”。考生可从“青年该有的样子”的角度立意。参考立意:1.青年该有的样子。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榜样。【解答】青年该有的样子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当你手中正捧着手机在打游戏时,也许你还未发现,你的时光正在一秒一秒地流逝,你身边跟你年龄相仿的,甚至是比你小的人或许正在努力奋斗,珍惜年华。如今才10岁的孙佳瑞,能熟练做五十多道家常菜,也十分享受做菜的乐趣。佳瑞还成为学校美食课的小老师,她教得开心,同学们也学得高兴。人民日报称孙佳瑞就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榜样

93、”。我们可有曾想过:我的未来、前途渺茫吗?我们是不是也该做做一名少年应做的事了?是认真劳动?是做一个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蓦然回首,从古至今,有多少平凡而伟大的人正在报效祖国,为祖国而奋斗,为梦想而奋斗。八十九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却仍然没有放弃过,他在重症病房里与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艰苦奋战。十几年前的“非典”疫情肆虐,那时还是他钟南山院士,以年迈的身躯在重症病房里与病毒抗战,同死神抢夺生命。他说了一句最重要的话:“把所有最严重的重症患者都送到我这儿来!”铤而走险,舍小家顾大家,这是一种多么令人为之感动的家国情怀。当然,还有那些“白衣天使”,防护服、戴得严严实实的口罩、面罩、护目镜将他们的面

94、庞烙上了一些深深的沟痕,那是他们护卫祖国、护卫人民百姓、抱效祖国的见证。一些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的医务人员更是值得可歌可泣。生活中为祖国、梦想而奋斗的人还有许多。我们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他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邓稼先献身于祖国国防部事业,那时新中国才刚成立不久,他为了提高新中国的国防能力,探寻发明氢弹、原子弹,做爆破工程时,知危险,却仍要亲临考察,不顾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辐射危险,长期生活于荒无人烟的疆野。献身于国,有何不令人为之敬佩?抱效祖国,努力奋斗。”中国男儿,中国男儿,中国男儿当自强这首歌不正是邓稼先的真实写照吗?抱效祖国,努力奋斗,让祖国更强大,也正是他的根本思想。驰名中外的“杂交

95、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提高农业带发展,提高粮食产量、质量,解决全国温饱问题献出了他的一生,几十年在田地里实验,一次次挫折都毫不动摇他的信念,为我国做出巨大贡献。这还正是反应贡献于国的精神的行为那么作为一名少年,不是一定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才算得上是“新时代好少年”呢?于我看来,并非如此。其实只要规划自己的人生路径,珍惜年华,努力奋斗,树立远大理想与目标,拥有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抱负,报效祖国。所以,那些沉迷游戏、玩手机的“低头族”们,也该抬抬头了,看看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不要放弃,不要感到渺茫,努力奋斗,你们要相信:你们行的!谢谢大家!我的发言结束。【点评】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