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834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64分)1. 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8.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A. 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 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C. 崇尚武力的时代特征D. 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妇好墓中出土较多青铜器,反映商代青铜制造业较为发达,故D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对神权及对神权的垄断,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铭文,但不能说

2、明商代已具备成熟的文字系统,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商代崇尚武力,排除。2. 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 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D. 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答案】B【解析】【详解】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制作各类工具,已经学会打制石器,故选B。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排除C;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排除D。【点睛】“北京人

3、”是解题的关键,这里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原始居民的显著特点。3.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A. 加速了社会转型B. 冲击了贵族政治C. 促进了民族交融D. 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周边诸族群(戎、狄、蛮、夷)与诸夏交错杂居,促进了华夏认同、民族交融,故选C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使宗法分封制崩溃,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称雄天下的欲望直接推动各国国君变法,排除D项。4. 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周初号称八百诸侯,到春秋末期

4、,虽然还有一些小国存在,但基本上已经是七大国的天下了。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 分封制不利于政局稳定B. 宗法观念春秋荡然无存C. 春秋争霸促进局部统一D. 七国是指鲁齐燕魏宋晋楚【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周初的八百诸侯经历了春秋三百年的战争以后,到了春秋末期就基本只剩下七大国了,即其余小国基本被兼并完毕。说明春秋争霸促进了局部统一,C正确。材料叙述的主旨并不是分封制,且分封制在初期是有利于政局稳定的,A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宗法制的影响存留至今,排除。七大国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没有晋国,D错误。5.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

5、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A. 加速了社会转型B. 冲击了贵族政治C. 促进了民族认同D. 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中可以看出,从“蛮夷”到“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贵族政治的瓦解,故AB项排除;战国变法推动了材料中的变化,故D项排除。【点睛】“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是解题的关键信息。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

6、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一人才观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主张不谋而合A. “仁者爱人”B. “无为而治”C. “非攻”D. “尚贤”【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可知体现了发现、举荐和使用人才的观点,即对人才的重视,这与墨家尚贤的观点类似,故选D;ABC中都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无关,与题意不符,排除。7.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 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 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 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

7、朝的灭亡D. 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借助这些活动以消弭关东士民与秦人的心理隔阂,建构国家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因此B选项正确;这些活动与文化专制无关,A选项错误;这些活动并未直接加重人民负担导致秦朝灭亡,C选项错误;这些活动未能消除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D选项错误。故选B。8. 秦兼天下以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和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 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 郡国并行体制终结【答案】

8、C【解析】【详解】根据“立百官之职而不师古”、“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等信息可知,其体现了秦朝创立了以三公九卿、郡县制为主的官僚体制,故C项正确;A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秦朝没有郡国并行制,排除D。9.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A. 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B. 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 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D. 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答案】C【解析】【详解

9、】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周的“地方分权制”指的是分封制,而秦代的“独制”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不是由地方推荐任职的,也不是世代镇守地方,故排除A、B项;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都是由君主直接任命的,故选C项;县令由君主任命,而不是由郡守任命,故排除D项。【点睛】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10. 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 “废井田,开阡陌”A. B. C. D. 【答案】A【解

10、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采取了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插手并经营商贸的经济措施,说法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无关,说法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11.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A. “推恩令”的颁布B. 边疆地区得到巩固C. “丝绸之路”开通D. 儒家学说受到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

11、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因为钻研春秋,出身贫寒、40多岁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这说明了汉武帝极为重视儒学,故D正确;“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故A错误;提升公孙弘和边疆地区得到巩固、“丝绸之路”开通无关,故BC错误。12. 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濁桥纸和甘肃悬泉纸等。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B. 造纸术发明不晚于西汉C. 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D. 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可以说明西汉时期已经

12、有纸,故B选项正确;“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濁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说明西汉时期已经有纸,但不能否定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可信度,且蔡伦改进造纸术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故A选项错误;根据题干无法证明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故C选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造纸术的传播问题,故D选项错误。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 由北向南迁徙B. 迁徒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C. 加速南方开发D. 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答案】

13、A【解析】材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就是由北向南迁徙,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涉及的阶层与规模,故B项排除;材料只强调的是人口的流动,而没有体现出人口流动的影响,故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对材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4. 如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族拓跋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汉族元穆陆贺刘A. 加速了鲜卑族汉化进程B. 改鲜卑人为汉人C.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D. 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反映

14、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措施,该措施促进鲜卑族汉化进程,故A选项正确;表格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措施,不是改鲜卑人为汉人,故B选项错误;C选项材料无法根据材料得出,故排除C项;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5.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以此为鉴,唐太宗采取了A. 互利互惠的对外政策B. 贵华夏贱夷狄的政策C. 为国理财的经济政策D.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夷狄亦人耳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等可以看出此君王并不歧视 少数民族,而是尽力安

15、抚,使民族关系融洽,故排除ABC,选D。16. 640年,唐太宗在高昌(后移至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于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这两个机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A. 开辟贯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B. 加强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C. 促进汉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 推动东北边疆地区开发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初期,武功强盛,不仅统治了新疆,其领土还一度扩张到中亚。为了统治广袤的西域边疆,有效管理众多的少数民族,唐朝效法汉朝建制设置都护府,都护府负有“抚慰诸藩,辑宁外寇”之责,进而稳固唐朝的统治。唐朝在西域先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而北庭都护府便是武则天时期主管天山北麓军政的机构,故

16、选B;丝绸之路是汉朝开辟的,A不选;C、D说法错误。17.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贞观政要)从这种认识出发,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唐初经济逐步恢复:A.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 革新政治C. 兴科举以儒为师D. “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的核心意思是国就像一棵大树,而百姓就是树根,如果树根稳固,树才能枝繁叶茂。可见材料的意思是君主要实行修养生息,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发展,故选D。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用人方面的措施,排除A;革新政治是政治方面的改革,排除B;兴科举

17、,以儒为师是文化方面的措施,排除C。18. 为解决财政困难,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宰相杨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与这一转变相关的制度是( )A. 均田制B. 井田制C. 租调制D. 两税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期实行的“两税法”取消了 按人口多少征税的制度,改为按家产和土地征税,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故D选项正确;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分配制度,不是赋税制度,故A选项错误;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主要土地制度,不是赋税制度,故B选项错误;租调制是均田制下的赋税制度,仍然以人丁为主,

18、故C选项错误。19.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主要有:德行、门第和考试成绩,下列选官制度与这个对应正确的是A. 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B.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C. 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D. 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标准分别是德行、门第和考试成绩。故B项正确;ACD对应不准确,排除。20. 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上继承了魏晋的特点,又出现了新的趋向。隋唐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A. 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B. 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 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D. 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

19、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崇,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统治者用佛教和道教思想维护统治,故“始终”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道教在我国未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儒学遭遇危机,因此儒学不断吸收佛、道德合力成分,到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故C项正确;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不符合历史史实,故D项错误。21. 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A. 相权进一步削弱B. 中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 众相制初步确立D. 军机处与枢密院分掌实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

20、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说明了皇帝为强化皇权不断地对中央政府的官制进行调整,故选A; B是汉武帝时期的制度,C是隋唐的制度,军机处是清代的中枢机构,但没有实权,均与宋代不符,排除。2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 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的负担B. 并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C. 加速北宋走向衰亡D. 加强对百姓的社会管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安石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百姓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负担,A选项正确

21、;材料中没有承认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B错误;王安石变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北宋国力,排除C;材料分析的是王安石变法在理财方面的不足,与社会管控无关,D错误。23. 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这揭示出宋朝A. 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B. 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C. 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D. 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指的是强大中央,弱化地方,这是立国之根本,从而得到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目的,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或谓宋之弱

22、,由削节镇之权故”不符,故排除;地方割据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D项。点睛: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两种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以此加强中央集权;二是君主权力不断增强,丞相权力不断削弱,以此加强君主专制。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清某一措施是加强中央集权,还是加强君主专制。24. 中国古代有些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解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问题,曾经采用过类似“一国两制”的办法进行治理。下列制度中具有明显“一国两制”特征的是A. 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B. 契丹的“

23、蕃汉分治”制度C. 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D. 元朝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答案】B【解析】【详解】辽朝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北面官负责游牧民族事务,采用少数民族制度,南面官负责农耕民族事务,采用汉制,这类似于“一国两制”的办法,故答案为B;西汉初年实行的郡国并行制是由郡县制和封国制组成的。但是封国内的郡县长官也是由皇帝任命的,只有一种中央集权的模式,不具有“一国两制”的特征,A错误;C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金太祖始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不具有“一国两制”的特征,C错误;元朝的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构,管理国家政事,地方设置中书省是管理地方事物的行政机构,只是管理职能

24、和范围的不同,不能说是“一国两制”,排除D。25.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A. 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 行省与郡县无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分析元代行省制“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根据分析得出元代行省制具备地方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专制表

25、现,故A项正确;行省制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而且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非临时机构,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一级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与郡县均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两者所处时代不同,题目中并未提到郡县制,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26.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反映了A. 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B. 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C. 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 古代丝织业的发达【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波斯”“度流沙”“听驼铃”“东国”“易桑麻”可以反映出波斯商人远道而来“易桑麻”。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使得汉代

26、与西域的联系加强,促使一些西域商人到中国贸易往来,因主要贸易的是丝绸和茶叶,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或者“茶马古道”,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点睛:D项是误选项。题干强调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发达,而不是古代丝织业的发达。27.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商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采取由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南北分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人体均衡。产生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考试制度的不公平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D. 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7、完成,由此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题干所述正反映了这一状况,故选C;A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无法解释南方科举考试占优势的原因,排除;D主要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28. 唐宋时期,众多诗词作品得以刊印成集,主要得益于A. 造纸术的改进B. 印刷术的进步C. 国家政策的支持D. 对外交流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术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众多诗词作品得以刊印成集,故B项正确;造纸术的改进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国家政策的支持不是印刷书籍繁荣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印刷书籍的繁荣和

28、对外交流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29. 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科举制度的实行 城市商业的繁荣 印刷技术的应用 中外交流的扩大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唐到宋元,科举制度的实行、城市商业的繁荣、印刷技术的应用,都有利于文化的下移,故、都正确;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的范围大于宋元,故排除。故组合正确,故A正确。组合

29、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市民文学【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世俗化的相关知识。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又称为城市文学。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30.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他评论是( )A. 秦始皇创立三公制B.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D.

30、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期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材料中“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故C选项正确;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时,在中央设三公,还没有中书省和六部,故A选项错误;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与材料中的“罢除中书省”不符,故B选项错误;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选项错误。31. 宋书记载:“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n),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代指森林)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此

31、可A. 北方经济逐渐恢复B.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 经济完成重心南移D. 南朝政权重视农业【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n),则数郡忘饥”体现的是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地位开始上升,得到开发,B正确,A排除;经济中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32.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C.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D.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重大;玄奘西行

32、,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说明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故B选项正确;高度繁荣,共享太平无法依据材料得出,故A选项错误;玄奘西行说明世界领先的说法错误,故C选项错误;题干问的是特点,源远流长,泽被东西说的是影响和作用,故D选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6分)33.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上图路线的名称是什么?此路线的开通者是谁?此条路线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2)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认真观察,请在图中填出这一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四个政权名称。材

33、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3)据所学,列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说出这一时期积极推动北方民族融合的典型代表。【答案】(1)丝绸之路、张骞,开辟的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2)依次魏、西晋、前秦、北魏。(3)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地图中具体路线、政权、起始点、沿线城市、国家等信息,结合

34、所学可知,此路线的名称是丝绸之路;开通者是西汉时期的张骞。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通大动脉,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丝织品西传的重大意义。(2)据材料一图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中的具体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认识这一时期政权更替的具体情况;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先后有魏、西晋、前秦和北魏。(3)据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北民南迁的影响的角度概括说明江南开发的原因即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迁都洛阳和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即得出

35、结论。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材料二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36、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2)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特征。【答案】(1)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2)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从秦朝的郡县制及其作用、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及其作用等方面来分析。(1)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判断出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从材料“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中可以得出疆域辽阔的特点;进而结合元朝行省制度、加强对边远地区统治的相关内容得出答案。(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可以从中央、地方权力发展演变的趋势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