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请把选项涂在答题卡上)1假如你是一名战功卓著的将军,被周天子分封到鲁国任国君,按照礼制,你A可以不用向周天子朝觐和纳贡B可在鲁国领地征派赋役C不用随从周王去征战D不能建立自己的武装2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A 井田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礼乐制3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说明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B商王的权力高
2、度集中C商王的权力大于神权D宗法制主导政治统治4据礼记记载:“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A严格的等级制度B天子生活的奢侈C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5据文献记载,商王已有派遣亲近的宗族到别的方国实施监督的事例。西周时期,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这反映了分封制()A推动了周政治文化的扩展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6商代的王位继承,既有传子者,也有传弟者。继承制度的不确定,极易造成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不利于王朝稳定。为改变这一局
3、面,西周统治者实行了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7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逐渐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8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9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
4、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10西周的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较之商代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君统宗法化、王权专制化、封国宗亲化。下列叙述可印证“君统宗法化”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C“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文王孙子,本支百世”11有学者说,周代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这说明分封制A强化了政治等级的森严性 B保障了西周贵族政权的延续C旨在维护国家政治的统一 D具有明显的地方
5、分权倾向性12历史学者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的“独制”与西周的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A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免 B郡守由君主任免,县令由郡守任免C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D郡守由科举选拔,县令由郡守任免1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立石歌颂其德;祭拜禹、舜等先王等等。此行为意在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B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C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D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1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
6、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15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秦朝统一了文字ABCD16秦朝建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设置监御史,“掌监郡”,直接受御史大夫的节制。如此规定旨在A凸显御史权威 B扩大御史职责 C强化君主专制 D稳定地方秩序17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农民起义一触即发B地方官员严重失职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
7、不能维护社会稳定18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国家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取代丞相行政权,处理全国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19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20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
8、”,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什么职权A立法权B弹劾权C行政权D审计权21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是最重要的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对辽、西夏的战事22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
9、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德才兼备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23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1;寒门出身的只有6人,占8.2。这反映出当时A与察举制的选官方式相同 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24宋代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比前朝扩大了很多,唐代每次进土及第的人数不过二三十人,宋朝时录取名额扩大了十余倍,一般总有二三百人,最多时达到五六百人。这一变化A使考试人数逐年增加 B客观上加剧了社会矛盾C表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 D导致官
10、员素质明显降低二、材料分析题(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5 材料 西周初年,在周公姬旦的主持下,以周礼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现实需要制定了一套完备严谨的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之礼。周礼按照它的内容具体可分为五个类别,分别是关于祭祀、敬鬼神等礼仪制度的吉礼、关于丧葬礼仪制度的凶礼、关于行军动众礼仪制度的军礼、关于朝聘盟会的宾礼、关于婚冠宴会的嘉礼。这种分类方法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自汉朝以后的各个朝代,在制定礼典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此为基础的。西周的礼法强调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等等,都显示出礼所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平等。相信大家
11、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亲亲,亲其亲者;尊尊,尊其尊者。”意思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家属,尊敬和服从上级,尤其是周王,必须严格遵中上下级关系,不得犯上作乱。 摘编自曾代伟中国法制史(1) 根据材料,概括周公制礼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周公制礼的影响。(6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为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12、”,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0分)(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6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
13、、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材料二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招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 结合秦、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这一制度的运作流程?这一制度有何影响?(8分)(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主
14、要趋势。(2分)答案 1B 2B 3A 4A 5A 6B 7A 8B 9B 10D 11D 12A 13B 14C 15C 16D 17C 18D 19B 20B 21C 22A 23D 24B25(1)特点:以习惯法为基础:内容广泛;等级尊卑严明;影响深远。(6分)(2)影响:规范了西周时期的等级礼仪制度;维护了西周的宗法分封秩序;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礼仪的形成;对后世中华民族的礼制产生重要影响。(6分)26(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4分)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
15、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10分)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6分)(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详解】(1)唐朝:根据“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搅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
16、最后出现问题,削弱中央集权。宋代:根据“革除前朝之弊,上中命诸州”得出实行改革、削弱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得出监督地方行政;根据“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得出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元朝:根据“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推行行省制;根据“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得出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央。(2)根据材料并结合前一问的内容,可从中央与地方矛盾长期存在,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角度概括。同时再从改革与创新、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概括趋势。27(1)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4分)(2)流程: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影响: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8分)(3)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2分)