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宁一中 高二 年级 语文 学科限时跟踪训练(2)本训练满分100分,限时40分钟完成。一、 课外拓展阅读(一) 文言文阅读(共55分)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
2、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注:诋訾:毁辱,诽谤。属书离辞:属书,连缀文辞;离辞,犹“摛辞”,铺陈辞藻。洸洋:犹“汪洋”,形容文辞宏赡,议论恣肆。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0分)A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B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C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D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10分)A漆园吏,官职名。一般史书上提到漆园吏时,即指庄子。B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C王公大人,官职名,后泛指诸侯。D卿相,是卿和相的统称,一般指某朝代的执政大臣、高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A庄子著作内容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B庄子写的一些文章,空设言语,没有实事。C庄子用“郊祭之牺牛”作比,说明自己只要到了楚国,就会被楚国治罪。D从庄周拒绝楚王聘任,可以看出庄子拒绝功名利禄,追求自由的精神。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分)(1)其言洸洋自
4、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12分)译文:_(2)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13分)译文:_ _(二) 现代文阅读(共30分)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5、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
6、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
7、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5.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0分)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
8、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0分)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C.班彪说史记 “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0分)A.韩
9、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二、 语言文字运用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15分)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就会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甚至竭泽而渔,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因此,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